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二)实习报告

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前言 (2)

正文部分

山西省气象台及观象站 (3)

兰村水文站 (13)

太原市杨家堡污水净化厂 (15)

官地矿污水净化站 (18)

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蒙牛乳业 (21)

金世纪阳光水净化公司 (24)

总体规划 (25)

侯村垃圾填埋场 (27)

太钢渣场 (30)

西山水泥厂 (34)

总结 (37)

附录 (38)

前言

大一的时候,我们参加了多次地质实习。从而对于现场教学实习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也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大二下学期,在诸位老师的带领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801参加了现场教学实习(二)。

本次实习分为地理学与环境工程学实习两个部分。指导老师分别为李霞老师、刘硕老师和田建民老师。为了使本次实习能顺利进行,实习之前,老师们做了积极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于实习单位联系、实习经费管理、实习动员并委托班长、团支书等同学办理了公交卡等。实习中,各位老师又顶着烈日,和实习单位的讲解员一起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并维持现场的纪律与秩序。本次实习的圆满成功与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

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认真听取讲解员和老师的指导,并及时做好笔记。对于疑惑之处,勤于提问,充分体现了当打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在老师、同学和实习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实习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收获颇丰。

1.山西省气象台及观象站

日期:2010/03/23 天气:晴

路线:在迎泽大街理工大学站乘公交39路至水总站下车,步行至目的地

目的:实地了解气象系统的运作及气象业务,熟悉气象仪器,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了解相关气象常识,培养对一些气象气候现象的科学认识。

山西省气象台简介:

山西省气象台基本情况:山西省气象台始建于1954年,1987年迁至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206号,2005年地址更改为80号,占地约13000平方米,是山西省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处级。2006年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后,设7个科室,编制为62人(其中包括省局人才交流中心编制20人),现有在职职工41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12人,助理工程师9人;硕士研究生7人,大学本科16人,大专12人;党员24人。离退休职工51人。

山西省气象台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本省天气、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雷电预测预报预警和气象及次生灾害的预报预警等业务,提供对下指导产品的制作及业务指导;承担省级天气业务的系统设计工作;开展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和检验评价工作;加强灾害性天气的联防和对下业务技术指导,以及对大气成分、雷电天气和人工影响天气预报服务的指导;在上级业务管理部门指导下,针对城市规划、环境预报、风能评估、应急响应等需求,运行和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精细化数值模式系统,并提供指导产品;承担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承担决策气象服务、气象灾害应急业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业务;承担全省气象灾害及相关灾害的收集上报、灾害评估工作;开展研究型业务,促进业务科研人员交流、应用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等工作。

全省气象观测系统:

全省共有国家气象观测台站点109个,基准站4个,占4%;基本站14个,占13%;一般站91个,占83%。全省有高空(探空)站1个,有农气站31个,有4个多普勒雷达站。天气雷达、太阳辐射观测站

⑴多普勒雷达4部:

太原多普勒雷达临汾多普勒雷达

大同多普勒雷达(基本建成)

长治多普勒雷达(正在建设)

⑵713数字化雷达2部,

晋城713数字化雷达

运城713数字化雷达(基本建成)

⑶711雷达共6部

忻州、吕梁、晋中

长治、阳泉、昔阳

全省有太阳辐射观测站3个

太原、大同、侯马

卫星云图资料接收设备15部:

省台、人降办、农气中心、朔州、

吕梁、阳泉、运城、大同、长治;

沙尘暴监测站2个:大同,榆社;

紫外线监测点1个:太原

闪电定位监测点7个:大同、五寨、阳泉、离石、长治、运城、太原

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是对从地球表面到几百千米高空地球大气的物理、化学和动力的全面研究,也是系统研究地球大气成分、结构和动力过程的科学。它已经成为地球环境系统中唯一联系所有其他圈层和人类活动等重要领域的关键学科,也成为研究地球环境和全球变化的核心及领头学科。它的发展源于人类的需求。

大气科学涉及多圈层和不同的领域(日地关系、气候变率和变化、地球表面和内部、天气、碳循环和生态系统、大气成分以及水和能量循环)。

天气预报的制作:

天气预报按其预测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时天气预报(0-12小时)、短期天气预报(12-72小时)、中期天气预报(72-240小时)和长期天气预报(10天以上)等四种。

天气预报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市民们在获取气象预报信息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几句,但这其中凝聚了数万气象工作者,甚至全球气象工作者的劳动。天气预报的一般过程是:气象资料的收集,对气象资料分析、计算,得到预报结论并对外发布三个步骤。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综合的观测系统,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

2003年7月31日《高峰会议宣言-建立一体化综合对地观测系统》号召建立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综合地球观测系统。会上呼吁各国:

(1)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和全面开放的方式,互换地面、航空和航天遥感观测数据;

(2)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其现有的对地观测系统并提高当地的科学研究水平。

(3)在建立可持续性国际一体化综合对地观测系统方面达成共识,以期实现数据口最小化和系统效用最大化;

(4)成立一个特别工作组(GEO),负责起草10年实施计划,在一年时间内讨论、修改和完善该计划。

天气、气候和气象的区别:

“气象”,用通俗的话来说,它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风、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以及阴、晴、冷、暖、干、湿等一切物理现象和状态的通称。

人们常说的“天气”,是指一个地区较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我们从广播和电视中收看到的24、48小时天气预报说的就是天气。实际上,它是指一定区域内在某一瞬间或某一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影响着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及其变化的总称。表述天气的基本依据是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观测结果。天气现象指的是在气象观测场和视区内出现的降水现象,水汽凝结现象,光、电等以及风的一些特征,如雨、雪、冰雹、雷暴、霜、龙卷风等。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天气状况的过年特点,或者说,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气候的含义不只是几个气象要素的简单统计结果,而是大气综合状态的统计特征。

山西省气象台业务基本情况:

㈠、天气业务轨道

天气业务轨道是我们的基础业务轨道,也是我们承担的最重要的轨道。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业务流程,形成了丰富的预报产品。

1、预报产品介绍

目前我们开展的常规天气预报业务包括:109县城镇1-3天天气预报,内容包括气温(最高、最低)、降水(小雨-特大暴雨)、风、沙尘、雾等;4-10天全省天气预报;

铁路沿线天气预报;旅游景点天气预报。开展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业务包括:暴雨、暴雪、寒潮、强对流天气(如:雷雨、大风、冰雹)、高温、大雾、大风、沙尘、道路结冰。近年来,我们还认真贯彻实施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拓展服务领域的理念,成功研究开发了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预报和生活指数预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江河流域面雨量预报、地质灾害预报、沙尘暴预报和警报。正在准备开展的预报产品有:渍涝气象等级预报、有毒气体泄露监测和预报、高温电力指数预报。

2、业务现代化建设

丰富的预报产品离不开预报服务平台的支撑,预报服务平台的建设依赖于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预报技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98年我台首次引进MM4,经本地化后,2000年正式投入业务使用,结束了我省只收用北京区域中心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的历史。2001年,我台引进分辨率更高的MM5,经过本地化和对流参数的修改,2004年3月,正式投入业务使用。2006年6月12日,我台又引进了GRAPES。随着中尺度数值模式的精度的不断提高,我台的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也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了预报质量的提高。近5年,我们通过自身研发并投入业务使用的客观预报系统主要有:《中短期常规天气要素分县预报业务系统》、《中短期灾害天气落区预报系统》、《山西省主要河流流域面雨量预报业务系统》、《太原地区空气污染指数预报系统》、《山西省地质灾害等级预报系统》、《109县城镇天气预报制作与分发系统》、《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紫外线监测与预报系统》、《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系统》。正在开发和研究的系统有: 《山西省短时临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山西省中短期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山西省集合预报系统》、《山西省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山西省精细化天气预报试验》。

3、预报服务工作

“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一次天气过程不放过,预报准确,服务及时”是中国气象局对我们开展预报服务工作的要求,也是我们在预报服务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

①预报工作

准确是天气预报的生命,也是预报服务的关键。历任省台领导班子都把抓预报质量作为预报工作第一要务,下大力气狠抓严管,通过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效益,加强预报值班力量等手段,使我台的预报质量一直保持了较好的水平。

在预报工作中,我们重点强调预报人员要加强对三性天气的监测力度,充分利用雷达、卫星等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做到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不漏报。近几年,我们的预报质量连年完成省局制定的目标任务,多次准确预报了暴雨、暴雪、大风降温、高温等天气,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②服务工作

随着政府部门对气象工作的日益重视和社会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广泛使用和关注,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决策服务这个重点,我们以电子邮件、传真、信函、当面汇报等形式主动为省委省政府等政府部门提供季、月、年度气候预测、短期天气预报、雨情实况、灾情实况等服务。每年报送的各类决策服务产品均在100期以上,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气象依据。同时,我们从气象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这一战略定位出发,积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电话等渠道提供公众需要的各类预报,认真做好各项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使天气预报更加深入人心。做到了决策服务让政府满意,公众服务让群众满意。

Ⅰ、决策服务工作

山西省气象台又名为山西省气象决策服务中心,是山西省气象局对山西省委、省

政府和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把为省委、省政府、省防汛等领导部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作为我们一切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门配备了决策服务人员。我们自主开发的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可实现实时提供各类天气预报、土壤墒情、加密观测的降水实况、各地天气实况、卫星遥感云图、年季月旬的气候评价、农事气象分析、气象决策建议等资料,实现了决策服务流程化、系统化。

我们的提供的气象决策服务多次在扑灭我省发生的森林火灾、人工降雨、防汛抗旱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在我们报送的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为防灾减灾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Ⅱ、公众气象服务

随着我们预报业务范围的拓展,我们为公众提供的预报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各地市常规天气预报、空气污染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紫外线预报和生活指数预报、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沙尘暴预报和警报等。此外,我们还在重大节假日如春节、五一、十一等和重大社会活动如高考、中考等来临前,专门为公众制作发布专题预报,基本满足了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要。

㈡大气成分业务轨道

我们承担的大气成分业务轨道目前主要以CAPPS污染模式释用系统为基础,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制作未来24小时太原市8个监测站上空的空气质量等级和污染浓度预报。每天13:00以前,向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环保总局分发太原市8个监测站的污染浓度监测值和未来24小时的预报值。2006年1~6月,预报质量平均达92%。

未来,我台准备开展空气污染浓度的精细化预报,引进和开发“有毒气体泄露的监测和预报系统”,拓宽这一轨道的服务领域。

㈢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轨道

我台主要是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提供保障。主要是提供:中期天气过程的预报,短期分县降水量的预报,最佳增雨时段和最佳增雨区域的预报,冰雹云及影响区域的预报,防雹的最佳作业时间,短时订正预报。目前主要采用《中短期常规天气要素分县预报系统》和《中短期灾害落区预报系统》的客观预报输出结果,T213和欧洲中心的形势场预报制作中期天气预报过程预报;利用模式产品和卫星反演云产品制作短期降水量级预报和最佳增雨时机,最佳增雨区域预报;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制作短时临近订正预报。

㈣雷电业务轨道

我台主要承担雷电的预报预警任务。目前我们主要依托现有预报体系,利用雷电探测站、雷达、卫星等气象资料,开展雷电预警预报。

㈤空间天气业务轨道

开展空间天气业务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也是今后我们亟需加强的一项工作。未来几年,我们将以空间天气研究总体科学目标为指南,以六大研究主题为框架,确定科学问题,开拓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影响机理与防护的研究,开创新世纪我省空间天气研究新局面。

太原的气候特点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在农业光能利用划分上

属于高照率范畴。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表现出较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控制,夏季受东南海洋湿热气团影响。随着季节的推移,两大气团在太原上空交互进退,此消彼长,发生着规律性的周期更替,形成了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特点。太原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气候区域,既表现出清晰的垂直变化,又具有一定的水平差异。

(1)气候特征

全年气候特征:光照充足,降水集中;季风环流交替明显;气候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频繁。

四季气候特征:

春季(3月~5月)气温回升快,光照充足,降水少,蒸发大,大风日数多。平均气温9℃~12℃。3月中旬土壤完全解冻,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以上。4月中旬,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0℃以上。地下5厘米~10厘米,日平均地温稳定在12℃以上,正常情况下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播种出苗的需要。春季降水总量仅为50毫米~65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3%~15%,大风日数占全年的40%~60%。

夏季(6月~8月)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平均为250毫米~28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8%~65%,平均气温22℃~24℃。

秋季(9月~11月)气温下降快、风少、多晴朗天气。平均气温8℃~10℃。9月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15℃以下,11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以下。基本可以满足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入冬前有2个~4个分蘖所需的热量。

冬季(12月~次年2月)寒冷干燥、多晴朗大风天气。平均气温零下5℃~零下9℃,寒冷期(5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零下5℃)50天~60天。1月为全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零下8.0℃~零下5.1℃。降水量平均只有8毫米~1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3%。晴天日数在40天左右,占全年总晴天日数的40%左右。整个冬季土壤完全封冻,冻土深度达60厘米~106厘米。

区域气候特征:

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冲积平原,地形复杂,大气垂直变化大,地形气候明显。在同一时间内,境内海拔最高处和最低处的温差可达12℃。根据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或等于22℃为夏季,小于等于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节的划分原则,太原地区可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四季分明的温暖区、冬长夏短温和区、夏季不明显的温凉区、冬长无夏的凉爽区。

(2)辐射日照

辐射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442.8兆焦耳/平方米~5652.18兆焦耳/平方米。其地域分布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4月~8月太阳辐射总量占年太阳辐射总量的65%左右,其中5月是各月总辐射量最大月份,为666兆焦耳/平方米;11月~12月太阳辐射总量仅占全年总量的21%,而12月是各月总辐射量最少月份,仅250兆焦耳/平方米。

日照

太原市年日照总时数为2360小时~2796小时。5月份日照时间最多,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0.5%;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6.8%。

日照百分率地理分布为南部少于北部,盆地少于山区。

(3)降水

降水量

太原市年平均降水量为420毫米~457毫米,比山西全省平均年降水量518毫米低61毫米~98毫米。总降水量分布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盆地、平川区年降水量为440毫米~457毫米。丘陵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414毫米~440毫米。山区降水量随地势的增高而增多,海拔高度在1300米以上的山区,年降水量可达500毫米,古交市的梅洞沟,海拔高度1600米,年平均降水量达550米~600毫米。

降水变率

太原市最多降水年是1969年,年降水量为749毫米;最少降水年为1972年,年降水量仅180毫米。年降水量以300毫米~500毫米的频率为最多,约占到统计总年数的58%。百分之八十保证率年降水量在350毫米以上,百分之六十保证率年降水量在430毫米以上,出现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或高于700毫米的年份,大约30年一遇。较高山区降水量出现频率也基本一致。

最大降水量

据太原气象资料记录,1969年7月27日,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83.5毫米。另据梅洞沟水文雨量站记录,1996年8月4日,一日最大降水量314毫米,一小时最大降水量达88.3毫米,10分钟最大降水量26.2毫米。

太原盆地连续4天~5天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年份约平均4年一次,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降水日数

全市各地年降水日数,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平均有80天左右。7月~9月出现频率占45%,为最多;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平均有27天。其中,7月~9月出现频率占60%;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平均有15天,7月~9月出现频率占68%;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的降水日数,全年平均1天,7月出现频率占60%,8月出现频率占40%。

降雪

太原市最早降雪日期出现在1960年10月24日。平均始雪日期为11月27日,平均终雪日期为3月26日。最晚终雪日期出现在1960年5月6日。年平均降雪日数17.1天,年平均积雪天数19.9天。太原市各地最大积雪深度,太原16厘米,南郊区17厘米,北郊区14厘米,清徐县12厘米,阳曲县16厘米,古交市15厘米,娄烦县20厘米。

(4)气温地温

气温

年平均气温

境内年平均气温7.8℃~10.3℃。其中,城区及各县(市)、区的平原区域年平均气温9.5℃~10.3℃;山区年平均气温7.8℃~9.2℃。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递减。

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月上旬后期至7月底,为36.1℃~39.4℃之间;1955年7月24日,太原气温达39.4℃,为全市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大部分地区出现在12月至次年1月之间,亦有地区出现在2月份。1985年12月8日,娄烦县曾测得零下26.8℃的气温,为全市最低气温。从6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全年最热时期,而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下旬为全年最冷时期。

全市月平均气温的年较差介于28.5℃~31.1℃之间,以阳曲县为最。

平均气温

太原市1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5.1℃~零下8.0℃,是全年月平均气温最低月份。7月份除娄烦县的平均气温为21.7℃外,其它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介于23℃~24℃之间,是全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月份。4月份平均气温9.6℃~12.3℃,10月份平均气

温8.6℃~10.9℃。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以秋季为最,春季次之,夏季最小。2月至3月,月平均气温变化幅度为6.2℃~7.2℃;10月至11月,月平均气温变化幅度为7.7℃~8.4℃,与夏季各月的月平均气温变化幅度1.6℃~2.0℃比较,春秋两季气温升降迅速。

太原市各地月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大。以太原为例,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年份1955年为零下10℃,最高年份1979年为零下4.2℃,二者相差5.8℃;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年份1955年为25.6℃,最低年份1969年为22.1℃,二者相差3.5℃。

气温的日变化

以太原观测值为代表的平原地区,年气温平均日较差为13.4℃。一年中春季和初夏的日较差较大,最大的月份出现在5月份,达15.2℃。夏季气温的日较差最小,最小月份出现在8月份,为10.8℃。日较差一般从北向南逐渐减小。

气温日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5时左右,最低气温多出现在日出以前。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春、夏季为6时左右,秋季约7时,冬季8时前后。

积温

太原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或等于0℃的日数年约为250天~270天,大于或等于积温为3800℃~4180℃;随着海拔高度升高,总积温减少,每上升100米,总积温约减少130℃~150℃;农作物生长期缩短5天~7天。

大于或等于5℃日数年平均持续期为200天~230天,且从3月下旬开始到11月初终止。

大于或等于10℃日数年平均持续期为175天~190天,从4月中下旬始,10月中旬止,积温百分之八十保证值在3500℃~3900℃之间。

大于或等于15℃日数年平均持续期为125天~145天,从4月底5月初始到9月中下旬止,积温为2600℃~3100℃。

(5)地温

地面温度

地表覆盖物黄土的蓄水性差,热容量小,导热率低,地面温度变化快、幅度大,春季增温迅速,秋季降温甚快,夏季强烈吸热,冬季大量散热。

地温年内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夏季地温高于气温,冬季则由地形而定。地面温度的年变化幅度远远大于气温的年变化幅度。

年平均地面温度为9.3℃~12.8℃。

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63.8℃~68.5℃之间,一般出现于7月~8月。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零下25℃~零下31.1℃,一般出现在1月~2月。

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温差减小。月平均土壤温度与气温的比较随季节而异,冬季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夏季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春秋两季为变化过渡期。

除1月、12月外其余各月平均地温都高于平均气温。

热岛效应

太原城区工业企业集中,人口密集,热岛效应较为明显。据气候观测资料:太原10天温度的平均值,在南北方向城区要比郊区高2℃~3℃;东西方向,城区比郊区高1℃~1.5℃。热岛中心有两个,一在太原钢铁公司地区,一在柳巷北路和五一广场一带。

(6)风气压

太原地区属季风气候区域,冬夏受着不同的气团控制,产生了明显的季节风。地面风盛行风向由于受局部地形的影响,城区及南郊区常年以偏北风为主;娄烦县以西南风为主;北郊区在冬半年以西北风为主,夏半年以东南风为主;古交市则常见西风;清徐县冬季盛行西南风,其余季节多东北风;阳曲县冬半年多东北风,夏半年多西南风。

气压

太原市地面气压年平均值在884.8百帕~927.9百帕之间。分布状态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变化范围在43.1百帕之内。年变化基本属于大陆型,秋末冬初11月至12月最高,月平均最高气压平川为929.7百帕~935.0百帕,出现在12月份;山区为890.4百帕~920.4百帕,出现在11月份。夏季7月最低,月平均气压为877.9百帕~918.7百帕。年较差为12.8百帕~16.3百帕。

地面气压的月际变化值冬夏小,春秋大。山区从11月,平川从12月以后气压开始下降,以春季期间下降最快,7月份达最小值。从7月以后气压开始升高,以8月至10月份升高最为显著。极端最高气压905.5百帕~952.4百帕,极端最低气压864.6百帕~907.5百帕。

气压的日变化有着相当明显的周期性。一般情况下,日变化呈两高两低型,一日中除了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外,还有一个次高值和次低值,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时~10时和15时~17时,次高值和次低值分别出现在21时~22时和3时~4时。

(7)湿度

绝对湿度

境内年平均绝对湿度在7.3百帕~9.3百帕之间,分布状况有明显的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且月际变化较明显。月平均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其最大绝对湿度为16.8百帕~21.0百帕;月平均最小值出现在1月份,其绝对湿度为1.6百帕~2.0百帕。年内最大绝对湿度28.4百帕~33.9百帕,出现在夏季8月份;最小绝对湿度0.0百帕~0.1百帕,出现在冬季1、2月份。绝对湿度的日变化视季节而异,冬季日出前最小,午后最大,且日振幅很小。夏季日变化有两个高点和两个低点,接近日出前有一低点,午前11时达次高点;16时~18时出现次低点,22时~23时达最高点。春秋季日变化与夏季相似,只是高低值出现的时间有些不同。

相对湿度

太原市年平均相对湿度53%~60%,其分布大致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但在古交地区有一相对低值区。在一年之中相对湿度的变化以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且冬春季最小相对湿度各地都出现过0%的极值记录。

春季相对湿度在全年中为最小值,月最低值出现在4月份,为41%~49%,这是由太原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风速大的气候特点决定的。夏季相对湿度急增,为全年最高值,以8月份最高,为69%~77%。秋季相对湿度开始减小。

相对湿度有显著的日变化,通常一日中相对湿度最高值出现在日出之前,最小值出现在15时左右。阴天,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幅度很小。

(8)蒸发

太原地区一年四季的蒸发量以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较小,冬季最小。

雾无霜期

雾日数全年平均为12天~13天。最多年份雾日数25天,出现在1976年;最少年

份雾日数仅两天,出现在1957年。雾出现时间多在秋季,春、夏两季相对较少。

无霜期

各地无霜期以清徐县、南郊区、北郊区等平川地区较长。无霜期初日始于4月下旬,终日在10月上旬,80%保证率无霜期长达135天~157天。随着地势升高无霜期递减率为每百米4天~5天。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区,如南郊区天龙山、北郊区马头水、古交市姬家庄等地,80%保证率的无霜期长约130天左右。地势较高的娄烦县、古交市、阳曲县部分山区,无霜期长约120天左右。古交市、娄烦县部分高寒山区无霜期仅有100天左右。

实地观测仪器:

(1)风向风速仪,主要应用于气象、水文、农业、林业,建筑等领域。它由测风速和风向两只传感器以及数据处理器组成。本实用新型风杯,风标,底座全部采用高性能工程塑料制成,可抗低温潮湿环境。风向传感器采用数码定位设计,定位准确,加工简单;风速传感器采用干簧管器件,降低功耗,使用寿命长;传输方式全部采用数字化方式传输,数据处理器接收到传感器发送的数据包及校验码,能够准确、可靠的排除干扰。

(2)百叶箱

简介

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它的内外部分应为白色。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白天,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于任一种温度感应元件;夜晚,空气的红外辐射能力又弱于任一种温度感应元件的表面。任何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测温元件,其测量值在白天将系统偏高于气温,夜间则系统偏低。为避免这种辐射误差,必须对测温元件采取有效的辐射屏蔽措施。百叶箱是其中的一种,广泛安装在气象台站网的气象观测场上。

(4)探空仪

随探空气球上升,用敏感元件直接测量大气压力、温度和相对温度层结曲线的无线电遥测仪器。

(5)日照计

测定某一地方在一天中太阳所照射地面时间的长短的一种仪器,称为日照计。常用日照计有二种:

1.玻璃球试日照计(又名康培斯托克照计):主要是一个实心的玻璃球,玻璃球能将照射到球上的阳光聚成一个焦点。不论太阳在天空中任何一个方向上,都能得到一个焦点,焦点能使纸片发生焦痕。当太阳从东往西运动时,焦点也会以相反的方向随着移动,因而焦痕的痕迹是由西向东移动看焦痕的长短就可计算出日照时间。

2.暗筒式日照计(又称乔唐式日照计):上部是一个黄铜制的圈筒,两边各穿一小孔。两孔距离的角度为120度,但孔要前后错开,以免上下午午日影重合。筒内放一涂有药水的感光纸,光线在上下午都能穿过小孔而射入筒内,使感光纸感光,而留下一条蓝色线条。筒上装一隔光弧板,使上下午光明确分开(除正午一、二分钟内,阳光可同时进入两孔,其余时间阳光均只能从一孔进入)筒口有一盖紧紧盖住筒口,以免日光进入使感光纸失效。从感光纸上感光线条的长度就可计算出日照的时间。

世界气象日简介: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

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开展“世界气象日”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各国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情况以及气象部门在经济和国防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推动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组织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总部设在瑞士瓦。世界气象组织拥有成员151个,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最早的创始国和签字国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的主要任务包括:促进世界范围气象观测网的建立和推行气象观测业务标准化。促进国际间的气象资料交换和提出观测、统计资料的统一规格;促进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资源、农业以及其它方面的应用;促进水文业务的开展和加强气象部门与水文部门间的合作;鼓励气象学及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员培训。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都要选定一个主题进行宣传,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公众对自己密切相关的气象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每一个主题都集中反映了人类关注的与气象有关的问题。主题的选择主要围绕气象工作的内容、主要科研项目以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纪念主题是“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60年”

世界气象日的由来: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1947年9月—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30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30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第20届会议决定,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气象工作者都要围绕一个由WMO 选定的主题进行纪念和庆祝。

2.兰村水文站

日期:2010/06/12 天气:晴

路线:步行至下元汽车站乘公交827路至胜利桥东转乘835(支)至中北大学下车,步行至目的地

目的:了解掌握一些水文观测的常用方法手段与仪器,现场了解仪器的型号,工作原理与工作方式。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兰村水文站简介:

兰村水文站位于汾河中上游,于1943年建站,距太原市西北22.5公里,坐标为112°26?E,38°00?N。

本站是国家重要水文站,常年承担雨、水、墒情测报任务。常规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含沙量、泥沙颗粒分析、蒸发、降水量、水温、气温、冰情、墒情、地下水等。管辖委托雨量站10处,其中报汛站2处,负责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省防汛办、太原市防汛办、太原市水力资源勘测分局等单位提供汛情、旱、涝等有关信息。断面上游13公里处建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汾河二库,还有著名兰村泉出露,天然条件下,多年平均流量4.2㎡∕S,太原市城市供水主要集中于岩溶水的开采,目前泉水已近枯竭。

本站多年平均降水量491.4mm,最大767.6mm(1964年),每年向国家提供上万组水文水资源数据,为我省的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太原市的防汛抗旱做出了积极贡献。本站控制流域面积7705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36.1公里,河道纵坡3.35?,实测期内多年平均流量14.3m3∕s,瞬时最大流量1950 m3∕s(1967年8月22日),历史调查洪水洪峰流量4500 m3∕s(1892年)

测洪方案:

Q<10 m3∕s,涉水测流;10 m3∕s 500 m3∕s,浮标测流。

测量仪器:

①E601型蒸发器:高差60cm,上圆柱下圆锥结构,圆柱高60cm,底面积3000

cm2,配有专用测针(游标卡尺原理),每天早上8点通过计算两天的读数差计

算蒸发量,以应用于水量平衡计算。周围几个槽起保护作用,溢出的水通过溢

流孔进入溢流桶。主要作用是通过多年资料得出大致趋势。

②20cm口径蒸发器:通过称重得出相关数据。蒸发量较大,误差也大,直接放

台秤上称得蒸发量,用于地面观测,安装在距地面70cm的高度上。

③虹吸式雨量计DSJ2:自动记录液态降水物的数量、强度变化和起止时间的仪器。

由承雨器、虹吸、自记和外壳四个部分组成。在承雨器下有一浮子室,室内装

一浮子与上面的自记笔尖相联。雨水流入筒内,浮子随之上升,同时带动浮子

杆上的自记笔上抬,在转动钟筒的自记纸上绘出一条随时间变化的降水量上升

曲线。当浮子室内的水位达到虹吸管的顶部时,虹吸管便将浮子室内的雨水在

短时间内迅速排出而完成一次虹吸。虹吸一次,雨量为10毫米。如果降水现象

继续,则又重复上述过程。最后可以看出一次降水过程的强度变化、起止时间,

并算出降水量。每日早八点换纸,纸张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雨量。

虹吸原理:就是连通器的原理,加在密闭容器里液体上的压强,处处都相等。

而虹吸管里灌满水,没有气,来水端水位高,出水口用手掌或其他物体封闭住。

此时管内压强处处相等。一切安置好后,打开出水口,虽然两边的大气压相等,

但是来水端的水位高,压强大,推动来水不断流出出口。

要能够产生虹吸现象,弯管的水流出端必须比水进入端低。设进水端的水平面

为A,出水端的水平面为B,向上作用在两个水平面上的大气压值都是P0,但

右边管内在A面以下还有一段长H的水柱,所以,在右管中与A同一面上的压

强P=P0—pgh,即P0>P,就会引起管中水柱向右管流动,最终由B端流出。由

此可以给虹吸现象下一个定义:由于连通器的两端液位的高度差产生的压强

差,引起液体自行流动的现象称为虹吸现象。

④雨量传感器JDZ02-1

⑤SDM6型雨量器:面积314cm2,标度范围0.05mm~10mm

⑥测流量:流速仪:流速仪测流速,测流速时,由水力推动旋桨式转子流速仪旋

转,内置信号装置产生转数信号

流速仪型号公式:ls25—1型680238V=0.2538n+0.0068 n=总转速/总历时

螺桨式流速仪:蜂鸣器20圈蜂鸣一次,用秒表计时。放在顺水流,离水面0.6m

处。

浮标法:考虑风速,不同站不同系数,本站为0.85。上中下三个断面平行,标

志针对应对面的标志牌,当水较大时用浮标测流速,把高粱杆捆绑成十字架作

为浮标,一般在白天使用,具体测量方法:在上断面通过浮标投放器投放浮标,

此时工作人员发出信号,中断面开始计时,记录浮标通过中断面的位置和到达

下断面所用的时间,浮标流速就是上下断面的距离L与所用的时间t之比,从

而计算出流速,再利用面积乘以流速得到流量。此河流上、下断面150米,中

断面75米,河宽140米。另外,工作人员利用瞄准仪观测浮标。A为河流上

断面、B为中断面、C为下断面。AC之间距离150m,B是中点。

⑦框式温度计:感量为0.1℃或0.2℃。8︰00am测量。在中断面和基本水尺断面

测。水深>1m时在1m处测量,水深<1m时在半深处,不少于5min,不接触河底。

观读温度表的数值要进行复读:对读数有疑问时要进行重测,确保测量准确无

误。把观读的水温及时记录在专用表格内。

日平均水温的统计:一点法采用两次测温的平均值法测该日的日平均水温值。

采用两点法或多点发测温记录资料,利用算术平均法统计出该次的河水温度,

然后两次河水温度的平均值为该日的日平均水温度值。

月、年的河水平均温度。月内日平均水温的平均值,为该月的月平均水温、一

年内平均水温的平均值,为该年的年平均水温。

同样的办法,可以统计出如下特征值:多年平均水温和正常年平均水温;历年

最高、最低河流水温。

⑧水尺:测水位,分斜坡式、直立式,8︰00~18︰00,汛期每4小时测一次,洪

水时随时测。精确到0.01m。水位观测内容包括河床变化、流势、流向、分洪、冰情、水生植物、波浪、风向、风力、水面起伏度、水温和影响水位变化的其

他因素、必要时,还测定水面的比降。一般利用水尺和水位计测定。观测时间

和观测次数要适应一日内水位变化的过程,要满足水文预报和水文情报的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日测1~2次。有洪水、结冰、流冰、产生冰坝和有冰雪融水补

给河流

⑨测流量:面积流测法,流量Q=V·S(S为断面面积),流速仪测流速时,由水

力推动旋桨式转子流速仪旋转,内置信号装置产生转数信号。流速仪型号公式:ls25-1型680238流速仪:V=0.2538n+0.0068 n=总转速/总历时

螺桨式流速仪:蜂鸣器20圈蜂鸣一次,用秒表计时。放在顺水流离水面0.6m

处。

3.太原市杨家堡污水净化厂

日期:2010/06/28 天气:晴

路线:在迎泽大街乘公交39路至学府街长治路口下车,步行至目的地

目的:了解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工艺流程与实际操作

杨家堡污水净化厂简介:

太原市杨家堡污水净化厂是全国的大型污水净化厂之一,始建于1978年1月1日,并于1986年10月1日投产,它的日处理能力为16.64×104t;如将这些水回用于工业生产,对节约太原市水资源,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此故,我们搞此测试研究,进一步了解二级出水水质情况,二级出水是否达到回用水水质标准及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决定回用的可能性,同时找出控制污水处理工艺最佳运行的工艺参数。处理深度为二级,处理工艺为活性污泥法。采用中温厌氧消化的污泥处理工艺。污泥除部分采用填埋方法进行处置外,其余污泥经处理后可转化为肥料等资源使用。

厂址: 学府街418号

职工人数: 277

占地面积(公顷): 15.33

处理规模(万立方/日): 16.64

处理深度: 二级

处理工艺: 活性污泥法

服务面积(平方公里): 44.58

服务人口(万人): 56

污泥处理工艺: 中温厌氧消化

污泥处置与利用: 填埋

污水回用量(万立米/日):

工业废水占处理水理(%): 56.5

建设日期: 78-1-1 投产日期: 86-10-1

活性污泥法:

简介: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其上栖息着以菌胶团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强的吸附与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影响活性污泥过程工作效率(处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处理方法的选择与曝气池和沉淀池的设计及运行。

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

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

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

③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

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

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含水率很高的絮状泥粒,它是由污水中的悬浮物,微生物及所吸附的有机物以及微生物代谢活动产物所形成的聚集体。污泥的危害主要包括:①侵占土地;②污染土壤,污泥堆置的有害成份响应聚集,经风吹雨淋,产生高温或其他化学反应,能杀灭土壤微生物,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丧失腐解能力;③淤泥河床、污染水体;④污染大气,污泥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有害气体、尘埃,加重大气污染;⑤含有大量的病原菌,主要有肠道细菌、蠕虫寄生虫及病毒三大类,大部分被结合在污泥颗粒物上浓缩,其数量比污水中的要高得多。按照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污泥的稳定化、无害

化处理好氧堆肥工艺各项控制指标具体包括:含水率(%)<65、有机物降解率(%)>50、蠕虫卵死亡率(%)>95、粪大肠菌群菌值>0.01。与传统的好氧、厌氧消化工艺对比,好氧堆肥工艺增加了微生物控制指标。

污泥处理:经污泥浓缩池,添加絮凝剂后到污泥脱水机房。污泥浓缩池通过污泥重力沉淀降低污泥含水率和减少污泥体积;污泥脱水机房是用离心式脱水机使固液分开,使污泥进一步减容,便于污泥的最终处理。

流程:

格栅→沉淀池(不超过1小时)(通过泵)→一次(初次)沉淀池→曝气池(二级污水处理4~6小时,微生物增殖、吸附、氧化)→二次沉淀池(泥水分离)→接触池消毒(紫外线杀菌,水不能太深)→出水、投氧

回流活性污泥→污泥浓缩池→污泥消化池→污泥脱水→有机肥料至农田

臭氧消毒:无残留

氯消毒:(ClO2,Cl2,次氯酸钙)与水等物质反应生成氯化物(致癌)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简介:

整个过程为通过粗格删的原污水经过污水提升泵提升后,经过格删或者筛率器,之后进入沉砂池,经过砂水分离的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以上为一级处理(即物理处理),初沉池的出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的反应器有曝气池,氧化沟等,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生物处理设备的出水进入二次沉淀池,二沉池的出水经过消毒排放或者进入三级处理,一级处理结束到此为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包括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滤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析法。二沉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初次沉淀池或者生物处理设备,一部分进入污泥浓缩池,之后进入污泥消化池,经过脱水和干燥设备后,污泥被最后利用。

按处理程度划分,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污染物质,物理处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级处理的要求。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达不到排放标准。一级处理属于二级处理的预处理。

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BOD,COD物质),去除率可达90%以上,使有机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三级处理,进一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能够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脱氮除磷法,混凝沉淀法,砂率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电渗分析法等。

处理设施:

(1)格栅间:污水处理工程中格栅间内安装的主要设备是格栅机,它用来拦截、清除污水中的大杂物、漂浮物,如塑料袋、废纸等。格栅机分粗格栅和细格栅两类,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其工作原理都是通过栅条拦截污水中的漂浮物,当栅条上拦截的漂浮物过多以至影响到格栅过水时,启动机械装置清除栅条上的漂浮物,就这样循环往复。细格栅1小时转一次,可进一步处理。此处有刺鼻的臭味。

(2) 水泵房:内装有污水提升泵,要是为了提高污水的高度,使后面的每个流程部分自高到低形成一个水位差,从而更流畅的运作。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经过粗格删进入污水提升泵房,之后被污水泵提升至沉砂池的前池。水泵运行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占污水厂运行总能耗相当大的比例,这与污水流量和要提升的扬程有关。

(3) 曝气沉砂池:在池的一侧通进空气的沉砂池。池内的污水在空气引导下成螺旋形向前流动(即旋流)。污水在这种周边到中心逐渐减少的旋流流速作用下,砂粒被带到池底的

集砂槽中而被分离。污水中的有机物,包括从砂面上冲刷下来的污泥都处于悬浮状态,并随水流进入后面的处理构筑物。此处依旧具有臭味,目前已停用。另外,旋流沉砂池因排砂效果不好也已停用。

(4) 初次沉淀池:是一级污水处理厂的主题处理构筑物,或作为二级污水处理厂的预处理构筑物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前面。处理的对象是SS和部分BOD5,可改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条件并降低其BOD5负荷用于沉淀更细小的颗粒,而非过滤,处理时间为1.5小时左右,悬浮物处理达到75%以上,池深3米多,直径35米,中间为刮泥板,24小时旋转,将沉淀的泥流到中间。沉淀池有幅流式、平流式、周进周出、周进中出等多种形式,此为幅流式,方法有中间进、周边出,周边进、周边出,目前采用中间进、周边出,因为周边进、周边出有一定的弊端。初沉池的主要能耗设备是排泥装置,比如链带式刮泥机,刮泥撇渣机,吸泥泵等,但由于排泥周期的影响,初沉池的能耗是比较低的。

(5) 曝气池: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处理的构筑物。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满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混合条件。

曝气池主要由池体、曝气系统和进出水口三个部分组成。池体一般用钢筋混凝土筑成,平面形状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曝气方法主要有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

鼓风曝气又称压缩空气曝气。采用这种方法的曝气池,多为长方形混凝土池,池内用隔墙分为几个单独进水的隔间,每一隔间又分成几条廊道。污水入池后顺次在廊道内流动,至另一端排出。空气是用空气压缩机通过管道输送到设在池底的空气扩散装置,成为气泡弥散逸出,在气液界面把氧气溶入水中。扩散装置有多孔管、固定螺旋曝气器、水射器和微孔扩散板等四种不同型式。

机械曝气一般是利用装在曝气池内的机械叶轮转动,剧烈搅动池内废水,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叶轮装在池内废水表面进行曝气的,称为表面曝气。这种装置通过叶轮的提水作用,促使池内废水不断循环流动,不断更新气液接触面以增大吸氧量。叶轮旋转时在周缘形成水跃,可有效地裹入空气;叶片后侧产生负压,可吸入空气,所以充气效果较好。叶轮浸水深度和转速可以调节,以保证最佳效果。典型的机械曝气池有圆形表面加速曝气池、标准型加速曝气池、IO型加速曝气池和方形加速曝气池等。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两种方法有时也可联用,以提高充氧能力,这适用于有机物浓度较高的污水。

此次所参观的曝气池是在池中添加活性污泥,池为长方形混凝土池,底部有曝气器提供气体,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与氧处理有机物,降低污染物,处理水中的COD、BOD、N、P,一般处理时间为6~9小时。现采用微孔曝气,因为粗孔曝气比较耗能。(6) 二次沉淀池:接纳废水二级处理的出水,用以去除生物悬浮固体的沉淀池。在活性污泥法中,从曝气池流出的混合液在二次沉淀池中进行泥水分离和污泥浓缩,澄清后的出水溢流外排,浓缩的活性污泥部分回流至曝气池,其余作为剩余污泥外排。在生物膜法中,脱落的生物膜随滤池出水在二次沉淀池中进行泥水分离。

参观的二次沉淀池,高2米多,直径45米,沉淀活性污泥的时间大约为1.8小时,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排放到汾河中,也可用于浇树、花,但不能用于洒水车。

(7) 接触池:在此处,紫外线消毒(大肠杆菌),N、P不达标(二级排放不要求),可用于公园用水。水进来时BOD 200多,COD 三、四百;经处理后BOD 20左右;COD 四、五十左右

4.官地矿污水净化站

日期:2010/06/29 天气:晴

路线:步行至下元汽车站乘坐公交7路至\ 目的:了解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工艺流程及其相对于其他方法的优势所在,现场观摩个仪器的运作,了解污水处理的指标

官地矿污水净化站简介:

污水净化站建于1989年4月1日,位于西山焦煤集团属下的煤矿官地矿附近,总占地面积为4.8亩,污水处理量每日为4500立方米,其中井下水每日为3000立方米,浴池水每日为1500立方米,净化水全部投入生产。现在日处理污水2000立方米,其中1500立方米为矿井水,500~600立方米为浴池水。是一个中型污水处理厂,净化水全部投入井下生产。污水净化的方法为生物膜法,是太原市唯一使用生物转盘的进化站。

生物膜法介绍: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着生长于某些固体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进行有机污水处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附着的固体介质称为滤料或载体。生物膜自滤料向外可分为庆气层、好气层、附着水层、运动水层。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着水层有机物,由好气层的好气菌将其分解,再进入厌气层进行厌气分解,流动水层则将老化的生物膜冲掉以生长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复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点:(1)对水量、水质、水温变动适应性强;(2)处理效果好并具良好硝化功能;(3)污泥量小(约为活性污泥法的3/4)且易于固液分离;(4)动力费用省。

(一)生物膜的形成:

前提条件

起支撑作用的载体物——填料或称滤料;

营养物质——有机物、N、P以及其它;

接种微生物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含有营养物质和接种微生物的污水在填料的表面流动,一定时间后,微生物会附着在填料表面而增殖和生长,形成一层薄的生物膜。

生物膜的成熟:在生物膜上由细菌及其它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膜对有机物的降解功能都达到了平衡和稳定。

(二)生物膜的更新与脱落

厌氧膜的出现过程:

①生物膜厚度不断增加,氧气不能透入的内部深处将转变为厌氧状态;

②成熟的生物膜一般都由厌氧膜和好氧膜组成;

③好氧膜是有机物降解的主要场所,一般厚度为2mm。

厌氧膜的加厚过程:

①厌氧的代谢产物增多,导致厌氧膜与好氧膜之间的平衡被破坏;

②气态产物的不断逸出,减弱了生物膜在填料上的附着能力;

③成为老化生物膜,其净化功能较差,且易于脱落。

生物膜的更新:

①老化膜脱落,新生生物膜又会生长起来;

②新生生物膜的净化功能较强。

(三)生物转盘介绍

(1)定义:是生物膜法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的一种,由水槽和部分浸没于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的生物处理构筑物,是污水灌溉和土地处理的人工强化,这种处理法使细菌和菌类的微生物、原生动物一类的微型动物在生物转盘填料载体上生长繁

育,形成膜状生物性污泥---生物膜。污水经沉淀池初级处现后与生物膜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使污水得到净化。在气动生物转盘中,微生物代谢所需的溶解氧通过设在生物转盘下侧的曝气管供给。转金表面覆有空气罩,从曝气管中释放出的压缩空气驱动空气罩使转金转动,当转金离开污水时,转金表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层,水层也从空气中吸收溶解氧。

(2)工作机理:生物转盘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机理,与生物滤池基本相同。一系列圆盘结构装置部分浸没于污水中,部分在空气中并不断地旋转,这样便保持了良好的通气效果及与污水的接触,从而在圆盘上形成了“生物膜”。这样的“生物膜”

是由各种微生物、原生物等构成的微生物群落、在扫描电镜下,典型的生物转盘的生物膜有两层结构,外层主要由丝状菌等好样微生物组成,内层由包括脱硫弧菌在内的厌氧微生物构成。因此这样的生物膜具有去除BOD及无机物(主要是硫酸盐)的功能。生物转盘处理系统与滴滤系统相比,具有占地少、效率高、运行稳定等优点,但其前期投资较大。这种系统已经成功地用于处理城市污水和各种工业废水。

(3)洗浴用水进入生物转盘,转的过程中,与水接触吸附有机物,转到上方与空气接触吸收氧气,降解有机物,处理后进入二沉池进行沉淀,生物膜以微生物为主,到一定厚度生物膜会自动脱落。直径2.5米,转速3转/分钟。培养7 -10天。

(四)工艺流程

矿井用水调节泵房→初沉池→曝气池(鼓风机房)→二沉池(部分进入集水池)→回流污泥泵→污泥池→集水池(回用泵)→无阀滤池→清水池(通入SO2)→泵房(部分回流入二沉池,部分运到矸石山)

浴池水调节泵房→生物转盘→曝气池(后同上)

鼓风机房:鼓风机型号D60-81,电动机型号C280-2W,功率285kw

无阀滤池:重力式无阀滤池,滤速7.5m/hr,冲洗强度采用15升/秒·平方米,每格尺寸为3.6m×3.6m,总高度为4.65m,共分两格

生物转盘:直径2500mm,一轴三级转盘6台,材质为玻璃钢片,厚1.5mm,污水停留37min 采用三相并步电动机,有效面积4656m2,氧化槽为半圆形混凝土结构,每池容积为6.5m3,BOD去除率为65%

初沉池:采用半流式,分二池,停留时间为1.6小时,每池净尺寸为3.6m×15m,有效深度为2m

二沉池:采用沉淀效率较高的斜管沉淀池,停留时间1.4小时,池子尺寸为3.6m×15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