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认识运动 第一课时

认识运动 第一课时

认识运动 第一课时
认识运动 第一课时

认识运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的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3.了解物质的内部组成和微观世界的运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机械运动。

2.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认识。

三、知识点:

一、认识运动

1、导入新课

让学生分享生活中有关运动的实例(如飞奔的猎豹,行驶的汽车,航行的轮船等)

2、老师总结

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运动无处不在。(珠穆朗玛峰每年以1.8cm的速度上升;日本茨城县鹿岛与中国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运动每年缩短2.9cm;再如我们周围许多看起来不懂的物体,如讲台,黑板,教室等实际上也随着地球也在太空中运动)

3、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运动具有普遍性。

绝对不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运动也具有绝对性。

判断:世界上没有静止的物体?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基本已经认识运动,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最常见与我们生活链接最密切的一种运动,机械运动。

4、什么是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质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一种肉眼看得见的运动,所以也叫做宏观物体运动。

课堂练习:

例一:以下变化过程中没有机械运动的是()

A.夏日的馒头长时间放置后会变黑

B.地震时很多石块从山顶滑到山下

C.太阳东升西落

D.青蛙从水中跳上岸

5、微观物体的运动

实例:花开后,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香?;蜜蜂采蜜等!

总结: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分子组成,而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例一:以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块铁和一块铜,紧贴一起埋入地下,五年后,发现两块金属结合在一起了,大家想想为什么?

例二:清水里滴一点红墨水,过一会,一杯水全变红了,大家想想为什么?

例三:一个人身上擦了香水,周围的人马上就能闻到,大家想想为什么?

以上三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无论是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气体分子,它们都在运动。都可以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想一想?为什么固态分子运动要五年才有明显的效果,液态分子运动过一会儿就有明显的效果,而气态分子运动马上就会产生效果呢?

a.固态分子最稳定,它们的运动是很微弱的。

b.液态的运动比较活跃。

c.气态的运动最剧烈。

固、液、气三态微观模型

固液气

通过上图发现:

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有一定体积没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体没固定体积和形状,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刚才我们学习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组成物质的分子还有内部结构吗?

总结:

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分子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最后夸克组成质子和中子。

课堂练习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物质是由()和()组成。

2.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人对方的现象叫做(),它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

3.下列变化中可称为机械运动的是()

A.物体温度从150C升高到25℃B.电灯从亮到不亮的过程

C.小刚同学做100米短跑D.指南针指向南方

4.地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关于原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A.原子、电子、病菌B.电子、原子、病菌

C.电子、病菌、原子D.原子、病菌、电子

5.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的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因此人们常在室内放上一盆清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种方法可以说明()

A.水分子由原子构成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D.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6、下列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描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A.地球是由物质组成的

B.宇宙中的各个天体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C.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D.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7、下列情况下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小鸟在空中飞行

B.河水流动

C.水凝固成冰

D.雨滴下落

8、大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

A.变大

B.不变

C.变小

D.无法判断

9、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那么原子是由下面哪两部分组成()

A.原子核、质子

B.质子、中子

C.原子核、夸克

D.原子核、核外电子

10、原子核是由()

A.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B.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D.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11、下列物体中,尺度最大的是()

A.太阳

B.原子

C.地球

D.电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广州一中政治科梁燕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 ◇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 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书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从实践到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实践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知觉2、感觉3、表象 1、知觉:人么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 2、感觉: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 3、表象:人们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再现和重组。特点:已经脱离了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于人的头脑之中。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判断2、概念3、推理 1、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和断定 2、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抽象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3、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度到新的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的辩证关系 (1)辩证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想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2))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认识通过实践由客体运动到主体的过程。认识在经过主体的运动即抽象思维的运动后,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是否真正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却一直受着实践的检验。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经验论和唯理论。即一味地坚持从感性认识出发而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会导致我们过分相信现有的经验而忽视了对经验的提取、分析以发展出更加有利的认识;而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感性材料的积累,就会使我们的认识脱离实际而成为虚妄的空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指我们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这是认识运动开展的前提,也是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所积累的材料大都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粗毛坯,但我们正是从这些粗毛坯中提取出对我们有用的材料来推动我们认识运动的发展的。 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复杂的、伴有大量杂质的感

1.1《认识运动》教案

1.1 认识运动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三、教具 液晶投影机、笔记本电脑、三角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连静静的山川也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诗人可以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气势磅礴的瀑布,画家也可以用美丽的画笔描绘出动感十足的情景,那么作为我们未来的科学家,我们怎样描绘物体的机械运动呢?

(二)参考系 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1)坐火车旅行图片(2)飞机投弹图片(3)地球绕太阳转动图片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到火车中的乘客是什么情景,而同伴认为你是怎样的。 地面上的人观察跳伞运动员运动是怎样的下落情况,而飞机驾驶员看跳伞运动员是怎样下落的。 地球在绕太阳转动,而我们却没感觉到这又是为什么。 虽然说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但在描述某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却又总是相对于其它物体而言的,这便是运动的相对性。看来,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即位置随时间的变化,首先要选定“某个其它物体”做参考,然后再观察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选定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象以上分析的,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思考: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什么? 2.坐在美丽的校园内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与诗句里的描述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3.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_________ A.可以任意选取B.是一定的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其结果:_______ A.一定不同B.可能不同C.一定相同 由于运动描述的相对性,凡是提到运动,都应该弄清楚它是相对哪个参考系而言的,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比较才有意义!参考系选择得当就会使问题研究变的简洁、方便!比如,一个星际火箭在刚发射时,主要研究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所以把地球选作参考系,但是,当火箭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时,为了研究的方便,便将太阳选作参考系。为研究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选地球作参考系最方便。再如,初中有这一问题,有一队伍正在匀速前进,通讯员从队尾匀速行至队首,再从队首行至队尾,求时间。这一问题我们选择队伍作参考系就非常方便。因此,选择参考系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之一。 (二)质点 知道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之后,我们再来研究物体相对于参考系的运动情况。还是看刚才的三幅图。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专题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讲)(提升版) 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能列举实例,结合哲学原理分析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按规律办事。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运动是绝对的;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又肯定静止存在的意义。 【课堂“精讲”】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讲述了一个概念和一个原理,在解释物质这一概念时,我们强调了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不依赖于意识而转移。一个原理是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那么,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物质究竟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么这种运动变化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什么是规律?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律呢?我们今天就对这些问题一探究竟。 (二)讲授新课 【课堂探究】第31页“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月成焉。”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 (1): 实践——认识——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 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又经历了能动的质的飞跃。)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包含了认识的三个步骤。感觉,即实践的主体——人,利用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触觉、听觉、嗅觉等)初步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即事物为人所感知;知觉,即人意识通过感官的反映对所接触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大脑中勾勒了初步的形象;表象,即人通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初步在意识中勾画出了先前反映在大脑中的事物的相对完整的肖像画,形成了自己对该事物浅层的认识。这两个阶段是实践中介的第二系统——人的感官和大闹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运动的结果。这是个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的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因为尽管我们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维会对来自于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修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形象反映。但从

整个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得到的认识却只是事物的浅层以及对事物表像的反映。例如,我们在初次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桌子,我们首先看道的是它有四条腿和一个平面。在被告知它叫“桌子”之后,我们开始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桌子以及桌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途等等。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开始只有一块板放在四条腿上这个概念而已。这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只知道桌子是四根木条上撑着一块木板,并不知道木条与木板是相连的。那么我们在模仿着做桌子的时候可能就会在为什么木条怎么也无法站立住,怎么也不能撑起那块木板而苦恼无比。这种由观察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得出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依靠这种认识,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进行实践的方法。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谓概念,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事物表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这一过程是承接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材料,我们再运用自己的能动思维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从中剥离出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一系列用于界定事物物理特性的信息,进而加以命名,形成固定的认识。例如,桌子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称为桌子的,而是在对它进行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把这种四根木条支撑着一块木板的物品定义为桌子。这个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剥离有效信息,形成固定认识的过程就是形成对事物的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了大量的来自于感性认识所积累的材料,并通过抽象思维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整理。 但是,四根木条支撑一块木板的物品也很多,如凳子、床等,这诸多的形象汇集予我们的意识中,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但在对桌子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之后,我们知道,桌子一般比凳子高,没有床那么大,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高中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与综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二、学法、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决定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为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我采用以下教法: 情境教学法和启发法。教师创设相关知识情境案例,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案例相整合,循循引导,结合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3、学法指导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反思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包括两部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 2、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反思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反思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在讲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时,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很快理解了此问题,但是,快下课时,学生们又提出不理解绝对运动,原因是和物理所讲的运动不一样。这也给我提了一个醒,哲学虽然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哲学是其它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在讲哲学时要了解学生业已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讲好哲学知识。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对辩证关系理解。学生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问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更好的践行新课程。 3、讨论辨析这一环节完成的不充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一下课就有听课的老师说最出彩的两条河一条河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4、课件设计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内容较多,往往考虑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多媒体教学速度较快,对学生的要求就比较高,很容易疲劳,从而造成注意力下降,影响教学实效。 在这次教学中课件不够合理,设计的ppt页面过多,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落实。一般一节课课件最多不能超过15个页面,多了学生视觉容易疲劳,关键知识点无法有效记忆。 5、在本课中设置的活动过多,分别有小组比赛、探究活动、讨论、探究活动检测、构建知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

规律的客观性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哲学是行所讲的运动和我们平常理解的 运动是不一样的,它指的是宇宙见一切事物、现象的变 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 性和存在方式。(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和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2页内容,并思考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运动、静止的含义(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模拟法庭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2)什么是运动?(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

认识运动学案教案

第二单运动与能量 第一节《认识运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3、了解物质的内部组成和微观世界的运动 二、课前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个烧杯、清水、红墨水、空气清新剂 自主学习:阅读20-21页[宏观物体的运动]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物质世界是个的世界。 2、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相互作用和是物理学的基本任务。 3、什么叫机械运动除课本上举的例子外,你还能不能再举出两例机械运动的例子。 小组交流:宇宙中有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小组展示:向全班汇报小组共同的见解,提出疑问,由其他组同学解答或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微观世界的运动]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一切物体都由组成的,而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 2、物质有哪三种状态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什么有关 3、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和在周围绕着它运动的组成的。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模型。 4、原子核由、组成,中子、质子则由叫的更小粒子组成。请你探究: 1、把一滴红墨水滴到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过一会,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2、用手按住空气清新剂的按钮,喷出一些空气清新剂,你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3、物质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分子组成的,你是怎么知道分子在不停要运动呢请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小组展示:向全班汇报小组共同的见解,提出疑问,由其他组同学解答或教师点拨。 巩固提升 1、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机械运动是指机器运动 B、小明在学习了机械运动后对同学小亮说:“机械运动是

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从课桌前走到讲台,再从讲台走到课桌前,位置没有变化,还是在课 桌前,所以我没有做机械运动”鞋 C、一个人竖直向上跳起落下后又回到跳起点,虽然看 起来位置没变,但他做过机械运动 D、钟表的秒针的运动不是机械运动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春暖花开时,能闻到花香的香味 B、打开酒瓶盖能闻到酒的气味 C、空气中飘动的浮 尘 D、在盛有热水的杯子中放几片茶叶,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茶水 3、下列粒子: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进行正确排列的是() 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 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 4、如图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面,由于 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 显的界面,静放几天后,你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这样猜想的理由是什么 图2-1-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4)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分析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 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 题的能力 (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二、【重点、难点】: (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析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教学导入 问题:世界是物质的,那么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呢? 发表自己的见解 激发思维 引入本课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板书: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 阅读课文,探究归纳内容 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深化: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 学生结合对运动的了解,判断 知识纠错 巩固应用 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任务:请同学们举出运动的例子 学生举例,深化理解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观看故事,分组合作探讨问题 明确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 学生讨论概括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 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又经历了能动的质的飞跃。)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包含了认识的三个步骤。感觉,即实践的主体——人,利用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触觉、听觉、嗅觉等)初步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即事物为人所感知;知觉,即人意识通过感官的反映对所接触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大脑中勾勒了初步的形象;表象,即人通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初步在意识中勾画出了先前反映在大脑中的事物的相对完整的肖像画,形成了自己对该事物浅层的认识。这两个阶段是实践中介的第二系统——人的感官和大闹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运动的结果。这是个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的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因为尽管我们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维会对来自于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修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形象反映。但从整个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得到的认识却只是事物的浅层以及对事物表像的反映。例如,我们在初次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桌子,我们首先看道的是它有四条腿和一个平面。在被告知它叫“桌子”之后,我们开始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桌子以及桌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途等等。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开始只有一块板放在四条腿上这个概念而已。这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只知道桌子是四根木条上撑着一块木板,并不知道木条与木板是相连的。那么我们在模仿着做桌子的时候可能就会在为什么木条怎么也无法站立住,怎么也不能撑起那块木板而苦恼无比。这种由观察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得出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依靠这种认识,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进行实践的方法。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谓概念,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事物表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这一过程是承接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材料,我们再运用自己的能动思维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从中剥离出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一系列用于界定事物物理特性的信息,进而加以命名,形成固定的认识。例如,桌子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称为桌子的,而是在对它进行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把这种四根木条支撑着一块木板的物品定义为桌子。这个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剥离有效信息,形成固定认识的过程就是形成对事物的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了大量的来自于感性认识所积累的材料,并通过抽象思维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1 (精美篇)

认识运动——教案 课题: 认识运动 课时安排: 15分钟 课型: 授新课 课标要求: 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2.4规定的“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的要求。 教材分析: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教学重点: 运动的含义 教学难点: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学情分析: 哲学理论,深奥难懂,对于刚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尽管本课知识点难度不大,但要理解清楚,并能灵活运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可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贮备基础之上,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广告、生活案例、哲学故事,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备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自觉反对和避免形成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策略方法 哲学本身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抽象、晦涩而难懂,要使哲学课课堂“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让哲学智慧的光辉永葆生机和活力,教学设计就应该尽量选择鲜活的生活案例和学生熟悉的诗歌、名言、成语、故事等,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力求使刚刚接触哲学学习的学生爱上哲学。 教学活动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各位同学,打起精神,在上课之前呢,我们一起来看个美女,请

看大屏幕。(PPT放映孙燕姿代言美克运动鞋视频) 若是没有PPT——同学们,大家还记得美女孙燕姿代言的美克运动鞋的广告吗?“运动每时每刻,美克运动鞋”。 设计问题: 真的是穿上美克运动鞋,我们才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吗?生:······ 师:显然不是这样的,其实呀,不仅我们,就是整个世界也在每刻每克不断的运动着,今天就让一起来认识运动。 新课讲授 活动一: 师:各位同学,现在大家回忆一下,你所认识的运动的有哪些?待会我找同学起来回答。 板书——认识运动。 生:······ (学生一般都会列举一大堆物理运动,我则进行引导归类为刚刚同学所说的都是物理运动,那么与物理运动相对应,也就有化学运动,我们化学课的各种实验,都是经过运动变化发展而来的,通过分子原子的量变或者质变来达成实验目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知识梳理】预习导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

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物质世界是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运动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就是。 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教学内容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 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程。另一方面,把反映看成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摹写性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包括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等在内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考点: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解;易考分析题)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考点: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指人们运用感官对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游记》里谁最厉害? 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