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解释题

1、训诂: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意思。

2、小学: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3、训诂学: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系统的科学。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互文见义: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者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

5、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

6、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音近的字的意义,这就是通假字。

7、异体字: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8、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的过程,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9、倒文:古人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是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

10、变文:又叫变文同义,变文是指古人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为了避免行文重复,以增加语文采,加重语气或者感情,古人常常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变换使用不同的字词来反复表达大致相同的意义内容。

11、形讹:就是某字在传写中误写成了形体相近的另一个字,使文意难通。

12、衍文:指典籍传抄翻刻中多出的文字。

13、脱文:指典籍传抄刻中漏掉的文字。

14、错简:指典籍段落或者文句的次序颠倒错乱。

15、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就是词义所指范围的缩小。

16、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就是词义所指范围的扩大。

17、词义的增加:指本义引申出新义之后,本义在后代仍然使用。

18、避讳字:古人在语言表达中遇到触犯忌讳的人或者事,常常采用更改古书文字的办法回避,一般是用同义字、同音字代替。

19、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由甲义引乙义后而甲义消失。

20、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在表义上只让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

21、连类而及:两个意义相关相类的词组合在一起,也会产生偏义现象,我们把它叫做“连类而及”。

22、对校:是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互相对勘。

23、本校:是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24、他校:是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收书校之。

25、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26、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一般读音来读。

27、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证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文,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辑佚。

28、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格式是“甲音乙”。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格式是“甲音乙”。

29、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格式是“甲读若乙”。

30、譬况:注意术语,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

31、反切:反切是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32、词的本义:在词的若干互相关联的义项中,其中能够体现当初造字意图的而且又能在古代书面语言材料中找到引证意义的,就是词的本义。

33、词的引申义:由于这个本义派生出来的其他意义,就是词的引申义。

34、训诂的内容:训诂的内容,就是训诂应该从事哪些工作。它包括解释词义、解释文意、注音、校勘等。

35、以今语释古语:以今语释古语是指注释者当时的语言去解释早于注释者的古代语言。

36、以通语释方言:以通语释方言是指用注释者时代的雅言(就是古代的普通话)去解释古代语言。

37、解释文意:解释文意是对某一句、某一段甚至某一章的意思加以串释讲解,使原文的意思更加明了。它包括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述语法、显示修辞等。

38、串讲大意:串讲大意是指对一句、几句或全章进行解释。

39、句读: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作“句读”。

40、离经:所谓离经,即点断文章的句读。

41、辨志:即审明文章是思想内容。

42、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试为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

43、描写: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形状、性能等加以描述。

44、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

45、比较:通过对比来释明意义相近或者相关的词。

46、举例:举其一,以见其他。

47、由反知正: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

48、增字足意: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49、形训:又称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

50、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51、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者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的方法。

52、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53、笔势:指经过演变,加以符号化,从而脱离了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54、同源词:由同一根词派生出来,因而意义皆近、音近义同或者义近音同的词。

55、推求语源:主要是从同源词中广泛系联派生词,即确定同源派生词之间的渊源关系。

56、右文说:宋王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朦胧意识到“声中有义”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过分拘泥于字形。

57、同义相训:是用同义词解释词义,是义训中常见的方式。

58、互训:甲、乙两词相互为训。也就是用同义词互相训释。

59、递训:一串词递相训释。也就是用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

60、同训:一个词用另一个同义词来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也就是几个词用一个词训释。

61、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

62、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加明确。

63、以大名(共名)释小名(别名):就是指出被释词所表示事物的种类。

64、以小名释大名,以狹义释广义:被释词的外延比较大,用来解释的词语概念外延比较小,并且都是包含在被释词的范畴之中,但是往往具体。

65、内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内传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

66、外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外伟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

67、大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大传是撰其大义。

68、小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

69、集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集传与集注相同。它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为一书的。

70、补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补传与补注相同。补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补原文的阙略,一是补旧注的遗漏。

71、解: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解的本义是剖析、分析,它是一个会意字,以刀分割牛角。用在训诂学上,解就是解释,与传、注没有区别。

72、笺: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笺表识书也,本义是指在书上作记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的,笺有补充、订正的意思。

73、注: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专门解释古书正文叫“注”,即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

74、校: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考核古书叫校,一是考辨源流,一是校改文字脱误。

75、义疏: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疏通其义的意思,又称义注、义章、义赞、正义、讲义等。疏取疏通和疏记两个意思,它既要疏通经文,又要疏通经文的注解。

76、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音义,双称释文、音训、音诂、音注、音隐等。

77、章句: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其特点是不以释词为主,而主要大锅饭串廛句意、章意、篇意。

78、诠:它的本义是指详备,注书叫做诠,是因为诠是具体详细地说明书中事理的意思。

79、微:它的本义是隐行,引申为隐微、精微。注释是阐明、分析经文中微言大义的意思。

80、古谓、今谓:注疏之一,它们不是用来说明古今字,而是用来说古今异词,格式是“古曰甲,今曰乙。”

81、右文说:宋五子韶(圣美)所创,主张由声符推求语义,认为“声中有义”;朦胧意识到“声中有义”,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缺陷,主要是过分拘泥于字形。

82、说文四大家:说文四大家是指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位著名学者,他们是朱骏声、段玉裁、桂馥、王筠,其中段玉裁与朱骏声的成就比较大。

83、通语:《方言》中的专门用语,或者称凡语,指广泛通告的一般说法,类似后业的普通话。

84、某地某地之间的通语:《方言》中的专门用语,指通行区域比较广的方言词。

85、某地语:《方言》中的专门用语,某地误、或者称某某之间语,指个别地区的方言词,其上一类狭窄。

86、转语:《方言》中的专门用语,转语,或者称语之转,在时者地域不同而发生音韵差异的方言词。

87、古今语:《方言》中的专门用语,古今语或者称古雅之别语,指残留在当时汉语中用处有局限性的古词或者古代不同的方言词。、

88、群雅:历代模仿《尔雅》的著作,通称为“群雅”。

89、据形系联:《说文解字》排列部首的依据。《说文解字》540问道的排列是“始一终亥”,部首的前后次序,就是”据形系联”。

90、雅学:研究《尔雅》一类的学问,被称为“雅学“。

91、绝代语:绝代语是指远代语。

92、别国方言:别国方言是指各国的方言。

93、穿凿附会:旧训诂的弊病之一,就是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

94、望文生训:旧训诂的弊病之一,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谅的意义毫不吻合。

95、随意破字:旧训诂的弊病之一,破字就是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有的学者解释古书,研究词义,滥用通转,随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观臆断,并无丝毫根据,这就叫做随意破字。

96、增字强释:旧训诂的弊病之一,增字就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已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

97、增字足意: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98、复语:二字同义并列,就是“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

99、复词偏义:又称“连类而及”就是并列的两上词瑋有一个词素提供意义,另一个词素仅仅作陪衬。

100、社义的社会性:词的词汇意义不是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并受社会制约的,这是词义的社会性。

101、词义的时代性:词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的,就词的意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这是词义的时代性。

102、因文定义:根据上下言语来确定多义词的词义。

103破音异读: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

104传:文释义训诂的一种名称,意思是传达所释语言的意义。

105、同字异训:《尔雅》的一释词方式,指对同一个字作不同的解释,即对多义词的不同义项,用不同的字来解释。

106、绝代语:远代的语言。

107、变文成辞:古任文时用同义词互相变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

108经典释文:是唐代学者陆德明编著的一部解释儒家经典的注疏,它既注音又释义。

109、说文系传:是南唐徐锴著的《说文解字系传》,世人称为小徐本。

110、释名释亲属:东汉学者刘熙语源学著作《释名》中的一篇,对亲属称呼进行了解释。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训诂”之由来 1)《尔雅》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词典,也是我国最早的训诂学专著,一向被认为是“训诂之鼻祖”。 前三篇篇名叫《释诂》《释言》《释训》。“训”和“诂”就是来自于这里。 ?《释言》和《释诂》属于一类,以词释词。 ?《释训》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用较多的文字来解释,达到疏 通文意的目的。它包括对词的具体含义和色彩的说明,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以及对古人思想观点和情感心理的发掘,内容十分丰富。 ?由《尔雅》得出: “训”和“诂”一开始都是单音词,且都是名词。 2)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毛诗故训传》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30卷。这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 成果。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解释大抵取自先秦群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末年,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又进一步疏解《毛传》、《郑笺》而作《毛诗正义》,遂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地位不断提高。 ?“训”“诂”二字在《尔雅》中是分开的,两字连用在一起且成为一个术语,最早见于 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诂训或训诂从意义上看:训是解释疏通,诂是解释古代语言,意义基本相同,都有 注释、解说义。 ?从结构看,训、诂都是是动词,是并列结构,不可误认为是动宾结构。 2、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1)唐·孔颖达: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于此。” 诂和训是当时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一) “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 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木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 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 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 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 三、名词解释题 1.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 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 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 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 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 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 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 《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 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 语言学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A. 《毛诗诂训传》 C.《说文解字》 2.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共5分) 最早见于(A )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D.《尔雅》 A . C. 3.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D . C A. 许慎 B.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填空题 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 声 训、 义训。 比较互证。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七章

2020年自学考试法学类审计学重点笔记:第七章 第七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第一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征 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资产负债表项目主要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应收款、预收账款、应缴税费等。 所涉及的利润表项目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等。 一、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一)接受顾客订单;(二)批准赊销信用;(三)按销售单供货;(四)按销售单装运货物;(五)向顾客开具账单;(六)记录销售;(七)办理和记录现金、银行存款收入;(八)办理和记录销售退回、销售折扣与折让;(九)注销坏账;(十)提取坏账准备。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涉及的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1)顾客订货单;(2)销售单;(3)发运凭证;(4)销售发票;(5)商品价目表;(6)贷项通知单;(7)应收账款明细账;(8)主营业务收入明细账;(9)折扣与折让明细账;(10)汇款通知书;(11)库存现金日记账和

银行存款日记账;(12)坏账审批表;(13)顾客月末对账单;(14)转账凭证;(15)收款凭证。 第二节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测试 一、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一)适当的职责分离; 应当将办理销售、发货、收款三项业务的部门(或岗位)分别设立。谈判人员至少两人,并与订立合同的人员分离;编制销售发票通知单的人员与开具销售发票分离;销售人员与销货现款分离;单位应收票据的取得与贴现须经保管人员以外的主管人员批准。 (二)正确的授权审批; 1、在销售发生之前,赊销已经正确审批; 2、非经正当审批,不得发出货物; 3、销售价格、销售条件、运费、折扣等必须经过审批;

4、审批人应当根据销售与收款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三)充分的凭证和记录; 例如:在收到顾客订货单后,就立即编制一份预先编号的一式多联的销售单,分别用于批准赊销、审批发货、记录发货数量以及向顾客开具账单等。 (四)凭证的预先编号; (五)按月寄出对账单; (六)内部核查程序。 二、销售交易的内部控制目标、关键内部控制和常用的控制测试 (一)登记入账的销售交易确系已经发货给真实的顾客(发生) (二)所有销售交易均已登记入账(完整性) (三)登记入账的销售数量确系已发货的数量,已正确开具账单并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试题

2008年10月北京自考“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释名》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释名》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推求名源的书。 B.《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 C.《释名》编于战国时期。 D.《释名》的作者是刘熙。 2.“集注”、“集解”类注释书是最早出现于训诂学史上的(). A.先秦两汉时期 B.魏晋隋唐时期 C.宋元明时期 D.清代 3.《说文解字义证》的作者是() A.桂馥 B.段玉裁 C.王筠 D.宋骏声 4.认为“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的人是() A.王念孙 B.颜师古 C.许慎 D.黄侃 5.下列著作属于“字书(形书)”的是() A.《论语集解》 B.《小尔雅》 C.《切韵》 D.《玉篇》 6.下列各书作于汉代的是() A.赵岐《孟子章句》 B.朱熹《论语集注》 C.洪兴祖《楚辞补注》 D.孔颖达《五经正义》 7.《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郑玄的意思是() A.“拜”是“拔”的同源字 B.“拜”是“拔”的通假字 C.“拜”是“拔”的异体字 D.“拜”是“拔”的同义词 8.下列关于“义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B.“义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训诂体式 C.“义疏”既解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有关传注 D.“义疏”表示意义有疏漏 9.下面关于“字”“词”关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B.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不能变化的 C.字与词是相互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 D.字的意义不等于词的意义 10.“声训”是指() A.高声训斥 B.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字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审计学课堂笔记上课讲义

审计学课堂笔记

审计总体目标: 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造成错误导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接受业务委托 是否接受或保持某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应考虑:客户诚信,是否具备执行审计业务所必须的素质,专业胜任能力,时间和资源,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主要工作:了解和评价审计对象的可审性;决策是否考虑接受委托;商定业务约定条款;签订审计业务的约定书等. 计划审计工作 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的初步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决策;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等;计划审计工作不是审计业务的一个独立阶段,而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确定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的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以及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等。

风险应对: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根据所获取的各种证据,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形成适当的审计意见。 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 修改的情况:审计过程中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获取新信息;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所了解的情况发生变化。 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安排和方向,并指导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内容: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以及所需要沟通的性质;审计方向;审计资源配置。 具体审计计划 错报的汇总数=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推断错报=事实错报+判断错报+抽样推断错报 事实错报:毋庸置疑的错报;判断错报: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推断错报: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存在的错报作出最佳估报数,涉及根据在审计样本中识别出的错报来推断总体的错报。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足以将与每个重要认定相关的审计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复习过程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审计学知识点整理

审计方法演进: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要素: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财务报表(鉴证对象)、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标准)、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1.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2.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2.完整性:确认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3.准确性: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4.截止: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5.分类:确认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1.存在: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2.权利和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3.完整性: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1.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将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2完整性:如果应当披露的事项没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则违反该目标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认定的含义:认定是指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中作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 管理层的认定:管理层在财务报表上的认定有些是明确表达的,有些则是隐含表达的。明确的认定:1.记录的存货是存在的2.存货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隐含的认定:1.所有应当记录的存货均已记录2.记录的存货都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与所审计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 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3.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4.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 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认定:1.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 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1.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此类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索有关.如经济萧条。2.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考虑的结果直接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认定层次上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填空

填空、选择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7、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27、以人民往视者。以:有。 28、“谓”:指的是。 29、“或”: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89 ”古代写作#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义”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训诂学整理

考试题型和范围 一、单选题(10题*2分=20分) 1.最后两讲(训诂学的应用)讲的一句话里两个带点的字,理解成4个选项中的哪一个 2.第一次课的内容:训诂前人的定义抽出一个词可能是4个选项中的哪种意思 3.训诂学分期:哪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4.后面讲的内容中:(训诂与字典、词典)词典中的一个词/对词的理解 5.训诂与语法:《左传》中的某个字的理解 6.这本书属于什么体:传注体、正文体、专著体、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7.古代注音(上课讲的) 8.在一语境中解释词义,不能用的是?训诂学里不能怎样? 9.清代训诂一句话出自哪个作者的那本著作?“训诂之旨,在于声音;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 10.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出自三家注的是? 二、名词解释(3题*4分=12分) 1.形训、声训、义训3考1 2.同训、递训、互训3考1 3.转语、雅言、析言3考1 雅言: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辞海·雅言》条说:“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语言为基础,周朝的国都丰镐(今西安西北)地区的语言为当时的全国雅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 三、简答题(2题*9分=18分) 1.对于以下两个释义谈谈你的看法(词+释义+例句)有个词上课讲过,另一个词关系紧密 2.训诂的主要原则是 【总论】 一、训诂与训诂学(定义) (一)训诂 训:被释对象(名词)、解释疏通(动词) 诂:古代语言(名词)、解释古语(动词) 解释语义的活动为训诂,对语义做的解释也是训诂。“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用浅易的语言解释深奥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二)训诂学 训诂学: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是训诂实践的系统化、科学化。即黄侃所谓的“论其法式(方法体例),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友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等,通称为“小学”。小学时解释经书的工具。 二、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语义学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 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 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所以古老。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 直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通假。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 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者古语。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如: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审计读书笔记

审计读书笔记 【篇一:审计读书笔记】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 读书报告正如《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所述,审计业界并非尚未认识到其面临风险的真正根源, 目前需要做的是研究并实施如何在审计行为中识别,控制风险,并使该理念和模式体现在审 计各阶段具体的审计程序中,而不是仅仅在审计计划阶段对固有风险进行简单的分析。要做 到这一点,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模式,由于其更多的是为了关注财务报表风险而关注报表和企 业帐目,而不是从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层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关注财务报表,因而无法实现审 计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也使审计在为整个财富价值链中的价值无法进一步得到体现。传统的 审计方法除了在理念存有不足外,还欠缺足够的可以用来识别现代企业经营风险及其控制的 审计工具,模型和方法; 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正是从企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角度分 析审计风险,实施审计程序,从财务报表风险的源头——企业经营风险角度去关注财务报表 风险,从而为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并实现审计目标同整个商业社会的共同目 标达到一致。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cpa视角的中国第一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著作。《现代企业 风险管理审计》借鉴国内外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在风险审计的概念、目标、程序以及专业 判断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和突破;在具体风险的审计上,精心编制国内外企业典型案例,具有 可操作性。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模式,从企业经营风险,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审计风险, 实施审计程序,财务报表风险的源头——企业经营风险角度去关注财务报表风险,从而为风

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提供有效保障,并实现审计目标同整个商业社会的共同目标达到一致。书 中提供了大量的风险管理审计工具,模型和方法以使新的审计理念可付诸实践。 一、《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强调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第2页对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引用了《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角色和作用有两 个方面:一是协助风险估算程序;二是对风险管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作出保 证。这一观点在书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作者则认为“内部审计师通过对主体企业风险管 理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 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准则还强调内部审计的适当作用,清楚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该 对他们所审计的活动持客观的态度。” 我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通过评价、报告和提出改进建 议,来协助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在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方面起着关键性 作用。而不赞同《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角色和作用的观点,内部审计要保持客观, 就需要相对独立,不能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不能直接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风险估算程序。 同时内部审计的资源难以实现“对风险管程序的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作出保证”的 作用。特别是“作出保证”更是不现实的;如果作为理论上的追求,也是无意义的。能作出 “保证”的观点只能误导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赋予内部审计不恰当的地位和权限, 占用更多的资源。正如作者在书第3页的表述:客观地讲,要求每一位审计师者成为风险管 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是不现实的。 二、企业风险管理模型《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大都采用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模型。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