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宗教文化:澳门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澳门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澳门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澳门宗教文化

澳门宗教信仰较自由,多个着名的国际性宗教的信徒在这个小地方和睦共处。在澳门街上穿梭来往的人群中,可以见到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佛教徒、道教徒、儒教徒以至无神论者,他们似乎不介意彼此的分别。这里没有教派之间的冲突。大部分本澳居民信奉的所谓中国传统宗教(这与澳门的人口组成有很大关系),就是儒家、道教和佛教的混合,以及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信仰交错在一起,如供奉祖先甚至占卜。佛教在澳门历史悠久,佛教徒也是澳门各种教徒中人数最多的,有6万多万人。澳门比较有影响的佛教团体有“澳门佛学社”、“澳门佛教联合会”等。全澳有佛教庙宇40多间,其中以普济禅院、菩提禅院最为著名。道教在澳门曾有过一定规模,现在比较活跃的与道教有关的信仰有妈祖(即天后)天主教传入澳门已有400多年历史。1576年1月23日,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是远东地区最早的传教中心。该教区现有6个本堂区,2个传教区,各堂区的行政、财政独立。较大规模的教堂有20多座,其中望德堂、风顺堂和花王堂历史均在300年以上。澳门现有天主教徒2万多人,其中60%是华人,澳门葡萄牙人也多信奉天主教。教会在社会援助方面亦发挥很大作用。澳门天主教会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拥有各类学校60多所,师资近千人。教会还开办了托儿所、诊所、青少年复原所及老弱伤残院。在天主教活动中,除了经常性的弥撒外,还有传统宗教游行(圣像出游),特别在复活节期间或圣母像游行。基督教是1807年由英国伦敦会马礼逊教士传入澳门的。澳门现有基督教教会30多所,教徒约5000人,信奉基督教的主要是中国人。各个教会的行政、经济独立。基督教会对教育和福利事业十分热心,开设福利机构7间,小学7所,中学3所,学生合计3000多人。基督教在澳门的历史和势力不如天主教,但它的教派甚多,而且自立门户,独树一帜,如“新使徒教会”、“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巴哈伊教于1953年传入澳门,因其创始人侯赛因.阿里自称巴哈安拉而得名。该教的基层单位是灵体会,人数不多。伊斯兰教(国教)在澳门也有400多年的历史。16世纪澳门开埠时,亚非地区的阿拉伯人将回教引进澳门,并盛极一时。后来随着澳门贸易地位的衰落,阿拉伯商人渐渐离去,信仰回教的人便大大减少。但每星期都有数十名伊斯兰教徒在市区北面水塘侧的清真寺做弥撒,这里也是伊斯兰墓地。印度教徒主要从事贸易活动,而在宗教事务上比重很小。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 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 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 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在不同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 宗教融为一体的。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 教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表 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 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宗教在本质上讲 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由于人类文化的丰富性才决定了 世界宗教的多样性, 同样也是由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各种宗教的接触和融合。因此, 我们应该通 过宗教现象看其文化本质, 而不是相反。第二, 人类宗教的发展是与人类文化的发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宗教不可能离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 因为宗教本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保留着丰富的人 类思想文化内容。宗教又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形态的文化, 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民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互相包容, 互相渗透。 宗教之所以会对其他文化形态产生影响和作用, 是由于: 1.宗教和文化的产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 在机制。人与其他动物不同, 人的需要不单纯是生理需要, 而且包括心理需要。现实生活中, 人在追求满 足生存需要、心理需要的过程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如意, 由此导致恐怖情绪、依 赖情绪、崇拜情绪、祈求情绪, 从而形成宗教情绪、宗教心理、宗教意识。这就是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2.宗教结构的包容性决定了宗教对文化渗透、影响的广泛性。宗教包括教主、教义、教徒及教会组织、教规、教法等复杂内容。由宗教各种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向辐射性, 必将情况不同地涉及到哲学、道德、 艺术、文学、语言、法律、教育、科技、民俗等, 进而影响到政治和经济。3.宗教的内容决定了对文化影 响的双重性。宗教不但可以与世俗文化形成互补关系, 而且对文化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影响。 二、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宗教作为历史较为久远、分布较为普遍、影响较为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类世界是紧密相 联的。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教育, 从伦理道德到律例习俗, 从科学理论到音乐美术, 无论是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还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都同宗教 有着起初是浑然一体, 尔后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了便于探讨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我们先剖 析一下宗教的文化结构。 首先, 从作为宗教世界观的有神论来分析。人类处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交合点中。社会会给 人类带来幸福, 大自然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资, 与此同时, 大自然也会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灾 难。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 社会还会使人受压抑, 人际关系出现摩擦、冲突。如何调节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矛盾, 探索完美的人生,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狭隘, 人类只能借助于想像力或一种超自然、超现实的思维解释人生、解释世界。这种有神论的观念构成了宗教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从爱情观的角度揭开鬼文化的神秘面纱,通过中国鬼的典型形象女鬼和西方鬼的代表吸血鬼在爱情观上“舍”与“得”两种不同恋爱态度的比较,分析了鬼恋观所体现的不同的宗教文化。 标签:鬼恋观;女鬼;吸血鬼;基督教;佛教;儒学 doi:10.19311/https://www.wendangku.net/doc/7518167994.html,ki.16723198.2016.21.090 鬼之有无,是千百年来神学界和科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尽管人们对鬼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抱以模糊的态度,文学作品中鬼的存在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说起中国的鬼,女鬼给人印象最为深刻,而一提及西方的鬼,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当属吸血鬼。中西方的鬼从本质上而言并无不同,他们都是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产生的一种想象,文学作品中的鬼形象更是添加了许多“人味”与艺术加工,带着人的影子,烙有时代的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印记。死亡和爱情总是文学作品中最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两大主题,所以,鬼的爱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墨。 1吸血鬼的鬼恋观 吸血鬼(vampire)是嗜血、吸取血液的怪物的意思,为传说中背负上帝诅咒的超自然生物,通过饮用人类或其它生物的血液,能够令自身长久生存下去。 最初在14世纪由于瘟疫在西方肆虐,吸血鬼作为一个血淋淋的恐怖形象被人们交口相传;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科学的发展,吸血鬼传说渐渐成为人们对于疾病、宗教背叛和死亡的恐惧的代名词;浪漫主义运动则让吸血鬼不再是单纯的恐怖而是被增加了更多浪漫的元素。吸血鬼的爱情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1819年4月,随着波里杜利的小说《吸血鬼》的发表,吸血鬼由单纯的吸血恶魔形象转变为一个诱惑女性的贵族吸血鬼形象,一股鬼恋热潮从此被引发。涉及鬼恋,两部小说极具代表性,一部是雪利登·勒法努的《卡米拉》,同性恋元素第一次在该部小说中涉及。另一部就是被称作吸血鬼经典之作,布莱姆·斯托克于1897年创作的《德拉库拉》。而后者自1897年成书以来,大概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吸血鬼角色如德拉库拉伯爵一样深入人心,从史蒂芬·金到安妮·赖斯,受到这部小说影响的作品无数,迄今为止,大约160部电影以德库拉作为主角,超过600部片子涉及到了德库拉伯爵。德库拉堪称西方吸血鬼之典型代表。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东欧吸血鬼之乡——特兰西瓦尼亚,一位名叫乔纳森的英国年轻律师,他因房地产业务前往与德拉库拉伯爵会面。不久,乔纳森便发现,这个外貌苍白英俊的伯爵是个吸血鬼,而自己被他幽禁了起来。与此同时,在英国,德拉库拉开始引诱露西——乔纳森的未婚妻米娜的朋友,米娜也身处危险当中。露西死后成为德拉库拉的同类,到处嗜食儿童鲜血。米娜也面临沦为吸血鬼的命运,危急关头,在范·赫尔辛博士的帮助下,邪恶的吸血鬼德拉库拉最终被钉上十字架,化为乌有。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 牡丹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牡丹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将牡丹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 由唐入宋,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借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的事了。 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梅花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节选自《新华文摘》) 1.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在盛唐之后牡丹承担了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国家衰败等众多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2.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题目:试问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指导老师: 学院: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宗教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以及促进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各个教派有其特有的思想体系与思辨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关键字:传统宗教儒家道家佛家融合影响促进 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

却有其归元。由学术系统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典籍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此外还有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在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 儒家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

【文化概论】中国的宗教文化

中国的宗教文化 ——浅谈佛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印度佛教无疑是中国宗教中最灿烂的一颗恒星。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它包括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狭义地说,就是佛所说的语言就是佛教。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正如列宁在《论工人政策对宗教的态度》中所说:“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佛教是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但它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等手法“论证”其宗教唯心主义观点,便包涵不少精微、思辨的内容,蕴含大量的逻辑分析方法和辩证法观点,这一切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哲学。 在文学领域,佛教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一方面是伴随佛教而传入印声明,导致南朝音韵学上四声的发明和诗歌格律的制定,从而促进了魏晋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的发展,并推动了唐以来格律诗新体裁的开创。从全唐诗来看,共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盛,即使是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的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做诗,本无差别”,尤其是般若空观和禅宗禅理,给诗歌内容以强烈的刺激、渗透,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更为绚烂多彩。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

中西方宗教的对比

浅谈中国和西方宗教的对比 宗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的精神寄托,简单来说即是对神灵的崇拜,而神则是人的外化。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了神。而对于不同的文化地域,其所产生的宗教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也不例外。本文结合了部分书籍和我自己的了解,简单谈谈中国与西方宗教的对比。 一、天生之神与人身成神——神的形成 在西方的宗教体系里,上帝是唯一的神,而这个神是天生的,由他创造了世界,而耶稣则只是他在人间的使者,代理他在人间传道,而耶稣也只不过是肉体凡胎,只因为他是耶和华之子,“耶和华的灵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聪明的灵,谋略和能力的灵,知识和敬畏耶和华的灵。”上帝是永恒的,他居住在天国,是一个超脱于整个世俗的净土之地,远离人世,高高在上。 相比之下,中国虽然在早期也曾有过“天帝”、“上帝”的传说,但那不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人格神,而只是指某种外在于自己的神秘的自然的或社会的力量。中国的大多数神显得“亲民”得多,他们大多是有名望、有过巨大功绩的或是有大智慧的人,经过一代代中国百姓的传说,逐渐被捧上了神坛。例如,道教所尊奉的太上老君的原型就是老子,他是春秋是一位有名的智者;佛教中所传的大肚子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五代时一位布袋和尚。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杰出的人物在后来也由于各种原因成了神,享受百姓的祭祀和侍奉,例如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商代的名臣比干都被尊奉为神,而且受到历代从皇家到黎民百姓的虔诚祭祀。在中国还有个有趣的现象: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所尊奉的“祖师爷”,在老一辈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人的眼中,如果不尊重自己的祖师爷,那就是欺师灭祖的行为,是很严重的罪行。这种“祖师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神,比如工匠行业的鼻祖鲁班,戏曲行业的鼻祖唐玄宗等,都可以被奉为他们所在行业的神灵。 二、一家独大和三教并存——一元的西方宗教和多元的中国宗教 西方的基督教从罗马帝国灭亡起就已经成为西方世界唯一的宗教,因此基督教认为自己世界上唯一合法的宗教。基督教是一个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的宗教,可以说一元论始终贯彻于基督教的教义中。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对于基督教的信徒来说,他们被要求只可以信奉一个宗教,侍奉一个神。如果有教徒信奉了其他的神,或是其他的宗教,那么就会被判为异端,受到极其残酷的惩罚。帕斯卡尔说:“凡

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兰文化课程论文题目: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兰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细水长流,博大精深,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精神慰藉。在这博大精深中蕴含着历代哲人仁者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悟感激,以及心灵的寄托与安放。陶瓷兵俑巧夺天工;万物生息奥妙无穷;在人类与自然无声的交流中,上下五千年的荣光因此而生。 一木一心声,一花一世界。然而不是所有的花都能成为一种不朽的文化。“一株兰草千幅画,一箭兰花万首诗”。享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称号的兰花确是中华岁月长流里千万花丛中最令人心神俱震的奇葩。 兰花是一种珍贵、神奇的草本植物,她生长在深山野林,“长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高洁清雅,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她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的一种文化。 兰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因她的清逸典雅,入诗入画入乐,直至入了人心,成为亘古磨不灭的精神。 于是,默默演奏着生命乐歌的花之君子,步入了得志亦或失心的诗人的生命。“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齐白石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忽忆往时坊巷里,绍兴音唤卖兰花。”叶圣陶于兰中看到了往事旧尘;“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鲁迅于芳香中表明沉思;“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浅淡梳妆

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千古流传的吟咏只因将兰当成了知音,只因她一朵欲待绽放的花蕾便成就了中华文化中浓重的一笔。 兰是一种艺术,她静静舒展的叶瓣惊艳了艺者的眸子,铺就一张灿若银辉的画卷。国画重在神似,在对兰花的描写中同样着意于兰的神韵与秉性。不同的画家画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写意画中,画家笔下的兰花多用水墨来表现兰花的美丽叶态和花质的素洁,追求天生素质、大朴大雅的神韵。兰花还象征着高尚的友情,比喻同心同德、亲密无间、有意长存,也可以比喻夫妻间情投意合。 兰字多是对美人的称谓,兰花亦是美丽的象征,若是巧用几抹颜色点缀在叶中,更是有一番风韵。一幅好的兰花作品经高手处理后的兰叶似翩翩飘动,灵动自有清韵在,比自然中的更为美丽。 入诗入画,如诗如画,在乐者的耳中,她似轻捷跳动的音符,心神起舞,心驰神往。回眸一曲《兰花草》,惊鸿一瞥《俏兰花》。那醉人的音律,扣人心弦,翩若君子,皎若皓月。成为中华洪流中涓涓的一汪清泉,透彻人心,熠熠生辉。 被人历代吟咏的,除了朗朗上口的诗句,优美的画卷,涓涓的乐声,最为重要的是那丛中屹立的清洁高傲,那是君子之清,君子之骨。 中国兰文化的奠基人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爱国诗人养兰、赞兰,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中国现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从小钟爱兰花,他与兰花的深厚情缘,为兰文化增添了风

中国宗教与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们都认为鬼神之说是无稽之谈,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多半是因为愚昧,被宗教的假相所蒙蔽,殊不知人在社会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宗教影响。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但是事物皆具有两面性,宗教有事亦会被某些人或势力所利用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因此对待宗教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取其精华,避其糟粕。 关键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功能 宗教的概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着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内容只能是现实存在状况的反映,它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最终也只能存在于各种客观因素总和构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中。宗教是人为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形态上的变化。 宗教的利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兰花的意象与传统文化

兰花的意象与传统文化 内容提要:中华兰文化,源远而流长。纵览古今,在采兰、养兰、赏兰过程和描述中,兰的意象渐渐生成并日渐丰富,更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系统的价值取向。经过历代文化的熏陶,兰的高雅绝不仅仅局限它的质,更在于它的精神。 关键词:兰文化民俗意象精神 一、兰花意象生成的条件和原因 (一)、兰花的质地美与中国的民俗 我们所知道的兰,多见于诗词歌赋,或者画作文章。这里的兰,往往是指国兰。在定义上,国兰是指兰科植物中的兰属植物的部分的地生兰,如春兰、惠兰、秋兰、寒兰和墨兰。兰科植物种类群极其庞大,约有800个属,3万一3.5万个原生种,而兰属植物仅是兰科植物中的一属,可见,中国兰只占兰科植物中的一小部分。然而,这并未影响兰花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崇高地位。相反,国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日渐成为高雅美丽的象征。我认为,首先,这与兰花自身的质地美是分不开的。 爱美中国人民的天性,爱花,视花为美,与花媲美。因此视花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征,是世界共同的语言。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心肺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描写兰花质地美的诗句,如:“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楚国·屈原《九歌·少司命》);“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明·陈汝言《兰》)。可见兰花最早为文人墨客所欣赏,不是以色和形诱人而是以那超凡脱俗的阵阵幽香吸引人,是兰花本质上具备的美。 (一)、兰花质地的延伸美及其意象的生成 如果说人们喜爱兰花,仅仅只局限于兰花本身,那么兰花文化不可能在中国民俗文化里根深蒂固,经久不衰。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分别是气清、色清、神清、韵清。这就是其质的深层。 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重花的兴谢枯荣的内在之美,喜追求由观花而得的心灵感受的韵味之趣,从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花的美,特别是花卉造形艺术方面,人们极其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和谐之美,与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由此,人们对兰花的认识也逐渐在其质的基础上延伸。人们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认为它高洁典雅,傲骨刚毅,所以许多古今名人对它品价极高。因此,兰花也被喻为花中君子。兰花寓意深远,在朴实中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和高远的境界。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兰花的意象美逐渐明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奇葩。 二、传统文化里兰花的意象与变迁 (一)兰花的美与最初的意象 最初的兰花,本身并不具备今天所认为各种意象。人们喜爱兰花,源自兰花的自然美。所以,更多的是对兰花这种质地美的赏析。这时的兰花,并未在形成系统的兰花文化,只是结合与时代结合,成为一种生活的象征,或者叫陪衬。 据史料记载,国人植兰,可以追溯到上古之世,诸如《越绝书》所载“勾践种兰渚山”、屈原《离骚》自述“余既滋兰之九畹号,又树蕙之百亩”,都是证明。这说明,那时的人们,更侧重与兰花带来的外在美,侧重于兰花造就的外部环境及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宗教与文化模拟试卷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宗教与文化》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试题为客观题,请按要求填涂答题卡,所有答案必须填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处。 A1. 记载弥勒菩萨故事的佛典,主要有《弥勒上生经》和()。 A. 弥勒下生经 B. 法华经 C. 金刚经 D. 地藏经 B2. 据佛教史料记载,佛典共有()结集。 A. 三次 B. 四次 C. 五次 D. 六次 C3.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悲。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A4. 佛教经典中讲观音最著名的是()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A. 法华经 B. 金刚经 C. 禅经 D. 地藏经 D5. 佛教的基本要素不包括()。 A. 佛 B. 法 C. 僧 D. 律 D6. 所谓“三藏”不包括()。 A. 经 B. 律 C. 论 D. 法 A7. 竖三世佛不包括()。 A. 药师佛 B. 迦业诸佛 C. 释迦牟尼佛 D. 弥勒佛

B8.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行。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D9.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愿。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C10. ()菩萨在中国世俗中的影响几乎超过了一切神祗。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A11. 罗汉是()的简称。 A. 阿罗汉 B. 十八罗汉 C. 五百罗汉 D. 十六罗汉 D12. 以下不属于“天龙八部”的是()。 A. 天众 B. 龙众 C. 夜叉 D. 罗汉 B13. 佛教史上的“第一结集”是由()主持的。 A. 释迦牟尼 B. 迦叶 C. 阿难 D. 优波离 C14. 侍从释迦牟尼时间最长,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是()。 A. 观世音 B. 迦叶 C. 阿难 D. 优波离 A15. 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专指()。 A. 释迦牟尼 B. 三世佛 C. 七佛 D. 五方佛 D16. 横三世佛不包括()。 A. 药师佛 B. 释迦牟尼佛 C. 阿弥陀佛 D. 弥勒佛 D17. 在民间,释迦牟尼的名号中“如来”和()最常用。 A. 无上士 B. 世间解 C. 天人士 D. 世尊 A18.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菩萨中,()代表大智。 A. 文殊 B. 普贤 C. 观音 D. 地藏 C19.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发展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辽东学院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浅谈中国宗教文化研究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的特点,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一、宗教文化的概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创造历程,包括宗教文化的创造历程,从中吸取智慧,经验和教训,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利于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中华新文明。中国宗教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 (一)宗教文化的传入 在先秦,有邹鲁文化、燕齐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巴秦文化、吴越文化等地方性文化之间的对立与互渗;在秦汉则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道两家的互绌相摄,汉末以后有儒佛道三家的鼎立和互补,其后又有四家五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以及更多的亚文化体系之间的融汇与共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品格。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种多元开放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形成兼收并蓄的传统。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许多外国宗教以和平方式,通过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径传入中国,其中以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最为成功。 佛教之进入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取经、译经活动绵延了数百年。中国人在理解、消化和改造佛学上,态度之认真,思索之深密,耗时之持久,都是相当惊人的。唐、宋、元、明、清诸朝,陆续传入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犹太教和近代西方天主教、基督教(新教),除了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联系外,其他宗教,包括明末利玛窦传入天主教,都是以和平的正常的方式传入中国。

花与传统文化

花与中国传统文化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花卉知识,赏析花卉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学会感悟生活中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3.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和初步运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描写花的成语、诗词,花卉传说等。 2.收集花的各种图片、歌曲、照片等资料。 一、教学过程: 导入: 花,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而无论哪一季, 总有这些美丽的精灵点缀着生命,成为最美的风景。他们或大或小, 或浓或淡,或雅或媚,各有自己的风姿,各有自己的韵味。而千百年来, 花也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文化之中,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花文 化。我们有很多关于花儿的美丽传说,比如花仙、花神等;我们更有很 多关于花的诗词歌赋;鲜花还象征了人类的许多精神,如坚忍、自由、 纯洁等等;花和中国文化有着说不尽、道不完不解之缘。下面就让我们 一同走进中国的花文化。 二、花林漫步 (1)报队名 现在,让我们结伴而行,去花丛中寻芳探香。首先请各小队报上自己的队名。(要

求:以小队为比赛单位,每小队商量一下,起一个与花有关,带有诗意的队名。如空谷幽兰队,国色天香队。) (各小队以猜谜的方式介绍自己的队名,把自己的队花贴在黑板上,队名写在黑板上。) (2)抢答 请回答出下面与花有关的常识。 花王—牡丹花相—芍药冰雪仙子—梅花花中神仙--海棠花凌波仙子—水仙碧波仙子——荷花谦谦君子—兰花酒的使者—杏花人间第一香——茉莉花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秋来谁做韵花主,撑住残秋是此花—菊花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梅花 花的生日—花朝节 ?古人爱花爱到了不仅为花封王封相,以花为友,为花作诗,他们甚至还为花过生日,这个节日就被叫做—花朝节,传说是在农历的二月十二,正是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正是最美好的时节。 ?传说在这一天有很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习俗,如踏青、赏花、祭祀花神、挂花神灯、饮花朝酒、制作品尝花糕、扑蝶、赏红等,真真令人神往之。 只可惜现在已消失不见,真的是很惋惜。 (第一轮抢答结束,总结各队分数) 三、文廊漫步 1、有关花的成语、诗词PK大赛 花不仅点缀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为我们的文学增添了一抹绚丽之 色,在中国的成语和俗语中,描绘花本身的,或以花作喻的例子随 处可见,例如国色天香、昙花一现。而中国文人吟咏花的诗词更是 数不胜数。下面我们不妨以成语、诗词接龙的形式来各小组pk一下, 看看大家掌握了多少关于花的文学知识。 (规则:成语 2轮诗词2轮。本小组回答不上来,将被扣一分, 自动轮到下一组,重复的不计分。成语部分,不是词中有花的就算, 例如五花八门就不算,因为它和花没有关系,也不是词中无花的就 不算,例如国色天香就算,因为它是描写花的。) (第二轮PK结束,总结各队分数) 四、精神世界漫游 花不仅是美的化身,更是天地灵秀集一身的精灵。所以,赏花,不仅要 悦其姿色,更要知其精神,如此方能遨游在每一种花的独特韵味中,而 深得其中情趣。所以古人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宗教文化论文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藏族对自然崇拜和信仰 学院:医学院 学系:口腔医学系 专业:口腔医学 课程名称:中国宗教与文化 学生姓名:尤强 学号: 2005054695 指导教师:陈广恩 2009年 6 月 10 日

藏族对自然的崇拜和信仰 分析对山神的民间信仰和崇拜 [摘要] 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信仰主要起源于他们对原始的自然的崇拜。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无论信仰藏族原始宗教、还是藏传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认为神灵是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由此而形成这种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藏族的对自然的崇拜主要表现在对“白色崇拜”,“火的崇拜”,“白石崇拜”,“朝拜山神”和“圣湖崇拜”等方面。在藏族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和圣湖的崇拜是特别突出的。所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藏族古老的神山自然崇拜信仰的起源、形成、发展、信仰、藏区著名山神,神山朝拜方式(转山朝圣)等方面作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 自然崇拜;民间习俗;神山;转山朝圣

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的信仰,这些信仰主要由他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地理位置及特点,生活习俗和原始的信仰所逐渐演变而形成。所以藏族这个少数民族也不例外,佛教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入了西藏并形成了“藏传佛教”,大多数藏民也信奉藏传佛教。但藏族里无论是信奉原始宗教的还是信奉藏传佛教的,他们都一致认为藏区内高山都有神灵居住。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而藏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这些山神不仅各有各的来历,而且还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有人说山神之所以能受到藏族的崇拜,是因为它能呼风唤雨,下雪和冰雹,能够带给藏族人民平安健康,牲畜兴旺,同时也能降灾降难,危害他们。他们认为膜拜与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全家平安,长者健康长寿、男孩子长得更帅、女孩子且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每年都丰收。 崇拜的起源和形成 本人认为他们对神山的信仰主要起源于西藏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他们对自然的崇拜(白色的崇拜)等因素逐渐形成的。青藏这个雪域高原,群山围绕而湖泊也成“满天星”式的分布形成了一片独特而神奇的土地。喜玛拉雅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横断山等群山在这个地区汇集。而且西藏境内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湖泊的总面积达到了30000平方公里。这些高山、湖泊将青藏高原造就成一个较封闭而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且西藏地区比平原地区气候严寒、人烟稀少、使它拥有无穷的奥秘。面对如此神秘土地,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拥有无限神奇的大地上的藏族祖先们相信这个大地上的每座山、每条河、每个湖泊、以至每片森林草丛中都有神灵的居住,而他们主宰着这个世界上人类的生老病死、祸福丰欠和一切一切。除此之外还与大自然的环境也有较大的关联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冰雹雪崩、地震天火、瘟疫灾害等。他们在这些自然的现象和灾害面前完全束手无策,所以他们就开始相信这些现象是由高山上的神灵所显示的超人的神奇力量。从而渐渐对这些高山产生了敬畏和崇拜心理,逐渐变化成为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原始的游牧民族(古羌民)依赖白色卵石敲击而获得了火种,这使他们对白石产生了崇拜。再之在古代冬季的西藏高原上,每年都有从天而降的白雪使这片大地一片苍茫,这个时候生命经历着严酷的考验,因为这些种种原因白色使人们产生敬畏而演变成今天对白色的一种依赖。而白色恰恰是正是雪山的颜色,所以无数雪山多被信仰为神山而被朝拜。 藏区著名的山神 对于藏区的神山,民间流传着许多各异的说法。而且目前为止,人们对神山的了解和认知还很有限。但根据藏族古老的传统信仰,认为藏地有四大神山:卫藏地区的神山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神山念青唐拉(即念青唐古拉);南方神山库拉日杰;东方神山沃德巩甲。虽然现在民间对藏区的神山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四座神山是藏区传统的古老信仰中的神山,是佛教进入以前藏族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山神。然后四大山神与其它五座著名山神组合在一起,称为“世界形成之九神”。九位山神是沃德巩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玛卿伯姆热(即阿尼玛卿山)、蛟卿顿日,冈巴拉杰、雪拉居保、觉沃月甲、

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王莹《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和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的时候,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

中西文化宗教差异论文

摘要:本文从宗教的来源、形成的心理基础、宗教的教义、对异教的态度、其社会地位、对人的影响、人对神的态度等不同的角度,比较了中西宗教的文化差异,以便更好的促进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沟通。 关键词:宗教文化神 一、宗教中神的来源: 代表西方人的基督教是以神的儿子--耶稣,来拯救人类而出现于世的。上帝是超脱、处于人类世俗之外的神,是永恒,绝对的,它创造了自然万物;并通过某个人向人类宣布自己的告示。例如摩西,摩西之成为神,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思想、学问或者德行超出常人,而仅仅是由于他转达了神的谕示; 而在中国宗教中,几乎所有的神都是由非常平常的、现实的、世俗的人经过修炼而成就的。如儒教的孔子,道教的老子,包括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等,他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神,纯粹是因为他们或想探索人生的真理,或想解救无数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民,努力修行,体验,最终以他们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征服了天下的民众,赢得人们的信仰,乃至成为人们崇拜并追随的偶像,而变成神的。 二、宗教的心理基础: 西方宗教的心里基础是他们的罪恶感。《圣经》中告诉我们,伊甸园里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旨,偷吃禁果,犯了人类第一个罪--称之为“原罪”。之后被逐出伊甸园,到世间去经受生活的磨难。所以我们要赎其罪,其次,要为自己违背上帝意愿所做的事情悔过,求得原谅,以期获得上帝的拯救。 而中国宗教的心理基础则是“畏惧感”。人们认为个人的意志薄弱,面向社会和外来的威胁,人往往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因此需要一个外在的,超强的力量来保佑自己,以避难获福。所以儒家认为,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保有一种畏惧心理,事事小心谨慎,深刻理解并体会自己力量的微弱,从而去尊重现实,尊重一切未知的、神秘的力量。 三、宗教的教义 西方的基督教以神为中心而建立的,上帝他创造自然万物,为自然立法,上帝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为人类赎罪;因此人都相信他们的前世是有罪的,是应该受到惩罚的;所以他们应该服从上帝,犯罪感与忏悔成为圣经的永恒主题。人类要靠上帝的恩典,基督的救赎,主张善行,以期获得最终的拯救。 与基督教不同,中国道教关注的中心是人,主张“天人合一”。传统文化强调用省察克制、修德养心来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佛家注重因果,深信轮回。儒道则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和仁道精神。人通过自省与教化去希望人们与自然、社会达到和谐,并涵养一种博大的人格修养。 四、对异教的态度: 在基督教中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能信奉一个神,一个宗教。除基督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是非法的,信奉这些非法宗教的人被称之为异教徒,是要受到惩罚的。耶和华就曾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在中国,各宗教之间大多时候,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三教并存是一个最常见的局面。尽管各宗教之间也有教义上的论争,比如佛教与儒教之间在学理上的论争,但谁也不去消灭谁。而且,从唐代起,儒、道、禅三教逐渐走向融合。中国各教教徒对其他宗教的领袖大都抱有相当的尊敬。在他们看来,这些宗教思想都代表了人类中的最高智慧和最高人格,一样都能够得到人们的礼拜和尊敬。 五、宗教的社会地位: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往往是超越于政治、文化等。教权高于一切。例如中世纪罗马教皇的权利就高于国王。并置于其它一切政治、法律等文化权力之上,乃至于对国王的任命,宗教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准绳。在当时,如果你是一个异教徒或一个无神论者,那你不仅毫无价值,甚至还可能是被打击和消灭的对象。 而在中国,由于各宗教的领袖都是世俗的杰出人物修炼而成,其宗教也是伟人对人生的憬悟和理解及对人生思考的结晶。所以它就只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世俗性。所以宗教永远也不能够与皇权相抗衡。并且,在中国许多大寺庙的兴废也往往是直接受皇帝的喜好影响。 六、宗教对人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