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最新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最新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最新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现代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研究的多类型特征。对教育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以揭示方法与方法间的联系,明确各方法在整个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的地位,把握各方法对象的运动形式、结构、属性及综合趋势,对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进行相对科学的分类,学者们进行了各种尝试。

目前所使用的较有效的分类方式基本上有三种。

(一)按适用范围和概括程度分,可划分为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的科学方法,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以及适用于一切科学的哲学方法论三个层次。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哲学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对于一般的科学方法、具体科学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按研究目的功能作用分,可划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发展性研究,评价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基础性研究是指通过阐明新理论或重新评价旧理论从而发展完善理论知识体系的研究。基础研究不仅具有发展理论的价值,而且具有“超前”性质和预测未来的功能。应用性研究是指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的研究。它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育研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应用性的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很难区分且又都是需要的。基础性研究提供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应用性研究提供丰富材料去支持和完善理论,或促进新理论的产生。应用研究如果只限于解决当前某些具体问题,而不企图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探究其根本原理,那么得到的结果往往只限于解决局部问题,而不能广泛应用。发展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教育事业、学校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的有效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评价性研究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选择活动的相关价值作出判断,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样”。而预测性研究主要目的则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将会怎么样”的问题。

(三)按研究方法分,可分为历史研究、描述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关于教育研究类型问题,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第一,对教育研究方法进行分类,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对研究方法的理解应用,在于掌握每一类方法的基本特点、适用范围和条件。分类的客观性,反映我们对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本质认识的现代水平。特别是应该看到,随着教育科学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很难设计出一个单一的分类方案来囊括全部方法,而一项研究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的,可以归入好几种方法类型。例如关于青少年主体性问题,涉及什么是主体、主体性,学生作为认识主体本质含义是什么,具有什么规定性?主体认识能力是怎样形成的,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学生主体性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提高和强化主体性?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等等,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第二,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随着科技发展,新的方法不断形成,特别

是相关学科新方法的冲击,教育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变革。因此,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也就是说,要从就方法分类谈方法深入到对以下问题的哲学反思:教育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教育理论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教育研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什么是合理的科研活动

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应各占多少比例,几者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等等。

《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带着一份憧憬,带着一份喜悦,带着一份期待与责任,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的培训,不仅有理论的学习,充实我们的大脑,同时还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参观学习和调研,使我在思想理念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真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感受一:认识心理健康重要,促发展。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感受二:提高自身素质,助成长

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简报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简报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总结 一年中,在教研室和教育信息中心的领导和关心下,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落实,规范教研管理。 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一年中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的组织、研究和交流,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同时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认真制定了教研工作制度,并组织教师拟定教研计划,活动方案,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出勤记录、活动纪要。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提高课堂效率。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以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指导本学科的教学实践。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交流体会,说课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用理论指导教学,锤炼自身业务能力,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1)本学期继续以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新教师上练兵课为主,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切实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 (2)为了做好参加市信息技术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的准备工作,我们首先在本校进行了教师三项基本功比赛。推荐一位教师参加,比赛内容主要是评课、说课、软件使用,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并同时请专家、教师共同评比,最后评出最优秀的教师参加市比赛。 (3)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活动,积极鼓励教师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及时总结,撰写教学论文,分别参加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教学设计论文18篇,选出7篇优秀教学设计论文送市参赛。同时在今年12月19日组织教师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暨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共有五名教师的论文获奖。 (4)为了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把握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途径的研究,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分别参加《信息科技》和社《中小学生学电脑》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编写工作已基本完成。 (5)为了做好参加“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观摩活动”的准备工作,组织教师利用“五一”期间加班加点赶制课件,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在比赛期间,不辞辛劳地奔波于各个比赛点,安装课件,调试服务器,尽最大限度的排除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参赛的四堂课都能顺利的完成,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6)以科研为先导,积极鼓励教师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活动,参于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形态研究》的研究,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大量的教学软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以web形式展示在“教育信息网”上。 三、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格而科学的法,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验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的预定假设,它通常是从量的方面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对所收集的量化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检验和解释。 3.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通常是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运用综合、比较和归类、归纳与演绎等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4.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 5.现场研究 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它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 二、简答题 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要素:研究主体(谁研究)、研究客体(研究谁)、研究问题(研究什么)、研究目的(为什么研究)、研究方法(用什么研究)、研究条件(怎么研究) 联系: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分别解决了整个研究的六个方面,回答了主体对客体做了什么,为什么做,以什么方法怎样去做得问题。 2.教育研究有哪些特点?试概述。 (1)复杂性和难控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涉及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内部因素,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传统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制约,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这使得教育研究变得极其复杂。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

教育技术许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本章重点: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特点: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研究对象: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程序化 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2、客观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 3、数量化 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呈现、分析和处理。(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1.经验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经验方法之社会调查法 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3.经验方法之实地观察法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经验方法之实验研究法

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 A.理论方法之数学方法 忽略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说明,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结果。 B.理论方法之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I).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1、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2、探求科学规律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五)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3、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4、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本章重点: 1.研究假设的建立 2. 研究变量的确定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均为单选题。 2.在历年考试中,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方法的 基本含义。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文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准确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需要区分科研和教研两个概念。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而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研除具备一般科研的特征,如:探索性、问题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还具有自己的 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中学教育科研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 结合,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中学教育科研是基于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是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参加中学教育科研的,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有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而且 他们是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因此,科研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宏 观的哲学思考,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这使得教育研究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和“量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中也有很多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

(完整版)西南大学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30) 1.教育研究(6) 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是在教育领域中的或关于教育的科学研究,通常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特定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解释教育本质,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2.定量研究(6) 也成量化研究,是运用数学,物理等手段和工具精确地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事实,以求发现普适性的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3.定性研究(6) 也称质性研究,是指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观察,体验,调查和分析,以一种开放的研究态度,对教育现象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4.文献研究(6) 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许多研究对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教育实践活动的综合反思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5.现场研究(6) 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虽然这种研究也需要作文献的考察,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它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研究者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真实状况,体现出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一致性。这种研究最适合于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的课题研究。 二、简答题(50) 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0) 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因而它必须包括目的、过程和方法等基本要素。研究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接受特定的训练。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因而与研究具有同质性。但是由于人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界定。但是不论侧重于哪一方面,教育研究都至少包含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它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即发展教育理论或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二是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即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或问题;三是它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研究方法,促使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思考

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存在问题的思考 如今,在多媒体与网络为主导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已迈入了信息社会的新纪元,而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教师,更是踏上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要学生下一节是电脑课,还没到上课时间他们就会飞快地从教室飞奔到机房,赶紧把电脑打开,哪怕是多玩一分钟游戏。等我走进教室去上课的时候,就会有学生问我:“老师,这节课我们干嘛,就让我们玩游戏吧!”“老师,网线插上了吗?上会儿网吧?”……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基本上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类似这样的想法。面对这一现象,我从最初的无奈到现在的思索—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一困窘的局面,使自己在工作中能有所得?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正视这一问题,只有对它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把它解决好。经过不断分析思考及与实际相结合,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应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去检讨,教师自古以来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说明我们教师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

技术的学习方向,这可能和教师的自身能力以及教学方法有关。还有一点我需要指出的是,在我的亲身经历以及和同行的交流中发现,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进行学校电脑的维护,传达各种通知,分发邮件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干的是一个打杂的活,工作的琐碎及繁重让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 其次,我们要从受教育者,也就是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分析。我所教的是初中的学生,相对来说科目比小学要多,因此当他们进入中学后疲于应付各门主课时,哪还有精力放到仅仅有五分的考核科目上?所以学生从内心就不再重视这门课了,每当上信息技术课时大家都显得比较轻松,认为这是一门可以放松娱乐的课程。 最后,应该从学校、家长和社会进行分析。学校一般都对信息技术课不怎么重视,因为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信息技术课这五分,占整个升学分数比例太小太小,只有狠抓主课学校才能出成绩,学校也可以说是很无奈。在我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被班主任留到班级干其他的,或是惩罚学生不让上信息课,感觉信息技术课就是玩的!再加上家长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的淡漠和不了解,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就显得更加尴尬,常被误解为网吧类型。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为了改变种种不正常和不健康的课堂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提出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总结研究结果课题的选择 1、课题选择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问题的提出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终结。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选择的科研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实验上的技能而以。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教育问题的突破口;课题的选定决定了研究的目标、对象和方法;正确选题能提高科研效率。 2、课题的来源:从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留心教育、教学中的疑点,发现课题;从成功经验中提出课题;从理论学习中或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形成课题。 3、选题的原则:价值、创新、可行、准确。 制定研究计划 课题申报主要阐述的是问题的价值、创建性和可行性,把自己提出问题的合理性讲清楚,求得认可和支持。研究设计主要阐述的是问题研究的科学思路及行动要点,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科学的方案。研究设计科学严密,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研究计划的一般内容:(1)课题名称;(2)课题研究人员的构成及分工、课题负责人(3)课题提出的缘由及其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参考文献);(4)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5)本课题中关键性概念的定义;(6)研究对象及其选择方法;(7)研究方法及实施要点;(8)研究进程的安排;(9)预期研究成果构成;(10)设备经费预算。

第2章 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2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第2章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选题是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的过程。从广义上讲,选题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二是选择进行研究的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性的一步,在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须认真对待。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一)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即当前教育事业发展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研究;我国教育层次结构、类别结构、形式结构的研究等。 (二)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这往往是从教育理论发展方面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揭示已有的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而且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而且包括对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判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 (三)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对于广大的大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是提出研究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努力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另一方面要从争论中发现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一)问题有研究价值 选定的问题不仅对本学科研究领域具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相关其他领域,如心理学、哲学等有高的外部价值。问题的意义是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 (二)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选择的课题要以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这就是选题的理论基础。教育科学理论将对选题起到定向、规范、选择和解释的作用。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选定的课题必然起点低、盲目性大。 选定的课题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这是选题的实践基础。研究课题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经验同时又为课题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确定的依据。 (三)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楚,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 (四)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一是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实践、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等条件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 二是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 三是时机问题,选题要抓住关键性时期,有关理论、研究工具等条件发展成熟时才提出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的类型 ?1、从研究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2、从研究范式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3、从研究方式分: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4、从研究对象分:教育事实研究与教育价值研究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又称为基础理论研究或学术研究,旨在揭示教育现象的一般规律,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增进人类知识。这种研究以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为目的。 应用研究就是运用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应用研究关心的是解决具体问题,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具体化、操作化。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量化研究或量的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析,用数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结果,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研究范式。定量研究通常包含一个较为严格的事先设计;通过调查、测验、实验、结构化观察等方式来收集资料;主要运用统计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呈现通常简单明了。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或质的研究)通常是指在自然环境下,运用现场实验、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和个案调查等方法,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并通过证伪、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加以检验的一种研究范式。 3、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研究方式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每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教育研究区别于其他教育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教育研究的全部过程。 ?(1)调查研究:普遍调查、抽样调查 ?(2)实验研究: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3)实地研究:参与观察、个案研究 ?(4)文献研究:二次分析、内容分析、历史研究等 4、教育事实研究与教育价值研究 教育事实研究是一种“实然”研究,主要揭示“是什么”的问题。教育价值研究是一种“应然” 研究,揭示的是“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

作业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

1、 名词解释(30) 1.教育研究(6) 答:教育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格而科学的法,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2.定量研究(6) 答:定量分析就是通过统计调查法或实验法, 像自然科学那样建立研究假设,收集精确的数据资料,然后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的研究过程。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 3.定性研究(6) 答: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4.文献研究(6) 答: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查阅、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客观事实的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 5.现场研究(6) 答:现场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是指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探讨客观、接近自然和真实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 简答题(50) 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0) 答:一般认为,研 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因而它必须包括目的、过程和方法等基本要素。研究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接受特定的训 练。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因 而与研究具有同质性。 但是由于人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 而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界定。但 是不论侧重于哪一方面,教育研究都至少包含这样三个方面:一 是它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即发展教育理论或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二 是它有特

教育研究技术考试范围整理

教育研究技术考试范围整理 作业:文献综述报告,不少于3000字。 基本结构: 1、问题的提出,阐明文献检索的目的。 2、说明文献检索的方法(包括检索主题词,检索的时间范围,检索使用的主要数据库及检索结果等) 3、分类列举若干最具代表性的相关研究并一一作点评。 4、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概括,阐明已有研究的特点,包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已达成的共识,以及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5、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题型:选择或填空20分 简答、论述30分 设计15-20分/每个,共3个或4个。 第一部分: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选择、论述) 四个层次: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基本范式、基本方法、辅助技术。 1、方法论基础包括: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论(如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学科群方法论(人 文社会科学方法论)。 2、基本范式:实证主义范式(定量范式、归纳式)。自然主义范式(定性范式、演绎式) 3、基本方法包括:教育理论研究法;教育历史研究法;教育比较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问卷与访谈);教育实验法,需要精确量化与严密控制。 4、辅助技术包括:选题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文献检查的方法与技术;抽样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技术;教育统计技术;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术。 若干新术语:行动研究与书斋式研究;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田野的研究;草根研究;实地研究;生活体验研究。 第二部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记清阶段、时间。特征不用记,要理解,人物或事件能知道) 1、教育研究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 ①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觉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②教育研究带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2、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此时期教育发展的动力: ①普及教育的发展,使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率成为必需。 欧美近代三次普及教育运动:宗教改革时期的普及教育运动;18世纪普鲁士各国实施的强迫教育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义务教育运动。 ②机器大生产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普及义务教育,为普及教育奠定技术基础。 此时期特点: ①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走上了理性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标志: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大师和教育著作。 ②受哲学发展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以不同哲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经验论,如培根,强调经验、归纳法,实证研究;唯理论,如笛卡尔、莱布尼茨强调理性、演绎法、思辨研究。 ③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教育学心理学化运动”,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④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 3、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20世纪前半期) 此时期主要动力:教育理论论争的发展。“如何培养”之论争:传统派教育,赫尔巴特,旧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现代派教育,杜威,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一 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格而科学的法,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验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的预定假设,它通常是从量的方面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对所收集的量化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检验和解释。 3.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通常是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运用综合、比较和归类、归纳与演绎等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4.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 5.现场研究 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它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 二、简答题 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要素:研究主体(谁研究)、研究客体(研究谁)、研究问题(研究什么)、研究目的(为什么研究)、研究方法(用什么研究)、研究条件(怎么研究) 联系: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分别解决了整个研究的六个方面,回答了主体对客体做了什么,为什么做,以什么方法怎样去做得问题。 2.教育研究有哪些特点试概述。 (1)复杂性和难控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涉及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内部因素,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传统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制约,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这使得教育研究变得极其复杂。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集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一. 单项选择题 1. 教育研究的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是() A. 外在效度 B. 内在效度 C. 可靠效度 D. 可推广的程度 2. 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 直觉观察时期 B. 分析为主的时期 C. 独立学科时期 D. 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3. 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 A. 解决现实问题 B. 发展和完善理论 C. 运用理论 D. 推广理论 4. 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活动是() A. 描述研究 B. 质的研究 C. 理论研究 D. 预测研究 5. 强调用量表进行测试,强调用数学工具分析经验的. 可定量化的现象,以确定事物的因果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 人文主义的观点 B. 结构主义的观点 C. 科学主义的观点 D. 自然主义的观点 6. 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一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 思想家是()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7. 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 收集资料

B. 选择课题 C. 提出假设 D. 制定方案 8. 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 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 B. 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 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 D. 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9. ()不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综合性原则 D. 伦理性原则 10. 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 避免选题的盲目性 B. 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 审查课题的实用性 D. 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11. 教育研究问题的可行性包含的条件除了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还有一个() A. 存在可能性的问题 B. 选题问题 C. 表述问题 D. 时机问题 二. 多项选择题 12. 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其基本要素是() A. 科学理论 B. 方法和技术 C. 现象与客观事实 D. 实践活动 13.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是指() A. 发现问题 B. 创造知识 C. 开拓知识新用途 D. 整理和修改知识 14.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按研究的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 A. 基础研究 B. 发展性研究 C. 应用研究 D. 预测研究 15. 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A.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B. 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教育科学研究的类型划分 科学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分类,主要有三种分法: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分类,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 ①按照研究目的分类,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三大类型。 ·探索性研究(exploration research)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所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的,并为日后更为周密、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使用这种类型的情况是:对某些研究问题,缺乏前人研究经验,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大清楚,又缺乏理论根据,这种情况下进行精细的研究,会出现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的问题,以及浪费时间、经费与人力。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查阅文献、分析个案等,常为小规模的研究活动。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指为研究结果为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和从杂乱的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规律和特征。重点不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分布状况,而是描述(叙述)分布情况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与探索性研究的差别在于它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以及研究的样本规模大。一般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有较详细提纲的研究,收集资料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方法处理资料数据,得出以数字为主的各种结果,并把它们推论到总体,既用研究的样本资料说明总体的情况。教育方面的很多研究都适于叙述性研究。属于这种研究类型的方式有多种,例如,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解释性研究(explanatory research)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或明白事物和现象的为什么是这样。解释性研究是指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为什么的科学研究类型。因果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有某一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多种条件与某一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方面的因果关系大都属于后者。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涉及实验或深入到实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事物或问题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实验的设计上,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系统性和周密性以外,更为严谨和具有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对于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实验的与非实验的两种。实验研究还可分为实验室研究与现场(或称自然)实验研究。 表1 三种不同研究类型的特征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对象规模小样本大样本中样本 抽样方法非随机选取简单聚集、按比例分层不按比例分层 研究方式观察、无结构访问问卷调查、结构式访问调查、实验等 分析方法主观的、定性的定量的、描述统计相关与因果分析 主要目的形成概念和初步印象描述总体状况和分布特征变量关系和理论检验 基本特征设计简单、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规模很大设计复杂、理论性强 此外,根据研究的内容,又可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种类型,无论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可以再分为三种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基础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发现新事实,新原理,新规则,或是探索某一类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开发应用途径。 按照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定型研究和定量研究。从研究的逻辑上看,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重于、且更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信息技术教研组活动计划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信息技术教研组教学方案进一步加强我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质量和水平。继续搞好校园网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更好地发挥校园网应有的功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本学期根据县电教仪器站布置的工作计划,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学期的工作要点。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开展教育教学系列研究活动,重点为教材使用,教学目标指定、三维目标的实施、教学反思讨论、听课、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学习。具体措施如下: 1、健全制度,强化措施 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加强对师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严格杜绝通过校园网传播不良信息。 根据教育信息中心要求,建设好学校网站,把学校微机室建成“绿色机房”,杜绝师生玩电脑游戏,要求教师机子上不安装游戏软件,建设“无游戏较园”。 2、加强信息中心内部建设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形成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提高技术指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等途径,保持业务上、管理上的先进性。 3、加强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用课题带动应用 加大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力度,发动全体教师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规范。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研究,重点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加深理解内容,深刻领悟新教材的思想及其内涵,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学目标指定、三维目标的实施、教学反思讨论、听课、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学习。 1、继续坚持组内的学习制度,注重培养组内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 ⑴坚持组内的学习制度,每月一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学习的内容以教学,课题为中心,力求以学促教,以学促思。 ⑵继续开展结对子活动,把结对子活动的情况进行一月一总结,结对子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写计划和总结上,要及时发现课堂上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改进。 ⑶本学期进行同课异构式的公开课活动。并在网络上进行说课、评课、小结等工作。为求以最佳的方式方案上好每一节课。 2、第二课堂活动在坚持开展的基础上,要求实效 ⑴要加大对第二课堂的考核力度,不能只讲数量,不求实效。 ⑵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竞赛,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范文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试卷1答案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教育研究?教育研究的类型及基本过程是什么? 答:教育研究是人们按照规划设计的步骤,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及问题,探求教育本质和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类型:(1)按纵向层次,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层次:直觉观察水平;探索原因水平;迁移推广水平;理论研究水平(2)按横向层面,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如下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2)研究设计阶段;(3)研究的实施阶段(4)得出结果阶段 2.教育研究问题有哪些来源? 答:从教育研究的实践来看,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从现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2.从已知的教育理论中探索问题 (1)从解之未尽的教育理论中演绎问题。(2)通过对现有理论的质疑提出问题。 3.从掌握的教育文献资料中寻求问题 4.从与专家的讨论和切磋中认识问题 5.从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中确立问题 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寻找问题 二、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论述如何进行科学的教育实验设计。 答: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实验过程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包含了选定课题、提出假设、确定变量、实验设计等基本环节;实施阶段包含了变量的控制、操作、测量环节;总结阶段包含了数据的统计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 3.控制无关变量。 为了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实验研究中需要对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无关变量进行控制。教育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1)被试的态度因素,指被试的消极型和评价担忧型态度,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真实性。(2)被试的历史因素,指实验对象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会影响学生在实验中的行为表现。(3)生长与成熟因素,指实验期间学生身心的成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4)被试的缺乏,指由于一些学生因转退学、生病、经常性旷课等而不能坚持参加实验,也会影响实验的结果。(5)实验的处理与实施,由于各种原因,实验组的信息和程序会扩散到对照组,使对照组实际上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实验处理,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显着性。(6)测量安排,由于前后测量的迁移作用,可能会造成高估实验效果;另外,各次测验在时间、地点以及施测人员安排上的差异,也有可能造成对结果的影响。 无关变量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控制:(1)消除法。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影响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是控制无关变量的最主要、最理想、最基本的方法。例如,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可以采用双盲程序,即被试和实验者都不了解实验的目的、设计等。(2)恒定法与平衡法。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修订细节1 刘良华 这几天接连不断地给“教育硕士”讲授《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这门课程,也开始启动对《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这本书的修订。希望在2009年有一个“修订版”。如有可能,以后每两年“再版”一次。 第一个大的修改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问题。 2007年版将教育研究分为三个大的类型:实证研究(含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含类比研究、比较研究、批判研究)与应用研究。 原文如下(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0页。): 一、实证研究/描述研究 描述的方法也就是描述历史现象、田野现象或实验中的现象。与之相应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显示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描述的方法也就是描述历史现象、田野现象或实验中的现象。与之相应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显示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一)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是对过去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观念的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好的历史研究总是还原历史现象,把人带入真实的历史情境中。 历史研究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可是,历史不过是任何一个人的昨天。人的生活虽然一直在进步和进化,但人类的历史也一直在以它的节奏不断地重复。这也正是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的基本依据。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历史研究尤其重要。 (二)调查研究 如果说历史研究是对过去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观念的实证研究(描述研究),那么,调查研究则是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不久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观念的实证研究(描述研究)。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研究与调查研究是相同的方法:它们都是调查研究,前者是对过去的现象的调查,后者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现象的调查。认可历史研究的价值的人,也必认可调查研究的价值。反之,重视调查研究的人,也必重视历史研究的价值。 (三)实验研究(描述性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在有一点上与历史研究和调查研究保持了区别:实验研究并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它更多地显示为一种假设和预测以及为了验证假设和预测而采用某种干预和介入的态度。 但是,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以及在实验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所做的工作仍然是对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数据的描述和解释。准确地说,心理学实验研究虽然采取了“介入”的方式,但它并不以变革实践为第一使命,它的第一使命仍然是“描述并解释”。它是一种“描述性实验研究” 在这点上,实验研究(介入性实验研究)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是一致的。它们都以描述和解释为己任。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试复习资料 一、有关常识: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从古希腊到16世纪(直觉观察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20世纪以来(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直觉观察水平(资料收集水平);探索原因水平(内在效度);迁移推广水平(外在效度);理论研究水平。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教育研究的作用: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为什么);应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是什么);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如何改进);评价研究是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怎么样);预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将会怎样)。 3、我国最早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著作是罗廷光的《教育科学研究大纲》。 4、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能动性。 5、测验的基本类型:按行为目标,测验内容可以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个性测验四大类。 6、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通常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其表现形式有: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固定组比较设计。准实验设计是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地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其主要类型有: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平衡设计。真实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都能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并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真实实验设计,都有一个控制组,被试随机选择并随机分派到组。 7、教育人种学是对特定情景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完整和科学的描述。人种学研究具有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特征。人种学研究必须以整体的、全局的观念看问题。 8、定量分析的概念和特点:定量分析是赋予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的特征的方法。定量分析的对象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数学分析的方法。 9、好的实验的特征有:充分的实验控制;不加人为修饰;比较的基础;通过数据获得充足的信息;非污染数据;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代表性;省力原则。 10、列联相关对变量测量标准的最低要求是两变量都用名称量表测量。 11、参数检验的类型有:t检验(t正态分布)、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非参数检验的类型有:X2检验(列联表分析)、惠特尼U检验等;相关检验的类型有:t检验、费舍Z转换检验等。 12、建立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要求:客观性、可测性、简易性、可行性。 13、撰写教育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二、名词解释: 1、分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也叫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单位属性特征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