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养老问题”之我见

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速,且“未富先老”,空巢老人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走进冏途,社会化养老体系急待完善。政府应从政策、资源上着手,

集全社会力量,多元化实现“老有所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空巢老人、养老。

前言:我在当地乡镇的敬老院工作至今已将近十年,目睹当地养老现状,亲身体验养老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80后的独生子,我已过而立之年,夫

妻双方的父母都已过六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感想很多……

(一)人口老龄化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面临和急需着力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仅用18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发达国家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达到的人口年龄的结构转变。

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萧振禹亦介绍说,上世纪下半叶,新中国发生了“人口革命”性转变:从成年型过度到老年型仅用了20年(1980年—2000年),再过20年进入高龄化社会。“21世纪中叶,世界上每4个老年人中就1名中国老年人,中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他说,到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将呈现倒金字塔结构。

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国总人口为13.4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

“十二五”时期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乃静说:“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高龄老人比率高,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高龄化超过老龄化增速。”

(二)“未富先老”,考验养老事业

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相对滞后,加速“老去”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未富先老”的鲜明特征。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说,中国老龄化的特点是未富先老,一般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人均GDP300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了。

2011年农民工进城总量2.5亿人,其中90%以上临时受雇于雇主。户籍限制、企业用工不规范、劳动关系不稳定造成大量农民工长期徘徊在城乡两大体制之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不到农民工总量的六分之一,他们未来的养老金从何而来?

老龄化进程不断提速,但社会化养老体系并不健全。全国政协委员刘云生举例说,目前社会养老机构少、规模小,硬件条件差,养老床位少,保障面相对较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不论是农村敬老院还是民办养老院,普遍缺乏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和护理人员。敬老院院长多为乡村退下来的老支书、老主任被照顾予以安置,服务人员多为“4050”人员。以社区为载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民办福利机构基本无法享受到政府的扶持政策,护理人员平均年龄均在55岁以上,既缺乏管理经验又不具备专业护理能力,只能提供一般的看护性质,解决老人平时吃饭、梳洗上的问题。

当前城乡出现许多“空巢老人”。过去在农村,儿子全部成家立业分家另过,老人就轮流到儿子家吃喝住。但十来年的城市化运动,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传统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他们没有子女陪伴,几乎和孤寡老人一样,要独自承担生产和家务劳动,独自地承担疾病与各种危险的代价,独自面对就医、维修房屋、取暖等很多生活难题,孤独地度过晚年。农村留守老人中时有发生死后无人知的悲剧。在长沙打工的湖南娄底人肖开全因几天来打家中电话都无人接听,于2011年9月27日匆忙赶回家,看到的却是梦魇般的一幕:去世多天的奶奶趴在卫生间门口,1岁8个月大的女儿躺在奶奶臂弯里,奶孙俩尸体都已开始腐烂。

还有相当数量的老人与子女分居,处于隐性空巢状态,虽然物质生活较有保障,但缺少必要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生活贫乏,无所依靠。有的留守老人还需要承担照看留守儿童的任务。随着农村的空心化,一些留守老人甚至还成了村庄的看护人。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秘书组副组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党俊武透露,中国现有3300万失能老人。全国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家庭受此影响。“失能失智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这给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带来了实现“老有所养”愿望的信心。

(三)独生子女养老难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工商联副会长茅永红认为,如今中国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得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家庭养老功能单一且日益弱化。

曾经在网络上,一片篇题为《独生子女沉重未来》的帖子,说出了许多80的心声。我本人就是个独生子,曾有过世上最幸福、最甜蜜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但当我长大成人,我终于意识到,过去所有的幸福只是预支的消费,当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照顾我一个,以后我一个人照顾四个。我们曾是最幸福的孩子,也将是活得最累的大人。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如今30年过去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到了而立之年,此时,上有老,下有小,他们的父辈也许正是刚刚退休的60多岁老人,一般来说,他们父辈的父辈也还在。也就是所谓的“421”家庭,或者是“8421”、“6421”家庭。沉重的养老压力有增无减地压在了独生子女的身上。

双独家庭面临四世同堂的压力。过去,四世同堂是福气,但现在情况有变。有数据显示,双独的夫妻大概占15%,一方是独生子女大概占35%到40%,而这些人除了要养小以外,这老的一旦生病起来,要是处在不同的城市里面,怎么办?他自己的工作怎么兼顾?如果把父母都接到自己工作城市来,肯定城市里的生活成本也比较高。这是由于国家的政策造成了今天的这个情况,今天还是得想办法做一些过渡,因为现在双独子女可以多生一个子女,所以将来他们长大以后,大家就会多一点兄弟姐妹,帮他们一起负担。但是从现在到未来,大概有十年的时间,是特别紧的时间,如果国家政策没有在这个节骨眼上帮一把的话,那么“421”中间的这个2很难撑下去。

201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并将于2013年7月1日起施行。被媒体简化为“常回家看看”的建议成功入法。

很多基层单位,包括民营企业等,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年假制度。比如说农民工,在农村的父母病了,他在一个饭馆里请假就走了,回来他工作就没了。“有了法律,才能推动别的方面做出改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说,比如探亲假,“常回家看看”入法之后,就要求企业在带薪休假、延长探亲假期等方面做出改变和安排。立法才能强化社会尊老,让子女有条件反哺父母。

2007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将近有一亿独生子女,《中国青年报》报道独生子女赡养父母调查显示,74.1%的人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68.4%的人表示要承担多位老人的养老负担,50.1%的人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42%的人表示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不同城市无法。37.7%表示养老院等社会养老机构无法让人放心。

(四)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未富先老”特征下,养老事业应遵循“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政府购买与个人购买相结合”原则。依靠政策扶持与平台支持,动员全社会力量,为老龄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走社会化、多元化、多渠道、市场化的综合养老道路。

从2000年以来,全国、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最具代表性的文件有: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等11个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2005年民政部出台的《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和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12年民政部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和2011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文件涵盖养老服务业的准入政策、土地供应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公用服务费用优惠政策、医疗服务政策、财政扶持政策等。总体上看这些政策对吸引

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一些政策刚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缺乏配套措施,加之部分地区和部门认识不到位,导致政策应有效用难以发挥,客观上影响了社会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

1、缺乏对养老服务业布局、规模、结构的详细规划。目前,已经出台的有关养老服务政策大多只是提出“将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概括性条文,缺少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近期、中长期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特别养老服务设施的选址、用地性质、配套原则等缺乏专业规划的指导,在养老服务项目的立项审批过程中,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往往无据可循,难于操作。

2、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应当采取有偿方式供地的可采取“双向竟价”、“综合评标”等多种方式合理控制地价,降低建设成本。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即便是专业部门也难以解释清楚,而土地资源又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手中直接撑握的可产生巨大效益的稀缺资源,养老机构想获优惠供地,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3、是缺乏推动政策有效落实的执行主体和保障机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由民政部门牵头,但涉及到国土、规划、税务、建设、房管、人社、卫生、文化、公安等诸多部门,优惠扶持政策的重心不在民政部门,民政部门既无整合力,又缺少监督力度。

养老形势时不我待,当前我们应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养老服务工作深入健康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管理、规范、指导、监督。

(1)、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加快编制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体现区域特色的市、县(市、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布局,并争取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体现整合资源与新建设施相结合、设施改造与功能提升相结合、布局结构与服务需求相结合,做到目标可行、任务明确、布局合理、措施有效。按

照小区分布、老年人口规模、养老服务需求、城市发展来合理布局养老服务用地。明确养老服务用地的城乡比例,明确机构养老服务用地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地的比例。在养老服务用地规模达标之前,城乡建设新增用地指标中每年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养老服务领域,采取划拨或者协议出让的形式提供,并监督用地属性原则上不能变更。养老服务用地对民间资本完全放开,民间资本平等参与养老服务用地的划拨、协议出让、竞拍和使用。

(2)、尽快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优惠政策落实。由政府分管领导协调相关部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对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进行沟通协调,统一对相关政策的认识,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共同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3)、完善细化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知晓率。各相关部门,根据中央、国务院和省相关文件精神,对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土地供应、资金投入、税费减免、财政补助、社会融资、供水供电供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老年优待政策进行细化,制定出台本部门有力度、有操作性的落实办法和措施,并通过政务公开渠道和各级媒体向社会公布。同时,积极主动做好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系列服务工作。

(五)未来的养老模式可能有许多种,可概括如下:

1、机构养老: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

2、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居家养老”在中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

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居家养老,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家庭养老的免税政策、津贴政策、弹性就业政策。而中国未来也将有95%以上的老年人都要在家里养老,但居家养老政策却几近空白。

适合人群: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

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

3、居家式社区养老: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4、乡村养老: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

5、以房养老: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中国敬老院网了解到以房养老目前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适合人群:对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

6、异地养老: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

适合人群: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喜欢旅游的老人,旅游养老两不误。

7、售房入院养老: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适合人群:有房产、又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热闹的老年人。

8、售后回租: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中国敬老院网报道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

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

适合人群:不愿意离开家,投资比较谨慎的老年人。

9、租房入院养老:人们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过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

适合人群:有一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大的老人。

10、基地养老: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

11、旅游养老:如今出现了一些候鸟式的老人,分别在青岛、哈尔滨、杭州、海口、昆明等名胜景点购买住宅,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

适合人群:退休后身体状况颇佳,经济条件非常好,乐意于趁腿脚灵便时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

12、大房换小房: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养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适合人群:住房处于市区较为中心位置的老人。

13、合居养老: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适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又收入较低、住房环境较差的老年人。

14、集中养老: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庄的“三无”老人适度集中一起居住养老,由政府来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人的众多问题,受到好评。

适合人群:农村的“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义务”老人。

15、钟点托老:在居住社区内像举办幼儿园那样举办一两个托老所,或者说老年活动室等,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中国敬老院网推荐这种方式也不错,不过要根据老人情况而论。

适合人群:住在社区内的老人。

16、遗赠扶养: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

适合人群:没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

17、招租养老: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做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

适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

18、小型家庭养老: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装修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一般10张床左右,雇用养护员或由原家庭成员为受养员服务。

适合人群: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

19、货币化养老

货币化养老就是由相关部门拿出一定的资金,以货币券的形式向特困老人发放,老人可以持券到社区购买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

适合人群:城市特困和孤寡老人。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正快速进入老龄化,且未富先老,空巢老人增多,部分过去的独生子女现在遇到孝养难,传统的家庭养老走进冏途,社会化养老体系急待完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面对现实,从现在着手,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从政策、资源上着手,集全社会力量,多元化实现“老有所养”,让老人活得有尊严、活得幸福美满,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让社会更和谐。

……………………………………………………………………………………………………

参考文献:

[1]《独生子女养老难怎么办?》江苏省老龄工作网发布时间:2012-09-07

[2]《中国已成世界首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2-09-07

[3]《养老之囧:留守和空巢已经成为常态》日经济观察网发布时间:2013-02-20

致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