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归化与异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之争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近几年来在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篇文章就“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译界普遍比较认可的结论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文化

“归化”是指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表达流畅通达,易于目的语者所接受;“异化”则以原语为归宿,使原语文本中的“异质”文化特色得以保留。

说到翻译,就必须考虑到文化、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文化、翻译二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翻译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语言与语言,文化与文化的相互转换,所以成功的翻译不仅仅需要良好的语言功底更需要语言转换过程中对所介入文化的精通来完成一即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1990年Susan Bassnett和Andre Lefevere提出了“文化转向”这一术语,进一步明确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参与。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转换,“文化翻译”这一术语也随之出现。文化翻译必然通过翻译策略得以实现,而文化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文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成为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鉴于译界对文化翻译的定义驳杂繁多,并无定论,文章开始对文化翻译这一概念进行了厘定,认为文化翻译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翻译即从文化视角研究翻译,探讨翻译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狭义的文化翻译则是文化信息的翻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即归化和异化策略。由于二者对源语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并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孰轻孰重的争议已持续多年。无论是奈达等主张的归化论,还是韦努蒂等倡导的异化论,就文化信息的翻译而言各有所长,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表达流畅通达,易于目的语者所接受;异化则以源语为归宿,使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文化特色得以保留。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背景及期待等因素的多重制约,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者对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性认识的逐渐加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越来越受到译者的普遍关注。他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翻译并对此提出了质疑,主张翻译应该“存异”而非“求同”,要让译者在翻译中现身,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理论一提出就在国内外引起了新一轮的对译者地位和异化归化翻译策略的讨论。他使用“隐身”一词指出了当代英美文化中译者的地位。他指出译者的隐身就是在译文中看不见译者的痕迹,他指出,这种使译文“透明”的幻想就是要求译者努力保证译文的通顺易懂。他分析了透明翻译在英美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认为这是一种文化霸权的结果。他主张用异化翻译来抵抗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

抗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他的翻译理论是在文化霸权和后殖民主义背景下诞生的,也是在解构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建立的。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有利于目的语言和文化的丰富。但是他忽略了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和翻译的文本类型,在抵抗文化霸权方面也有局限性。本文认为韦努蒂最重要的贡献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策略的选择。这对中国翻译策略的选择有重大的启发。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极端化倾向,他把翻译看作是一种文化和政治行为,反对把外国文化打上目的语文化意识形态的烙印。在这一点上,中国译者在研究中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着眼于他的文化作用而不是政治作用。另外在应用他的异化翻译策略时,中国译者还应该考虑到文本类型和读者的理解能力。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沟通,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因其在文化交流方面特有的优势,在二十一世纪将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不过,这种异化翻译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也还需要通过归化翻译进一步地完善和补充。

在我们看来,所谓“归化”和“异化”,实际上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译者作为两种跨文化的使者,他所面临的有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面对这两种文化,处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译者至少可采取三种文化立场:一是站在出发语文化的立场上;二是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三是站在沟通出发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立场上。第一种文化立场往往导致“异化”的翻译方法;第二种可能会使译者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而第三种立场则极力避免采取极端化的“异化”与“归化”的方法,试图以“交流和沟通”为翻译的根本宗旨,寻找一套有利于不同文化沟通的翻译原则与方法。劳伦斯●韦努蒂曾以日本小说的英译以及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英译为例,来考察译者所采取的文化立场与“异化”和“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确立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受多重因素决定的翻译活动中,译者对异域语言与文化的态度与理解以及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识与立场是决定翻译方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对异域文本的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制定,反过来又影响着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和译者本人的文化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制定。从这个角度看,对翻译的许多技的层面的探讨,不能忽视政治、文化层面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最后,本作者认为,也是译界普遍认可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采取异化策略,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种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London: Cassell, 1990. 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3.

Venuti,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1995.

郭建中,1998,翻译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第2期。

廖七一,2000,《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与探索》,南京:译林出版社。

许钧,2009,《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 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但针对具体问题究竟该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一个久而未决的话题。 本课题主要从异化与归化的提出背景出发,对两者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异化与归化理论的阐述,结合实例,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探讨文化因素对于异化和归化翻译的影响及选择,并指出译者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态度。具体内容如下: 本课题的第一部分:阐述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说明。 本课题的第二部分:结合中外作家与作品,具体分析归化理论。其中,以归化的领袖人物尤金·奈达为重点分析对象。 本课题的第三部分:结合异化的定义,以代表人物韦努蒂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对异化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异化翻译的优点与缺点。 本课题的第四部分:重点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 本课题的第五部分:概括异化与归化的关系,即我们不能把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 应辩证地研究二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应将两种翻译策略相互补充,根据具体情况将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异化与归化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在实际中,更好地掌握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学号: X X 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2008级1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提交时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安康学院外语院(系)英语专业2012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 基本内容:本课题从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在习语中的应用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说明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课 题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说明了习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介绍英汉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 主要是关于异化和归化,其中包括异化、归化的起源和定义,异化、归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并通过举例说明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 用. 第四部分: 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研究的重点: 异化和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研究的难点:具体的习语翻译中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及方法。 研究的创新点: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论文提纲: 1.引言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1 语言与文化 2.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 2.2.1 地域文化 2.2.2 历史文化 2.2.3 习俗文化 2.2.4 宗教文化 3.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 3.1 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翻译策略 3.2.1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3.2.2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 3.2.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前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 【摘要】为更好地向英语受众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译 综合采用了归化、异化以及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文章对该纪录片中的菜肴名称、制备过程和所涉民俗文化的英译过程中这三种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译者围绕实现最佳译文效果这一中心,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了这三种翻译策略,此外,与此前同类纪录片相比,该纪录片英译过程中异化策略的运用比例有明显提高,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归化与异化;纪录片翻译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时普遍使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归化”指在翻译时尽量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 原文;而“异化”则是翻译时向源语作者靠拢,尽量在保留源语的表达方式后进行翻译。归 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译者在翻译时通常会综合运用归化法与异化法。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以中华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此背景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自2012年5月首播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 注与热烈讨论。《舌尖》主要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舌尖》的字幕翻译作为中国纪录片外宣的典范,受到了海外观众较好的评价。本文以《舌尖》中英文脚本为语料,对《舌尖》脚本中译英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归纳总结在翻译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中文纪录片时,如何在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中间取得最佳平衡,以实现译文的忠实、通顺,并通过影视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翻译目的,为类似纪录片的英译提供指导和参考,服务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一、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舌尖》英译中的应用 (一)归化策略的应用 “影视翻译的瞬间性、通俗性以及观众多层次等诸多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译语 观众为中心”(李颜,2005:82),即中文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译语观众 的欣赏角度与接受程度,向目的语靠拢。此时,译者需要熟练应用归化法,以《舌尖》中菜名的翻译为例: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蜜 汁火方:Braised Ham in Honey Sauce。炸藕夹: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腊汁 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清明团子: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体现与应用 一、归化与异化的含义 归化与异化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德国思想家施莱尔马赫提出来的,后来韦努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实际上是为了抵制强势的外来文化入侵,而导致弱势文化被其淹没的危险。谈到归化,他特别强调的是强势文化的话语策略,对于异化强调的则是文化干预手段。归化的目的在于侵吞霸占原文,消除原文的异国情调,给原文抹上译语文化色彩,处于强势文化翻译弱势文化中的文学作品时,常常采取这种手段,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和民族中心论。韦努蒂指出,异化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构,有利于构造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当然,异化翻译策略也会破坏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概念,挑战民族文化典律和民族价值观(韦努蒂1995:20)。 简单地说,归化就是要把原文作品本土化,翻译时要用译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把原文的内容重新表达出来,它要求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这样一来便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而异化则与归化相反,在翻译上尽量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色彩和语言特点,采取原文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二、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边城》英译本中的体现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茶峒为背景,用优美的笔触,将掌舵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娓娓道来,不仅描绘出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淳朴的事态民风,同时也展现了当地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更体现出了湘西人民澄澈的心灵,整篇小说突出了湘西世界的山水之美,风情之美和人性之美。 小说《边城》的英文译本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共同完成的,下面简要举例说明一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该英译本中的体现。 粽子是我国人民在过端午节时食用的传统节日食品,用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以往的翻译中,有的将其译为ricedumpling,也有的译为steamedglutinousricewrappedinbambooleaves,这两种都是根据粽子本身的特点或制作工艺翻译的,目的语读者很容易就能根据文字的描绘想象出这种食品的样子。 而本文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直接将其音译为zongzi,虽然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是陌生而又晦涩的词汇,也可能会对阅读造成障碍,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论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策略 摘要: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旨在保留语言和文化异质。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争由来已久。异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归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手段。译者要把握好度,努力在异化和归化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翻译;异化;归化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最初是由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及的。“异化法”即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和归化之争由来已久。异化派注重展示原语的表达方式,刻意保留文化异质。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之一是文化交流,因此,翻译时应当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文化。另外,采用异化手法进行文化移植亦可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归化派主张将译文读者置于首位,注重流畅地道。他们主张交际翻译,认为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更要克服文化障碍,尽力避免文化冲突。因此,翻译时应尽可能将原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认知和感受。 事实上,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的整体,那种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孤立开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科学、全面、辩证地认识异化和归化。 一、异化是翻译的发展趋势 异化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LawrenceVenuti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原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原语的文化意象。异化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语文化。在异化翻译中,新的东西可能会加进去,从而凸现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并且对翻译的文化霸权进行有力的回击。异化翻译有助于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异化成为翻译的发展趋势。 (一)超地域文化共核的扩展使不可译性不断向可译性转化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7542470.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 归化与异化 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 Questions: 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 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 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 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 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归化法的优点: 1) smoothness in language; 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 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 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译文2:新官上任三把火。 2) 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译文1: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蘑菇般地涌现。 译文2: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归化法的缺点: 1) losing original imagery 1) Every dog has his day. 译文1:每只狗都有走运的一天。 译文2:凡人皆有得意日。 2)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译文1:宁为鸡头,勿为凤尾。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2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3 An Interpretation of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 4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5 从《悲悼三部曲》看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性超越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8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9 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人物维特 10 《心是孤独的猎手》——从人物荒诞行为分析人物的孤独心境 11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 12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刻画手法分析 13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14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15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7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18 从CIF与CIP的比较看CIP的优势 19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20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词汇教学 21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k espeare’s Times 22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 23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24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25 中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 26 托尼?莫里森《秀拉》中的女性主义 27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28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29 中英文法律谚语比较及互译技巧 30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 31 试析美国社会的道德恐慌——从麦田守望者的主人公看美国社会病态 32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3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 34 从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中塞丝的觉醒 35 论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3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37 浅谈涉外谈判礼仪的重要性 38 39 (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 40 xx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 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5红楼梦6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归化0与/异化0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 Abstr 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methods:SL culture 2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2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onglou Meng .T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 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跨文化交际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翻译0这一术语;H olz 2Manttari (1984:17)甚至用/跨文化合作0(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翻译0。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0(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1988)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0(跨文化交际)这个词。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正如Juri Lotman 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0(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二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0 #12#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归化与异化

辩述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2010-11-08 14:36:31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跨文化;后殖民主义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二、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王东风,2002:24-25)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以往,归化/异化翻译同直译/意译的相似性讨论的多一些,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在同一翻译中,直译和意译都可能有。文体也有关系,在有些文体中,意译会多一些,而在另一些文体中,直译可能会多一些。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译界已基本上达成共识。直译和意译不等同于有些人所说的死译和胡译。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直译作品《域外小说集》曾招来许多的批评,被视为直译的代表。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宁信而不顺”,而忽略了其他。其实,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

从译文实例看韦努蒂归化异化策略

从译文实例看韦努蒂归化异化策略 [Abstract]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sation ar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ggested by Venuti. This paper explains their connotations and methods which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raditional linguistic approaches. The concept of the two strategies is helpful in evaluating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translator from the point of translation history. However, their shortcomings are obvious. By analysing three famous transla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in guidance of both strategies. The conclusion is Venuti’s strategies are rooted only in a specific background of history, culture and politics. When translating from Western languages into the Third World’s languag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do much research into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essentially, he/she should abide by the democratic thought which is the basis of Venuti’s strategies.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ranslation maintain the innate cultural elements so as to safeguard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culture. [Key words]domestication,foreignisa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Anglo-American cultur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sation ar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ggested by Lawrence Venuti. Domestication “entails transla ting in a transparent, fluent, ‘invisible’style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foreignnes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