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设计

1.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1)了解学生认知特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2)具有分析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和个体差异的能力。

2.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1)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及教材编写思路和特点,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2)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3. 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4.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信息技术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5.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综合应用

(1)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析教学案例。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

1. 课堂学习指导

(1)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 课堂组织调控

(1)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的能力。

(2)了解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3. 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综合应用

(1)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掌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教学评价

1. 信息技术学习评价

(1)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科学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信息技术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1)能够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

强调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实现

A. 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加强技能训练”的转型

B. 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综合素质提高”的转型

C. 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的转型

D. 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转型

(2)在以下编程语言中,专门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语言是

A. Prolog语言

B. Java语言

C. Visual Basic语言

D. C语言

2.简答题

“200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青少年中有网瘾的比例高达14.1%,在没有网瘾的青少年中存在网瘾倾向的达到12.7%。”

针对这一现象,你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发挥网络的优势?

3.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新学期伊始,30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的陈老师带着自己在假期里精心准备的新评价方案来到了班级上,新评价方案主要是一个表格(如下表)。

陈老师满心欢喜地以为同学们有了这个评测量表会更加科学地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然而,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令陈老师很失望,班级里一片混乱。学生们七嘴八舌,“怎么评啊?”“满分是多少啊?”“主题多少分?内容多少分?……”陈老师不禁沉思起来,“这不是你们想要的评价方式吗,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陈老师的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请分别指出。

(2)陈老师的评价方案中采用了哪种评价方式?

(3)陈老师的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

(4)陈老师的评价表格中缺少了什么内容才导致了学生混乱的局面?

4.教学设计题

以下是某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有关“搜索引擎”的一部分:

现在请分别利用基于目录的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查找下列信息,并将查询结果填入下表。

搜索所有与秦俑着装有关的文字和图片,了解秦俑的级别的差异。

请就这一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写出所选内容的教学目标。

(3)请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设计一个包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片段。

2021年中学科目二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021年中学科目二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1.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2.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 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5.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师资格证《英语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 )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请用 28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proper rhythmical 节奏的 pattern of the sentence? 1.【答案】 A 。解析:考查句子重读。一般来说,句子中的实词需要重读,比如 名词、 主要动词 (不包括 be 动词 )、形容词、副词、数词等。虚词多数情况下不重读,比如代词、 介词、冠词、连词等。另外,句子中要重读的词若为双音节或多音节词,重音一般就落在该 词的重读音节上,像本句中的 expensive 就是这种情况。 2. In terms of manner of articulation 发音方法 , the sounds [p], [b], [t], [d], [k], [g] are . A. affricates 塞擦音 B. fricatives 擦音 C. bilabial D. oral stops 2【. 答案】D 。解析:考查辅音的分类。 根据发音方式不同, 英语的辅音可以分为: 塞音 (stop)、 鼻音 (nasal)、擦音 (fricative) 、近音 (approximant) 、边音 (lateral) 、塞擦音 (affricate) 等。[p] ,[b] , [tl ,[d] ,[k],[g] 属于气息非常强烈的通过口腔的爆破音,也称作塞音。 3. The producers of oil and other ___ commodities have an advantage. A. fragile B. nonperishable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 案一 英语学科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总汇

1、选择题——理解意思 学科课程——以知识为中心,书本的东西 活动课程——做中学,玩游戏 分科课程——语、数、英…… 综合课程——两个学科领域组成课程。如:品德与社会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 地方课程——某地的特殊情况开发的课程,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为主,三级课程 基础型课程——培养每个学生都会三基(读、写、算) 拓展型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如艺术团队活动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必修课程——国家、地方、学校规定要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直接的看到的明显的。如:课程表 隐型课程——潜在的形式,校风,环境,制度,看不到形式 知识中心课程论—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以学生兴趣,爱好为核心 社会中心课程论——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上 CIPP评价模式——评价的特别全面 目的游离模式——不按规矩来,中途可能会改 档案袋评价设计——学生的作品 纵向组织——由易到繁,从已知到未知,先后顺序,侧重知识的方面对应学科课程 横向组织——以问题为核心内容,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对应综合课程 直线式——安排过的内容不再重复,一条线前进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及时间分 课程标准——编教材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教材——广义:有关教学的都是。侠义:教科书、课本 感觉——刚出生的孩子,感觉世界;对客观事物。当前直接发生的事。对个体事物的反应感受性——感受能力的强和弱 感觉阈限——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 绝对感受性—把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 差别感觉阈限—慢反应, 差别绝对性—快反应 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电影院凑出去大街,刺眼睛 暗适应——由明到暗,白天进电影院,过了一会就看得见 听觉适应——工厂强烈的机器声,听久了就觉得不吵了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闻久了旧习惯了 继时对比——吃完糖吃橘子感觉橘子很酸,吃完中药喝白开水感觉水很甜 同时对比——两个灰色的图形,在黑背景的没有白背景白 联觉—看红黄橙感觉暖,蓝绿感觉冷。割玻璃声音感觉寒冷 感觉补偿——某种感官系统坏了其他感官补上 知觉——直觉是人脑对当前某个物体的整体反应,如看到一个完整的事物—苹果,就是知觉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2018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英语学科知识与能力 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具备从事高中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英语语言能力;能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化等相关知识。 2.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掌握外语教学基本理论、英语教学专业知识与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等学科教学知识,并能用以指导高中英语教学。 3.英语学科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英语学科特点,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语言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并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形成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案。 4.英语学科教学实施能力 理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备实施语言课堂教学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5.英语学科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 了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的思路。 二、考试模块内容与要求 (一)语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了解语言学研究中与语言教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2.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包括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获取教学资源和信息、表达思想情感和与学生良好沟通的能力;能够筛选并改编适合高中学生英语水平的语言材料。 3.能在语篇中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历史和文学等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二)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外语教学基本理论,理解语言观、语言学习观、语言教学观等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2.理解国家颁布的英语学科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以及课程标准的其他相关知识,并能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运用。 3.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的教学基本原则、讲解和练习方法。 4.掌握英语语言技能(听、说、读、写)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训练方法。 5.能结合中外社会文化语境,设计并实施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 (三)教学设计 1.了解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的英语知识、语言能力和学习需求,能够说明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2.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3.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合理、明确与具体的教学目标。 4.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安排合理的教学过程,筛选适当的辅助教学材料。 5.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有效的学习评估活动。 (四)教学实施与评价 1.掌握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 2.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能依据英语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语言讲解、练习、提问、反馈等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3.掌握课堂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课堂活动的常用组织形式,能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发挥教师的作用。 4.掌握课堂总结的方法,能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评价,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 5.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整合多种资源,选择恰当的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 6.了解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知识与方法,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 7.了解教学案例评析的基本方法,能够对教学案例进行评价。 8.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思路。

教师资格证初中科目二《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一)基本知识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阶段(单选)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 与生产力(单选、一级简答) ?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助记:龟速构防守) ①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②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经济功能(助记: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进行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 与政治经济制度(单选,二级简答) ?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助记:体内性质两权一亩地) 政治经济制度①决定教育的性质②决定教育目的③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④决定受教 育权⑤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助记:人鱼公主促政治)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的人才——主要途径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④传播一定的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3. 与文化(单选,简答) ? 文化对教育制约(不需要背诵) ? 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传递、保存文化②传播、交流文化③选择、提升文化④更新、创造文化 学校文化: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设施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4. 与人口(单选低频,不需要记忆) ? 人口数量制约教育规模、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 教育①减少人口数量②提高人口素质③改善人口结构 相互影响 社会因素 教育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

《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数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掌握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和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综合而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高中数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熟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3. 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理解有关的数学教学知识,具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1.学科知识 数学学科知识包括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和高中课程中的数学知识。 大学本科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课程中与中学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数列极限、函数极限、连续函数、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及其运算、矩阵与变换等内容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其内容要求是:准确掌握基本概念,熟练进行运算,并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中学数学的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是指《课标》中所规定的必修课全部内容、选修课中的系列1、2的内容以及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 其内容要求是:理解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掌握中学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具有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知识 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 熟悉《课标》所规定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掌握《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了解《课标》各模块知识编排的特点。 能运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 3.教学知识 了解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考试、数学课外活动、数学教学评价等基本环节的教学过程。 掌握讲授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常见的数学教学方法。 掌握概念教学、命题教学等数学教学知识的基本内容。 掌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中学数学学习方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级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 3.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3.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1.了解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 2.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高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高中地理课程设

置和设计思路;掌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了解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方法。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需求。 (2)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完整、规范、具体地表述课时目标。 2.分析教学内容 (1)确立适切的教学重点。 (2)恰当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 3.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1)关注优化教学方法。 (2)合理组合教学方法。 (3)恰当选择教学媒体。 4.设计教学过程 (1)设计明确的教师活动。 (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 (3)设计恰当的测评题目。 5.形成完整的教案 (1)掌握教案的基本形式。 (2)掌握教案必备的组成要素。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

9. 昆体良 40位著名人物的相关知识点】 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 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 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 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 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 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 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 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科目二 1. 孔子 2. 孟子 3. 荀子 4. 朋. 了 5. 朱熹 6. 苏格拉底 7. 柏拉图 8. 亚里士多德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9. 昆体良

11.夸美纽斯 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 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 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 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 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 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代表作《教育漫话》 15.华生 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16.罗杰斯 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在心理辅导方面创立了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17.皮亚杰 提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为四个阶段。 他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18. 弗洛伊德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讲义

第一章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 (1)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2)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普遍性与客观性; ②载体依附性; ③价值性; ④时效性; ⑤共享性; ⑥真伪性。 2.信息技术的含义 (1)信息技术的概念 就技术的本质意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具体而言,信息技术被定义为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2)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①感测技术; ②通信技术; ③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④控制技术。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①为集体、祖国与人类社社会造福。 ②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③抵制不良信息。 ④批评与抵制不道德的信息行为。 ⑤不损害他人利益。 ⑥不随意发布信息。 ⑦培养合作精神。 ⑧倡导道德自律。 2.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2)培养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3)树立信息化社会中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如下: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标准及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2.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5.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6.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2.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①身体方面的发展,即身体要健康; ②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 ③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及性格等。 (3)教育调查的一般步骤 选定调查对象——编写调查提纲——设计调查工具——实施调查活动——处理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2018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 (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2.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3.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4.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最全最经典)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简答题85题-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单题85题(最全) 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6教育与社会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 A.强制性发展性基础性 B.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C.强制性发展性普及性 D.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2.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来说,课外活动具有( ) A.自愿选择性 B.灵活多样性 C.独立自主性 D.伸缩广泛性 3.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 ) A.认知策略 B.学习策略 C.认知方式 D.认知技能 4.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是( ) A.发现教学 B.指导教学 C.情境教学 D.程序教学 5.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过程按顺序划分的三个阶段是( ) A.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B.关注学生→关注情境→关注生存 C.关注情境→关注学生→关注生存 D.关注学生→关注生存→关注情境 6.在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中具体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是( ) A.依法执教 B.热爱学生 C.团结协作 D.爱岗敬业 7.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是( ) A.理想 B.信念 C.意志 D.道德 8.《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属于( ) A.教育行政法规 B.教育法律 C.地方性教育法规 D.教育规章 9.教育行政部门在接到教师申诉书后必须做出相关处理的期限是( ) A.15天 B.20天 C.30天 D.40天 10.教学技能属于( ) A.心智技能 B.操作技能 C.交际技能 D.言语技能 11.介入教学是一种( ) A.教学方法 B.教学技能 C.学习方法 D.教学技能训练方法 12.随着教学的进程,在黑板上展示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细目,表现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这是( ) A.提纲式板书 B.重点词语式板书 C.对比式板书 D.问答式板书 13.某教师上课过程中发现一个学生分心,便在讲课的同时用目光凝视这个学生,引起了他的注意,促使其重新专心听讲。这位教师运用的是( ) A.直观技能 B.体态表达技能 C.提示技能 D.批评技能 14.“管理者既要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要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这一原则是( ) A.全员激励原则 B.教管结合原则 C.协调一致原则 D.平行管理原则 15.主体性班级管理最直接的效果是( ) A.提高班级管理效益 B.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C.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 D.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16.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的教学方法是( )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高级中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高级中学) 注: 1.2018 年教师资格笔试报名在9月4日开始; 2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 提高教师认定门槛, 加大了考试难度, 笔试通过率只有30%左右; 3.想考证小伙伴抓紧时间准备吧!备考同学请认真看下下面考试大纲作有针对性复习,预祝考试成功!主页中有2017 年国考考试真题,建议下载熟悉题型.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史和现状, 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 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 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课程目标, 针对高中学生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教学内容, 制定具体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个体差异, 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特点, 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设

计多样化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 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 恰当选用相关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获得信息技术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信息意识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基本知识与方法, 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 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 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 目标.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中学综合素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学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谋外活动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顾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C.符合提升教学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正确答案: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2、刚开学,班主任周老师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这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正确答案: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获,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的做法 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 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正确答案: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不能参造,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 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正确答案: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张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D.到2020年,基木实现教育现代化 正确答案: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6.某中学违规向学生收取补课費。依据《中华人民其和国教育法》,责令该校退还费用的机关是 A.教育行政部门 B.工商管理部门 C.检部门 D.公安部门 正确答案:A.教育行政部门 7.中学教师黄某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侵犯其权利而提出申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受理其申诉的机关是 A.同级教育行政部门

初中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考点汇总

答题模板:观点+理由+呼应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广义狭义教育辨析/教育的属性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例: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 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例: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促进作用,但它不可以改变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

1.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但遗传只是为能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是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需要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的身心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学校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话是过分夸大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而无视了其他因素。 (六)教育目的概念的辨析(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区别) 1.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2.确立教育目的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这句话是正确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4、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这种说法错误。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七)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辨析) 1.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2.个人本位论强调个人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3.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高中教师资格证科一科二必背知识点

科一综合素质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一、请简要阐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两全一个新)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请简要阐述评价观(目的,内容,形式,主体,过程) 答: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的内容多元化; 3、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5、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三、简要阐述学生观 答:1、学生是一个完整地生命个体(完整;不仅是学习的机器); 2、学生身上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 3、学生个体间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4、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人文关怀; 四、简要阐述现代教师观 答: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立者和开发者; 4、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5、教师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五、现代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改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方面,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和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启发、引导、帮助; 3、在对待自身方面,新课程强调反思和终身学习;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六、简要阐述现代教学观 答: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注重人而不只是科学 七、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三爱两人一终身) 答: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学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上作业,辅导检查) 答:1、备课,包括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个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 3、作业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成绩检查和评价;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要的知识点 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六、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七、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八、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十一、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高级中学)

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