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最

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

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c.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教育科学文化建对于提高民族素质、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思考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问题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难以在短时间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完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与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涵养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批判基础上的吸收借鉴超越,具有鲜明的建设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与意义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

精心打造“家文化” 提升员工满意度

精心打造“家文化” 提升员工满意度 近年来,为加强基层建设,促进企业持续和谐高效发展,阳江公司全面开展了家文化建设,通过建设“温馨之家、平安之家、奋进之家、和谐之家”,实施标准化管理,形成“我爱企业、企业爱我”、“家和万事兴”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企业凝聚力、员工向心力,向着“建设一流油品销售企业”目标前进。 温馨之家 公司将“以人为本”融入企业发展中,构建“温馨之家”。对加油站厨房、宿舍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投入2万多元对油站电饭煲、开水煲、风扇灯进行更换,并结合前期东莞食堂煤气罐爆炸的事件,对燃气设备进行整改,更换炉具41套,热水器21个。对全辖区加油站、中心厨房的用水方式和水质现状进行了调研化验,针对加油站水质不理想的情况,为使用32座加油站统一安装超滤净水器。为进一步满足员工生活需求,公司在全辖区油站推进小种植、小养殖,已有33座站开展小种植和小养殖活动,种植果树面积达675平方,种植蔬菜面积达979平方,养殖家禽164只,家畜22只。其中,以尖山活动中心员工之家为导向,公司设置了尖山蔬菜种植和养殖基地。 平安之家

公司以建设“平安之家”为目标,深化安全文化建设,把安全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通过全员安全培训、知识竞赛、签订安全责任状等多项措施,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确保企业安全运行、员工生命健康安全。在职业健康体检中,更为科学地选择了体检项目,针对接触汽油危害因素,为员工职业健康量身定制“体检套餐”,设有一般常规体检、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6项、十二通道心电图检查等13个项目检查。每位员工设有健康档案,系统地记录员工健康状况的变化,通过联网可供员工随时查询,使员工做到健康状况“心中有数”。通过对员工的“健康管理”,让员工“放心”工作。 奋进之家 公司注重培养员工责任意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构建“奋进之家”。通过树立“我靠企业成长、企业靠我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加大对《员工守则》、《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的宣贯力度,引导员工爱岗敬业、积极奉献,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加强形势任务的宣传和引导,统一员工思想,形成合力。日常工作中,大力开展员工素质提升活动,通过开展站内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等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分层次、有区别地规划好全员学习,建立后备站长、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以考促培”、“以赛促训”等形式,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组织各项文体活动、竞赛

8.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础知识 使大学生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掌握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内涵,中国社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掌握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容。深刻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及对策措施。 思想教育 通过对发展战略及其特点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党提出的发展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培养 深刻领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 创新型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 本章结构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第三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8课时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将突出六大重点:一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是解决“三农”问题;四是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六是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科学地分析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是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的依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刘少奇在八大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在大陆已不存在了;原来的地主、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在由剥削者向劳动者转变;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界也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我国已开始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说: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即已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提出:要把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对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 1957年以后,这种理解有了突破。同年3月,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用“现代科学文化”代替了“现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 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如何深化,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

目录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2)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2)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4) 四、结论 (4) 主要参考文献 (5)

浅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当前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意义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文化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存在负面效应,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从国际层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打破传统的文化体制行政性资源配置,更好更快的融合资源流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符合,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 以国际层面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从国内层面来看: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探索“中国化”的历史背景 主要是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空背景。其主要的一个观点认为,毛泽东的“中国化”探索,既不是他随心所欲创造的,也不是他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此间的曲折与坎坷、错误与成功,既都有鲜明的毛泽东特色,但也都有客观的时空原因。 一、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坚定地站在了社会主义阵营之中,这是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具体体现。在60 年代之后,中苏关系由结盟而破裂,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被动和困难。中国和苏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结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苏联宝贵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使中国取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中国和苏联结盟的分裂,使中国面临两大阵营的国际压力。两大阵营背景下的中苏结盟与分裂,既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供了实践经验,也给其造成了极大的时空局限和本体局限。 随着两大阵营冷战的逐步加剧,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激起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满。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围绕对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引发了争论。随着双方的矛盾不断扩大,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中苏大论战。 1、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中苏论战的根本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势必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虽然在苏共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公开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多种错误并推进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变革,但由于其未从根本上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它也仅仅是揭开了盖子而未有最终的圆满。但伴随着中苏两党论战过程的持续展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在对“以苏为戒”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明确到日益绝对化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步入歧途。回过头来看,中苏两

浅谈企业家园文化的建设

浅谈企业家园文化的建设 企业家园文化,是在企业的工作场所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一种特殊企业文化,它在保持企业职业场所基本规定的前提下,突出企业员工的个人价值,尊重企业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提供给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的广大空间,鼓励企业员工长期甚至终生为企业贡献精力、才华和智慧,将企业员工的职业价值实现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求捆绑了起来。 家园文化的建设是企业一次刷新思想、提升精神的观念革新,对于增进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迎接加入WTO的挑战,具有巨大的作用。 空的豪宅不是家园,而团结在一起的一群人,即使露宿也称得上一个家园,所以家园文化的建设应当是“以人为本”,围绕员工的需求展开,一个真心为员工着想,为员工谋福利的家园才是长盛不衰的家园。 一、非亲情、血缘联结的特点 所谓家园文化,是将企业视为一个家庭,通过种种手段将企业员工联结在这个家庭中。但是,在普通的家庭里,其主要联结手段是亲情和血缘,而作为企业,这种手段是不存在的,企业的家庭式联结是非亲情、血缘模式的,它主要是通过员工对企业的亲信度来达到的,而员工对企业的亲信度取决于其在企业的综合感受,也就是其综合需

求被满足的程度。 在当今社会里,市场经济法则和传统道德理念对立统一、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的作用下,员工作为一个“人”,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保证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平台上,他谋求着价值的实现、精神的愉快、归属和安全感、良好的发展前景等。 二、良性物质分配体系的构建 职业人首先是逐利人,他需要获得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源,他也需要更多的物质资源来寻求发展,而且人总是向往更好的生活质量,这种质量不可能仅仅通过物质力量来达到,但是又离不开足够的物质力量。 员工融入企业这个家园,其最初的目的不会是来寻求亲情和友爱的,而是获取物质资源。所以说,家园文化的平台是物质性的,它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的激励。 物质的激励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效,二是公平合理,要有效,必须企业每个成员的作用合力积极有效,才可能创造出有效的分配源出来,而公平合理,意味着物质的分配是对员工工作强度和效果、服务忠诚度的一种综合客观评价,以奖赏家园的积极成员,促进员工多出力搞好家园的建设。如果物质分配体系有问题,就有可能使勤懒同途,从而发生勤者懒化的不良循环。 当然,物质的激励也不是实行无原则的超分配,否则会招致员工期望值的不切实际,起到反向激励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数:4学时 导入新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近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近十年文化建设战略构想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来源:人民网2011年09月27日 编者按: 今年10月,我们党将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 从9月15日开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将组织系列原创报道,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前瞻报道,欢迎广大专家、网友关注,并积极参与报道。 摘要: 在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回顾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主要有三大节点,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简介:郭建宁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十年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的民间,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的重要性从来象今天这样突出,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家园的概念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广泛使用和空前普及,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

当前中国怎样进行文化建设

当前中国怎样进行文化建设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同样,中国的文化也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这样一个局势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我国的文化建设呢? 我认为,当今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被外来文化所充斥。很多年轻人都沉浸在外来文化中。他们看的是韩剧;学的是日语;庆祝的是西方节日。就拿前几天的感恩节来说,我收到了很多祝福短信,而在重阳节、端午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时,却很少有这样的短信。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流失。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祖留下的一份丰厚遗产。它凝结着民族的智慧,是全体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结晶。的确,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它们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程度的制约作用。而中国文化也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中发展。但我们必须要明确,是“借鉴”而绝不应该是被取代。当韩国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时,中国人觉得很不可思议,认为这一节日是属于我们的。但事实上我们真的认真庆祝过吗?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知识、信息和人的创新活动提升到空前的重要地位,人类的经济、文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当前的世界文化变革:第

一,各种文明共存共赢;第二,文化对政治形成了强烈的反作用;第三,文化以成为一种“软力量”,增强文化的贡献力才能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第四,全球化市场逐步形成,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产业中举足轻重;第五,文化传播走向信息科技时代,创新成为文化进步的强大杠杆。而要跟上世界文化的发展,必须在学习、创新的同时保留并发养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绝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 现阶段,我们应该努力的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我认为,在大学中语文应该继续被学习。我们那么重视英语,却可笑的忽略了自己的语文。同时,国家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把一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大力宣扬本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保证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不能让传统文化流失!

家文化建设方案

“家文化”建设方案 企业是一个“大家庭”,每位员工都是“家”的一分子,创造和谐、团结、信任的“家文化”,是每一“家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家文化”的建设拟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实施: 一、以彼此的微笑来增强大家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微笑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作为一种无声的社会语言,比“请”“对不起”之类的有声语言更基本、更重要、更微妙。微笑体现了员工之间的互相尊重;微笑体现了彼此的赞扬和鼓励;微笑体现了员工之间沟通的高效;微笑体现了公司领导的宽容大度、平易近人和平等待人;微笑也体现了下属的理解信任和有力支持。今天,我们提倡公司的员工彼此间多一些微笑,将微笑带到会议上,将微笑带到工作中。在员工工作上遇到难题无助时,对其微笑给予其鼓励和信心;在员工为犯错而自责时给予其微笑,以显示宽容;在员工取得成绩时给予其微笑以显示肯定。让员工沐浴在轻松愉快的“家”环境中,充分发挥彼此的聪明才智,为我们“家”的美好明天奉献一份力量。 二、建立谈话机制,帮助“家庭成员”成长 在员工职业生涯的进入、成长、成熟等各个阶段,可能会阶段性地产生困惑、迷惘、失落、懈怠等消极情绪,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排解渠道对员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通过公司管理干部和员工定期不定期的谈话,从关爱员工入手,及时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疏导,让员工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谈话的形式可以是单

独谈话,也可以是公司管理干部和员工采取座谈会。谈话的内容以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为主,把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切实做好排忧解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引起员工心理失衡的外部因素;谈话过程要作谈话记录,对员工提出的建议、问题或困难要及时向公司汇报,相关部门要尽快落实帮扶措施。综合部通过查看谈话记录、向其他员工了解情况、出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后续跟踪,努力培育员工平和、健康、和谐的心态,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三、设定“关怀周”,真诚关心员工生活 设定“关怀周”是为了让员工真切感受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之心,关怀的内容可以是员工的生活、情感和工作等各个方面。各部门可以在每一季度选定一个周,在这一周内突出“员工关怀”这个主题,逐步推向整个公司。在“关怀周”内,员工可以和公司管理干部交流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公司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同时,员工关怀是一个长期的、公司高度关注的主题,我们单选出一个周来突出“员工关怀”,目的是来提升大家对员工关怀工作的重视,并逐步常态化、规范化。在日常的工作中,各级管理干部也要多做:(1)谈心:和员工进行愉悦的谈话。(2)便条或邮件:告诉你欣赏他工作的哪些方面和理由。(3)参与:当员工在完成一件有压力的工作时,去征询员工需要你提供怎样的帮忙,然后按照他们说的方式去做。 各部门在“关怀周”活动中要充分采取多方沟通,积极听取员工对该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让尽可能多的员工参与到活动的安排与决策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是: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民利益。 、处在我国经济工作首位的是:农业。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效益。 、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指: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多项选择题 、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保持高速度增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 、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工业;.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第三产业 、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要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战略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调整加上工业,振兴支柱产业 .把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 、地区经济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发展 .发挥优势、自成体系;.相互照顾、均衡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包括() .战略准备;.战略条件;.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亿以内 .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同() .人口的关系;.市场的关系;.资源的关系;.速度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关系 、当前我国要振兴的支柱产业有() .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加工业 、实现“九五”和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 .企业从国有国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农业从家庭承包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社会科学研究 2006161 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贾松青 1摘要2 应从/四维时空0的视域衡估国学的/四重价值0,即:着眼于人类发展的共 性,观照国学的普世价值;着眼于国学发生演化的特定语境,观照国学的历史价值;着眼于现 代化的需求,观照国学的现代价值;着眼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观照国学的后现代价值。由是,国学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三:构建国学精神的普世价值系统;促成国学精神的/潜现代性0与现代性对接会通;提升国学精神的/类后现代主义0。国学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亦有三:双重批判;文化对话;现代阐释。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则应以民族传统文化(国学)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补充,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同时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 1关键词2 国学价值;国学现代化;当代文化建设 1中图分类号2G 0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0-4769(2006)06-0001-06 1作者简介2 贾松青,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四川成都 610071。 一、/国学热0的特定语境与国学价值的全面评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对80年代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冷静反思,/国学热0在思想文化界异军突起。过了10年, /国学热0继续升 温,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围绕国学研究展开的观点交锋,在学术界更是掀起阵阵波澜。其实,自/五四0之后,遭遇西方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和文化激进主义的猛烈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早已失去昔日唯我独尊的辉煌,而退守到花果飘零的边缘地带,为何在近十余年却东山再起,几成显学?深入考察分析,国学热的兴起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有其特殊语境的。 其一,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由屈辱的历史和长期的贫困所窒息的民族自尊心 和自信心得以复苏,民族主义情感和大国情怀又触发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寻。尤其是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凌厉攻势,国人和知识分子对本土文化的护卫心理和自恋情结也就愈益强烈。 其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道德失范,价值迷失,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群体、义与利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失衡,理想主义沉沦,物欲主义泛滥;英雄主义冷落,市侩哲学横行。当原有的意识形态不足以完全填补价值真空和抚慰灵魂的时候,人们便到尘封已久的国学尤其是儒学那里去寻找灵魂的解毒剂和精神的家园。 其三,西方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人与技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异化,造成了精神道德的危机。面对如施宾格勒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第一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内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和方法。它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特点。 2.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与科学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6大) 第一,解决低水平问题。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在世界上属于中下收入国家,而当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039美元。显然,我们小康生活水平是低水平的。我们要力争在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人均3000美元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解决所谓不全面问题。我们要经过20年的努力,使小康生活的内涵更加全面,使小康的覆盖面更全面。 发展比较均衡: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 第三,解决不平衡问题。所谓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而且这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地区差距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小康社会的评分标准,小康在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在中部实现78%,在西部只实现了56%。至于城乡之间差距就更大了。 20世纪头20年的意义:20世纪头20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它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二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2.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A.思想改革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3.汕头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于() A.二十世纪70年代 B.二十世纪80年代 C.二十世纪90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 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王文革②周援朝③张跃进④李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14. 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改革开放,坚定不移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制度改革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9.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

我国当代文化建设

我国当代文化建设 张维新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文化浸透于人类生活、生存的方方面面,演绎和表达于无数具体的细节或场景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渗入其间,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文化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谐社会的体现和升华,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培育土壤。和谐文化的缺席,意味着和谐社会被抽离了根基和灵魂,人、社会、国家就必然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进行现代文化建设,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现代文化建设不仅有它的必要性,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和思想道德支撑。 2、有利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共同发展,对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助于整合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 4、有利于加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现代文化建设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针对我国现状,目前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二、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独特性文化的存在,使世界文化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现代文化建设,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只有在交融中学习借鉴,才有助于我国现代文化建设。 三、立足社会生活实际。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更要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涉及建设任务和管理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提髙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 根本利益的事业,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要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 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 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法律和制度体系,努 力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 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其中权利公平是基础机会好是前提,规则公 平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社会公平正义体系。在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夯实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中维护和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在公民意识教育中树立公平正观念’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四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的基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 五是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理论。兼顾不同阶层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