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毒理学习题集

毒理学习题集

毒理学习题集
毒理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

B机制毒理学

C管理毒理学

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

B流行病学研究

C临床试验

D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

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

B急性毒作用

C易感性研究

D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

3、一次用药后,(C)个药物消除半衰期时,可认为该药物几乎被完全消除。

A 2

B 4 C5 D8

4、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A)。

A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肽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其他因素

5、重复染毒引起毒作用的关键因素是(B)。

A暴露时间

B暴露频率

C接触时间

D接触频率

6、急性毒性是(C)。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学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学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瞬间给予动物一定量化学物后快速出现的中毒效应

7、急性动物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D)。

A对化学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的动物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8、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周期一般为(C)。

A 1天

B 1周

C 2周

D 3周

9、如在急性吸入毒性实验当中,随着苯的浓度越来越高,各试验组的小鼠死亡率也相应增高,这说明存在(D)。

A量反应关系

B质反应关系

C剂量-量反应关系

D剂量-质反应关系

10、可以用某种测量数值来表示,通常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的是(C)。

A效应

B反应

C量反应

D质反应

11、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称(D)。

A效应

B反应

C量反应

D质反应

12、化学毒物与集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D)。

A直线型

B抛物线型

C对称S状型

D不对称S状型

13、毒物兴奋效应是(C)。

A 低剂量时不表现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出强烈的刺激作用

B低剂量表现适当的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出强烈的刺激作用

C低剂量时表现出适当刺激性,在高剂量下表现为抑制作用

D低剂量时表现为抑制作用,在高剂量下白哦先为刺激作用

14、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

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C、LD50值与毒性大小乘反比

D、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15、LD0是指(C)。

A 绝对致死剂量

B最小致死剂量

C最大耐受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16、LD01是指(B)。

A 绝对致死剂量

B最小致死剂量

C最大耐受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17、LD50是指(D)。

A 绝对致死剂量

B最小致死剂量

C最大耐受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18、LD100是指(A)。

A 绝对致死剂量

B最小致死剂量

C最大耐受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19、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依据的是(B)。

A、LD0和LD50

B、LD0和LD100

C、LD01和LD50

D、LD01和LD100

20、有害效应阈值和非有害效应阈值应分别在(C)之间(注:未观察到作用的水平,NOEL;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A NOAEL和LOEL;NOEL和LOAEL

B NOEL和LOAEL;NOAEL和LOEL

C NOAEL和LOAEL;NOEL和LOEL

D NOEL和LOEL;NOAEL和LOAEL

21、制定化学毒物卫生标准最重要的毒性参考指标是(D)。

A LD0

B LD50

C LD100

D NOAEL和LOAEL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1、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B)。

A 生物转化

B 生物转运

C ADME过程

D 消除

2、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A)。

A 肝

B 肾

C 肺

D 小肠

3、对靶器官内化学毒物或者其活性代谢物与大分子(靶分子)的作用,及所引起的局部的或整体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是属于(B)的研究范畴。

A 毒物动力学

B 毒物效应动力学

C 生物转化

D 生物转运

4、关于生物膜说法错误的是(C)。

A 生物膜是细胞膜(质膜)、细胞器膜的总称

B 生物膜在机体主要起隔离功能、进行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屏障三个作用

C 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D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由载体介导,可饱和。

5、关于脂-水分布系数说法错误的是(A)。

A 表示的是内源化合物的脂溶性

B 是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分布达到平衡以后,其在脂相和水相溶解度之比

C 一般来说,外源化合物的脂-水分布系数越大,经膜扩散转运越快

D 脂溶性外源化学物易于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

6、下列关于给药途径与机体吸收强度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A呼吸>舌下>直肠>肌肉>皮下>经口>皮肤

B 呼吸>舌下>直肠>皮下>经口>肌肉>皮肤

C 呼吸>舌下>直肠>肌肉>经口>皮下>皮肤

D 呼吸>舌下>直肠>皮下>肌肉>经口>皮肤

7、关于血-气分配系数说法错误的是(C)。

A 血-气分配系数是药物经呼吸道吸收难易的评价指标

B 在呼吸膜两侧分压达到平衡时,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C 血-气分配系数越大,气体越难被吸收入血

D 血-气分配系数越低的外源化学物经肺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经肺血流量

8、大部分毒物的吸收方式是(C)。

A 滤过

B 主动转运

C 被动转运

D 膜动转运

9、外源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C)。

A 通过营养物质作为载体

B 滤过

C 简单扩散

D 载体扩散

10、影响化学毒物吸收的因素是(D)

A 药物属性

B 吸收部位

C 血流量,吸收面积,接触时间,亲和力

D 以上都是

11、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C)。

A 食管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12、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肝肠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D)。

A 毒作用发生快慢

B 毒作用性质

C 代谢解读

D 毒作用持续时间

13、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D)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14、下面哪项描述是错误的(C)。

A 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都有重大影响

C 经过体内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

D 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

15、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D)

A 剂量

B 作用时间

C 选择作用

D 蓄积作用

16、毒物排泄主要途径是(D)。

A 肠道

B 唾液

C 汗腺

D 肾脏

17、下面哪项描述是错误的(D)。

A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

B 物质续集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

C 有效得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或减少毒物的蓄积作用是预防和减少慢性中毒的重要措施

D 在体内检查出化学毒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病理现象

18、影响化学毒物毒作用性质和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A)

A 化学结构

B 吸收途径

C 剂量

D 作用时间

19、化学毒物的蓄积系数是(C)。

A 多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的比

B 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

C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D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

20、慢性毒性试验最主要目的是(A)

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B 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C 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D 为其他试验剂量设计提供依据

21、化学毒物的一般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B)

A 雌雄多少都可以

B 雌雄各半

C 全部为雄性

D 全部为雌性

22、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C)

A 最低需要量

B 最高需要量

C 最高容许限量

D 最低容许限量

23、生物转化酶的基本特征为(D)

A 具有广泛第五特异性和立体选择性

B 有结构酶和诱导酶之分

C 某些酶具有多态性

D以上都是

24、关于经典毒物动力学说法错误的是(D)

A 经典动力学基本理论是速率论和房室模型

B 房室模型可分为一室开发模型、二室开放模型、多室模型

C 化学毒物内转运的速率过程分为一级、零级和非线性3种类型

D 毒物动力学参数AUC越大,药物消除速率越快

2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 生物转化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B 外源化合物生物转化酶所催化的反应分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C 一般说来,生物转化使外源化合物水溶性增加,毒性降低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6、外源化合物生物转化酶所催化的Ⅰ相反应不包括(B)

A 水解反应

B 甲基化反应

C 还原反应

D 氧化反应

27、化学毒物代谢酶最主要分布在(C)

A 微粒体或细胞核

B 微粒体或细胞膜

C 微粒体或胞浆

D 细胞膜和胞浆

28、一般而言,Ⅱ相反应对代谢的影响以及其中甲基化结合和乙酰化结合主要作用为(B)

A 使代谢活化;增加毒物水溶性

B使代谢活化;增加毒物脂溶性

C使代谢解毒;增加毒物水溶性

D使代谢解毒;增加毒物脂溶性

第四章、毒性机制

1、毒效应强度直接影响因素是(A)

A终毒物在其作用位点的浓度及持续时间

B 终毒物的机构类型

C 终毒物与内源靶分子的结合方式

D 毒物的代谢活化

2、自由基的特性为(B)

A 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衰期极短,有顺磁性

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衰期极短,有顺磁性

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衰期极长,有顺磁性

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衰期极长,有顺磁性

3、以下选项中哪个不是成为毒物靶分子的条件(C)。

A合适的反应性和(或)空间结构

B易接近性

C必须为能催化毒物代谢的酶

D具有关键的生物生理功能

4、下列有关自由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

A自由基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

B 自由基主要是由于化合物的离子键发生均裂而产生的

C 都具有顺磁性、化学性质活泼、反应性高、半衰期短的特点

D 当体内自由基产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就会使机体处于氧化应激,造成机体的损害

5、下列属于毒物引起的细胞调节功能障碍的是(D)。

A 基因表达调节障碍

B 信号转导调节障碍

C 细胞外信号产生调节障碍

D 以上都是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1、外源化合物的联合作用类型有(D )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以上都是

2.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 )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3.关于脂水分配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在同系化合物中,对于在水中溶解度越大的化合物,由于其较易随尿排出体外,故毒性越小

B.化学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则越容易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

C.解离的无极性化合物脂水分配系数较非解离化合物的大

D.脂溶性物质易在脂肪蓄积,故肥胖者对脂溶性毒物的耐受性总是较强的

4.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D )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5.自由基具有下列特性(B )

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无顺磁性

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无顺磁性

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6.体内消除自由基的酶系统包括(D )

A.超氧化歧化酶(SOD)作用

B.GSH-Px

C.过氧化氢酶(CAT)

D.以上都是

7.化学毒物体内生物转化I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 A )

A.内质网

B.线粒体

C.细胞膜

D.细胞核

8.关于CYP45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是一组由结构和功能相关的超家族基因编码的含铁血红素同工酶B.CYP450由血红蛋白类、黄素蛋白和磷脂组成。

C.对于一种毒物,同种动物的CYP450是一样的

D.不同毒物诱导的是不同CYP450系列

9.描述S-9混合液错误的是( A )

A.多氯联苯诱导

B.肝匀浆9000g上清液

C.为代谢活化系统

D.含葡萄糖

10.微核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 B )

A.DNA完整性改变

B.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或染色体分离改变

C.染色体交换或重排

D.细胞分裂异常

11.关于基因突变的碱基置换,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C )A.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B.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嘧啶,称为颠换

C.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D.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嘧啶,称为转换

12.下列哪些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 B )A.倒位

B.插入

C.易位

D.重复

13.关于微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实质是DNA

B.是丢失的染色体片段

C.存在于细胞核中

D.存在于细胞质中

14..以DNA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 C )

A.微核试验

B.染色体畸变试验

C.UDS试验

D.Ames试验

15.SCE是( B )

A.染色单体交换

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C.染色单体互换

D.姐妹染色体交换

16.关于彗星试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以DNA损伤为检测终点

B.原理是大片段DNA比断裂的DNA片段迁移的快,电泳后出现彗星状C.试验过程中需要制备单细胞悬液

D.该方法敏感性高,要求的细胞数少

17.急性毒性是( C )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融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 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

18.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C )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19.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D )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20.化学毒物的蓄积系数为( C )

A.多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比值

B.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数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比值

C.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比值

D.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比值

21.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B )

A.1天B.1周C.2周D.3周

22.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D )

A.化学物的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

B.物质蓄积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

C.有效地排除体内毒物,防止或减少毒物的蓄积作用,是预防和减少慢性中毒的重要措施D.在体内检出化学毒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23.慢性毒性试验最主要的目的是( A )

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

B.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C.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

D.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

24.体外试验有( D )

A.小鼠微核试验

B.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C.显性致死试验

D.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试验

25.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表现不包括( B )

A.单倍体

B.二倍体

C.三倍体

D.五倍体

26.关于倒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染色体只发生一次断裂

B.染色体两臂均断裂断片互换

C.染色体旋转180度

D.以上都不对

27.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 )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饮水

28.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 B )A.雌雄多少都可以

B.雌雄各半

C.全部为雄性

D.全部为雌性

29.测定化学物LD50 时,常用的观察期限是( C )

A.7天B.10天C.14天D.28天

30.最常受到烷化的是鸟嘌呤的( C )

A.N-5位

B.N-6位

C.N-7位

D.O-7位

第四章

1、苯在人体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 A )

A.肝

B.肾

C.肺

D.小肠

2.解毒败的原因有( D )

A解毒能力耗竭或解毒酶失活

B某些代谢解毒作用被逆转:结合反应失效

C解毒过程产生有毒产物

D以上都是

3 .作为为毒物的靶,不具有下列那种特性:D

A合适的反应性和(或)空间结构

B易接近性

C具有关键的生物生理功能。

D具有自我复制功能

3.自由基具有以下特性B

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

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

4.体内消除自由基的酶系统不包括B

A.GST(谷胱甘肽S-转移酶)

B. B.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C. C.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第五章

1.化学结构与毒效应D

A.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理化性质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2.化学物质的那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D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3.影响环境污染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物的A

A.理化性质

B.剂量

C.作用持续时间

D.联合作用

4.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A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

B.苯主要从呼吸道,对呼吸道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

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

D.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5.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A.寻找毒作用的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B.预测毒性的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以上都是

6.外源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D

A.相加作用

B.协同作用

C.拮抗作用

D.以上都是

7.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A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想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8.甲烷(CH4)若用Cl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D

A.CH3Cl

B.CH2Cl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5383240.html,l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5383240.html,l3

第六章

1.毒理学体外实验常选用C

A.大鼠和小鼠

B.果蝇

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D.鸟类

2.急性,慢亚性,慢性毒性实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A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

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

C. 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

D. 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

3急性毒性是C

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合物后所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与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

4.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C )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5.急性毒性实验选择动物的原则是D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D.以上都是

6.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A

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饮水

7.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E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 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 腹腔注射>经口

D. 经口>经皮

E.以上都是

8.经呼吸道静式染毒主要优点是D

9. A.设备简单

B.操作方便

C.消耗受试物少

D.以上都是

9.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D

A.装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

D.以上都是

10.几种动物静脉注射的注射剂量范围是D

A.大鼠0.2~0.5

B.大鼠1.0~2.0

C.家兔3.0~10.0

D.以上都是

11.急性毒理实验一般观察时间是C

A.1天

B.1周

C.2周

D.3周

12.改进寇式法要求D

A.设5-7个剂量组

B.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可少于100只

C.组距为几何级数

D.以上都是

13.霍恩法的要求是

A.4个染毒剂量组

B.每个动5只或4只

C.组距2.15或3.16

D.以上都是

14.亚慢性毒性实验对动物的要求是B

A.成年动物

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

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

D.必须为啮齿动物或非啮齿动物

15.关于食物利用率,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C

A.其为一般性观察指标

B.是指动物食入10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

C.体重增长减慢,则食物利用率肯定降低

D.每日食量减少,食物利用率不一定改变

16.慢性毒性试验结束时,将部分实验动物继续留养1-2个月,其目的是什么A

A.补充实验动物的数目的不足

B.对已显变化的指标进行跟踪观察

C.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后作用

D.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迟发作用

第七章

1.下列哪些形式不属于基因突变B

A.颠换

B.倒位

C.移码突变

D.大段损伤

2.由于因突变的碱基置换,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B.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嘧啶,称为颠换

C. 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D. 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嘧啶, 称为转换

3.SCE是 B

A.染色单体交换

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C.染色体互换

D.姐妹染色体交换

4.染色体数目异常表现不包括A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多倍体

5.关于S-9混合液错误的是

A.多氯联苯诱导

B.肝匀浆9000g上清液

C.为代谢活化系统

D.含葡萄糖

6.体外实验常用的方法是D

A.游离器官

B.原代培养细胞

C.细胞器

D.以上都是

7.化学毒物引起的突变类型不包括B

A.基因突变

B.癌变

C.染色体畸变

D.染色体数目异常

1.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2.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3.LD50的概念是C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统计值)

4.LD50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

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 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5.对于毒作用带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的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6.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7.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8.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D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

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

9.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10.急性毒作用带为A

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

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11.慢性毒作用带为C

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

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12.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B A.LD50

B.LD0

C.LD01

D.LD100

13.对LD50 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B.又称致死中量

C.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

D.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14.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D

A.肠道B.唾液C.汗液D.肾脏

15.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B

A.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

B.病变性质相同

C.病变性质各有不同

D.病变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16.S-曲线的特点是A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

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

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

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

17.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C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18.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D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19.pKa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A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20.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D

A.动物种属

B.年龄

D.以上都是

21.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C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22.代谢活化是指C

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

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

23.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D

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24.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25.能阻止水、电解质和某些水溶性差的物质屏障是B

A.表皮角质层

B.连接角质层

C.上皮角质层

D.真皮角质层

26.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C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27.下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C

A.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B.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均有重大影响

C.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

D.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

28.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A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胞吞

29.化学毒物经皮吸收必须具备下述哪项条件C

B.脂溶性

C.水溶性和脂溶性

D.分子量小于100

30.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A

A.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吸收途径

C.剂量

D.作用时间

31.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称为B

A.效应

B.反应

C.量效应

D.质效应

32.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D

A.毒作用发生快慢

B.毒作用性质

C.代谢解毒

D.毒作用持续时间

33.化学毒物对不同个体毒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其原因不包括:A

A.化学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C.机体修复能力差异

D.宿主的其它因素

34.化学毒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A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35.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D

A.剂量

B.作用时间

C.选择作用

D.蓄积作用

36.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37.毒性的上限指标有B

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计量,最小致死量

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

C.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计量,阈计量,半数耐受计量

D.绝对致死量,阈计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

38.最小有作用剂量是D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39.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B

A.绝对致死剂量

B.半数致死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以上都是

40.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B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41.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4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D.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

43.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D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下列有关毒物方面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 B )

A.毒物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损伤的物质,是法规管理名词。

B.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能力。

C.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D.所有物质都是毒物,剂量将它们区分为毒物与药物。

2.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内源化学物对机体的(C )

A.营养作用

B.治疗作用

C.有害作用

毒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其基本形式是U型,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 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11、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 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12、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而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13、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13、量反应(graded response):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14、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 15、不确定系数(LIF):根据所得的有害作用阈值量或最大无有作用剂量提出的安全限值时,为解决由动物资料外推至人的不确定因素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而设置的转换系数。1、生物转运(biotransport):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特点:反应的连续性、反应类型的多样性、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3、蓄积(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4、肠肝循环(enterohepati circulation):一部分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为肠道菌群水解,脂溶性增强,被肠道重吸收,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5、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又称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6、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溶解度/水相中溶解度,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8:血气分配系数: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为 7、首过消除: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 静脉系统首先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 体循环,这种现象称---- 1、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指与直接内源 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 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2、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在其外层轨道中 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特 点:①化学性质十分活泼②反应性极高,半减期 极短,作用半径短。 3、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 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称为增毒。 4、解毒(detoxication):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 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在某些情况下,解毒可能 与中毒竞争同一外源化学物。 1、毒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 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2、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剂量相 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 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它 们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 相同的靶,仅仅效力不同。 3、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各外源化 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 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 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4、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外源化学 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 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5、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外 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 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6、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joint action):一 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 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 1、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连续 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 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 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 积作用。 2、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当实验 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以用分析方法在 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时,称为物质蓄 积。 3、损伤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如果在机 体内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 性作用,称之为损伤蓄积(功能蓄积)。 4、一般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的接触剂量, 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动物产生 综合效应的能力。 5、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机体一次或24 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 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1、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 的变异称为突变,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 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和诱发突变 (induced mutation)。 2、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mutagenesis):外来 因素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 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4、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基因中DNA序列 的变化,因基因突变限制在一特定的部位,也称为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 DNA中发生碱基 对的缺失、增添或改变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5、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指染 色体的结构改变,是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般 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细胞有 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 6、S9混合液:经多氯联苯处理后制备的肝匀浆, 再经9000g离心分离所得上清液,加上适当的缓冲 液和辅助因子。主要含有 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国内常规应用于体外致 突变试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7、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 中每个个体所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 的平均水平。 1、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是指具 有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大多数是亲电子活性 产物。 2、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 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 3、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s):本身直 接具有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 致癌。 4、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s):本身 并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其所形成 的代谢产物才具致癌作用。 5、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指不需代 谢活化的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经代谢活化所 形成的具有致癌作用的代谢物的统称。 1、畸形(malformation):指出生前因素引起发育 生物体的严重的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异常)。 2、畸胎(terate):具有畸形的胚胎或胎仔。 3、致畸性(teratogenicity)和致畸作用 (teratogenic effect):均指在妊娠期(出生前) 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后代结构畸形的特性或 作用。(致畸作用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异常,在出生 后立即可被发现) 4、致畸物或致畸原(t eratogen):凡在一定剂量 下,能通过母体对胚胎或胎儿正常发育过程造成干 扰,使子代出生后具有畸 形的化学物。 5、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通常是指外源 性因素造成的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 的所有的毒性。表现为:胚胎 期染毒而出现畸胎、生长迟缓、着床数减少和吸收 胎,也偶有晚死胎。 6、发育毒理学(deve1opmenta1 toxico1ogy): 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 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 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7、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出生 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 的任何有害影响。 8、致畸作用敏感期:器官形成期的胚胎对致畸物 最为敏感,一般称为危险期(critical period) 或致畸敏感期。 9、致畸指数:致畸指数=母体LD50/胎体最小致畸 作用剂量。 10、出生缺陷:婴儿出生前已形成的发育障碍。 1、安全性(safety):即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 对人体和人群不引起健康有害作用的实际确定性。 (化学物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 健康不产生损害)。 2、安全性评价(safety evaluation):利用规定 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 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 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 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4、可接受的危险度:是指公众和社会在精神、心 理等各方面均能承受的危险度。 3、危险度:指在具体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 系统或(亚)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可分为绝 对危险度和相对危险度。 5、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以损害作用 评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接触评定的各种参数 为依据,对外源化学物对人 群健康的危害程度作出估计。 6、VSD:实际安全剂量,相应于可接受危险度的外 源化学物暴露剂量称为实际安全剂量。 7、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收集, 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 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 决策。 8、基准剂量BMD: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 结果,用一定得统计学模型求得的受试物引起一定 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下 限值。 9危险性管理:依据危险性评价的结果,权衡出管 理决策的过程,必要时,选择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 施。 简答题 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 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 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 度评价功能); 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②机制毒理学③管 理毒理学 1、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 答:暴露生物学标志: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 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 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 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效应生物学标志:机 体中可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 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 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易感生物学标志:反映 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 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毒作用分类: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局部或全身 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超敏反应,特异质反应 1、简述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 及影响因素。答:⑴经胃肠道吸收:吸收方式主 要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滤过、胞 饮或吞噬;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影响胃肠道吸 收的因素:①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②胃肠道 的酸碱度;③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 蠕动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 一定的影响。⑵经呼吸道吸收:吸收对象气态物 质(气体、蒸汽)气溶胶(烟、雾、粉尘);吸 收的方式——简单扩散;主要的吸收器官—— 肺;经肺吸收的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 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 而分布全身。影响因素:①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 浓度;外源化学物在肺泡气中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 的浓度差;③血气分配系数;④肺通气量和经肺血 流量;⑤气溶胶颗粒的直径大小⑶经皮肤吸收:外 源化学物经表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透阶 段,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① 化学物溶解性: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脂/水 分配系数接近于 1,易被吸收进入血液。光有水溶 性或光有脂溶性吸收困难;②皮肤条件表皮损伤 可促进外源化学物吸收。皮肤潮湿,促进吸收充 血和炎症。 2、简述体内主要的贮存库及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答:⑴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①血浆蛋白作为贮存 库(清蛋白);②肝和肾作为贮存库;③脂肪组织 作为贮存库;④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⑵意义: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对 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 物的量,毒效应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贮存库是不断 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的时间延长, 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 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4、简述生物转化的意义、主要类型以及影响生物 转化的因素。 答:⑴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可以:①多数化学物经 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毒效应减弱,水溶性增加, 易于排泄; ②一些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明显增强,甚 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生物转化是机体 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 的主要机制。⑵生物转化反应类型:I相反应和 II相反应;①I相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和水 解反应。②II相反应主要——结合反应。⑶影 响生物转化因素:①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②代 谢酶的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③遗传与代谢酶的多 态性;④代谢饱和状态;⑤其他。 1、简述终毒物的四种类型。答:⑴亲电子剂:指 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 子。⑵自由基: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 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⑶亲核物;⑷活 性氧化还原反应物:一种特殊的产生氧化还原活性 还原剂的机制。 2、简述靶分子反应的几种类型。答:⑴非共价结 合: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 具有代表性的是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 通道以及某些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⑵共价结 合:亲电子剂以共价结合方式与靶分子结合。⑶ 去氢反应:自由基可迅速从内源化合物去除氢原 子,将这些化合物转变为自由基。⑷电子转移。⑸ 酶促反应。 3、多数毒物发挥毒性作用经历的4个过程:1、 经吸收进入机体的毒物通过多种屏障转运至一个 或多个靶部位;2、进入靶部位的终毒物与内源靶 分子发生交互作用(反应);3、毒物引起机体分子、 细胞和组织水平功能和结构的紊乱; 4、机体启动不同水平的修复机制应对毒作用,当 机体修复功能低下或毒物引起的功能和结构紊乱 超过机体修复能力时,机体即出现组织坏死、癌症 和纤维化等毒性损害。(无法修复) 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答:影响毒作用 的主要四类因素:⑴化学物因素:①化学结构(取 代基不同毒性不同;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同 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②理化性质(脂 /水分配系数;大小;挥发性;气态物质的血/气分 配系数;比重;电离度和荷电性);③不纯物和外 源化学物的稳定性。⑵机体因素:①物种、品系 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②宿主其他因素对于毒性作 用敏感性的影响⑶环境因素:①气象条件;②季 节或昼夜节律;③动物宠养形式;④外源化学物的 接触特征和赋形剂。⑷联合作用:①非交互作用; ②交互作用 2、试述联合作用的类型。答:⑴非交互作用:① 相加作用:剂量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 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 应的算术总和。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 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它们的效力不同;② 独立作用: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 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 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

第七版 毒理学基础总结

毒理学基础总结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性质与机体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和病理过程)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adverse/harmful effects)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 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 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⑵三大研究领域: 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2、毒理学方法: 答: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 3、3R原则: 答:替代,减少,优化和改良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toxic substance , 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生物题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6、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 7、迟发型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性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 8、局部毒性作用(local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9、全身毒作用(systemic toxic effect):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后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10、剂量(dose):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11、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动物的暴露剂量被称为给予剂量。 12、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液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13、靶器官剂量:为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剂量-效应关系,也称到达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 14、靶器官: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15、生物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通常把生物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16、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标志。 17、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

毒理学名词解释

Toxicology modern Toxicology Xenobiotics “ ” toxicity poison toxic substance toxicant adverse effect target organ biomarker Hormesis U -

dose mg/kg·BW -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effect graded response response quantal response / median lethal dose or concentration LD50/LC50 LD50 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threshold safety limit value 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 Zac=LD50/Limac Zac 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Zch Zch=Limac/Limch Zch Limac Limch 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

adaptation tolerance resistance therapeutic index TI LD50/ED50TI 5 margin of exposure MOE NOAEL NOAEL/ MOE margin of hazard MOH / margin of safety MOH= / MOH LIF ADME disposition biotransportation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卫生毒理学复习参考问答题 1. 毒理学、卫生毒理学、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2. 毒理学的研究领域? 3. 毒理学与药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4. 常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 学习了毒理学的概述,谈谈你对毒理学发展的感想? 6. 损害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7. 化学毒物的毒性及性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8. 阈剂量的定义? 9. 慢性毒作用带的定义及意义? 10. 生物转运的概念是什么? 11. 生物转运的特点和方式有哪些? 12. 毒物在体内吸收和分布的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13. 影响毒物排泄的因素有哪些? 14. 简述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 15.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哪些? 16. 简述 I 相反应和 II 相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类型。 17. 终毒物的概念是什么? 18. 终毒物的种类有哪些? 19. 自由基的概念? 20. 自由基的来源和种类有哪些? 21. 年龄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有什么影响?

22. 试述联合作用的概念、类型? 23. 如何评定联合作用? 24. 外源化学物的溶解性对其毒性有何影响? 25. 如何设计甲苯的急性毒性试验? 26. 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区别与联系? 27. 脏器系数及食物利用率的概念是什么? 28. 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有哪些? 29. 致突变试验的遗传性终点和试验组合的原则是什么? 30. 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原理是什么? 31. 化学致癌机制有哪些? 32. 化学致癌物的化分类有哪些? 33. 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4. 试设计致畸试验? 35. 如何评价致畸试验? 36. 试述致畸试验评价程序? 37. 试述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 38. 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的概念是什么? 39. 生殖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40. 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什么? 41. 发育毒性的评定指标是什么?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作者:王心如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2-1 ?字数:302000 ?版次:1 ?页数:203 ?印刷时间:2006-2-1 ?开本: ?印次: ?纸张:胶版纸 ?I S B N :9787117056618 ?包装:平装 所属分类:图书>> 医学>> 医药卫生教材 第一章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一节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这两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伺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此原则是根据质反应的概念,随剂量或暴露增加,群体中效应发生率增加。毒理学试验中,一般要设3个或3个以上剂量组,以观察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确定受试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及其毒性参数。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了解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仅仅检测受试化学物在人的暴露剂量是否引起毒效应是不够的,尽管此剂量已超过人可能的暴露剂量。当引起毒效应的最低剂量(LOAEL)与人的暴露剂量接近时,说明该化学物不安全。当该剂量与人的暴露剂量有很大的距离(几十倍,几百倍或以上),才认为具有一定安全性,此距离越大,安全性越可靠。如果在研究中所用的一系列的剂量不能引起毒性效应,则认为所用剂量还不足够高,应增加剂量,以确定受试化学晶的毒性。但如果在试验的最高剂量组的剂量与人可能的暴露剂量有足够的安全界限,则对于安全性评价来说未观察到毒效应的研究是可以接受的。在毒理学试验中实验模型所需的动物总是远少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群。为了在少量动物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可靠的结果,需要应用相对较高的剂量,以使效应发生的频率足以被检测到。例如,低达0.01%的癌症发生率,这意味着在100万人群中有100人发生癌症,此发生率太高,不能为公众接受。在实验动物直接检测如此低发生率将至少需要30000只动物。因此,在毒理学试验中,对相对较少的实验动物必须以较高剂量进行试验,然后根据毒理学原则外推估计低剂量的危险性。 3.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这样可降低实验对象的多样性,减少实验误差。毒理学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取决于受试物处理引起毒效应强度和实验误差两个因素,处理引起的毒效应强,实验误差小,则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增加,反映受试物处理的真实效应,反之亦然。实验设计是要规定实验条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毒效应的各种因素,保证实施质量,降低实验误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现性。外源化学物从不同途径染毒实验动物所表现的毒性可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染毒部位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的速度和量也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也不同。因此,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历史上,环境污染物及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中毒和死亡多次发生,引起各国的重视,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制订和多次修订了有关药品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即基于毒理学试验资料,化学物接触资料和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等科学数据的分析,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对公众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发生损害效应的性质、强度、概率,确定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和相应的实际安全剂量,为管理部门制定和修正卫生标准,制定相应法规,确定污染治理的先后次序,评价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称为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risk):又称风险,是指按一定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接触有害因素和从事某种活动所引起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例如疾病发生率、损伤发生率、死亡率等。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危险度评价的定性阶段,目的是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产生损害作用,作用性质、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是危险度评定的定量阶段。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外源化学物接触水平与有害效应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于危险度评价的人类资料往往很有限,常要用到动物试验的资料,而危险度评价最为关心的是处于低剂量接触的人群,这一接触水平往往低于动物试验观察的范围。这样需要有从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及从动物毒性资料向人的危险性外推的方法,这也构成了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的主要方面。由于将动物实验的毒理学资料外推到人存在着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从短时间向长时间外推,从小样本向大样本外推,特别是存在着种属差异这些不肯定因素,因此将动物实验毒理学资料外推时必须非常慎重,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就成为更重要、更关键的资料,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必须重视人群流行病学资料。根据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类型不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可分为有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无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接触评定要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是危险度评价中很重要部分。接触评定也是危险度评价中最不确定部分,人体可通过不同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如经口、经皮肤、经呼吸道等,在不同阶段,接触化学物的种类及量也不同,且接触往往是长期的,有许多接触需要靠历史资料来评估。 接触评定首先要确定化学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及人群的可能接触途径,然后估算出每种途径的接触量,再得出总的接触量。对于接触量的估算既要有一般人群,也要有特殊人群(高危险人群)的评价,对于不同接触情况的人群经常需要分别进行评定。接触评定主要靠对化学物的监测资料,在缺少足够的监测资料时,需要通过有效的数学模型进行估计。人体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物的监测资料(接触生物学标志),可用于人群过去及现在接触情况的评定。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吸收进入体内或到靶器官的剂量,在危险度评价中基于生理学的毒代动力学模型可描述接触剂量之间的关系。 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亦称危险度裁决(risk judgement),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一步。将危害鉴定、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接触评定中进行的分析和所得结论综合在一起,对人体危险度的性质和大小做出估计,说明并讨论各阶段评价中的不肯定因素及各种证据的优缺点等为管理部门进行外源化学物的危险度管理提供依据。 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指管理部门根据危险度评价结果,为控制对人体及环境

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538324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卫生毒理学试题一及答案(单选题) 第1题: 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 A.血象、肝肾功能 B.病理学检查 C.灵敏指标的检查 D.特异指标的检查 E.特异基因的测试 【答案】A 第2题: 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 D.经口>经皮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3题: 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 A.500万种 B.300万种 C.100万种 D.10万种 E.6~7万种 【答案】E 第4题: 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 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 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 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 E.性刚成熟,初断乳,初成年 【答案】A 第5题: 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鼻饲 E.饮水 【答案】A 第6题: 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DNA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 E.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答案】E 第7题: 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A.成年动物 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 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 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 E.仅使用单一性别 【答案】B 第8题: 碱基转换的后果是出现()。 A.同义密码 B.错义密码 C.终止密码 D.氨基酸改变 E.以上都对 【答案】E 第9题: 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 B.苯主要从呼吸道排泄,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 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 D.甲苯的肝脏中氧化,对肝有损害作用,而甲苯没有 E.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答案】A 第10题: 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决定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E.化学活性和理化性质影响化学结构 【答案】D 第11题: 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A.定性评定 B.定量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毒性评定

毒理学习题集

二、选择 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A A、毒性鉴定 B、接触毒物时间 C、接触毒物剂量 D、毒性强弱 E、以上全是 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 A、核素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E、以上都是 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E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二、选择 1、A 2、D 3、E 1、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 A 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 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 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 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 E、代谢活跃的部位 2、氟(F)的靶器官为 E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3、铅(Pb)的靶器官为 A A、中枢神经系统 B、脂肪 C、肝 D、肺 E、骨骼 4、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kg,LD100=1664mg/kg,LimaC:64mg/kg,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 A A、8 B、14 C、26 D、112 E、208 5、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 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 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 6、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 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 B 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 C。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D.纵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横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 E.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 7、某农药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60mg/kg体重,安全系数定为100,一名60mg 体重的成年人该农药的每日最高允许摄入量应为 D A.0.6mg/人?日 B.3.6mg/人?日 C.12mg/人?日 D.36mg/人?日E.60mg/人?日 8、有害作用的质反应剂量反应关系多呈S 型曲线,原因在于不同个体对外源性化学物的 E A、吸收速度差异 B、分布部位差异 C、代谢速度差异 D、排泄速度差异 E、易感性差异 9、在毒性上限参数(致死量)中,最重要的参数是 E A.绝对致死剂量 B.大致致死剂量 C.致死剂量 D.半数致死剂量 E.最大耐受量(最大非致死剂量)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术语: 1、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损害作用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Toxicology=Toxikon(毒物)+Logols(描述) 2、食品毒理学:从毒理学角度出发,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外源性化学物质对动物的毒作用机理,检验评价食品、畜产品的安全性,确保人类安全 动物毒理学: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与动物机体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3、毒物 poison or 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体产生损害或者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①毒物是个相对概念 马杜霉素 5mg/kg 6 mg/kg 10 mg/kg 导致低钙F是必须微量元素,过多抑制骨磷酸化酶,在骨骼中形成CaF 2 血症,氟斑牙。 ②毒物分类:世界登记的化学物有500万种,人类接触的有6~7万种。 工业化学品:生产原料中间,副产品,废弃物。 食品中有毒物质:添加剂,防腐剂,着色(苏丹红) 环境污染物:工业三废(汞,砷)(水侯病) 日用化学品:化妆品,杀虫剂,洗涤剂(含磷的洗衣粉→赤潮) 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保鲜剂 军事毒物:芥子气(伊拉克战争起源) 4、毒素(toxin)是一类特殊毒物,由活机体产生,其化学结构不清楚。 5、中毒(tocication)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官性病变,根据病变发生快慢分为急性,亚慢性,慢性中毒。 二、毒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 1、最早记录毒物学知识见于《周礼》,《山海经》,《尔雅》,《诗经》。 2、汉朝,刘安撰写《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 3、汉末《神农本草经》记载有毒植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4、明朝《本草纲目》收载多种毒物,如:砒霜,乌头,蓖麻,涉及毒物吸收及人体中毒症状。 (二)国外 1、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瑞士药理学家、毒理学家Paracelusus(1493-1541)提出毒物剂量概念,指出所有物质都有毒,提出环境毒理学,职业中毒。 2、西班牙学者Orfila(1787-1853)为近代毒理学创始人,提出化学分析鉴定中毒个体的重要性,为近代法医毒理学奠定基础。 (三)近代毒理学发展 1、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化学毒剂出现,萌发了军事毒理学。 2、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发展,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推动毒理学发展,宏观方面,生态调整,流行病调查,微观方面,中毒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