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_熊正德

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_熊正德

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_熊正德
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_熊正德

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

熊正德1,2,

郭荣凤1

(1.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2.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82)

[摘要]

本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

引导力以及文化产业竞争力构成,据此构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实证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各省域文化软实力发展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和制约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软实力逐年稳健上升;各省域文化软实力整体上是随着地域自西向东逐步增强;由于地区优势不同,各省域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力和作用效果不同,西部省域文化价值吸引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家文化软实力;四力模型;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1)09-0016-11

一、引言

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源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必然从根源上影响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Joseph S.Nye (2004)最早提出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和同化力,主要来自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这三种资源。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结合中国背景对其内涵进行探讨。孙亮(2009)认为软实力概念经过中国化后,“文化软实力”更加贴近中国“和谐共处”的涵义。按照他的观点,文化软实力是由发展模型软实力、核心价值观软实力、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软实力、外交软实力和传播软实力等六大要素构成。王淑娟等(2009)指出文化软实力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文化传统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文化的传播渗透力与辐射力、文化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活力。国内学者对文化软实力测度评价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杨新洪(2008)设计了由价值指标、实物指标、相对指标构成的硬指标体系和文化软实力主体方阵统计评价模型。阎学通等(2008)构建了涵盖国家模式吸引力、文化吸引力、友好关系、国际规则制定权、对国内社会上层的动员力和对国内社会下层的动员力六大要素的量化指标,对中美两国的软实力进行了定量比较。周国富等(2010)采用功效系数法和变异系数法从文化传统、文化活动、文化素质、文化吸引、文化体制及政策五个维度评价了中国各省域的文化软实力。贾海涛(2011)主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测评公

[收稿日期]2011-06-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效率研究”(批准号11BJY007);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2009年招标课题“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研究”。

[作者简介]

熊正德(1967—),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

心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郭荣凤(1988—),男,福建泉州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民经济

2011年9月

第9期(总282期)

Sep.,2011No.9

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

式为政治制度的效率与国内外认同程度,并估计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美国和欧盟之后,在全球排名榜中位列第三。

综观已有文献,笔者认为,由于选取的指标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价影响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合理赋权。而目前尚未有研究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本文尝试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估我国2000—2009年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2009年31个省域的文化软实力,分析探讨我国文化软实力总体发展趋势及各省域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通过总结文化软实力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软硬结合的特色。形神兼备是指国家文化软实力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精神文化力,又包括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物态文化力;虚实相生是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基于人们将文化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等无形力量融入到文化作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等有形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巨大文化吸引力和经济效益。软硬结合是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硬指标来进行综合评估,为政府科学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结合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特色,本文提出国家文化软实力四力模型(见图1),即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由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四个作用力构成。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交流文化作品创作

文化资源设施文化教育水平劳动力水平

总体规模发展潜力经济效益

政府财政支持

政府机构管理

文化体制引导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价值吸引力

文化产业竞争力

图1国家文化软实力四力模型

1.文化价值吸引力

文化价值吸引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核心。文化价值吸引力是一种民族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系统对国内外的吸引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应体现一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而文化价值吸引力是文化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本质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主体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而产生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因此,文化价值吸引力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决定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方向。文化价值吸引力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性力量,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作用,并通过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继承保护、先进文化传播交流和文化作品创作等重要举措作用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价值吸引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

提升又对文化价值提出新的要求,从而推动文化价值吸引力的不断创新发展。

2.文化知识生产力

文化知识生产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文化知识生产力的差距。国民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是决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基本因素之一。文化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给国家文化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文化知识的有效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带动了文化价值、文化体制的重大变革创新。文化知识生产力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基础之上的生产力。其中“知识生产”离不开必要的文化资源设施,“知识传播”主要通过教育手段实现,“知识运用”重点体现在劳动力水平上。文化知识生产力正是通过文化资源设施、文化教育水平和劳动力水平这三个方面作用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知识生产力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会对文化知识提出更高要求,促进文化知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文化体制引导力

文化体制引导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障。文化体制是关于文化系统内各主体有关组织设置、职能结构、权责划分、互动关系、运行机制等的整体性制度安排。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需要体制保证,更需要体制改革来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改革以往单一的事业型文化生产方式,破除体制障碍,让可经营的文化生产领域实现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培育规范的市场主体,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如何在有限的文化投入条件下,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取决于文化体制引导力的强度。文化体制引导力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政府机构管理两种宏观调控方式来实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动力源泉,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又反过来重塑和改革既有文化体制,从而促使文化体制引导力不断提高。

4.文化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是表达国家文化软实力自身特性和张力的一个最直接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开展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领域。国际上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行业范围、统计口径的界定均存在差异。考虑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2004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的规定,即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它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等九大类。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的整体提高可有效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反作用力又加快了文化产业的构建与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

总之,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模型中,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共同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

三、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科学的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部分(方志,2008)。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可集中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特色和结构特征,据此可以综合评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总体发展状况及趋势。

本文参考已有文献所选取的指标,结合国家文化软实力四力模型,并根据全面一致原则、相互独立原则、多层次原则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具体设计了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该

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反映一定时期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即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并从四力内涵出发选取了33个具有代表性的三级指标。为了能够分析各省域文化软实力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可由31个省域(港澳台除外)加总所得。由于综合评价时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本文所设置的指标均采取正向化形式。具体指标内容解释如下: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说明

国家文化软实力(X)文化

价值

吸力

(X1)

X11文物藏品总数文物藏品总数(件、套)

X12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个)

X1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个)

X14对外文化交流来往项目对外文化交流来往项目总数(起)

X15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

X16图书、期刊、报纸对外传播力度图书、期刊、报纸出口总量(万册、份)

X17音像、电子出版物对外传播力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口总量(万盒、张)

X18艺术表演团创作首演剧目数艺术表演团创作首演剧目数(个)

X19新创作的电影片数故事、动画、科教、纪录、特种影片总数(部)

文化

知识

生产

(X2)

X21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万册、件)

X22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广播节目综合人口/平均总人口(%)

X2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人口/平均总人口(%)

X24新闻出版总印数各类出版物总印数(亿册、份、盒、张)

X2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新学年高一招生数/初中毕业生总数(%)

X26普通高校生师比在校本专科学生总数/专任教师数(%)

X27每万名经济活动人口中科技活动人数科技活动人员数/经济活动人口总数(人)

X28每万人专利申请受理数专利申请受理数/平均总人口(件)

X29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国内企业总数(%)

文化

体制

引导

(X3)

X3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万元)

X32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文化事业费/国家财政总支出(%)

X33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万元)

X34文化文物机构财政拨款文化文物机构财政拨款(千元)

X35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数文化市场行政管理及执法机构数(个)

X36文化文物机构数文化文物机构数(个)

X37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总数(个)

文化

产业

竞争

(X4)

X4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GDP(%)

X42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总人口(万元/人)

X43每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平均总人口(人)

X44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支出比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额/总消费支出(%)

X45文化娱乐业收入文化娱乐业收入(万元)

X46文物业经营收入文物业经营收入(万元)

X47文化艺术服务营业收入文化艺术服务营业收入(万元)

X48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营业收入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营业收入(亿元)

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

资料来源:2001—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域统计年鉴和统计网站。

1.文化价值吸引力指标

文化价值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交流和文化作品创作等三个方面。反映文化遗产保护的指标应涵盖物质遗产保护和非物质遗产保护,采用“文物藏品总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指标。文化传播交流选取“对外文化交流来往项目,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图书、期刊、报纸对外传播力度,音像、电子出版物对外传播力度”等四个指标表示。“艺术表演团创作首演剧目数,新创作的电影片数”可反映文化作品创作的情况。这九个指标反映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播交流和文化作品创作的强度。强度越大,文化价值吸引力越大,国家文化软实力越强。

2.文化知识生产力指标

文化知识生产力表现为文化资源设施、文化教育水平和劳动力水平。文化资源设施由“公共图书馆总藏量、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新闻出版总印数”构成。“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普通高校生师比”则用来代表文化教育水平。劳动力水平采用“每万名经济活动人口中科技活动人数、每万人专利申请受理数、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等三个有代表性指标。这九个指标反映了国家文化资源设施建设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及劳动力水平,用于评价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知识生产力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3.文化体制引导力指标

文化体制引导力包括政府财政支持和政府机构管理两个方面。文化体制引导力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七个指标,即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的政府资金、文化文物机构财政拨款、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数、文化文物机构数、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数。前四个指标代表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后三个指标代表政府机构管理的力度。政府财政支持和机构管理力度越大,则文化体制引导力越大,国家文化软实力越强。

4.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

文化产业竞争力下设“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每万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支出比重、文化娱乐业收入、文物业经营收入、文化艺术服务营业收入、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营业收入”等八个指标。前四个指标反映国家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及发展潜力,后四个指标则表示文化产业的市场经营收入情况,是评价文化产业市场效益的重要指标。

四、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价分析

本部分一是对我国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文化产业竞争力逐项所包含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二是基于四力的评分值得出我国文化软实力评价函数;三是通过各省域文化软实力评分值对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行国内综合比较。

1.四力主成分分析

在主成分分析之前,我们进行了KMO和Bar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四力Barlett球度检验的P值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 值分别为0.717、0.831、0.714和0.682,表明均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首先从总方差解释表中选取特征值大于1或者累计贡献率大于85%时的主成分个数,然后将初始因子载荷

的变量系数向量,最矩阵的第k列向量除以第k个特征根的算术平方根就能得到第k个主成分F

k

后运用各主成分对应方差解释贡献率作为权值,对检验期间内各样本主成分得分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四力评分值。因此,可得文化价值吸引力(X

)、文化知识生产力(X2)、文化体制引导力(X3)及

1

文化产业竞争力(X

)的综合评价函数如下(其中,ZX ij是X ij的标准化数据)。

4

X1=0.266ZX11+0.268ZX12+0.268ZX13+0.151ZX14+0.243ZX15+0.275ZX16+0.033ZX17

-0.159ZX18+0.284ZX19(1)

X 2=0.319ZX 21+0.309ZX 22+0.302ZX 23+0.290ZX 24+0.304ZX 25+0.236ZX 26+0.315ZX 27

+0.323ZX 28+0.088ZX 29

(2)X 3=0.286ZX 31+0.251ZX 32+0.281ZX 33-0.083ZX 34+0.065ZX 35-0.258ZX 36-0.301ZX 37

(3)

X 4=0.255ZX 41+0.264ZX 42+0.276ZX 43-0.072ZX 44+0.305ZX 45+0.056ZX 46+0.267ZX 47

+0.296ZX 48

(4)将标准化数据代入式(1)、(2)、(3)、(4),计算得我国文化软实力四力的评分值(见表2)。

200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文化价值吸引力(X 1)-1.953-1.438-1.583-1.629-0.5850.1260.917 1.499 1.974 2.673文化知识生产力(X 2)-3.126-2.624-1.987-1.322-0.7010.238 1.137 1.920 2.814 3.651文化体制引导力(X 3)-1.363-1.051-1.265-1.481-0.478-0.0520.115 1.362 1.931 2.283文化产业竞争力(X 4)

-1.827

-1.918

-1.461

-1.050

0.109

0.070

0.586

1.641

1.522

2.328

2000—2009年我国文化软实力四力评分值

2.我国文化软实力主成分分析

基于表2,我们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综合评分值。KMO 和Barlett 球度检验结果表明,Barlett 球度检验的P 值为0.000,且KMO 值为0.799,表明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从总方差解释表可得,主成分F 1的特征值大于1,且该主成分解释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7.86%,因此选

取主成分F 1。计算得到我国文化软实力评价函数如下:

X =0.503X 1+0.501X 2+0.497X 3+0.499X 4

(5)

将表2数据代入式(5)中,计算可得我国文化软实力评分值见表3。

200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我国文化软实力(X )

-4.049

-3.442

-3.082

-2.683

-0.811

0.188

1.350

3.143

4.034

5.353

2000—2009年我国文化软实力评分值

表3

运用表2和表3数据,作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其四力的变化趋势见图2。

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国家文化软实力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6543210-1-2-3-4-5-6

图22000—2009年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其四力的变化趋势

表2

由我国文化软实力评价函数式(5)可知,构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四力权重相差不大,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文化价值吸引力(0.503)的比重最高,验证了其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核心地位;其次是文化知识生产力(0.501),可见文化知识生产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文化产业竞争力(0.499)的权重居于第三,体现了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文化体制引导力(0.497)的保障性作用也至关重要。这四力只有共同作用,协同发展,才能快速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表2、表3和图2中可以看出:(1)总体上,2000—2009年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四力均处于上升状态,并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推动作用显著。2009年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分值分别达到2.673、3.651、2.283和2.328,四力的共同作用促使我国文化软实力2009年评分值高达5.353。其中,文化知识生产力和文化价值吸引力的贡献最大,文化体制引导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贡献稍小。这符合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传统文化魅力、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基础教育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探索和培育初级阶段的现状。

(2)2005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分水岭,体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评分值由负值(-0.811)转向正值(0.188)。2005年之前,我国文化软实力评分值呈现逐年持续上升趋势,但由于四力主要表现为负值,整体评分值水平仍在0值以下,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处于持续发展阶段但整体竞争力低。整体竞争力低的重要制约因素是政府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导致了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则长期依赖政府。自“十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逐渐理清“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关系并清晰地界定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这些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措施促使这一时期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表现为2003—2004年的评分值从-2.683直接跃升至-0.811,并于“十五”规划最后一年(2005年)实现了由负转正。

(3)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与加强,2005年后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评分值呈现为正且逐年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2006年通过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和2009年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文化建设举措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促使了2005年以来我国文化软实力评分值持续上升,即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8—2009年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文化价值吸引力,塑造了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我国文化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3.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国内综合比较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域2009年的指标数据为样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2009年各省域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评分值,并根据我国各省域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将其分为五个层次。我国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是由31个省域加总所得,因此可通过算术平均法得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四力平均水平,从而对我国各省域分量进行比较。表4给出了2009年各省域文化软实力及四力评分值。

(1)各省域文化软实力比较。第I层次有北京、浙江、广东、上海与江苏。首都北京作为我国官方媒体文化宣传和劳动教育先进性的代表,文化价值吸引力和文化知识生产力均居全国之首。浙江、广东、上海和江苏的经济最为发达和开放,是我国经济实力的象征及中国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由此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表现为这四个省域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各省域中最强的。第II层次是山西、山东、四川、河南与湖南。其中山西居我国文化遗产之最,文化价值吸引力高。山东地大物博,人文气息浓厚,文化体制引导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居全国前茅。四川和河南都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旅游优势明显,而且随着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河南和四川文化体制引导力不断提高,在全国排名靠前。湖南在新闻出版和文化娱乐传媒方面

具有的文化优势和全国知名度,使其四力得分较为稳定均衡且名列前茅。前两个层次中大部分是东部省域(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山东),中部省域有三个入围(山西、河南、湖南),而西部省域只有四川省入围。第IV 层次和第V 层次中除了海南和黑龙江以外均为西部省域,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整体上是随着地域自西向东逐步增强。

(2)各省域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比较。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省域文化软实力对国家文

地区排名

所属层次

文化软实力

文化价值吸引力

文化知识生产力

文化体制引导力

文化产业竞争力

北京*1I 2.23 3.07 2.16 1.020.45浙江*2I 2.170.70 1.20 1.72 2.54广东*3I 2.100.55 1.06 1.99 2.39上海*4I 2.00 2.580.500.00 2.72江苏*5I 1.980.750.67 1.52 2.68山西**6II 0.82 2.070.190.090.16山东*7II 0.70-0.30-0.13 1.23 1.14四川***8II 0.59-0.31-0.36 1.890.45河南**9II 0.58-0.060.05 1.020.62湖南**10II 0.320.190.240.430.09湖北**11III 0.21-0.070.310.140.20辽宁*12III 0.200.82-0.490.110.19福建*13III 0.10-0.160.13-0.110.39河北*14III 0.08-0.04-0.310.60-0.01陕西***15III 0.02-0.53-0.240.750.03安徽**16III -0.10-0.760.21-0.120.29天津*17III -0.30 1.210.27-1.28-0.91江西**18III -0.46-0.68-0.16-0.21-0.32吉林**19III -0.470.08-0.13-0.54-0.73广西***20III -0.49-0.920.25-0.44-0.37云南***21IV -0.53-0.41-0.520.19-0.77重庆***22IV -0.55-0.590.55-0.94-0.61黑龙江**23IV -0.62-0.980.29-0.24-0.88内蒙古***24IV -0.72-0.23-0.75-0.37-0.70甘肃***25IV -0.79-0.830.00-0.55-0.90新疆***26IV -0.860.08-0.60-0.39-1.48西藏***27V -1.14-1.24-1.24-1.68-0.19贵州***28V -1.24-1.04-1.34-0.54-0.71海南*29V -1.37-0.61-0.17-1.66-1.48宁夏***30V -1.42-1.08-0.02-1.61-1.40青海***

31

V

-1.92-1.27-1.12-1.70-1.47全国平均水平

0.17

0.09

0.12

0.07

0.07

2009年我国各省域文化软实力及四力评分值

表4

注:*表示我国东部省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表示我国中部省域,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表示我国西部省域,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

化软实力的促进和制约作用。2009年我国文化软实力平均水平为0.17,主要是由第I层次和第II 层次支撑起来的,即北京(2.23)、浙江(2.17)、广东(2.10)、上海(2.00)、江苏(1.98)、山西(0.82)、山东(0.70)、四川(0.59)、河南(0.58)、湖南(0.32)等全国十强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作用显著,而大部分西部省域的文化软实力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从作用力上看,各省域由于地区优势不同,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力和作用效果也不同。2009年我国文化价值吸引力平均水平为0.09,其中北京高达3.07,其重要原因是2008—2009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极大地增强了首都的文化价值吸引力;上海评分值是2.58,这与上海自身的城市开放度和为2010年世博会所做的前期宣传息息相关;山西得分2.07,主要原因是山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天津(1.21)虽然省域文化软实力评分只属于第III层次,但其文化价值吸引力却在全国前列,这与天津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和文化传播力度分不开;还有辽宁(0.82)、江苏(0.75)、浙江(0.70)、广东(0.55)这些省域较高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大大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西部省域特别是青海(-1.27)、西藏(-1.24)、宁夏(-1.08)、贵州(-1.04)、广西(-0.92)和甘肃(-0.83)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我国文化价值吸引力的制约作用最大。

文化知识生产力方面,2009年我国平均水平达0.12,其中以北京(2.16)、浙江(1.20)、广东(1.06)、江苏(0.67)、重庆(0.55)和上海(0.50)六个省域作用最为突出,而文化知识生产力最低的省域包括贵州(-1.34)、西藏(-1.24)、青海(-1.12)、内蒙古(-0.75)、新疆(-0.60)、云南(-0.52)等,这与各省域的文化资源设施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和劳动力水平综合程度密切相关。北京的首都优势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极大地实现了科技创新,促进了文化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贵州、西藏、青海等地经济不发达导致了文化资源设施投入不足,文化教育水平低下和科技劳动成果缺乏的现状,严重制约了省域文化知识生产力的提升。

2009年我国文化体制引导力平均水平为0.07,广东(1.99)、四川(1.89)、浙江(1.72)、江苏(1.52)、山东(1.23)、北京(1.02)和河南(1.02)这七个省域文化体制改革较为成功。在这七个省域中,东、中、西部均有省域入围,这就可以为同地区的其他省域发挥表率作用。特别是西部省域的青海(-1.70)、西藏(-1.68)、宁夏(-1.61)、重庆(-0.94)、甘肃(-0.55)、贵州(-0.54),中部省域的吉林(-0.54)、黑龙江(-0.24)、江西(-0.21)及东部省域的海南(-1.66)、天津(-1.28)可借鉴其他省域文化体制改革的优秀经验,大力提高文化体制引导力,从而提升省域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竞争力方面,2009年我国平均水平为0.07,其中以上海(2.72)、江苏(2.68)、浙江(2.54)、广东(2.39)和山东(1.14)的文化产业发展最好,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贡献最大。而新疆(-1.48)、海南(-1.48)、青海(-1.47)、宁夏(-1.40)、天津(-0.91)、甘肃(-0.90)、黑龙江(-0.88)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分值较低,对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制约作用很大。青海、宁夏、甘肃、海南、黑龙江和天津在文化体制引导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方面均处于全国落后水平,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特别要注意改革效率,全面提高文化体制引导力,为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本文认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时间维度上看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现状认识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行周密的布局规划,绝不能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从空间维度上看必须注重区域一体化战略,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战略,即不仅要重视西部与中部省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西部与中部省域的文化软实力提升,进一步缩小西部省域、中部省域与东部省域的地区差距。具体来说,应重点围绕其文化价值吸引力、文化知识生产力、文化体制引导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展开。

1.发扬中华文化魅力,培育文化价值吸引力

实证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价值吸引力呈现逐年显著增强趋势,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力度的加强是分不开的。如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不断增加、孔子学院向世界传播、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等均彰显了我国文化价值吸引力。但各省域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差异较大,特别是西部省域的文化价值吸引力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制约作用。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本核心是培育文化价值吸引力。中国文化在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对外要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有机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有益元素,从而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且经得起世界检验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对内要开发各省域特别是西部省域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提高各省域文化传播能力,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视角融合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价值吸引力,彰显各省域的文化魅力。

2.培养科技创新素质,创造文化知识生产力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文化知识生产力从2000—2009年是持续稳定增长的,说明我国文化教育基础深厚,这与我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教育普及意识的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齐全,教育覆盖率越来越高,劳动力水平也越来越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

在知识经济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注重培养科技创新素质,创造文化知识生产力。一是在科技创新体制上给予支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结合国情制定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计划,为国家科技创新素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并确保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主导型科技创新机制可以使企业由于进入“投入—获益—再投入—再获益”的良性循环而能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三是注重高学历人才的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科技创新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应重视引导高校师生树立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明确科技创新人才观和质量观,增强创新教育实效,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3.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提高文化体制引导力

从实证结果可以发现,文化体制引导力2005年前评分值是时增时减,增长趋势不稳定,这与我国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摸索阶段有关。2005年后评分值稳步提高,这是因为我国明确了深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一个以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为主要目标的文化行政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文化体制引导力的保障性作用。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最主要的是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的现状,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应从政府机构管理及政府财政支持改革入手。①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把主要精力用于文化市场宏观管理,通过执法、监督、引导、服务,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和繁荣发展,并鼓励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文化产业行业的自我良性发展。②应对现有文化实体实行分类管理,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继续由政府投入兴办;对文艺团体则实施政府资助与社会兴办并行机制,使其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对文化企业等营利性事业单位,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政府在产业政策上可给予优惠。③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应从单纯强调财政投入的补助功能,转向对补助与投资双重功能的重视。④注重财政支持效率考核,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监督方式从集中性、临时性的事后检查逐步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转变。

4.规范文化市场运行,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如实证结果所示,2000—2003年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分值均为负,随着文化部和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的界定,2004年之后文化产业评分值不断提高。但东中西部省域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文化产业竞争力差异显著,严重制约了国家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所以总体上我国文

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需要全面提高。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①基于文化产业竞争力省域差异较大的现状,我国应在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目标的科学指导下,确定一批重点省域的文化产业朝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推进,对于暂时不具备条件的省域,则实行积极培育和量力而行的方针,以实现文化产业有序且可持续发展。②注重培育规范的文化市场环境,通过采取贷款贴息、保险费用补贴、奖励等激励方式,运用财政信用杠杆有效地带动银行、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领域,从而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市场机制。③借鉴发达国家“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积极探索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可以通过财政部门发起设立,委托专业机构管理运行,以股权投资为主要方式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难题,搭建高效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从而有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Joseph S.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4.

〔2〕Joseph S.Nye.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J].Wall Street Journal,2005,(12).

〔3〕孙亮.“文化软实力”指标体系的建构原则与构成要素[J].理论月刊,2009,(5).

〔4〕王淑娟,李海清.中国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分析[J].华章,2009,(8).

〔5〕杨新洪.关于文化软实力量化指标评价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08,25(9).

〔6〕阎学通,徐进.中美软实力比较[J].现代国际关系,2008,(1).

〔7〕周国富,吴丹丹.各省区文化软实力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2).

〔8〕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评公式[J].学术研究,2011,(3).

〔9〕赵立波.整体推进文化体制改革[N].人民日报,2010-10-12.

〔10〕王旭玲,蔡建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四个层面[N].光明日报,2009-01-11.

〔11〕方志.文化软实力呼唤“硬指标”[J].出版参考,2008,(15).

〔12〕罗能生,谢里.国家文化软实力评估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J].求索,2010,(9).

〔13〕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的异同和SPSS软件[J].统计研究,2005,(3).

〔14〕郭国锋,郑召锋.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

〔15〕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

〔16〕芮云凤,韩雪梅.文化软实力与西部民族文化生态建设[J].西部法学评论,2009,(5).

A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Improving Path of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XIONG Zheng-de1,2,GUO Rong-feng1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2.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Research Center of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41008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rgued that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is formed by cultural values attractiveness,cultural knowledge productivity,cultural institutions guiding force and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thus built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evaluation system.Throug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rom the time dimension and space dimension to test the overall trends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e various provinces’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 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was steady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provinces’cultural soft power as a whole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area from west to east;th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provinces resulted in different force and effect 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the western regions’cultural values attractiveness and cultura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general lowed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And then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were proposed to enhanc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s: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four-force model;indicator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责任编辑:高粮〕

如何提升中国软实力

如何提升中国软实力 ——国际关系概论课期中论文 标签:软实力、建设、竞争力、文化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更深层次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软实力在很多领域上,成为我国向真正的世界强国迈进的桎梏。当代国际社会无不把文化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要想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抓起:首先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其次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再次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最后是制度的建设。正文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它不仅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的实力较量,也包含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激烈竞争。软实力是与经济增长等硬指标相对应的,它是一个国家在科学、教育、文化、法制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程度的标志。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外交方针等方面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当代国际社会无不把文化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经济全球化和更深层次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软实力在很多领域上,成为我国向真正的世界强国迈进的桎梏。对于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困难,对于党和政府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认真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善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按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建立促进文化公益事业繁荣、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多种所有制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软实力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念,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历史和现实一再昭示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来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鞭挞和批评不道德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浓厚风气;形成平等友善、团结互助的浓厚风气;形成遵守公德、文明礼貌的浓厚风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应不断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规范公共权力行使,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强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度、科学决策制度,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增强党执政的活力和创造力,为全面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提供坚强保障。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试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以及探讨加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途径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关于“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中认为,“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江泽民同志很早就指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2]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3]可见,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从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我国整体的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增速,总体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经济实力越来越增强,在国际方面的影响力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知名学者郑永年认为,“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化传统的

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意见和建议

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意见和建议 严格制度,规范标准,采取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方式,特别在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工作中,坚持按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要求,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宣传橱窗、板报、宣传栏、班前、班后会、每周学习日、“现身说法”、谈心、家访、矿坑现场悬挂安全警句、格言排板等形式,广泛宣传一系列关于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集团公司安全会议精神和对安全工作提出的要求和措施。 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储备了能量。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载体,并延伸开展争创“学习型区队”、“学习型班组”活动,大力倡导“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风气,狠抓了干部员工的学习,促进了业务素质的提高。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中层干部学习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明确专题,联系实际,系统学习十九大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代企业制度、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文化知识等。紧紧围绕安全生产这个中心,对新上岗员工,全部进行安全学习、操作技能、岗位责任制为内容的应知应会培训。 以职工竞赛为载体,激发了职工的进取心。在全公司推行“流动红旗进班组”等竞赛活动和班组管理竞赛活动,并对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使他们既得荣誉又得实惠,既有荣誉感又有自豪感,使其他员工既有羡慕感又有压力感,从而在全矿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热潮,逐步使职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作为一个煤炭企业的“重中之重”,安全工作的成败直接牵动着全局。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名职工,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激发职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从根本上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期稳定。其次,构建安全文化是实现人本管理的需要。安全文化讲到底就是“人本文化”,而安全文化也就是基于“人”这个安全管理的中心,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从文化的高度来研究和分析安全生产的规律,探索和加强安全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再次,构建安全文化是推进煤炭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是实现各项生产任务的基础和保证。

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 得理想的结果,它能够让其他人信服地跟随你或让他们遵循你所指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你的设想行事。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说服力。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并且鼓励其他国家依照寻求共存的方式加强界定他们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它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 【正文】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如今,中国开办“孔子学院”宣传中华文明;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扩大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20世纪后期,亚洲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而且在文化上争首发权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近些年考古学界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表明所谓“远东”各大国在“四大发明”和亚洲历史问题上出现了话语权力之争,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实际上,全球化中的“文化争端”是“文化冲突”的先兆。近年来,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目前世人对印度文化的认可与接受程度似乎强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接受程度,这也是许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看到的事实。 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显现的国家之间的“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我国当前正在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充分说明党中央十分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把我国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它既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新时期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亚洲开始崛起,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在东西方文明相互竞争的同时,亚洲各国之间也开始了文明争夺战。 所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迫在眉睫,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一)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任何文化都不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结合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开放姿态,借鉴学习并创新。 (二)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国家形象,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对比政治与经济,其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广大青年学生应当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刚刚起步,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与我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现状不相适应,同时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得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再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提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华民族的综合国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任何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力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十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曾经把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分工划分为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分工造就了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产领域的分离,于是社会生产分化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物质生产中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物质生产力;在精神生产中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形成了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中,文化生产力以各种方式充分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体制改革是清除制约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突破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旧文化观念的束缚,尽快建立健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的文化体制,切实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

我国文化“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途径 中国的“软实力”一说,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重或者着迷,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也是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弘扬文化创新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考古发掘表明,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黑龙江流域都发现有我国各族先人的文化遗存。东北的红山文化和东南的河姆渡文化都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到了汉唐,我国不仅疆域广大,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其文化的昌明也影响到东方各国,吸引了许多邻国派来大批留学生。到了宋代,尽管其疆域不如汉唐,而其文化却达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程度。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曾经在历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并且大部分文化通过传教士或者一些贸易往来传入日本、韩国等临国,对这些国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虽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首先是传统文化的缺失。虽然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传统文化,但现在大部分已经缺失。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而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韩国还因此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现在我国难觅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还有完好的保存。这些现象只是众多文化缺失中的一小部分。传统文化的大量缺失在让我们感到痛心的同时,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次是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 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 最后是文化逆差现象严重。文化逆差,是指中国的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 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事实上,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我们的文化还存在着科学与民主的缺失,信仰的缺失。中国的学生官本位思想非常的严重,这点从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的情况可

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我国软实力具有紧迫性,所以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推动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一、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它令其他的民族也向往也撼动也景仰。因此,各种肤色的人画着中国的脸谱,穿着鲜艳的中国戏服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起了我们的国粹--京剧;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

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近些年来,我国每每在国外产生轰动效应:2004年春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披上了中国红,香榭丽舍大街上舞动着中国龙;一曲江苏民谣《茉莉花》,无论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的中国文化节上还是在日本爱知县的世博会上,都让外国友人听得如醉如痴。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软实力的威力和作用。 (二)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在当今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其出口额在2000年就达到了720亿美元。从1996年开始,美国文化产业的出口超过了航空业、重等传统工业,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达到其GDP的30%左右。日本虽然是汽车工业大国,但在2000年,其文化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汽车业。韩国的影视、、手机、游戏等产业,2003年的增长率已达到两位数,出口额超过了钢铁工业。 二、文化软实力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个术语,美国的雷·克莱因1975年出版的《世界实力评估》一书、日本经济企划厅1987年发表的《日本的综合国力》报告,研究的都是综合国力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的国力时,考虑的已经是综合性的“全部基本要素”,尽管没有用“综合国力”一词。在改革开放

文化大繁荣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 课程的考试100分

文化大繁荣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课程的考试100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爱国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自由主义 2. 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自()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4. 戊戌变法发生于哪一年? A.189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5.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这是下列哪位的话?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陈天华 6. 《周易》有言,观乎(),以察时变。 A.人文 B.水文 C.星文 D.天文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A.思想自由 B.兼容并包 C.自强不息 D.厚德载物 2. 郭建宁教授指出,西方的核心价值包括以下哪些? A.自由 B.民主 C.平等 D.博爱 3.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包括()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正确 错误 2.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正确 错误 3. 郭建宁教授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正确 错误 4.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创办京师大学堂。 正确 错误 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正确 错误 6. 郭建宁教授指出,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正确 错误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精)

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人们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已经不再限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而更多地偏向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 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 而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所以,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某种钳制 ; 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 ; 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逆差 ; 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误读” ; 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冲撞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冲击。 还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虽然也有着一定的不足, 但优势相当明显。 那么,我们怎样应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呢?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 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 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那么,如何提升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经济硬指标——提升文化话语权 镜头一:我国目前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29个,成为世界上入选名录最多的国家,这反映出在日趋强大的经 济实力面前,国际社会对我们文化价值的确认。 镜头二:《唐山大地震》以首映票房3600万的业绩超过好莱坞 电影《变形金刚》、《哈利·波特》、《阿凡达》的首映票房,这 是经济硬指标体现出的中国电影所具备的文化软实力。中央电视台 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以每集10万美元的市场售价行销 海外,仅此一项就回收了整部作品的投资成本,创造了中国电视剧 在海外发行的成功业绩。难道我们得到的仅仅是物质性的经济收益吗?显然不是,我们传达给世界的是李小龙超强武艺背后那种内外兼修、文武合一的文化精神。 镜头三:影片《建国大业》除了表现题材本身具有较强吸引力之外,影片的市场业绩很大原因是来自于影片的“全明星策略”,尽 管影片的明星叙事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影片成功的明星运作模式 表明了我们的观众对于本土电影明星的心理认同。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根基,否则,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实力(硬实力) 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强有力的支撑,文化 的软力量不仅会失去彰显的平台,而且文化本身也会面临衰微的困境。

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文化软实力”是近些年来风靡国际的流行词汇。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长屹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的意识到,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文化、外交等软实力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但是,目前我国的文化力水平却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在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仅占4%,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水平相对虚弱,正是处于发展阶段,对外输出缺乏,面对外国强烈的文化入侵,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尽管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现状已有所改观,但由于起步较晚,各方各面都仍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文化产业的落后,必将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来捍卫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文化维持自身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前提。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在党的十七大上,他强调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承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基础,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文化竞争力。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构全社会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引入文化治理理念,推行分权化战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本国文化发展。努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多向互动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新格局,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改善文化传播理念和方式,提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文化传播能力与一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直接相关,是一国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元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该国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还要特别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思想、观念和原则等价值理念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是发展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习主席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中国特色”,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底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从学习传统文化开始,让文化共享,并注重输出,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学习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先贤留给我们的遗产,是昭示我们何以为中国的宝藏。如中国式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价值观;又如古文、古诗、词语、国画、传统节日等文化遗产,都是中华灿烂历史的显现。但在现实中,我们学习并不够充分,很多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果连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树立自信就如空中楼阁,水中捞月了。所以,我们应倡导在中小学开设国学兴趣班,书法记入考试等,通过媒体传播国学知识,先让大家了解文化自信的内容。 树立文化自信,应利用文化共享等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并为文化产品注入创意与情感,使其“火”起来。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隆

重开幕,展览破纪录的近千件文物,首次复原壮丽的天灯、万寿灯,让文物走出深闺大院,为大家所了解、共享。此外,通过文化创意产品,为文化注入情感,更能让文化亲润人的内心。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相继推出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使文化创意产品更有温度地传递故宫风貌。那些曾在故宫里生活过的“人的故事”也成了文创产品灵感的来源,如见识过紫禁城“学霸”康熙学贯中西的勤勉学习态度后,设计师将西洋时钟与东方日晷相结合,制作出“日晷计时器”,有趣有情感,贴近生活,也更好地传播了文化。 文化自信的树立,还需注重文化产品的输出,让中华文化在世界大放异彩。长期以来,我国的影视文化作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足。但是,近年来,如《琅琊榜》等一系列被网友称为“良心剧”的电视作品,在国外播出后也是效果极佳,收获了良好的口碑。我们传统的四大墨宝也相继开始对外输出,如浙江的湖州毛笔,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出口海外,深获赞许。我们要输出,就应该输出这样原创的、高质量的作品,如此,我们才能通过这样的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股“中国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还和西方强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坚定文化自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 性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重要性 【摘要】: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软实力具有紧迫性,所以我们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而且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同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外语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近些年来,我国传统文化每每在国外产生轰动效应:这些都充分展示了软实力的威力和作用。

(二)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递给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着标志。 (三)文化软实力能促进社会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大提升国家政治实力,从而使国家、社会、人民的核心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高度趋同和目标一致。促进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使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党的执政理念,融入党和政府的发展理念,融入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城乡统筹,融入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提炼发展过程,使后代子孙能够在我们保护完好的文化血脉中,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尊严。 (四)使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民主政治、人文素质提升产生巨大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培育成熟大国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文化,推进自上而下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创造创新、实践创新进程,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促进科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造就一代又一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成熟的政治公民,推动全社会精神素质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和对策

浅析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和途径 摘要: 当今时代,“文化”一词似乎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党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决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是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抉择。而新形势下,面对文化的全球化、科技化、产业化,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肤浅的研究和低层次的引用上,充分挖掘并提炼、浓缩它,才能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资源推入国际、打入市场,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那么,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怎样挖掘并提炼它?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呢?本文将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问题和途径;中国

正文: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其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个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 现如今,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新兴领域。因此,“文化软实力”一词在中国也“倍受关住”。其中的原因,既包括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寻找合适的理论支持,也包括试图从中国的五千年深厚文化中发现软实力源头,证明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软实力的例证。 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专题,我了解到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等词语,实际上现在提升到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代名词来明明它。虽然以前没有过深入了解,但是通过老师的表述,我对它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意识到虽然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不断适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1,但准确定位我国的文化,找到其核心并提炼它,才是现阶段的我们应该做,并且能够做的事情。 和平发展中的中国,尤其应该把打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战略重心。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中外,抑或古今,能在国与国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都是硬软实力兼备的国家。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军事力量这些“硬实力”的同时,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1 什么是中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历经几千年,而古老灿烂的中国文化也已深深的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考古发掘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黑龙江流域都发现有我国各族先人的文化遗存。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不仅对日本、韩国这样的邻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文化就是维系整个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不仅仅是古书上记载的华夏民族的悠悠历史,也不仅仅是流传至今的文明古迹,更是从这些历史中,我们提炼出的处世态度和原则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论文(1200)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要怎么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呢?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当前,就国内来看,思想文化多元、多变,良莠并存,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于网络媒体。以上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解决,那么对内就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不利于弘扬正气、振奋精神,不利于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最终必然制约中国硬实力的发展。从国际方面来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下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使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也使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不但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观上为国家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方式,从而提升了国家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甚至是必由之路。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在当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我们不能仅靠既存的传统,而必须要靠传统的新生,否则,只会引来世人以窥奇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呢?中国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与了解,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基于辉煌传统的新的文化创造,更加深层次地思考和推进优秀文化成果与现代传播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确立中国文化的现代形象,在崭新的现实境遇中彰显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文化的实力和魅力。 四、加大对外文化传播力度 近年来,除了开设孔子学院以外,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国外开展“中国年”活动、电视广播互联网通过多语种传播信息等,这些成绩对逐步建立和完善向世界正面展示中国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们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我们没有进入国际化,我们自说自话的时候很多,这种反差越来越突出。只有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来分享我们的文明成果与智慧,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让世界听到中国较为全面客观的声音,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我们的软实力也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 篇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分析 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分析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 它 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 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 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 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 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 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 奈于上世纪 90 年代首先提出来的。 其意为: 一 个 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文化、教育、 意 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 “软实力” 中 。 国 的“软实力”一说, 则源于一位美国记者的报道, 意思是说“对中国最近取得的成功的一种尊 重或者着迷, 以及它的影响力的自然增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 “一个 国 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 GDP、硬 件设 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 “软实力”的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由来已久。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就提出“天下之至 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 “以德服人”,兵家的代表人物孙子提 出了“上 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思想都蕴含了丰富的“软实力”的思想。软实 、 力是通过一个 国家公民的有意的和无意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强制的和习惯的、宗教的和世 俗的思想和行 为发生作用的,以此展现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整体形象、族群特征和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 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 实 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种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 创 业之举。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举办世博会是上 海在建设国际经济、 金融、 贸易和航运中心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将大大推进上海的现代化和 国 际化。世博会已经经历了 150 多年,而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在我国、也是在发展中国家第 一次 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 上海世博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华文化的复兴、 展示和提升中国 的 软实力,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一 在 21 世纪,综合国力的博弈对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起着关键性作用。文 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 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 断地扩大, 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 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 也 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 软实 力”,把它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 的认识 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1 / 1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