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绪论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2、你是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的?

3、简述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被形而上学自然观所代替的必然性。

4、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5、近代自然科学从哪些方面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

6、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对自然科学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哪些预见?

8、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9、简述当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走向。

10、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硕士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意义?

第一章

1、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坚定信念包括哪两个方面?(爱因斯坦的两段话)

2、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是什么?

3、怎样理解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4、了解物质的三种基本分类(七态、两大类(按自旋分)、四大家族、三种场)。

5、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简述生命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7、什么是系统?系统的基本类型和概念的主要含义有哪些?

8、试述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

9、以Nacl为例说明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制。——选择、约束、协同、放大机制。

10、为什么说“上层系统不一定比它的下层系统更复杂”?

11、试述层次结构的稳定性与结合度的相互关系?

12、怎样理解层次结构之间的因果链关系?

13、请写出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中的六种对称性与守恒定律的对应关系。

14、什么是模型?请你写出20世纪形成的五大科学模型。

15、解释下列概念:

30K微波背景辐射真空构成性关系夸克幽禁

宇称守恒定律宇称相干性关系对称性

第二章

1、宇宙诞生后的演化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2、支持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几个主要观察事实是什么?

3、恒星一生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地球演化史上形成的几个圈层各是什么?

5、生命起源假说中的化学进化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以生命进化为例,试述内外因在事物演化中的作用。

(※简述生命诞生的意义)

7、什么是熵、熵增加原理、可逆、不可逆、有序、进化、涨落、混沌、自组织、他组织、耗散结构、信息、无限性?

8、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试阐述信息的本质。

9、试述进化与退化的基本特点。

10、你是如何理解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的?

11、试述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12、试解释公式:ds = des + dis 的意义,并进行讨论。

13、自组织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需要哪些条件?

14、艾根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5、怎样理解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与无限性?

16、为什么说克劳修斯的“宇宙热寂论”是错误的?

第三章

1、人类从动物中的两次提升各指什么?

2、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确凿证据有哪些?

3、简述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6、人类历史经历了哪三种经济形式?你面对未来的知识经济有何想法?

7、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些新的进化?

8、什么是自在自然?三者的包容关系如何?

9、怎样认识人工自然的客观物质性?

10、为什么说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的本质?

11、你是怎样理解自然界对人类实行报复的?

12、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生态危机的本质的?

13、试分析人类遭受自然界强烈报复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

14、试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15、人类对自然界的需求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

16、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7、解释下列概念:思维、实践、复杂适应系统、主体客体化、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异化、生态危机、人类文明、客体主体化、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

补充习题

1、什么是科学方法? 方法有那些基本特点?

2、“科学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从那些矛盾中产生的?

3、科学选题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4、为什么说“科学事实是修正、补充、发展科学理论的主要源泉”?

5、什么是观察方法? 科学观察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6、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7、怎样才能保证贯彻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8、什么是科学实验? 实验方法有那些主要特点?

9、你是怎样理解和把握汉森提出的“观察渗透理论”这一观点的?

10、具备那些基本条件才算“有准备的头脑”?

11、什么是思想模型?举例说明它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功能。

12、试分析归纳与演绎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

13、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创造过程一般要经历哪四个阶段?

14、恩格斯认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那么假说在科学思维中有那些主要作用?

15、举例说明怎样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

16、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方法?

17、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说建立一种新理论不是像毁掉一个旧的仓库,在那里建起一个摩天大楼。它倒是像在爬山一样,越往上爬越能得到新的更广的视野,并且越能显示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之间的出乎意外的联系。但是我们出发的地点还是在那里,还是可以看得见,不过显现的更小了,只成为我们克服种种组长爬上山巅后所得到的广大视野中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请你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P213)自己思考后回答

18、技术目的的提出应考虑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19、科学综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的意义何在?

20、什么是库恩的“范式”?

21、什么是科学共同体结构分层中的“马太效应”?

22、试阐述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提出的科学发展四阶段模式。(p135、p303-304)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机电)

绪论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所要研究对象:1自然界存在和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哲学(自然界的辩证法)2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3作为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STS)4借助电脑网络、电子通信和人类的想象力对宇宙万物和社会生活进行模拟缩合,

构建一个与“自我”紧密联系的虚拟世界(世界Ⅳ的辩证法)(见书p2)

主要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即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认识论+方法论=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以上三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三个统一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

世界观——方法论

自然观——历史观(见书P3~4)

2、你是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的?(P4~6)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课程不等同于一般的政治课,它揭示的是当今最正确的理论思维规律——属于哲学类学科,是提高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

首先,自然辩证法在学科层次上是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及技术之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学科层次。与最高层次的哲学相比较,可以把它归属于亚层次。处于这一层次的自然辩证法,既要从辩证唯物主义中吸取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作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把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要根据各门具体科学技术所提供的成果(特别是前沿科学和新技术的成果)来揭示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一般规律。所以,从总体上来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哲理性的学科,是关于人类对自然的存在与演化和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科学。因此,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门跨学科性质的交叉学科。

其次,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发展中最一般的东西,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中最一般的东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最一般的东西。这三个“最一般”的东西,正是哲学之所以为哲学的特殊之处,是哲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科学研究的特殊之点。大家都学过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中的“泛函分析”,学过之后,大家便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学哲学也一样,真正学懂了,会用了,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所以我常讲哲学素养很重要,它将影响人的一生。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相并列。一是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一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它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认识过程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

自然辩证法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从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

补充内容:第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在科学总体结构中填补了从哲学到自然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空白,找到了它们之间联系的具体途径和表现形式。因此自然辨证法这门学科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推动哲学和自然科学以及技术的发展,而且通过自然辩证法和相关学科的建立,使整个科学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能让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广泛的联盟,以充分发挥辩证唯物主义的战斗作用。

第二,自然辩证法处在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和纽带。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处于科学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它们引入对自然界、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这就架起了从哲学到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沟通了它们之间的逻辑通道,使哲学有可能通过自然辩证法不断地吸取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内容,不断改变自己的存在形态。这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科学技术也可以凭借自然辩证法的逻辑通道吸取哲学的时代精神和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是一种上升。这个难度也很大,说到底,是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应用,也是我们理工科研究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所在。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特点

前沿性——是指它的研究必须涉及各门学科的最新研究领域;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力图统摄全局,驾驭全局,正所谓:高度决定视野。

系统性——是指它的内容具有历史感和整体性;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把自然界、科学技术和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因而能够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所谓:角度改变观念。

广泛性——是指它在方法上避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精确、单义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广泛性,所以它涉及得知识面很宽,要有一定的厚度,正所谓:尺度把握人生。

3、简述古代自然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被形而上学自然观所代替的必然性。(P7~8)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有三点评价:

古代自然哲学是笼统的、模糊的、粗糙的,它具有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三个特点。

①由于直观性只有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但只把自然界归结为某种具体的形态,不能科学的说明自然界多样性的统一。

②尽管论述了自然界发展辩证法,但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内在联系的过程性。也就是说,它以简单地思辨代替了自然界存在的整体联系。

③尽管他们提出了许多天才的预见,才猜测到了以后的科学发现,但有不少发现缺乏科学依据。

取代必然性:因而只能是真实和虚假并存,合理和谬误存在,带有不少神秘色彩。也就是说用主观猜测填补当时未认识的规律性。

正是由于这些缺陷,它在中世纪受到神学唯心主义自然学的批判,因而它被形而上学所代替。P7~8

4、简述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形而上学的观点: (1)自然界绝对不变(2)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3)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在外部而不是在内部(4)用力学的模型看待一切事物形而上学产生的原因: (1)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直接相关(2)把力学原理当作是一切自然现象的自然规律(3)这种自然观的形成与当时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5、近代自然科学从哪些方面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自然哲学的基石——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形而上学的一个个缺口:

(1)天文学中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2)地质学中赖尔的地质渐变论

(3)物理学中焦耳、迈尔、柯尔丁、赫尔姆霍茨等十几个不同国籍的学者几乎同时(1842)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化学中19世纪的三大发现分别是1>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2>1828年维勒的人工合成尿素3>1869年的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表

(5)生物学中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自然科学的变化: 1> 又分门别类的研究过渡到考察自然界过程的联系2>从分析基层实施过渡到研究自然过程的发展3>从收集材料进入整理资料4>从分析研究进入理论的总和

面对自然科学进行理论综合的形势,哲学家们也开始对各种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企图根据当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材料,凭借抽象的思辨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关于自然界的理论体系。其中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对当时自然科学知识做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概述——1817年出版《自然哲学》

6、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成果和伟大意义。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成果:恩格斯经过13年的潜心研究,留给我们的《自然辩证法》手稿和《反杜林论》是他在哲学上的传世之作,不仅是对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哲学总结,而且是实现马克思的哲学夙愿——把唯物辩证法系统化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一珍贵的思想遗产——“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该书的主要成果—7条

①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并指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②科学地论述了物质的定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同时指出运动时物质的固有属性和根本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等.

③深刻地揭示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认识规律与客观规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清晰地概括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规律,并用各门科学史论证了这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范畴。

⑤明确地论述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进化。揭示了整个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对立统一的过程集合体。

⑥系统地研究了科学发展的规律性,指出了辩证思维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⑦大胆地对某些自然科学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和光辉的预见。

该书的伟大历史意义:(5点)

恩格斯最早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并首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为自然辩证法理论的创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确定了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并且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反映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普遍规律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对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系统的分析,初步勾画出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和基本轮廓;把自然辩证法划分为辨证的自然观、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各门自然科学中哲学问题,从而为我们今天确立自然辩证法的体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对自然科学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哪些预见?

该书对自然科学未来发展的3个预见:

①关于原子的复杂性和不可穷尽性的预言。

“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一般来说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

②关于生命起源的科学预见。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 ,是蛋白体的不断自我更新,“如果有一天,用化学方法制造蛋白体成功了,那么它们一定会显示生命现象,进行新陈代谢。”

③关于边缘学科的预言。

“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无能为力,但是恰恰就在这个地方可以期望取得最大的成果。“

8、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恩格斯着手研究自然辩证法是1870年9月20日,距今130多年了。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与马恩的时代大不相同了。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常讲的一句话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下面我们从哲学的层次上谈四点意见:

1、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研究认识过程中主体的参与,客体的可建构性同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的统一

2、思维方式的变革——我们要充分吸收系统科学特别是非线性科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思想。

3、知识经济的到来——我们要面对当代社会化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充分吸收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大科学观、大技术观。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蓬勃欲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时代发展的三大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国民经济知识化、知识活动产业化。

4、当代科学的特征——我们的时代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科学自身也在转变之中”,并且正是科学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的转变进程。所以人们把科学看作是一种希望。科学家们也更加自觉地“追随我们时代的主要潮流,并把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向前的趋势反映到科学之中。”

费尔巴哈马克思现代系统科学

本体论认识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

唯物主义辩证法系统论

物质---精神存在---意识主体---客体

9、简述当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走向。

系统科学的基本体系:

1、系统理论:

系统论—贝塔朗菲—1945年《关于一般系统论》

信息论—申农—1948年《通信的数学理论》

控制论—维纳—1948年《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

2、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1969年《结构、耗散和生命》

协同学—哈肯—1970提出“协同”问题—1977《协同学导轮》

超循环理论—艾根—1971年《物质的自组织和生物大分子》

突变理论—托姆—1972年《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

3、非线性科学:

混沌理论—洛伦兹—1963年《确定性的非周期流》

孤子理论—罗素—1834年发现孤波;1960年发现方程的孤子解

分形理论—芒德勃罗—1977年《分形:形、机会与维数》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霍兰—1994年《隐秩序》1998年《涌现》

当代科学的主要特征

第一、传统理解的科学主张只揭示能由任何科学家重复的知识,而新科学则把不可在先的现象和行为视为科学探索的重要对象。

第二、传统理解的科学把科学的社会运用视为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而新科学则把它包括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之中。

第三、传统理解的科学忽视价值因素或把它看得十分平淡,而新科学则把价值看作是科学理性中的重要因素,因而使科学除了逻辑理性、数学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外又增加了价值理性。

第四、传统理解的科学知识系统是不关涉自身的,而新科学的知识系统则要求有评价自身的能力和方法。如果把这种新科学视为科学最基本的形式,那么传统理解的科学则应被认为是受严格限制的,是新科学的极限形式,类似牛顿力学与相对论力学的关系

(二)科学走向

另外,我们知道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社会需求的交汇点是新科学的生长点。在这种交汇点上当代科学的走向表现出三大特征:

第一、走向复杂性和非线性(混沌学和其他非线性和复杂性研究领域);

第二、走向极端和本原(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和智力起源);

第三、走向综合和统一(物理学中的局域性与全域性的统一,生命科学中遗传与进化的统一,认知科学中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以上三大走向正塑造着新的科学形象。

(三)哲学能够指导自然科学的根本原因

1、高度抽象的哲学与实证性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同一认识使命的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在本质上都是探求真理的学问。这是二者的共同基础。

2、哲学将“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从而以“观念的存在”形态去再现具体时,能比感性的具体更为具体,更为真实,因而它成为经验科学继续追踪和确认的目标。

3、自然科学是实践的,其任务是从近处看清局部,因此,在它的脚步不断向未知世界迈进的过程中,整体性的理论思维从高处为它纵览全局,勘察道路便是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形式。

4、黑格尔说过:“砍下来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脱离开整体的局部,变丧失其原有的性质,或者说,“部分之和≠整体”,这便是哲学的总

体把握高于一般科学的专注态度之处。

这四点概括起来,可以说,哲学能使科学明辩方向,能使科学开阔视野,能使科学升华提高,能为科学提供方法。特别是在现代科学远离感性、高度抽象、高度综合的情况下,更加需要理论思维和哲学眼光。所以,爱因斯坦讲:“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10、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硕士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意义?

共产党人学习自辩的三个高潮1、20世纪30年代延安的“自然科学研究小组”它第一次向中国共产党人表明,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和中国的社会变革同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2、20世纪50-60年代,科技工作者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制定了《自然辩证法12年研究规划草案(1956-1967)》,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7年12月制定了《1978-1985年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规划纲要》、决定编辑出版《自然辩证法通讯》;1978年1月16日邓小平亲自批准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981年3月教育部规定“自然辩证法”为理工农医各科研究生的必修课;1981年10月30日—11月4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周培源致《开幕词》……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探索自然界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一、学习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二、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第四、学习自然辩证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中南大学)

1、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2、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

3、进行科学方法的哲学训练;

4、提高科技工作的有效性。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自然辩证法》P187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P17-18)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关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经典著作。

第二、认真学习科学技术史和现代系统科学理论。

第三、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

第一章

1、科学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坚定信念包括哪两个方面?(爱因斯坦的两段话)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

——爱因斯坦

2、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是什么?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上的四大发现:

(1)类星体——1960年荷兰天文学家施米特发现第一颗类星体3C48

(2)脉冲星——1967年乔丝琳·贝尔和其导师休伊什发现

(3)3K微波背景辐射—1964年彭齐阿斯和威尔逊发现

(4)星际有机分子—1963年温雷伯等人发现

3、怎样理解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物质无限可分得新观点:(1)物质的可分性并非指物质由大到小无休止的机械分割,而是以统一体内有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和矛盾运动为特征的,可分割不等于分割,也不等于分离.(2)物质的可分性与物质的层次结构相联系---有层次即可分,可分都是一定层次的可分,不同层次的可分性有不同的含义,这里有质的差别.(3)物质的可分性与物质的基本形态密切相关—物质具有间断性的实物和实物粒子以及连续性的场两种基本形态(4)物质的可分性与物质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宏观物体由于质量密度等特性的不同,人们对它分割的方式也不用”微观粒子由于电荷自旋等特性的不同,对粒子的可分得形式也会产生影响”夸克幽禁”实际就是物质结构形式多样化的体现.(5)物质可分形式的不同,最终还是取决于物质内部相互作用的不同,物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决定了物质可分形式和结构形式之间的多样性等,在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中,物质由连续性的场量所组成和粒子一样,场也是可分得,而且是无限可分的

所以,黑格尔认为:“物质就是两者,即可分的和连续的,同时又不是两者。”这一思想的要点首先是指,可分与连续,两者的统一才是真理;其次是指,“物质只有就可能性而言才是可以分割到无限的。”“纯粹量的分割是有一个极限的,到了这个极限它就转化为质的差别。”所以,我们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对物质的可分性提出了以上观点。

4、了解物质的三种基本分类(七态、两大类(按自旋分)、四大家族、三种场)。(P32)

物质的基本分类:

按聚集状态分七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密态、真空场、反物质。

按基本粒子的自旋不同分两种:自旋为1/2奇数倍的粒子为费米子;自旋为整数的粒子为玻色子。

按粒子的性质可分为四大家族:光子族、轻子族、重子族、介子族。

按生命特征分两类,即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

按是否由实体粒子构成分为实物和场。

量子场论认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是三种基本场,它们是粒子与场互相对应的量子场。三种基本场分别为:①实物粒子(场)②规范玻色子(媒介子)场③希格斯粒子场

5、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23)

力的基本类型引力弱力电磁力强力

强度~10-40 ~10-10e2/he=1/137 ~1

力程r→∞ r*10-10米 r→∞ r→10-13 ~ 10-18米

反映时间t~10-18秒t~10-21秒t~10-25秒

规范玻色子引力子? 中间玻色子光子胶子

作用对象一切物体强子,轻子带电及带磁矩粒子强子,夸克

典型现象天体运动β衰变,中微子反应原子和分子力\安培力强子的产生

理论广义相对论弱点统一理论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

6、简述生命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生命信息的传递过程:

生命体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分成两个单螺旋,然后以每条长链作为母链,按照碱基配对的原则各自用周围的核苷酸形成两条互相配对的子链。一条子链和一条母链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这个过程叫复制。复制后的DNA通过碱基配对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信使RNA(mRNA),这个过程叫转录。然后,转运RNA(tRNA)以mRNA为模板,把氨基酸一个一个地连接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个过程叫翻译。现代生物学把由DNA 、RNA 、蛋白质的信息传递过程叫做中性法则。后来人们又发现,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不但DNA 决定RNA,反过来,RNA也可以决定DNA。这个过程叫逆转录。

7、什么是系统?系统的基本类型和概念的主要含义有哪些?(P28 P27)

系统是物质的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它是由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特定的关系构成具有特定结构并与环境发生特定作用而显示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特征:

要素——构成系统的组分或组元。单一要素不是系统,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才能构成系统。

结构——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要素在系统内恒定的分布和排列,并形成相互关系。

功能——系统在内部与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它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能力和属性。

环境——与系统组成要素发生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事物。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大强于它们与外部环境的作用,从而使系统整体从环境中区分出来。

综上所述,要素、结构、功能、环境是完备地描述一个系统所必需的。自然界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但只有那些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

换并且造成新属性突现的联系才能构成系统。所以,邦戈认为,所有具体事物如果不是一个系统就是某一系统的组成部分。

自然系统的类型(p28)

1、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孤立系统是指该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任何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系统,封闭系统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的交往,只有信息和能量交往的系统,开放系统则是指与外界存在着广泛的信息,能量和物质交往的系统.

2、根据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3、根据对系统的认识程度——黑系统、白系统、灰系统。

4、根据系统所处的状态——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

8、试述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答案需商议)(P212)

这里的功能是指系统内部的局部机制,结构是指系统的时空结构。这样,系统的随机涨落就可能

引起功能的改变。如果不是发生在临界点附近,结构会平息涨落,系统仍然处于稳定态;如果发

生在临界点附近并被放大,那么系统原有的结构无法调整这些功能的改变,系统将失稳,宏观结

构也将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的稳定态,突现新的结构或功能。

1、层次结构的涵义

(1)层次属于系统的结构范畴,在系统中,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与结构。(2)层次

结构——是指由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

构成的结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参与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层系统,构成后的新系统称为高层系统。

(3)系统内部的结构具有同级和上下级的关系,层次性主要反映结构的上下级关系。即物质系统的层次性主要是物质系统纵向联系的体现,而层次结构中的相干性关系主要表现为物质系统的横向联系。如:H2和O2之间通过共价键构成H2O分子

9、以Nacl为例说明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制。——选择、约束、协同、放大机制。

系统最基本的特性是它的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在系统的整体与部分(非要素)的关系之中。

1、部分部分是指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它既可以是某一要素,也可以是某些要素的组合。(1)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基础,同时又受到整体的制约。(2)它与整体存在三种关系。

Σ部分 整体

2、非加和性非加和性——是指系统的整体特性不能只归结为它的组成部分的特性。它表征为部分组成系统整体时表现出部分所不具备的新属性,表征为系统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质的差异。

①造成新属性突现的原因②量变——质的差异

3、整体性整体对部分的非加和性是整体相对于未形成系统前自由的“部分”而言的,系统中的部分已经受到了整体的约束,其属性已有所改变。

整体性= 非加和性=具有相干性关系的部分之和——通过选择机制发生耦合关系形成整体——选择、约束、协同、放大。

例如:NaCl的形成是一个选择、约束、协同和放大的过程。Na和Cl之间存在相干性而耦合形成NaCl。Na具有失电子性而Cl具有得电子性,使得二者彼此具有相干性,通过选择离子键被约束在一起;Na和Cl的协同作用一方面使得它们丧失了各自的一些属性,如电中性、化学活性等,另一方面却使得NaCl整体通过放大机制获得一些新的属性,如稳定性、无色等。系统的非加和性正是耦合各方属性相干所致,不相干的属性则表现为加和性,如NaCl的分子量与Na和Cl的原子量之间的关系:(58=23+35)。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实际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关系。

系统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新质归根到底来自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决定整体。反过来,各部分也只有在系统整体中才具有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一个部分从系统整体中、从相互作用关系中割裂出来,就会丧失作为系统整体一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正如黑格尔所说:“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只有作为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从这个意义说,整体决定部分。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依赖、统一,从而决定着系统的存在、运动和演化。

整体指事物的全体及其发展的总过程。部分指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与部分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是整体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可能是部分,反之亦然。

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整体包含部分,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与发展;部分构成整体,整体也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与发展;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整体与部分相比较,整体是高于部分的,因此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其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因此在全局优先的前提下,也要注意局部,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再次不同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注意区分主次,善于抓住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局部,统领全局,掌握主动。

10、为什么说“上层系统不一定比它的下层系统更复杂”?(答案商议)

上层系统并不是一定比它的下层系统更复杂。譬如像H2O这样的分子,其结构要比组成氢和氧的原子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群体的结构要比组成这群体的细胞的结构简单,原因在于,系统进化创造出来的等级不单单是结构等级,而且还是控制等级。——拉兹洛《进化》11、试述层次结构的稳定性与结合度的相互关系?

层次结构的结合度与系统的稳定性关系

正因为存在着结合度递减的趋势,所以高层系统的解体可以不影响低层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结构之上重新建立新构型,出现变构过程中的稳定转变。

正因为低层系统的结合度更大一些,才使得上一层次的瓦解可以不导致一切从头开始的彻底重组。

所以,我们说:“自然系统的存在与演化取决于它的稳定性。”

12、怎样理解层次结构之间的因果链关系?

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也决定了其中必然存在着双向因果链:

低层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结果,这可以称为上向因果链;

高层系统作为原因又会在低层系统中引起某些结果,这可以成为下向因果链。

双向因果链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异,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

上下因果链在方法论上的应用

上向因果链——分析法的依据,即低层系统及其相干性关系作为原因导致了高层系统特点的出现。只有从低层系统的规律和相干性特点出发,并考虑到相应的对应规则,高层系统的特点可以得到递进的阐明。

例如:从化学规律探讨生命的起源。

下向因果链——综合法的依据,即高层规律对低层规律的限制和影响,因此从高层规律出发,考虑到相应的边界条件和对应规则可以对加入高层系统的低层现象做出解释和预言。

例如:从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研究动物群体的“社会现象”。

13、请写出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中的六种对称性与守恒定律的对应关系。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的对应关系:

(1)空间平移对称性——动量守恒

(2)空间转动对称性——角动量守恒

(3)时间平移对称性——能量守恒

(4)空间反演不变性——P守恒定律(宇称守恒定律)

(5)时间反演不变性—— T守恒定律(时间守恒定律)

(6)电荷共轭不变性——C守恒定律

14、什么是模型?请你写出20世纪形成的五大科学模型。

模型的定义: 人们认识复杂事物的简化形式(参考思想模型的定义)(P180)

五大科学模型(1)大爆炸宇宙模型(2)强子-夸克模型

(3)板块构造模型(4)DNA螺旋模型(5)图像计算模型

15、解释下列概念:

30K微波背景辐射就是来自宇宙空间背景上各向同性的微波辐射,它的谱线接近3K温度的黑体.

真空就是极态,一种理想状态的模型

构成性关系=纵向联系

夸克幽禁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研究发现夸克本身还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或者就是自然界本来的存在状态,现在人们还无法打开夸克,物理学称为夸克禁闭

宇称守恒定律: 宇称守恒说明镜像与原像相同的,宇称守恒描述”微观粒子体系的运动或变化规律似乎具有左右对称性的规律

宇称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它在镜子里的像的运动状态,似乎相同的物理量。

相干性关系=横向联系

对称性:对称式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对于一个事物进行依次变动或操作;如果经此操作后,该事物完全复原,则称该事物对所经历的操作时对称的.(P34)

第二章

1、宇宙诞生后的演化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P38)

宇宙形成后经历的几个演化阶段1>基本粒子形成阶段2>辐射与核合成阶段3>实物阶段4>未来阶段

2、支持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几个主要观察事实是什么?(P40)

宇宙天体的实测氦丰度25%与其预言的25%~30%相近;宇宙实测的空间各向同性的3K微波背景辐射与其预言的5K相近;实测到的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现象表明所有河外星系都是远离我们而去;观测发现所有宇宙天体的年龄都小于200亿年

3、恒星一生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39)

恒星一生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引力收缩阶段2>主序星阶段3>红巨星阶段4>脉动和爆发阶段5>高密恒星阶段

4、地球演化史上形成的几个圈层各是什么?(P41)

地球内圈层的形成和演化

地核——地幔——地壳

地球外圈层的形成和演化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的运动和海陆分化(魏格纳的大陆飘移说——板块构造说)

冰期和间冰期的寒暖交替

5、生命起源假说中的化学进化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42)

生命起源于化学演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简单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2>从生物小分子到生物大分子3>从生物大分子到原始生命体

6、以生命进化为例,试述内外因在事物演化中的作用。

(※简述生命诞生的意义)

生命的诞生是地球上物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自然界演化发展中最美丽的花朵。由于产生了生命,才使地球历史从化学进化推进到了生物进化。生命的诞生,也意味着物质发展的异化,产生了否定自身的因素,即生命使其与物质相对立的思维、精神现象成为现实。从此,自然界从亿万斯年的沉睡中苏醒,开始了自己认识自己,并且自觉地指导和控制自身发展的历程。

7、什么是熵、熵增加原理、可逆、不可逆、有序、进化、涨落、混沌、自组织、他组织、耗散结构、信息、无限性?

熵——是一个反映热运动过程和方向的物理量。

熵增加原理——系统只能自发地朝着熵增大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熵最大的平衡态。(P45)

可逆过程——不会改变孤立系统的熵(ds/dt =0)。是指一个物质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如果存在另一过程,它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即物质系统回到原来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简称可逆。

不可逆过程——使孤立系统的熵增加(ds/dt>0);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的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简称不可逆。

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运动或转化。(P49)

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无规则的联系、运动或转化。

把握“序”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系统的有序或无序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单个事物或孤立的要素是无所谓有序或无序的;

第二,系统的有序可表现为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

第三,任何系统都是有序和无序的不同程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了系统的一定秩序,即有序度;

第四,系统的有序和无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者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进化是指事物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它是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经过渐变或突变而发生在远离平衡态下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涨落——是指系统局部范围内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随机形成的偏离系统整体状态的各种集体运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它描述成系统的宏观状态参量对其平均值所做的随机的微小变动。它是存在于一切真实系统中的固有属性。

涨落是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内涨落、外涨落:微涨落、巨涨落)具体形成原因有三:

①要素性能的偶然变异;③环境的随机干扰。

②要素间耦合关系的偶然起伏;

所以涨落的特性也有三:偶然的、杂乱的、随机的。

混沌动力学在以往系统的外随机性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现了确定性系统的内随机性。

哈肯认为:“混沌性为来源于决定性方程的无规则运动。”即混沌是由决定性方程所描述的无规则运动。这样“决定性”与“无规则”成为矛盾的复合体。

现代科学认为,混沌不是绝对的混乱无序,它是一种宏观上无序无律,微观上有序有律的状态。从宏观上看,系统的有序程度的确降低了,但微观上却显示出一种无限嵌套的自相似几何结构。(p54)

混沌本质上是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控制参量范围内所产生的对初始条件具有极度敏感依赖性的回复性的非周期性行为状态。

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主地或自发地组织化、有序化或系统化的运动过程。即系统在没有外界指令或外力干预下,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他组织——如果系统在特定的外部干预下获得其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便说系统是他组织的。人工自然系统大都是他组织的系统。(P55-56)

耗散结构——“在开放和远离平衡态的条件下,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和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而形成和维持的宏观有序结构。”普利高津称之为耗散结构。

信息,使标志物质问题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P244)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无限性(见15题的第二句)

8、维纳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试阐述信息的本质。

(P244)信息就本体论意义而言,是标志事物存在及其关系的属性

9、试述进化与退化的基本特点。(P51)

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两者的一般特点(1)自发性进化和退化都是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否定。他们不是按照来自外界的指令变化,而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按照内部的根据自组织或自瓦解。(2)稳定性重建当原有事物或系统出现了失稳状态时才会进入进化或退化的过程,其结果是新的稳定状态的确立。(3)离散性进化和退化主要是在连续过程中的中断中实现的,其中也有某些方面的连续性,但进化或退化的完成往往要经历突变。

10、你是如何理解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的?(P52~54)

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中广为存在的两种趋势和过程。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又不是唯一普适的现象(教材p52)。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进化的过程和退化的过程并存着。简单地用一类事实否定或代替另一类事实,显然是不妥当的;简单地将两类事实看成是并行不悖的,也是不妥当的。这里,重要的问题在于探讨进化与退化之间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生共处,两者相伴进化与退化往往是同时发生,一起存在的,它们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某一些层次、角度、侧面来看是进化(或退化)的过程,在另一些层次、角度、侧面来看就是退化(或进化)的过程。比如,一个系统有序程度的提高,需要以负熵流的引入为代价,这相当于把系统的熵增转移到了环境之中,或者说,系统的进化以环境中某些方面的退化为代价。

进化与退化的同生共处,表明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用某种代价换来的,而代价又是为寻求发展而付出的。两者相伴相随,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第二、相互包含,两者统一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内在地包含着进化,纯粹的进化或纯粹的退化至少是极其罕见的现象。所以,恩格斯指出:“有机物发展中的每一进化同时又是一个退化,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面的发展的可能性。”进化与退化的相互包含,表明了具体事物的完善总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企求绝对完满或绝对无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有否定性定理也都证明,不确定性、不完备性和不相容性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第三、相互交替,两极相通进化与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当进化或者退化的总体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就会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这样,一个非平衡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随着外界控制参量的变化,可以循序经过无序——有序——混沌的历程。在这里,

系统的宏观熵增与微观熵减两极相通,处于一体化之中。

进化与退化的相互交替,表明了自然界的演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追求直线性的演化图景原则上是不会成功的。

总之,自然界的两种演化趋势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们相互包含、相互交替、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历程。

11、试述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区别与联系。(P56)

他组织和自组织都是系统获得其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过程。这两类过程都是开放的,都是依赖于来自系统的外部的作用。外部作用分两种:一种作用有特定的作用方式,一种作用没有特定的作用方式。在他组织过程中,系统承受来自外部的,包含有关未来的结构信息的特定作用;在自组织过程中,只存在来自己外部的非特定作用的方式,即在这种作用方式中部包含有关未来结构的信息。

在系统演化的实际过程中,自组织与他组织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人工设计的各种自动装置既是他组织系统,又有自组织行为。协同学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自组织和他组织之间的合作”,使系统在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发生一个质的变化。

12、试解释公式:ds = d e s + d i s 的意义,并进行讨论。(P57,58)

普利高津在深入研究热力学的基础上,认为一个系统的总熵变dS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方面是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由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所引起的熵变,叫做熵流deS;另一方面是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变,叫做熵产生diS。于是得到一个总熵变公式dS=deS+diS。由它可以导出以下结论:

第一,有序演化与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只是开放系统的特例;开放系统有可能产生与封闭系统本质上不同的行为。

第二,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当系统从外部输入的负熵流的绝对值大于系统内部的熵产生时,才会实际上出现有序演化,即当deS<0,且∣deS∣>diS时,则dS<0,系统将沿着熵减方向走向有序。

第三,系统一旦封闭起来,无论是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会自发地走向无序。所以,布里渊认为,要避免死亡,唯一的办法是冲破禁闭。

13、自组织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需要哪些条件?(P57~59)

1.开放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必要条件

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外部源泉

3. 非线性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在根据

4.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

5. 内部涨落是导致系统有序演化的直接诱因

从以上的讨论可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以自组织形式来实现的进化过程是在具备了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正反馈机制和涨落等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的,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系统都难以产生新的有序结构。

14、艾根对生命起源和进化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P63)

20世纪70年代,[德]艾根建立了核酸和蛋白质在一个超循环中共同进化的超循环理论,认为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和生物进化阶段之间,还有一个分子自组织阶段。在这个阶段,才形成具有统一遗传遗传密码的细胞结构,这样在逻辑上可以把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分为:(1)前生物的化学进化阶段

(2)生物大分子的自组织阶段

(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阶段而分子自组织过程采取了超循环的组织形式,艾根强调,只有通过复杂的超循环的组织形式,才有可能实现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合作,促使生命信息的起源和进化,这种把生命起源作为自发的自组织现象来描述的理论,为研究生命起源,特别是生命信息的起源提供了新思路。

15、怎样理解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周期性与无限性?(P62,65)

1.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中普通属性,它是指自然系统经过一定的演化过程之后,向原来出发点的复归。但是,由于自然界演化过程的不可逆性,这种复归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总的趋势上呈现上升的特征,而又仿佛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即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扬弃”。

2.无限性的含义在现实世界中,有限与无限是一个难题,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否认无限吧,又许多地方显得说不通,承认无限吧,还得回答下列问题:它是作为实体呢?还是作为某一事物固有的属性呢?抑或两者皆否呢?”19世纪,德国诗人海涅则认为: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一个白痴才指望有一个答案!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首先提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与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这两个命题都可以成立,这就是二律背反的论证,康德反驳“无限”与反驳“有限”的思路:宇宙若无限,那么它就未形成;宇宙若有限,有限之处是什么?

哲学上对无限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静态的解释,认为无限是对象实体的一种与有限相对的性质,它已经存在,即所谓“实无限”;另一种是动态的理解,认为无限是一个过程,即所谓“潜无限”。倘若由静态转向直观的动态过程,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无限性的真正含义正在于“可超越”,在于对现存事物永不停息的超越;无限不是一个既定的实体,而是一个正在展开的过程;无限不是已经实现了的“实无限”,而是正在实现的“潜无限”。

16、为什么说克劳修斯的“宇宙热寂论”是错误的?(P68)

两个方面:第一,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从有限的,孤立系统中得出的结论——最终趋于热平衡态,把它推广到无限宇宙中去世缺乏根据的;第二,热力学第二定律应用于宇宙时忽略了不应忽略的“引力”的存在。

第三章

1、人类从动物中的两次提升各指什么?

这一思想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提出的。他认为:“只有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历史的发展使这种社会生产组织日益成为必要,也日益成为可能。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将从这种社会生产组织开始……”

总之,这两次提升是指一般生产和有计划地生产

2、人类起源于动物界的确凿证据有哪些?

关于人类起源于动物的确凿证据

A、从比较解剖学方面看出人具备哺乳动物的一般特征;

B、从胚胎学方面看出人类胚胎发育的过程同动物进化的历史相吻合;

C、从比较生理学的血清实验证实人与高等猿类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

D、从古生物学方面发现了从猿到人的各种化石,更直接地证实了人类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

3、简述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4、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人是什么?多少人殚思竭虑,但又众说纷纭:

A、人是两脚扁平,无羽毛的动物;

B、人是直立行走,用手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的

动物;

C、人是会说话,有理性的动物;

D、人是能超越自己存在的社会化的动物;

……

1)直立行走:2000~1500万年前左右,森林古猿在环境巨变被迫下地后,为了获取食物、实现自卫,在其变异着的基因库许可的范围内,逐步由开始下地时的半直立行走过渡到能够直立行走。“这就迈出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从此,古猿行为、心理的进化主要不再直接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和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而是在自身活动的推动下开拓前进。

(2)手足分工:手足分工是劳动产生的前提,但“劳动”一经出现又成为人手形成和完善的动力。所以恩格斯讲:“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在“准劳动”中,手适应于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动作,功能的改变结合基因型的发展,引起了手的骨骼、神经、肌肉等解剖结构的重要改变,从而形成了人类特有的高度完善的劳动器官——人手。“手的专门化——这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异于其他动物的人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由此可见,手足的分工、劳动的出现、人类的产生这三者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关系上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从这一演化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约束(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适应(直立行走、手足分工)——选择(基因突变、功能结构的变化)。所以我们说,人类的产生是劳动的结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p71)直立姿势不仅使形体内部结构相应固定,而且使视野开阔,获得更多的信息,锻炼了神经系统;直立姿势不但使脊椎支撑起更大容量的大脑,从而为语言、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语言的产生:随着直立行走能力的加强和劳动活动的发展

①生长相关律——器官的进化——有了可能性

②社会化的劳动——到了彼此之间非说不可——产生了必然性

因此,恩格斯说:人类的语言是人的社会化劳动发展的产物,“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4)人脑的形成:恩格斯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

了人的脑髓。”主要表现为脑量的增加和脑结构的分化和复杂化。

黑猩猩的脑量仅为400毫升,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北京猿人的脑量已达1000毫升,现代人的脑量则平均高达1400毫升;与此相随,额叶面积从占脑总面积的17%上升到29%,而且大脑皮层中与手指运动和语言活动相联系的区域不断扩展和高度分化,使现代人大脑皮层的分数维达2.73~2.79。

(5)思维、意识的产生:

这一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动作思维——动作+表象思维——动作+表象+概念思维

恩格斯说:“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儿童智力的发生、发展考察了人类认识的起源,提出了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发生认识论。他认为人类个体感觉—意识能力的发生发展,不仅重演着整个生物界感觉—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而且更是人类系统意识或思维演化历程的简单缩影。

6)社会的产生:

综上所述,作为人的主要特征的手、语言和意识都是在社会劳动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在劳动过程中,既改变了外部的自然,同时也改变了自己本身的自然。劳动使人得以摆脱了纯粹的动物状态,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和人类一起诞生了。“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而产生了新的因素——社会,这种发展一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确定的方向。” “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

5、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74~75)

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仅仅是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一般特点,除此之外,特殊点还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对象;

第二,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对象;

第三,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对自然物作出评价(注意p75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

6、人类历史经历了哪三种经济形式?你面对未来的知识经济有何想法?(86)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后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

我们怎么办?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1月9日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讲:“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到2020年,我们在座同学都将是40岁左右的人了,历史的重任将落在你们身上。所以,大家今天一定要珍惜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负重奋进,笃行求实”,勇敢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7、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些新的进化?(P81)

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中,表现为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人在发挥自身本质力量的生命活动中,“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所谓人的自然化,是指人们在活动中更广泛地掌握和同化自然力,将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力量纳入自身,变为自身的部分。如果说,自然界的人化是使自然加入到社会历史之中,那么人的自然化则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以各种各样的自然本质来丰富和充实人自身,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他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所以我们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改变着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本身。(接教材P81)

人的新进化的特点是:即有体内进化,又有体外进化,并且后者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8、什么是自在自然?三者的包容关系如何?

1、自在自然自在自然也称“天然自然”,是未曾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或者未曾受到人类的社会活动重大影响的自然界。复旦大学陈其荣教授认为:自在自然,也称“纯自然”,它是独立于人类主体之外,未被纳入人的实践范围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发展着的原生的自然界,即与人未发生过对象性关系的自然。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教材P82-83)

(1)自决定性。自在自然的运动是自己决定自己。

(2)自协调性。自在自然的发展是自取平衡的。

(3)自更替性。自在自然的演化是一个不断新旧更替,无限循环的过程。

2、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他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出发,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引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所谓“对象化”,就是人的活动、人的本质力量凝聚和体现在作为对象的自然物之上,人的主体活动的能动性获得了对象性的形式,体现在自然由于人的活动所产生和显示出来的新的规定性之中。所以,“化者,关系也,这里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象化”对主体来说,是人的本质的外在化、物质化和客体化;对客体来说,是对象的主体化、人化和社会化。陈其荣教授认为:人化自然即属人的自然,既有人尚未改造但已经被认识、被理解了的自然,可以称它为“第一自然”或天然自然;又有已被人改造,打上了人类烙印的自然,可称其为“第二自然”或人工自然。教材P83给出了人化自然的定义,并认为人化自然的拓展过程一般是由自然科学史来表征的。

3、人工自然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它是人类依据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条件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深深打上了人类印记,与人类社会发生密切联系的自然界。从人类深入自然的程度,人工自然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1)人工控制的自然,如自然保护区;

(2)人工培育的自然,如人工培育的动植物、转基因动植物;

(3)人造自然物,如人工产品、人造环境、克隆生命体。

人类与人工自然之间构成了一个调控系统,人工自然的拓展过程可以由技术史来表征。

4、人化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关系

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来看,构成与人的对象性关系的首先是人化的自然界,然后才是人工的自然界。一方面,人只有认识了自然界才能改造自然界。而人对自然界的所有认识,由于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并不能一下子全部变为改造自然的手段。所以,人工自然只是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人化自然为人工自然的拓展提供了认识上的前提。另一方面,人工自然又为人化自然的拓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自然既推动了人的新进化,又推动了自然界的“人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才在自然界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比如核能的利用的三步曲)

三者的图解关系是(人化自然=天然自然)

9、怎样认识人工自然的客观物质性?(P87)

第一,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改造而来的,其物质原料是天然自然提供的;

第二,建造人工自然的根据和过程来自天然自然,要服从自然规律;

第三,人工自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人造物,是意识的物化、智慧的结晶。

所以,人工自然的客观物质性是改造过的客观物质性。一方面它是人类实践的创造物,另一方面又是满足人类特定需要的为我之物。(参见教材P88)

10、为什么说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的本质?(P89)

人工自然的人类意识性,是由它对人类意识的依赖性所决定的。人类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出于一定的目的,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创造人工自然的。这种自觉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人类意志的正确指导和积极参与。

(1)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实践的起点;

(2)人类意识提供了人工自然实践的内在根据,规定其结果;

(3)人类意识还能对人工自然的可行性作出判断;

(4)人类意识还可以为人工自然的社会应用提供指导。

由以上四条可知,人工自然是人们依据对外界事物的结构、属性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进行合乎目的的设计,并以此对这些事物的结构、功能和属性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优化组合的结果。因此,人工自然在本质上是人类理性的创造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物化的知识力量。所以,人类意志是人工自然的本质,人工自然是人类意志的外化,离开人类意志的正确指导,人工自然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11、你是怎样理解自然界对人类实行报复的?(P94)

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作用至少也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自然界使人类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丧失了自由、丧失了个性。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也对之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这种报复的形式使有个性的人、自由的人高度结合到一种机器系统上,服从一个生产组织者或者机构的支配。

第二种形式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征服者,又成了这种征服活动的直接受害者。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自然界的报复(生态危机、全球问题)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在每个时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1)采猎文明时代:原始的过度采集和狩猎——消灭了大量物种——造成食物危机。

(2)农业文明时代: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过度使用土地——形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土地危机。

(3)工业文明时代:利益的驱动+大机器的生产——生态危机——“全球性问题”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产生。

(4)信息文明时代: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当代文明制度的建立以纯朴道德的失落为代价——信仰危机。

12、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生态危机的本质的?

A、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危机

生态危机从其产生的根源上来看,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从其性质上来看,它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对人类的威胁都是严重的;但从本质上来讲,真正危机的并不在生态本身,不在自然方面,而在于人类本身,在于人的方面。这是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只有人才是真正的主体。自然曾经是而且仍然是盲目地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它的任何变化和全部适应性都是而且仅仅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过程。它的兴旺、它的毁灭、它的某种形式的存在与否是它自己所意识不到的。也就是说,生态危机的发生与否对自然而言并无本质的区别,但对于人类来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生态危机从表面上来看,是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资源的匮乏、生物多样性的锐减……,而在实质上却是人类从事生产的基础和生活在其中的环境的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遭遇困难、面临灾难。人类数千年劳动创造的美好生活、全部文明和光明前途因此行将结束、面临毁灭……。所以说,生态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生存危机。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社会也就无所谓危机不危机了

B、生态危机的实践根源

生态危机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危机。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出现这么惊人,这么根深蒂固的错误,与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在哲学上……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化出来的生物生态系统,它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元结构。作为生产者的植物、消费者的动物、分解者的微生物,它们相互耦合,形成生产、消费和分解三个环节构成的无废弃物的物质循环。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在自然环境和生物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化出来的人类生态系统至今却只有二元结构,即人类是超级生产者、超级消费者,却不是超级分解者。人类文明可持续进化成为一个全球问题的实践根源就在于此。

13、试分析人类遭受自然界强烈报复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P97)

从近代以来,人类之所以遭到自然界的强烈报复,这既有认识根源,也有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A、认识根源:首先是由于人类对自然活动的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是人类忘记了其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性;再次是人类盲目追求短期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忘记了人类的长远利益。

B、社会根源:首先是商品经济内含有对自然界功利主义的内容;其次是为了战争和其它一切危害人类自身的目的而故意改变自然环境的行为;再次是追求利润的商业膨胀行为既刺激了人类对消费品的过分追求,也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挥霍浪费;最后是世界性人口膨胀所造成的压力加重了地球的负担。

C、思想根源: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意识等也是加剧人与自然界不协调的原因。

(恩格斯早在130年前就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就是说,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它既是人化自然的过程,同时也是自然对人的异化过程。)

14、试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P98~101)

造成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应从多方面入手才能达到:

A、在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人是唯一具有智慧的方面,是人与自然界调控系统中的控制者。

B、在自然界方面,同样存在着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多种可能性。

C、在中介方面,也存在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15、人类对自然界的需求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P99)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生存空间的需求,对能源的需求,对物质的需求,对适宜人来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教材P98-100)

16、怎样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P101)

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具体地说,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首先是对社会的调节)、途径(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原则(“最小消耗”和“合乎人类本性”),为综合解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要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必须

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教材P101-104)

A、要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建立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前提。

B、要坚持生态平衡的原则,解决好生态保护与人类生产目的的矛盾。这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所在。

C、要进一步完善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即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生产。这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

D、要进一步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

2、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的手段及其途径不仅快捷多样,而且满足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于是,人的需求欲望被现实的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所刺激,又产生了新的更高的利益要求。这样一来,传统的发展模式就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和社会主体即人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变化了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及其现实生活,重新认识社会在现实状况下的发展问题。通过对传统发展观的科学扬弃,建构一种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发展观。这既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要求,又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所必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A、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即在现时代人与自然和解的前提下,为了重建人与自然的统一,必须进一步探讨自然对人的意义;调整形成于工业时代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树立全新的价值理念;确立以人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的新观点,这便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B、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初是在1987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挪威首相布兰特夫人的定义。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D、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1991年,可持续发展有注入了新的内涵:“改进人类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人与生态或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E、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熟

1992年,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再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向实践,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熟。因此,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统一世界各国民众意志的宣言书。它着眼于三个实现:第一,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第三,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

F、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可持续发展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己所走过的道路认真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生态、经济、社会三者之间发生严重失调后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目前,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和模式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与此同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21世纪的主题和人类新文明的象征。可持续发展主题中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时,要保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二是强调当代人在追求和创造今世发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平等。这就需要极大地提高人的素质,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即当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与当代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材P106)

G、小结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所坚持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扬弃,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它看来,人和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内容;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至于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在这里都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展开的。只有人不再把自然仅仅当作开发利用的对象,当作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是当作自己生存和生命的组成部分,把人和人的生存环境看成统一体,人才能对自然界实现人道主义,人和自然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统一,最终走向绿色发展道路。(教材P106-107)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愿望和权利。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

因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贫穷和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和困难,即贫穷导致生态恶化,生态恶化又加剧贫穷的恶性循环。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和生态恶化,从而彻底摆脱人口、文盲、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文明。如果我们把社会可持续发展看成是社会结构在物质、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展开的一种整体性变迁的过程,那么当今信息文明对可持续发展的功效已经在这三个层面上开始显示:在物质层面上,信息技术将使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内容和形式发生极大的转换和跃迁;在制度层面上,做为信息社会首要依托的高新技术正在成为社会系统的内生变量,冲击和影响着现代社会制度的概念、规范和组织实施;在文化层面上,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开放功能使文化价值规范的变迁速度和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之间社会互动的范围和形式进一步扩展,并为之塑造了新的选择方向和契机。(P107)

17、解释下列概念:

思维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具有其重要的属性和性质,是人脑反映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能力,是对事物诗人的活动过程和对信息的一种排序。人类思维可以说是在生物信息加工和对象识别的技能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种特殊信息加工和对象识别过程人类思维具有自觉性,创造性,多样性。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和需要而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复杂适应系统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是指由大量的按照一定规则或模式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行为主体所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它是由美国圣菲研究所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兰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以此为重要研究对象,创立了一套崭新的理论——CAS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即适应性是造成复杂性的根本原因。适应性——是指主体的内部结构和行为方式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它是系统内部自组织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体客体化

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这一对象性关系是相互的,人作为主体改造自然界( 主体客体化),自然界作为客体反作用于人类( 客体主体化)。所以,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自然环境

生态平衡课本P91象生态平衡这样的自然平衡实质上是远离平衡条件下的稳定态,这种稳定态随时都回遇到各种涨落的干扰,当涨落被放大到失稳的临界点时,自然平衡被打破是不可避免的

异化源于拉丁文“alienation”,是“疏远”、“转让”、“脱离”的意思。18世纪卢梭曾用“异化”一词作为历史上国家权利起源的一种解释,意即人民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了政治机构。到19世纪,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了主客体的分裂并提出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一步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认为“异化”使“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矛盾。“异化”实质上是矛盾的一种属性或存在方式。矛盾的一方往往是从另一方产生出来的,前者本是后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一旦它从母体中分化出来,就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从而成为与原来一方相对立的力量,制约着对方,甚至支配、压倒了对方。或者说,“异化”是指本属于自己的力量经过发展后,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制约、驾驭、支配自己的力量的一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人类创造人工自然物的本意是为了获得自由,生活的更好一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的全面人化,人类逐渐成了自己创造物的奴隶,失去了某些自由。正如父母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子女一样,在许多情况下,人类的创造物都反过来奴役人,成了驾驭人、支配人的异己力量。当今自然对人异化的集中表现就是“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灾害,而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秩序紊乱、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自然发展史上具有一种不可逆转的倒退性质。但是,它不是自然界自发产生的,而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引起的,是人类活动的一种负面效应的积累。

人类文明是指人类进化和开放的状态,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完善自我的历史过程和不断体现,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即实践主体按照自己的目的、需要去改造自然,把自己的目的、需要和本质力量外化为现实的东西,给自然界打上了人的印记,这就是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是客体主体化,即实践主体不断吸收和占有自己实践活动的成果,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前面有解释)

补充习题

什么是科学方法?方法有哪些基本特点?(P124)(1+3)

“科学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从哪些矛盾中产生的?(p136~138)4个方面

科学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143~146)4条

为什么说“科学事实是修正、补充、发展科学理论的主要源泉”?(p120)(153~154)3条

5、什么是观察方法? (154)科学观察应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157~159)1+3

6、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p156观察方法的两个局限性,p161实验的6个特

点)~163

7、怎样才能保证贯彻观察的客观性原则?(p157/p158四个方面)

8、什么是科学实验? 实验方法有那些主要特点? (p160/p163与6题相似)

9、你是怎样理解和把握汉森提出的“观察渗透理论”这一观点的?(p168/p169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三点加小节)

10、具备那些基本条件才算“有准备的头脑”? (p174/p175)

11、什么是思想模型?举例说明它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功能。(p181)1+3

12、试分析归纳与演绎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p186/189/190)1+1+1

13、1926年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创造过程一般要经历哪四个阶段? (195)

14、恩格斯认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那么假说在科学思维中有那些主要作用? (p217假说p214)假说的作用

15、举例说明怎样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 (p228)1+3

16、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方法?(p244/245/246三方面)3+3

17、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指出:“我们可以说建立一种新理论不是像毁掉一个旧的仓库,在那里建起一个摩天大楼。它倒是像在爬山一样,越往上爬越能得到新的更广的视野,并且越能显示出我们的出发点与其周围广大地域之间的出乎意外的联系。但是我们出发的地点还是在那里,还是可以看得见,不过显现的更小了,只成为我们克服种种组长爬上山巅后所得到的广大视野中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请你谈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P213)自己思考后回答

18、技术目的的提出应考虑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p262/263五个方面)

19、科学综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的意义何在? (p301~302四个方面)

20、什么是库恩的“范式”?(p304)3个方面

21、什么是科学共同体结构分层中的“马太效应”?(p324/325)

22、试阐述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提出的科学发展四阶段模式。(p135、p303-304)

补充题

1.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相继创立的三门自组织理论

答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 1969年《结构,耗散和生命》

协同学—哈肯— 1970年提出《协同问题》—1977《协同学导论》

超循环理论—哎根— 1971年《物质的自组织和生物大分子》

突变理论—托姆—1972年《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

2.日本物理学家武谷三男把人类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本质论阶段

补充课件:

1.任何一门科学都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自然辩证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探索自然界演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地处理人与自然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物质运动运动是物质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将其分为5种类型:1>机械运动2>物理运动3>化学运动4>生命运动5>社会运动高运动形式不是低级运动形式的简单叠加,具有非加和性-实现性,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跨学科研究的证据

3.系统1>至少有两个以上要素材能构成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主元,2>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中关系的总和,表现为要素在系统内的特定的或想对稳定的巩固,排列,并形成相互关系3>功能是系统在内部与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它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属性或能力4>环境与系统组成部分发生作用而不属于系统的事物,系统地环境与要素是相对的概念.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要强于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从系统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只有强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构成系统

4.过程——是指在时间中展开的一定状态序列,属于动力学的研究对象:分可逆和不可逆过程

5.何谓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德文 Dialektik der Natur 英文Dialectics of Nature“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相并列。一是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一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它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认识过程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

自然辩证法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交叉;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从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是跨学科的研究。

6.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

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的四个基本含义:(武杰p266)意义在于四个“相区别”:1、它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区别;

2、它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相区别;

3、它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

4、它将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相区别

7.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3.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态。4.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5.物质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世界上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失,只是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

8.现代哲学对物质概念认识的走向——从本体论到认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当代科学哲学已经从传统的本体论研究转向了科学认识论层次,具体表现在弱化物质实体,而强化关系实在,退却的路径之一是:由物质论到客观实在,再由客观实在的“属性”到“关系”:

1.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2.能量与信息的关系

3.物质与测量的关系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9.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10.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自然界物质形态无限多样、千姿百态。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从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和生命世界分别探讨它们的统一性。

1、宇观世界

2、微观世界—对微观粒子的探索过程2)原子行星模型的建立3)中子的发现4)正电子的发现5)中微子的发现6)第二代基本粒子的发现

生命世界4、从自然科学角度理解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尽管自然界物质形态无限多样、千姿百态。但是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1)宇宙万物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2)实物和场具有统一性,可以相互转化。

(3)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四种基本的力来解释,并且有望统一起来。(4)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基本体现。

11.物质的运动恩格斯指出:运动是标志物质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可思议的”。并将其分为5种类型。

(1)机械运动(2)物理运动(3)化学运动(4)生命运动(5)社会运动

高级运动形式不是低级运动形式的简单叠加,具有非加和性——突现性(武杰p376)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跨学科研究的依据.所以,从事科学研究要把还原论方法与整体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12.哲学上的三个主要观点:

(1)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形态最普遍的存在形式是系统方式。(2)自然系统的最基本特征是整体性。(3)自然系统的存在与演化取决于系统的稳定性。

13.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上层系统并不是一定比它的下层系统更复杂。譬如像H2O这样的分子,其结构要比组成氢和氧的原子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群体的结构要比组成这群体的细胞的结构简单,原因在于,系统进化创造出来的等级不单单是结构等级,而且还是控制等级。

层次结构的结合度随着物质层次由低到高推进,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而递减。

当我们从初级组织层次的微观系统走向高级层次的宏观系统,我们就是从被强有力地、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的系统走向具有较微弱和较灵活的结合能量的系统。

层次结构的结合度与系统的稳定性关系正因为存在着结合度递减的趋势,所以高层系统的解体可以不影响低层系统的稳定性,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结构之上重新建立新构型,出现变构过程中的稳定转变。

正因为低层系统的结合度更大一些,才使得上一层次的瓦解可以不导致一切从头开始的彻底重组。

所以,我们说:“自然系统的存在与演化取决于它的稳定性。”

14.所谓过程——是指在时间中展开的一定状态序列,属于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15.熵概念提出的伟大意义1850年,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历史性意义,在于它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给出了与牛顿机械论图景完全不同的世界演化图景;尽管这个演化是向下的,越来越糟的演化,但它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揭示的生命世界是向上的,越来越高级的演化形成鲜明对照,它们共同发展了“演化”的概念;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演化”和“发展”的概念越来越成为新自然观的主题,难怪英国著名学者(物理学家兼作家的)查尔斯·斯诺会说,不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与不懂得莎士比亚同样糟糕。

16.所谓热力学平衡态——指那种宏观无差异、微观状态分布最为混乱的状态,即熵最大的状态。

热传导现象——温度差——热平衡气体扩散现象——密度差——分布均匀

化学反应——能量差——化学平衡

总之,在上述物理和化学系统中,不可逆过程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系统趋向无序的消极作用。

冲突是融合的前提,对立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17.退化——一般是指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不可逆过程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像晶体和铁磁体中出现的那种有序就是平衡有序,它们是在微观分子水平上定义的有序。这种有序一经形成,就不再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因此,通常认为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结构。

18.非平衡有序是指呈现在宏观范围上的时空有序。这类有序只有在非平衡条件下,通过和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形成和维持。生物有机体就是一种空间有序、时间有序和功能有序相结合的耗散结构。所以,常称耗散结构是一种“活”结构。

19.通向自组织的三种途径

最基本的一种是逐步改变控制参量而导致自组织的途径。如在物理系统中产生的激光。

第二种是通过改变系统组分数走向自组织,甚至只要把相同的组分放在一起就可能在宏观水平上出现全新的行为。如在化学系统中发生的化学振荡、劳动中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第三种是通过瞬变走向自组织的道路,系统在新的条件下弛豫到一种新的状态时,通过突然改变控制参量也可能引起自组织过程。如在流体力学中出现的湍流现象。

20.自组织演化的三种过程

自组织作为一种演化过程的抽象概念,它包括三类过程:

A、由非组织到组织的过程演化;意味着组织的起源;

B、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意味着有序程度的提升;

C、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意味着组织“结构与功能”水平的增长

21.研究自组织现象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补充第二章13题)

A、理解“四大起源”的钥匙;

B、解决达尔文与克劳修斯矛盾的关键;

C、研究重要工程技术的手段;

D、解释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工具

约束是指环境对系统施加的持续作用,而瞬时存在的外部作用叫做对系统的扰动。

有约束就必然会引起系统的某种反应或响应,这就是适应的过程。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相对于线性相互作用而言的。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各要素之间彼此独立,要素间的组合只有量的增长,而不会有质的变化。它用线性方程(如牛顿力学方程F=ma)来描述,就是量与量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在直角坐标系里,表现为一条直线,具有叠加性,即部分之和等于整体。

非线性相互作用会使系统各要素之间丧失独立性而产生相干效应,在时空中表现为非均匀性和非加和性,使系统显示“不等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性,而产生一种新的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还会使系统的演化产生多个可能的分支,即出现各种不同的演化结果。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非线性方程在一个确定的参量下,可以同时有几个不同的分支解,从而使系统的演化呈现出多样性和随机性(武杰:《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结原因》)。

正反馈是系统有序演化的内部机制

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系统具有滚雪球式的增长效应,使过程的结果又影响到过程的原因和过程本身,这就是反馈作用。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负反馈通常会使系统的变化衰减,强化系统原有状态的稳定性,不利于系统的进化。只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正反馈才会使系统的变化被放大和加剧,加速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使系统失稳而发生质变,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例如,乙酸甲酯水解生成乙酸和甲醇的自催化反应就是一个正反馈过程。

由此可见,系统在临界点的行为不是完全确定的,它存在多个可能的演化分支(叉),系统究竟向哪个分支演化,随机涨落起着很重要的选择作用,即随机选择的非决定论发挥了作用。我们归纳为以下几点:

1、涨落代表系统的一种随机探索新结构的趋势。

2、在两个或多个稳定耗散结构分支中涨落起着很重要的选择作用。

3、非线性相干效应是涨落被放大的内在机制。

4、巨涨落代表一种新的宏观有序结构的形成。

5、耗散结构就是某种被稳定下来的巨涨落。

6、无规则的涨落形成了有规则的结构,这正是一种“相反相成”的辩证法。

22.科学发展有两种趋势:其一是走向统一与简明的道路,其二是走向变化与复杂的道路。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可以说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子学科群,它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理论等。各种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尽管背景和对象有很大差别,但它们都试图解决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探讨有序与无序相互转化的机制和条件问题。由上一个问题的介绍可知,自组织结构是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机制,经涨落或起伏,而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