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_撒利明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_撒利明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_撒利明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_撒利明

 2014年6

月第49卷 第3期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100083。Email:g

ld@petrochina.com.cn本文于2013年10月10日收到,最终修改稿于2

014年4月19日收到。·综述·

文章编号:1000-7210(2014)03-0611-

16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

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撒利明① 甘利灯*② 黄旭日③ 陈小宏④ 李凌高②

(①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北京100007;②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③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河北涿州072751;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C

NPC物探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撒利明,

甘利灯,黄旭日,陈小宏,李凌高.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49(3):611-

626.摘要 在回顾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内涵变迁的基础上,从油藏类型和开采方式出发分析了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任务与需求,对照当今世界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结合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岩石物理分析、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定量解释、井筒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时移地震、井震藏联合动态分析、微地震监测和应力场模拟等9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石油集团的技术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发展历程 技术需求 技术现状 技术挑战 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历程中,地球物理技术经历了构造油气藏勘探、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和油藏地球物理三个发展阶段,其研究任务由构造成像与岩性预测发展为储层孔渗特征描述、油藏流体场的静态描述和动态监测等。当前,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正不断向油气田开发和工程领域延伸,已成为发现剩余油气和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因油气田开发与开采的需求而兴起。1977年,受美国能源部的资助,Nur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了岩石物理研究小组,开展提高采收率(EOR)过程地震监测的岩石物理基础研究,后来向井筒地球物理拓展,并于1986年创立了SRB(斯坦福岩石物理和井筒地球物理)研究组,为将地球物理信息与油藏参数相联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奠定了基础。198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Toks z成立了地球资源实验室,

随后分别设立了由Arthur领导的全波形声波测井研究小组和

由Roger领导的油藏描述小组,从事井筒地球物理技术评价、研究和开发。同年8月Geophysics杂志首次报道了法国CGG公司用于增加石油产量的油藏地球物理技术。1984年美国SEG协会成立了开发和开采委员会,负责加强地球物理学家、开发地质学家和油藏工程师们之间的联系。1985年Tom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组建了油藏描述项目(RCP)组,研究多分量和时移地震技术,及其在油藏动静态描述中的应用。1986年SEG年会首次召开了以油藏地球物理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1987年,SEG和SPE联合举办了油藏地球物理的研讨会,Wh

ite和Sengbush合著出版了《开采地球物理学》(Produc-tion Seismology

)。此后,油藏地球物理一直是地球物理研究的热点,SEG每年至少都要举行两次专题讨论会,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院校和研究机构也不断加大研究力度。1992年以后,The Leading Edge杂志每年刊发1~2期专辑以发表SEG油藏地球物理专题讨论会的论文,到了2004年,该专题因文章太多而转为更细分的专题。伴随计算机特别是高速工

 612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 

作站的飞速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在地震属性分析、储层预测、油藏表征、油藏监测、裂缝性储层描述等方面,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随着叠前地震反演、多波多分量、时移地震技术的进步,地震技术已贯穿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如今以地震技术为主导的油藏多学科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2010年SEG出版了Johnston[1]主编的《油藏地球物理方法和应用》(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Reservoir Geophysics)论文集,从支撑技术、油藏管理、勘探评价、开发地球物理、生产地球物理和未来发展方向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总结,基本反映了当今油藏地球物理的最新进展。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概念与内涵也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趋于完善。孟尔盛等[2]指出,“油藏地球物理也称开发与开采地球物理,其内涵包括油藏描述与油藏管理”。刘雯林给出了具体定义:开发地震是在勘探地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针对油藏的观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钻井、测井、岩石物理、油田地质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资料,在油气田开发和开采过程中,对油藏特征进行横向预测,做出完整描述和进行动态监测的一门新兴学科[2]。Sheriff[3]将它定义为“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帮助油藏圈定和描述,或在油藏开采过程中监测油藏变化”。Pennington[4]提出“油藏地球物理可以定义为地球物理技术在已知油藏中的应用,依据应用顺序,进一步将油藏地球物理分为‘开发’和‘开采’地球物理,前者用于油气田的初次有效开发,后者用于油田开采过程的理解”。王喜双等[5]在总结前人定义的基础上,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定义为:“在充分利用已知油藏构造、储层和流体等信息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研究,全面提高油藏构造成像、储层预测和油气水判识的精度,为油藏三维精细建模、调整井位部署、剩余油分布预测服务,最终实现油气田高效开发目标的地球物理技术”。可以预见,随着勘探开发的目标从常规油气藏到非常规油气藏的延伸,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内涵也将更加丰富,如源岩特性、脆性、各向异性和地应力的预测,以及压裂过程的监测等。可见,尽管不同学者对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本质相似,即为油藏评价和生产服务的地球物理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油藏静态描述、油藏动态监测

和油藏工程支持技术,以及为这些技术提供支撑的地球物理技术,如测井油藏描述技术、井筒地震技术、岩石物理技术和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等。

2 油藏地球物理任务与技术需求

2.1 油藏地球物理主要任务

油气勘探开发可以划分为预探、评价与生产三个工作阶段。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各不相同,但可以顺序衔接,形成一个整体。评价阶段油藏地球物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油藏三维概念模型与静态模型,其核心是精细油藏描述,包括描述油藏构造形态、表征储层横向变化、预测油气分布范围,为评价井位优选、探明储量和开发方案编制提供依据。生产阶段油藏地球物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开发生产动态和新井资料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研究,开展动态油藏描述研究,不断深化对油藏的认识,为调整井位优选和开发方案优化提供地质依据;应用针对性的前缘技术(井筒地震、多波、四维),监测油藏动态变化、发现剩余油气资源。随着开发过程中水平井、分段压裂的广泛应用,利用地震资料指导水平井部署,开展水压裂监测也将成为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主要任务之一。

2.2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需求

按照油藏分类管理原则,中国现今发现的油藏主要可以分为多层砂岩油藏、复杂断块油藏、低渗透砂岩油藏、砾岩油藏、稠油油藏和特殊岩性油藏六大类。除了稠油油藏采用蒸汽驱,少量低渗透油藏进行过CO2驱试验外,绝多数油藏采用水驱开采方式。韩大匡[6,7]在系统总结中国东部老油区水驱开采现状时指出:当老油田含水超过80%以后,地下剩余油分布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由含水60%~80%时在中、低渗透层还存在着大片连续的剩余油转变为“整体上高度分散,局部还存在着相对富集的部位”的格局,提出了“在分散中找富集,结合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富集区和分散区分别治理”的二次开发基本理念。文章指出深化油藏描述是量化剩余油分布的基础,其主要研究工作可以归结为油藏静态描述、油藏动态监测和油藏工程支持三大方面。

油藏静态描述主要包括:油藏形态描述、范围圈定、储层描述和流体识别四方面内容。当然,不同油

 第49卷 第3期撒利明等: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613

藏类型,油藏静态描述的重点有所不同,如在中国大庆、青海、玉门等油田普遍发育的多层砂岩油藏,该类油藏具有陆相多层砂岩多期叠置沉积、内部结构复杂、构造样式多的特点,开发过程主要矛盾是注水的低效、无效循环,急需发展不同类型单砂体及内部结构表征技术,对地震纵向分辨率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于在大港、辽河、华北、冀东等油田发育的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具有断层多、断块小、储层变化快的特点,对构造、储层边界的识别更加重要,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横向分辨率。在长庆、吉林油田发育的低渗透砂岩油藏主要地质问题是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微裂缝较发育,因此要发展基于岩石物理的叠前与多分量地震技术,以及基于各向异性的裂缝方向与密度预测技术。砾岩油藏主要发育冲积扇类型储层,具有岩相复杂多变,孔隙结构多样,储层构型规模、连通性及渗透性等分布不均的特点,应在井震结合精细处理解释、单砂体构型、水淹层解释、三维地质建模及单砂体剩余油评价等方面加强针对性研究。稠油油藏普遍采用蒸汽驱,地震隔层识别与蒸汽腔前沿识别是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关键。特殊岩性油藏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火山岩、变质岩等,主要分布于辽河、塔里木、华北等油田,这些类型油气藏埋深大、非均质性强、内幕构造复杂、储集空间多样、油水关系复杂等,其重点是应用地震技术识别外形、内部非均质性预测和油气检测。静态油藏描述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基于纵波资料的地震解释技术,如井地联合构造解释、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演等;二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由于增加了横波波场信息,不但可以提高孔隙型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的精度,而且可以提高裂缝型储层预测的潜力,因为横波分裂与裂缝发育密切相关,其主要技术包括纵横波匹配、纵横波联合属性分析与反演和基于各向异性的裂缝识别技术等。二者共同的基础是测井油藏描述技术、井筒地震技术、岩石物理分析技术,以及高精度地震成像处理与保幅、高分辨、全方位资料处理技术。

油藏动态监测的目的是寻找剩余油分布区,其技术包括井震藏联合动态分析技术和时移地震技术。前者以单次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地震、地质、测井和油藏多学科资料和技术的整合实现剩余油分布预测,如时移测井、3.5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地震油藏一体化技术等。后者以两次或两次以上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一致性处理消除不同时

间采集资料中的非油藏因素引起的差异,最后利用反映油藏变化的地震差异刻画油藏的变化,预测剩余油分布。

油藏工程支持主要面向致密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目的是优化水平井部署和压裂方案,最终实现优化开采,主要技术包括应力场模拟技术和微地震技术。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与任务之间的关系如图1。3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曾出现过“开发地震”术语。当时的所谓开发地震,只不过是用地震细测及手工三维地震查明复杂断裂构造油田的小断层、小断块,为油田开发提供一张准确的构造图,并在作图过程中,已开始注意到应用油气水关系及油层压力测试资料帮助地震划分小断块。70年代末就曾用合成声波测井圈定了纯化镇—梁家楼油田的浊积岩储层的分布。到80年代,地震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开发地震准备了技术基础。1988年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简称SPG)与SEG协会联合召开了“开发地震研讨会”。1989年原石油部在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地震横向预测研究中心,致力于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形成了以叠后地震反演、AVO、地震属性分析等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地震、地质、钻井、油藏工程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为特色的储层地球物理技术系列,并在90年代开展了大量油藏实际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1996年,刘雯林[8]在系统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油藏地球物理方法的专著《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

20世纪后期,面对日益复杂储层结构,波阻抗反演技术在大多情况下无法区分储层,促进了叠后地震反演技术的发展。1997年,撒利明等[9,10]提出一种新的多信息多参数反演方法,该反演方法基于场论和信息优化预测理论,采用非线性反演技术把地震数据反演成波阻抗和各类测井参数数据体,可适用于勘探、开发及老油田挖潜等各个阶段[11],为日后时移测井和地震信息融合提供了基础;同年,甘利灯等[12]提出了储层特征重构反演,解决了复杂储层的地震预测难题。1999年,在孟尔盛的倡导下,物探专业委员会聘请多位地球物理专家编写了《开

 614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

 

图1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与任务

发地震》培训教材,开始了开发地震技术的推广应

用[2]

。此后,“开发地震”、“储层地球物理”和“油藏

地球物理”也成为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和技术培训的主题之一。

进入21世纪,人们意识到地震不仅可以描述静态油藏参数,也有监测油藏动态变化的能力,而二次采集地震资料的增加,为实现这种能力提供了可能,因此,基于二次二维和二次三维采集的时移地震技术研究成为热点,先后在新疆、大庆和冀东等蒸汽驱油藏和水驱油藏进行了试验研究,见到了比较明显

的技术效果[

5]

。同期也开展了基于双相介质的油藏流体检测方法研究[

3]和大量叠前地震反演与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试验[

14~16]

,大幅提高了地震油藏描述可靠性。

008年,在韩大匡的提议下,中国石油提出了“二次开发”重大工程,借此在大庆长垣和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开展了大面积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开启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新篇章。同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研究所油藏地球物理研究室以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的4D3C区块为

研究对象,通过五年研究,初步构建了开发后期密井

网条件下地震油藏多学科一体化技术体系[

17]

。从2009年开始,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开展了地震、测井、地质和油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大量各种油藏类型的应用研究,积累了丰富的静态油藏描述与动态油藏监测的经验,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5D地震的理念[18]

和井地联合一体化采集、处理与解释的理念[19]

。2009年中国石

油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时移地震采集,次年中国石油集团科技部设立了“时移地震与时移电磁技术现场试验”重大现场试验项目,在辽河油田稠油蒸汽热采和大庆油田水驱油藏中开展了时移地震和地震油藏一体化技术攻关,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技术系列,并在剩余油挖潜中见到明显效果。

总之,近30年来,中国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首先,以高精度三维为基础,以地震属性、地震反演为核心手段,结合解释性处理,形成了针对不同油气藏类型的精细油藏描述配套技术,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次,在高密度宽方位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井筒地震和时移地震等方面也

 第49卷 第3期撒利明等: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615

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推动了地震采集装备、采集技术、处理技术、解释技术和前沿地震技术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一些技术系列,为今后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 岩石物理分析技术

岩石物理分析是建立岩石物理性质和油藏基本参数之间关系的主要途径,可有效提高地震岩性识别、储层预测与流体检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它是促进常规地震勘探从定性走向半定量乃至定量的最重要工具[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早在2002年就开始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已在岩石物理实验、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在实验研究方面,通过与国际知名机构合作,建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岩石物理实验室,具备了超声、低频、流体测量、微观孔隙结构表征等方面的试验能力。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21]和双孔介质模型[22],提高了岩石物理建模的精度,为井震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应用研究方面,从面向储层预测的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到岩石物理量板建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制定了LPF法敏感参数分析流程[23],有效地指导了储层敏感参数的优选;提出了“二分法”,解决了复杂火山岩储层岩石物理建模和岩石物理量板建立的难题,为首次实现火山岩储层的叠前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24];提出了时间、空间和井震一致性校正的方法,解决油藏开发后期井震联合储层描述的瓶颈问题,将岩石物理研究从勘探阶段延伸到开发阶段,拓展了应用领域[17]。当前,岩石物理研究热潮不减,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油公司和服务公司仍在开展深入研究,其应用广度也从常规油气领域发展到非常规油气领域。比较而言,国内整体研究水平仍然较低,无论是试验分析、理论模型研究,还是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为:一是复杂孔隙结构描述与岩石物理建模;二是孔隙流体分布描述与岩石物理测试;三是非均匀饱和双重孔隙介质理论研究;四是开发和开采过程岩石物理机理和模拟;五是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的工业化应用[20]。

3.2 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伴随着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在经历了60年代的水平叠加、70年代的叠后偏移、80年代的叠前时间偏移和90年代叠前深度偏移四个发展阶段后,正朝着深度域、各向异性、全/宽方位、高密度、宽频带、混叠源、多分量、弹性波的方向发展。伴随软、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中国石油地震资料规模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已在高陡构造叠前偏移成像、全/宽方位处理和井控高分辨率保幅处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5~28]。

井控高分辨率保幅处理是油藏地球物理的基础。井控地震资料处理理念是20世纪末西方地球物理公司提出的,其主要做法是从VSP资料中提取球面扩散补偿因子、Q因子、反褶积算子、各向异性参数和偏移速度场等参数,用于地面地震资料处理或参数标定,目的是提高地面地震资料处理参数选取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使处理结果与井资料达到最佳匹配。从现今的应用情况看,井控地震资料处理的内涵不断扩大,井控处理可以利用井中观测的各种数据,对地面地震处理参数进行标定,对处理结果进行质量控制[17]。保幅一般都是指相对振幅保持,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垂向振幅保持,是指通过球面扩散补偿、Q补偿等,消除地震波在垂直方向上由于球面扩散、地层吸收衰减等原因造成的振幅损失。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球面扩散补偿、Q补偿、透射补偿等。②水平方向振幅保持,是指消除地表及近地表结构、采集参数(震源类型、检波器类型、药量、激发井深、设备等)等因素的横向变化造成的地震波在水平方向上的振幅变化,包括炮间能量差异、道间能量差异、叠加剖面的横向能量异常等(即这些振幅变化仅与地表观测条件有关,而与地下地质构造和储层及油藏性质无关)。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子波整形、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叠前数据规则化、剩余振幅补偿等。③炮检距方向的振幅保持,主要是指保持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即AVO关系,这是AVO分析和叠前地震反演的基础。主要处理方法是道集优化处理,包括噪声衰减、道集拉平、剩余振幅补偿、角道集生成、部分叠加分析等。实现保幅处理的关键是质量控制,除了常规的处理质量控制,还要进行保AVO的质量控制。传统的做法是将井点处最终处理结果道集AVO特征与合成道集AVO特征对比来判断道集是否保幅,属于结果的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控制、定性的质量控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出了基于AVO属性质量控制方法,即提取每步处理前后的AVO属性,分析AVO属性变化情况,以此判断道集是否保幅,实现了全过程的、面的、定量的质量控制,为AVO分析和叠前

 616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 

反演奠定了数据基础。提高分辨率处理是在保幅的前提下适当拓宽频带,提高高频有效信号的信噪比,使高频段有效信息相对增强,达到分辨更薄储层的目的。主要方法有: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井控反褶积技术、空变反Q补偿技术,以及拓频处理技术等。3.3 地震资料定量解释技术

在油气田开发和开采阶段,地震资料解释的重点是将各种地球物理信息综合转化为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等信息,这对地震解释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定量化解释成为趋势,而且更强调多学科结合,尤其是与测井和油藏动态资料的结合。

地震资料定量解释技术除了精细构造解释之外,主要包括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和油藏综合描述等技术。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呈如下趋势:一是几何属性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碳酸盐岩、致密砂岩、页岩气储层的裂缝检测;二是将传统的AVO属性与岩石物理和正演模拟相结合形成地震解释模板技术,指导储层和流体定量预测[29];三是以波传播导致孔隙流体流动机理为基础,利用频散与衰减属性进行流体检测逐渐流行[30];四是基于全方位/宽方位叠前地震资料的裂缝方位和裂缝密度预测技术得到广泛应用[31]。地震反演正向叠前、全方位、多波反演等方向发展。由于叠前反演充分利用了梯度信息,降低了储层和流体预测中多解性,可以提高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的预测精度,已成为当前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两宽一高”地震采集资料的不断增多,全方位叠前地震反演成为可能[32]。从反演算法角度看,非线性和随机反演是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基于贝叶斯框架的地震反演方法。

面对小尺度勘探目标,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应以地质模式为指导,开展以油藏模型为核心的多学科资料综合、多种方法结合的综合油藏描述。如在碳酸盐岩储层描述中,形成了以古地貌、沉积模式和成岩作用为指导,利用岩石物理分析、AVO分析、叠前反演进行储层预测,利用叠后属性、叠前各向异性分析和应力场分析进行裂缝预测,最后结合钻井和试油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和水平井部署设计的技术系列,大幅提高了缝洞型储层描述和预测的精度[25]。3.4 井筒地震技术

井筒地震是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井筒地震是将地震接收系统或激发系统放到井中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的技术。从采集方式来看,井筒地震可分为VSP、井间地震、随钻地震等。由于激发系统或接收系统可以尽可能接近地质目标体,同时可以避免地面干扰和近地表低降速带的影响,因此井筒地震可得到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如井间地震的分辨率比地面地震高一个数量级,能够精细刻画两井之间的储层变化,这是井间地震技术普遍得到开发界认可的重要原因。目前,作为一类特色技术,各种VSP和井间地震技术在国外都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随钻地震经过近30年的发展,演变成地震导向钻井技术,提高了钻头前方地层的预测精度[33],正处于应用发展阶段。

中国石油集团从1980年开始调研VSP技术,1984年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迅速形成生产力。目前,拥有自主产权的KLSeis-VSP采集系统和GeoEast-VSP处理软件,常规VSP技术形成了完善配套的服务能力。其作用也从早期简单的区域速度研究和层位标定,发展为井地联合的、处理与解释一体化的油藏精细描述工具,为复杂油藏评价和开发提供了有效手段[19]。中国石油集团1993年就开始了井间地震技术的系统调研[34],随后通过引进、合作等方式,先后在胜利、辽河、克拉玛依、吉林、大庆等油田开展了大量井间地震试验研究。目前具备初步技术服务能力,但还没有形成商业化软件,井下震源研究还处于跟踪阶段。井间地震主要利用层析成像和反射成像进行井间薄储层空间展布与连通性分析,研究井间物性变化,监测井间油藏变化,通过与地面地震资料的结合,井间地震可以对主力砂体的走向和空间展布进行更准确的预测,可以辅助水平井轨迹设计,提高水平井钻探效果[5、35]。目前,国内随钻地震仍处于前期探索研究阶段,基于钻头信号的随钻资料处理方法已形成初步工作流程,成像结果可靠,地震剖面分辨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信息更加丰富。

总之,由于井筒地震观测范围小,要发挥井筒地震的作用,必须与地面地震相结合,形成井地联合的处理和解释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基于VSP参数(大地球面发散与吸收衰减参数、反褶积参数、速度参数、各向异性参数)的井驱动地面地震处理,基于VSP储层物性标定与精细岩性(AVO、叠前反演)解释驱动的地面地震解释,以及针对特定油藏目标的井间地震与地面地震联合解释等,这也是未来井筒

 第49卷 第3期撒利明等: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617

地震的发展趋势。

3.5 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

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经历了横波、转换波和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人们企图利用横波速度低的特点来获得比纵波更高的地震分辨率,从而兴起了横波勘探的热潮,但由于横波频率低、能量衰减快,在实际应用中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80年代中后期,海上多波地震采集设备的出现和纵波激发横波接收的技术的应用,使转换波勘探进入了发展高潮,并开始了工业化应用。2000年,SEG和EAGE联合举办了多波多分量技术研讨会,对多波多分量技术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指出了下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36]。进入21世纪后,数字检波器的出现推动了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由海上到陆上的发展,全面开启了多波多分量研究的新局面。2005年,EAGE和SEG再次联合召开了多波多分量技术研讨会,在讨论了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基础上,指出了可能的应用领域[37]。目前,多波多分量采集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处理技术基本过关,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基于偏移成像的处理流程,拥有商业化处理软件系统;解释技术相对比较薄弱,但近年进展很快,初步建立了三分量资料用于储层描述的流程,商业化解释软件平台日趋成熟,如ProMC、VectorVista、RockTrace等。总之,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从纯粹的理论研究走向了工业化的实验应用阶段,除了在复杂构造成像、致密砂岩气藏识别和高孔油藏精细描述外,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在油藏监测,特别是稠油油藏蒸汽驱、低渗透油藏CO2驱,以及页岩气开采中的应用不断增加,4D3C地震学逐渐成为现实。

中国石油集团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也大致经历了80年代初期横波勘探、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的转换波勘探和21世纪的多波多分量勘探三个阶段。2002年以来,中国石油集团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四川盆地广安气田、松辽盆地大庆油田、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开展了数字二维三分量和三维三分量的工业化试验[35]。目前,苏里格气田已成为中国数字多分量地震规模化应用最广的地区,经过多年攻关研究,资料品质得到明显提高,形成了以叠前AVO分析与交会、叠前弹性参数反演与交会、多波属性及多波联合反演等关键技术的多波有效储层预测和含气性检测技术系列,大幅度提高了有效储层的钻井成功率[38]。此外,在广安和徐深气田,以及三湖地区应用中,同时利用纵波与转换波提高了构造成像效果,圈定了含气范围,更清晰刻画火山岩喷发旋回和火山岩的各向异性[15]。2013年中国石油西南分公司在四川盆地魔溪—龙女寺地区采集了陆上最大面积数字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

尽管如此,至今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在大多数地区的应用仍没有充分体现该技术的价值,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目前资料处理和解释周期过长,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没有充分体现多分量地震的潜力;二是处理和解释技术不能满足各种复杂地表和地下条件的需求,如纵波和转换波分别处理,处理效果不稳定,一套处理参数难以兼顾浅、中、深层,处理结果信噪比低、分辨率低;此外因纵波和转换波频率和相位的差异大,导致纵横波匹配难等;三是没有做好采集、处理和解释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导致其应用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因此,要用好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必须从地质问题出发,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统筹制定采集、处理和解释对策,强化基于模型的处理和解释技术研究,实现采集、处理和解释一体化。3.6 时移地震技术

时移地震是在油藏开采过程中,通过对同一油气田在不同的时间重复进行三维地震测量,用地震响应随时间的变化表征油藏性质的变化,应用特殊的时移地震处理技术、差异分析技术、差异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结合岩石物理学、地质学、油藏工程等资料来描述油藏内部物性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压力、温度)的变化,追踪流体前缘[38]。时移地震试验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与时移地震相关的成功案例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见诸于文献[40]。为了监测热采的效果,ARCO公司于1982~1983年在北德克萨斯州Holt储层上首次实施了时移地震试验,在火驱采油前、后和火驱过程中各进行了一次地震采集,不同时期地震图象之间的差异非常醒目,显示了时移地震监测火驱的潜力[41]。1987年King等通过野外试验证实了地面地震监测注水的可行性。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Nur等[42]做了大量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为时移地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岩石物理基础。1992~1995年间在印度尼西亚

 618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 

Duri油田取得的巨大成功表明了时移地震可以在油田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范围内时移地震研究的开展[43]。进入21世纪,人们提出e-field的概念[44],即在油田开发的每个阶段,在油藏表面、井筒内(如套管上)均安装检波器,然后,选择不同时间进行地震激发,并迅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及时跟踪油藏动态并调整开发方案,最终获得最佳的采收率。目前,时移地震技术已成为油藏监测的一项核心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海上油气田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

中国石油集团时移地震研究起步较晚,2000年以前属于文献调研和时移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探索阶段[45~47]。2000年以后开始进行一些现场实验研究,主要是以二次二维和二次三维采集的地震资料为基础进行互均化处理和时移地震解释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2001年凌云等[18]提出了特殊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在不采用互均化处理条件下获得时移地震储层的差异信息。2000~2001年开展了一些稠油热采的时移地震监测试验[49,50]。随后向水驱油藏监测延伸,2002~2003年,云美厚等[51]、易维启等[52]从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出发,对大庆油田T30井区两次采集的二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利用时移地震资料差异属性变化研究了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2003年,甘利灯等[53~55]、胡英等[56]在深入剖析长期水驱过程引起的各种油藏参数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参数变化对地震响应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冀东油田二次三维地震采集资料,从可行性研究、叠前和叠后互均化处理以及动态油藏描述等方面对水驱时移地震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形成了配套技术,并在应用中利用振幅差异和时移弹性阻抗反演差异预测了水驱前缘,圈定剩余油分布范围。2007年,凌云等[57]基于准噶尔盆地某油田二次三维采集资料,消除了采集因素差异造成的影响,改善了时移地震的可重复性,获得了反映蒸汽驱油藏的变化,指导了油田进一步开发。2009年后,中国石油集团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时移地震采集,于2009年2月和2011年2月在辽河曙光油田完成了7km2的时移地震资料采集和2口时移VSP资料采集,通过时移地震处理和解释联合攻关,很好地刻画了蒸汽腔的几何形态和演变过程[58]。

目前,国内时移地震技术已具备工业化应用的基础,但推广应用面临巨大障碍,主要原因有两点:①大多数老油田都在陆上,与海上油田相比,地震采集费用高,钻井费用低,加上井网密,大大降低了时移地震技术的经济可行性;②大多数油田属于陆相沉积,储层薄、纵横向变化剧烈,加上水驱为主的开发方式,短时间内油藏变化造成的地震差异小,加上开采过程复杂,开采过程的岩石物理机理研究薄弱,大大降低了时移地震技术可行性。因此,国内时移地震,尤其是水驱时移地震应用研究任重道远。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地震油藏多学科一体化技术(图2),这样既避免了分辨率的问题,又避免了水驱油藏造成地震差异小的问题。

3.7 井震藏联合油藏动态分析技术

油气藏开发阶段最大的特点是资料丰富,既有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又有丰富的油藏动态资料。不同学科的资料都是油藏特征不同侧面的反映,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例如测井资料具有纵向分辨率高的优势,而地震资料具有横向连续分布的优势。因此,在油藏静态描述中应用井震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地震和测井资料的优势。同样,油藏动态资料蕴含了丰富的油藏静态和动态信息,与地震资料结合,可以更好地进行油藏静态描述和动态分析。国际上,Huang等[59]最早将时移地震技术与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提出了利用时移地震数据约束历史拟合的概念,提高了历史拟合的精度。随后,又提出利用生产动态数据约束时移地震资料分析[60],最终形成了从地震到油藏,再回到地震的技术思路和流程,为地震与油藏融合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61]。当前,从地震到油藏,井震藏结合已成为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0世纪末,撒利明等[10]就尝试利用基础和加密井网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油藏动态数据,通过“地震约束时移测井非线性反演技术”,建立开发初期和开发中后期油藏模型,最后通过油藏模型的差异分析,结合动态资料综合预测剩余油分布[11]。凌云等[18]针对中国广泛开展二次或三次高精度3D地震勘探这一背景,将地震与油藏动态资料相结合,提出了3.5D地震勘探方法。其研究成果认为:油田开发中、晚期采集的静态高精度3D地震数据经过严格的相对保持振幅、频率、相位和波形的提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成像处理,通过精细3D构造演化解释、沉积相解释以及结合油田开发动态信

 第49卷 第3期撒利明等: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619

息的综合解释,可以较有效地解决油田开发中的问题,预测剩余油气的分布范围。3.5D地震勘探较好地回避了时移地震勘探中存在的非重复性噪声问题,解决了某些油田没有早期3D地震或早期3D地震数据质量差的问题,因此可以减少油田开发阶段地震勘探的投人。甘利灯等[17]以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二次开发”实验区采集的、观测系统相近的拟4D3C资料(炮点和检波点95%以上重合)为基础,从资料处理、岩石物理、油藏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到油藏建模和数值模拟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以油藏静态和动态模型为核心,通过动态岩石物理分析和井控保幅处理实现井震融合,通过不对油藏模型进行粗化、地震约束油藏建模和数值模拟实现地震油藏融合,最终实现从地震到油藏,再回到油藏的技术思路。初步构建了以八大技术系列为核心的开发后期密井网条件下地震油藏多学科一体化技术体系,建立了基于一次和多次采集地震资料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技术流程(图2)。此项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油田剩余油挖潜方案设计和措施实施,采取措施后15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8.9t,含水率下降了9.7%

图2 开发后期密井网条件下地震油藏多学科一体化技术流程

3.8 微地震监测技术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接收地下岩石破裂产生

的声发射事件,定位分析地下破裂产生的几何形态

和震源机制,揭示地下岩石破裂性质的技术。观测

方式包括井中、地面和井地联合等;资料处理包括速

度模型优化、微地震事件筛选、初至拾取、偏振分析、

事件快速定位等技术;解释技术包括裂缝网络几何

形态分析、地应力估计、储层改造体积(SRV)计算

等。通过微地震监测能够对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水力

压裂进行实时指导和评估压裂效果,为压裂施工和

油气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微地震监测技术始于地热开发行业,20世纪80

年代水力压裂地面监测微地震试验由于信号信噪比

太低而宣告失败,随后转入水力压裂井下地震监测

试验,并获得成功,使井下观测方式得以快速商业

化。2000年左右,随着检波器性能的提高和信号处

理技术的发展,地面监测方式重新受到关注,并加大

了研究力度,2003年水压裂地面微地震监测在国外

开始走向商业化[62]。目前,井中微地震监测技术日

渐成熟,斯伦贝谢、ESG、MSI、Magnitude、Pinnacle

等公司均有井中监测实时处理能力。展望未来,井

中监测的检波器级数不断增加、井地联合微震监测、

多井监测是微地震采集的主要发展趋势。在处理和

解释上,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微震事件的定位,如何

利用微地震记录波形反演得到描述破裂性质的震源

参数成为竞相研究的热点,如裂缝网络连通性分析

及有效SRV估计等。在应用上,水力压裂的微地震

监测也将逐步向油藏动态监测发展。

中国石油集团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起步较晚。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自2006年开始技术调研,2009

 620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 

年进行了压裂微震监测先导性研究,2010年起,开展了专题技术研究,并在微地震震源机理、资料采集、资料处理、定位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建立了技术流程。2013年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成功研发了井中微地震裂缝监测配套软件,通过引进法国Sercel公司井下三分量数字检波器,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井下微地震监测服务能力,已在国内14个油气田进行了80多口井的微地震监测,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川庆物探公司依托集团公司项目“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了成熟的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建立了野外施工流程。在蜀南、威远、长宁和昭通地区页岩气区带评价和开发应用中,优选了页岩气有利勘探区域,提供了直井和水平井井位部署意见和支撑服务。

3.9 应力场模拟技术

在地壳的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地层中的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构成地应力场[63]。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而且直接影响着固体介质及其蕴含的各种流体的力学行为,是地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研究表明,古应力场影响和控制油气运移与聚集。现今应力场影响和控制着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水的动态变化,它对注采井网部署、调整及开发方案设计;对井壁稳定性研究,套管设计、油层改造和水力压裂设计方案优化;对采油过程引起的地层出砂,注水诱发地震与地层蠕动,以及由此导致的大面积套管损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地应力研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获取地应力场信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原地测量,最早的地应力测量可以追溯到1932年,美国垦务局利用解除法对哈佛大坝泄水隧道表面应力进行测量。20世纪50年代初,瑞典科学家Hast博士发明了测试地应力的仪器,此后开展了大规模浅地层应力测量。随着水压致裂法技术的逐步成熟,20世纪70年代地应力测量的深度不断加大,可达5000~6000m。其后,地应力测量与测井技术结合使得测量深度进一步加大,测量方法日趋多样化。目前地应力测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64],主要包括:构造行迹、裂缝行迹分析法,实验室岩心分析法,测井资料计算法和矿场应力测量法。虽然现场实测地应力是提供地应力场最直接的途径,但是在工程现场,由于测试费用昂贵、测试所需时间长和现场试验条件艰苦等原因,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测量;而且地应力场原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各测点的测量成果受到测量误差的影响,使得地应力测量成果有一定程度的离散性。地应力模拟则可以弥补地应力测量的不足,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范围更大的三维地应力场。目前,模拟方法主要有物理和数学模拟两类:物理模拟是以相似理论为依据,在人工条件下,用适当的材料模拟某些构造变形在自然界的形成过程;数学模拟是用数学力学的方法进行构造应力场模拟计算,最常用的是有限元法。地下应力场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地层结构,如地层形态和结构,断层的位置与方向等;二是介质的性质,如介质的弹性、强度和密度等;三是外部应力,如构造应力和孔隙压力等。这些信息可以从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中获取。因此在数学模拟中,以岩心和测井地应力分析资料为基础,以实际地应力测量数据为约束,充分发挥地震资料面上采集连续的优势,采用多学科一体化的模拟流程和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图3为斯伦贝谢公司地应力模拟流程与数据来源。

中国地应力测量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功研制出了YG-81型压磁应力计。1980年10月在河北易县首次成功进行了水力压裂法地应力测量,目前中国的水力压裂地应力测量深度已突破6000m。1990年以来,以蔡美峰领衔的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组不仅在地应力测试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且还在实验研究和现场实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考虑岩体非线性、不连续性、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并正确进行温度补偿的应力解除法测量技术和措施,大幅度提高地应力的测量精度。在石油工业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及廊坊分院,辽河、吉林、胜利、大庆和华北油田等都相继开展了地应力测量及应用的研究工作。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织了“地应力测量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的攻关项目,从应力测量、计算、模拟、解释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在中国石油行业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以储层为中心的地应力场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地应力场测量和模拟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应力场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研究还不广泛。虽然如

 第49卷 第3期撒利明等: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21 今油气勘探开发中积累了大量的地质、物探、测井、钻井、采油、注水、压裂等资料可为地应力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但至今还没很好地开发和利用。随着勘探开发目标由常规油气富集区向致密和非常规油气区的转移,水平井分段压裂已逐渐成为增产的主要手段,油气勘探开发对地应力研究的需求定会越

来越多,不仅需要宏观的、区域的地应力场,也需要局部的、微观的地应力场;不仅需要平面的地应力场,更需要空间的地应力场;不仅需要了解地应力强度的分布,还需要了解地应力的方向;不仅需要了解地层中地应力的现今状况,也需要了解地应力场的演化历史

图3 地应力模拟流程与数据来源(据斯伦贝谢公司)

4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展望

4.1 面临挑战

地球物理技术从面向勘探到面向开发目标的延伸是目前国际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趋势,但对于中国陆相薄互层油气藏,加上开发过程复杂,井网密度大,开发和开采阶段的地球物理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有的技术效果与地质需求仍存在较大

差距。油藏地球物理面临的研究对象具有如下两个

特点:一是尺度小,如砂泥岩薄互层中单砂体、低级序断层、微幅度构造以及废弃河道等;二是精度要求高,需要准确识别砂体边界与泥质隔层,需要提高孔隙度、厚度等储层参数的预测精度,甚至需要进行孔隙流体检测。这些目标和需求使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面临严峻考验。

第二,动态岩石物理研究有待加强,开发和开采过程造成的地震响应变化的机理研究严重不足。油藏地球物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共享油藏模型,包括静态和动态模型,需要通过岩石物理技术建立储

 622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 

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的联系。由于开发和开采过程会造成油藏参数的变化,如油藏压力和饱和度的变化,如果长期水驱还会造成孔隙度与孔隙形态,以及泥质含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及其对地震响应的影响是监测油藏动态变化和建立油藏动态模型的基础。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且研究难度巨大,如长期水驱后孔隙度与孔隙结构如何变化,以及孔隙结构变化对渗流的影响;聚合物驱的弹性性质及其对地震响应的影响;黏土矿物在水驱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弹性性质的影响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世界级难题。

第三,尽管面向“二次开发”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初见成效,但处理、解释和油藏描述配套技术尚未完善,仍不能满足油藏开发与生产的需求。主要表现在:①高分辨和保幅处理技术有待提高与完善,尤其是高精度静校正、保幅去噪、保幅偏移等;②地震油藏描述与油藏建模和数值模拟结合不够,直接影响地震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大大减低了地震资料的价值;③开发阶段井网密度大,由于没有适合的批处理软件,使得井震结合储层研究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工作时效性降低,难以赶上生产节奏,影响了地震资料的使用率;④面向开发和开采阶段的地震新技术还不够成熟,如高密度、井地联合、多波和时移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等技术,使得采集的相关资料不能及时发挥作用,这都成为“地震无用”的证据。

第四,开发和开采阶段井网密集,拥有大量地质、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但是,由于条块管理,阻碍了多学科之间的交流;由于缺乏地震、测井、油藏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与软件平台,降低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的时效性;加上开发部门没有足够地球物理人员,使得多学科资料融合成为一句空话,难以落到实处,制约了地震作用的发挥。

第五,高密度、多波多分量和时移地震野外采集成本较高,还面临经济可行性争论。

4.2 发展方向

油藏地球物理是勘探地球物理的延伸,勘探阶段由于井少,储层预测主要依赖地震资料,而开发与开采阶段由于井多,地震的作用逐渐减低,这种主次关系的转变,决定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不是勘探地球物理技术简单重复与延伸,要更好地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需要转变思路。第一,从可分辨到可辨识的转变,前者属于时间域范畴,无论地震资料具有多高分辨率,都无法满足单砂层识别的需求,后者强调在反演结果上可辨识,由于同样分辨率的资料在波阻抗和密度反演结果上可辨识程度是不同的,这为识别薄储层提供了可能。第二,从确定性到统计性的转变,由于目标尺度小,不确定性强,利用统计性方法可以评估这种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第三,从时间分辨率到空间分辨的转变,目的是充分发挥地震在面上采集、具有较高横向分辨率的优势,以横向分辨率弥补纵向分辨的不足。第四,从测井约束地震到地震约束测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高含水后期井网密,测井资料丰富的优势。第五,从单学科到多学科的转变,建立由地震到油藏再回地震的闭合循环技术流程,以充分挖掘动态资料中所蕴含的丰富油藏信息。通过以上转变思路,要形成以动静态油藏模型为目标,以井控资料处理、井控解释和井震联合储层研究实现井震融合,以油藏模型不粗化、地震约束建模和地震约束数值模拟实现地震油藏一体化为技术对策的技术系列,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一次采集地震资料和多次采集地震资料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技术流程,最大程度发挥地震资料的价值(图2)。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一,要强化基础研究,做好动态岩石物理分析,为井震和震藏融合奠定基础。在开发与生产阶段,由于更加关注油藏的变化与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即油藏的渗流特性,这与储层的微观结构、孔隙的形态与流体的可流动性密切相关。因此开发与开采阶段岩石物理研究要突出动态与微观两个特征,更加注重孔隙中流体的流动及其对地震响应的影响,这对岩石物理提出更高要求。此外,由于开发后期测井资料时间跨度大,使得地震、测井资料不匹配问题更加突出,还必须做好井震一致性处理与校正。

第二,要强化井控处理,做好井地联合采集与处理,充分发挥井筒地震的作用。井筒地震的分辨率介于测井与地面地震之间,是连接二者的最佳桥梁,可以在资料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有两个方面:井控处理与保幅处理质量控制。此外,由于井筒资料分辨率较高,可以通过约束提高地面地震处理结果的分辨率,以更好满足开发阶段对分辨率的需求。通过井控地震资料处理进一步实现井震资料的一致性,为井震融合解释提供基础,未来井筒地震与地面地震联合采集、处理与解释将是油藏地球

 第49卷 第3期撒利明等: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623

物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三,要发挥地震和测井资料各自优势,做好井震联合储层研究,提高井间储层描述可靠性。地震资料的优势在于横向分辨率,而测井资料的优势在于纵向分辨率,二者结合才能优势互补,满足开发阶段对构造解释和储层的预测高精度需求,全程井控的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是未来油藏地球物理解释技术发展的另一个趋势,主要内容包括井控小断层解释、井控层位追踪、井控构造成图、井控属性分析和随机地震反演等技术。

第四,要发挥叠前和多分量地震资料优势,提高储层与流体描述精度。由于增加了梯度信息,基于叠前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岩性和物性预测的精度,还可以提高流体检测精度,叠前反演与时移地震技术结合,还可以区分不同因素引起的油藏变化,如区分油藏压力与饱和度变化,减低时移地震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多解性。同样,多分量地震技术由于增加了横波的信息,可以弥补纵波成像的不足,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增强流体识别能力,突破裂缝预测瓶颈。近年来问世的4D3C地震技术已展示良好的发展前景,可应用于各种复杂油藏,如碳酸盐岩油藏和致密CO2驱油藏的监测。

第五,要探索时移地震和微地震监测技术,提高动态油藏描述的可靠性。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是预测剩余油分布最直接的手段,由于中国东部老油区大部分地区都开展过二次三维采集,充分利用已采集的资料开展时移地震研究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当然由于不是真正意义的时移采集,资料的可重复性差,需要研发新的互均化处理技术,以消除采集参数差异造成的影响。更需要研发快速有效的四维资料解释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互均化处理后不同时间的地震资料与动态资料关联,从中找出一些敏感的地震参数反映油藏的变化,达到预测剩余油分布的目的。微地震监测能够对非常规油气开发的水力压裂进行实时指导和压裂效果评估,为压裂施工和油气开发方案提供帮助,是未来地震向油藏工程延伸的重要技术。

第六,要提倡在不进行油藏模型粗化的基础上开展油藏数值模拟,做好地震约束油藏建模和数值模拟,实现多学科一体化,提高剩余油分布预测精度。地震约束油藏地质建模是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核心,结合常规地震解释、反演、属性分析等成果以

及井间地震、VSP等资料,建立油藏地质模型的一项综合技术。在高含水后期,地震资料对油藏地质模型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为控制构造空间形态、表征储层非均质性以及降低模型不确定性上。地震约束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核心是在历史拟合过程中引入了地震信息,不但可以实现井点模拟结果和实际动态数据匹配,还保证了油藏模型对应的地震合成资料与实际资料匹配,从而提高了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和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可靠性。值得指出的是,传统数值模拟是在粗化的模型上进行的,由于粗化使得数值模拟结果的纵向采样率减低,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对应的合成记录与实际记录差异巨大,无法实现与实际地震记录的对比分析,阻碍了多学科一体化。

此外,为实现地震在油藏工程中的支撑作用,指导水平井和压裂部署和现场跟踪,要加强地应力场模拟研究,充分发挥地震资料空间连续分布的优势,提供完整、准确的三维地应力分布。

5 结束语

现今地球物理师与油藏工程师的联系日益紧密,具备了地球物理向开发延伸的技术基础;近几年中国石油面向“二次开发”的地震技术取得的成效树立了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的信心;通过叠前反演、烃类检测、高密度、宽方位、多波、四维、井地联合等高端技术攻关,地震技术进入开发实现贯穿油田勘探开发整个生命周期目标是可能的。为此,在组织上,要强调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的一体化,地震、地质和油藏工程的一体化以及开发部、研究院和采油厂等参加单位组织协调一体化。在技术上,要集成成熟技术,研发地震油藏一体化平台,推动地震技术向油藏工程领域延伸;要攻关瓶颈技术,提高多学科一体化时效性,全面提升地震在油藏工程中的作用;要试验和研究宽方位、多分量和时移地震等高端技术,增加井间地震信息采样密度和信息量,提高井间油藏变化的刻画精度;要探索前沿技术,突出面向开发过程的岩石物理基础研究,如孔隙结构和渗流特性的地震响应特征研究,从物理机理上实现地震油藏一体化。在措施上,要建立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推动地震—油藏一体化平台建设以及人员和软件平台的整合;要以典型实验区研究为目标,带动技术系

 624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 

列、技术流程和技术规范的形成及推广,为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基础;要做好技术培训,充分发挥采油厂的作用,尽快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力争在“二次开发”的实践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感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技术所张研所长、谢占安副所长对论文编写的大力支持,感谢董世泰主任和王春明高工提供了部分素材。论文引用了大量公开发表的油藏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和结论,其中许多作者是中国油藏地球物理界的老前辈、老领导,对他们的贡献特表敬意!

参考文献

[1] Johnston D.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ReservoirGeophysics(Investigations in Geophysics Series:No.

15).SEG,2010.

[2] 孟尔盛等.开发地震.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培训班教材,1999.

[3] Sheriff R E.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Geo-physics.SEG,2002.

[4] Pennington W D.The rapid rise of reservoir geophy-sics.The Leading Edge,2005,24(S):86-91.

[5] 王喜双,甘利灯,易维启等.油藏地球物理技术进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5):606-613.

Wang Xishuang,Gan Lideng,Yi Weiqi et al.Techni-

cal progress of reservoir geophysics.OGP,2006,

41(5):606-613.

[6] 韩大匡.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石油学报,2007,28(2):73-78.

Han Dakuang.Precisely predicting abundant remai-

ning oil and improving the secondary recovery of ma-

ture oilfields.Acta Petrolei Sinica,2007,28(2):

73-78.

[7] 韩大匡.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5):583-591.

Han Dakuang.Discussions on concepts,countermeas-

ures and technical routes for the redevelopment of

high water-cut oilfields.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37(5):583-591.

[8] 刘雯林.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9] 撒利明,梁秀文,张志让.一种新的多信息多参数反演技术研究—SEIMPAR.1997东部地区第九次石油物

探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364-367.

[10] 撒利明,师永民.大庆太190区块地震多信息反演剩余油预测(研究报告).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

所,1999.

[11] 崔生旺,管叶君编著.大庆油气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史.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494-499.

[12] 甘利灯,殷积峰,李永根等.利用储层特征重构技术进行泥岩裂缝储层预测.1997年东部地区第九次石油

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446-456.

[13] 撒利明,梁秀文,刘全新.一种基于多相介质理论的油

气检测方法.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25(6):32-35.

Sa Liming,Liang Xiuwen,Liu Quanxin.A multiphase

theory based hydrocarbon detection method.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02,25(6):32-35.

[14] 杜金虎,赵邦六,王喜双等.中国石油物探技术攻关成效及成功做法.中国石油勘探,2011,16(5-6):1-7.

Du Jinhu,Zhao Bangliu,Wang Xishuang et al.A-

chievement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PetroChina

in geophysical research.China Petroleum Explora-

tion,2011,16(5-6):1-7.

[15] 刘振武,撒利明,张明等.多波地震技术在中国部分气田的应用和进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

43(6):668-672.

Liu Zhenwu,Sa Liming,Zhang Ming et al.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multi-wave seismic technology in

part of gas-fields of China.OGP,2008,43(6):668-

672.

[16] 刘振武,撒利明,董世泰等.中国石油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1):1-10.

Liu Zhenwu,Sa Liming,Dong Shitai et al.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geophysical technology in

CNPC.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0,37(1):1-10.

[17] 甘利灯,戴晓峰,张昕等.高含水后期地震油藏描述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3):365-377.

Gan Lideng,Dai Xiaofeng,Zhang Xin et al.Key tech-

nologies for the seismic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 water-cut oilfields.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2,39(3):365-377.

[18] 凌云,黄旭日,孙德胜等.3.5D地震勘探实例研究.石油物探,2007,46(4):339-352.

Ling Yun,Huang Xuri,Sun Desheng et al.Case study

of 3.5-D seismic exploration.GPP,2007,46(4):339-

352.

[19] 郭向宇,凌云,高军等.井地联合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石油物探,2010,49(5):438-450.

Guo Xiangyu,Ling Yun,Gao Jun et al.Study of seis-

mic-logging joint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GPP,2010,49(5):438-450.

[20] 撒利明,董世泰,李向阳.中国石油物探新技术研究及展望.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7(6):1014-1023.

Sa Liming,Dong Shitai,Li Xiangyang.Research and

perspective on new geophysical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in China.OGP,2012,47(6):1014-1023.[21] 张佳佳,李宏兵,姚逢昌.可变临界孔隙度模型及横波预测.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

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

集,2010.

[22] Ba J,Cao H,Yao F C.Velocity dispersion of P wavesin sandstone and carbonate:Double-porosity and local

fluid flow theory.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2010,29:2557-2563.

[23] 李凌高,甘利灯,杜文辉等.面向叠前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的岩石物理分析新方法.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33(18):116-119.

Li Linggao,Gan Lideng,Du Wenhui et al.A new

 第49卷 第3期撒利明等: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625

method of rock physics analysis for reservoir predic-

tion and hydrocarbon detection.Inner Mongolia Pet-

rochemical Industry,2008,33(18):116-119.

[24] Gan L,Dai X,Li L.Application of petrophysics-basedprestack inversion to volcanic gas reservoir prediction

in Songliao Basin.CPS/SEG Beijing 2009Interna-

tional Geophysical Conference &Exposition,2009.[25] 王喜双,曾忠,易维启等.中国石油集团地球物理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0(5):

768-777.

Wang Xishuang,Zeng Zhong,Yi Weiqi et al.CNPC

geophysic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

pects.OGP,2010,45(5):768-777.

[26] 杜金虎等.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描述关键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27] 王喜双,曾忠,张研等.中油股份公司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石油勘探,2006,11(3):35-49.

Wang Xishuang,Zeng Zhong,Zhang Yan et al.Statu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etrochina geophysical

technique.China Petroleum Exploration,2006,

11(3):35-49.

[28] 赵邦六等.低渗透薄储层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29] 杨志芳,曹宏,姚逢昌等.致密碳酸盐岩气藏地震定量描述.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九届年会论文集,2013,

731-732.

[30] Li Xiangyang,Wu Xiaoyang and Mark Chapman.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gas saturation by frequency

dependent AVO:Numerical,physical modeling and

field studies.IPTC,2013,NO.16671.

[31] Roure B,Downton J,Doyen P M et al.Azimuthalseismic inversion for shale gas reservoir characteriza-

tion.IPTC,2013,NO.17034.

[32] Zong Z,Yin X,and Wu G.AVAZ inversion andstress evaluation in heterogeneous media.SEG Tech-

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2013,32:428-

432.

[33] Chuck Peng,John Dai and Sherman Yang.Seismicguided drilling:Near real time 3Dupdating of subsur-

face images and pore pressure model.IPTC,2013,

No.16575.

[34] 甘利灯.地震层析成像现状与展望,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3,28(3):362-373.

Gan Lideng.Status and future of seismic tomo-

graphy.OGP,1993,28(3):362-373.

[35] 刘振武,撒利明,张昕等.中国石油开发地震技术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议.石油学报,2009,30(5):711-

721.

Liu Zhenwu,Sa Liming,Zhang Xin et al.Current ap-

plic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seis-

mology in PetroChina.Acta Petrolei Sinica,2009,

30(5):711-721.

[36] James Gaiser,Nick Moldoveanu,Colin Macbeth et al.Multicomponent technology:the players,problems,

applications,and trends:Summary of the workshop

sessions.The Leading Edge,2001,20(9):974-977.[37] Heloise Lynn,Simon Spitz.Pau 2005.The LeadingEdge,2006,25(8):950-953.

[38] 杨华等.苏里格气田多波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39] 甘利灯等.实用四维地震监测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40] 赵改善.油藏动态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时延地震.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5,28(3):157-168.

Zhao Gaishan.The status and outlook of dynamic

reservoir monitoring:Time-lapse seismic.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05,28(3):157-168.

[41] Greaves R J,Fulp T J,Head P I.Three-dimensionalseismic monitoring of an enhanced oil recovery pro-

ject.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

1998,17:476-478.

[42] Nur A M and Wang Z.Seismic and Acoustic Veloci-ties in Reservoir Rocks:Volume 1,Experimental

Studies.SEG,1989.

[43] Jenkins S,Waite M and Bee M.Time lapse monito-ring of the Duri steam flood:A pilot and case study.

The Leading Edge,1997,16(9):1267-1274.

[44] Lumley D E.The next wave in reservoir monitoring:The instrumented oil field.The Leading Edge,2001,

20(6):640-648.

[45] 庄东海,许云等.四维地震资料处理及其关键.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2):33-43.

Zhuang Doughai,Xu Yun et al.4Dseismic data pro-

cessing and its key.Progress in Geophysics,1999,

14(2):33-43.

[46] 陈小宏,牟永光.四维地震油藏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6):707-715.

Chen Xiaohong,Mou Yongguang.Four-dimensional

seismic reservoir monitoring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

tion.OGP,1998,33(6):707-715.

[47] 庄东海,许云等.四维地震资料解释.勘探家,2000,5(1):22-25.

Zhuang Donghai,Xu Yun et al.4Dseismic data inter-

pretation.Explorationist,2000,5(1):22-25.

[48] 凌云,高军,张汝杰等.随时间推移(TL)地震勘探处理方法研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36(2):173-

179.

Ling Yun,Gao Jun,Zhang Rujie et al.Processing

method study for time-lapse seismic exploration.

OGP,2001,36(2):173-179.

[49] 于世焕,宋玉龙.四维地震技术在草20块蒸汽驱试验区的应用.复式油气田,2000,21(3):48-51

Yu Shihuan,Song Yulong.Application of 4Dseismic

technologies in the steam drive test area of CAO-20

Block.Multiple Oil-gas Field,2000,21(3):48-51.[50] 霍进,张新国.四维地震技术在稠油开采中的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3):80-82.

Huo Jin,Zhang Xinguo et al.The application of four-

dimensional seismic technology to heavy oil produc-

tion.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1,

28(3):80-82.

[51] 云美厚,张国才,李清仁等.大庆T30井区注水时移

 626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4年 

地震监测可行性研究.石油物探,2002,41(4):410-

415.

Yun Meihou,Zhang Guocai,Li Qingren et al.Feasi-

bility study of time-lapse seismic monitoring of water-

flooding in Daqing well-T30area.GPP,2002,41(4):

410-415.

[52] 易维启,李清仁,张国才等.大庆TN油田时移地震研究与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3,26(1):61-65.

Yi Weiqi,Li Qingren,Zhang Guocai et al.Study on

time-lapse seismic and predic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in TN oilfield.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03,26(1):61-65.

[53] 甘利灯等.水驱四维地震技术:可行性研究及其存在的盲区.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26(1):24-29.

Gan Lideng et al.4-D seismic in water flooding reser-

voirs:Feasibility study and its limitation.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03,26(1):24-29.

[54] 甘利灯等.水驱四维地震技术:叠后互均化处理.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26(1):54-60.

Gan Lideng et al.4-D seismic in water flooding reser-

voirs:Post-stack cross equalization processing.Pro-

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03,26(1):54-60.[55] 甘利灯等.水驱油藏四维地震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4(4):437-444.

Gan Lideng et al.4Dseismic technology for water

flooding reservoirs.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

velopment,2007,34(4):437-444.

[56] 胡英等.水驱四维地震技术:叠前互均化处理.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3,26(1):49-53.

Hu Ying et al.4Dseismic in water flooding reser-

voirs:Pre-stack cross equaligation.Progress in Ex-

ploration Geophysics,2003,26(1):49-53.

[57] 凌云,黄旭日,高军等.非重复性采集随时间推移地震勘探实例研究.石油物探,2007,46(3):231-248.

Ling Yun,Huang Xuri,Gao Jun et al.Case study of

non-repeatability acquisition in time lapse seismic.

GPP,2007,46(3):231-248.

[58] 凌云,郭向宇,蔡银涛等.无基础地震观测的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3,48(6):

938-947.

Ling Yun,Guo Xiangyu,Cai Yintao et al.3.5D+4D

seismic reservoir surveillance without baseline sur-

vey.OGP,2013,48(6):938-947.

[59] Huang Xuri,Laurent Meister,Rick Workman.Pro-duction history matching with time lapse seismic da-

ta.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

1997,16:862-865.

[60] Huang Xuri,Robert Will.Constraining time-lapseseismic analysis with production data.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2000,19:1472-1476.[61] Huang Xuri.Integrating time-lapse seismic with pro-duction data:A tool for reservoir engineering.The

Leading Edge,2001,20(10):1148-1153.

[62] 尹陈,刘鸿,李亚林等.微地震监测定位精度分析.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28(2):800-807.

Yin Chen,Liu Hong,Li Yalin et al.The precision a-

nalysis of the microseismic location.Progress in Geo-

physics,2013,28(2):800-807.

[63] 李志明,张金珠编著.地应力与油气勘探开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64] 周文,闫长辉等著.油气藏现今地应力场评价方法及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本文编辑:宜明理)

作者简

撒利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4

年生;1986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

地球物理勘探专业,2003年获中国科学

院研究生院构造地质学专业理学博士

学位,2006年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

士后工作站出站。长期从事地球物理

储层预测、油气检测理论方法研究和软件研制,已在各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现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从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规划计划编制和物探科技项目管理。

 Ⅷ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2014 

sional integral equation methods,we simulate athree-dimensional oil-gas model with variant spatialposition.It is found that electromagnetic anoma-lous in different wells have different 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So three dimensional inversions forcross-well electromagnetic are needed.Then inver-sions of four performance of waterflooding opera-tion with variant-resistivity models and variant-re-sistivity strata are realized with least-square meth-o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ree-dimension cross-well electromagnetic inversion with the least-square method can map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resistivity and strata resistivity,and theirparameters.This will provide a new approach for dy-namic process monitoring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Keywords:cross-well electromagnetic,integral e-quation,inversion,least-square method,reservoirexploration

1.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matics,China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Hu-bei 430074,China

2.BGP Inc.,CNPC,Zhuozhou,Hebei 072751,ChinaRecent advances in wide-azimuth seismic explora-tion.Liu Yimou1,2,Yin Xingyao1,Zhang Sanyuan3,Wu Guochen1 and Tao Xiayan4.OGP,2014,49(3):596-610.

In this paper,some recent advances in termsof wide-azimuth acquisition,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are summarized.The current existing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wide-azimuth seismic is also predicted.The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Firstly,the core idea of wide-azimuth seismic acquisition ishow to acquire a wide-azimuth dataset with eco-nomically feasible methods,for instance high-pro-ductivity vibroseis acquisition on land.For marineseismic,coil shooting combined with simultaneousshoot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further improve theacquisition productivity and thus reduce the cost.Secondly,offset vector tile(OVT)processing,which is convenient for azimuthal anisotropy analy-sis,is a new technique for wide-azimuth seismicprocessing and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the imagingaccuracy.Meanwhile,OVT processing can pre-serve the offset and azimuth information on ima-ging gathers and thus is expected to play agreaterrole in seismic imaging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Thirdly,azimuthal variation in attenuation ismore remarkable than other seismic attributeswhen seismic wave propagating in HTI media,andis more sensitive to fracture sizes and fluid con-tent.The seismic industry will pay more attentionto azimuthal variations in attenuation,frequencyand phase to improve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Fi-nally,wide-azimuth seismic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high-dip structure andcomplex fault block imaging,lithology and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s which have been approved byfield test.However,wide-azimuth seismic should becarried out cautiously before corresponding processingtechniques are well developed in complex mountainousareas with rugged topography,great changes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velocities and severe static problems.

Keywords:wide-azimuth,geometry,OVT,azi-muthal anisotropy,fracture prediction

1.School of Geo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Qingdao,Shandong 266580,China

2.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Tar-im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Korla,Xinjiang841000,China

3.Explor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han OilfieldBranch of SINOPEC Group,Qianjiang,Hubei433100,China

4.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500,China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reservoirgeophysics in CNPC.Sa Liming1,Gan Lideng2,Huang Xuri 3,Chen Xiaohong4 and Li Lingao2.OGP,2014,49(3):611-626.

By reviewing the reservoir geophysic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its evolution,reservoir geophys-ics tasks and its future needs are discussed fromreservoir types and production modes.Comparingwith international new progress in reservoir geo-physics and combining with reservoir geophysicsdevelopment history in China,the status and chal-lenges are analyzed in 9aspects,i.e.rock physicsanalysis,high guality seismic data processing,quantitive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boreholeseismic,multicomponent seismic,timelapse seis-mic,joint dynamic analysis with seismic,logging,and reservoir data,microseismic monitoring,andstress field simulation.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predicted.

Keywords:reservoir geophysics,development his-tory,technology needs,status of technology,technology challenge,development direction

1.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Beijing100007,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Development,CNPC,Beijing 100083,China3.Reservoir Geophysics Center,BGP Inc.,CNPC,Zhuozhou,Hebei 072751,China

4.CNPC Key Lab of Geophysical Explo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Beijing102249,China

分析我国网球运动的现状

1.分析我国网球运动的现状,并找出女子竞技网球运动的发展好于男子的主要原因。 现在我国男子网球与世界一流水平选手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与之同场竞技的机会和相对抗的实力,在亚洲也只能是处于一个中游的水平,他们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步入国际职业网坛之轨,融入网球职业圈之中;网球是高度职业化的项目,要想成为世界排名前100名的球员,必须全年不停地奔走于世界各地参加各种赛事,仅在参加国际赛事方面,我国男子网球选手就远远落后与世界优秀选手,在男子A TP排名前300内更是很难找到我国选手的名字,因为没有参数积分,直接导致没有资格参加较高水平的赛事,就更没有机会与高水平的对手同场竞技,从而导致总在低水平的圈内徘徊。成绩越上不去,就越没信心,信心的不足又反过来影响平日的训练,这样容易出现恶性循环,一批本来很有希望的年轻队员,会错过最佳年龄而止步不前;心理因素脆弱是影响我国男子选手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在与高水平选手进行比赛时,我国男子选手大多数刚开始的时候,打得很有气势,看上去与高水平选手的差距并不太明显,但到了关键分的处理上一旦失分,便会很快输掉后面的比赛。这说明我国选手的心理素质还很差,相持时想赢怕输,缩手缩脚,落后时自暴自弃,关键原因是我们的选手经受的锻炼不够、自信心不足、赛经验不够丰富;我国竞技网球教练员现状教练员是带领各个层次运动员训练的主导者,教练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培养,我国网球教练员职称普遍偏低,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及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很少,缺少有威信的领军人物,教练队伍的核心及骨干教练员队伍尚未形成。这使得我们的教练员视野不宽、缺乏执教经验、训练方法陈旧、对新技术新打法学习研究不够。训练过程中,过分强调单一技术的重复训练,忽视各种技、战术的组合训练。

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代石油工作者呕心沥血的辛勤耕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天,世界正在迈向新世纪,中国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历史性变革,走向21世纪的中国石油工业将如何继承以往成功的基本经验,大踏步地迈上市场经济的步伐,迎接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开创第二 次大业,再造新的辉煌,这是值得石油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前景的认识 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中,对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前景的认识走过了一条不平常的道路,它具体反映在对中国是不是贫油国;中国石油工业依靠发展人造油,还是依靠发展天然油;陆相地质能否找到石油、能否找到大油田;年产一亿吨原油产量能否保持得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这些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了解的渐进过程。但是,40多年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证明:中国石油工作者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始终都充满着积极的、坚定的信心,并为之百折不挠地进行拼搏奋斗,这是中国石油工业能够发展到这样宏大的规模、并自立于世界石油大国之列的一条重要原因。 在迈向新世纪之际,我们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如何认识,这对于石油工业进行第二次创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之上的。大量的研究表明,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是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的。我国陆上和海域共有沉积盆地500多个,沉积盆地面积约670万平方公里,沉积岩体积约2200万立方公里。根据最近石油研究部门对150个沉积盆地进行的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预测石油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38.04万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中国网球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网球的现状与未来 前言 现代网球运动一般包括室内网球和室外网球两种形式。运动最早起源于12至13世纪法国传教士在教堂回廊里用手掌击球的一种游戏。后来成为宫廷里的一种室内消遣娱乐活动。也有人认为,网球运动的起源应追溯到“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战争)以前在法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名叫海欧·德·巴乌麦的球类游戏。据说这种游戏是两个人进行的,每人各执一个球拍,球场的周围筑有围墙,球撞到墙上后被弹回去,而后过网。因此,无论从使用的场地和器具上,还是从进行游戏的方法上,它与现代网球运动都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它看作是网球运动的原初形态。网球的直径在6.541和6.858公分之间。起初的网球,只是两个半球填充草、树叶或头发等制成的,后来随着网球的不断发展,球的制作也越来越讲究。到了14世纪中叶,法国的一位诗人把这种球类游戏介绍到法国宫廷中,作为皇室贵族男女的消遣。 网球运动在1885年前后传入中国。最早是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之间开始打网球,后来一些教会学校逐渐开展起网球运动,1898年在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斯坦豪斯杯赛,是中国网球史上最早的校内比赛。1906年,北京汇文学校、协和书院、清华学校之间,上海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沪江大学、以及南京、广州、香港的一些学校开始举行校际网球赛,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从2004到2014,中国网球走过一个相当辉煌的十年,黄金一代的中国女网以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喜。可是,历史的年轮周而复始,循环相承,辉煌绽放过后必定暗淡凋落,随着孙晋芳卸任网管中心主任,下一个十年,已经面临严重人才断档的中国网球应该怎么走,跳脱体制的“单飞”是否仍是迈向职业化的唯一出路,依托体制的年轻一代为何保障越好出成绩越难,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好好思考的现实问题。 马伟开,先后担任彭帅与郑赛赛的教练。2005年,一直以职业化观念培养彭帅的他把当时只有18岁的弟子带到了排名No.31的高度。作为国内唯一一位深谙世界网球圈游戏规则的教练,马伟开对中国网球在这十年间所取得的成功与存在的问题都有着洞察力十足的认识,在他看来,要想在未来继续走好,我们还需要更多大智慧的引导。 主题 一座金灿灿的法网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给李娜带来的是赶超“中国偶像”姚明刘翔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将近两亿元人民币的真金白银。她的成功让无数人满怀憧憬,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论文格式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摘要】: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关键词】:中国石油历史 一、中国石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名单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名单(601个)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李世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5152钻井队队长 刁国玉钻探工程公司市场开发处科长 和传健钻探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完井技术研究所所长 隋新光第一采油厂总地质师 任相财第一采油厂第四油矿北十一队技师 姜兴国第二采油厂第二作业区经理 姜峰远第二采油厂电力维修大队大队长 曹瑞成海塔指挥部常务副指挥兼总地质师 王渝明开发部主任 杨军政研室主任 雷茂盛勘探分公司天然气勘探项目部经理 司军第三采油厂第一油矿采油206队15号中转站班长 单文辉第十采油厂第一油矿矿长 蒋德山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一大队修119队队长 王希安井下作业分公司作业一大队作业102队队长 刘备战物资供应公司让胡路仓储分公司机械一队刘备战班组班长 杨元建装备制造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力神泵业公司经理 石前装备制造集团射孔弹厂研究所技术总负责人 关俊武化工集团轻烃分馏分公司动力维修车间电气工段工段长 杨庆林矿区服务事业部物业管理三公司解放供热管理处4号锅炉班班长

夏丽娜(女,满族)矿区服务事业部油田总医院心内科护士长王玉春消防支队呼伦贝尔消防队队长 丁洪涛第四采油厂第四油矿测试队高压班长 李福章第九采油厂副总设计师、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 孟广凡采气分公司第二作业区采气二队党支部书记 殷季慧(女)天然气分公司规划设计研究所规划室副主任 姜志敏储运销售分公司北油库主任 张海燕(女)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化建公司女子大罐 预制队队长兼第二工程处副处长 杨春明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院总设计师 施怀根试油试采分公司试油大队试油十队党支部书记 齐春艳(女)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石油评价中心高级工程师 刘波(女)文化集团大庆油田报社要闻采访部主任 高春富第五采油厂地质大队地质室主任 胡永军第六采油厂试验大队大队长 肖德臣第七采油厂保卫大队大队长 张卫杰电力集团油田热电厂燃料分厂机械检修班班长 王福军供水公司水源开发研究所环境监测实验室主任 李东旭通信公司新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工程师 周广军创业集团庆新实业公司工程材料公司经理 姚军昆仑集团上海九天塑料薄膜有限公司经理 刘俊杰世博会石油馆项目部常务副经理 郑有志第八采油厂第四油矿永一联合站站长 张勇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第四大队主任工程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夏超 11043041054 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国内增长的空间轨迹 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石化产品生产与消费国。纵观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历史, 可大分为萌芽、快速发展、稳定发展及加速发展四个阶段. (1)萌芽阶段( 1953~1962)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仅有玉门、延长、锦州、锦西等一些小炼油厂, 石化产品尤其是成品油供应紧张, 主要依靠进口。1954 年, 在吉林市布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石油化工企业。于1956 年建设了兰州化学公司, 并以石油气为原料, 采用沙子炉技术建成了中国第一套乙烯工业化生产装置, 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的起步。 这一时期的中国石化工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受到原料的制约, 发展缓慢, 布局主要集中在西北及东北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内陆地区。 (2)快速发展阶段( 1963~1977) 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 中国的原油产量迅速增长, 石化工业有了稳定的原料供给和物质基础。在这一时期, 中国炼油工业迅速发展, 形成了大庆、胜利、大港等一批大型炼化企业。之后, 中国利用国内自主开发和国际引进的技术, 兴建了燕山石化、广州石化等一批炼油厂和石化企业, 为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中国的产油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 炼油及化工企业也集中在这些地区。此外, 作为原油主产区的西北也有相当数量的石化企业布局。 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主要布局于内陆地区, 具有临近原料与靠近市场布局的双重特征, 但原料地仍是影响布局的主导因素。 (3)稳步发展阶段( 1978~199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国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 石化工业的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3 年, 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 并将原属石油部、化工部及地方所有的38 个炼油、化工、化纤、化肥厂以及21 个其他企事业单位统一划归总公司管理。这一时期, 中国各种石化产品尤其是乙烯、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发展迅速,先后建成齐鲁、大庆、金山(上海石化) 、扬子、茂名、吉林等 6 套30 万t/ 年乙烯工程,以及抚顺、天津、盘锦等多个14 万t/ 年的乙烯生产企业, 此外还建设了一大批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装置。到1997 年底, 中国的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 原油加工能力居第4 位, 乙烯产量居世界第5 位, 成为世界石化工业大国。 这一时期, 中国石化工业布局重心明显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 东北、华北仍是布局的重点, 此外长三角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石化企业布局。临近市场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板式网球国内研究现状

板式网球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引入板式网球运动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在我国属于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我国没有成熟的发展体系和经验,因此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例如场地的建设不够标准和规范,参与的人员较少。可以说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的发展板式网球运动,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网球爱好者来说它还比较陌生,能够参与到和体验到的人群还非常少。目前我国有关板式网球运动的发展还多是出于理论阶段,这也是因为我国板式网球开展时间较短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很多有关板式网球的文献资料都是通过新闻媒体等找到。 我国在板式网球运动开展的初期英文翻译过来并不叫板式网球运动,而是叫笼式网球运动。在最早有关我国的板式网球运动的资料中是我国在2016年4月22日的一天新闻,笼式网球运动正式引入我国,在我国举办的体育用品博览会 中正式的展现到人们面前。我国体育局将笼式网球正式的列入到我国新型的体育运动发展推广计划中,在北京发展起来,而同年板式网球又进入了西安、广州、上海等10几个省市地区,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我国第一次举办笼式网球有关的活动是在北京举办的全民健身日为主题的笼式网球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举办目的就是把笼式网球运动展现在北京市的广大网球爱好者和健身爱好 者面前,提供一些网球爱好者和板式网球选手接触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板式网球在我国大众中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但是这也是我国板式网球的起步阶段,还是只有很少的人群参与其中。在经过两年的不断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板式网球已经在很多的地区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很多网球爱好者和锻炼人群都经常参与到板式网球运动,而且各省市的政府和体育局都非常的支持板式网球运动的开展,并给予物质、资金、人力上的支持,加快板式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我国第一届板式网球赛事在2017年由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组织在北京市举办,这次比赛吸引了近50名选手参加,他们基本都分布在东部的沿海城市中。但是第一届板式网球公开赛和国外的赛事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别,但我国的板式网球运动毕竟是一个新兴的项目,在我国的开展只有几年,还没有在我国得到有效的普及。国家网球管理中心发布的“关于征集 2018 年板式网球赛事合作单位的公告”,该公告旨在以赛事活动为抓手,加快板式网球运动在全国范围的普及开展。由此可见,板式网球在中国的推广将势在必行。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各分公司机构通讯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各分公司机构通讯录 油气田企业(17个) 大庆油田公司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龙南163453 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市兴隆台区石油大街98号124010 长庆油田公司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151号710021 塔里木油田公司新疆库尔勒市塔里木油田分公司78号信箱841000 新疆油田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迎宾路66号834000 西南油气田公司四川成都市府青路一段5号610051 吉林油田公司吉林松源市沿江东路1219号138000 大港油田公司天津市大港油田三号院300280 青海油田公司甘肃敦煌市七里镇736202 华北石油管理局河北省任丘市062552 吐哈油田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基地839009 冀东油田公司河北省唐山市新华西道51甲区063004 玉门油田公司甘肃酒泉市玉门石油基地机关办公楼735019 浙江油田公司浙江杭州市留下镇310023 南方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南西路111号510240 煤层气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金星园8号中油昆仑大厦100028 对外合作经理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B座0908 100007 炼化企业(33个)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分公司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1637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省吉林市龙谭大街9号1320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凤翔路45号1130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火炬大街5号1110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10号73006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山子石化分公司新疆独山子北京路6号83360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宁夏石化分公司宁夏银川市新市区北京西路138号75002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山中街1号116032 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青岛11660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州石化分公司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重庆路2号1210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辽宁省葫芦岛市新华大街42号1250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炼化分公司黑龙江大庆市让胡路区马鞍山1634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哈尔滨市太平区北人路173号15005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开发区535008 广东石化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金星园8号中油昆仑大厦A座9层100029 四川石化公司四川省彭州市石化北路1号611930 大港石化公司天津市大港油田花园路东口300280 华北石化公司河北任丘市华北石化公司06255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石化分公司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新工街1240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石化分公司陕西省咸阳市金旭路71200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新疆克拉玛依市金龙锁83400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庆阳石化分公司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三十里铺745115 中国石油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惠工街124号中韩大厦1100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炼化工程建设项目部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金星园8号中油昆仑大厦A座100028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对外名称系列英文翻译

一、公司领导职务英文翻译 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总经理: President 副总经理: Vice President 总会计师: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纪检组长: Chief of Discipline & Inspection Group、Vice President 总经理助理:Assistant President 总法律顾问:General Counsel 副总会计师:Deputy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副总经济师:Deputy Chief Economist 副总工程师:Deputy Chief Engineer 股份公司: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董事长: Chairman, Board of Directors 副董事长: Vice Chairman, Board of Directors 董事: Director, Board of Directors 监事会主席:Chairman, Board of Supervisors 总裁: President 副总裁: Vice President 财务总监: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总工程师: Chief Engineer 总地质师: Chief Geologist 董事会秘书:Secretary, Board of Directors 二、机关部门及处室职务英文翻译 一、机关部门职务: 1、办公厅、直属党委、××办公室、××部、××局:

主任(总经理): Director-General 副主任(副总经理):Deputy Director-General 副总工程师:Deputy Chief Engineer 副总经济师:Deputy Chief Economist 副总会计师:Deputy Chief Accountant 副总审计师:Deputy Chief Auditor 2、专业公司:总经理:President 副总经理:Vice President 总工程师:Chief Engineer 总经济师:Chief Economist 总地质师:Chief Geologist 总会计师:Chief Financial Officer 3、董事会助理秘书:Assistant Secretary, Board of Directors 纪委书记? Secretary,?Disciplinary Inspection? 工会主席 Chairman, Worker’s Union???? 4、处室主任、处长:Director 副主任、副处长:Deputy Director 二、下属子公司、分公司职务: 总经理:President 副总经理:Vice President (副)总工程师:(Deputy) Chief Engineer (副)总经济师:(Deputy) Chief Economist (副)总地质师:(Deputy) Chief Geologist (副)总会计师:(Deputy) Chief Accountant 处室、处级办公室:Department 处室主任、处长:Director 副主任、副处长:Deputy Director 科室:Division;

中国网球的现状与未来-推荐下载

似乎中国网球的春天已在一夜间到来。WTA 官网更撰文称,李娜夺冠“可以让中国 增加三亿网球人口”。 但当热潮退去之后,现状并非如此乐观。仅凭借一个强势的李娜,还不足以让 这项源自欧洲的主流运动在中国产生剧烈“质变”。 现状一:后继乏人 缺乏自信 在29岁的李娜法网捧杯、25岁的彭帅和28岁的郑洁在温网创下个人最佳战 绩时,中国网球仍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现状。 国家队的几位“小花”与以上四人相比,实力和战绩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虽然22岁的张帅已能进入大满贯正赛,但在WTA 最新的世界排名上,百位之内的 只有这四位中国选手。曾被寄予厚望的韩馨蕴和鲁晶晶排在150名开外,其他队员 只能在200名之外徘徊。反之,俄罗斯女网“红粉军团”在世界前十中占了16席。 目前的世界第一沃兹尼亚奇还是一名稚气十足的“90后”。 中国男网则长期处于亚洲二流水准,大多选手只能混迹于ITF 卫星赛。 究其原因,年轻队员缺少比赛经验是关键。前网管中心副主任高沈阳在接受采 访时表示,要想让中国的网球有新的发展,就一定要借鉴李娜这一批队员成功的经 验,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要让他们“走出去,真正与国际接轨”,要让“他们的翅膀 硬起来”。 由于排名不够,年轻选手们只能参加低级别的区域性比赛,没有资格参加高规 格的WTA 巡回赛。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队员缺少与世界顶尖选手过招的机会,无 法尽快成长。但是打不出好成绩,又冲不进顶尖的职业比赛。 李娜曾说,缺少自信是年轻选手“出不来”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大赛经验, “小花”们一碰到高手就会退缩,在困难面前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归根结底,自 信只能通过更多高质量的比赛去积累和获取。 现状二:培养模式遇金钱“瓶颈” 在中国网球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近邻俄罗斯女子网球的经验令人眼前一亮。从 上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陆续有大批选手去往海外训练比赛,整体水平的提高换 来的是占据女子网坛半壁江山的风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石油集团所有下属企业和单位概况

中石油集团所有下属企业 和单位概况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中石油集团所有下辖部门与下属公司 中石油是正部级单位 一:专业公司(副部级单位) 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炼油与化工分公司 销售分公司 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 工程技术分公司 工程建设分公司 装备制造分公司 二:油气田企业 大部分油田是正厅局级,大庆一把手和中石油副总相当,浙江油田是副局级一档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青海油田分公司 新疆油田分公司 中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中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二档 分公司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分公司 吐哈油田分公司 冀东油田分公司 三档 分公司 分公司 大港油田分公司 玉门油田分公司 浙江油田分公司 三: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下属公司基本都是海外公司待遇都应该不错)阿姆河天然气公司 南美公司

尼罗河公司 哈萨克斯坦公司 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炼化企业(周围有大油田的炼化企业都还可以) 大庆石化分公司分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分公司 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宁夏石化分公司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大庆炼化分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 锦州石化分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前郭石化分公司大港石化分公司 华北石化分公司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辽河石化分公司长庆石化分公司石化分公司 庆阳石化分公司宁夏炼化分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华东化工销售分公司华北化工销售分公司 东北化工销售分公司西北化工销售分公司化工与销售西南分公司化工与销售华南分公司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抚顺石油化工公司兰州石油化工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与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有关制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集团公司总部机关、专业公司及所属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的控股公司、实际控制企业通过法定程序执行本规定,参股公司参照执行。 集团公司在境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属企业、项目或者机构的安全生产管理,应当遵守所在国(地区)有关法律,并参照执行本规定。 第三条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核心经营理念,着力推

进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着力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着力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着力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有效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第四条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专业公司分专业监管、所属企业承担主体责任的管理体制,建立各级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专责、其他领导各负其责,各级业务管理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基层单位属地监管和全员参与的机制。 第五条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二)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 (三)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六条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各级主要领导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组织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以人为本、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理念,审定本单位安全生产重大决策;

中石油集团所有下属企业和单位概况

中石油集团所有下辖部门与下属公司 中石油是正部级单位 一:专业公司(副部级单位) 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炼油与化工分公司 销售分公司 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 工程技术分公司 工程建设分公司 装备制造分公司 二:油气田企业 大部分油田是正厅局级,大庆一把手和中石油副总相当,浙江油田是副局级 一档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青海油田分公司 新疆油田分公司 中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二档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辽河油田分公司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长庆油田分公司 吐哈油田分公司 冀东油田分公司 三档 吉林油田分公司 华北油田分公司 大港油田分公司 玉门油田分公司 浙江油田分公司 三: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下属公司基本都是海外公司待遇都应该不错)阿姆河天然气公司 南美公司 尼罗河公司 哈萨克斯坦公司 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四:炼化企业(周围有大油田的炼化企业都还可以)大庆石化分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抚顺石化分公司辽阳石化分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

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宁夏石化分公司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大庆炼化分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 锦州石化分公司锦西石化分公司哈尔滨石化分公司前郭石化分公司大港石化分公司 华北石化分公司呼和浩特石化分公司辽河石化分公司长庆石化分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分公司 庆阳石化分公司宁夏炼化分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华东化工销售分公司华北化工销售分公司 东北化工销售分公司西北化工销售分公司化工与销售西南分公司化工与销售华南分公司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吉化集团公司抚顺石油化工公司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兰州石油化工公司 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独山子石油化工总厂大连石油化工公司锦州石油化工公司锦西炼油化工总厂 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 五:销售企业(销售待遇一般,级别是副局级) 西北销售分公司东北销售分公司西南销售分公司华东销售分公司华北销售分公司 华南销售分公司华中销售分公司黑龙江销售分公司吉林销售分公司辽宁销售分公司 大连销售分公司陕西销售分公司甘肃销售分公司青海销售分公司四川销售分公司 重庆销售分公司内蒙古销售分公司新疆销售分公司西藏销售分公司宁夏销售分公司 山东销售分公司大连海运分公司润滑油分公司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通过多年的自主与创新,我国石油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拥有一批完善的炼油技术和较大的产业规模。我国能源现状为:富煤、贫油,这就导致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仅对国家能源安全带来隐患,也使石油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利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煤制油技术与炼油技术的创新,保证我国石油工业的高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石油工业能源炼油技术发展趋势现状 一、前言 石油工业诞生150多年以来极大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取代木柴和煤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迄今为止,石油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最为重要的能源之一。中国能源现状为:富煤、贫油、有气,面对石油的紧缺,长期过多依赖进口对国家的能源安全也极为不利,政府对此也做了大量相关的努力。表1列出了2011年中国、美国与世界总计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1和图2分别为2009年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例图。 据以往数据统计表明,自石油取代煤成为主要的一次能源之后,其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而根据以上2009年与2011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石油所占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在30%左右,比例有所下降,而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所占比例没有较大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和开采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天然气等其他清洁能源的发展。虽然能源消费结构有所变化,但煤炭和石油仍然占据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石油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炼油技术发展简介 世界炼油工艺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1]: 1.出现阶段 1861年,美国冰夕法尼亚州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炼厂。当时是将一个直径约7ft的铸铁罐密封,安装在烧木柴的火炉炉膛中,从顶部释放出的蒸汽通过1圈浸在流水中的管子冷凝获得产品,通常1次操作可持续3d,煤油是唯一的产品。 2.发生阶段(1911~1950年) 随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汽油的需求迅速增加,促进了提高汽油产量的裂化工艺技术的发明,并迅猛发展,1914年出现热裂化工艺,1930年标准石油公司发明了延迟焦化工艺,1942年Exxon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FCC工艺装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业。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而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以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我们分五个部分介绍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 1.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员工守则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员工守则(试行) 总经理致辞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与贸易、相关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是特大型石油化工企业集团。 公司多年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追求“发展企业、回报股东、奉献社会、造福员工”的目标,发扬石油石化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致力于世界级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的建设。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公司,需要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造就安全、和谐、有序的工作氛围,形成团结、有为、奋进的工作团队,实现步调一致,同谋发展。 我们共同践行《员工守则》,不仅可以为员工施展才华搭建平台,而且能为社会奉献清洁能源和提供优质产品,有益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目录 ■ 关于《员工守则》 《员工守则》的适用范围 《员工守则》的约束力 《员工守则》与规章制度的关系

违反《员工守则》应承担的责任 对违反《员工守则》行为的报告责任 《员工守则》的咨询途径 ■ 道德规范 忠诚企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章守纪遵守公德■ 行为规范 工作纪律工作秩序员工关系学习培训公司资源业务活动利益调节廉洁自律 ■ 工作礼仪举止得体着装规范语言文明 ■ HSE要求 HSE方针 HSE目标 HSE责任 ■ 保密须知知识产权信息披露信息安全 ■ 附则 关于《员工守则》 ■ 《员工守则》的适用范围公司所有员工。 ■ 《员工守则》的约束力

《员工守则》是依法制定的公司员工行为规范,对您的从业行为作出了最基本的规定和要求,是您在公司从业的行为指南。《员工守则》将成为您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的组成部分。 ■ 《员工守则》与规章制度的关系 《员工守则》是公司的制度规范,凝炼了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您在遵守本《员工守则》的同时还应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 违反《员工守则》应承担的责任 您如果违反了《员工守则》,将按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 对违反《员工守则》行为的报告责任 您有责任向直接上级或人事部门以及其他相关主管部门报告违反《员工守则》的行为。公司要求接受报告的部门和人员承担相应的保密责任,并严禁任何报复行为,违反者将受到相应处罚。 ■ 《员工守则》的咨询途径 您对《员工守则》存在疑问,可以向直接上级、人事部门或其他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咨询。 道德规范 ■ 忠诚企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