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探讨之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设计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讨论研讨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2. 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爱国情感能够把握诗词中形象特点。
4.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学习的自觉意识。
【任务与预期成果】
【过程】过程要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第一课时: 走进辛弃疾
按照平日学习情况把学生划分成六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确保每
一个小组内都拥有优秀、良好、一般三类层次的学生。
活动一:走进辛弃疾
问题:
1.学生自由交流:谈谈你所知道的辛弃疾
2.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以及各方面的成就。
活动二:走进辛词
3.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对后来的创作有何影响?
4.自由朗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并初步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步骤:
1.借助网络资源,搜索了解少年时代的辛弃疾的思想及其举动,尤
其是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的义举以及归附南宋之后的人生经历。2.诵读诗词体会情感
3.课堂讨论、探究
评价
1.主动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口语表达流利、准确
2.赏析意象时要学会想象和联想,注意“以诗解诗”,联系自己以前接触的诗句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有自己的见解,分析深刻
活动三:分组检查《水龙吟》《永遇乐》《破阵子》的背诵情况。
活动四:探究思考这三首词是如何表达爱国情感的
辛词爱国情感的表达主要是通过塑造一个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来实现的,所以只有挖掘这些形象身上所寄托的精神,才能真正体会词人身上的凛然正气和磅礴气势
这一专题就是通过学生诵读、小组讨论、老师点拨等方式来具体分析词中的英雄形象来走进辛词,进一步了解辛弃疾以及其爱国情感的表达 A对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的追慕。
B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与讽喻
C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活动五:诵读并讨论辛弃疾的爱国情感与他得人生经历有何联系
活动六:课下提供文学评论的范例介绍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与写作格式。指导学生撰写评论文章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放到班级上进行交流。
活动六:
(课下)提供文学评论的范例,介绍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原则与写作格式。指导学生撰写评论文章:走进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放到班级上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活动一:
1.全班分八个组课下交流小轮文,每组推选两篇优秀作品,参加全班评选。
2.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活动二:
各组交流搜集到的辛弃疾的爱国诗词作品。
(1)组内研讨赏析本组的诗词。
(2)各组朗诵搜集的诗词,体会情感。
(3)各组就研讨结果进行交流。
活动三:
课外整理讨论交流的成果,放到班级成果栏。
【评价设计】
1.能够背诵、鉴赏辛弃疾的两首诗词;
2.积极主动参与团队活动,能够正确运用网络进行交流学习;3.能够利用网络和课外书籍了解辛弃疾爱国情怀,并立足文本,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4.基本掌握文学评论的写作格式。
5.撰写小论文,观点新颖独到,能够依据充分的事实资料有条理地
阐明自己的观点;至少对3位同学的博文给予认真、合理的点评。
资料补充:
(一)走进辛弃疾其人其词
1、立志报国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
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
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
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
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
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汉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
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2、英雄本色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汉族人民奋起反抗。二十二岁
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
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
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
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交给南宋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3、坎坷仕途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老百姓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才干很感兴趣。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4、归园田居
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在江西上饶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
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5、文学成就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