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B. 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C.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D.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通过这一纲领的会议是()

A.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建国初期,之所以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主要是因为

A. 《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B. 《共同纲领》是在新政协会议上通过的

C.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D. 《共同纲领》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4.下列关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建立之初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代表性

B. 其代表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

C. 反右派斗争后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

D. “文革”期间其制度名存实亡

5.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辉煌

C. 颁布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6.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7.“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A. 1949年《共同纲领》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1956年《论十大关系》

D. 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8.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A.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 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授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不包括( )

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

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空前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③④

D. ②④

10.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任务主要是

A. 确立三大政治制度()

B. 明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C. 为新中国制定宪法

D. 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1.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C. 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12.下面是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这组数据( )

①可以用来研究人大代表的广泛性②反映出人大代表构成的地域性③是研究当时中国阶级状况的第一

手资料④是研究当时民主政治特征的重要资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3.2012年以来,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这是一项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事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培养计划。这一计划的启动说明:()

A. 民族自治区自治权从此有了国家保障

B. 落实民族平等和发展政策须与时俱进

C. 少数民族地区已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

D. 当前民族政策的贯彻表现为人才培养

14.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A. 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B. 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 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15分)

16.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各是什么?此约法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哪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性质和它所体现的两大原则分别是什么?

三、综合题(共2题;共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12年3月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中新网

材料二2012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贾庆林指出,人民政协全年编报社情民意信息267期,反映意见和建议1435条,提出相关提案1900件,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努力。

——人民网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哪些制度?这些制度建立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2)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的根本不同之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们所体现的原则。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为了巩固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经

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并把这些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西藏民主改革方式有何特点?其作用何在?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共同纲领》中即作出明确规定,建国后即开始实施,所以D项表述错误,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D项。【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题考查的是政协的发展过程中职能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代行人大转变为人大建立后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统一战线组织。

2.【答案】B

【解析】【分析】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党即将成为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未制定《共同纲领》定,故A错误;

B1949年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C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错误;

D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没有通过《共同纲领》,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答案】C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因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尚未召开,所以新政协所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l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制定1954年宪法,《共同纲领》不再代行宪法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权,故此题应选C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

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4.【答案】B

【解析】【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代表并非全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乡镇以下的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人民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故选B。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立之初具有中国历史上最广泛的代表性,反右派斗争后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期间其制度名存实亡。因此ACD项均正确。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人大代表有各民族和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组成,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人大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经历了挫折。文革以后,加快了民主法治建设。

5.【答案】C

【解析】【分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布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过渡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的确立,与材料1954年12月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故答案选择C项。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是在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中共八大召开都是在1956年,故A、B、D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命题主要集中在:(1)综合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原因;(2)再认再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或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正确解读;(3)评价认识第一届人大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特点。

6.【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可知,政协的职能由代行人大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故D项正确。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故A,C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于1949年,这与题干中“1954年”不符,故B项错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执意把我政协的职能。

7.【答案】B

【解析】【分析】B据材料提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A1949年《共同纲领》没有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排除。

C1956年《论十大关系》,也未涉及社会制度与国家性质问题,排除。

D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同样未涉及社会制度与国家性质问题,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人民大宪章”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选B。【点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这是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

9.【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的关键信息分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①是指三大改造,以及②祖国大陆的统一,是符合题干中的“改变”,但与题意不符,注意限制词:不包括;③是在1971年,时间不符;④“恢复自由市场秩序”说法不对,C项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有所跨度,需联系必修二经济相关知识点。综合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建设。

10.【答案】C

【解析】【分析】A三大政治制度是通过宪法确立下来,确立三大政治制度不是会议的主要内容,故A错误;

B明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宪法内容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

C1954年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新宪法,故C项正确;

D这次会议室通过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1954年秋是关键信息。

11.【答案】D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与题干所述史实时间不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1954年召开的,排除A。C和B所述史实都是这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发生的,排除B、C,答案为D。

12.【答案】C

【解析】【分析】从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可知,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具有广泛性,故①正确;依据所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故④正确,应选C项。人大代表的地域来源、社会人士的阶级属性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②,③错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13.【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国家正式启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是新时期如何有效落实民族团结和民主发展的政策,体现出民族政策的与时俱进性,故B项正确;A是建国初期实现;C不符合题意;D是现象。

1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村民直接选举即基层民主,这种选举办法也就完善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种选举办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种选举办法和政治协商制度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故C项正确。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于1997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这些与题干中“建国初期”不符,故A,B项错误。独立自主,不结盟属于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这与题干中“政治建设”不符,故D 项错误。【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答案】(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再根据题干“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知体现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本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幅图片可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此之外,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性质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故答案为:

(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图片中的文字说明是关键信息。

三、综合题

17.【答案】(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本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2)根本不同之处: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者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前者体现了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自由民主等原则,后者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材料一说的是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材料二说的是政协制度。他们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建立的前提是新中国的建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本的不同在于宪法的性质的不同;它们所体现的原则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18.【答案】(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确立;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武装叛乱被平息;西藏人民强烈要求进行民主改革。

(2)特点: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没收和赎买的手段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作用: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进行,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

【解析】【分析】(1)解答本问的关键是抓住西藏改革的时间,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归纳,1959年时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大部确立,由材料平叛西藏上层反动集团的武装叛乱为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而且西藏人民也渴望早日进行民主改革,由此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一边平叛一边进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获得了解放。(2)第一小问特点可以结合材料归纳,由“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没收政策”“赎买政策”可以得出其特点为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没收和赎买的手段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第二小问,作用可以结合材料及已学知识归纳即可,如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准确理解和解读材料,准确归纳和概括材料。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 出题人:罗素颖 审题人:郭冰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 建”,准确的说指() A、委任官职 B、严密监视 C、进行分封 D、将他们变为地主 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 会的热议。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 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的结构,王室之下,有几 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建立了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B、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4、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D、齐郡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 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 民治这三个阶段。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A、由“公天下”到“家天下” B、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6、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7、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三公九卿制的废除 B、地方势力的削弱 C、决策中枢的转移 D、外戚和宦官专权 8、《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 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生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唐代门阀势力依然不小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选拔人才 9、隋唐时期,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 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 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 10、中国古代崇尚道德治国,孝道是政府和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 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之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征辟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刺史制 11、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 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 B、中央朝廷的重臣 C、皇帝的内侍人员 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2018-2019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座号:____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周的制度丰富多彩,在借鉴夏商制度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制度。下列哪一制度充分显示出西周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官制 D.郡县制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表明当时() A.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 B.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C.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4.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的问题。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分段治理 5.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6.《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法律制度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 7.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B.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 C.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高中历史必修1第八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水平测试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 A.1945年雅尔塔体系确立 B.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 C.1949年北约组织成立 D.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 2.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 ) A.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军事集团 C.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统一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 (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成立北约组织 C.实施马歇尔计划 D.在西德进行货币改革 4.主导雅尔塔体系的国家是 ( ) A.美、苏 B.美、英 C.英、法 D.英、苏 5.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在 (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的重要原因是 ( )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7.导致苏联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事件是 ( ) A.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B.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举行全民公决 C.1991年“八一九”事件 D.1991年独联体的成立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配世界局势四十多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瓦解的标志是 ( ) A.美国重新称霸世界 B.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 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9.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措施不包括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0.1991年成立的独联体 ( ) A.是一个主权国家 B.是苏联的别称 C.是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 D.其性质与华约组织相同 11.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是 ( ) A.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B.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C.非集团、不结盟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2.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 A.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 B.1956年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国首脑举行会谈 C.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13.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框架的是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1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北京市丰台实验学校谭晓丽【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主制度建立的背景与民主制度框架的构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及体现的特点。理解建国之初的政治建设为中国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史实,在政治、地理课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基础知识。 认知水平:在初中历史政治学习的基础上,高一学生通过前期历史学习,已具备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方法: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建立及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掌握概括与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图片、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掌握感悟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再现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等场面,提供各项制度建立时不同阶层人民的心情与感受,学生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广泛性,感悟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特色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讲授”结合 【媒体使用】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陈逸飞的油画《占领总统府》 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青天白日”旗被扔在地上,总统削 去了,意味着国民党垮台了,统治中国22 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了,一个旧政权被 推翻了。即将升起的红旗,意味着新政权 即将诞生了。 【探索新知】 师:新政权到底“新”在哪里?这得从新中国的筹建开始说起。早在1948年4月30日,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共中央就发出了“五一”号召,号召各党派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迅速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大计,筹建新中国。出示毛泽东给宋庆龄的亲笔信、毛泽东在火车站接宋庆龄、毛泽东在西苑机场迎接各界人士照片。 生:观看图片 师:出示新政协开会的照片,及《共同纲领》的引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 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 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全国革命胜利在即, 建设大计,亟待商筹。 ……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 为盼!”。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 制 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 (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 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①分工明确②互相配合③互相牵 制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 ④D.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走向民主政治 教案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本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应多收集一些感官资料,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丰富和生动起来,同时,在注重对学生知识引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让学生既领悟了知识,同时又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雅典贵族政治;梭伦改革的内容。难点:贵族政治的特点;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分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1、雅典的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1)确立:公元前7世纪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 (2)运作概况决策机构:战神山议事会 (3)进步作用:废除了、建立了、树立了、提供了 (4)局限性:少数贵族集体统治,缺少民从的监督和制约 2、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恩格斯曾描述到:“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没有竖这种柱子的田地,大半都因未按期付还押款或利息而出售,归贵族高利贷者所有了;农民只要被允许作佃户租种原地,能得自己劳动生产品的六分之一以维持生活,把其余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新主人,那他就谢天谢地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父亲出卖子女——这就是父权制和专偶制的第一个果实!要是吸血鬼还不满足,那么他可以把债务人本身卖为奴隶。雅典人民的文明时代的欢乐的曙光,就是如此。”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梭伦(约630—560BC.)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他的诗人品质,虽以经商为业,却坚信道德胜于财富。他还在诗中谴责、抨击贵族的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 梭伦首席执政官任满后,即放弃全部权利离开雅典去远游了。据说他到过埃及、塞普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话和美谈。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二、梭伦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沉重的负担解除了,土地回到平民手中;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为雅典民主制形成打下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推荐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最终版

第一单元测试题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 .农民在井田上集体耕作 D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下列能促进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的是( ) ①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 ③秦国实行“依军功行田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④井田为国家公有,贵族占有公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考古学家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发现了一把铜柄嵌玉铁剑。经鉴定它被确认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堪称“中华第一剑”。你认为该剑制造的时间大约在( ) A .商朝 B .春秋 C .战国中期 D .秦朝 4.电视剧《乔家大院》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之后,晋商乔家的发祥地成为“五一”黄金周天南地北的游客首选热门景点。这种晋商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是何时商业发展的特点( ) A .春秋战国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5.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乾隆帝写过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俱增哉。”这首诗表明( ) A .清政府对外奉行闭关锁国的基本立场 B .清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 C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了中外贸易 D .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宣扬清朝国威 6.“是谁领着百川归大海,是谁把那山水巧安排,一心护生灵,两脚断山脉,三过家门不入,四千年痴心不改……”这首反映大禹治水的歌曲,在20XX 年央视青歌赛上获得好评。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 ) A .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 B .上古时代为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 C .水利建设的逐渐进步 D .历代治理黄河的艰难历程 7.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A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 .“募民屯田得谷百万斛” 8.. 右图反映的土地制度,到春秋时期走向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私田”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C .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现象 D .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9.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 ) A .国有土地 B .君主私有土地 C .地主私有土地 D .自耕农私有土地 10.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私有土地以外,还有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 ) A .靠立军功获得赏赐土地 B .土地兼并 C .将原来占有的“公田”转化为私有土地 D .通过兼并战争强占其他诸侯国的领土 11.此图反映了( ) ①政府承认土地兼并的合法性 ②农民失地现象严重 ③租佃制普遍存在 ④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2.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 .村社式经营 B .田庄式经营 C .自耕农式经营 D .租佃式经营 13.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廛:卖东西的店铺)。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 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 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 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 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 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 朝代的御瓶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5.(2009·临沂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B.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C.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 7. 《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 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 A.灌溉工具 B.冶金工具 C.农耕工具 D.交通工具 8. 古代有货郎(右图)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 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 期开始( )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1760569.html,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作者:杜雪莲韩建斌陈雪敏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0期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等多种 版本。其中人教版和岳麓版是使用范围较广。就教材本身而言,两种教材风格不同,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也是选取其中一种,难以同时吸收二者的精华。本文把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种教材作对比,分析它们的长处和不足,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岳麓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0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国普及,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各出版社依据课程标准,积极编写教材。目前为止,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四种。针对现行历史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我们选取使用最为广泛的岳麓版和人教版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特点、优势以及不足进行探讨,分析在“一标多本”环境下,教师如何在领会课标要求下,对两种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进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以促进课改中的历史教学。 1 岳麓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1.1 “整体史观” 岳麓版教材以“整体史观”为指导。“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在全球史观中,世界的历史本是纵横联系而不是分裂开来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体现了“全球史观”理念,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很自觉的形成全球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全球意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中写到:“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这说明,全球史观的培养不仅仅是史学研究者的要求,也是对当前高中生适应史学研究,更好的把握历史纵横,更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 1.2 “五彩缤纷”,便于进入情景教学

新中国政治建设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六单元制定人:时伦香第六单元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复习目标】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 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一、民主法制建设的构建(1949——1956年过渡时期;由新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两极格局美苏对峙)必修一21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会后,中共中央迁往北平,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 (3)1949、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组织) 【1949年新政协】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确立了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②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同日,举行开国大典。 3、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二)、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