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初稿)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初稿)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初稿)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初稿)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调研报告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三个扬州”建设大局。5月上旬以来,根据市委对重点调研课题安排的要求,我们与市相关部门一起,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扬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过去五年扬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近五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2008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了要全面认识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走契合扬州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市委五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战略部署,开启了扬州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新征途。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化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舆论导向、工作导向和考核导向,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转型升级迈出重大步伐。

1、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导向,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我市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八大产业三年振兴计划”,以发展“三新”产业为突破口,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7:55.3:35调整为2010年的7.2:55.8:37。现代农业稳步推进,高效农业、渔业面积分别占耕地和养殖水面的38.2%和70.2%。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升级转型,上海大众整车、中海造船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18.8%上升到2010年的37.9%。“三新一网一书”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创成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等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充满生机,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加快建设,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08年提高1.4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31%。

2、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我市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深入实施科技创新“8631”行动计划,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稳步提高,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9%,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开展“科技创新、产业合作”、“院士专家扬州行”、“千企进百校”等系列活动,我市已与国内外10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建有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0家、省级以上博士后工作站2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60家,拥有市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由

2005年的6.9%上升到2010年的14%。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建成国家光电产业检测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一批重要研发平台。“八区二园”创新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成为新兴产业的先导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和科技创新的生成区。自主创新政策环境日趋完善,启动实施“绿扬金凤”招才引智计划,2010年,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35人、支撑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1100人。“十一五”期间,全市专利授权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年均分别增长28%和40%;新增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数年均增长20%以上。扬州成为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城市。

3、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方针,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节能减排扎实有效,实施一批节能改造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对企业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007年-2010年累计淘汰落后用能设备8558台(套),关闭“五小”企业357家。扬州被选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全市完成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市创建,68个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61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51个乡镇通过国家生态乡镇考核或命名,创成生态村824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虽然过去五年我市调结构、抓创新、

促转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制约影响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和矛盾还比较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很重,突出表现在:

1、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水平不高。多数产业和企业位于产业链中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仍然占主体地位,集聚集约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汽车船舶、机械制造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中,“旗舰”型龙头企业、“小巨人”型骨干企业偏少,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仅3家;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利税比仅为6.4%-6.9%,远低于南京10%、上海9.5%的水平。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企业以订单加工为主,谈不上有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经营无品牌、企业无研发的现象比较普遍。

2、新兴产业亟需做大做强。近几年,我市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对照转型发展的大局要求还相距甚远。突出表现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缺失。新能源产业,光伏系统集成发电环节薄弱;新光源产业,缺少LED大尺寸背光源应用企业和上游衬底材料环节;智能电网产业,尚未形成有机衔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新兴产业在高端环节普遍缺少研发设计,抢占市场制高点的能力较弱。产业规模偏小。2010年,我市“三新一网一书”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8%,低于南京市10个百分点;与三大主导产业相比,新兴产业还没有一个达到千亿级,在国内还排不到前列;全市新兴产业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只有17家,超50亿元的企业2家。特别是本土企业涉足新兴

产业的不多,发展较慢。人才缺口较大。新兴产业出现高端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普通熟练工人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才供给不足,企业间招聘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的竞争较为激烈。

3、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有待加快。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7%,虽然比2005年提高2个百分点,但仍与40%的计划目标相差3个百分点。“十二五”末全市要达到45%,年均需提高1.5个百分点,压力相当大。业内结构有待优化。传统服务业仍然占大头,生产服务业整体规模不大、供给不足,占比与苏南城市的50%相距较大。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许多服务业企业缺少创新能力、品牌意识,总体规模较小、叫得响的品牌不多。此外,组织保障不够有力、政策环境不够宽松、考核导向有偏差、规划政策难落实等,也影响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4、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高。目前全市高效农业产业园区总面积77.8万亩,仅占高效农业面积的30.6%。全市设施园艺业总面积26.1万亩,占耕地面积5.7%,低于省均水平2.3个百分点;设施渔业总面积5万亩,仅占养殖水面的4.4%。目前全市高效农业亩均效益普遍在2500-3000元,超过5000元的仅占15%,超过1万元的更少。我市农产品以生鲜为主,粗加工多。加工和储运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品牌知名度不高,对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力还不强。

5、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一是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强。很多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即使有创新转型的念想,但创新发展的思路不清、方向不明,“跨行找不到路子、创新舍不得票子、管理打不破框子、引才迈不开步子”的现象相当突出。二是政府投入扶持力度不够。全市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与南通、常州等市相比明显偏少,已成立的风投基金规模也偏小。三是创新平台作用发挥还不明显。近年来我市陆续建立的科技文献、三新产业(知识产权)、大型仪器协作网等公共服务平台的体系还不完善,企业普遍反映创新平台对国内外最尖端最前沿的信息收集、整理、提供不足;创新平台对资金、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要素的引导扶持力度不大,对创新企业的孵化力度不够,承载技术开发的能力不强。四是本土科技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现有的扬大、省农科所、家禽所、723所、曙光集团等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本地校所与本地企业、政府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初具规模的扬子津科教园仍以教育教学为主,还未达到集聚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的预想目标。

6、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现。用地方面:一方面,全市耕地保护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土地跟踪管理及竣工验收制度尚不完善,造成了一定数量的土地闲置或浪费。低效利用土地的现象仍较普遍,特别是前几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营造政策洼地,放宽土地门槛”,助长了一些企业多用地、占好地,企业厂房以单层居多、配套面

积较大,园区土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普遍偏低。环保方面:既有主观意识不强的问题。一些地方和园区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引进了部分高污染的项目。也有化工产业面临发展瓶颈的现实矛盾。石油化工是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目前全市仅获批一个化工园区,受搬迁成本、行政区划、准入条件、政策因素等限制,园区以外的现有化工企业多数将不能进入园区发展,企业实施技改项目、扩大发展规模将难以展开。

分析国内外形势,进一步做好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一是进入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治理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消除,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二是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并出台七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但“十二五”时期国家和省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土地保护更加严格。三是随着“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尤其是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高端装备业、新兴产业项目的实施,对经济发展将形成重要拉动和支撑;但国家货币政策持续收紧、通货膨胀压力很大,能源、土地、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四是各地对产业结构调整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到位,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逐步增强,各级政府促进创新的政策和机制不断完善;但地区之间抢人才、抢

资源、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有可能出现新一轮产业趋同或产能过剩。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分析,还是从扬州自身发展的阶段和要求看,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而且转变的要求十分迫切,转变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抢抓机遇,早转早主动;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奋发图强、持之以恒,以大决心、大力度抓转变、促提升,实现扬州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

二、下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主要依靠二产带动向一二三产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追求物质增长向以人为本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所谓好,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传统制造业得到质的提升,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7500亿元,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00万辆,造

船生产能力达到1200万载重吨,机械装备全行业产值4300亿元,石油化工全行业产值3000亿元;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到2015年,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8000亿元;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高效规模农业稳定发展,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全市80%以上农田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二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占比达7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例达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5%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三是发展的质量效益提升,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率显著提高。四是各方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调动,国资、外资、民资的引进和投入显著增加,规模企业、中小企业、个体私营者竞相发展。五是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如期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2012年创成国家生态市。六是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2%,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较大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所谓快,就是好中求快,推动全市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持续发展中求转变,通过有保有控、调优调强谋求更持久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按照“十二五”既定目标,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二是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健全完善市场功能,维护市场公平秩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引导发展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加快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更多地引进吸收外部资源,借鉴应用国际发展和管理经验,开拓占领国际市场,提升拓展经济发展的舞台和空间。三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如期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四是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科技进步和创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等关键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下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建设“三个扬州”、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实现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市上下要强化转变意识,突出战略重点,把握关键任务,兼顾好当前和长远发展,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关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真正在“快”字上下功夫,在“转”字上求实效。

1、突出调优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并举”,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新兴产业先发优势。坚持以开发高端产品为方向、完善产业链条为关键,突破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千亿元级特色产业基地或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5%以上。

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发展。全面提升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质量战略,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特色化、集聚化发展。同时,加快装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优化生产模式,大力提升纺织服装、玩具及旅游用品等传统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按照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的要求,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着力打造“一城一市四中心”。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服务业五大重点,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家庭服务业。到2015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45%以上。

2、突出创新驱动,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进一步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水平的企业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两站两中心”,5000万元以上企业全部建立市级研发中心、5亿元以上企业建成省级研发中心、50亿元以上企业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的目标要列入考核、加快实现。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联盟等各类创新组织建设,增强企业创新的协同能力,力求在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组织、技术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机制上取得突破。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和较好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集聚全球行业高端人才,开展原创性重大技术研发,打造影响行业发展的创新领军企业。

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加快“9+1”创新载体和“一核五园”软件服务业综合体建设,致力打造创新研发的主阵地和“创新扬州”的新名片。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先导,放大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际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创新型园区的品牌效应,致力打造创新型经济新优势。以省级开发园区为主体,建设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园区,打造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载体,争创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以项目为引领、创新基金和创业产业基地为支撑,探索创新技术转化和创新人才

培养的校地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与扬州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大学科技园,使之成为我市新兴的科技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学习借鉴常州科教城的建设经验,加大市级组织和投入力度,将扬子津科教园打造成集聚创新资源的聚宝盆。

深度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产学研从技术合作走向产业合作,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科技园、产业园,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改变单个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点对点的合作形式,重点发展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整合创新资源,联合开展攻关,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做好关乎我市主要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核心环节的立项,实行政府资助、企业投入、院所实施的合作模式,由政府牵头,组织与技术相关联企业共同投资、技术共享,实现重大技术瓶颈的快速突破。

3、突出人才引领,夯实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智力支撑。

全面优化人才环境。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做到人才发展优先规划、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入优先保障。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完善人才创业服务,切实执行人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到扬州发展、更多创新成果到扬州转化,真正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努力打造人才高地,以人才高地支撑产业高地、创新高地。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绿杨金凤计划”,大力推进“六大人才高峰”建设二期规划,以国际化的创业创新领军人

才为目标,瞄准、排出一批新兴产业领域世界名家和领军人物,打造一批专家工作室,加快人才公寓等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建设,为高端人才量身定制发展平台和生活环境,5年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00名。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力争到2015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12万人。以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建立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实现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30%,形成一支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高级技工为主体的技能人才队伍,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建立新的人才评价体系,以能力与贡献为导向选拔人才,切实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励和支持开办专业化、国际化人才猎头公司,按市场机制和要求引进和发现人才。依托驻扬科研院所增设或创办创意学院、光伏学院等新院系,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创新专业化人才培养方式。

4、突出城乡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城镇化为带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资源集约、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推进重点中心镇、区域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着力构建“一带一轴”城镇空间布局。加快农村道路、区域供水、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等基

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促进农村人口平稳有序地向城镇转移。不断提升扬州中心城市首位度、辐射力和影响力,着力把扬州建成区域性门户枢纽城市、宁镇扬板块的重要增长极,充分彰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特色。

以农业现代化为引领,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养和稳定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三大载体”。提升发展农村“三大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形成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1000家。

5、突出改革开放,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

创新搞活金融服务。加快发展转型、推动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金融创新的协同支持。鼓励社会多元投资,积极招引境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来我市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或分支机构。充分发

挥各级财政政策性创业和风投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提供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企业设立和发展的支持,5年内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到20家以上。推动和扶持设立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尝试开展科技担保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充分争取和利用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在去年25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力争再翻一番,同时要跟踪评估,进一步挖掘科技转化成果潜力。大力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工作,鼓励企业利用保险手段化解科技创新风险。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创新,特别是新兴产业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确保投向科技企业的贷款增幅高于全市工业贷款增幅5-10个百分点,总增量超过全市工业贷款增量的30%。

加快企业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通过调整结构、加大投入,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提升企业发展层次和产品档次。引导企业股权重构,稀释家族成分,推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架构。

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内外联动,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挖掘内外合作深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注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加强对外合作平台、基地建设,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投资。支持鼓励竞争力较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积极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重视和加强与央企的对接合作。进一步优化出口商

品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6、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提升民生幸福。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就业政策,把调整经济结构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富民优先,广辟增收渠道,以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抓手,以健全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和困难群体帮扶为重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

完善提升社会保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在巩固和扩大现有覆盖面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有序提高统筹层次。下决心解决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保障问题。统筹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用房为主要制度的住房保障机制。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对公益性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幅度提高公益性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发挥公益性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优化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构

建农村医疗急救网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7、突出环保优先,促进集约友好发展。

狠抓节能减排。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广泛运用环保技术、节能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可再生资源技术,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11.16%和6.82%。

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指标考核和环保执法,维护城乡生态环境安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确保到2015年生活垃圾收集覆盖率100%、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安全处置率100%。全市80%乡镇创成国家生态乡镇。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按照项目投资有强度、配套用地有限度、地上建筑有高度、土地开发有进度、盘活存量有力度的要求,通过包装亿元项目点供土地、清理空壳项目让出土地、集聚中小项目配置土地等办法,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合理设置产业项目用地的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强度、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完善“飞地开发”政策,真正保证重大项目、优质项目能够落地生根。加强对存量土地资

源的盘活利用,全面清理土地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不足的项目,研究制定实施“腾笼换鸟”的有效措施,同时处理好新增项目用地和传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8、突出职能转变,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的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投放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节能减排、人民群众满意度、居民幸福指数等,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增强各级政府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发展思路。根据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坚持与时俱进,突破传统观念、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的束缚,注重对国内外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城市管理的经验、做法的研究和借鉴,注重对已有成功探索的总结和推广,注重从工作失误中吸取教训,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探索实践,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创新办法、破解难题,努力走符合扬州实际、具有扬州特色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转变能力作风。把改进能力作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引导各级干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和专业化操作本领。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认真倾听百姓呼声,高度关注并认真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

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途径措施 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人均国民收入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邓小平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是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放在一起。这就说明他对世界局势有一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一个民族国家要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包括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所以中国政府一直对全球化持积极态度,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应该说政府是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大赢家之一,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和出口,中国的很多增长都将是不可能的。似乎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对国际体系采取的战略都还是防御性的战略,如保护主权,使自己免受伤害,等等。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角色似乎不得不发生真正的改变,这样它才会对全球公共品供给和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在过去较长时期,出口导向和扩大投资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消费需求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角色。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形成较大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则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普通老百姓收入的提高,不仅会扩大消费需求,有助于消费升级,而且也会逐步提高产品消费的环保意识,这恰恰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2009年政府主导投资的投资乘数作用小,为世人所诟病,主要是因为多数投资带动的仍是过剩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过剩行业并无扩大投资的需要,所以投资的乘数作用小。如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加将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投资乘数作用必然扩大。 除此以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工作: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读本心得体会

学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共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通过参加《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干部现代产业知识培训学习。 一、加强学习是广大干部更新观念,紧跟形势,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动员大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贯彻中央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精神,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署我省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加强学习,自觉学习,努力转变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本领,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智力保障。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时代的浪潮正扑面而来,学习能力日益成为生存力之根,创新力之源,竞争力之本。我们每个人只有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把习惯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培训成适应科学发展模式的干部队伍,真正实现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摆在每一位干部面前的重大抉择,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放弃学习就放弃了明天。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广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要求广东“坚持不懈,先行一步,真正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体现,二者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它们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存的统一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数量增长、也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包括社会财富的增长,还包括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也体现规划纲要赋予广东的历历史使命。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予的“洗牌”良机,也是广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亦是先富起来的广东人享受发展成果、让经济发展为人服务的必然选择。 三、学习现代产业知识,不仅是一次知识更新,更是一次科学发展理念的再武装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大提升。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已经成为各国与全球高端竞争、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际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必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上 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 弊端越 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长方式及所 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型集约型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 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内 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 即粗放 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 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 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 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 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 历史性转变。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 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 又积 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一 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 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 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 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 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 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 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式, 集约型增 长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 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 中国政府如果再不下大 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二、粗矿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 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这是我国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经济 增长方式的主要标志,我国目前的社会总体发展方向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切能够发展 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手段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被政府所青睐, 这种发展理念严重 扭曲了中国人的经济价值观。我国目前的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 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 品的数量,但是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很大,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 《中国资 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 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 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①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 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 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 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浅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论文关键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规律 [论文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是对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 1.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以耗竭资源能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为沉重代价的,造成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做发展。“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资源、劳动、资本等投入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然会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这些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其投资扩张。加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底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生产方式来实现。因此,单纯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对解决深层次矛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全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地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退化,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加剧,越来越多的区域已不适宜人类生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定更全面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因此,实现经济又好有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的发展观,是从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高度出发,总结我党执政经验和汲取世界各国发展教训,借鉴国外发展的有意成果,而得出的科学理论。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考试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练习题 第一章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 一、单选题 1、(),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 a.1987年 b.1988年 c.1989年 d.1990年 2、在下列能源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a.石油 b.煤 c.天然气 d.核能 3、我国不少地区降水出现增加趋势,以()增加值最大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4、从()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2000年 5、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拥有量的() a.1/2 b.1/3 c.1/4 d.1/5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气候系统的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冰雪圈 d.岩石圈 2、从地域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 b.华北 c.东北 d.东南 3、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a.砍伐林木 b.开垦林地 c.空气污染 d.采集薪材 4、酸雨发生并产生危害的条件有() a.气候异常 b.发生区域有高度的经济活动水平 c.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质 d.森林减少 5、下列属于化石能源的是() a.柴薪 b. 煤 c.石油 d.天然气 三、判断题 1、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 2、气候不同于天气() 3、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应是18°C() 4、燃烧煤所产生的主要是一氧化碳() 5、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章“低碳经济”:一种文明的转型 一、单选题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同时对金融知识、现代服务业基础、沙河玻璃行业现状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宣传好、实践好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世界经济格局快速调整,技术创新一日千里,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物价的上涨,股票的大跌,雷曼的破产,通用的合并,以前的公司巨头恍惚在一夕之间就破产或是兼并。忽然间在感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以后的事情呢。现在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以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为代价,经济发展的快,资源也就消耗的快,环境也就污染的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三个转变、两个重

点。三个转变: 1、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由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两个重点: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由经济大国发展为经济强国,进一步积极培育新兴支柱产业,引导创新技术产业化大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国民经济不断优化升级,才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城关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此,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及管理水平,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全面提升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结合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结合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结合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变化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经验,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并且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 下面就我的家乡就我的家乡甘肃省而言,甘肃省是一个资源丰富、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偏重、少数民族比例较大、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西北省份,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既是甘肃两千六百多万人民的迫切要求,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如何从甘肃实际出发,走出西部省份赶超东部并与世界接轨的发展道路,是甘肃省上下探索的核心问题。循环经济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的结晶,是有效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在保持适度规模和速度的前提下,实现物质消耗减量化并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意义上讲,循环经济解决的是发展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如何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问题,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实现形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甘肃省通过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认真分析了省情,把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衡量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还是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增长、低质量的增长,不是好的经济发展。二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建立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基础上。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增长只能是在低层次、低水平上重复,经济效益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经济发展不是好的发展。甘肃虽然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低、发展效益不高、部分

专题九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专题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工业化和城镇化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资源能源消耗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及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的重大关系;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而节能减排被视为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项迫切任务,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体现,也表明了中国对国际社会所承诺承担的重大责任。在高考备考中这一关系人类长远发展的课题是我们永远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点击时政·学会获取解读信息】 1.中共中央政治局2008年4月28日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主持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2.2008年12月8日至1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 3.2009年1月5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长谢旭人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等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1月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温家宝强调,要把加快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结合起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 5.2009年1月4日,温家宝在科技领导小组会讲话指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6.2009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常委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通报。会议在强调成绩的同时,清醒地看到了我国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指出,我们始终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目标,不断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 关键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abstract: this paper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goal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china is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faces important and pressing the realistic subject.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the key work puts forward opinions at 8. . keyword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又涉及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更新与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

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版

2019年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 版 2019年高考政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题模版 一、【高考政治】经济生活 ⒈转变发展方式的经济原因。 ①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的。 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⑥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⒉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提高自助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义新农村。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能力。 ⑤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⑥调整内外需结构,逐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倒经济增长新局面。

⒊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原因。 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增加居民消费有利于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②是社义生产目的和社义本质要求的体现,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倒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国外需不足,需要扩大内需。 ⒋经济生活分析如何扩大内需,让人民放心消费?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增加居民收入。 ③发挥财政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保障社会公平,完善一个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基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两个举措(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以及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⑤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⑥扩大就业。 ⑦企业要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 ⑧劳动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二、【高考政治】政治生活 ⒈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国人大角度分析应如何履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径 2011-3-17 19:28 提问者:276183555|浏览次数:7562次 2011-3-18 18:47 最佳答案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

2020年(发展战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战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壹是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加快“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主体税种建设,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重视工业项目向重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方面转移。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进壹步提高资源税费和扩大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方式。三是改革出口退税机制,降低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今年经济工作重点要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壹起来,于发展中促转变,于转变中谋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力争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引爆点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要积极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抓紧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转变。 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新的消费源泉。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壹、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壹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和城镇化结合,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老年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考试答案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考试答案 注意:题目顺序可能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为杜绝试卷答案的完全一致性,本群只提供考核通过基本分60分的标准答案,未提供答案的题目请自行答题。 ? 1.近年来,以( C )为主体的全球投资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单选题3分) o A.TTIP o B.TPP o C.自由贸易协定 o D.世界贸易组织 ? 2.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机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单选题3分) o A.物质基础比较雄厚 o B.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o C.国内需求潜力巨大 o D.全面深化改革增添新动力 ? 3.下列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D )。(单选题3分) o A.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o B.重化工业比重不断上升,但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o C.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但依然滞后 o D.产业布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区域产业差异性过大 ?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经济发展方式,下列对“五个更多”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单选题3分) o A.更多地依靠外需特别是出口贸易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o B. 更多地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o C.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o D.更多地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对“四个着力”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D )。(单选题3分) o A.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 o B.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 o C.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 o D.着力培育封闭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 6.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是( D )。(单选题3分) o A.建立自贸区 o B.改革开放 o C.出口 o D.投资、消费 ?7.要推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破除( D )。(单选题3分) o A.农村传统风俗习惯 o B.现有行政区划 o C.户籍制度 o D.城乡二元体制 ?8.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D )。(单选题3分) o A.全面从严治党 o B.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o C.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o D.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一是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加快“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地方主体税种建设,逐步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税种的地方税收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重视工业项目向重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方面转移。二是完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进一步提高资源税费和扩大征收范围,调整资源税征收方式。三是改革出口退税机制,降低或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今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力争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引爆点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环保技术。要积极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抓紧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带动转变。 实施结构调整战略。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将农民转变为市民是新的消费源泉。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促进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与城镇化结合,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部门,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依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对各区域进行分类指导。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国家扶持机制。鼓励区域之间开展各类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资本和产业。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等的政策支持。 实施环境友好发展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主要切入点,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禁止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强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低碳技术、智能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实施内外需均衡发展战略。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的同时,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低价位、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强廉住房、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消费、就业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小企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资本投入。要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从强化制度入手 尽快形成相应体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