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谢舒欣 毕业论文

谢舒欣 毕业论文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学生姓名谢舒欣

专业班级国际商务10-8班

学号541012020821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王红伟(讲师)

完成时间 2014年5月25日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1.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发展历程概况 (1)

2.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分析 (2)

2.12009-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概况 (2)

2.1.1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的构成分析 (2)

2.1.2 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的构成分析 (3)

2.2基于HS编码的分析 (4)

2.2.1 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构成 (4)

2.2.2 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构成 (6)

2.3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的主要特点 (8)

2.3.1 工业制成品占据中日贸易的主导地位 (8)

2.3.2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 (9)

2.3.3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依然较大 (9)

3.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的影响因素 (9)

3.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 (10)

3.2中日产业结构的差异 (12)

3.2.1 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 (12)

3.2.2 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13)

3.3中国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 (14)

4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中所表现的主要问题 (16)

4.1中国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16)

4.2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商品结构提出新的要求 (17)

4.3日资企业主导中日贸易 (17)

5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策略 (18)

5.1加强日本在华投资的引导 (18)

5.1.1 投资行业方面 (18)

5.1.2 投资区域方面 (19)

5.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 (19)

5.2.1 加快改进传统比较优势产业 (19)

5.2.2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20)

5.2.3 注重培育战略性产业 (20)

5.3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1)

5.4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1)

结束语 (22)

致谢 (23)

参考文献 (24)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研究

摘要

贸易商品结构是两国贸易状况和贸易内涵的直接体现,反映两国经贸合作关系、贸易利益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本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则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往来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中日之间贸易结构的变化正随着中日之间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和两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而逐渐发生变化。本文以分析中日两国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及特点为基础,并结合当今中日经济活动的方向,着重探讨中日两国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且找出中日双边贸易出现的问题,积极研究优化策略,更好地促进中日经贸的发展。

关键词商品结构/中日贸易/成因及问题/优化策略

THE STATE TRADE STRUCTURE OF

SINO-JAPAN BILATERAL TRADE RESEARCH

ABSTRACT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between two countries is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state and content of the trade, reflecting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rade interests and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Japan is the thir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of China, and China has surpassed the United States becomes Japan’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The Sino-Japan trade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sou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change of Sino-Japan trade structure is depending on the trade volum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o-Japan trade structure,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trend of Sino-Japan trade business to discuss the reasons of the changes. Then discover the problems of Sino-Japan trade structure and study optimization programs to improve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 trade.

KEY WORDS Trade structure, Sino-Japan trade, Reasons and Problems, optimization programs

绪论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反映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国内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状况。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贸易商品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并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向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化的趋势。当前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己经成为了我国新时期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否成为贸易强国, 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合理的较高层次的贸易商品结构。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贸易所处的层次、商品竞争力状况以及我国在同发达国家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通过对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在新时期下如何发展产业内贸易,如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供实证方面的依据。鉴于目前中日之间的政治关系,中日双边贸易状况近两年来迎来了“寒流”,贸易额已经连续两年下降,甚至有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内中韩贸易有可能超越中日贸易,在此基础上分析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显得意义重大。

1. 中国加入WTO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发展历程概况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经贸往来历史久远。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在2003年-2008年出现了新一轮高速增长,中日贸易在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新发展。(见表1-1)

2005年,中日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1844.4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1894.4亿美元。

2008年,中日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2667.8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2663.8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44.6%和40.6%。

2009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中日贸易多年来第1次出现了大幅度减少的局面,当年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2288.5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2321.8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减少14.2%和12.8%。

2010年,在中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以后,中日贸易也很快恢复并实现了新发展,当年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2947.7亿美元,按日方统计为301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30.1%和30.0%,都大大超过了2008年的贸易规模。

进入2011年,中日贸易额按中方统计为3428.4亿美元,按日方统计3449.6亿美元。中日贸易出现了减速增长,主要是东日本大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造成的。

2012年以来日本的一系列政治挑衅行为,中日贸易出现了下跌的趋势,从2013年全年的数据来看,2013年日本为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125.5亿美元,下降5.1%,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5%。

表1-1 2005-2013年中日贸易概况(单位:亿美元)

年份

中方数据日方数据

出口进口贸易收支合计出口进口贸易收支合计

2005 839.9 1004.5 164.6 1844.4 803.4 1091.0 287.6 1894.4 2006 916.4 1157.2 240.8 2073.6 928.5 1185.2 256.7 2113.7 2007 1020.7 1339.5 318.8 2360.2 1090.6 1276.4 185.8 2367.0 2008 1161.3 1506.5 345.2 2667.8 1240.4 1423.4 183.0 2663.8 2009 979.1 1309.4 330.3 2288.5 1096.3 1225.5 129.2 2321.8 2010 1210.6 1737.1 526.5 2947.7 1490.9 1528.0 37.1 3018.9 2011 1482.7 1945.7 463.0 3428.4 1614.7 1834.9 220.2 3449.6 2012 1517.6 1778.7 261.1 3296.3 1447.1 1889.5 442.4 3336.6 2013 1503.1 1623.1 120.0 3126.2 1264.4 1434.9 170.5 2699.3 数据来源:中方数据来自中国海关资讯网,日方数据来自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以及2013《日本统计年鉴》。

2.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分析

在中日贸易增长的同时, 中日贸易的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在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贸易中,已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换。本文在分析中日贸易商品结构时,采用了从粗到细的分类方法,首先对2009-2013年这五年两国分别主要出口商品简单概述,其次基于HS编码对的几大类商品进行分析,最后对分类中具体章节的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

2.1 2009-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概况

2.1.1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的构成分析

根据2009-2013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9-2013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结构依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主要出口商品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出口商品前四位的商品依然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其占日本对华出口额比分别为73%、74%、74.3%、72.4%和72%。

其中具体应该注意到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对华出口额普遍下降,与2008年同比降幅最大的是矿产品。2010年经济复苏,日本对华出口回暖,但是2012年受钓鱼岛事件影响,中国出现大规模的抵制日货,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下降。2012年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年出口额分别占比42.1%、11.4%、9.6%和9.3%。以上四类产品的出口额与2011年相比分别下降16.2%、9.5%、13.1%和3.4%,但这四者在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累计仍达72.4%。在前十类出口产品中只有光学仪器、钟表、医疗设备与2011年相比有所增长,其他产品出口均有所下滑,贵金属制品和机电产品出口降幅居于前列。

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出口以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出口相对来说比较少,虽然出口额仍然上升,但是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反,光学仪器、钟表、医疗设备在近年来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和钓鱼岛事件的影响,但比重依然不断上升,2009-2013年分别占比6.0%、6.6%、7.3%、8.5%和8.9%。

表2-1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总值与出口总值占比(类)(%)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机电产品41.1 43.9 44.7 42.1 39.4 贱金属及制品13.2 11.5 11.2 11.4 11.1 化工产品9.4 8.3 8.6 9.3 11.6

运输设备9.3 10.3 9.8 9.6 9.9

塑料、橡胶 6.5 6.5 6.5 6.6 7.0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6.0 6.6 7.3 8.5 8.9 纺织品及原料 2.7 2.3 2.4 2.5 2.4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2.1.2 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的构成分析

中国对日本出口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和贱金属及制品,其中机电产品同样占中国对日出口首位,2012年占比42.3%,其出口额逐年增加;纺织品和原料在中国对日出口中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2012年占比16.2%;2012年家具及玩具等杂项制品、贱金属及制品占比6.4%和5.2%;另外化工及光学、钟表、医疗设备及食品产品出口也较多。

表2-2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总值与出口总值占比(类)(%)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机电产品37.6 42.3 40.6 42.3 44.3

纺织品及原料20.0 16.6 16.7 16.2 16.2 家具、玩具、杂项制品7.2 5.8 5.9 6.4 6.1 贱金属及制品 4.7 5.3 6.0 5.2 4.8

化工产品 4.1 5.1 6.5 4.8 4.3 食品、饮料、烟草 3.5 3.3 3.2 3.5 3.2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3.1 3.1 3.1 3.5 3.2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2.2 基于HS编码的分析

海关编码即HS编码,为编码协调制度的简称。编码协调制度由国际海关理事会制定,英文名称为The Harmonization Code System (HS-Code)。HS编码共有22大类98章。国际通行的HS编码由2位码、4位码及6位码组成。6位码以上的编码及对应商品由各国自定。从1992年1月1日起,我国进出口税则采用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HS),该制度是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采用六位编码,适用于税则、统计、生产、运输、贸易管制、检验检疫等多方面,目前全球贸易量90%以上使用这一目录,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标准语言。

通过HS编码来对中日之间贸易结构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中日间具体的贸易商品结构,以2009年和2013年的数据为例进行进一步分析这五年来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2.2.1 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构成

2009年中日双边贸易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约为2320.9亿美元。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1096.1亿美元,从中国进口1224.8亿美元。

日本对中国出口前三位的产品为机电产品(41.1%)、贱金属(13.2%)和制品及化工产品(9.4%),出口额分别约为450亿美元、144.5亿美元和102.9亿美元。

中国对日本出口前三位的产品为机电产品(37.6%)、纺织品及原料(20.0%)、

家具玩具杂项制品(7.2%),出口额分别约为460.8亿美元、245.2亿美元、87.9亿美元。

2009年中日贸易排在前十位的商品贸易状况如表2-3所示,所占比例分别如图2-1与图2-2所示。

表2-3 2009年中日进出口贸易前十位商品 单位:百万美元

海关分类 HS 编码 商品类别 进口 海关分类 HS 编码 商品类别 出口 第16类 84-85 机电产品 44999 第16类 84-85 机电产品 46081 第15类 72-83 贱金属及制

品 14447 第11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 24521 第6类 28-38 化工产品 10294 第20类 94-96 家具、玩具、杂

项制品 8785 第17类 39-40 运输设备 10167 第15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 5744 第7类 39-40 塑料、橡胶 7132 第6类 28-38 化工产品 4983 第18类 90-92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6561 第4类 16-24 食品、饮料、烟

草 4319 第11类 50-63 纺织品及原

料 2966 第12类 64-67 鞋靴、伞等轻工

产品 3957 第5类 25-27 矿产品 2060 第7类 39-40 塑料、橡胶 3855 第10类 47-49 纤维素浆;纸

1530 第18类 90-92 光学、钟表、医

疗设备 3761 第13类

68-70

陶瓷

1212

第8类

41-43

皮革制品;箱包

298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图2-1 2009年中国从日本进口主要商品图

45%

14%

10%

10%

7%

6%

3%

2%

2%

1%第16类 84-85 机电产品

第15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第6类 28-38 化工产品第17类 39-40 运输设备第7类 39-40 塑料、橡胶第18类 90-92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第11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

第5类 25-27 矿产品

第10类 47-49 纤维素浆;纸张

第13类 68-70 陶瓷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图2-2 2009年中国向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结构图

42%

22%

8%

5%

5%4%

4%

4%

3%

3%

第16类 84-85 机电产品第11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第20类 94-96 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第15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

第6类 28-38 化工产品第4类 16-24 食品、饮料、烟草

第12类 64-67 鞋靴、伞等轻工产品

第7类 39-40 塑料、橡胶第18类 90-92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第8类 41-43 皮革制品;箱包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2009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前三位产品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所占比例累计达到60%,占日本对中国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另外比较多的产品分别为运输设备,塑料、橡胶,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出口产品中以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和原料相对来说比较少。

2009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前三位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以及家具、玩具、杂项制品所占比例累计达到67%。由此看出尽管我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在纺织品及原料的出口上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但却赶不上机电产品的出口。

2.2.2 2013年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的构成

2013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3098.9亿美元。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1291.2亿美元,自中国进口1807.6亿美元。

日本对中国出口前三位的产品为机电产品(39.4%)、化工产品(11.6%)和贱金属及制品(11.1%),出口额分别约为508.6亿美元、149.4亿美元和142.9亿美元。

中国对日本出口前三位的产品为机电产品(44.3%)、纺织品及原料(16.2%)、家具玩具杂项制品(6.1%),出口额分别约为799.9亿美元、292.4亿美元、87.2亿美元。

2013年中日贸易排在前十位的商品贸易状况如表2-4所示。所占比例分别如图2-3与图2-4所示。

表2-4 2013年中日进出口贸易前十位商品 单位:百万美元

海关分类 HS 编码 商品类别 进口 海关分类 HS 编码 商品类别 出口 第16类 84-85 机电产品 50855 第16类 84-85 机电产品 79989 第6类 28-38 化工产品 14942 第11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 29235 第15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 14290 第20类 94-96 家具、玩具、杂

项制品 11072 第17类 86-89 运输设备 12727 第15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 8718 第18类 90-92 光学、钟表、医

疗设备 11521 第6类 28-38 化工产品 7847 第7类 39-40 塑料、橡胶 8983 第7类 39-40 塑料、橡胶 5943 第11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 3094 第18类 90-92 光学、钟表、医

疗设备 5798 第13类 68-70 陶瓷;玻璃 1853 第4类 16-24 食品、饮料、烟

草 5741 第5类 25-27 矿产品 1769 第12类 64-67 鞋靴、伞等轻工

产品 4719 第10类

47-49

纤维素浆;纸张

1420

第17类

86-89

运输设备

4178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图2-3 2013年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图

43%

12%

12%

10%

9%

7%

3%

2%

1%1%第16类 84-85 机电产品

第6类 28-38 化工产品第15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第17类 86-89 运输设备第18类 90-92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第7类 39-40 塑料、橡胶第11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

第13类 68-70 陶瓷;玻璃第5类 25-27 矿产品

第10类 47-49 纤维素浆;纸张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图2-4 2013年日本自中国进口主要商品图

48%

17%

7%

5%

5%4%

4%4%

3%

3%

第16类 84-85 机电产品第11类 50-63 纺织品及原料第20类 94-96 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第15类 72-83 贱金属及制品

第6类 28-38 化工产品第7类 39-40 塑料、橡胶

第18类 90-92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第4类 16-24 食品、饮料、烟草

第12类 64-67 鞋靴、伞等轻工产品

第17类 86-89 运输设备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报告。

2013年日本对中国出口前三位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以及贱金属及其制品所占比例累计达到56%,相较2009年下降了4%。其他产品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与下跌。总的情况依然是以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和原料相对来说比较少。

2013年中国对日本出口前三位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以及家具、玩具、杂项制品所占比例累计达到68%。其中机电产品的比例相较2009年涨了6%,由此可见机电产品贸易已占据中日双边贸易中最主要的地位。正是由于我国的技术发展与工业生产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机电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能力上升较快。同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占有较大优势,如纺织品及原料、鞋靴伞和箱包等轻工产品。今后在这些产品上预计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亚洲国家(如越南、泰国、中国台湾省)以及意大利、美国等国家,但是这也说明中国出现了不少的生产空间,因此中国劳动密集产业的业者将来可能会卷土重来再次进攻日本市场。

2.3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的主要特点

2.3.1 工业制成品占据中日贸易的主导地位

中日贸易商品结构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初级产品在两国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化小,绝大多数为初级产品,尤其以石油为主,在数量较少的制成品中,纺纱、织物等有关半成品占据主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将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转向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

的出口结构,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尤其是在中国对日的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急剧增长,同时比重也日益增加。具体表现在第十六类商品(机器、机械器具等)在中国对日的出口中增长迅速,并且在中日之间贸易额中占重大比重;第十五类商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第十八类商品(光学、照相等器械及其零件、附件)在中日贸易的中国对日出口中的金额增长较快;第六类商品(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和第二十类商品(杂项制品)在中国对日的出口中也有较大增长。中日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据主导地位,在制成品中以机电产品为首,2013年日本对中国出口机电产品占比43%,日本自中国进口机电产品占48%,机电产品为中日贸易的主要进出口商品。

2.3.2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

中日商品贸易结构中资本密集型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比重不断下降,这也是商品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经之路。中日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光学仪器、钟表、医疗设备这一系列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据中日贸易中的主导,而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远远低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2.3.3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依然较大

中国对日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虽然远远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中,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等占80%以上;2013年中国对日出口纺织品及原料仍占17%,家具、玩具、杂项制品在中国对日贸易商品中排行第三,占7%,其次食品、饮料、烟草,鞋靴、伞等轻工产品仍然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可见在日本市场上,中国劳动密集型商品仍有比较大的优势,对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比重较大。

3. 中日双边贸易商品结构现状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了中日之间贸易结构在过去五年里所发生的一些的变化。这些转变得益于我国充分了发挥劳动力资源及自然资源的优势,重视技术进步提升生产能力,加快工业化建设进程。一系列积极稳妥的经济发展措施促进了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带动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

品的出口,致使初级产品在中日贸易额中所占比例日趋降低。当然我国对日贸易结构的改善受多方面的影响,本部分将通过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日产业结构的差异、我国贸易方式的情况及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四个方面来讨论其对中日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

3.1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

资本的本质在于追逐高回报率。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我国吸收日本国际直接投资,一方面弥补了国内资本要素的不足,同时也获得了一部分日本先进的研究与生产技术,即存在技术外溢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某些行业的技术水平,相对地缩小了与日本的技术差异。资本与技术要素禀赋的接近在改善我国与日本贸易结构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此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还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同日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由于日本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部门,大量的日本跨国企业在我国日趋增加的制造业出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近几十年来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世界各经济体之间产业内贸易也蓬勃发展起来。当今世界,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产物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化配置,在母公司与诸多子公司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研发—生产网络,形成了跨越国界的企业内分工体系,进而产生了产业内贸易,可以说跨国公司的发展与贸易结构的变化存在着不可或缺的联系。

从表3-1可以看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体上呈现一种上升状态,2009年至2012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分别是-3.2%,59.9%和7.1%。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日资企业撤资等现象,这一方面是投资者将风险与收益加以综合衡量而考虑分散投资风险,并且逐步调整投资结构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在投资政策上有所调整,政府更加鼓励长远性的投资及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2011年日本对华投资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除了制造业中的稳固增长外,更多地投资分布在了非制造业中通信业、批发零售业以及不动产业,并且在2012年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其中零售业的积极表现是药妆连锁店进驻上海的同时,传统的家电量贩店、百货店、便利店则在竞争不太激烈的地区发展门店网。

表3-1各行业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走势单位:亿日元,%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金额份额金额份额金额份额金额份额制造业(合计)4615 71.1 3896 62 6948 69.2 7334 68.2 食品827 12.7 107 1.7 173 1.7 211 2

纤维154 2.4 70 1.1 431 4.3 186 1.7 木材、纸浆455 7 249 4 276 2.8 339 3.2 化学、医学444 6.8 646 10.3 823 8.2 690 6.4 石油 4 0.1 6 4 0 橡胶、皮革 6 253 4 179 1.8 219 2 玻璃、窑业119 1.8 45 0.7 240 2.4 108 1 金属、有色金属337 5.2 446 7.1 1012 10.1 729 6.8 普通机械器具617 9.5 865 13.8 1426 14.2 1375 12.8 电气机械器具583 9 364 5.8 796 7.9 1035 9.6 运输机械器具907 14 854 13.6 1162 11.6 2257 21 精密机械器具85 1.3 36 0.6 217 2.2 1 0 非制造业(合计)1877 28.9 2388 38 3097 20.8 3425 31.8 建设业9 0.1 22 0.4 11 0.1 10 0.1 运输业59 0.9 24 0.4 53 0.5 124 1.2 通信业13 0.2 47 0.7 245 2.4 112 1 批发零售业805 12.4 824 14.7 1506 15 1572 14.6 金融保险业938 14.4 818 13 590 5.9 494 4.6 不动产业71 267 4.2 512 5.1 803 7.5 服务业90 1.4 292 1.6 179 1.8 303 2.8 合计6492 100 6284 100 10046 100 10759 100 数据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行业结构的变化对中日贸易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进入21 世纪以来,日本更是逐渐加大对电子行业及汽车行业的投资,日企纷纷来中国投资建厂,这也扩大了两国间此两类行业的产品贸易。以机电行业为例,日本对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成本导向和出口导向,这带动了日本机械设备和原材料的对华出口以及对日返销,2006年在华日资企业的金属、机械和纺织等产品对日本本国的返销率达到40%左右。从近两年来看从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来看,来自日本的投资显示出近几年未曾有的巨大变化。在日本与欧美市场前景依然不够明朗、日元汇率依然维持高位运行的情况下,为了加强在中国的竞争力以及扩大内销,日本各大企业纷纷加速统括公司的设立以及追加投资强产能等。由此可见,日本对华的直接投资对两国贸

易的商品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中日产业结构的差异

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国与国在进行贸易时所需的商品种类及商品数量和质量都决定于生产环节,反过来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国的生产能力。贸易结构取决于生产结构,并对生产结构产生影响。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外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背后是该国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与调整的结果。因此中日两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决定了两国间的贸易结构,并且贸易结构反过来又对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3.2.1 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

中国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内仿效前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在这一时期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很不合理,轻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我国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步调整产业发展政策,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处理农村、农业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用于人民日常消费的轻工业产品不断发展壮大、推陈出新,同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提高,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40.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日趋合理。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果断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此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8%,钢铁、电力、机械设备等一批重工业迅速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重点在于促使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等全面促进。在重化工业的带动下,汽车、房地产、电子通信等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且带动了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及石油等产业的发展。

目前在中国的国民经济构成中,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分居第二和第三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二产业占43.9%,其中工业占37%,建筑业占6.9%,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分别占46.1%和10%。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各产业结构内部仍面临很多问题,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层次不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生产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面临困难;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滞后,内部结构尚待进一步调整完善。

3.2.2 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政策的变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日本的产业政策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3 年至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此阶段,日本受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影响,重化工业产品的出口遭受严重打击。为此日本一方面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技立国”战略,经济发展开始由资本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1997 年):“广场协议”以后,由于日元升值,日本加快了向国外转移制造业、并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由此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1998 年至今):日本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内经济陷于崩溃,加之1999年欧元的启动,使日本经济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遭受了巨大的困难。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在于继续推进第三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新时期带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伴随着上述产业政策的调整,目前日本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特征,即在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处于第一位,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日本越来越多地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就是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产物。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较之于日本产业结构仍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与日本所具有的各自产业结构的特征决定了中日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日本经济实力雄厚,第二产业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相对中国来说较为发达,而中国由

于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向日本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初级产品,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为主,由于第二产业在中日两国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工业制成品在两国间的进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出现了很大的发展,比如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行业,因此中日在进行产业间贸易的同时,产业内贸易也逐步发展起来,但受制于技术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以上来说,贸易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连,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地调整升级,贸易结构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现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一步一步地完善中。其中在第二产业结构内部,重加工工业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很快。但是,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受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常大,产业结构的调整较为缓慢,并呈现出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能源消耗量偏高,工业结构层次仍低等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日本的产业结构则在动荡的石油危机与经济萧条中不断进行调整,不断走出国门,加速制造业的海外转移,对中国的投资也大幅度增加,成为影响中日贸易商品结构的新生变量。

3.3 中国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

加工贸易是指一国通过进口原料、材料或零部件等,充分利用本国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技术,加工为成品以后再出口到国外。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和来件装配等。

我国的加工贸易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先后经历五个阶段(见表3-2),其内容也由最初的“三来一补”发展为现在的小进大出。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并且以进料加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出口的产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出口市场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进口来源国以资源大国和中高端中间技术产品制造国为主。表3-2为我国加工贸易与出口商品结构的对比关系表,可以说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和外贸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3-2 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与出口贸易总额对比关系表

外贸五个阶段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比重出口贸易总

第一阶段(1981年以前)初级产品为主

加工贸易低于20%

一般贸易高于80%

220亿美元

第二阶段(1982-1986年)工业制成品超过初级产

300.09亿美

第三阶段(1987-1991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

地位

加工贸易在20%-45%之间718亿美元

第四阶段(1992-2003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增

长迅速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超

过劳动密集型产品

加工贸易比例在46%-55%

加工贸易超过55%

一般贸易降为41.06%

4383亿美元

第五阶段

(2004-至今)

5933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机电企业网。

加工贸易方式是中国机电产品对日本出口的主要方式。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中国以低工资为核心的成本优势突出且资源丰富,社会经济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这吸引了大批的日本企业来中国从事加工贸易。2009年中国向日本出口为1225.5 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日本加工贸易出口额为663 亿美元,约占54.1%,加工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对日贸易的主要进出口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日双边贸易结构。日本在华进行加工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经过一系列的组装加工以后作为工业制成品很大一部分产品又返销日本,使得中国对日本出口结构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中日贸易结构较之前有了巨大的变化。3.4 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高

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在于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是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界的产物,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本国所具有的自然条件,这主要包括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国土面积的大小等,它是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二是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一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容量、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等。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进出口的商品结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产品在生产上具有技术优势、加工层次高,同其他国家产品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进出口商品结构较高;中游国家大多从事的是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淘汰产业以及部分高加工度的工业,初级加工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