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乡区域规划

城乡区域规划

城乡区域规划
城乡区域规划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城市的产生

二、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的三要素:1)人口数量; 2)产业结构; 3)行政管辖.

定义: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

(一)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

● 这一阶段大致始于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1760年,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阶段,其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

发展因素:

? 防御要求

?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 经济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的选址

1、 防御的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

2、 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

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

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

3、 环境容量(用地、人口)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

4、 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

社会形态影响:

二战后城市的发展 第三阶段

(二)工业社会时期城市

1750年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前后约经历200年.

标志:工业革命(1784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

特征:

? 城市人口集聚

? 城市结构布局改变,产生了圈层化和城市分区

? 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对生活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 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 出现城市问题

? 城市发展的不平衡

▲带来的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 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

? 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

? 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 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 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

? 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

? 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 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背景:

? 二战中,欧亚大陆许多城市严重破坏,战后面临恢复重建;

? 美国是二战的受益者,在战争期间经济。技术都有很大进步;

? 渴望和平、建设发展。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②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出现了巨型城市。

③城市职能出现两极化倾向:一是多种城市职能的叠加,综合性中心城市增多;二是城市职能的分化,出现了以1-2种职能为主的专业化城市。

④城市的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城市变为多中心城市。

⑤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城乡差距趋向缩小。 当代城市:

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

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

洪卡成平面

图 1、长方形城市,用墙

分为两部分;

2、墙西为贫民居住区;

3、墙东路北为贵族居

住区;

4、墙东路南为中等阶

层居住区。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现代城市问题产生于20世纪中叶之后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

–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

–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

–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

–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

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

–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

–交通状况堪忧堵塞、停车、事故

–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

–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

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

1、城市问题的综合性:既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历史、艺术问题,还有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层面

2、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

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

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

解决交通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

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

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现象

工业城市的诞生产业革命后,英国出现新的产业中心: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产生后至产业革命的5000年中,城市人口大约只占10%左右,而产业革命后的约300年中,城市人口已发展到50%以上,其中经济发达国家以达到70—90%。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使城市化的主要表现。

二、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过程及现象。

含义:

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特征: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产业结构中,农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此消彼长

?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国民生产总值越高

?农业现代化也是城市化水平发展的基础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PU=UP

PU——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P——总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S形曲线

六、中国城市化道路

◆1、“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道路

“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强调的是政府作用在城市化进程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其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及相关的制度安排起了主要作用,包括生产力的宏观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规划、开发区的建设等方面的政府行为,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这一机制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我国城市化的绝对动力,现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其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

◆2、“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道路

“自下而上”动力机制凸显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其经济基础是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国家体改委中国小城镇课题组以我国改革开放后小城镇飞速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动力。结论是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非农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社区各种收入的增长直接产生了农村城市化的动力。表现在:农民自身要求加入城市化进程的强烈需求;社区发展的公共需求也是小城镇发展的强烈动力。“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1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2.1.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探索

四、春秋战国城市规划的思想及影响《周礼.考工记》

1、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中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经典理论: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2、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 以明确无疑的等级制思想,贯穿于都城规划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

- 杰出的城市规划艺术观——“礼乐思想”

- 造就天地祖宗在城市中的显赫位置和特有的空间环境

2、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1.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2.2.1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

过程、时间、标志

3.特点

- 不成熟、不系统,缺少可操作性,是城市规划学科的孕育阶段,还没有产生城市规划学科。 - 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现代城市规划学

4.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

– 空想社会主义

–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

– 欧文的“新协和村”

– 傅立叶公社

二、田园城市

1)时间、提出者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田园城市的概念:

1919年田园城市协会有一个简短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

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

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

托人为社区代管。”

- 霍华德(1850—1928)在1898年发表《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 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2)内容

- 城市问题:

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失意的居住之间的矛盾

大城市与自然隔绝的矛盾

- 产生原因

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害的根源

-建议

?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

?城市土地属于这一城市的统一机构

?城市功能的转移

4)霍华德提出城乡结合的模式,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卫生等问题。

- 三磁力图解

- “田园城市”规划图

?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城市部分由一些列同心圆组成,有六条大道由同心圆发射出去

?中央为占地20公顷的公园,岩公园可建公公建筑物

?外圈为占地58公顷的公园,公园外圈为商店、展览馆,在外圈为住宅

?再外圈为林荫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乐场及教堂

?田园城市群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

- 田园城市群

–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时,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

- 5)实践

–霍华德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1903年组织了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集资金,在距伦敦东北64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为

卫星城镇理论提供了基础。

- 7)“田园城市”对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

1、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用来显示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

2、针对工业社会中城市出现的严峻、复杂的社会与环境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3、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4、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卫星城市

1、卫星城的理论基础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

- 反磁力理论

2、卫星城的实践

- 1912—1920年,巴黎规划在周边16公里范围内建设28座居住城市(含生活服务设施)“卧城”

- 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制定大赫尔辛基规划,主张在卫星城镇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魏林比

- 1928年,在编制大伦敦规划时,提出大城市人口疏散应与地区的工业与人口分布的规划相结合。

- 二次大战后,欧洲重建时,普遍新建了一批卫星城,英国第一批建设了8座,如哈罗卫星城等。

- 独立的卫星城。英国60年代的米尔顿?凯恩斯。在伦敦西北80公里,占地9000公顷,人口25万。3、其他理论与实践

柯布西埃与《明日的城市》(注重功能,提倡城市集中主义)

- 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花园住宅中。

- 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楼,地面开敞。

- 1933年设计《光明城》,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

- 城市规划观: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

4.1 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4.1.2 L.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1、功能理性主义的规划思想

- 柯布西耶1922年发表了《明日城市》一书,并于1922年在巴黎秋季美术展上提交了一个及其理性的城市规划方案,取名为“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

- 1930年布鲁塞尔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柯布西耶提出了“光明城”的规划,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2、霍华德与柯布西耶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思想模式

霍华德是希望通过分散的手段来解决城市的空间与效率问题,那么显然,柯布西耶则是希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进一步借助新技术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

1)分散发展与集中发展

-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源自于他对社会改革的理想,因此在气论述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经济恩替的关注;

- 柯布西耶则基本是从一个纯粹的建筑师角度出发,对工程技术的手段更为关心

2)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

- 霍华德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大(特大)城市的出现;

- 柯布西耶希望通过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使这些大(特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1.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三、卫星城市

1、卫星城(新城)的理论提出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其追随者恩维提出大城市疏散人口问题

1912年恩维和帕克在合作出版了《拥挤无益》,并在曼彻斯特南部进行了以城郊居住为主要功能的新城建设实践,而进行总结归纳为“卫星城”理论;

1922年恩维正式出版了《卫星城市的建议》,正式提出了“卫星城”的概念。

同时期美国建筑师惠恩顿提出建立卫星城。

2、卫星城含义:是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同时从属于某个大城市

3.卫星城发展过程:卧城\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

5.类型:

(1)初期形态,居住用途. “卧城”.生产、工作、文化生活均要到“母城”去解决.

(2)第二代,加入一定工业企业. “半独立卫星城”.

(3)第三代,独立卫星城.二战以后在大伦敦规划中,主要是在伦敦的外围建设卫星城镇,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6、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的统称,强调了新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一定的截流作用。

四、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1、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城市规划思想

柯布西耶与《明日的城市》注重功能,提倡城市集中主义。

1)1922年发表《明日的城市》。假设300万人的城市,其中40万人居住在24座60层的摩天大楼中,60万人居住在多层连续板式楼中,200万人居住在花园住宅中。

2)1925年巴黎中心区改建规划,16栋60层的办公大楼,地面开敞。

3)1930年布鲁塞尔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上,柯布西耶提出了“光明城”的规划,进一步表达了他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4)1933年设计《光明城》,城市中心为容纳2700人的居民联合体。

城市规划观:技术功能、高密度、不同建筑形式、高效交通

霍华德\柯布西耶规划思想的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前者--社会学家--社会改革--新建城市---城市分散发展

后者--建筑师--城市集中发展-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社会

2、霍华德与柯布西耶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思想模式(见上页)

五、《雅典宪章》又称为《城市规划大纲》

1、《雅典宪章》的制定背景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雅典宪章》的诞生为代表(1933)

第二阶段——1960年以来为适应西方国家城市发展背景的巨大转型,以《马丘比丘宪章》的诞生为代表

2、C.I.A.M.

20世纪20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28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

中心议题城市规划问题。制订《雅典宪章》

- 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 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

- 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

3、《雅典宪章》主要思想

1)居住、工作、游憩、道路四方面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建议。

2)城市发展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3)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

一“住宅区应该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一切城市规划应该以一幢住宅所代表的细胞作出发点,将这些同类的细胞集合起来以形成一个大小适宜的邻里单位”。

4、《雅典宪章》评价

1)提出功能分区。

2)但并没有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的种种问题,原因在于理性主义思想过分强调。

《雅典宪章》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当时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其核心是提出了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八、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思想

1、莱特及其广亩城市思想

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F.L.Wright)在本世纪30年代提出的“城市分散主义”的规划思想。

1932年莱特发表《正在消失中的城市》

1935年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

他主张将城市分散到广阔的农村中去,每公顷土地的居住密度为2.5人左右,每个独户家庭周围有一英亩土地(约4047平),生产供自己消费的粮食和蔬菜;用汽车、飞机作交通工具,居住区之间有超级公路连接,公共设施沿公路布置。

上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一些州的规划中,曾把“广亩城市”思想付诸实践。

2、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为缓解因城市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芬兰建筑师 E.沙里宁提出这一城市发展与布局结构学说。他在1942年写成的《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作了系统阐述。

●沙里宁认为:城市结构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便于人们过共同的社会生活,又不脱离自然,使人们居住在兼具城乡优点的环境中。

●城市作为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内部秩序一致的,不能听其自然地凝聚成一大块,应将人口和岗位分散到中心以外地域,腾出大面积用地来开辟绿地。对日常生活区域可集中布置,偶然活动场所则作分散布置。

●“有机疏散”理论追求的是现代城市社区两个最基本的目标——”交往的效率与生活的安宁“(efficiency of traffic and quietness of living)。

●191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理论作了大赫尔辛基规划。这一理论对二战后欧美各国建设新城、旧城改造、城市扩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第一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本社会作用)

更本质意义——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二)城市规划含有以下几个要素:

1.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

2.作为实现社会、经济诸目标的技术手段

3.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

4.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四)城市规划任务的具体体现:

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城市规划的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城市规划的任务

?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3、城市规划编制的依据

–《城乡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城市上一级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上一级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的现状情况和发展条件

–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标准

–城市人民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

–其它有关部门(土地、环保、矿产等)的要求

二、城市规划的实质和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城市规划的实质:达成社会公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集团矛盾的手段

五、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和谐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

第二节城市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一、城市规划的内容

搜集和调查基础资料

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

城镇体系规划

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

市政实施

城市建设艺术布局

基本建设计划

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二、城市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

政策性

地方性

长期性

实践性

第四节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

三、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研究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结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根据当地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定城市地域发展的战略部署。

(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内容

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论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的城镇布局;

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三)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

文字说明

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的特点。

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分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用地规模。

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初步方案。

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防灾、环境保护、重点建设等提出意见。

提出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的意见。

图纸

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图纸比例为1:50 000---1:200 000,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和风景名胜区。

城市现状示意图:图纸比例1:10 000---1:25 000,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示意图:图纸比例1:10 000---1:25 000,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地、主要干道、河湖水面、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等。

其他必要的分析图纸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含14个方面,可以归纳为7个部分。

体系规划

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布局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控制引导层面:详细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提出人口、用地规模,确定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中心区位置。

基础设施支撑

确定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综合协调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安全保障

提出人防建设、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治理与保护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确定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控制范围和保护措施,编制历

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建设安排

确定旧区改建及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

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协调市区与近郊村镇的各项建设,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有关建议

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三)城市规划的期限

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

-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安排

- 根据城市发展的资源及其他条件,做出城市终极规模的预测。一般不设年限。 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期限为10—20年,近期规划期限为3—5年

(四)总体规划的成果

规划文件

规划文本和附件

图纸

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

城市现状图

用地评定图

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城市总体规划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环境保护、防灾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各项专业规划图

近期建设规划图

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

小城市15000 ~110000,

建制镇为15000

六、城市详细规划

(一)详细规划的类型和任务

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类型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细分地块以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①规定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面积和界线。

②规定各地块开发强度(建筑高度、体量、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③确定各级支路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④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⑤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指标

①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②指导性指标----人口容量及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环境要求。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包含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

图纸内容:用地现状图、用地规划图、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工程管网

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1 000~1:2000。

(三)修建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

①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②建筑空间布局和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③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④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⑤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⑥竖向规划设计

⑦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建筑容积率、绿地率。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图纸

图纸包括:规划地段位置图、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市政设施规划图、绿化景观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 000

第四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城市的系统构成

一、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一)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整体性和综合性

层次性、结构性

系统的动态性

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第二节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概述

(一)城市用地概念

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既包含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含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未开发的土地)

(二)城市用地属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经济属性

法律属性

(三)城市用地的价值

实用价值

经济价值

(四)城市用地区划

行政区划

用途区划

房地产权属区划

地价区划

(五)城市用地的归属权与管理

1、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徒弟的社会主义公

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

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实行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

2、城市用地的管理

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设置县级以上的土地管理机构

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自然环境与城市

城市建在自然环境阻力最小的地方

自然环境关系城市职能的发挥

城市环境影响城市空间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

的自然资源等。

城市自然分析包括:资料的勘察、搜集和按规划阶段的需要进行整理、分

析和研究。

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分析,还须考虑下列一些情况:

(1)在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中应着重于主导要素,研究它的作用规律与影响程度。

(2)有些自然条件的影响,须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

(3)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或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1、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分析。

(1)建筑地基: 城市各项工程建设都由地基来承载。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土层的自然堆积情况不一,其对建筑物的承载力也就不一样

(2)滑坡与崩塌

滑坡——斜坡在风化作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人为的原因,特别是在重力

的作用下、使得斜坡的土、石向下滑动。(物理地质现象)

崩塌的成因主要是岩层或土层的层面对山坡稳定造成的影响。

(3)冲沟

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

适宜的岩层或土层、地形以及气候条件是形成冲沟的主要条件。冲沟切

割用地,使之支离破碎,对土地使用造成不利。

(4)地震

地震对城市用地选择、规划布局、具体的建筑布置,以至于各项工程的抗

震设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有活动断裂带的地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要慎重。

强震区不宜建设城市。

按照地震烈度的等级,分别制定不同的规划措施、工程措施。

地震断裂带上一般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建设。

在城市的上游不宜建设水库,以免危及城市安全。

(5)矿藏矿藏是地质条件之一,也是一种资源。它的分布与开采还影响到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城市布局的形态。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江河湖泊等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它还在水运交通、改善气候、稀释污水、排除雨水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

(2)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常常是城市的水源。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成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承压水因有隔水顶板,受大气影响较小,也不易受地面污染,因此往往是主要水源。

3.城市的气候条件

(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的强度与日照率,在不同纬度和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别。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的确定、建筑的遮阳设施以及各项工程的热工设计,其中建筑日照间距的考虑还将影响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与用地规模。此外,由于太阳辐射的强弱所造成不同的小气候形态,对城市建筑群体的布置也有—定的关系。

(2)风象

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等。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由于其与风象的密切关系,对城市风气候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3)温度

气温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1)给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会带来影响;

(2)工业工艺的适应性与经济性问题

(3)城市地区的降温、采暖设备的设置能源耗费等问题

(4)降水与湿度

?雨量的多少及降水强度对城市排水设施有较为突出的影响。

?此外,山洪的形成,江河汛期的威胁等也给城市用地选择及防治工程带来问题。

4、地形条件

?对规划布局、道路走向、线型、各种工程的建设以及建筑的组合布置、城市的轮廓、形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经过规划与建设,也将对自然地貌进行某种程度的塑造,而呈现出新的地表形态。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方面

(1)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2)地面的高程: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3)地面的坡度:如在平地常要求不小于0.3%的坡度,以利于地面水的排除、汇集和减少排水管道机站的设置。但地形过陡也将出现水土冲刷等问题。地形坡度的大小对道路的选线、纵坡的确定及土石方工程量的影响尤为显著。

(4)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地分布建筑、绿地等设施。如在山地利用向阳坡面布置居住建筑,以获得良好日照等。

(5)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如微波通讯、电视厂播、雷达设备等对地形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1.用地评定的要求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进行城市用地质量的综合评定注意:

(1)用地评定时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2)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3)因地制宜

(4)从环境的整体层面考上

2、用地评定的分类

1.一类用地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地形坡度10%以下

2.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3.三类用地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地形坡度>20%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三、城市用地选择

1.选择利用有利自然条件

2.尽量少占农田

3.保护文物和矿藏

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要求

5.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三、城市用地的选择

(一)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城市用地选择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它是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

1、建设现状: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

2、基础设施: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择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

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

4、生态环境: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

5、文化遗存: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以及有关部门

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

6、社会问题:指用地的产权归属、动迁原住民涉及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

(二)用地选择的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第三节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一、城市用地的分类:中国建设部于1990年后制定并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

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代号用地类别中文名称英文同(近)义词

R C M W T S U G D E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特殊用地

水域和其它用地

Residential

Commercial and Public

Manufacturing

Warehouse

Transportation

Street and Square Industrial

Facilities

Green Space

Specially Designated

Water Area and Others

城市用地分类中英文词汇表

二、城市用地的构成

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如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

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如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等。

城市用地构成为某种功能需要,可以由用途能以相容的多用途用地,构成混合用途的地域。

第四节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仓储用地

城市绿地

(一)居住用地

一、概述

城市是人类的定居地之一。早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所拟订的“城市计划大纲”中,明确认定

“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

而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之为居住用地。

二、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1.用地组成: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分为四类:

◇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2、用地分类

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规范,将居住用地分成四类,其中一类最好,四类较差。

2.用地指标

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等城市总体规划中,已从西方引进了邻里单位的规划概念。

50年代后期,开始系统地吸取前苏联小区规划的理论,一般也是以小区做为居住用地的基本构成单元。

纵观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理论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以基本构成单元和分级构成两个概念为主体,并由此多侧面的理性展衍。

2.居住用地的选择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

协调相对关系

(3)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

(5) 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

(6)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7)居住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

3、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以人为本原则: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生态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规范性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管理原则: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同时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5.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

城市居住用地的组织是基于居民对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以及对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同时结合城市道路系统与网络的构筑,在保障居民生活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土地利用合理性的条件下,对居住用地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与机能。

居住用地的构成,在规模较大的城市通常采取多级序列的构成形态。

第五章城市发展战略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概述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 战略狭义指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泛指重大、全局性、长期、相对稳定、决定全局的谋划。城市的总体规划就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城市的总体规划纲要是城市建设战略性的规划构想。

*从本质上说,城市的总体规划可以说就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

第二节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

(一)国土规划: “国土规划”一词有时是作为一个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因此各种有关土地的规划工作也常都被称为国土规划。但作为具体规划行为时,则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国土规划除了作为泛指的名词被应用外,具体的规划工作实际还只是断断续续地进行、摸索。

(二)土地利用规划

1.概念:政府按行政辖区范围对城乡全部土地所做的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

2.体系: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3.主要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确定土地利用目标与方针

(3)土地供需分析(预测各类用地需求量)

(4)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包括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

(5)编制规划供选方案

(6)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三)区域规划

1.概念: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没的综合安排。

2.主要内容:

—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方向

—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

—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休疗养、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没施

3.原则:从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出发,但又要充分兼顾近期的、局部的要求,以统筹兼顾,使区域内各项建没密切协调,合理布局,形成区域的有机整体,为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同属一个规划体系,但两者研究范围不同

城规研究城市,区规研究区域;两者任务和内容各有特点但相互联系。2.区规为城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工业:可根据区域的工业规划来相应确定城市发展数量、位置和用地(2)根据区规的主导工业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来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4)根据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大致确定城市的工程规划

第三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关系十分密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政府的职能重心更要加强城市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控制。因此在政府领导下,编制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则是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全国、省、市都应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日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

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其战略目标在城市

物质空间加以落实、具体化。为了使两者更好地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具体方案着手之前,先制定城市规划纲要。

●任务:研究确立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结合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

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根据当地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立城市化地域发展的战略部署。规划纲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作为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

三、城市性质的含义

概念: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

南大网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概论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9.38 按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区域规划有哪几种类型答:1、国土规划;2、省、直辖市区域规划;3、市县区域规划。 题号:2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试列举5个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答: 1、发展阶段理论 2、均衡增长理论 3、不均衡增长理论 4、区域增长的一般理论模式 5、新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 题号:3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答:区域规划范围的确定: 1、经济上的联系; 2、工程技术上的协作关系; 3、地理上的完整性;

4、行政区划的一致性。 题号:4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8.75 区域规划的任务 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2、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规划:工农业生产力布局; 3、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题号:5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21.88 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答:区域空间规划基本原则: 1、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2、理顺各级政府事权,明晰各级政府在城市与区域发展中的责任; 3、体现政府职能归位,从项目管理到空间管治协调; 4、坚持规划创新,因地因时制宜规划; 5、力求突出重点,突出规划的问题导向。

题号:6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12.5 请用word文件完成答题,在平台上传!试述城市化的4个含义答:城市化的4个含义: 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各个集中点的扩大); 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题号:7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6.25 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 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题号:8 题型:简答/计算题本题分数:7.81 区域规划的特征 答:区域规划的特征:综合性;地域性;战略性;动态性;政策性 题号:9 题型:填空题(将答案填在空白处)本题分数:3.12

城市区域规划论文

古代中西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与各自特点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从而造成城市形态的不同。 关键词: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思想、城市形态 正文: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徐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台、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 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 相土、形胜思想相比,风水说通过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概念和技法体系,其思想上也更为成熟。它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城市之地,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不论东南西北,四周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城墙除了防卫功能以外,也是重要的风水手段。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设神守卫,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想布局模式。唐长安城皇城南面的四行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是为了不冲“王气”。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紫禁城的整体立意,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竭力突出其九鼎之尊的地位。 数字的应用 数字本身是抽象和无意义的,但有时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这些思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硕士、博士)课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硕士、博士)课程 设计系列课 课程代号课程名称学分教师 80000484 文物保护规划及复原 设计 4学分(建筑历史 必修) (王贵祥) 70000044 建筑与城市设计4学分(建筑设计 必修) (导师) 70000224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4学分(城市规划 必修) (导师) 70000474 景观规划设计4学分(景观设计 必修) (杨锐) 70000104 建筑物理环境工程设 计 4学分(建筑技术 必修) (秦佑国) 70000454 设计专题(一)4学分(专业学位 必修) (朱文一) 70000464 设计专题(二)4学分(专业学位 必修) (朱文一) 70000444 最终设计专题4学分(专业学位 必修) (朱文一) 建筑历史理论系列课 课程代号课程名称学分教师 70000072 中国古典建筑与法式 制度 2学分(王贵祥) 70000512 西方建筑理论史2学分(王贵祥) 80000731 西方当代建筑思想纲 要 1学分(张利) 80000421 中国古代建筑典籍文 化 1学分(贾珺) 80000332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概 论 2学分(王贵祥) 80000502 文化遗产保护2学分(吕舟)80000511 文物建筑保护技术1学分(刘畅) 80000722 专业文献阅读(建筑历 史理论方向) 2学分(王贵祥)

建筑设计理论系列课 课程代号课程名称学分教师 70000012 现代建筑引论2学分(朱文一)70000022 环境行为概论2学分(庄惟敏)70000032 建筑评论2学分(关肇邺)80000021 建筑与城市理念1学分(朱文一)80000411 体验建筑1学分(吴耀东)80000271 室内设计1学分(尹思谨)80000302 建筑策划导论2学分(庄惟敏)80000432 建筑艺术专题2学分(王丽方)80000561 前卫建筑1学分(吕富珣)80000591 印度建筑1学分(单军) 80000671 建筑理论与原创性思 维 1学分(李晓东) 80000822 住宅精细化设计2学分(周燕珉) 80000722 专业文献阅读(建筑设 计理论方向) 2学分(朱文一) 城市规划理论系列课 课程代号课程名称学分教师 70000212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2学分(吴良镛)70000142 城市历史与理论2学分(吴唯佳)70000152 近现代住宅2学分(张杰)70000261 城市改造理论与实践1学分(张杰)70000502 城市经济学2学分(邓卫)70000251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1学分(尹稚)70000521 规划研究方法1学分(顾朝林)70000491 城市基础设施与规划1学分(毛其智) 80000061 城市规划方法论与技 术应用 1学分(尹稚) 80000261 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与 控制 1学分(谭纵波) 80000201 近现代城市规划引论1学分(毛其智)80000131 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价1学分(杜鹏飞)80000221 城市政策与法规1学分(吴唯佳)80000351 城市生态理论与应用1学分(林文祺)

城市规划区范围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城市规划区是城市建成区和城市发展需要实施规划控制的区域。划定城市规划区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出发,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以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逐步实现。 城市规划区一般包含三个层次:①城市建成区。在这一范围内用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安排和控制各项城市设施的新建和改建,进行现有用地的合理调整和再开发。②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区(或中心城市)远期发展用地范围。这部分包括建成区以外的独立地段,水源及其防护用地,机场及其控制区,无线电台站保护区,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地区等。在这一范围内,用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划的要求,保证各项用地和设施有秩序地进行开发建设。位于其中的农村集镇和居民点要进行的一切永久性建设,都必须经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③城市郊区。它的开发建设同城市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需要对这一区域内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的规划及其用地范围进行控制。特别是城市对外交通的干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用地,更要严格管理。在这一地区内进行重大的永久性建设,都要经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 《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这就是说,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首先要提出划定城市规划区的可行方案和建议,向城市人民政府汇报并进行研究论证,然后由城市人民政府定夺。 1、澄清几个概念 一是建成区,建成区是城市建设连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到达的地区,它是城市规划区的核心部分,城市规划区远远大于建成区范围。二是总体规划商讨范围,总体规划设计范围是城市总体规划期末的“建成区”范围,它是进行总体规划编制的地域界限,小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三是市辖区,市辖区是设市建制的城市政府行政管理范围,城市规划区小于或可以等于市辖区范围。四是县辖区是县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大于县城的城市规划范围。五是镇辖区,镇辖区是镇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可以等于或者小于镇辖区范围。 2、掌握几条原则 一是连续性,要保持地域的连续性,注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历史沿革和传统的管理范围。二是完整性,要保持各级行政建制的完整性,不要载然分割镇区、村区的行政界限。一般来讲,城市规划区范围应是一由封闭曲线所包围的区域。三是科学性,要有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能目光短浅,即要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科学合理的观点出发,考虑城市远景的发展的需要来划定城市规划区。四是可操作性,要便于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控制,有可能与行政界线相一致时,力争吻合。 3、选择规划区形态 一是整片式,这种形态用于中心向外发展的大饼式城市和带状城市。必要时还应另划“飞地”,如城市水源地、机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存地区、工矿点等。二是多片式,或称分片式,主要是对一城多点的城市适用。城市规划区可由大小一的几片组成,但分片数量应尽可能少为宜。三是公层式,主要是对市带县(市)的建制市而言,可以市区划定市区规划区,县城划定县城规划区,建制镇划定建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成都东站区域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 内容摘要:随着成都东站的正式通车,东站已成为西部最大,全国第六的综合交通枢纽,面对城市交通给成都带来的发展机遇,成华区正抓住东站的新建的机遇将把成华区打造成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环保,经济的现代化田园城市.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 关键词:成都东站;西部最大;交通枢纽; 1.东站简介 :2011年7月1日,成都东站正式投入运营。成都东站现系成都铁路局直属客运特等站。成都东站占地面积大约1306亩,南北长约2.9km,东西宽约520m,自西向东:西广场、站房、东广场。成都东站建筑面积大约220000㎡,包括站房、无柱雨棚、高架等等。其中,站房面积108000㎡。成都东站建筑高度约为39m。在设计上,成都东站引入大量文化元素,东广场进站口以及西广场进站口均采用了青铜面具元素,屋顶引入金沙太阳神鸟火焰造型。成都铁路局局长武勇在竣工仪式上介绍,成都东站近期设计日均发送旅客200000人次,远期可达376000人次。 2.整体系统 成都东站位于成都市成华区, 是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如图1),东邻三环路,西接驿都大道,距火车北站10公里,飞机场18公里.车站以两环十射的方式连接国内多条干线.,分为达成车场和城际车场两部分.车站至东向西分为东广场,车场,西广场. 地铁2号线,7 号线引入车站.旁边设有城市公交站,和长途客运站,东,西广场下设有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出租车站,是一座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系枢纽.

图1成都东站区位 车站总体分为五层(如图2),地面两层地下三层,地下第三层为地铁7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二层为地铁二号线站台层,地下第一层位旅客出站厅及换乘区,结合站厅设计出贯穿东西的通道,连接东西广场及公共交通站,去往城市的旅客可便捷的乘坐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实现零距离换乘。车站地面为站台层,主要是乘坐旅客出发和到达的场所,站台分为达成和城际两个车场。东站房负责通向东广场的旅客出站通道,西站房为旅客通道和基本的候车区,两侧布置售票厅,贵宾室,设备及办公用房等。整个站台层高大开阔,大跨度无柱雨棚轻巧通透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高架层为建筑六万平方米的旅客候车室,站场两侧通过高架桥的连接使旅客更为轻松快捷的到达宽阔整洁的候车大厅。同时,在高架层里,设有齐全的餐饮,娱乐,休闲,商务等综合的服务设施,全面的满足了广大旅客的需求。

城市规划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形成 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历史时期是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2、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城市的产生与人类技术的进步和阶级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3、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历史上将由“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演讲,称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4、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当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劳动分工。此时,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逐渐发展为城市。所以,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5、发达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节城市的概念 6、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差别:P4 7、城市的设置标准:P5 8、城市的类型:P6 9、城市的布局形式:P7 第三节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0、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古代城市发展阶段和近现代城市发展阶段,以18世纪末蒸汽机为界。具体见P9 11、近现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和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P13 城市绝对集中发展阶段:城市的集中发展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弊端是环境污染和交通困难。 城市相对分散发展阶段: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卫星城镇,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城市区域协同发展阶段: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现象是,在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优越的地区,大、中、小城市连绵发展,形成巨型城市群或城市带。典型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连绵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12、城市未来发展趋势:P22 13、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P28 第四节城市化 14、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它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前者是直接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间接的城市化过程。P32 15、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虽然有多个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水平,但能被普遍接受的是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容易得到、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指标。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16、城市化的阶段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1979在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化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后,把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P33),

同济大学规划专业课程安排

同济大学规划专业课程安排 课程安排 《评估标准》是检查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基本情况的系统化指标, 也是检验城市规划课程安排科学性的重要标准。依照《评估标准》中智育标准的有关条款,我校统合所有课程,调整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各课程针对具体智力条目在教学中所负担的作用分为三种类型: 1. 主授课程:解决具体条款的专业核心知识内容教育和基本能力培养; 2. 辅助课程:提供相关知识与背景,支撑主授内容; 3. 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过程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 课程相互关系见附表 : 《依照〈评估标准〉中智育标准的有关条款所作课程安排总表》针对课程在不同学习内容所担负的不同角色, 系统分配和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城市规划设计方面 ⑴城市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的教学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课程安排上分两类课程一个环节, 两类课程由理论方面的主授课程和辅助课程组成, 首先通过主授课堂讲授, 使学生系统了解并掌握规划目的、任务, 掌握规划必须满足城市的各项功能和居民对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方面需求的原则, 同时通过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等的相关课程的安排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规划必须从国情国策出发,符合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总体综合效益原则。其次以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结合一定的实践课程, 构成实践环节, 使学生在规划中应用城市规划与设计原理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课程的安排有:

主授课程:《城市规划导引》、《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概论》、《居住环境规划原理》辅助课程:《区域规划概论》、《城市经济》、《城市地理》、《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及风景园林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建设史》、《社会学》 实践环节:《城市总体规划》、《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规划设计实践》、《规划师业务实践》 ⑵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 城市规划程序与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二方面途径, 一方面专门开设有关原理和知识课程进行课堂讲授, 使学生掌握区域分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理和技术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城市规划系列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浅到深,从小到大, 使学生有能力参与区域分析及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构思方法,从确定目标,提出优选方案,制定文件图纸,到审批、实施,管理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课程安排如下: 主授课程:《城市规划原理》、 辅助课程:《居住环境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地理》、《城市经济》、《城市设计概论》、《城市工程地质》、《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城市市政工程系统规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绿地系统及风景园林规划》 实践环节:《城市总体规划》、《居住环境规划设计》、《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规划设计实践》、《规划师业务实践》。 ⑶综合分析与组织方面

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考研参考书

育明考研考博培训中心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155096.html, 400-6998-626 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考研参考书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 北外教授、北大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2020年1月1日 【2021年考研温馨解析:考研失败的7大原因】 根据育明教育过去12年对10000多名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生之所以考研失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准备的时间太晚,在育明教育咨询的考生,很多都建议大三或者大二就开始准备,并且最好是大三就尝试考一次,但是大多数考生的复习时间也就是几个月,这么短时间,怎么能和准备了一两年的考上相比呢,除非你是神通。第二,院校选择和专业选择不合理。当然,很多考生也不知道怎么选择专业和院校,因为信息太少了,又缺乏相关的经验,这点可以咨询育明教育咨询师,由十余年考研咨询经验的高级咨询师给大家答疑解惑。第三,复习规划不合理。自上学以来,很多考生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安排下进行学习的,上大学以后大家就失去了学习安排的能力,导致考研不知道如何安排,这点可以根据育明一对一的复习进度进行解决。第四,复习技巧。很多辅导机构都会给大家讲解一些技巧,但是这些技能很难在考场上应用的,真正的技巧是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备考磨炼出来的。第五,答题技巧。育明教育每年都会聘请具有5年以上公共课和专业课阅卷经验的老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的,这点是育明教育高通过率的秘诀,要知道,很多题目都是主观题,你能回答上来和你能得高分是两码事。第六,复习重点。考研考的就是心态,很多考生往往容易贪多,再加上把握不住重点,所以,越往最后越是急躁,越是觉得需要记忆的内容多,其实核心问题就是没有掌握住重点。第七,很多考生初试后,对复试不够重视,尤其是MPAcc 的考生,报考人大、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现在复试的比例越来越高了,所以一定要重视复试,育明教育的复试保过班次,大家可以考虑。 一、2020年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考研真题回忆版 育明教育一对一学员回忆整理 名词解释 1.新城市主义 2.城市双修 3.参与式规划 4.城市的“三区四线” 5.共有产权住房 6.社区网络 7. urban renewal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城市规划概论》重点复习

1.城镇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们在建造城市的时候,每边丈量九里,一边开三个门,城内九条东西向大街,九条南北向大街,每条街都是车轮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城市左边设置祖庙,右边设稷坛,前边是外朝办事的地方,后面是市场交易地,市与朝各占百步见方。) 3.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设计 5.城规之父——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6.乌尔城特点:该城有城墙和战壕,面积约88h㎡。人口约30000-35000人。乌尔城平面呈卵形,王宫,庙宇以及贵族僧侣的府邸位于城市北部的夯土高台上,与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割。夯土高台共七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乌尔城内有大量耕地。 7.田园城市的概念(定义):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树,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8. 1 2 3 动态性。 总的来说:《雅典宪章》针对当时无计划、无秩序的发展过程导致的各种城市问题,提出理性的功能分区和简单的机械联系,强调物质空间的描述,追求完善的终极状态,属于城市规划理论的无序性向纯理性阶段的转变。《马丘比丘宪章》签于《雅典宪章》引导下的城市改造中,城市活力的丧失,提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强调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城市的动态特征。属于由《雅典宪章》的纯理性向人性化阶段的转变。 9.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种类型,一定意义上说,邻里单位是社区的一个最小单位。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10.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谓“零碳城市”,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保型城市,也可称“生态城市”。当然,要做到真正的零排放是不可能的,但它作为人类环保的一个理想和目标却是积极的、现实的。 11.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制的理解必须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城乡规划的专业角度来看与核心法的关系如何;第二,从一般性法律规范角度来看,该法律规范属于哪一类。 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关系,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体制运行的意义:就在于保证特定规划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实现,因此,规划目

区域规划概论与分析 考试

区域规划概论与分析考试 一、名词 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整体发展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3、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即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5、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6、区域管制: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7、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8、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二、问答题 1、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体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来拉动生产;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2、区域规划的程序 (1)准备工作: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机构、筹建领导班子、筹措规划经费、规划区域地图、制订规划工作计划、培训工作人员、筹备办公地点或工作室。 (2)规划工作步骤: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课题研究与对策、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 (3)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保持规划的弹性、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3、简述区域系统的特征 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认识区域(即区域系统),可以发现,任何区域系统都具有如下特征。:(一)综合性与整体性。区域系统的综合性是指系统要素的多样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整体性是指区域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综合协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才能获得最佳的整体性能。(二)动态性与开放性。(1)区域系统是涉及大量要素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区域系统的结构、组成要素的水平与速度等均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区域是一个开放系统,区域与外界进行着能源、原材料、产品、人员、资金和信息的流动。(3)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与互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优势,把不同的地区协调地组织起来,才能获得大系统的整体效益。(三)空间性与地域性。区域系统总是同一定的地表空间相联系,系统要素的空间分布、地区空间范围、空间距离、空间联系等在区域系统中有重大作用,对区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如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的行为有极大的影响,这就是区域系统空间性的含义。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规划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机。因此,我国各种、各级规划主管部门都在付出努力,积极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开始了新一轮的国土规划试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开始了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建设部在城市规划领域也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为了增强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2003年开展了以大城市为主的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尤其是面对我国日益迫切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可以说是“三面出击”,形成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对“区域”的“围攻态势”,突出反映出目前我国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无序状态。从某种角度说,大家都来关心规划,探索如何做好规划,推动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促进规划事业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有利条件。但是,空间规划要成为政府的执行决策,要走法制化道路,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摆脱编制无序和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从理论方法到管理实践,如何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空间规划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1理论与经验借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从城市规划发展而来的 国内外规划发展历程表明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及国土规划的联系非常密切,不是能够截然分割和彼此独立的。例如,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在西方国家出现于1920-1930年代,主要目的是要从大的空间范围协调解决城市以及区域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城市就业问题、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等。与此同时,在城市规划中,也日益强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整体性或不可分割,如著名的“大伦敦规划”、“巴黎区域指导性规划”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我国近年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也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分析工作,注重从区域范围把握一个城市的发展。1990年代开始的城镇体系规划,就是应我国城市规划对区域背景分析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所以说“城镇体系规划实质上就是区域规划”(仇保兴,2004)。国土规划的概念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国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外扩展和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国土规划_区域规划_城市规划_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精)

年会论文选登 42 A n n u a l C o n f e r e n c e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论三者关系及其协调发展 牛慧恩 【摘要】理顺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三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空间规划发展及其有效 实施与合理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深圳国土规划试点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提出了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是空间规划体系中不同层次规划的核心观点,认为三者之间应该 建立一种从空间高层次到低层次的规划衔接关系, 同时强调三者在规划内容上各有不同的侧重,并 且下层次规划应该符合并落实上层次规划的要求。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三者的统一或协

调管理,是我国空间规划合理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NATIONAL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HOW TO COORDI- NATE THEM IN CHINA NIU Huien ABSTRACT: Building up a coordinated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layers of spatial planning, i.e. na- tional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and urban planning,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China for the rational imple- mentation of spatial plans. Based on a comprehen- sive study on national planning, which was organized by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Land Resources and fi- 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previous Shenzhen Ur- ban Planning and Land Resources Bureau, a point was made that those three layers of spatial planning should be coordinated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space or the administrative hierarchies, with each adminis- trative authority having only one comprehensive spa-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欧向军编制)

《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英文名称典型城市与区域规划分析 Analysis on Typical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课程代码14130503012 适用专业城乡规划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学分数 2 一、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为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自产业革命以来西欧和美国的有关典型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过程,介绍对比西欧和美国这些发达工业国家的规划经验,总结城市和区域规划方案编制的程序及技术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对城市与区域这个复合系统有个初步认识,从系统的观点理解城市和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划方法和基本规划技术,对城市和区域规划形成一个宏观认识。 (二)实践教学类型与任务 1.实践类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以教师引导为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中,教师讲授30学时,案例分析4学时。 2.实践任务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从感性认识入手,从案例入手,通过文字讲述、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城市与区域系统,进而揭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内涵及空间规划规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加深对城市与区域规划的认识和理解。在保证大纲规定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体系安排、学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等,可灵活掌握,适时调整。 (三)教学时数分配表

(四)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2.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2分,到课率3分;课程作业数5次,每次5分,作业共25分。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彼得·霍尔著;邹德慈等译,《城市和区域规划》(第五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主要参考书: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郭彦弘著,《城市规划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陈友华等主编,《城市规划概论》,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刘秉镰等,《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张金锁等编著:《区域经济学》(三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郝寿义等,《区域经济学》(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城乡规划专业介绍

城乡规划专业介绍 1.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简史 于2002年在建筑学专业下开始招收城市规划方向的五年制本科生,2003年正式开始兴办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制五年。华侨大学是福建省最早兴办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本科的学校。我院自开办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以来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下面是我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简史。 ●2003年,华侨大学在建筑系下正式兴办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并 于同年招收首届本科生。建筑系下设城市规划教研室,负责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活动组织。 ●2006年,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评优 (社会调查报告作业)中获佳作奖1项,开启了城市规划专业在全国获得奖项的首例。此后的2008年、2009年、2010年,每年均有1-2项学生作业在全国得奖,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办学初现成效。 ●2011年,华侨大学建筑学院下属正式成立城乡规划系。既有的“城市规划” 专业名称也调改为“城乡规划”专业。同年,建筑学院获得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取得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办学的新突破,为将来逐步走向研究型的办学道路奠定了基础。同年,城乡规划系本科生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评优中再获得三等奖2项,佳作奖3项,教学论文奖1项。 ●2012年,城乡规划学科获评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同年,城乡规 划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正式招收第一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2年,城乡 规划系本科生作业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评优中又得三 等奖2项,佳作奖2项。 ● 2013年7月,经多年本科办学准备,决定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 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首次提出本科评估的申请,并获得申请批准。 2013年9月,城乡规划系本科生作业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 作业评优中又得佳作奖4项。 ● 2014年,城乡规划专业以全票的优异成绩,正式通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同年,城乡规划系本科生作业在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作业评优中获得一等奖1份,二等奖4份,在获奖数量和获奖级别上位列全国近百所参赛高校的前列。 2.城乡规划专业基本概况 城乡规划系在编师资队伍日益壮大,目前在编教师达二十多人,师资学源背景多元化。自2015年起,城乡规划本科招生每年拟招收50人左右。从既往来看,学生入学成绩远高于福建省第一批录取线,为我校学生入学录取分最高的专业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