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闲谈中国式教育

闲谈中国式教育

闲谈中国式教育

闲谈中国式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29T09:38:35.74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7期(上)供稿作者:陈名福[导读] 内江市东兴区郭北中心校内江所以教育还是在向前走的,也许是向“钱”走的,当然其中含有种种的不公平而已。陈名福

(内江市东兴区郭北中心校内江 641100)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个孟子说得很“自私”,他的第三乐就能证明。傻的更应该教育,教好了更乐!

在四川省东兴区永东乡一小学,曾有兄弟俩在一个班的一条凳上读书,他们都20岁上下了,还在读一年级,因为他们是智障。他们的老师了不起,这两兄弟多认一个字往往也会让大家高兴半天;他们的家长了不起,让这两弟兄读了好几个小学一年级,且是尊重这两弟兄自己的意愿;他们的学校了不起,让这兄弟俩享受到了平等的就学权利!

百度百科的解释:“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不知是哪个网友上传的。按此观点,高官领导就不应该被教育了?领导们也有受教育的权利的。非洲一老人80多岁还在读小学,一直读到小学五年级病逝而止。

教育是终身的事,是义务,也是应有的权利。小孩们该玩的年代,要学英语要弹钢琴了。小学生现在据说减负了,但书包却更重了。初中生好多门功课他们是天上的地下的外国的都要学。高中同学学的知识,其实用价值有多大,工作后就知道了。大学应该学的时候,好多人又耍朋友,跑关系,找工作了。

所以,我们的教育模式,到底让人们得到的与失去的相比,值得有智者深思。

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结束,不是“十年寒窗”,而是17年,到了最后,也许就成了没有“工作”的百分比当中去了。英语是世界语,这大家都知道,但也没必要从幼儿园学起。约翰专门修水龙头,他对这个工作精益求精。他在经济危机中没有失业。大学毕业生小张修了英语本科,中文本科,去应聘老师两年了,还是一位待业青年。

现在的中国,是学历越“低”越好找工作,为什么?

关键是我们的学生学得太多太杂太自以为是了。不精不专!现在中国鼓励办职高,并投入了相当的经费,但纵观许多职高的教育软硬条件,也是相当的误人子弟,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或者无奈地去读职高。举个例吧,现在用作教育的机床是哪年生产的?了解一下,有80年代的,也有60年代的。

教育经费的投入,当然也是偏低的。就是这样,投入下来的经费,有多少是真正用在了教育上的,也是未知数。有人说中国有一个科学的家的名字取得不好,那就是钱学森。钱学森,钱学生嘛!读书还不得要钱?钱的事情,从幼儿园就抓起了。幼儿园,现在的幼儿园的费用比大学还高,当然这是有地域性的。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提升到了“恐怖”的程度,在这里用“恐怖”一词,可能要吓倒许多教育专家,家长们也不大认可,但大家深思一下,从3岁开始(有的更早),4年幼儿教育,各式各样的投入是不是多了一些,浪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否超乎想像!

教育到底怎样走,是几千年来思考的问题。不是哪一个朝代或者集团能解决得了的。

大教育家孔子也只是理论上的探讨,当然他的那些理论也可以贯彻,但有些困难。八股文盛行了很久,大家都知道,它很有坏处,以教育不利。但选人才要怎样选?这是一个问题。虽说教育有弊端,但现在选人才的方式也多样化了。各式各样的人才只有运气好,也是有机会出头的。

所以教育还是在向前走的,也许是向“钱”走的,当然其中含有种种的不公平而已。

当利益集团伸向学校的,这就不会变成一块净土,教育永远就是功利的。

如果教育是功利的,反馈这个社会也就是功利的。教育改革,就从这块下手,那中国的孩子们就有救了。

中国式教育的感想

中国式教育的感想 ——《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视频观后感 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是什么呢?看完视频,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国民辛勤地耕耘;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民众的自尊自强;一个中国的年轻学者,只有将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融汇于新世纪中华复兴的大潮中,才能有最大的成就。我想:这才是中国强大的真正希望吧! 我之前从未听说过郑强这么个教授,不是我孤陋寡闻,我想很多大学生也都不知道吧?!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很多科研界的人员都是一问三不知,也不去了解:但对于一些电影明星、体育明星,却能说的头头是道,甚至生日、血型都能倒背如流。我个人认为这样畸形的现象不仅仅是学生个人价值取向的问题,更多的,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那就让我们先来了解唤醒中国学生的教授吧。 郑强,196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在成都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教授和时任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PPS)主席、日本流变学会(RSJ)会长T. Masuda教授;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以客座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从事多组分体系动态流变学研究。 现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兼任教育部高分子材料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高分子科学委员会聚合物表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生经历,我对这位教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深思我们的教育方式,却让我产生一丝担忧,也有一丝期待。 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干部,干部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成年化的处世方式。这是害人啊!这样强迫性地做了一些好事后,没有把做好事与做人准则结合起来去培养,而只学会了拍马屁、讨老师喜欢、说成人话。上次电视上就曾经播出,一个小孩得了个奖,主诗人问他最愿意说什么,他说:“我最愿意跟江爷爷说:我向你报告!““江爷爷”是谁?还不是老师教的!孩子们在中小学活得很累,到了大学就没人管了,所以就要玩、就要谈恋爱。” 中国人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郑强教授真的讲得不错,中国的教育方式就像灌书筒一样,想一下子把知识灌到你的脑子里,通过了考试就算了!有没有人在读书的时候理解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吗??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我!就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想一步登天,未学行就想学跑了!! 中国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只懂得怎么去赚钱,怎么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新闻报道说儿女为了夺取家产而不顾父母的死活!现在很多人怎么一定要用进口的产品,为什么就对自己国内的产品就失去信心?是不是国外的一督屎都是香的呢?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国外的生产技术会那么先进,有没有想过国外会有那么多聪明人?是神赐给他们的吗?难度中国就没有聪明能干的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 演讲稿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本科生眼中的中国教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的确没错,在自己眼中,没有什么不为一定利益所服务的,只是“利”有集体、个人之分。有所谓大我和小我。那这里我讲的有关中国教育就围绕一个字“利”来展开。 着力点从有利来分析中国教育的现状、优缺点、调整方案。 谈起中国的教育,大家更多地是看到教育制度的弊端,致使教育出来的学生在创造力在评价结果似乎就逊人一等。在我们的课堂讨论中,也是常常听到大家讨论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对比所显现出的缺点。的确,不得不感叹,严谨有序的中国课堂与闲散轻松的国外课堂,所得出的结果会如此的迥然不同,中国的教育虽称不上被千夫所指,但事实确实批判多于褒奖。那就先说说我们教育中确实存在的不可否认的那些弊端吧。 一、中国教育产业化。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改 革,它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制度性因素。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具体做法是:在中等教育阶段,主要是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例如,把名牌中学的初中部变成高收费的“改制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是办高收费的“二级学院”。大学扩招使得高中成为瓶颈。在中考竞争远比高考激烈的新态势下,中等教育进一步出现大规模的两极分化。 少数豪华学校与大量贫困学校并存,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畸形化的一道荒唐的风景线。 二、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中学课程改革表面是“教育改革”,实际只是教学内 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我们并不希望能通过“课程改革试点”来救赎那些学业压力重的可怜的孩子。毕竟孩子们承载的是我们或国家社会的期待和希望。可是这一“考”的结果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考定终生”。孩子心中的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戚苦不堪言。对于学校来说,应试才是重点。至于素质教育,那是可有可无。在这里,就可以引出关键目的“利”。这里主要有利的是学校一方,还有所谓的地区和学校的名声和口碑。这种“功利式”的教育方式,将会产出怎样的结果,恐怕这才是“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失落”的根源吧!那么腐败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三、教育史不公平的。中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们的奋斗目 标,然而现实是不平等的。我们的视角方圆一些,进入偏远的山区,那里的孩子们除了 教学环境很是简陋之外,教学设施更是稀少,而且山里孩子有的衣着依旧褴褛,有的一 天依旧保持着吃早晚两餐。再看看城市的近郊,那些农民工孩子借读的学校,那是昔年 陈旧简陋逇校舍,教师更换频繁,学校随时都可能关闭。最后回到城市里,学校被分成 全国重点、地方重点和普通学校,还有职业中学。而好的学校里,按学习成绩分成不一 样的班,学费按此缴纳。成绩较差的学生缴纳了昂贵的学费后,享受的却是最低等级的 劣质教育。这些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差别越来越大,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当教 育与官帽、职称、工资等联系在一起时,教育总是躲在冷漠陈腐的黑板后面,不见一丝 血痕。 说到以上的中国教育现状,我们对此不可溢美溢恶wu。只是从全方面来看,也不可一味崇尚、效仿别人被认可的方式。毕竟,不同的社会现实,不同的发展方向决定了选择方略的差异性。对于中国教育体制的改善,也需要着力于关键字“利”。考虑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有关教育的相关部门等,这些主客体的利所在,针对最大可能满足利来达到几者的平衡。 对于从大体上改变中国以考试选拔人才的体制,以及与此引申出来的中国教育产业化问题,可以说几乎是难以做到的。不过,我们可以从每一环节加以改善,使整体不断优化。 如对受教育者不应该被灌输成绩与学历()与个人今后发展紧密联系,对个人能力取向

关于中国式教育作文【初中初二800字】

关于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无疑是失败的,不然这么多年才出了一个诺贝尔奖。 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是父母,着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中国呢,父母给报上一个个补习班,制定好学习计划,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不然就是一顿皮肉之苦。 可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却提不上去。学习需要的是学习的兴趣,可中国的学生却失去这个好多年,在他们眼中,学习是完成作业——一张张的试卷、一套套的题、一个个任务……父母总说这是为你好,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想说:“学习既然是我自己的事,就不劳驾你多费心。” 排名靠前的学生,父母一般不过问他们的学习,而收到的却是满意的成绩。父母的教育是学生学习最大的阻力,在他们眼中,只有做题是学习,背诵和看书就是糊弄时间。学生好比一把尺,施加的越多,松开后反弹得越厉害,施加的力度再大些就容易折断,这个人就“废了”。

本来是块好料,加上父母的精心“雕琢”,这块料就费了。父母越是看得紧,成绩越是差,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增添了几分厌倦和对父母的怨念。有人说,不管他们,他们就不学。可你管了,结果呢,级部第一吗? 是的,是有父母管出的清华大学生,那是什么,那是虎妈狼爸,棍棒底下出的大学生,他们还自以为豪地说:“他们的童年是痛苦的,但他们此后的人生是辉煌的。”我呸,我看从此他们的人生都会暗淡无光的,培养一批行尸走肉有何意义。 练一张字和练四行字哪个效果好?当然是四行字,可以轻松写到,而且会拿出最好的书写水平。如果被逼着练一页字有何效果,练字就成了任务,就成了惩罚,你对它毫无兴趣,只想草草了事。这就是中国最大的悲哀,兴趣变成任务,然后被形式化。开头是好的,可结尾就…… 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教育,前面为何加一个“中国式”? 初二:王乐泠

杨军老师浅谈BBC纪录片中国式教育的看法

杨军老师浅谈BBC纪录片中国式教育的看法 有人说:中式教育是「填鸭式」,而英式教育是「放羊式」。 也有人说:BBC 纪录片像喜剧,有点夸张。 又有人说:你们说的话是不是 BBC 写好了的台词,让你们念出来的? 更有人说:严厉冷酷,难学到东西。 作为参加 BBC 纪录片拍摄的一名中国老师,当我看这些评论时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近些年来,在中国大陆诞生了许多全英语教学的,以出国留学为目标的国际中学和国际 班,教学大纲从美国的AP,到英国的IGCSE, IB, A-Level;英语测试也从美国的TOEFL,到英国的IELTS,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国人也对此现象习以为常了。家庭条件好的,也都是尽量送孩子走 出国这条路的。 而BBC拍的纪录片,是让「中国实验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种倒行逆施的做法,国人还不曾听过,更不曾想过,一时引来了轩然大波,社会上的争论褒贬不一。真是前所未有,耳目一新啊。 中英教育的比较 首先,我想就中式教育是「填鸭式」,而英式教育是「放羊式」的说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填鸭式」教育就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而「放羊式」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讨论式。老师启发学生,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找答案。 在我看来,中式教育并不都是绝对的「填鸭式」,而英式教育也不完全是「放羊式」。因为中国地域广,经济层次差别大,学校多元化。即使在同一个城市,学校也是多元化的。 我在拍片之前,专门回西安老家走访了十来个中学,其中有四所是国际中学,全英语教学,外教数量很多。教学内容按照美国及英国的大纲进行,以出国留学为目标。 这种学校小班上课,教学方式多样化。而其他中学,则以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为中心,以高考为最终目标。班级人数在50——60人左右,老师讲,学生听。

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吗?题记 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有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考试、中国式集市,当然也不乏中国式教 育这一奇葩。 有这样一则漫画,一位戴着眼镜,头上冒着 汗的小男孩小文,正在接受他父亲的教育:你看 看人家小虎的身体!然而小文的书桌上放着一张100分的试卷;一位脚底踩着足球、脸上贴着一个红红的巴掌印的小男孩小虎也在接受他母亲的说教:你看看人家小文的成绩!那母亲手中捏着一 张50分的试卷。 在这看似一则笑话的背后却暗藏着中国教育 的弊端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那么,这意 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的家长看到的只是自己 孩子的缺点,而去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 的优点相比,那别人的孩子能不永远是最好的吗? 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摧 残心灵的比较,是中国教育式的最大悲哀。 有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所国外的大学里,有 一天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进行一场篮球比赛,

所有家长都来观看这场比赛。中国孩子十个球进 了九个,中国家长却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没用?最后一个球都守不好,你明明可以做到更好,为 什么最后却让人进了一个球呢?美国孩子十个球 进了一个,而美国家长对他们的孩子说:爸爸很 高兴你在球场上全力以赴,这次比赛,你发挥地 比上次好,恭喜你能踢进一个球,真棒!我相信 你下次能踢得更好。比赛结束中国孩子赢了,美 国孩子输了。然而真正感受到胜利喜悦的却是只 进了一个球的美国孩子,这难道不可笑可叹吗? 中国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日不骂,一日不得 整改;一生不骂,一生不得整改。这种以暴力、 言语攻击来达到目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中国 式教育乃是不骂不成才,不打不成才的思想,这 种落后守旧甚至略带血腥和暴力的教育,不仅不 会让孩子改正,反而让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叛逆。父母以为这种方法让孩子无话可说,能最快达成 教育效果,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和动力。(这个部分应紧扣感点,这部分分析与感点略有脱离。)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一直以别人家的孩子是 最好的!为宗旨的可笑、愚蠢的教育。

关于中国式教育初中作文800字

关于中国式教育初中作文800字 关于中国式教育初中作文800字 中国式教育无疑是失败的,不然这么多年才出了一个诺贝尔奖。 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是父母,着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中国呢,父母给报上一个个补习班,制定好学习计划,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不然就是一顿皮肉之苦。 可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却提不上去。学习需要的是学习的兴趣,可中国的学生却失去这个好多年,在他们眼中,学习是完成作业——一张张的试卷、一套套的题、一个个任务……父母总说这是为你好,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我想说:“学习既然是我自己的事,就不劳驾你多费心。” 排名靠前的学生,父母一般不过问他们的学习,而收到的却是满意的成绩。父母的教育是学生学习最大的阻力,在他们眼中,只有做题是学习,背诵和看书就是糊弄时间。学生好比一把尺,施加的越多,松开后反弹得越厉害,施加的力度再大些就容易折断,这个人就“废了”。 本来是块好料,加上父母的精心“雕琢”,这块料就费了。父母越是看得紧,成绩越是差,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增添了几分厌倦和对父母的怨念。有人说,不管他们,他们就不学。可你管了,结果呢,级部第一吗? 是的,是有父母管出的清华大学生,那是什么,那是虎妈狼爸,棍棒底下出的大学生,他们还自以为豪地说:“他们的童年是痛苦的,但他们此后的人生是辉煌的。”我呸,我看从此他们的人生都会暗淡无光的,培养一批行尸走肉有何意义。

练一张字和练四行字哪个效果好?当然是四行字,可以轻松写到,而且会拿出最好的书写水平。如果被逼着练一页字有何效果,练字就成了任务,就成了惩罚,你对它毫无兴趣,只想草草了事。这就是中国最大的悲哀,兴趣变成任务,然后被形式化。开头是好的,可结尾就…… 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教育,前面为何加一个“中国式”? 初二:王乐泠

我理想中的中国式教育

我理想中的中国式教育 最近,我看了一篇报道《人大教授:我在大学看到了中小学竞争的后果》。让我不由的想起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其实现在大学毕业的人中,都会出现好几种现象。 1、工作 好多学生一毕业都在迷茫自己该干什么,适合做什么。有一部分的人是听父母的安排;有一部分是自己外出闯荡;有一部分是直接先当兵,然后退伍了,再想工作的事情;有一部分是直接转行了。 2、情感 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导致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二胎。这就导致目前产生了大量的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很多原因都是因为不会抒发自己的感情,心灵很脆弱,受不得打击,一言不合就要死要活的;对待感情没有责任感。 3、责任感 说到责任感,其实很多人都应该能感受到从2008年以后,行业中的变化,之前有很多行业对待实习生是有生活补助的,但是自从08年以后,因为先辈们的不断跳槽以及一言不合就走人的现象不断发生,导致了大部分的企业对于实习生的待遇分成了两种情况,第一种:实习期间没有工资,只有少量的补助或者就没有;第二种:补助或工资由各实习生的公司老师发放。 以上现象只是目前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也就不一一说了。 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理想中的中国式教育。 先说婴幼儿时期,孩子一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这一阶段,首先父母就要做到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

小学时期,学生在1-3年级的时候正式开始接触并认知社会的时候,学校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在这期间不停的给孩子一个好的引导。4-6年级,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判断能力,学校也应该成立兴趣爱好分析室;通过这几年对于孩子爱好方面的观察,分析将来他们在哪方面的领域去工作会比较有优势。 初中时期,通过小学的基础,学校成立职业规划分析室,根据小学的报告,开设基础级职业培训班(比成人的初级还要低),有意识的发挥孩子在各个领域的优势,从中观察。并根据不同的职业分成不同的班级,课本学习内容也要跟着变。(因为好多知识在社会中都没有用到)把不需要的课程去掉,加强孩子强势领域的专业技能能力。 高中时期,在中学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培养孩子的专业技能能力,并对每个专业领域有个深刻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有个明确的方向。 大学时期,学校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的基础加强专业方面的培养。学校的课程一定要随着社会上职业课程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单位在学生第二年就开始不断的给予优秀学员的实习机会,在第三年,学生就要具备基础的专业技能能力,能够马上适应新工作环境,并通过实习不断的提升自我。第四年毕业季,学生已经能够在社会单位立足。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未来中国式教育的一个简单的想法。不一定是成熟的,但是也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启发。

论中国式教育

议中国式教育 自隋炀帝创科举制,这便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科学的选举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像一碗饭,放久了会馊一样。教育,也随之变了味。教育成了家长、老师、学校争名逐利的工具。 其中,这种征兆在明朝就已经有了。在明朝统治者用了八股取士,答题者不能有自己的观点,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现在是21世纪,已经改革开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可如今的学生从早上6点学到晚上八九点,没有自由,作息时间被他人掌握,如同是监狱一般。对此,就有一个词来代替-----中国式教育。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一句话:“你要用功读书,读好书将来才会有好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收入。”可这句话在不同的年代,判断的方法也不同。假如放在二十世纪初,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那么这句话就是被人所接纳的。但放在今天,这句话从本质上有了很大的出入。上一代人,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太多读书的机会,丧失了很多国家铁饭碗的机会。于是,他们将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但这也只是传承了前人的思想,而不是教人怎样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新兴社会生存。现在大部分学生对读书的认知就是,等老师布置,背诵标准答案,其次应付考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成了教育的牺牲品,中国确实出了不少人才,但中国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研究能力薄弱。北大物理系的赵凯华教授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国名牌大学的一个尖子学生留学美国,刚到的时候,指导教授和他见了一面,问了问情况就让他回去了,之后两三个星期也没有再理会他。正在他心感不解时,他的导师已经通知学校将其除名、退回,原因是这位学生没有自主进行科研的意识,不知研究从何入手,应该做些什么,只知道等老师布置。这虽是多年前的一个故事,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学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等教授布置题目,虽然也能完成得很好,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探究其中的原因,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但有学者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埋下了,问题只是到大学、研究生时才反映出来。 我们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满打满算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里我们学到些什么,在今后的人生中能用到多少所学的知识?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绝对的,很多东西只增加了大脑的负担,这就如同一根会压垮骆驼的稻草。 此外,中国式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存在众多不足。譬如家长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你考到全班前3名,暑假就带你去玩”,“你考上名牌大学,我就给你买最好的电脑”……这样的奖励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家长还总是限制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父母总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当孩子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天赋与热情,家长视而不见,将孩子的爱好和梦想扼杀在摇篮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现在家长共有的思想,但大多数家长只是一味地追求分数,施加压力,不顾及孩子们的感受。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看他的国防部,而是教育部。良好的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公德品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

我心中的中国式教育作文

我心中的中国式教育作文 假如中国式教育,没有那么多虚华的旖旎,没有那么多浮夸的高昂,亦没有那么多你死我活的竞比,它将是平静到可以用来慢慢享受的,慢慢地品,一如同往常明媚午后的暖茶,缓缓沁入莘莘学子的心脾,书香之气溢满大地。 在网上冲浪时偶得一段话:“中国科举制度两千多年,人们既知道它的弊端,却又迟迟没有废除,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如今十三亿人,十三亿人啊,总要有个途径来选拔人才,那就是考试。”最后一句话让人徒生可悲,“现在的教育根本就是为考试而服务的,你说,你要是不好好考,你的未来,还有什么希望?”是吗?是这样吗?中国式教育? 为考而学,本质上就已发生了错误。 我在这迄今为止漫长的八年学校生涯里,究竟获得了什么呢?是感动?温馨?成长?像场梦,喜忧参半的那种。 还隐隐的记着那个明媚的午后,四年级的盛夏,空气闷热的躁动,还有蝉的聒噪。记忆中老师说完“再见”之后,感觉就像是一个生了锈的齿轮发出一声“吱—呀—”的悲鸣,永久的停在了那里。“等我回来,会给你们带礼物的哦。”老师强笑着说完最后一句话,然后拖

着艰难的脚步走出教室。 后来,从她的堂弟口中偶然得知,原来老师因为长期加班,没好好休息,不好好吃饭,患了阑尾炎,那几日其实是去做手术……她是我们最爱的老师。那几天的日子是相当难过的,可心中也隐隐抱着希望。 再后来,发生了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像是记忆要故意抹去这一段似的。只是当初老师那个硬塞给我的本子依旧还珍藏在家中,珍藏在心中,深埋于记忆。此后她所教授的每一节课我都会仔细认真去听。 现在的教育,是否忽略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那是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能给学子以被人关心,被人体贴,被人照顾的温馨之情。并且再加以用自己的行为感化学子,进而转化为鼓励、激发,教会学子如何待人接物,而不是一味的训斥、责骂。这是我心中的教育最起码要具备的一点。 还记得有一次,我问同学:“中国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呢?”她期期艾艾了半天也回答不上来,遗憾的是,我也没有这把密钥。但是她却转而坚定的告诉我:“你看,我们学这么多学科,如此杂,如此乱,但我们学的这些,长大后又有什么用呢?怕是早已忘得干净。我们长大后,工作真正用的到的东西其实也只有小学和大学所得到的

浅谈中国式教育

浅谈中国式教育 教育,一个多么好听的词语,可中国式教育,我觉得有点可笑.我没资格去批评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的教育制度,至少它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何况我就是其中一员.在此,我只是一个很渺小的中国当代本科生.我只想,也只能发表一些我的个人感慨! 对于中国的教育,我的理解只有两个字—失败!固然说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可是,许多方面跟西方国家比起来,往往望尘莫及! 中国的教育,传统得可以掉渣了,而且一直可以掉到封建制度时期.一年一度和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让多少好男儿整天拿着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摇头晃脑!时至今日,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依然用”失败”两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口号喊得很响:废除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可事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年一度的严厉高考制度下,还有什么素质教育可言?高考,一纸分数断送了多少有才之士的光明前程?中国不是一直都在说缺人才吗?可在这种教育制度之下,塑造出来的人才又有几个?难道高学历就能算是人才的标志吗?人才没培养出来.培养出了一大堆的学会享受的学生.不过也好,这对于刺激经济的发展,拉动第三产业可谓是贡献巨大啊!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期,书上还说了,是长期的!在这种国情下,更需要的应该是技术人员,其次才是那些高智商的“指挥官”!而如今的教育制度下,实行扩招政策.导致无能大学生到处都是,每年几百万大学生失业是必然的!而一句“反正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混张文凭

而已”也成了当代很多大学生矛盾而又不知所措的心理!听不听课无所谓,逃课家常便饭,整天从游戏中得到心灵刺激也成了当下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部分.如果说国家为了在世人面前体现“以人为本”,那就不应该只注重形式.让一部分人挥霍,一部分人连书都读不起! 在中国人眼中,形式是最重要的.受教育也只是一种形式美!不管是父母老师的教导下,还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行动,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找真理和升华自己,而是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在这种形势之下,造就了一大批所谓的高材生、目中无人却从不关心时事,甚至没道德的食客! 不知什么时候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高级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也如一个世纪前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名字我忘了)指出的:中国人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纯正的品性! 学校不顾一切的追求升学率,那些怪才和个性人才都成了学校规章制度的牺牲品,儿女的分数才是父母对外炫耀的唯一资本.分数基本上可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我查阅过很多往年各地高考零分作文,不难看出,有些人的文化功底很扎实.这种文章恐怕他的老师也写不出来.但是,谁叫你写的是批判祖国的呢,对不起.零分!可笑不? 当今中国教育思想严重偏离了教育方针!扼杀了人的个性,还有创造性,更扼杀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精神!过去中国经济薄弱,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人们在剧烈的竞争中公平,公正,公开的需要.才让教育制度盲目的用一张试卷上的几十个题目作为度量尺来测量一个人

(初中议论文)中国式教育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吗?——题记 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有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考试、中国式集市,当然也不乏中国式教育这一奇葩。 有这样一则漫画,一位戴着眼镜,头上冒着汗的小男孩——小文,正在接受他父亲的“教育”:“你看看人家小虎的身体!”然而小文的书桌上放着一张“100分”的试卷;一位脚底踩着足球、脸上贴着一个红红的巴掌印的小男孩——小虎也在接受他母亲的说教:“你看看人家小文的成绩!”那母亲手中捏着一张50分的试卷。 在这看似一则笑话的背后却暗藏着中国教育的弊端——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最 好的!那么,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的家长看到的只是自己孩子的缺点,而去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孩子的优点相比,那别人的孩子能不永远是最好的吗? 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摧残心灵的比较,是中国教育式的最大悲哀。 有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所国外的大学里,有一天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进行一场篮球比赛,所有家长都来观看这场比赛。中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九个,中国家长却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没用?最后一个球都守不好,你明明可以做到更好,为什么最后却让人进了一个球呢?”美国孩子十个球进了一个,而美国家长对他们的孩子说:“爸爸很高兴你在球场上全力以赴,这次比赛,你发挥地比上次好,恭喜你能踢进一个球,真棒!我相信你下次能踢得更好。”比赛结束中国孩子赢了,美国孩子输了。然而真正感受到胜利喜悦的却是只进了一个球的美国孩子,这难道不可笑可叹吗?

中国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日不骂,一日不得整改;一生不骂,一生不得整改。”这种以暴力、言语攻击来达到目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中国式教育乃是“不骂不成才,不打不成才”的思想,这种落后守旧甚至略带血腥和暴力的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改正,反而让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叛逆。父母以为这种方法让孩子无话可说,能最快达成教育效果,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和动力。(这个部分应紧扣感点,这部分分析与感点略有脱离。)这就是中国式教育!一直以“别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为宗旨的可笑、愚蠢的教育。 教育是教导、培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在教育中不应以打骂为主,而应以鼓励作为“利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本文档仅供参考用途,所载资料皆来自整理,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

我眼中的中国教育 “教育兴国,教育成才,教育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国家的未来……”诸如此类的话已经听得无数多遍了,这也深深地印在了广大中国人的心里。至少普通百姓,生活在贫苦地区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通过教育成龙成凤。中国教育从古发展至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摒弃的是过去腐朽的制度,吸收的是好的教育思想。从过去的儒家思想到现在的多元的文化,可以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特殊的使命,就是能够更好的造福人类。 但是有许多人对于如今的所谓的“应试教育”提出不满,认为是过去教育科举制度的延伸;而且对于那种考试成绩决定命运的方式提出质疑,学生寒窗苦读十年,为的就是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然而就是可能因为某一次考试的失败或者其他的原因而“一棒子把他打死”,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能够成功,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话,那么这种“教育”还真的应该改改了。现在就我自己的角度来谈谈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还真的应该从客观的角度来讨论,这种教育有利有弊,不过个人觉得弊大于利,实话说的话我也是这种教育的牺牲品,自己寒窗苦读了十几年,却因为高考的失利而一落千丈,说实话,尽管自身也是有部分原因,不过还是觉得这样的制度真的是不怎么好。为什么有钱的人的孩子能够上好学校?为什么可能有些学生穷得连吃饭都吃不饱?为什么有时候在学校连人身自由都没有,受到老师的压迫?为什么老师只是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什么有时在

我们最需要老师鼓励的时候却总是失落而归?为什么好多学校的学生会跳楼想不开?为什么有时仅靠一张试卷,我们就要被分为三六九等……诸如此类的疑问已经在现实社会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大部分人似乎也已经接受这种现状,从而导致这种悲剧越发地严重起来。这难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吗?这难道是中国教育所希望看到的成果吗?相信不会是吧。哪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过的好,过的开心,比别人优秀呢?哪有家长不希望孩子成才成人,将来有所作为呢?可是就如今的教育体制来看,对于一部分学生是不公平的。他们有的输在了起跑线上,没有钱上学,只好出去打工;有的受到环境的影响,不能够展现他们的聪明才智……从我所了解的现状来看,国家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真的是远远的不够,每年下发的教育资金还不足以让每一个孩子得到补助,但是毕竟中国人口多。不过世界其他国家对于教育却比中国要远远地重视,据统计美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 来比较,美国也是中国的7.44倍。然而,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一些问题,而且问题还很大。国家如果能够在其他方面的开销能够节约那么一点点的话,那么是否我们的教育会因此改善一点呢?这个还是个未知数,至少来说,如果这些钱能够真真正正的用到学生和教育上的话,那么我相信肯定会比现在要好。在这里,我们只提出了一些教育现状的问题,但是怎样解决的措施那就需要我们教育机构的专家们去解决了,我们希望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先为我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 3篇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 3篇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1一个人,出生后随着自己不断成长,环境因素对他的影响很大,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受到好的因素影响会让人知道可为不可为之事,从而提升自己;受到坏的因素影响时,一些人性的自私,贪念等随之影响自身。 今时今日,在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所不能实现的梦想放在孩子身上,使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对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对孩子定的目标太高,而且还要于别的小孩,同学相比,从而发生了许多悲剧,江西吉安一中学生不堪重负,跳楼自杀;某12岁女孩因学校作业太多,每天写到12点,压力山大,割脉自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苦了今天,赢了明天”这些有毒鸡汤正一步步的侵蚀我们,在我们对孩子的梦想和期许上推泼助澜,这些目标对我们而言,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很小,甚至是虚幻缥缈的,但我们大多数人是无法接收我们的孩子将来是一个普通人。 在《易经》中有一个卦象叫蒙卦,说的就是对孩子的教育,其中说到“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意思是说消除蒙昧;能使一个人健康的成长。不是我求这孩子接受我的启蒙教育,而是他感到有需求,主动来请求我帮助他消除蒙蔽。第一次可以告诉他,

如果就一个问题反复再三的询问,是对天的亵渎,同时也证明这个人是一个缺乏实践能力的人,一个少有魄力勇气去单独承担责任的人,这样就不应该再告诉他什么了。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2一提起中国式教育,我们下意识就会联想到管理、保守,西式教育方式则让人想到开放、个性化,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国式教育和外国教育方法不断交流、碰撞-融合,很多家长都不明白这两种教育方式哪一种更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明白两者的优缺点在哪里,今天就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有个朋友在国外当老师,她多次跟我提起过国外的教育制度、方式跟国内的差别特别大,首先国外的上学时间,节假日先不说,平时学生来学校上课的时间比国内要晚一些,到了下午三四点钟就可以放学回家. 上课的时候学生都很自由懒散,并且师生界限不明显,外国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跟国内都有很大差距,让她一时间觉得很不适应,毕竟她本身是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下长大的。 一、中国式教育的优点在哪里? 1、系统化、大规模的教育 根据中国的人口情况,小班制、零散的教育组织方式并不适合中国学生,并且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教育和升学,有利于整体学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