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

6、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一、课文内容及解析

内容:本文记叙的是在作者童年生活中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阿长,作者紧紧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来刻画,从两方面写她的性格。一方面是让人讨厌、不耐烦的性格;“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姿,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和礼节。另一方面是让人产生“特殊敬意”而具有“伟大神力”的性格:“长毛”的故事和“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乐意做,而且能够做成功——买《山海经》。通过两方面的描述,刻画了一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美德的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解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二、教学目标及意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意图: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这篇课文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对劳动妇女阿长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体会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长妈妈的性格以及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教师通过质疑问难的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介绍作家、作品——明确学习目标——字词学习——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讨论明确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鲁迅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为什呢?因为自从我们上初中以来,与他打过不少的交道,我们曾经和他一起去故乡放过“风筝”,上学期还与他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还去过他的故乡看过“社戏”,不仅如此,他还介绍了他身边的许多人给我们认识,有那个体弱多病的爱放风筝的弟弟,三味书屋那个有点迂腐但也很可爱的先生,故乡里活泼能干的双喜,还有百草园了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说起长妈妈他是鲁迅家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

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事,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2、介绍作家、作品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鲁迅: (1881.9.25—1936.10.19)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进南京水师学堂,第二年改入铁路矿务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曾在仙台学医。不久弃医从文,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1909年归国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随政府迁北京。新文化运动兴起,鲁迅于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委会,同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抨击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又陆续写了《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课。参加领导“语丝社”,主编《莽原》等刊物。继续发表作品,编成小说集《彷徨》和杂文集《华盖集及其续编》。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以后定居上海。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主编《语丝》。这几年发表的杂文,编成《而已集》和《三闲集》。1930年参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遭到国民党通辑。在这前后领导左翼文艺界。对国民党的政策提出强烈抗争。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宋庆龄等营救被捕的革命者。1936年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从参加左联到病逝上海,写的杂文更多,共有《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八个集子。1936年10月19日病逝。作品编为《鲁迅全集》二十卷

3、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4、字词学习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Hài lǔ sǒng huáng chuāngbā jié mù shū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疏.懒pīlì shuāng

霹雳

..孤孀.

⑵词语解释

惊骇; 惊诧;惊动。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惶急:恐惧慌张。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迫切地羡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受拘束。

霹雳: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

孤孀:孤儿寡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长妈妈名叫什么?

明确:无从知道。

2、长妈妈长得什么样?

明确:她生得黄胖而矮,生得不好看,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几件事?重点写什么?

明确:共写了七件事:

(1)常喜欢切切察察。(2)限制我行动。(3)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5)长毛攻城时护城。

(6)谋害“我”的隐鼠。(7)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

4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阿长是个令人讨厌、憎恶、烦琐之至的人,但她具有“伟大的神力”,她的“神力”表现在护城和买书两件事上,特别是在买书这件事上,表现她对“我”深切的关心和慈爱。

(四)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我”为什么想得到《山海经》?

明确: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说给“我”听的,“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

2、“我”为什么无法得到《山海经》?

明确:(1)不好意思逼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人;

(2)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3)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但没有好机会买书。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明确:“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种想法表现“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4、当“我”见到阿长为“我”买的《山海经》时,“我”为什么是湖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明确:因为“我”没有想到“我”所讨厌、憎恶的大字不识一个,连书名都讲不清楚的阿长,竟为“我”买来“我”所渴慕的书,“我”感到震惊、惊喜、激动、内疚、感激,各种复杂的感情使“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5、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为“我”买到《山海经》

6、这么粗拙的书为什么是“我”最心爱的宝书?

明确:因为这是渴慕已久的书,是“我”最初得到的书,是阿长为“我”买的书,这书包涵着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对“我”的深厚感情。

7、“我”对阿长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从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新的敬意——怀念

六、课堂小结:

阿长的形象比较复杂,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个令人憎恶、讨厌、烦琐之至的人,但她有“伟大的神力”,她关心爱护她的乳儿,表现了她的善良和仁慈。全文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围绕着阿长写了7件事,表达了阿长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七、板书设计

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无名无姓的女工(瞧不起)

阿长日常粗俗(憎恶、讨厌)――――以抑为主

讲“长毛”的故事(产生敬意)

“我”渴慕《山海经》(念念不忘)

《山海经》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木刻粗拙)——由抑转扬

“我”搜集新本《山海经》(石刻精细)

怀念祝愿

八、教学反思

6、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姓名班级学号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二、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鲁迅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为什呢?因为自从我们上初中以来,与他打过不少的交道,我们曾经和他一起去故乡放过“风筝”,上学期还与他一起穿越时空来到他儿时的乐园“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还去过他的故乡看过“社戏”,不仅如此,他还介绍了他身边的许多人给我们认识,有那个体弱多病的爱放风筝的弟弟,三味书屋那个有点迂腐但也很可爱的先生,故乡里活泼能干的双喜,还有百草园了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说起长妈妈他是鲁迅家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事,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那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

2、介绍作家、作品

鲁迅: (1881.9.25—1936.10.19)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898年进南京水师学堂,第二年改入铁路矿务学堂。1902年赴日本留学,曾在仙台学医。不久弃医从文,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1909年归国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书。1912年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随政府迁北京。新文化运动兴起,鲁迅于1918年初参加《新青年》编委会,同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抨击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又陆续写了《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课。参加领导“语丝社”,主编《莽原》等刊物。继续发表作品,编成小说集《彷徨》和杂文集《华盖集及其续编》。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以后定居上海。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主编《语丝》。这几年发表的杂文,编成《而已集》和《三闲集》。1930年参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遭到国民党通辑。在这前后领导左翼文艺界。对国民党的政策提出强烈抗争。1933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宋庆龄等营救被捕的革命者。1936年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从参加左联到病逝上海,写的杂文更多,共有《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八个集子。1936年10月19日病逝。作品编为《鲁迅全集》二十卷

3、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4、字词学习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

..

诘.问渴慕.疏.懒霹雳

..孤孀.

⑵词语解释

惊骇;

震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长妈妈名叫什么?

(2)长妈妈长得什么样?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几件事?重点写什么?

(4)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质疑问难

(1)“我”为什么想得到《山海经》?

(2)“我”为什么无法得到《山海经》?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4)当“我”见到阿长为“我”买的《山海经》时,“我”为什么是湖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5)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6)这么粗拙的书为什么是“我”最心爱的宝书?

(7)“我”对阿长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三、课堂小结:

配餐练习:

A组题: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孤孀(shuānɡ)疮疤(chuānɡ)

B.掳去(lǔ)惧惮(dàn)憎恨(zènɡ)

C.絮说(xù)诘问(jié)霹雳(pī)

D.粗拙(zhuó)烦琐(suǒ)陆玑(jī)

2、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意。( )

(2)从此对她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则。( )

(3)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钟一点花木。( )

(4)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玩皮。( )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悚然:_________ (2)惧惮:_________ (3)诘问:_________

(4)渴慕:_________ (5)咒骂:_________ (6)疏懒:_________

B组题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我”起初为什么憎恨阿长,讨厌阿长?后来又为什么对她产生敬意?

(2)本文以儿童的目光来叙写阿长这个人物,试在文中找出能表现童真、童趣的语言。

(3)试在文中找出一个议论句,一个抒情句。

(4)你认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你认为阿长对少年鲁迅有什么影响?

2、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么心理?

(2)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4)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C组题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打电话

[台湾]爱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惟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决心,他要打电话给妈妈。然而,上课钟终于响起。前边的人放弃了电

话,黄子云便一步抢先,踏上木箱,A_______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一百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四个人考一百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一个高年级的学生由他身旁走过,大声B_________着他。

“妈妈!我要上课去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有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语音自话筒中传来:“下面音响十点三十二分十秒……”

黄子云离开电话,让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9.在下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A、B二处的横线上。

左顾右盼催促流连忘返呼唤犹豫不决督促

10.第2段中,黄子云为什么羡慕别人打电话?

11.黄子云电话中与“妈妈”交谈的内容与别的孩子有何不同?根据文章内容说明原因。

12.黄子云挂上电话的一刹那,女子的报时话音暗示了什么?

三、试一试

13.扩展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句意,扩展成不少于25个字的长单句)

妈妈回来了。

参考答案:

一、1.B(zēnɡ)

2.(1)益(2)测(3)种(4)顽

3.(1)害怕的样子(2)恐惧、害怕(3)逼问、责问(4)非常思慕(5)用恶毒的话骂(6)懒散而不受拘束

4.(1)常喜欢切切察察;又不许我走动;一到夏天,睡觉时摆成一个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她常常对我讲“长毛”,给我买来《山海经》。

(2)略(3)略

(4)她是一个真实的小人物。既有下层劳动妇女的粗俗,又愚昧得可怕;同时,她还有一颗真挚善良的心,对作者呵护有加。

(5)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发生了兴趣,乃至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

5.“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看不起。

6.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7.“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8.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二、9.左顾右盼催促

10.他羡慕别人能得到妈妈的关怀。

11.别的孩子都在电话中要求妈妈给自己送东西,而黄子云则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况。从文章的内容推断,可以看出黄子云对妈妈的深切的思念。

12.暗示了黄子云在对报时台说话,他的妈妈很可能已不在人世。

三、13.星期天早晨,值夜班的妈妈拖着疲倦的身体回来了。(注意审清要求:不改变句意,扩展,扩展后仍为单句,字数不少于25个。只要符合要求,能言之成理即可)

学后反思

7、背影

朱自清

一、课文内容及解析

内容:本文以“背影”为行文的线索来组织材料,“背影”在文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句子橘子;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与开头呼应。本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绘,充分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而浓厚的感情。

解析:本文以“背影”为题,贯穿全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刻画,写出作者对父亲的突然感悟,从而引发读者更深的感受生活。

二、教学目标及意图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立意及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2、理解、积累“交卸、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的方法;学会分析线索并体会线索“背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4、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意图:1、让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3、体会“背影”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字词学习——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讨论明确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2、介绍作家、作品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作品简介:《背影》是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三)、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xiè sāng jí sùsù diǎn fù tuí suǒxiè交卸.奔丧.狼藉.簌簌

..典.质赋.闲颓.唐琐.屑.2解释词语

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奔丧:从外地急忙地赶回去料理长辈或亲属的丧事。

颓唐:衰颓败落。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犹豫。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

2、思考问题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明确: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

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明确: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明确:①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②语言描写。文中父亲的语言都很简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当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蕴含着许多的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2.速读课文,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拙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让我们都能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了你们。

七、板书设计

第7课背影

朱自清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1

开篇设疑

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垫背影(细心关照)4-5

回忆往事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八、教学反思

学案

7、背影

朱自清

姓名班级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立意及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2、理解、积累“交卸、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叙事抒情的方法;学会分析线索并体会线索“背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4、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二、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2、介绍作家、作品

3、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交卸.奔丧.狼藉.簌簌

..

..典.质赋.闲颓.唐琐屑(2)解释词语

交卸:

奔丧:

琐屑:

蹒跚:

踌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

2、思考问题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2、速读课文,简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六、学后反思

配餐练习:

A组题: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朱自清,字____ ,我国著名、、学者、民主战士。

2.给加点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tuí唐()琐屑()晶莹()

3.“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感情也有所不同。请把感情写在横线上:

⑴开篇点题“背影”,是一种__________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出现“背影”是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_________ 感情。

⑶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望着父亲的“背影”是表达_________的感情。

⑷在泪光中再次出现“背影”是表达___________的感情。

4.作者几次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答。

⑴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晶莹的泪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6.本文开头借点题点出背影,中间叙事描写背影,收笔处借回忆照应背影,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全文的___________,在结构上起了__________的作用。

7.本文多次写背影,哪些是写眼中的背影?哪些是写心中的背影?

8.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看到后,心里感到悲伤。()

⑵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⑶感情聚积在心里得不到发泄。()

⑷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9.简答:

文章写父子二人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没有介绍南京见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

再三、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拣定、嘱我、又嘱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填空:、

⑴“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混入”这个词用得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

⑵“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往日”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

⑶“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的意思是___________,请再写出五个表示这个意思的词语:

B组题:

二.阅读理解、分析。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之中,自然在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

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2 、解释句中的词。、

①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怀:____________)(已:_____________ )

②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中:______________ )

③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惟:___________________ )

13、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光景:

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小姑娘大约八九岁光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唐:

哪知老境如此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一场大病,他看起来非常颓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父亲感情的变化,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用“||”在文段中划出。、

15、父亲信中的话,照应了文段中“____________”这一句。、

16、“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实写虚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既不是实写又不是虚写)。、

17、文段所体现的感情可由“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集中体现出来。、

18.这一段对背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9.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请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C组题

美丽如初

①月色皎洁,一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安祥地弥漫。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归家。并不冷,然而街静人空,我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遥望着那条很宽很白的路,母亲说:“一直这样等,惯了。”我的心悚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②我也曾让母亲这样地等待过,并不是小的时候,女儿大了,反而更让母亲牵挂。那些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和学友们一路高歌神侃地回家,一个人转进僻静的街口,却望见母亲的衣衫和着树影飘动,一样的迷离,心忽地跳快了,跑过去,却只叫了一声“妈妈!”母亲也不说什么,很欣慰地笑着,拍拍我的手,一起走回家去。

③而今我去了异地,只在假期里归来,母亲的身影却依然准时地站在街口树下,等待不久也要离家求学的弟弟。我忽然很羡慕母亲,可以把那么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

④清脆的铃声响过来,弟笑嘻嘻立在我和母亲面前:“妈!姐!”“怎么才回来,让妈等那么久?”我半是欢喜半是埋怨。“回家吧!”母亲还是那么欣慰地笑着,拍拍弟的手。弟冲我做个鬼脸。看弟高大的身影在母亲的身边,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

么,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

⑤返校之前,母亲安静地替我整理行囊,见我跟着她走来走去,却不开口,母亲说:“从前你外婆也是这样送我走。”啊,我默默地望着母亲,仿佛看见外婆的双手在忙碌。我忽然明白了,从前外婆一定也曾站在街口,等母亲回家,就像母亲今天等我们回家,而我也会有那么一天,让深深的爱溶在等待中。

⑥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才知道不论经过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20.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1.首段中,在等放晚学的弟弟时,为什么我会“等得焦急不耐”,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22.第④段中写到,“我忽然觉得失去了什么”,“我”觉得失去了什么呢?

23.纵观全文,⑴写出在全文结构上与末段中“眼前晃动着月光里母亲静立的身影”这个句子相呼应的一句话。⑵说说为什么“我记忆中的那些夜晚永远美丽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1.佩弦;散文家;诗人

2.略

3.依次是:浓厚、深厚、依恋、思念

4.⑴看到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而伤心地流泪。⑵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之心,流下感动之泪。⑶接到父亲的信后,想着父亲现在的情形,表达了对父亲的担忧和深深的思念。(意近即可)

5.⑴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6.线索;贯穿全文

7.第一次、第四次是心中的背影,第二次、第三次是写眼中的背影。

8.依次是:触目伤怀、祸不单行、情郁于中、迂

9.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主题无关。(意近即可)10.⑴说明父亲反复嘱咐已是很周到,但还是不放心,表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⑵父亲亲自为“我”选座位,担心“我”,反复叮嘱,表现父亲对儿子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11.⑴准确,一是写出了人多,二是写出父亲的平常,没有特别之处。⑵赋闲之前。⑶死;略12.心;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心里;只是13.境况、状况、情景;表示估计;衰颓败落;精神委靡。14.……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15.哪知老境如此颓唐。16.看了父亲的信后又勾起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虚写17.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8.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19.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20.⑴宁静平和(幽美)(能答出“宁静”即可)⑵展示人物活动环境特点;衬托人物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心灵)21.因为母亲能“把深沉的爱包容在静静的等待中”,而我还未能。(大意对即可)22.(因为已经长大而独立,)失去了倚在母亲怀里感受母爱的机会,失去了享受母亲等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机会。(本题答案应是开放性的,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若答“起航的船只能留恋温暖的港湾,却不能永远停泊”不算全对)23.⑴(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⑵因为那些夜晚月色美、情感美,凝聚着母亲深沉美好的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