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爱玛的性格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Withering Rose: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2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3 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J.D.塞林格《泰迪》

4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

5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6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7 浅析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的主题思想—以《赚大钱》为例

8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9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10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2 论英汉习语中的动物文化

13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14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5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16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

17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18 小说《面纱》中的中国形象分析

19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

20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性格成因

21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22 浅议商标品牌的翻译

23 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

24 唐诗英译中的典故及其翻译

25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26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27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28 精神的抗拒与皈依--浅析奥康纳《智血》中的信仰异化

29 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30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

31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32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

33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34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35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36 《红楼梦》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

37 浅析英语粘着词素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

38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

39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翻译

40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

41 语言迁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s Ode to Th e West

Wind

43 Sexism in English and Its Causes

44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

45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46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

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8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

49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50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51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52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体现—以《落花生》的英译为例

53 试论旅游文本英译策略

54 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5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救赎意识

56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57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58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

59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60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

61 修辞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以奥巴马获胜演讲为例

62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63 《欲望号街车》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分析

64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65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66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促进法

67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

68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

69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70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71 商业意识对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

72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73 On the Main Practice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74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7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

76 女权主义评论视角下的《金色笔记本》

77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78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

79 论中西方零售业企业文化的对比

80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

81 浅谈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与课堂互动

82 论《爱玛》中的反讽

83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

84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85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

86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87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88 从僵尸和吸血鬼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8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

90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

91 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

92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多丽丝?莱辛《第十九号房》的女主人公的心理特征

93 《最蓝的眼睛》中的自我迷失和身份寻求

94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A Farewell to Arms

95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

96 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

97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

98 中国英语初探

99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

100 意象手法在《永别了,武器》中的使用

101 论伊恩?班克斯《捕蜂器》的现代哥特风格

102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103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04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从《菊与刀》看日本人的情义

105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106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

107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08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109 小学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比较研究

110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111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12 A Brief Analysis of Jack London’s Attitude towards Life Reflected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113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

114 中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115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116 中美交往中的道歉言语行为研究

117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118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Headlines

119 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

120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121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122 隐喻在英语政治演讲辞中的认知功能—以奥巴马的竞选演讲辞为例

123 从输出原理探讨非英专业英语口语活动的设计

124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125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

126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

127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

128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129 从《培根论人生》分析弗朗西斯?培根的人生观

130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131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132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133 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134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135 浅谈英汉文化差异对称呼语的影响

136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

137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138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13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0 “It be adj for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制约研究

141 《安尼尔的鬼魂》中“鬼魂”的象征意义探究

142 主语显著和话题显著—英汉语对比分析

143 浅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婚姻伦理观

144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

145 浅析《两个新嫁娘》中的不同婚姻观

146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

147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148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149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150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

151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152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

153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154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155 解析网络语言的变异

156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

157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158 报刊杂志词频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中词频分析的比较

159 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

160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161 探索在小说《道雷格林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的自我画像

162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63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

164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65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166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167 《虹》中生态女性主义简析

168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169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

170 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成长小说的分析

171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72 苔丝悲剧人生的起因

173 从目的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

174 基督教及《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75 从禁忌语的差异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176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

177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178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

179 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悲剧之源

180 The Impact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181 从禁忌语看中西方文化异同

182 (日语系毕业论文)浅谈中日饮酒艺术

183 《白象似的群山》中话语权利争夺探究

184 中西方创世神话文化的比较

185 挣脱枷锁,走向自由——从《人性的枷锁》看毛姆的人生观

186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87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88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189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性格成长历程

190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

191 论“绿山墙的安妮”中女主角的成长经历

192 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点与翻译

193 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194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195 中餐菜单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19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197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块研究

198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199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200 《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结构理论 11级汉语3班11100319 吴越滢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即使是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在世界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对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美学理论等多门人文社会科学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关键字】意识与潜意识俄狄普斯情结失言 【正文】 心理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中发现,在人的意识之外还可能有一种无意识心理,这种无意识心理在遇到阻碍的场合下就转化为神经病的病理症候。弗洛伊德在1895年与布鲁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中提出了“潜意识”概念。书中认为在我们觉察到的意识性观念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观念。并强调:“我们必须承认存在着潜意识的观念,并起着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可以觉察到并能够认知的心理部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观念和感觉。因为意识和外部世界联系得非常紧密,它受到的限制也就更多。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又被分为前意识和无意识。前意识“指当需要时就能 变为意识的那种心理材料。”它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 个边缘部分。它虽然暂时是无意识的,但是比较容易转化为 意识。而无意识作为心理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则 是“包括所有曾被压抑或从未被允许变为意识的心理材料”。 无意识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是人们难于察觉和认识的部 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其核心要素是性冲动、性本能、 性欲望,它通过人们不够注意的玩笑、失言、梦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无意识占据了最大一部分。在表现上多为盲目的冲动、生物的本能和被压抑的欲望。倘若用冰山来比喻的话,意识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那大部分。 弗洛伊德早期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这一学说从两个前提出发:首先,它“肯定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

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第一节 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一、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从社会背景上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精神沮丧,彷徨无依,以致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起来。从科学背景上看,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不仅为人们深入地认识心理活动的本质提供了科学条件,也为弗洛伊德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在物理学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弗洛伊德以生物决定论的观点,以物理学的力和能的概念,来解释精神病患者以及正常人的行为。从思想背景上看,莱布尼兹的单子论、赫尔巴特的意识阈理论以及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都对弗洛伊德主义有很大影响。不仅如此,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学时,正值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广泛流传之时,弗洛伊德深受其思想影响。 弗洛伊德主义是由弗洛伊德建立的,它有一个不断地修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一般来说,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1895—1913年属于早期理论时期,弗洛伊德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基础。1914—1939年属于晚期理论时期,弗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基本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把研究对象和范围从非正常的精神病患者扩展到整个人类。 19世纪20年代左右,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们在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一致,学派开始分化,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前期以阿德勒和荣格的个体心理学为代表;后期则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为代表。可以说,新弗洛伊德主义把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 二、弗洛伊德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弗洛伊德主义是从人的心理深层结构和内在心理动力方面去探讨人的奥秘。 其次,弗洛伊德主义强调性,把人的心理动力和能量都归结为性的问题,并且把性的作用提高到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动力的地位。

经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汇总

精神分析又被称为心理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始创,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895年《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的真正开始。从这之后,弗洛伊德便有了许多追随者,在此期间一方面弗洛伊德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不断的修正,另一方面他的弟子们也由于日益不满其理论和方法,先后与其分道扬镳,从而出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最初流行于德语国家,后来精神分析运动从欧洲转到美国。一些精神分析学家又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修正与扩充,形成了哈特曼、艾里克森等人的自我心理学派和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等人的社会文化学派。这两个学派冲淡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和本能的因素,被称之为新精神分析[1]。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经典精神分析。 一、经典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及其运用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根据催眠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一种心理咨询技术,目的就是为了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不为人知的东西。来访者在进行自由 联想时,咨询师要求来访者毫无保留地将其感觉到的东西全部说出来,并对其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从中找到来访者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即病的起因为止。因为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关系的。 (二析梦 梦的分析被弗洛伊德看成是理解潜意识的 “最佳之路”。将其看成是潜意识的流露。因此,在他对潜意识的描绘中常常具有隐喻的特征,每当他谈到“潜意识”就会去寻找其背后的隐义。他把梦看作是个体愿望的达成,所以在他看来梦是具有绝对意义的。他认为梦的工作是通过凝缩、置换、视象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本杂乱无章的东西加工整合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够回忆起来的显梦。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把这显梦层层揭开,由显相寻求隐义,找到病人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摘要:《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结构 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 《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女神形象,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普贤、文殊、王母娘娘等等。她们通常无欲无求,善良可亲,危急时刻解救唐僧师徒于水火。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形象。正是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才使得本书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神人性化的因素,而不是让她们面目牧户冰冷死板的躲在袅袅香烟之后。这一点在作为女神代表的观音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悟空闯入紫竹林,看见的居然是: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 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 俨然一个农家女儿正削篮子准备捕鱼玩耍。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观音不再是段在云雾缭绕中面貌朦胧的神秘仙班,而是一位具体可感、和善可亲的的女菩萨,充满了人性气息。 更有趣味的是,她对悟空的态度,更近似于朋友和母子,而不是刻板的上下级关系。她常骂悟空:“泼猴!”但是教导结束后,一定是不遗余力的给以援手。悟空偷吃人参果并砍断仙根惹下祸端,危急时刻她心急火燎的赶来为悟空讲情;悟空出主意让观音化作到时为黑熊精祝寿,“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就如同一位母亲遇到淘气孩子撒娇耍赖时候的情态,无奈又爱怜。 从观音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有意淡化了这些女性菩萨的神性,而更乐意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角色来塑造,在这些女神身上更多地是人性的体现。她们端庄秀美, 可亲可爱, 并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引着男人事业的发展, 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正是由于作者赋予这些女菩萨们更多的人性因素, 才使她们成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特征中超我的代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精心整理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着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着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精心整理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意识称为????说的“????????为,“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 4.图片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_万菲

第12卷第4期武钢职工大学学报Vol.12No.4 2000年11月 J ou rnal of Univ ersity for Staff and Work ers of W IS GCO Decem ber.200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万 菲 (华中师大中文系 武汉:430072) 中国分类号:B021 文献标识码:A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名字是精神分析学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不仅在于弗洛德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而且还在于他穷毕生的精力去阐述、传播、运用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一词是弗洛伊德于一八九六年三月在其发表的法文论文中首先提出来的。而在一八九五年,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共同出版的《歇斯底里研究》,则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说赖以创立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着禁止相互制约且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精神病治疗方法及其理论,是从特殊的非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出发,进而推及到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过程的解释。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的最底层有着神奇的不被人所意识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人们意识到心理过程之外,还存在着一个远离人的意识的广博深蕴的心理层。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本身就是由各种成分汇合而成的混合体,不仅包括有意识的,而且还包括无意识的,而无意识乃是人的心理更为原始的更为广泛的领域。于是对无意识的实质和无意识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揭示和说明,便构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内容。据此,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无意识和性的本能、冲动。第三,就某种意义说,哲学也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弗洛德反对把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哲学体系对待,实际上他在创立精神分析学说的初始就使这一理论潜藏着从哲学方面加以推广的思想倾向,终于在尔后精神分析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具备了某种哲学性质。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理论的提出看作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但精神分析理论是否如弗洛伊德称之的,具有那么重大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关键在于它的理论基石是否可靠,是否科学,是否经得住历史实践的检验。 无意识学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弗洛伊德曾经把这一学说作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以无意识作为心理的基础,可以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领域,即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是心理结构的深层领域,是它的最原始的基础,是心理系统最根本的动力。我们称之为意识知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潜在的无意识的条件下,即在不能被心灵理解的状态下存在的。无意识的存在领域远远超过了意识,除了在特定条件下进入意识领域之外,大部分无意识的东西便以各种改装的形式,在意识的舞台上露面亮像。无意识活动最主要的是人的本能冲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冲动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举凡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情感、意向就组成了无意识的内容。弗洛伊德对意识独特的见解是认为意识又始终处在与无意识的冲突之中,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虽然有家长的地位,但这种地位的基础是脆弱的、不稳固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和确立性,由于无意识的作用而发生分裂。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存在一个前意识领域。所谓前意识就是意识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无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于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人的心理结构就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三个领域或系统、层次构成的,无意识处于深层,意识处于表层,前意识是表层的储存库,这三个领域组成一个动态心理结构,它们始终处在相互渗透、流动变化之中。如果三者处在协调平衡状态,那么就是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常态的性质;如果三者处在不平衡的紊乱状态,那么就是非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具有变态的性质;变态的极端表现就是歇斯底里的症状。这 来稿日期:2000_05_29 作者简介:万菲,男,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冲突都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文化。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得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他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在他看来,人格的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的性生活并非开始于青春期,儿时开始于婴儿期。因为性本能虽然是天生的,但它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改变,这也就是说,本能的成熟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特殊的痕迹。因此,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力即欲力就会慢慢的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性其他的部位,婴儿就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人格发展阶段。他按照年龄顺序,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6个月),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2岁以后)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征。如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影响。再如性器期时候儿童的依恋情结的发展正常与否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性格特征和男女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的成长随着性欲的发展由自恋发展到恋他。他用古希腊两个神话构成的两个情节,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来证明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亲近母亲的结论。他的这种以泛性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他把性的问题大胆的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注意研究心理的自身规律,重视性心理对常人的心理神经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他的研究方法上是值得质疑的。它采用非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喜欢用面谈、自由的联想以及梦的解析等方法来研究少数临床病人的生活史,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大众,如并没有证据说明可以从人的口腔期及肛门期的活动预测其今后的人格,也没有证据说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那五个时期。另外,他忽视了人的性心理的社会性,夸大了人的性心理的作用,自然性陷入了生物化的境地,他也忽视了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夸大了人的性欲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境地。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我们需要用一个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其主要内容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与压抑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经验的重大影响。神经症症状的核心问题是焦虑,当自我预感到焦虑时,为防止焦虑的发展而施行压抑,并运用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伪装,从而避免痛苦,却形成了症状。神经症症状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欲望寻求满足的曲折的表现,是压抑与被压抑的两种势力相妥协的结果,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采用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移情分析、解释和修通等技术,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意识化,即通过分析治疗使病人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意识化,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张昱教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尽管弗洛伊德经常表白他无意建立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致力于精神分析学说凡六十年,写了很多著作,并且他对他的学说几经琢磨和修改,到他的晚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如此,而且他使自己的理为成了一种人生哲学,企图解决生活和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人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生平中,从他的主要著作中看到他的理论的发展道路。西方心理学史学家和哲学史学家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史,一般是分为两个时期:以1913年作为分界线,1913年以前的系统观点称为他的早期理论,他最后二十年在修订早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称为他的晚期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这里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和无意识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

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咨询期中作业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解: 精神分析理论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一个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心理咨询中,主要的部分有:无意识和压抑理论、性心理发展学说、人格构成学说和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说。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抗拒的分析、移情的分析、解释等。 (二)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到了潜意识的存在、主张从过去了解现在、对梦境进行分析,注意观察和运用移情关系。 从产生条件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学,而是在精神病(psych sis)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著重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故又把它称为深度心理学。 从研究方法来看,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 从精神分析的特点可知,该理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有著密切的关系,它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给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实施的方法。因此,学习和研究精神分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适用领域: 1、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实践 弗洛伊德提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时的依据就是他在做医生时治疗经验的总结,所以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后必然在临床领域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经典精神分析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沙盘和绘画技术等等。咨询效果的评估,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评估手段,还要根据来访者自己的叙述、判断,借助于一些心理测量手段以及其他方面的分析观察,做出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近年来的精神分析方法,运用精神分析的原则和理念,采用现代的咨询模式,可以在数月内短期治疗,精神分析正逐渐走向实用、普遍和有效。 2、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意识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知晓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性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置换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肛门便秘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肛门排放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冷酷攻击性的凌乱和无序的。 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认为3岁至6岁时心理性欲的第三个阶段快感的满足来自于生殖器。

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由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S.弗洛伊德所构建的学科。精神分析法是以“人类”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精神分析法不是以人类以外的动物为研究对象,不会通过将研究动物所得到的结果直接适用到人类上面,不会从那些结果里面去类推人类的心理。 一、精神分析法的起源及定义 1、创立标志 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2、定义 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3、辅导目标 一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二是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 4、辅导过程及具体方法 (1)过程:一般分为准备期、预备治疗期和治疗一至三期。 (2)方法:一般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移情、阻抗、阐释等典型的方法和策略。 a、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b、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c、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曹禺《雷雨》中的繁漪形象院系:文理学院班级:语文教育0802 姓名:邵亚丽学号:2008401210501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在《雷雨》中,最值得人回味、最具有“雷雨性”强烈个性的其实是蘩漪。作者主要通过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对白、行为举止、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来具体分析介绍繁漪复杂而隐秘性格的各方面原因,并加以分析评价。通过繁漪的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了繁漪的悲剧。蘩漪是《雷雨》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她具有最“雷雨化”的性格,这是曹禺作品所包含的众多形象中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女性形象。蘩漪是主人公周朴园续弦的妻子,周家的女主人,周萍的继母和情人,周冲的母亲。作为新时代有知识的女性,她本来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她嫁入周家,成为周朴园的妻子,并在周家巨大的压抑与折磨中生活了十八年之久。 【关键词】:繁漪精神分析学本我自我超我 19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文化史上矗立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心理学家,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非凡的智力让他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曾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后来弗洛伊德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终生从事著作和临床治疗。他的思想极为深刻,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历代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根源。[1] 自从精神分析学介入文学创作以后,文学对于人性以及人的本质的刻画已经获得空前未有的深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创作活动,还影响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思潮,并且,对于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通过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来接受内心深处隐蔽的思想感情,它的理论前提是由“性本能”和“无意识”构成的。“无意识”是某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如同提到经济学人们就会想到亚当.斯密一样,提到心理学人们会很在自然的想到弗洛伊德——这位在心里学界犹如神一样的人物。众所周知,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在他的相关理论框架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但是纵观弗洛伊德的学术生涯,他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就像达尔文。尤其他的儿童**论,**崇拜论在当时更是“臭名昭著”,然而历史终究还是证明了他的伟大,如今他的学说已经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正如上面所说的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现代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主要由分域论、人格结构论、人格发展分期三大部分构成。下面我们就对这三大理论一一讲解。 (一)分域论 分域一词实际上是借用的一个地理学名词。所谓分域理论是指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世界分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大分域。弗洛伊德在其理论著作中用冰山(后世人们常说的冰山理论)来形象的说明了这三大分域。弗洛伊德认为如果把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整个广义的意识世界比喻为一座冰山的话,浮在水面上能够被人们看到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冰山就是人的意识,它大约占到整个人们意识世界的20%;而时而浮在水面,时而浮在水下的那部分冰山是人的前意识,大约占整个精神世界的10%;那些沉在水下,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冰山就是人的潜意识,他占到了人们整个精神世界的70%。精神分析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人们的潜意识世界,正如一座冰山真正的全貌通常并不取决于露在水面以上的那部分冰山的样子一样,一个人之所以会这样而不是那个样子,其原因也往往只有从他的潜意识之中才能找到答案—人们行动的最为原始、最为强烈的动力蕴含在潜意识之中。潜意识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意识所不能容的欲望或社会伦理道德不能接受的观念这些由于道德或者现实条件的原因为意识所不容的欲望或观念会通过压抑的作用进入到潜意识之中;另一方面,在潜意识里隐藏着本能的欲望,这些欲望大多和性以及攻击有关。潜意识之中的内容往往和和罪恶感、内疚、愤怒等有关。精神分析的目的就在于从这些潜意识内容里找到导致某人人格异常的原因,通过将那些由潜意识造成的矛盾冲突提到意识之中,其精神症状自然会得到减轻,消失。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进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这是解决内心冲突的前提。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通常主张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了解人们无法直接意识到的潜意识世界:催眠,这是在弗洛伊德之前精神分析学家最主要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佛在使用催眠时遇到的尴尬经历以及催眠使用的局限性让弗洛伊德将注意力转向了自由联想。第三种是观察分析对象的笔误、口误以及习惯性错误。第四种是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现代精神分析还会利用沙盘模拟,意象分析等方法。所谓前意识是指那些暂时不在人的意识之中,但通过努力回想能够进入到意识之中的意识,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感觉面熟,但忘记了他的名字,你通过回想才想起来这个人叫什么。 (二)人格结构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中蕴含着人本能的欲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即什么能让个体感到快乐舒服它就趋向什么,本我不具备价值判断的功能。超我则与本我恰恰相反,它遵循道德原则,超我只让你想和做符合社会道德的事。而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对这两者进行调解仲裁的是自我。自我不会放任本我,也不会盲他目膜拜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它主张行动要和情合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健康的人格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人格结构,既相对于本我和超我,自我应该要足够的强大,这样才能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让两者服从自己的安排。自我强大的人心理空间会大,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心理学关系研究 【摘 要】 喜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治疗神经症以及对其病因的探讨中,创立了精神分析,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本文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本质内容及其意义予以简要分析。 【关键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本能 【正 文】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一)、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无论是荒诞的理论还是科学的学说,都不可能是学者的凭空杜撰,而必然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亦是如此。19世纪后期的奥地利,在经济上,已经由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急剧尖锐化,尤其是大资产阶级更加腐化,中小资产阶级随时面临破产,大批工人失业,人们的生活极其悲惨。在政治上,奥地利人民受资产阶级压迫日益严重,广大人民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制度下,人们精神沮丧,惶惶不可终日。在文化上,奥地利陈腐伪善的道德和华而不实的文风占统治地位,特别是在家长式统治的犹太人社会里,宗教气氛浓厚,社会禁忌严厉,尤其是两性关系禁锢更深,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心的紧张与冲突,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理论正是反映这一社会情况,并适应社会需要,在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19世纪以来宗教迷信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许多学者把对精神病原因的探寻从肉体转移到精神或心理领域,这种历史背景使得弗洛伊德对人的精神异常研究有了可能。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西方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冲击着人们有关人性、自然、人类文明和社会等问题的根本看法。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历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是在他长期对精神病人的诊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弗洛伊德最初就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和当时最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沙可一起致力于研究女性的歇斯底里病症。在这期间他还首创了被称为“自由联想法”的心理疗法,即让患者躺在床上,通过催眠让患者进入无意识的状态与其进行交谈,把被压抑的并且引起病人异常行为的原因回忆起来,从而宣泄人内在的苦楚,使病人得到康复。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便开始思考无意识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所谓的无意识所起的作用与有意识的思考有着本质的区别,于是对于这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成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出发点之一。于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无意识和心理结构学说,他否定了传统心理学“心理的即意识的”的观念,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或可称为无意识、下意识)三个层面,并认为潜意识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还在对临床试验病人的观察中发现,多数精神病的原因是病人在童年时所遭受的创伤经验,大多都与性有关。于是他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创立了泛性欲学说。 弗洛伊德在结合了无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的基础上,还找到了一条通往无意识的曲径———梦,并由此开始了他对梦的解析探索。最初,弗洛伊德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精神病症而开始触及到对梦的关注的,他发现精神病人在接受精神分析治疗时,谈到自己的病症常常会一并提到自己的梦,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本身也具有精神病症的意义,可以成为精神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就是指那些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被压抑的欲望以梦的伪装形式出现来得以满足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各种本能欲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平时由于心理检查者的严格把关进入意识领域,而人在睡眠状态下心理检查会处于松弛状态,于是潜意识里的那些本能欲望就会千方百计进入梦中,寻求发泄。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泛性欲学说、梦的解析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弗洛伊德从事的早期医学实践成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实践来源。战争的影响及弗洛伊德后期本能论和人格理论的完善。弗洛伊德感到人的本性中可能蕴藏着某种侵略本能和自我毁灭本能,这也就是他提出的死亡本能。于是依据这种看法,他修正了以前的本能学说,提出了具有两极性的两类本能学说,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战争的不可避免是因为它根植于人类的死亡本能,是人体内破坏本能冲动向外界的转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理论的臻于完善,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与本我》一书,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他早期的人格理论,此时他早期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术语,分别对应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形成发展的历程:他是从最初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从事歇斯底里病症的研究开始精神分析的,然后到了无意识理论以及性和梦的研究,随后他的研究进入了后期阶段,随着战争的爆发、加剧,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发现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他完善了前期的本能论和人格理论,此时他的学说对人类问题提供的解释远远超出了神经精神病学的狭隘范围。到了晚期他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也日益趋向于一般化,研究的对象由神经症患者扩大到整个人类,开始关注更广泛的人类存在、人类文化文明的范畴,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及审美,几乎所有关于人的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由此可见,弗洛伊德这位执著的探索者在不断的实践中使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日趋完善。与此同时他的研究也最终走向了哲学化,他的理论已成功地上升为一种哲学。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 1.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上,精神分析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研究的新纪元。这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他不仅研究心理现象的表面价值,而且力图探求在心理现象背后所隐匿的精神作用,这比以往的心理学家对人的内心认识更加深刻。正因为弗洛伊德系统的揭露了埋藏在人心深处、受意识 表层重重封锁和压抑的无意识王国的内幕。 2.开拓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 在心理学学科建设上,精神分析开拓了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性的问题,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成了一个禁区,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去加以探索。 但弗洛伊德毕竟把性现象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提出了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从而开辟了性心 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本身就是一个能量系统、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和伊底、自我、超我的人格模式。就是说,本能、欲望是人的心理或人格发展变化 的动力和动因。由此,弗洛伊德建立了动力心理学。 3.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在对有关科学的影响上,精神分析渗透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端于治疗实践的精神分析,到了后来已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逐渐扩展到历史、文学、艺术、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领域,并由一种无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一种解释个人、文化及社会历史现 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疗效的新途径 在医疗实践中,精神分析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为此,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创伤是引起神经疾患的主要原因,主张用精神分析方法来挖掘病人被压 抑到潜意识内的心理矛盾以治好病人,这就突破了过去那种单靠药物、手术与物理方法治疗的束 缚,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1.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弗洛伊德从根本上市反对和责难的。他反对马克思把社会形式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历史进程的观点,因而他要用心理因素去“补充”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真 正的社会科学”。这些观点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2.在方法论上的局限 在方法论上坚持还原论、等同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把人视为一个与社会根本对立的自然存在物和非理性的动物,坚持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解释心理活动规律,主张先 天的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的内驱力。 弗洛伊德在方法论上的另一个局限是,把特殊的变态心理与一般的常态心理相等同。把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绝对比,把变态心理普遍化,把整个人类的心理看成是畸形的,实质上是 一种用特殊代替或否定一般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学说的生物学化倾向 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学化倾向,提倡泛性论。弗洛伊德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他用生物学的观点观察社会、历史,解释人类的心理和文化。把一种动物的原始本能,一种 脱离社会条件的抽象人性,看成是决定人类精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巨大的内驱力,极端夸大人的 生物性,贬低人的社会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