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我要学”。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应用题的学习中,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题意,老师在讲述例题时加入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如:在教学96页例5时,可以先以学生、老师的年龄为例出一题(学生的年龄是

十岁,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二倍,老师多少岁?校长的年龄比学生和老师年龄的总和还大十三岁,校长多少岁?)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例题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二、唤起想象,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

1、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让每个学生在已学得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我通过指导学生用等到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作量沙试验,在我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能提出问题?善于勤奋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各也是圆柱体各的三分之一吗?我就再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庥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再作适当引导,使得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深刻。

如教学“圆面积计算”,我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思考:(1)圆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2)转化前

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可以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等。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营造氛围,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便大大增强,他们就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

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再次,我认为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具体地说,教师首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应当帮助学生去承担起责任。也即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的促进者,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成为自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在学生间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教师则不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第三,除去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又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每个人(包括所谓的差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另外,真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教师,也不是任何的“权威”,显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这样的角度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引导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学习技巧。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材内容是螺旋式上升编排,它们纵有联系,横有发展,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过渡的“桥”,让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有利于能力培养。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提出有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的?”引导学生将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来。教师设计了实验报告: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和()的和。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4、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指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按“实验——讨论——填空——汇报——归纳”的程序去进行探索。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索、讨论等活动,能有根有据地归纳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公式算出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巩固公式的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传统教育将知识的传递作为实际教学的最为主要的目的。这也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机械教学为主,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则较大程度的忽略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的自主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标指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提升。本文主要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以及相关理论对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分析。 标签:自主学习;小学语文 引言 小学语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主要的课程之一,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为了使得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及时的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加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是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如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课程的讲解较为枯燥,则无法吸引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因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十分必要。 1.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方面的思考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将课本的作文知识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之后而引发的感想,从前面学习的语文课程中能够对其有什么样的启发,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自身职业素质将对学生的理解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际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首先建立一支更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并且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基础就是教师首先自身就应该具备较为强烈的意识,而这也是当前从事于教学事业的所有教师应该肩负的责任。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在对内容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将学生带入学习的环境中。目前我国小学强调的是鼓励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在此之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发展,只有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我的发展,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极大的培养其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2.营造和谐气氛,创造快乐学习的环境 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可知,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更加和谐的氛围内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并且在周围气氛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得到较大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在学生的带动下得到极大的提升。笔者在前期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看过一本书,主题是将如何在快乐的环境下进行学习的书,在这本

最新-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精品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鲁平 江苏省昆山市兵希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索问题中主动思考。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动机,研究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心理,通过学生的行为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创造情景,烘托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在数学问题中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根据数学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探索;引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正所谓一切的学科都起源于生活、取自于生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科,要学好数学,探索数学问题,就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 而数学作为三大科目之一,对学生的重要性不可谓不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就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呢? 一、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激起探索欲望 数学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如何,学生对此并不熟悉,这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灌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所以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不再是学生心目中不实用的科目,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比如,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做课后作业时需要多长时间,上下学需要多长时间,遇到雨天要增加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门才不会迟到。 而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利用生活中学生会遇见的问题,与自身的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起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望。 二、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

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邱秀萍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应进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探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罗杰斯曾说:“自由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就愈高。在实际教学 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结合我在 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给学生创设一个真正学习的情境。 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是被动的,紧张的,不愉快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到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期盼和希望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才找到自己,激发兴趣,自主地学习。例如:上课伊始,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乌鸦和狐狸》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乌鸦,狐狸,读好它们之间的对话,了解乌鸦和狐狸的不同性格,还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二·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虽然一节课时间较短,但教师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状态之中,来进行合作条件,自主学习。如:生字词的学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抓住音,形,义,词几个方面分组自学。弥补自己学习的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共同提高到效果。 三·培养学生问题学习能力。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好习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在

复习课上,也尽量想办法,问题让学生提,答案让学生总结。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学习。 首先,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不会学习的现象,表现在:家长或老师督促学习,管着学习,不动脑思考,不动手实践等不良习惯。作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用启发式点拨式的教学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 其次,要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如: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像:识字中的字理演变图,小幽默,小儿歌都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通过动感声像,美丽的图片等吸引学生,还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分组讨论法,小组竞赛法,奖励法···而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不喜欢课堂的学生,我则是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患”,把学习以外的事交给他们去做,像:取送作业本,让他们轮流检查室内外卫生,当一次小组长,来打开他厌学的心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受益终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人的许多习惯都在早年形成(也包括坏习惯),而教师要调查学生的表现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的具 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培养,持续稳定地发展,比如:低年级的孩子上课要养成仔细观察,认真听课,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乐于和同学交流等习惯。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水平的提高,到了高年级,就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乐于提问额度习惯。因此,课堂上我严格培养,帮助,指导养成这种学习的习惯,久而久之才会见到成效。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正确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冶父山镇罗岗小学高岳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人为地分开和割裂,要高度重视他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合理组织和科学调控,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是语文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一、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学生手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忙于穿梭,疲于应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摆摆花架子,充其量只是漫无目的的自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究其根本,在于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自主就是完全放开,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教师袖手旁观,不加干涉,不做有效引导,这种放野马式的自主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实自主与引导密不可分,不能人为分开,高效的自主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知识面窄、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单调、处理问题能力薄弱,在如何确立学习目标、选择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解决问题的时候,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因此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合理定位,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排除障碍、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使其尽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1)增加学生自主时空 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要给学生充裕的时空,教师少讲、精讲,可讲可不讲的地方就坚决省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弄懂掌握的的内容,教师就不必事无巨细地重言倒语,只在介绍背景、方法方式、升华提高、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帮助即可。这样增加学生的活动时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开阔的空间去读书、思考和体验。 (2)扩大学生选择权利 学生学习往往受老师画的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享受高度的选择权。学生有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和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合作者,事倍功半,成效明显。 二、正确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也无谁优谁劣之分。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喜欢和人交流的学生,引导他们要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有机整合和交叉效应才是上策。 (1)加强合作的针对性。 合作任务要明确,具有针对性。要选择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合作不能漫无目的和随便随意,要精心挑选。 (2)加强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合作的过程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给予学生一定的个别自主学习的时间,要求学生在思考有一定的结果时,理清自己的思路,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做到讨论交流时胸有成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识,做合作的主人,而不是充当观众和听众。合作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话或打断别人的话,最好快速记录别人发言要点。自己发言时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也可结合别人的发言谈论话题。在充分交流基础上整合观点,进而形成集体意见,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果实和喜悦。 三、正确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并非贬低自主性学习的价值。探究性学习和

引导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

引导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宁可让时光淹没在无穷的讲解和训练中,也不情愿拿出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思考,使师生缺乏思维互动。这样的教学,可以达成基本的目标,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出见解的能力,以至于使人觉得学生是“没思想的人”。今天,身处繁杂而多变的知识经济社会,书本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通过教学传递知识的职能实际上在弱化,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提出主见的思维品质,则更显重要。 扩大课堂思维量——行动更要心动 要扩大课堂的思维量,教师可以不停变换条件,给学生营造多种思考的氛围,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也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难度、广度,或者通过提问等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讲解习题甚至上课等,让学生通过参与来扩大思维量。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的价值和思考的空间。当教师给学生的是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任务而不是较低水平的思维任务时,他们便给了学生练习更高级心智功能的机会。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摘到桃”蕴含的就是这个道理。 建构民主的互动——重心在于学生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轻松的气氛中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相反地,在一个呆滞、具有种种约束的环境中,会思维堵塞,反应迟钝,心境封闭,毫无创造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中教师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 课堂里师生互动,本质上要求学生去反馈、分析、假设、举例以及处理信息,师生互动的重心在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就要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思考氛围,在教学中多讲“你认为”,少提“我认为”,把互动的重心导向学生,让学生的真实思想得到自由驰骋,真实想法得到自由表达,唯有如此,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方有可能形成。 让“等”成为习惯——沉默也是种思考 古语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静心思考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后会马上请学生回答,一来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来可提高学生思维速度,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学生之间的差异决定学生思维速度的快慢。对于那些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永远没有思考的时间,缺少独立发现和表达观点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惰性,不会独立思考,难以独立判断。所以,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等”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都应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对教师而言,在讨论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前,应该对自己提出一些要求,比如,给学生半分钟至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不因不必要的走动、询问、发音、补充条件、提示而打断学生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每个人都要安静、专注地独立思考问题,不打扰别人,思考时间没到不举手、不发音,想好了答案及时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言简意赅。这些都简便易行,长期坚持直至成为习惯,会使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空得到保证,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也会获得最大可能的锻炼。 进行专门思考培养——思维是可教的 大量的事实和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思维训练与传授知识并不矛盾,前者改善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促进个体产生新的逻辑,后者帮助个体接受新的经验知识,为思维提供加工的原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评语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同时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相互启发、一起探索,与学生共同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做好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就起到了主导作用。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教师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那学生的学习行为呢,是否也要进行反思,以求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一些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如每当下课前可引导学生反思:今天这一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是我不明白的?我认真听讲了吗?认真听同学发言了吗?我发言了吗?我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如何?我有没有提出一些问题?还有当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引导学生不要急着把作业交给老师,引导学生反思?我的作业完成得怎样?我的字写得如何?我认真检查了吗?经常引导,长期训练,直到学生能自觉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中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得到落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趣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激发灵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推力,它就象一块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探求新知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小熊分西瓜》的故事:熊妈妈买了一个西瓜,要分给三个儿子,给了他们1/3、2/6、3/9三个分数,要他们选择自己要得到的西瓜数量,大哥说我比较大,给弟弟分多一点吧,选择了1/3,二哥也说,我是哥哥,多的应该给弟弟,它就选择了2/6,三弟没办法只好选择了3/9。然后,

我就问同学们:“大家说,三个小熊说的对吗?它们到底得到了多少西瓜呢?”这时,他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带着我的问题通过画图得出三个分数一样大,也有的同学用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发现1÷3、 2÷6、3÷9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相同的数,商不变。看到同学们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结论,都纷纷使出自己的本事,各显神通,我真替他们高兴。就这样,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独立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自主探索的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中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把自己剪好的松树、衣服、五角星、蝴蝶等图案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图形所具有的性质,通过“看”、“折”、“比”,独立思考,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这个教学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过程,理解了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因此,数学活动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小组交流、合作探索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互递、知识互补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愉

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作者: 日期: 2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论,而现在的“学会学习”,也可以看作是以它的诠释。只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习惯了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样一来,本来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主见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接受填充的“鸭子”。他们最终得到的也只“鱼”,而不是“渔”。 关键词:激发激趣共振求疑潜能共勉 怎么“授人以渔”呢?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 一、启发诱导,寻求参与--求共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基础,情感是参与的动力。 1、导语激趣。“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开讲,确有牵一发而全身之妙, 高明的教师常常使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感情信息,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又进而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黄河象》时,教师先通过语言描述和出示一张简单的黄河象图,把学生带到“站在黄河象化石旁”的情景中,“有多少同学见过大象?大象已经够大了,但古代的黄河象比现在有象要大得多,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厅里就陈列着一具黄河象的化石。此刻我们就站在黄河象的周围(结合插图描述)这头黄河象骨骼这么完整,从它昂着头,左脚抬起的样子,我们想象一下,能推出黄河象死时的瞬 间的情况吗?”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推理能力,纷纷谈出了自己的设想,很富有创造性。 2、联系实际激趣。众所周知,形象直观的东西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 的眼、耳、鼻、肤、手、足等各种感官部位亲临现场“实践”,这些感官所捕捉到的 信息再反馈给大脑进行“编辑”,从而在感官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是“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自觉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亲自感受、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中,为了让学生弄懂“骨碌、扯、蒙”等词,让学生做动作,小朋友读“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他的眼珠转了一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读“扯着噪子”时,学生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把声音拉长了,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读得绘声绘色,引起一片掌声。第四节狐狸说的话很难读,大家看看,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后,一个学生略带夸张的语气,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口气大,又神气,“狐狸” 一下子就把“老虎”给蒙住了,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完整版)教师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师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张成 大凡语文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当分析课文时,问题提得稍微有些深度,举手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每当考试中的阅读分析题文章达400字以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大大下降。从历年的语文考试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学生的阅读理解存在严重的问题,不是忘了点标点,就是忘了加标题;不是不会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就是不会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一旦不能用“摘录法”便有一种手足无措之感……是阅读教学的问题?还是学生的能力问题呢?方法课堂上没少讲,为啥就是那么高投入低成效呢? 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很显然,那就是结果是这样,却仍没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我们的阅读课依然“涛声依旧”;即使关注了,改进了,成效也不太明显。虽然新课程开始一年多了,但阅读课上:读通全文——初步感知——精读课文———总结巩固————完成练习的经典五步模式仍是屡见不鲜。课内如此,课外阅读更加糟糕,有些学生读了五年书从来没进过一次图书馆。大部分学生认为没什么好看。看电视的比比皆是,看书的却寥寥无几,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当然看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信息积累,问题是没人引导,所以停留在娱乐上,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对直观画面的依赖,而对书的漠视却令人无比担忧。 是书不好看吗?当然不是。是学生没在书中找到过快乐的体验,因此也就无所追求,电视给学生的是直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快乐,或是其它丰富的信息刺激,而文字只有通过理解、想象才能发挥信息效能,既然无快乐,索然无味的事,我们可爱的学生怎么会做呢?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方面的规定: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以后逐渐增加;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小学阶段背诵古诗文70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它对人才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我们以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无论是阅读教学现状,还是时代社会的要求,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尤其是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更需要

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整版

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 自主学习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教师如何指导才算有效 林子 “自主学习,有效指导”的教学模式在各学课中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探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所以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1、热闹替代了思考 在小组探究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场面热热闹闹,学生热火朝天,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透过这种热闹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肤浅与浮躁,科学探究需要动手实验,但更需要冷静的思考与求索,没有了思考也就没有了研究。 2、自主滑向了自流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在课堂探究中常有许多学生不按照要求和规程进行操作,不知道该怎么操作,交流的时候学生的发言和质疑漫无边际,看似开拓了学生思维但却脱离的主题,使课堂没有一点深度。 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惟恐课堂太乱,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步步为营,学生难有生动活泼的探索空间,学生体验亲历科学的过程简略 思考上面的这些现象与问题,虽然原因众多,但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指导和干预缺少针对性、失去了有效性。因此,教师适时、适当地对小组探究和组间交流进行指导,显得非常的必要,为此我阅读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教育智慧与教学机智》两本书,同时在网上吸取了一些同仁的优秀做法,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有了以下几点领悟。 教师如何指导才算有效呢如何评价教师的指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一是适时。即要在恰当的时候进行指导。在学生最需要指导时,不失时机地给予指导,可以取得最大效益。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形态,选择指导的时机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

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思考

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的思考 漳州正兴学校(化学)石凯元在高中化学老师的的影响下,我选择了福建师范大学,进入化学与材料学院学习,立志要成为一名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虽然实现了老师这个自己从小的梦想,可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与我而言,却是个让我思虑很多的问题。听了蔡老师的精彩讲座,我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我看来,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首先具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负责教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本身首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俗话说:若想教给学生半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研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将知识更好传播给学生。 同时,教师本身必须注重终身学习,利用各种机会多学一点其他教师的长处,多听课,尤其是本学科的课程一定要多听,然后多和其他科任老师交流学习,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并且更多地运用心理学和科研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学生们喜欢的是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能在课余与之讨论关于世界、关于体育运动的教师。教师的基本职责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只有热爱学生,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教师不仅要爱那些优等生,更要偏爱那些差生,让每位同学都体会到教师的爱不仅是无私的,更是公平的。

其次,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渊博的知识。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其次,坚持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理解教育价值论和教学方法论。教育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发展等各个方面有着多种的培养,因此必须从人的现代发展意识上认识教育的价值。再次,当今世界正面临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师要想较好地面对时刻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渊博的专业知识,没有这样的素质肯定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更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再次,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一切从人出发,着眼于人的自我完善。一名优秀教师就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理解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辱骂学生,不体罚学生。这样的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会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和成绩所惑,而是通过反复深入的观察分析和细致入微的工作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并不是不考虑社会需要,它的最终目标正是着眼于社会。因为社会化与人的自我完善是统一的,高水平的社会化必然以人的自我完善为基础,人的自我完善必然以人的社会化为前提。人的自我价值只有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得到肯定,才能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自我完善。我们强调提高全民族素质,也就是说有高素质的民族,才会有高质量的社会。 而且,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考察问题,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要时刻想着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注意与学生进行感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是为了不用教”这句话是指教会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不必要再费力去教了,充分说明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就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的教学就会轻松很多,教师只需要引导、点拨就会达到教学目的。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就是探究、合作的的基础。任何问题、任何知识点,只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者思考成果,才能和其他人去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否则,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就无法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就是被动的合作、探究,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几点浅见: 1、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不是放任不管,这是由学生年龄特征决定的,因为他们缺少自我安排能力,缺少把握知识重点的能力,缺少自觉性,带有盲目性。自主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知识目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如果经过长期指导学生已经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知道怎样去学习,这时候教师则可以进一步放开,让学生自学知识,生成问题,然后再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需要学前导航 新知识的自主学习主要是通常所说的预习,一般教师在学习前要安排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习的方法,

同时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一般的要求是在这样的:1、通读教材、找出其中的难点、重点,并适当标记出来,读完后对不懂、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思考,适当做好笔记。2、自己在认为基本掌握相关知识后对课后练习进行试做,检验自己自主学习的效果。3、要觉得自我学习已经掌握重点的知识才可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否则从头再学。 3、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点拨和指导 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自主学习的过程,根据学习情况随时提醒,随时点拨,及时表扬学习态度好、学习方法好的学生,树立榜样,让其他人“见贤思齐”。明确鼓励学生书写工整,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向好的的方向发展,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自主学习完成后要进行效果测评 自主学习完成后,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在集体中说一说自己学到什么,有什么疑难,进行自我评价,让其他同学也体会别人的学到知识从而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其次是学生互相答疑、相互测评,可以让学生出题,其他人口答或者笔答,这个过程教师要求学生把握重点、不出偏题难题,把握评价过程的有效性。 5、自主学习要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自主学习的不足,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学习别人,提高自己。合作学习一般安排在自主学习完成之后,可以针对某些疑难问题进行合作解决,也可以针对自主学习无法完成的任务通过合作进行解决。合作学习要注重分工合作的方式,提高合作效率,使之成为自主学习的最佳补充!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研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走进生活,亲近实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使其对你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以表扬,不断激励求知欲,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家乡河流生态探察》一课中,孩子们选择自己身边最感兴趣的水作为活动主题,并通过了解水的作用,调查我国现在面临的水资料问题,实地考察工厂排放的废水进一步污染的水资源,最后通过活动心得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发地思考我能为家乡生态出点什么力。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优越的环境可以创造高超的智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喜欢一位老师连带着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学的课程,当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相反,学生害怕、讨厌一位老师,往往也害怕、讨厌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当这位老师一走进教室,学生的情绪就会蒙上一层阴影,学习兴趣就会一落千丈。 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就像朋友一样相处,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而民主,学生的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昂,学习的兴趣就浓厚,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会倍增。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和平相处。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老是圈在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教材蕴含着激发兴趣的因素,具有独特的魅力,每章、节都有新鲜的内容,都会是学生产生疑问,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深刻地领会教材的内涵,吃透教材,严密而有系统地组织教材,配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发挥教材潜在的趣味性,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活跃课堂气氛。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在课堂中还给学生思考的权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探索问题,解决矛盾。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

教师如何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维

教师如何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维 ■吴小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合理设计问题,适时追问,能推动学生思维的层层递进。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思维经过记忆、理解到分析、综合、评价,实现了思维层次的逐步提高。 日常的思维,就像我们普通的行走能力一样,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是,高层思维能力,就像百米赛跑一样,是一种技术、技巧上训练的结果。赛跑选手需要训练才能掌握百米冲刺技巧,同样,思维能力也需要相应的教学支持。 教师设计的问题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几何部分的重点内容,在初二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四边形、锐角三角形的基础。以上海三门中学姚老师一节课为例,提问一直贯穿着这节课。教师在这堂课中一共抛出了五大问题: 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 2.Rt△ABC中,∠C=90°,∠A与∠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追问: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描述相关定理? 3.给你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将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呢?追问一:你是怎么剪的,有没有成功?为什么通过折叠的方法剪出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追问二:前面的剪法都是过直角顶点,若不过直角顶点,过另外两个顶点去剪的话,能否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如果不是的话,那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追问三:如果不过三角形顶点剪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呢?转问:图中有4个锐角∠A、∠B、∠1、∠2两两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 4.给你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如何只剪一刀,将它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追问一:选取斜边中点的剪法的话,你有没有测量过,为什么沿着这条线剪,得到的就是等腰三角形呢?追问二:按这个图形的话,图中有哪些线段相等呢?追问三:第二种剪法你是怎么剪的,请说明理由。 5.第二种剪法中,你所发现的结论如何用文字命题来描述?追问一:这个命题的已知、求证是什么?追问二:如何证明这两个结论?追问三:这两个三角形的全等用哪种判定方法?这对三角形可以通过哪种运动方式得到呢?为什么证平行呢?追问四:还有其他方法吗?这种方法的证明思路是什么?全等的理由是什么?全等之后想要得到什么结论?这对三角形可以通过哪种运动方式得到呢? 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分析 从教师提出的五大问题可以看出:问题1是直角三角形的定义,问题2是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这两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的思维水平解决;问题3需要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将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整合,进而选取合适的解决方式;问题4需要学生在问题3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创新去解决,并且评价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否正确;问题5需要学生在问题4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抽象,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定理2的证明。问题3、4、5的解决,教师不是以讲为主,消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是走在发展的前面,把学生的认知从一个已有的水平引导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浅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浅谈“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开放性、自主性、过程性等特点。其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学习的乐趣;启发引导学生编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开放自主交流互动 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近数年的对口高考英语教学中,我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谈谈我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以接受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单一学习方式,变为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究英语问题的开放的情境,建构一种有利学生终身发展的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因此教师要在“放”字上做文章。一要在时间上“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自主探索,力求在课堂中形成一种“研究问题”的气氛;二是在空间上“放”,改变以教师讲述、提问为主的教学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创造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2.自主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教师应由过去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科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指导不再是将学生的研究方向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向学生提供信息,启发学生思维,并提出更深层次的新问题,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断深化。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在问题表述上给学生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 3.过程性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实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求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学习的学习过程。一些教育学家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载体,同时它还是人本教育最为本质的体现。改变原来单一和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动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探究学习实行引导呢? 一、精心教学设计,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情感对人的行动有巨大的推动力。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与共鸣,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振奋,更主动积极地去领会知识和探索生物奥秘。“玩”是儿童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初中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使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对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比如我在讲解七年级下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教版)这个节课时,先让学生预习几分钟,然后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一个学生做模板,另外一个学生照着学生身体在黑板上画像;紧接着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完成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填充呼吸道和肺这几个结构;其他学生能够根据书上内容在、上黑板来实行完善该图,最后请七个学生(分别扮演呼吸道和肺)上台实行表演,要求表演出自己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发生病变身体有哪些异常表现等等。其他学生看到这样的表演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仅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动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不但仅是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很多伟大的学者都认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策略主要是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给予机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表明观点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对学生所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应加以引导,给学生反思和修正的机会。比如我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我首先跟学生播放《小鸟给人算命》视频,学生很兴奋因为这样事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小鸟能算命,是闹剧,骗局?”这样可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明确探究目的,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 无论是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资料等多种探究形式,必须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个节课中讲解探究的步骤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这节课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在认真讲解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操作,去领悟。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才能根据已有的东西去实践。“探究”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教材在设计这类活动时,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为学生发挥富于个性的创造力留出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加以引导。以“探究”为例,第一册教材首先安排让学生了解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每一个步骤都有比较具体的指导,并且对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实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安排让学生设计探究过程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的活动。这对探究本册后面《种子的萌发》条件起到铺垫作用,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全过程设计的探究。与后几册相比,第一册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性较强,各种活动对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