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本章重点掌握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基本方针;理解“一国两制”的涵义与实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及其核心。

第一节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是为了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既有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方面,解决基本矛盾,从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表现在: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正是在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

2、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不仅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这个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二)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就其改革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开放,将把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2、这次改革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因为: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

(2)改革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的深刻性、广泛性,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

3、改革的目的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表现在:

(1)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2)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

应生产力的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掌握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是实现社会根本政治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我们讲的政治体制改革,重点是指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的改革。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曾经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它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适应性愈益暴露出来。为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主要内容。同时与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前苏联模式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暴露出种种严重的弊病,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所以会产生种种弊病,根源就在于它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经济性质,忽视和排斥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因此,必须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取得了重大成功。从1984年,我国开始对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进行全面改革,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保证和领导力量

一、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人才。世界各国的社会生产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目前世界已进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时期,任何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

1、生产的国际化趋势。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出现,分工愈益精细,使产品专业化向零部件专业化发展,很多产品需要许多国家的企业分工协作才能完成。

2、市场的国际化。由于社会化大生产效率高、规模大,社会产品急剧增加,国内市场已无法容纳;消耗的原材料数量、品种剧增,单靠本国不能满足需要,必然要求资源配

置的国际化。当今国际经济联系手段的日臻完善,通信卫星、电脑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现代化,使国际间经济联系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成为现实。

3、资本的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大大突破了商品贸易的范围,以跨国公司为核心而发生的资本国际流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成为资源配置的最佳实现形式。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国际化。当今世界,科技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竞争。新技术革命为各国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任何国家全面独揽新技术成为不可能。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本国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

1980年,我国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来又相继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城市,开辟经济开放区。1992年以后,又开放了内地。现在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是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建立起广泛的贸易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来自“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潮而提出来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工作的继续进行,各种社会思潮开始涌现。有一些人坚持“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一套思想理论,攻击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资本主义复辟;另外也有极少数人从右的方面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怀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内容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宗旨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决定的,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理由是:

1、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的方向。现代化有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之分。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出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政治稳定,是现代化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团结和凝聚的核心。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效组织现代化建设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建设力量的组织者。中国共

产党正确处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6、过去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取得的。在世纪之交,面临各种复杂的局势和艰巨的任务,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实现我们的跨世纪宏伟目标,就更加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

四项基本原则是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正是由于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才使党和国家经受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巨大冲击,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现实惟一正确的选择。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她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她的性质、纲领、宗旨、原则、作风都决定了她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会出现社会动乱、四分五裂的局面。

新时期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丰富执政经验和改革开放的经验。

为了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党建的首要任务。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干部。

3、加强党风建设。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反腐败。要继承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第三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今后十五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

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大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一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

(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四、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意义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方针是“重在建设”。

3、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它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一定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保证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四节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邓小平对国际新形势的判断,奠定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的基础。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我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二、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战略

(一)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二)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我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服从于任何压力,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发展针对第三国的战略关系。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外交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时,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

(五)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我国外交为之奋斗的目标。战后延续至今的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泛滥横行。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为了发展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现阶段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斗争中的一个中心任务和目标,就是要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早日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我国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立足点是因为:

1、中国本身就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阵营;

2、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过去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

3、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后,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七)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五节“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党和人民的神圣历史任务,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构想。这一构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直积极探索和谋求解决台港澳问题的办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将祖国统一的任务提上日程。邓小平在1979年1月出访美国时,首次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思想。后来,邓小平在多次谈话中具体阐述“一国两制”,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984年5月召开的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报告将“一国两制”的构想作为基本国策。之后我们又运用这一国策顺利地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一)“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

(二)这一国策包含的基本内容是:

1、最高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一个中国。

2、大陆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港、澳、台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存,和平共处。

3、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4、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的有关问题,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一国两制”的实践及其意义

(一)“一国两制”付诸实践后,取得了可喜的积极成果。中英、中葡两国政府已达成协议,而且香港和澳门已经实现“一国两制”,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各种交往、联系日益扩大和发展。随着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完成。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它不仅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而且在许多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平共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稳定。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4、这一构想发展了和平共处思想,它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

强化训练

单项选择题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 C )。

A.相互矛盾的

B.相互对立的

C.相辅相成的

D.互不统一的

2.所谓科教兴国,就是指(D )。

A.将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位置,以科技和教育为先导产业

B.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

C.就是指我们党以科技和教育工作为中心

D.通过科技和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加快振兴中国的步伐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D)。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D.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D )为核心。

A.互相关心

B.诚, 恳待人

C.热爱祖国

D.为人民服务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A)。

A.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B.共同的行动

C.共同的认识

D.民主与集中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原则。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实用主义

D.社会主义

7.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

A.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加强廉政建设,进行反腐败斗争

C.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

D.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8.从本质上说,腐败现象是()。

A.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

B.对外开放的结果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D.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9.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是()

A.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B. 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C.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D.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

10.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1.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

D.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

12.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培育市场体系

B.转变政府职能

C.价格体系改革

D.国有企业改革

13.改革的实质和目的是()

A.否定或取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

C.实现现代化军事强国的战略目标

D.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4.当代世界的主题是()

A.稳定与发展

B.和平与稳定

C.和平与发展

D.改革与稳定

15.搞好党的建设的最根本的基础是()

A.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

B.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C.加强党风建设,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

D.实现干部四化

1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从——开始()

A.城市

B.边远地区

C.农村

D.北京

17.“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国策包含的基本内容是()

A.一个中国,即中花人民共和国

B.两制并存一段时间,港澳台很快就会改变为公有制为主体

C.特别行政区享有外交权

D.收复台湾必须使用武力

18.改革具有深刻性和广泛性,这句话的含义是()

A.它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简单修改,也不是根本性变革

B.它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改革

C.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

D.它从根本上取消社会主义

19.改革是()

A.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简单修改,也不是什么根本性变革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未必需要改革

C.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D.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

A.逐渐融合问题

B.精神动力问题

C.政治保证问题

D.以上答案都正确

参考答案

1. C

2. B

3. A

4. D

5. A

6. A

7. C

8. A

9. D10. A

11. D12. D13. B 14. C 15. B 16. C 17. A18. B19. D20. 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