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喀琉斯的荣誉与摩西的责任_古希腊文学和基督教文学中英雄特质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荣誉与摩西的责任_古希腊文学和基督教文学中英雄特质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荣誉与摩西的责任_古希腊文学和基督教文学中英雄特质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荣誉与摩西的责任_古希腊文学和基督教文学中英雄特质的比较

阿喀琉斯的荣誉与摩西的责任

———古希腊文学和基督教文学中英雄特质的比较

○陈静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 东胜 017000)

[摘 要] 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古希腊和基督教文学共同塑造了流传至今的西方文明。英雄形象,是两种文学中共同赞誉的对象之一,集合了西方文明对人价值的肯定和认知。阿喀琉斯和摩西,分别是两种文学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但由于古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精神内核的不同,他们在塑造英雄个性的时候也就出现了许多差异和不同,对两个英雄人物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文明两大源头倡导和追求的差异性。两大文化的融合过程,实际上也是其自省和互补的过程。

[关键词] 阿喀琉斯; 摩西; 古希腊文学; 基督教文学; 英雄形象; 民族自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2-0011-04

手持长剑,威武潇洒,危难时挺身而出,人们对于英雄的崇拜似乎自古就有。每当祸事降临,人们总是热切期盼有英雄降临。从古至今,从西到东,那些有着冰雪肝胆、身兼道义的英雄游走在文学经典当中,带领我们经历那些热血沸腾的岁月和年华,体会他们永不磨灭的热情和理想。

作为一种立足现实又指向未来的愿望、理想和行动力量的化身。英雄成为千百年来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社会发展、人性丰盈的根本的力量源泉。真正的英雄永远活人们的心中,人们心中永远葆有英雄崇拜的情怀,也正因为如此,英雄叙事直至今日,仍然是一个永不磨灭的基本母题。

作为西方文明最古老的一个渊源,古希腊文学反映了人类美丽的童年时期。马克思曾指出希腊是正常的儿童,从希腊文学里可以看到人之为人的最天真可爱的特征。他们向往自由,崇拜英雄,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如果愿望无法实现,就是高高在上的奥林匹斯众神们也会吵闹争斗。而基督教所倡导的责任和对自我的理性压抑,则是有别于希腊文明的另一种文化。人类文明一步步走来,似乎是成熟的过程,似乎也是失去自我成全群体的过程。阿喀琉斯和摩西,分别是两种文学所描绘的英雄形象的代表。从这两个英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一样的英雄特质和理想追求,进而分析出两种文明所倡导和追求的不同之处。

一、荣誉———古希腊英雄的金苹果

作为古希腊文化的产物,古希腊文学中蕴含着一种张扬个性、放纵原欲、肯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人本意识。古希腊神话可以说是原始初民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原始欲望的象征性表述。

英雄形象是古希腊神话里主要赞颂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大多具有神的血统,是人神结合而生。高大俊朗的外形,无往不胜的力量,豪迈奔放、不受束缚的个性以及勇敢无畏、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都是他们可以成为神明座上客并获得人民真心喜爱的理由,人成为大写的人,人的主体性自此得到高扬。

《特洛伊战争》中的阿喀琉斯是古希腊英雄的典型代表,他是人间国王佩琉斯和海洋女神结合生下的儿子。他的身上具有不同于凡人的神性:健美的身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精神,可以说是集合了神和人各种特征于一身。传说他六岁时就能杀死凶猛的狮子和野猪,成年后更是勇猛无敌,成为决定希腊联军生死存亡的主将,他是出战还是不出战几乎决定了希腊军的胜负。

作为一个有别于神明,活生生、立体丰满的人,阿喀琉斯身上的优缺点总是对应出现,极具个性。在战斗中,他英勇无比但又有点儿残暴鲁莽。在生活中他珍视友谊,重义守诺,有着温和善良的一面。作为一个希腊式的英雄,阿喀琉斯性格的核心则是对个人荣誉的追求。当年,神明曾预言他的两种命运:走上战场,建立卓越的功勋,但无法逃避战死沙场的噩运;安居家中,享受天伦之乐,默默无闻却可以颐养天年。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转战沙场,随着希腊联军远渡重洋前往特洛伊。这里面有他热爱民族的成分,更有他追求荣誉的深层动因。

此外,阿喀琉斯身上强烈的叛逆精神也是不应忽视的。他对个人的荣誉和尊严非常重视,一旦个人荣誉和尊严受到

[作者简介]陈静,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欧美文学研究、大学语文教学、媒体。

侵犯,他将毫不留情地予以回击。在战场上,当希腊主帅阿伽门农扬言要从阿喀琉斯帐下抢走他心爱的女奴时,阿喀琉斯感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了伤害,他怒气冲冲地说:“我不想让人看不起,留在这儿为你增加财富!”[1]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从此不再出战,也不再参与议事,致使希腊联军损兵折将,溃不成军,而他则熟视无睹。他的叛逆、任性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在这段故事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很显然,令阿喀琉斯耿耿于怀的主要不是财物和女人,而是尊严。作为一个英雄,他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荣誉和尊严进行践踏,哪怕是希腊联军的主帅也无权无视他的存在。当阿喀琉斯重回战场,希腊人的战局得到了扭转,他像战神一样英勇无敌,就连与河神对决,也是面无惧色。一个个体居然对战局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从中,我们看到了希腊人对人类个体主体性的张扬和肯定,从而对人类本身产生深深的佩服之情。

其实,为了个人荣誉和尊严而舍生忘死、敢于冒险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古希腊两大史诗中绝大多数神和英雄们所共有的。个人的财产、权力、爱情的拥有都是个人荣誉的体现。历史上那次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用神话的解释是起因于对“金苹果”的争夺。争吵女神埃里斯抛出的那个金苹果,本身就有很深的寓意———“赠给最美的女神”,代表着对个体自我价值的认定和满足,也是对人的追求财富和名誉的私欲的满足。正是这种对自我荣誉的执著追求使得三位女神互不相让。这种争执也延续到人间,希腊联军远赴特洛伊,为的是帮助盟友夺回他的妻子———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跑的美女海伦。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象征财富与荣誉的金苹果,还是象征着爱情与国家荣誉的海伦,其实质都是荣誉与尊严。希腊英雄们远征特洛伊的行为,固然有维护集体利益的—面,但他们行为的深层动因却是争得个人荣誉,因为荣誉维系着个体生命之价值与意义。这充分表现出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和对现实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这也是阿喀琉斯宁愿神谕实现,战死沙场,也不肯在家终老的原因。

总的来说,荣誉是古希腊人追求的最高目标。他们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自然和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这些都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正是这些内在的文化特征构成了古希腊对英雄的界定。

应该说,以阿喀琉斯为代表的希腊英雄在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上已经具备了现代欧洲人的文化基因,比如他们的自由奔放,勇敢执著以及冒险精神和叛逆精神等等。人们对他们的敬仰和喜爱,代表着人类对自身的肯定和期望。他们是追求自由和荣誉的代表,他们勇敢、率直,天真,又有点任性,充满了人情味,正如真实的人类总是优点缺点并存的。同时,欧洲文明中著名的个人主义也在阿喀琉斯身上有一些先期的征兆,这个伟大的英雄,在遇到名誉受损的情况时,其任性妄为的作法,也是个人主义弊端的自然流露。

众所周知,在远古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限制,人们是非常重视集体利益的,因为失去了集体的力量,人们的生存都成问题,然而,希腊人在那么早的时代就已经对自身有了清楚的认识,所以他们崇拜自身,仰慕英雄,将最高的美誉献给勇敢无畏的英雄们。这美誉,就好比是神话里众神争夺的“金苹果”,总是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引无数英雄尽折腰。阿喀琉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因此,尽管他身上有很多的缺点,仍然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英雄形象,经久不衰。

二、责任———英雄只是上帝的反光

古希腊人颂神是因为神体现着人的欲望。他们崇拜英雄,是因为英雄代表着了不起的人类本身。而基督教则认为把希望寄予人类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上帝才是值得敬仰和爱的对象。当他们表示对一个“人”的敬仰时,仅仅因为在他身上有上帝的某种折光。所以,当人们崇拜英雄时,是因为英雄代表着神,尽到了神给他的责任。英雄,就是可以代表神对民族和人民承担重大责任的人。作为西方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基督教文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一方面的论证。

希伯来神话中的英雄们,以遵循上帝的旨意为自己的职责,他们追随上帝,仰慕上帝的伟大和圣明。在他们身上,总是缺少如希腊英雄般的自由意志和原始野性;他们不是人化的神,而是神化的人。在基督教文学中,人是无足轻重的,人的意志也是无足轻重的,离开了上帝,人就没有了意义。世界上除了上帝以外没有任何事物值得人们去爱他们的本身,包括人间的英雄在内。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把希望寄托于人是可诅咒的,严格地说,任何人都不会达到享用其自身的程度;因为他的责任不是为自身而自爱,而是为它应该享用的上帝而自爱。”[2]36

《圣经》中的摩西,是希伯来文学中很著名的英雄人物,集中体现着希伯来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作为远征者的首领,他不像阿喀琉斯那样充满个人意识和荣誉观念,而是具有强烈的献身精神和民族忧患意识;他追求的目标不是建立个人的荣誉,而是拯救民族的危难。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为反抗埃及人的压迫,返回失落的家园,摩西带领着希伯来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远征”。这是以色列民族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远征”,他们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团结奋斗的精神,终于重返那片流着蜜糖和牛奶的故乡。

身为首领的摩西,本身不具有神的血统,也没有高贵的出身。据书中记载,他是追随上帝的信徒,他的父母都是平凡的利未人、是埃及人统治下的奴隶。因为埃及法老不允许以色列人的新生婴儿存活,他的父母不得已把他放在蒲草箱里,弃于河边的芦荻丛中。后来他被埃及公主收养,取名为摩西。在被法老收为义子的40年里,他全然过着富贵荣华、庸庸碌碌的生活,没有丝毫的出众之处。但是,他却拥有一颗坚强的心,意志坚定且富有强烈的献身精神,因而被上帝选为向人间传达意旨的代言人。

在耶和华传授给他三个神迹(手杖变成蛇,水变成血,传播或治愈麻风病)之后,他从一个凡人一跃而成为神的代言人。从此开始他的英雄业绩,如施给埃及人的十大灾祸、横渡红海时以杖分水、穿越沙漠时天降玛那、同亚玛那人作战时举手即胜等等。但这些都是靠上帝耶和华的施法,一旦擅自行事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变成一个普通的以色列人。《圣经》中记载的其他先知,如约书亚、亚伯拉罕等也无不是

如此。因而,他所具有的非凡才能完全来自于上帝,简单地说,他只是上帝的施法中介,真正的英雄不是摩西,而是上帝。

当人类将诸如理智、善、智慧这些本属于文明人自己的美好秉性都集中起来,交给高高的上帝,使之成为理智和善的代表,成为超脱于人类之外的崇拜对象之后,人类自己则默默匍匐在这个伟大的神明面前,变得谦逊温和,不敢逾矩。人性也渐渐躲藏在这个伟大的神明背后,显得苍白、贫乏。即使是伟大的英雄,也只能是上帝的随从,而不再是自我的主人。所以,希伯来英雄身上总是缺少一些自由奔放与豪迈不羁,他们虽然因为神性的附着显得力大无穷,但其代价和前提是原始生命力的萎缩和自我智慧的被束缚。人的原欲和个体理性被来自神的权威理性制约着,缺少了人之为人的灵光和闪亮。

虽然摩西身上缺少了出众的才华和桀骜不驯、向往自由的勇气和力量,但他身上的诸多品质还是颇为难得的:如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拯救民族脱离苦难的献身精神等等。这些品质恰恰是使摩西有别于阿喀琉斯的另一类英雄特质,也是摩西之所以被上帝选作代理人,成为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困境的领袖的原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精神可嘉。在漫长的逃亡旅程中,摩西精神成为鼓舞苦难的以色列人不断前行的推动力。他身为法老的义子,衣食无忧,却念念不忘本民族的苦难,因刺死了污辱以色列人的埃及监工而开始长达40年的流亡生活,却毫不后悔。他率领本族同胞历尽艰辛,长途跋涉,到了120岁行将就木时,依然在为如何让以色列人加强团结、避免内讧而思虑。这种献身精神,本身是值得称道的。我们看到的英雄摩西完全没有了希腊式的追求个性和荣誉,而成了愿为民族奉献一生的圣人,浓重的责任感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当中。

为拯救民族不惜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是圣经文学中英雄形象的主要特质之一,从耶稣的自甘受难到摩西的率众出逃,我们看到的是为了大众的利益而牺牲自我的大情怀,这一点很像我们中国的儒学精神。这种牺牲精神和厚重的民族自卫意识是从以色列屡遭挫折的苦难命运中孕育出来的。可以说,原始基督教中的上帝,是饱受屈辱的犹太人摆脱异族奴役之希望的象征。摩西身上厚重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正契合了犹太人民心中对英雄的理解和定位,足以成为犹太人民心中那种愿望和情感的象征者。因此,顺理成章地被选为上帝的代言人。所以,这种选择与其说是上帝的旨意,不如说是饱受磨难的犹太人民族意志的体现。

三、自省与融合———阿喀琉斯的脚踵与摩西的牺牲精神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傍海而生的希腊确实是这么一位聪颖好动的知者。希腊半岛是多山地区,岛上大部分土地是荒瘠无毛的,但临海的地理环境给予他们独特的生存方式:古希腊人崇尚知识和智慧,喜欢深刻的思考,生来喜好冒险,热爱自由,追求现世的欢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恰如浩瀚的大海,气象万千而又自由奔放。因而形成了与农耕民族迥然不同的心态:不希图依靠勤劳去获取财富,而是依靠冒险、武力和智慧去获取财富,是征服而不是创造。所以,拥有强大个人力量,勇敢无畏的英雄成为人们佩服和艳羡的对象。这让我们看到西方历来所倡导的尊重个体的理由和渊源。

古希腊民族对人的重视,与该民族人的自然观、宇宙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希腊人同自然一分离,就产生了强烈的个体意识。古希腊人认为“人同自然的划分是知识和智慧的起点,使人自觉其为人的起点”[3]101;“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人有自由,能够独立自主,不受外物和他人的支配和奴役”[3]99。正是因为注重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分离,古希腊人身上才会有这样强烈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

别林斯基在《诗的种类的划分》中指出:“长篇史诗的登场人物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十足的代表,但主人公主要必须是通过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民族力量的充沛,她的实质精神的全部诗意。”[4]46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各不相同的民族精神,这种底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乃至文学创作。整个一部希腊神话,除少数神祇和传说(如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的故事)外,行为的动机都不是为了民族利益,而是出于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或为爱情,或为王位,或为复仇,归结到一点即是对自我荣誉的维护,他们的冒险是为了显示自我的健美、勇敢、技艺和智慧。

阿喀琉斯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这个外表俊朗、内心刚强的金发勇士身上,熔铸着古希腊人全部的理想和热情:他那热烈而固执的情感,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特别是明知道在战场上等待他的将是死亡也绝不肯消极躲避的人生观念都是希腊式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英雄身上偏偏有个致命的弱点———阿喀琉斯的脚踵。虽然他的母亲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曾倒提着阿喀琉斯的双足,将他全身浸入冥河以使其身体能够刀枪不入,却独独遗漏了他的脚踵。在交战中,敌人的暗箭恰恰射中这个部位———唯一没有浸泡过的脚后跟,这是母亲的疏忽,还是命运的使然?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个刻在希腊德尔斐神殿上的警言体现了希腊人对于本身的思考。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寓言故事,古希腊神话中暗含了许多的隐喻,阿喀琉斯的脚踵就是其中的一个。一个无畏的英雄,身上也有致命的弱点,这是值得深思的,这正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本民族英雄的辩证认识,对本民族内在特质的自省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切担忧。

在《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和主帅阿伽门农之间的争执,起源于对战利品的分配。为了希腊盟军的利益,阿喀琉斯要求阿伽门农放过祭祀的女儿,阿伽门农却无理地带走了阿喀琉斯最心爱的女奴作为赔偿。毫无疑问,阿伽门农犯错在先,违背了作为一个统帅应担负的职责。但此后,为了维护自我的尊严和荣誉,阿喀琉斯赌气不出战,致使希腊联军损失惨重,也违背了他不远万里来到特洛伊维护国家荣誉的初衷。阿喀琉斯这种以民族集体的不必要牺牲来换取别人对自己尊重的做法,使得希腊联军中以智慧著称的老将涅斯托尔深感痛心,名将埃阿斯也尖锐地职责阿喀琉斯“不想再要哪种超于整个大军之上的荣誉”,即民族的集体荣誉。

“阿喀琉斯的愤怒”表现了西方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即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也体现了西方文明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个人主义的泛滥。客观地说,个体意识的发

展,对社会的进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个体能动性的发挥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源泉,但是,也不得不看到阿喀琉斯所具有的那种自由放任、漫无规矩的个人主义也一直是西方社会难以逃避的弊病。阿喀琉斯致命的弱点与其说是他的脚踵,不如说是他内心过于激烈的自我意识。

一个民族,没有自省意识,是十分可怕的。自省是推动民族进步的内在动力。深刻的自省,超越本民族的狭隘意识,在自己的作品中渗入对本民族的批评和自审,是西方许多真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共同特征。自省这种传统,应该说自古希腊时代就开始了。阿喀琉斯的脚踵,即是诗人荷马对于本民族的深刻自省和思考。

如果说阿喀琉斯身上所具有的自由、勇敢和智慧代表着西方人对个体价值的认定和崇拜,阿喀琉斯之踵代表着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缺陷的深刻反省和自悟,那么进入到基督教时代之后,基督教精神所倡导的责任心和牺牲精神以及对自我理性的压抑可以说是西方人对于自我的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和拓展,是他们在自省的道路上不断思考所产生的另一种文化的集合。多灾多难的以色列人在民族的挫折和成长中深刻地体会到个体对集体尽责的重要性。这个时候,他们将可以率领大众走出困境,摆脱民族苦难的人当作英雄的理想范本。这样的英雄身上,必须要有为了民族自甘牺牲的精神和勇气。摩西就是这样的代表,他的一生是为本民族谋福祉的一生。他没有俊美的外表,也没有非凡的武艺,他的双眼是历尽沧桑、饱含热泪的。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本族不离不弃的执著和坚定,充满了对本族深沉的热爱和无悔的牺牲精神。在他身上看到的是隐忍和坚韧,是责任的履行而不是对自我荣誉的追求,或许他早已把自己和民族的利益融为一体了。《圣经》一书,仿佛是犹太民族在苦难的成长过程中对自我民族精神的自省和感悟。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个人面对巨大灾难时的无助,进而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因而渴望出现像摩西那样具有极强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英雄带领他们走出困境。基督教文化之所以成为西方文明另一个重要的源泉和源头,也正因为它的文化代表着人对自我另一层面的肯定和拓展,代表着西方人自我反省的新的认知。

个体与集体本就是一对既互不相同又无法分离的概念,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个性的自由以及人的原始欲望的充分实现是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人应该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然而与过度重视自我相伴而生的必然是自我与自我间的矛盾,矛盾的累积必会阻碍大局的发展,因而,个性的张扬和对自我的理性压抑是对立而又互补的两方面。充满着相激相荡,相融相汇的痛苦和快乐。古希腊文学和圣经文学中性格不同、气质和精神也不尽相同的众多英雄形象正体现着西方文明在前进中对自我时刻的自省和反思,阿喀琉斯的勇敢、果决和智慧,以及摩西身上厚重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恰恰代表着西方人对英雄界定的两个层面,也即是对人类自我价值认定的两个层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人性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可以说,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构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好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缺少了任何一面,都不够完整。正是这两大源头的互补和融合,才构成了今天西方文明独特的特质,推动了西方文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荷马.伊利亚特[M].陈中梅,译.花城出版社,1994.

[2]蒋承勇.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从古希腊

到18世纪[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中译本第三卷)[M].满涛,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杨慧林.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M].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2002.

[6]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M].葛海滨,译.辽宁教育

出版社,2003.

[7]缑广飞.尽显英雄本色———中西神话英雄神话比较[J].

中州学刊,1999(1).

[8]麦永雄.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三位英雄形象

解析[J].外国文学研究,1997(3).

(上接第7页)

【参考文献】

[1]国家的职能不是统治艺术,而是为艺术服务[J].Carre2

f our,1952,(393).

[2]Roger Sté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5846554.html, Fin d’une jeunesse[M].Paris:La Ta2

ble r onde,1954.

[3]Frederic J.GROVER.Six entretiens avec AndréMalraux sur

desécrivains de s on temp s(1959-1975)[M].Paris:Gal2 li m ard,coll.I dées,1978.[4]AndréMalraux.L’Homme p récaire et la literature[M].

Paris:Galli m ard,1977.

[5]AndréM alraux.Lunes en pap ier[M].Paris,diti ons de la

Galerie Si m on,1921.

[6]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C]//诗学与访谈.

白春仁,顾亚玲,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7]André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5846554.html, Voie r oyale[M].Paris,Grasset,1992.

[8]AndréM alraux.L’Es poir[M].Paris,Galli m ard,1972.

[9]André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b5846554.html, Conditi on hu maine[M].Paris,Galli m a2

rd,1972.

浅谈基督教思想在近代文学中的表现

基督教思想在近代文学中的表现 马智皓2014300820021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它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其思想教义对信仰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影响生产生活乃至文学创作。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为主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还包括其相应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作家文学创作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基督教不仅对西方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传入中国后,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基督教的理解和吸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和反映。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便早已知道基督教的历史。它产生于罗马帝国初期,最初他是奴隶和穷苦人的宗教,起源于中东地区游牧人民以色列人的犹太教。在公元一世纪,一个信仰耶稣为拯救人类的弥赛亚的分歧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并逐步发展成独立于犹太教的基督教。它的宗教世界闻名《圣经》,由《旧约》与《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是文学形式的总汇,它记录了犹太名族一千多年的文化史,包括犹太人的先祖的原始神话、古代传说、民族史诗、历史歌谣、先知文学、启示文学、智慧文学等等。《新约》记录的则是基督教在耶稣诞生后的文献。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条主要可以概括为: 1.十诫和三位一体: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信原罪,在西方对欧美人的心理及评价产生深远影响的“原罪文化”就是有原罪说发展起来的; 2.信救赎,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来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拯救全世界; 3.因信称义,人类凭借信仰即可得到救赎; 4.信天国永生和地狱永罚; 5.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讲在上帝面前做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有罪的人进入地狱。 包括在西方文学的体现中,但丁的《神曲》带有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诗中不少神学和哲学的烦恼。作品中幻游三界的构想,就是宗教观点的直接体现。《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片》直接反应了“信地狱和永罚”“信原罪和信救赎”“信永生”。莎士比亚的创作是世界艺术的最高峰之一。“基督精神自始至终反应着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一位莎评专家的著名言论。在莎士比亚早年,《圣经》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的剧本很多的都是基督教徒,取材也多半来自圣经,人物塑造同样受到《圣经》影响。例如其经典《威尼斯商人》夏洛克讲述过《旧约·创世纪》的雅格妙法生财的故事;《罗密有与朱丽叶》表现的是基督教仁爱与正义的主题。 在中国,基督教刚入土之时就有许多名人墨客用过它的思想。鲁迅是一个相当有宗教文化涵养的人,在基督教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是相对较小的,但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影响,给人的印象却是极其深刻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他对耶稣受难事件的表现,耶稣受难事件是基督教文化中象征显身与爱的核心事件,也是文学中常常引用的典故和主题。他的《复仇》与《药》两个作品中经常涉及这一个事件。在《复仇(二)》中:”因为他自以为是神之子,以色列的王,所以去打十字架”,它指出“先知者”也即革命者的最大悲哀是在于不为愚昧的群众理解,他们为之谋求解放和幸福的群众,却正是虐杀他们的凶手。可以说这类主题,是鲁迅使用最多的主题。《药》亦如此,很多人认为《药》受到俄罗斯《齿痛》的影响较大,它讲述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 早期教父时期所面临的文化处境和思想处境是其得 以建构起来的历史起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宗教哲学是早期教父运用和借鉴希腊哲学思想与观念的一个必然的 或基本的结果。其基本的或必然的理论形态是神学思想或体系。哲学只是这场运动的一个副产品或可能的产物。但是,某种体系只要运用或借鉴哲学思想及其观念,那么哲学的思考方式及其问题意识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进入到这一体系中,从而会催生一种特有的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这种哲学的或准哲学的东西只要以某种方式进入到历史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会形成一种相对连贯的思想体系或运动。 关键词:宗教基督教哲学思想背景 作者:翟志宏,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宗教学系主任。 宗教与哲学之间所具有的那种信仰与理性的张力关系,使得它们的相遇往往呈现出对立与冲突的态势。因而,就宗教信仰体系本身或对某些神学家来说,哲学问题及与其关系,可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外在性,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对立意识。这就是基督宗教产生时与希腊哲学遭遇中所呈现出的状态。然而外在的对立并不是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相

遇中唯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其中发展和演变的思想处境来说,它与希腊哲学之间呈现出了较为复杂的关系,除了公开的冲突之外,后者在基督宗教的信仰体系和神学体系中还获得了一定的建构意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其探究的内在问题。也就是说,在基督宗教神学体系的早期建构中,无论它是如何看待哲学的地位,哲学问题或由它提出的问题,则是这种建构必须回应的。而这种回应既有对立与排斥,也有融合与接纳。 一、基督宗教产生的历史处境 基督宗教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隶属于罗马帝国政治控制、希腊文化在公共层面上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但同时它又是以色列民族长期生存和生活、希伯来宗教和文化传统在民间广为流行的区域。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的遭遇并展开的对立、冲突与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上演的。 希伯来传统与希腊文化的交汇与互动构成了基督宗教 产生的历史背景。这一背景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导致冲突与挑战的因素。就前者来说,犹太教的信仰实践和罗马帝国的政治架构及其流行的希腊文化催生了基督宗教的产生,为其提供了赖以孕育和兴起的信仰资源和认知资源。一方面,

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文化传播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1月Jan.,2011 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文化传播 季玢 (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关键词:基督教文学;文化传播;基督教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1)01-0078-05 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宗教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一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新时期”的开始意味着中国文学体制又进行新的组合,但这种组合是在“乍暖还寒”的历史氛围和“心有余悸”的心理背景下运作;因此,新时期之初的文学体制“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国家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和文化意志,在对知识分子合乎其文化意志的文化创造进行鼓励和接纳的同时,它还起到明确的‘边界功能’,即对迥异于国家的现代型设计和文化想象进行了或者是严厉的批评或者是迅速有力的清除的反应和处理,这些方面,往往表现为‘文学体制’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共谋、裂隙与冲决,而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分子写作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命运”[1]22。在这种文学体制影响下的中国基督教文学的生产及传播,就如刚被解开裹脚布一样,淤塞已久的血开始流动,但全身还没有流通起来。诚如刘小枫所分析的那样:“五十年以来,伴随着思想改造运动,知识界的文风向社论语态统一,词汇的选择和修辞及论说方式逐渐丧失了私人性格。文风的转变表明的是思想改造运动的实际效力,它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至今仍然没有完全失效,只是部分语域的失效)”[2]。因此,此时的中国基督教文学传播主要是在刚刚恢复的教会内部传播,而其文学形态主要是布道文学。 在教会的职事中,最重要的是布道。布道方式丰富多样,任何信徒,只要向别人传讲福音,或是宣讲耶稣基督的事,或是教导人明白真理,或是见证基督的救恩,都是布道;而运用文学语言、文学技巧表现出来的就是布道文学。优秀的布道文学以散文体居多,往往能洞察对方的精神需求和内心挣扎,采用或者温雅 收稿日期:2010-12-25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论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基督教文学”(ky2009010) 作者简介:季玢(1972—),女,江苏东海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浅谈基督教与西方文明

浅谈基督教与西方文明 中国语言文学类1003班 1703100311 于慧摘要:基督教两千多年前起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它以耶稣基督的生平、教导、死亡与复活为根基。本文简单叙述了基督教产生的渊源、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并浅析了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信仰西方文明 众所周知,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直接承继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而其实它还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在大多数西方人眼里,基督教对于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古典文化的影响。因此 ,要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西方文明,大致了解基督教的相关知识对我们来说是很必要的。 国际上,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的统称,这三个教会的信徒都称为基督徒。在三个教会中,天主教会是原始基督教会的直接延续和继承者,又称罗马公教,也就是普世大公教会。东正教是在1054年由天主教分离出来的东方教会,也称为东方正教。而新教则是16世纪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各个宗派,以及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众多宗派的总称。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发展出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因为屡遭奴役的犹太人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幸福和安宁,于是他们就只能在宗教中去寻找安慰。在犹太教最早的经典《摩西五经》中,犹太人表述了这种基于不幸意识和罪孽意识的宗教思想。这种罪孽意识使得犹太民族把受苦受难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祖先和族人不敬上帝、不遵行诫命和不遵守法律,从而招致上帝的惩罚。而这种罪孽意识为基督教准备了精神范围,犹太人的圣教历史是一部充满了罪孽意识的宗教思想,这种沉重的罪孽意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起犹太民族的选民意识。犹太教的圣教历史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基督教文化的本质精神说到底就是灵魂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就是神秘的唯灵主义。这种唯灵主义最初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表现在希腊民间神秘祭的轮回转世说中,然后在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中得到理论上的提炼和表述,并通过斐洛的“隐喻”神学和普罗提诺德神秘主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随堂感悟 “原罪” 在我的心中,基督教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宗教,因为身边没有信仰这个得亲人朋友,而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所以对这些都是特别模糊。也许仅有的印象就是闲暇时看的各种欧美电影或者电视剧,总会有一些镜头或者语言是关于耶稣基督的。所以这学期选择了这门课,应该是打开了我对基督教认识的大门,让我一窥这个中奥秘。 第一节课中,我从老师那里听到了“原罪”这个词,觉得很有意思。 原罪说,即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在基督宗教看来,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原罪的表现,就算是圣人也不可避免。而我们这样的凡人就自是不必说了!原罪存在于内心的隐秘之处,而释放原罪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我们都存在某种心性,当某种外力恰好作用于这种心性,每个人都会在瞬间丧失理智,显露出罪性,沦为疯子。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是余虹老师在《南方周末》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这堂课老师就这篇文章展开了演说。从马加爵,到赵承熙再到最近的复旦投毒案,我们看到的是两国人对类似事件截然不同的态度。“33”与“32”,我们看似只是缺少了那简单的“1”。 “爱”究竟是应该以亲疏敌我区分,还是以善恶是非区分?或者是另一种超越了所有世俗之爱的偏爱与选择的“爱”呢?很显然,我们是缺少这种不以亲疏敌我、义与不义、善恶是非的区分为前提和条件,爱人如己,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爱善人也爱恶人的“大爱”。“这是一种来自基督启示并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培育起来的神圣之爱。”余虹在他的文章中讲到。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基督教并不是一种盲目尊崇上帝的宗教,它教人向善,爱人如己,

中世纪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中世纪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和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认为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犯下了“原罪”并遗祸于人类,所以,仅靠人类渺小的力量是不能赎罪的,只有依靠全能的上帝才能使人类得救,基督教会就是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在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那些在现实中遭受苦难的人们,需要基督教所构建的超于现实的精神世界来解脱他们自己,以图在美好的天国来实现他们在现实中永远都无法实现的理想,基督教便成为他们的一种信仰。随着基督教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基督教在整个中世纪里,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大部分的文化文艺都染上了宗教色彩。 中世纪文学在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下,注重表现神的权威、上帝的伟大和人的渺小,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使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神学的奴婢。当然,基督教文化为了能使它被在希腊罗马文化熏陶下发展起来的西方民族所接受,除了采取一些强制手段外,也在努力发掘两种文化中相同和相近的一面。在基督教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它与世俗文化之间形成了两种的交融关系。其一是基督教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对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题材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教文化的体系之中,其二是中世纪出现的很多的世俗作品中,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例如,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神话因素大大减少,而基督教义的内容大大增加,英雄的奇功伟业往往与宗教奇迹融合在一起,有些爱国行为还表现为维护基督教而与异教教徒的斗争。如经过教会文人加工过的《罗兰之歌》,有着护教的成分;在骑士文学里,骑士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宣扬效忠宗教,不奉行禁欲主义。有很明显的基督教文化融合的关系;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文学也难免受到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当然,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有些内容也有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 在《神曲》中,可知道但丁也相信并且宣扬宗教命运观的。他是一位基督徒,坚信节欲苦修能使人变得圣洁高尚,世界会变得和谐美好。但是,他又不是一般的基督徒,他虽维护基督教,但对于基督教神学的看法却又显出矛盾性。他揭发教会的败行劣迹,又不整个地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这或许便是他当时所处的特定时代所反应的反对和斗争的的一种不彻底性。 话说基督教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各类文学无不打上基督教思想的印迹。基督教文化思想也便制约着中世纪文化。这便反映了基督教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 在文化意义上,“中世纪”主要指从4、5世纪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衰落,到15世纪古典文化复兴,这一段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一个文化绵延的过程。而历史意义上的“中世纪”则主要指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灭亡这段时间。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并未在中世纪断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期末考试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期末考试(20) 成绩:99.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辉煌的希腊罗马世界的崩塌,罪魁祸首应当是()。(1.0分)1.0 分 A、 君主的愚昧统治 B、 教会与世俗王权的斗争 C、 基督教的神权统治 D、 日耳曼民族的入侵 我的答案:D 2()是只信仰一个神的民族。(1.0分)1.0 分 A、 波斯民族 B、 犹太民族 C、 希腊民族 D、 罗马民族 我的答案:B 3下面犹太教派别中()信奉耶稣就是拯救他们的弥赛亚。(1.0分)1.0 分A、 法利赛人 B、 撒都该人 C、 吉伦特派 D、 加利利派 我的答案:D 4 截止到2003年,北美基督徒大约占当地人口总数的()。 (1.0分)1.0 分 A、 75% B、 76% C、 80% D、

我的答案:D 5封建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 土地依附关系 B、 人身依附关系 C、 财产依附关系 D、 思想依附关系 我的答案:A 6加尔文最开始在()进行宗教改革。(1.0分)1.0 分 A、 法国 B、 荷兰 C、 日内瓦 D、 北欧 我的答案:C 7犹太人把总是被别人奴役的责任归到自己身上后,他们的苦难意识逐渐转化为了()意识。(1.0分)1.0 分 A、 不幸 B、 罪孽 C、 敌视 D、 欢快 我的答案:B 8德意志在近代发展缓慢的原因是()。(1.0分)1.0 分 A、 外族入侵 B、 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C、 经济基础薄弱 D、 天主教的干预 我的答案:B 9()把无神论推向了共产主义。(1.0分)1.0 分

康德 B、 黑格尔 C、 费尔巴哈 D、 马克思 我的答案:D 10()为了弥补英法战争造成的法国国库空虚提出向教士们征税。(1.0分)1.0 分 A、 约翰二世 B、 腓力四世 C、 腓力六世 D、 卜尼法斯八世 我的答案:B 11从()开始西欧皇帝必须要经过教皇的加冕。(1.0分)1.0 分 A、 凯撒大帝 B、 奥托一世 C、 查理曼大帝 D、 查理一世 我的答案:C 12第()次十字军东征进一步加深了西方天主教徒与东方东正教徒之间的矛盾。(1.0分)1.0 分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我的答案:C 13()最早提出了“道成肉身”的思想。(1.0分)1.0 分 A、 赫拉克利特 B、

基督教在西方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基督教在西方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公元四世纪,古罗马诞生了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在他的庇护下,基督教由屡受迫害的异教变成了正统国教。当徒手的耶稣战胜了持剑的恺撒之后,基督教逐渐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一、驯化野蛮人的基督教 从人性进化的角度讲,特别是在精神及其伦理层面上,基督教在古希腊的理性精神之外,提供了统一的持久的超验信仰,对天堂的期待安抚着地上的苦难,信徒的良知反抗着世俗权力的蛮横,并通过圣徒的殉道和忏悔为人们提供道德典范(比如,耶稣殉难之后,又有圣彼得和圣保罗的殉教,圣·奥古斯丁的忏悔)。这信仰,这典范,提升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作为在道德上凝聚社会的纽带连接起世世代代的伦理传承。由基督教和古希腊形而上学的结合而形成的超验伦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绝对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普遍有效的公德标准。来自上天的超自然的恩惠和制裁,许给为善者入天堂的万世至福,降给作恶者下地狱的永生惩罚,又通过忏悔的途径给人以赎罪和自新的机会。上帝之子耶稣用甘愿上十字架的代价,背负起人的“原罪”,以绝对的非暴力对抗暴力,以绝对的爱与宽恕降恩于所有罪人。生而有罪的人类,唯有终生向上帝祈祷和忏悔,在行为上不断行善积德,才能在无限的赎罪之路上接近天国。正是这种恩罚并重、忏悔赎罪和良知反抗的超验伦理,逐渐把凶悍的野蛮人和贪婪的惟利是图之徒,驯化为平和、节制和反省的文明人,也就是把本能人提升为具有信仰的理性人。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讲,基督教兴盛于大一统的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败之时。北方蛮族的入侵、内部的暴虐统治、腐败奢侈、权争阴谋和底层反抗,已经失去道德方向的罗马帝国,强大的武力只能带来更大的灾难。幸运的在于,罗马帝国在武力上败给了蛮族,基督教却在精神上驯服了野蛮人,使之逐渐变成文明人。古罗马帝国的统一传统与北方蛮族的分离势力发生武力冲突,在世俗意义上,促成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和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但在属灵意义上,教权之下的信仰及教会的统一,等于在另类意义上延续着昔日的罗马帝国统一。正如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领袖温斯顿·邱吉尔所言:“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获胜的野蛮人也同样被基督的福音迷住了。虽然他们并不比今天的善男信女更能克制自己的邪欲,但是他们有共同的教义和神灵的启示。一条联接着欧洲各个民族。一个世界性机构遍布所有国家,它无比强大,而且是罗马时代幸存下来的惟一成为系统的机构。这一机构的首脑是罗马的主教,他在精神上或者至少以教职的形式,恢复了罗马皇帝已经丧失的权威。”(《英语民族史》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笔记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笔记 强烈的民族意识(希伯来人),耶和华承诺只保佑犹太人。犹太教的经典(旧约),第一章创世纪,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蛇(魔鬼的化身),以及亚当夏娃的后代亚伯拉罕将会摆脱苦难,上帝对他们做出的承诺并告诫犹太人真心实意地信仰上帝。并出现一些英名的君王如大卫,但后来分裂成以色列和犹太,在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占领耶路撒冷,后又被波斯所灭,后犹太教兴盛,但是犹太人没有和解,后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公元前2世纪末又被罗马人征服,烧毁了犹太教堂,将犹太人赶出了耶路撒冷后散落欧洲各地,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家消失,但是真正的原因在与他们自己,他们没有遵守摩西的旧约和一些列律法,他们违约在先,所以他们把罪名洗清上帝才会领他们向光明。赎罪(宗教理论意识)和以色列民族的遭遇是密不可分的。 犹太教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的先知,预言弥赛亚将临,弥赛亚是拯救犹太人的复国教主,把犹太人从苦难中带入1000年的千禧之年。(弥赛亚的预言),当千禧年结束时上帝将临审判,犹太人苦难到头,其他民族将受到审判。但盛传了数百年弥赛亚没有出现,犹太教分裂出现许多流派。后来出现耶稣,人们把耶稣当做弥赛亚。但是得不到主流的承认,他来到耶路撒冷传播福音但是被犹太教上层认为蛊惑人

心,上层和罗马保持密切关系。后被犹大出卖耶稣被逮捕,钉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耶稣复活,叫门徒将他的福音传播到犹太人以外(希腊人和罗马人),门徒(小支派)离开以色列传到了希腊罗马,后来形成了基督教,摆脱了犹太教。形成了排犹宗教,变成了西方宗教。西历以耶稣诞生为元年,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立。(基督不同于弥赛亚)弥赛亚将临将把犹太人带出苦难但是耶稣并没有将犹太人带出苦难,基督的意思即是救世主,基督就是弥赛亚,门徒们仍认为耶稣为弥赛亚。并在希腊罗马传播。差别分为两个,基督就是弥赛亚,但是又有不同,耶稣自己上帝观点和犹太人长期的观点不同,上帝的国是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能将灵魂带向上帝的国。与犹太人长期的理想是完全不同,耶稣将犹太人的社会解放的理想变长了灵魂解放的理想,基督教带有明显的希腊形而上学色彩。这是基督教与犹太教分道扬镳的原因。在具体信仰的不同,耶稣订立了新约(基督教的经典),旧约(犹太教的经典)。新约讲述了耶稣事迹和一些人物的书信,但是基督教不能摆脱旧约,所以圣经保留了旧约部分,犹太教信仰有强的报复行为。但是基督教带有很强的包容色彩,带有和平,非暴力赢得很多人的信仰。犹太教带有很多的律法,但是基督教认为最重要的是信仰,关键的是律法的核心,爱上帝和爱人。 犹太教有很浓重的希伯来主义。基督教后来的发展带有很强的反犹色彩,新约福音前三篇可以看到犹太教和基督教有较强的联系。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精)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演变 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不久便迅速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后来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并不是罗马帝国境内某一单个民族居住地的产物,而是整个罗马社会的产物,基督教"在其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基督教最早出现于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居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所谓"巴比伦之囚"。从此犹太国不复存在。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灭亡后,犹太人又沦入塞琉古的统治之下,此后在塞琉古与埃及争雄的连年战争中,犹太人民备受劫难。公元前167年起,犹太人曾掀起斗争。公元前141年,犹太曾一度赢得独立。公元63年,犹太又被罗马所征服。在罗马统治下,犹太人于公元66年、132年一再发动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中叶,犹太下层居民中流行一种宣扬"救世主"将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的最早文献《约翰启示录》(公元68年左右)只提到小亚细亚7个城市的宗教公社,据此可知基督教可能首先在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人中形成。基督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有其思想来源。其一为犹太教。早期基督教“救世主”观念和一神思想显然来自犹太教,同时犹太教的《圣经》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而被称为《旧约》,以别于《新约》。除犹太教外,基督教还吸收了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伊朗等东方地区广为流传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如波斯把太阳神米米特拉奉为最高的神)和神为了拯救众生死而复活、赎罪献祭的思想(如埃及对奥西里斯的信仰)。希腊、罗马的哲学,特别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斐罗的学说、斯多葛派哲学、着尼克派的伦理学,对基督教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早期基督教艺术

一、早期基督教艺术(1—5世纪) 1. 基督教的抗争-313年——罗马皇权 2.基督教艺术的抗争——从墓窟壁画、象征到圣像 3.“文章对识字的人能起什么作用,绘画对文盲就能起什么作用。”——格雷戈里大教皇 4.基督教图像的形式: 大受限制的艺术,简明,凡是有可能分散对神圣主旨注意力的,就该省略;注重核心意义 二、拜占庭艺术 政治、文化相对稳定 基督教艺术与宫廷艺术结合 富丽威严 程式化、典型拜占庭单一风格 东方艺术、原始艺术与古典艺术的结合 1.圣索菲亚大教堂(532—537年,伊斯坦布尔) ?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 ?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面貌。 ?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在被称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Ayasofya Muzesi)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 9世纪后偶像破坏反对者掌权时,教堂中的绘画再也不能仅仅当作给不识字的人使用的图像了。 被看为超世界的神秘反映,不能随意创作 古老的传统尊之为神圣的那些样板 正是这些艺术家将早期基督教艺术中的简单图解改为大套大套的大型庄重的图像,控制着拜占庭教堂内部。 ?复兴了古代东方艺术的宏伟性和庄严性,以赞美基督。在西罗马灭亡后的一千年里,拜占庭成为欧洲古典文明的保护者和传播者。 ?而拜占庭的艺术也对欧洲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论文摘要:基督教作为影响较大的宗教,对西方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可以看出基督教作为宗教的一种,对文化或者是文明有着哪些好处或是弊端。 关键词:基督教文学但丁《神曲》艺术历史优点弊端思考 自古以来宗教信仰一直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人类开始了解自然的时候,对神的崇拜和敬畏也就开始了。人们对神的这种崇拜,早期反应在对大自然未知事物的畏惧,把自然中不能理解是现象称为神迹。后来宗教慢慢发展,在中西方都有了自己的神的体系,在这里我主要想选择其中影响较大一个宗教,也就是基督教,谈一下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它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一神论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 25%-30%。 我想讨论一下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毕竟基督教最早起源于西方。公元四世纪以前,基督教并未被世人所认可。罗马帝国把基督教当作邪教而加以打压。在公元64

年至公元313年间发生过十次大规模残酷迫害基督教徒的事件。公元四世纪以后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这时的基督教才开始迅速的被西方社会所普遍接受。即使后来罗马帝国在日耳曼等民族的多次进攻下退出了历史舞台,基督教仍以其教义深得民心而不断流传,以致在中世纪的一千年中达到了鼎盛,在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凭我起誓”,恰恰说明基督教当时的地位。 在文学方面,基督教对西方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可追溯到英雄史诗时期。如我们在《外国文学史》中学到的西班牙的《熙德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等等,都深受基督教的影响,这些英雄史诗大多借基督教反对异教斗争的形式,表现一种同仇敌忾、对抗外敌的英雄气概。还有中世纪还盛行骑士文学,表达了骑士阶层的方方面面,如骑士的文化观念、精神个性和生活理想等等。这类文学作品也大多贯穿着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等观念。之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文艺复兴是被说成打着复兴古罗马的旗帜来反对中世界的封建神学统治,但是在文艺复兴中出现的种种成就多多少少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如但丁的《神曲》它以基督教天堂与地狱为题材,充满了神学典故,它把基督教神学作为最高指导思想,基督教中那积极救世的理性思维,深刻地影响了但丁的思想认知,凸显在他对现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西欧中世纪建筑——早期基督教式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中世纪封建制建筑中犹以教堂建筑的成就最高.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四种风格: 一、早期基督教式 二、拜占庭式 三、“罗马风”式 四、哥特式 早期基督教建筑

罗马帝国在4世纪时进入了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的建筑和西方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处于停顿时期。因为当时的基督徒认为基督随时可能重新降临,天国的门就要打开了。这样,尘世间的东西就没有必要太在乎。不过有一种建筑,虽然最早出现在基督教时代之前,一直没有什么影响,这时却崭露头角。这就是厅堂(Basilica)即巴西利卡。 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2)代表实例。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3)风格特点。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4)型制。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瞭望用。 下图为公元2世纪时图拉真(Trajan)皇帝建造的巴西利卡,为现存两个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

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_二_

恩格斯论早期基督教(二) ●王肖燕 提要:恩格斯关于早期基督教的三篇文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早期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肯定了十九世纪对早期基督教的研究,恩格斯还指出了研究早期基督教历史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原始基督教布鲁诺·鲍威尔约翰启示录 三、研究原始基督教及其起源的社会意义 恩格斯把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作为一种群众运动来研究,并把它与社会主义运动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首先,它们的群众基础是共同的。恩格斯认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与现代工人运动有些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基督教和后者一样,在产生时也是被压迫者的运动: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释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⑨其次,两者都遭受到迫害。恩格斯指出:“两者都遭受过迫害和排挤,信从者遭放逐,被待之以非常法;一种人被当作人类的敌人,另一种人被当作国家、宗教、家庭、社会秩序的敌人。虽然有这一切迫害,甚至还直接由于这些迫害,基督教和社会主义都胜利地、势不可挡地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基督教在产生300年以后成了罗马世界帝国公认的国教,而社会主义在60来年中争得了一个可以绝对保证它取得胜利的地位。”⑩原始基督教和现代工人运动的不同在于,“基督教和工人的社会主义都宣传将来会从奴役和贫困中得救;基督教是在死后的彼岸生活中,在天国里寻求这种得救,而社会主义则是在现世里,在社会改造中寻求。”輥輯訛恩格斯还通过欧洲中世纪的历史说明基督教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类似。根据恩格斯的分析,在中世纪,被压迫农民,特别是城市平民的起义同中世纪的所有群众运动一样,总是穿着宗教的外衣,采取为复兴日益蜕化的原始基督教而斗争的形式;但是在宗教狂热的背后,每次都隐藏有实实在在的现世利益。宗教外衣只是用来作为进攻旧经济制度的旗帜和掩盖物;陈旧的经济制度最终被摧毁,为新的经济制度所取代,世界向前迈进。輥輰訛 恩格斯还列举了一些事实来说明最初的社会主义运动与原始基督教的类似,如魏特林派的共产主义支部的一些情况。恩格斯说,凡是亲身经历过欧洲初期工人运动的人,都会记起几十个类似的事例。各国工人党里都会钻进一些在官方世界中毫无指望或在其中走完红运的形形色色的分子。同样,最初的基督徒情况也是如此。最初的基督徒也像最初的共产主义工人支部那样,对于一切投合他们口味的东西都是无比轻信。恩格斯指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