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_基于戴尔公司案例的分析_袁敏

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_基于戴尔公司案例的分析_袁敏

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_基于戴尔公司案例的分析_袁敏
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_基于戴尔公司案例的分析_袁敏

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

报告内部控制评价*

———基于戴尔公司案例的分析

袁敏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01620)

【摘要】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戴尔公司为案例对象,讨论了因供应商大额支付款项错报、准备金不当会计处理造成的财务报表重述事项,并将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联系起来,分析了戴尔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管理层评价及审计师报告,最后从正确看待财务报表重述与重大缺陷的关系、正确理解和应用管理层的评价报告和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充分理解“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评述,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更好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提供借鉴。

【关键词】财务报表重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引言

伴随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初步建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日益增多。学界认为内部控制鉴证能够提升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张龙平等,2010),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方红星等,2011),并抑制隐性代理成本(杨玉凤等,2010)。但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王惠芳,2011),内部控制审计表现出审核意见不一致、意见表述方式有差别等诸多问题(袁敏,2008)。如何通过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演示内控缺陷认定、评价及审计等问题,为上市公司提供应用指导,是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和审计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戴尔公司为研究对象,以财务报表重述为重点,剖析其会计和财务报告问题,将财务报表重述与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和审计结合起来,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借鉴。

一、文献回顾

1.相关准则对报表重述的规定

财务报表重述通常包括会计原则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当公司发现某项前期会计差错时,必须在该差错被发现和更正的期间披露差错的性质及其影响。对前期差错的更正意味着对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进行“前期调整”,同时对前期已经发布的报表进行重述(APB,1971;FASB,2005)。

我国的财务报表重述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并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方式,及时披露更正后的报表及相关附注(证监会,2003;财政部,2006)。

2.报表重述的原因和经济后果

国外的研究发现,重述大多与盈余管理、交易及会计处理复杂性、审计师在SOX法案实施后更为谨慎等因素相关(Ciesieski and Weirich,2006;Pozen,2007)。重述公告会显著影响股票价格(Palmrose,Richardson and Scholz,2004;Badertscher,Collins,and Lys,2009),导致预期未来盈余下降以及公司资本成本上升(Hribar and Jenkins,2004),并导致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面临更大的变更可能(Desai,Hogan and Wilkins,2006;Srinivasan,2005)。

我国学界对财务报表重述的研究集中在描述性统计及可能的盈余管理行为上,如财务报表重述涉及的会计问题

82*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02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0YJC790049)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上海市教委重点学

科:会计学(J51701)、会计与治理学科群基金(11xkq03)和上海市会计学会重点课题“内控规范实施问题与案例研究”的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但文责自负。

主要体现在成本费用、估值与计价、税费相关、股权相关的投资收益及收入等(姜英兵等,2010);上市公司高报盈余的会计差错有明显的盈余管理动机(张为国,王霞,2004),财务报表重述与股权结构、股权激励有显著关系(于鹏,2007)等。

3.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SOX法案404条款要求公众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ICOFR)进行评估,并由独立审计师提供鉴证报告。在SEC(2007)的解释公告和PCAOB(2007)的审计准则中,均将财务报表重述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要求管理层充分考虑重述是否构成一项重大缺陷,并在相关的评价和鉴证报告中予以描述和披露。

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2010)发布的审计指引也明确指出,“企业更正已经发布的财务报表”,表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报告时,描述重大缺陷的定义、性质及其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

二、戴尔公司财务报表重述问题分析

戴尔公司1988年上市。其著名的“戴尔模式”———使用零库存管理、直销模式和实时信息管理等,一度使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市值在丑闻爆发前的2007财年末(2007年2月)超过530亿美元。

1.案例背景

2005年8月,SEC的法规执行部(the Division of En-forcement)对戴尔的会计和财务报告事项提出质疑,要求戴尔提供特定的文档资料。

2006年6月,SEC再次发函要求戴尔提供额外的文档和信息,在问题的范围和期间上进行了扩展。管理层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目光转向引起严重会计和财务报告关注的信息。在对相关信息进行自我评价、与审计师普华永道沟通之后,管理层决定有必要开展一项独立调查并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

2006年8月16日,审计委员会根据管理层的建议批准开展一项独立调查,聘请Willkie Farr&Gallagher律师事务所和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咨询师,将调查范围定在2002财年开始的所有历史会计和财务报告。

2007年8月13日,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层、普华永道充分沟通后得出结论,公司以前编制的2003—2006财年以及2007财年第一季度的报表不再可靠,相应重述了上述财务报表。

2010年7月22日,SEC发布调查结论,指控戴尔公司及相关高管人员违反证券法。随后公司同意支付1亿美元的罚款了结指控;创始人戴尔和前任CEO罗林(Rollins)同意支付400万美元的罚款,前任CFO斯科内德(Schnei-der)、区域财务副总裁邓林(Dunning)及助理审计官杰克逊(Jackson)同意和解。

2.案例分析

根据SEC(2010)调查报告和年报信息,戴尔公司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错报供应商大额支付款项

调查发现,2002—2006年间戴尔公司没有披露来自因特尔(Intel)的大额支付款项,导致其盈余能力被错报。

创业初期,戴尔从因特尔、超威半导体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Inc.AMD)等处购买中央处理器(CPU)。其中AMD自1982年开始从因特尔得到授权为IBM及其他厂商生产CPUs,1986年因特尔取消授权并与其开展大量诉讼(1994年AMD最终胜诉)。1991年开始,AMD在CPU的设计和制造方面开始领先,从而增加了因特尔的竞争压力。为应对AMD的崛起和市场竞争压力,因特尔开展多项促销活动。2001年起因特尔提供额外的“折扣”给戴尔,得到的“回报”是戴尔承诺不使用AMD产品。2001年末因特尔推出所谓的“MOAP”项目(Mother of all programs),同意支付给戴尔所有采购金额6%的折扣;2003年1月该项目更名为MCP(Meet Competition Pro-gram),要求戴尔采购团队定期给出期望从因特尔产品中得到的折扣比率,由因特尔据此确定相应的折扣,谈判的比率从最初的6%上升到2007财年的14%,金额更是则从2003财年第一季度的6100万美元(占当期营业利润的10%)上升至2007财年第一季度的7.23亿美元(占当期经营利润的76%),短短4年间增长10倍。

MCP项目折扣给戴尔造成的影响表现在:

①对经营业绩影响重大。Q1FY03-Q1FY07期间,因特尔累计支付的折扣额高达42.32亿美元,占该期间戴尔经营利润的26.55%,一旦停止支付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①;

②MCP项目开支可能因违法而减少。2003—2005年间,包括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欧盟委员会竞争局先后对因特尔开展反垄断调查,同期AMD 提起对因特尔的反托拉斯诉讼。这些事项表明因特尔推出的MCP项目可能因违法而减少未来的支付额;

③支付与否的决定权掌控在因特尔手中。由于具体的支付条款由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且实际操作中采用戴尔采购团队提出申请、因特尔予以批准的方式进行,因此支付与否以及支付金额大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方的谈判,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因特尔手中。

MCP折扣对戴尔的业绩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其会计

92

①如2006年5月戴尔宣布特定产品中将使用AMD的微处理器,作为回应因特尔削减了折扣支付额,同季度戴尔的经营性利润下滑36%,按金额计算因特尔支付的款项占其经营性利润下滑的75%

处理和信息披露对保护投资者利益非常重要。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公司应将该折扣处理为营业费用的减少,但戴尔在相关的年报和季报填报资料中,将4年间累计收到的42.32亿美元的折扣全部计入组件成本(而非冲减营业费用),并宣称其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成本削减活动”以及组件成本的下滑,导致包括经营费用、营业利润在内的财务信息披露存在重大误导。

(2)准备金和应计项目会计处理不当

涉及的项目包括:

①战略基金和其他“或有事项”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SFAS No.5“或有事项财务处理”和相关解释,公司应在相关的损失很可能发生或能够合理估计时,将其确认为一项费用,抵减当期的利润。即准则不允许公司计提通用的、非特定业务风险的准备金,同时要求任何前期多计的准备金应在发现时予以转回,冲减当期的利润。

02—05财年,戴尔创建了一个代码为24990的“战略基金”通用准备金账户,由财务部控制,反映超额提取、无支撑凭证的应计额,这种做法违反了准则规定。此外,公司通过所谓的“估计表”追溯相关的或有事项。会计主管要求下属至少每季度提供一份表格,当前期计提的准备金超过实际水平时,指示下级将这些“多余”的应计额转移至公司的其他或有事项科目中。

调查显示,在Q1FY02-Q2FY05的14个季度内,公司至少通过这种“饼干罐会计”②,做了23笔调整分录调节公司的盈余。

②通过“风险机会表”计提不当准备金

编制“风险机会表”,财务人员据此决定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记录公司的“机会”及为抓住该机会需要的可能开支。表中包含了多余的准备金,管理人员将多余款项在不同期间进行结转,并选择“恰当”时机予以释放。

③不当建立和使用重组准备金

根据FASB紧急事务工作组发布的94-3号文件(EI-TF94-3)———“特定员工终止服务福利的负债确认以及退出某项业务活动的其他成本”及相关的解释,当公司准备进行一项重组计划时,可预提相应的重组费用,如辞退员工给予的经济补偿、可能的重组开支等。准则要求所计提的重组准备金应定期重新评估,当已计提的准备金无需支付时应将其转回利润。如多计提的准备金未转回、或准备金用于原始估计之外的其他用途时,视为违反GAAP。

Q2FY02,戴尔在利润表中记录了4.82亿美元的重组费用,季报中披露这些费用是用来减少其工作人员并开展特定业务活动所用。但随后的Q3FY02-Q3FY04期间,戴尔并没有将超额计提的重组准备金转回利润,而是使用这些超额准备来抵消不当期间的成本影响,导致经营费用率重大错报。

④欧洲、中东和非洲区的准备金

欧洲、中东和非洲区(EMEA)是戴尔公司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③。该区域的财务董事邓宁参与实施了“饼干罐会计”策略,在Q3FY03-Q1FY04期间不当记录了2600万美元的“重组”准备金,但并没有根据GAAP要求真正实施或宣布重组计划,上述费用被不当处理为公司的日常业务开支,完全与重组无关,造成EMEA低估该期间的经营利润。上述准备金在Q2FY04、Q1FY05分别转回,导致多个季度的盈余被歪曲。

⑤红利和利润分享账户饼干罐准备

2001年3月(戴尔的Q1FY02),薪酬委员会确定2001财年的红利/利润分享支出低于公司实际计提的准备金,但公司并没有将多计提的准备金冲回,而是将其转入Q2FY02-Q1FY03,以管理公司所报告的经营费用。同样的一幕出现在2002年3月(Q1FY03),公司再次将多余的红利准备金转入以后期间。

⑥少计拉斯西马斯工厂重组负债

公司2002财年计提了一笔准备金,以应对未来关闭德克萨斯州的拉斯西马斯(Las Cimas)工厂的可能开支。2002年5月公司得知前期计提的准备金低估,但直到3年后的2005年10月才相应增加了准备金的计提。

为发现上述会计和财务报告问题,戴尔审计委员会开展独立调查,管理层执行额外检查程序。2007年8月13日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层和普华永道商量后得出结论,公司以前编制的2003—2006财年以及2007财年第一季度的报表不再可靠,相应重述了以前公布的财务报表(参见表1)

表1戴尔公司财务报表重述一览单位:百万美元(除每股盈余外)

期间

项目

200620052004及以前年度收入确认净影响*少计2(+)**多计12(-)多计109(-)

03②

所谓的“饼干罐会计”(cookie jar accounting),是指在经营状况良好的年度,提取准备金来降低盈余;在营运不佳的年度,则动用

这笔基金来提高盈余,给报表阅读者以公司年年获利、财务平稳的印象。

2003财年EMEA创造了公司19.5%的收入和13.6%的经营利润,2004财年收入占比达到20%,经营利润达到18%。

续表

期间

项目

200620052004及以前年度

保修负债少计52(-)少计21(-)多计129(+)

其他储备和应计项目多计85(+)少计15(-)少计63(-)

其中:对毛利影响少计9多计36

营业费用多计94少计51

投资和其他收益多计1(-)少计6(+)

所得税少计4(-)多计17(+)多计11(+)

对净利润的影响少计30多计25多计32

对每股盈余影响应调增0.01$/股应调减0.01$/股———*可进一步分解为软件销售和其他业务,以2006年为例,其软件收入多计2.48亿美元、销售成本多计2.44亿美元,累计影响为毛利多计0.04亿美元;其他收入少计1.3亿美元,其他成本少计1.24亿美元,累计影响毛利为少计0.06亿美元,上述两项合计影响毛利200万美元。

**括号中的符号代表对净利润的影响,如应调加利润200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Dell公司年报资料自行计算整理而来。

三、戴尔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

作为美国本土上市公司,戴尔的管理层需要按照SOX 法案要求在年报中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管理层评价报告和审计师鉴证报告。

1.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

(1)报表重述前

早在2004财年的年报中,管理层就根据证券法的要求对期末披露控制和程序(disclosure controls and procedures)进行评价,同时,在CEO和CFO的参与下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ICOFR)是否在第四季度发生变更进行评价;2005财年开始,除上述内容之外,公司增加披露管理层对ICO-FR的报告。

综合2004—2006财年年报的披露信息,CEO和CFO针对内部控制得出的结论包括:

①“披露控制和程序有效保证了公司在规定期间内包含在定期SEC填报资料中所要求的记录、处理、汇总和报告的信息”;②“管理层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对公司ICOFR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认为公司的ICOFR在报表日是有效的”;③“在CEO和CFO的参与下,公司管理层对ICOFR是否在第四季度发生变更进行了评价,认为没有、或可能发生对ICOFR重大影响的变更”。

(2)报表重述后

由于戴尔公司在2007财年的年度报告中对以前期间发布的财务报表进行重述,管理层需考虑该重述事项是否构成重大缺陷,并在ICOFR的评价报告中予以描述。

①是否存在重大缺陷

根据PCAOB(2007)发布的第5号审计准则,重大缺陷是导致年度或中期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无法被防止或发现的一个或一组控制缺陷,具体表现包括:发现高管舞弊、重述以前发布的财务报表以反映重大错报的更正、审计师发现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公司的ICOFR未能发现该重大错报,以及公司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和ICOFR的监控无效等4种情形。

根据SEC(2007)发布的解释公告B(1)款“评价控制缺陷”,当公司对以前发布的财务报表进行重述以反映对重大错报的更正时,管理层应考虑该事项是否代表一项重大缺陷。

戴尔公司案中,从性质上看经过近1年的调查取证,对2003—2006财年及2007财年第一季度的报表进行了重述;从影响程度上看,无论是因特尔提供的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折扣,还是相关准备金的计提和转回,都存在严重错报相关科目、误导投资者的情况,特别是公司、涉案的相关高管人员都与SEC达成和解,可视为公司没有遵循GAAP和证券法相关的规定,符合重大缺陷的定义,因此管理层应考虑上述事项的影响,并在评价报告中予以揭示。

从实践看,管理层在2007财年的年报中明确“有证据表明特定的调整旨在满足既定的财务目标,差错和不当会计处理显示其控制环境存在缺陷,某些是重大缺陷,需要采取更正和弥补措施”,说明公司将重述涉及的事项看做是ICOFR存在“重大缺陷”。

②如何描述重大缺陷

SEC(2007)解释公告B(3)款要求公司在披露所发现的重大缺陷时,考虑其性质及对公司财务报告、ICOFR 的影响。在戴尔公司案中,管理层对2007年2月2日的ICOFR进行评价时,认为存在两方面的重大缺陷:

A.关于控制环境。从高层基调和控制意识、人力资

13

源政策和实务两个方面来描述。

管理层认为:“没有维持一个一贯强调严格遵守GAAP 的基调和控制意识。导致在此环境中会计调整被看做是一种弥补经营亏损可接受的机制,并导致采取不当会计决策和分录来达到期望的会计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涉及管理层的控制凌驾。在很多情况下,公司没有向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披露有关交易复核和会计分录的关键信息。”

同时,“公司没有维持有充分胜任能力的员工,使其具有恰当的会计知识、经验和培训,能应用GAAP并与财务报告要求、经营环境相匹配。”

在影响方面,管理层认为“控制环境是高级管理层的责任,包括设定组织的基调、影响控制意识等,是其他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上述控制环境重大缺陷导致期末财务报告程序相关的重大缺陷。”

B.关于期末财务报告程序。体现在“没有维持期末财务报告的有效控制,包括针对复核、监督和监控会计活动的控制”,具体包括:

日记账分录(包括经常性和非经常性的分录),并非每笔业务都有充分的支撑文件,也没有维持充分复核和授权批准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资产负债表科目的会计调整并不总是恰当和及时的,管理层没有一贯地针对账务调整及其支撑文件进行完整性、准确性复核,且没有及时对调整项目的多计或少计进行处理;

……没有设计和维持有效的控制来确保应计负债、准备金和经营费用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主要涉及应计保证义务、收到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开票,客户折扣和非生产性经营费用处理不当等。

影响方面,管理层认为上述重大缺陷导致2003—2006财年年度报告及2007财年第一季度报表重述,导致2007财年和其他中期财务报表的调整(含审计调整);此外,上述重大缺陷可能导致年度和中期合并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无法及时被防止或发现。

③重大缺陷的纠正计划

SEC(2007)的解释公告要求,管理层应针对所发现的重大缺陷,在评估报告中陈述拟采取的计划或已经采取的措施。从戴尔实践看,公司对领导层进行了重新调整,并针对前述重大缺陷提出了一揽子计划,包括:

控制意识和责任方面:新的领导团队与其他高级管理层一起,负责达成和维持强有力的控制环境、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道德标准,并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该责任将向每位员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同时应关注股东长期价值最大化的决策和程序,减少对短期、季度性经营成果的关注;

人力资源政策方面:更换员工(很多参与到前述错误和不当会计行为的员工不再担任会计或财务报告职能);针对特定员工实施诸如离职、解雇、惩戒、增加监控、培训等措施。

财务部门重组及会计人员培训方面:重组财务部,将会计和财务报告职责与计划、预测职责分离,任命新的首席会计官并强化其地位;执行员工资源计划、培训和保持项目,以确保相关人员的胜任能力,使其具有应用与财务报告要求相一致的GAAP的知识和经验;

流程和控制改进方面:包括:(1)建立、检查、监控关键领域的会计政策和流程,使其集中化;(2)针对应计负债和其他准备金账户,执行和明确相关的会计和财务政策,并全球适用;(3)创建一个收入确认的职能,协调复杂的收入确认事项,并提供有关控制和程序的设计检查和指南以改进和标准化收入确认的会计程序;(4)改进管理层声明书的流程和程序;(5)延长期末财务报告和财务、经营数据公布的时间间隔,使会计部门有更多时间处理会计记录、结账并分析报告结果;(6)改进建立、沟通和监控的流程及控制,以确保作为标准化程序一部分的会计调整被恰当地执行、记录和检查;(7)增加内部审计和首席会计官对关键会计程序的检查和监控。

培训方面:执行全公司范围的培训以提高控制意识,了解会计及财务报告的准则和原则。包括:(1)建立一份会计职业守则并充分沟通,强调管理层对会计和财务报告真实的责任;(2)全球财务员工的综合项目培训,内容覆盖会计政策、财务报告要求、利润表分类、收入确认、卖方(返还)基金、准备金和应计负债会计处理、会计调整和档案要求等;(3)其他员工(包括高级管理层)培训,强调会计和财务报告真实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加大IT系统设计、执行和改进的投资,加强与公司经营和财务报告要求相匹配的应用,以控制手工程序、主观假设和管理层估计的应用,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沟通方面:通过建立道德热线等措施,强调并强化沟通,据此所有层面的员工能匿名提交信息,表达对会计、财务报告或其他已经注意或观察到的异常情况的关注。强调其他报告路径,如直接向管理层报告,或与人力资源代表、道德办公室、法律部的沟通路径,以及直接与首席财务官或审计委员会联系的渠道。

审计委员会职责方面: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建立一个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来执行上述补救措施并监督其执行;在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管理层将对控制环境设计、改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的政策和程序继续检查并作出必要的变更。

此外,针对SEC(2010)对特定信息披露、会计和财务报告事项的调查,公司在2011财年的年报中执行相应的

23

改进计划,包括:

至少3年内,改进披露检查委员会(disclosure review committee)的业务程序,要求具有资质的外部证券咨询师参与公司所有的会议,在提交相关法定文件前检查所有的填报资料;保留一位得到SEC认可的独立咨询师,来检查和评价披露的流程、实务和控制,并针对上述流程、实务和控制提出改进建议,在咨询师报告发布之后90天内,采取和执行咨询师的建议;至少3年内为包括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披露检查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内审部门执行保证服务的员工以及其他参与和负责SEC填报资料的员工提供年度培训,以最小化未来违反联邦证券法披露要求的可能性,重点关注管理层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讨论和分析。

④评价结论

管理层认为:

A.关于披露控制和程序。对以前发布的财务报表进行重述,以及上述已经识别出的ICOFR重大缺陷,CEO和CFO认为披露控制和程序于2007年2月2日无效;但考虑到审计委员会的调查完成、内部开展了对以前发布财务报表调整的检查、以及为弥补缺陷所做的努力、管理层设计用来确保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额外流程的有效性等因素,年报中所列示的合并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表述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与美国GAAP保持一致。

B.关于管理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报告。前文所述的重大缺陷导致2003—2006财年、2007财年第一季度的年度和中期报表重述,同时导致2007财年年度和其他财务报表的调整(包括审计调整),且这些重大缺陷可能导致多个财务报表账户错报,进而导致年度或中期合并报表的重大错报可能无法及时被防止或发现,因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于2007年2月2日无效。

C.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变更。自2007财年的第三、第四季度开始,公司已经开始执行某些补救措施,包括:(a)内外部沟通管理层对强有力的控制环境、较高的道德标准和财务报告真实性的责任;(b)特定人力资源改进措施;(c)财务部重组;(d)财务部员工的综合性培训项目;(e)执行更为严格的期末财务报告政策和程序;(f)审计更多关注关键的会计控制和程序,包括档案要求等;(g)延长财务报告期末和盈余公告日之间的时间间隔,为财务部提供更多的结账、处理和分析的时间;(h)设计和执行一项新的内部全球道德意识行动,包括更新工具、资源和政策等。

2.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

自2005年公司首次披露ICOFR的管理层报告开始,普华永道对管理层的评估结论和公司的ICOFR发表意见。其中:

(1)2005—2006财年。审计结论认为,“管理层的ICOFR报告中所述的‘公司于年末维持了有效的ICOFR’在所有重大方面表述是公允的”,同时认为“公司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于年末在所有重大方面维持了有效的ICOFR”。

(2)2007财年。一方面,增加说明段对重大缺陷进行定义和描述(与管理层评价保持一致),并强调上述重大缺陷“导致公司2005和2006财年的年度和中期财务报表重述,并导致公司2007财年和中期财务报表的调整(包括审计调整)”,且这些重大缺陷可能导致多个财务报表账户错报,并导致公司年度和中期合并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无法被防止或发现。

另一方面,增加说明段强调上述重大缺陷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即“前述重大缺陷在决定2007财年审计中所运用的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加以考虑,但针对ICOFR有效性的意见不影响公司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

结论方面,审计认为,“公司因①没有维持一个‘一贯地强调对美国GAAP的严格遵循’的基调和内控意识;

②没有维护充分胜任能力、具有恰当会计知识、经验和培训的员工;③没有维护有效的期末报告程序的控制,包括日记账分录、账户调节、应计负债、准备金和经营费用的会计处理等因素,管理层报告中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得出的、‘公司没有维持有效的ICOFR’的评价在所有重大方面表述是公允的;同时,因为上述重大缺陷对达成控制目标的影响,公司没有于2007年2月2日维持有效的ICOFR”。

四、戴尔公司案例的借鉴和启发

中美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甚至上市规则、监管体制和会计准则方面也未全面接轨。即使是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中美公司也不尽相同④。但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全球治理规则的趋同,各国监管部门对财务报表真实性的重视程度、对内部控制的关注和报告要求加强的趋势是一致的,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的责任要求是一致的。戴尔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和管理财务成果的手法可能与中国公司存在差异,但管理层针对财务报表重述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财务报表重述引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计意见表述,仍然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33

④如中国公司在股权投资相关损益、或有事项相关损益、税费相关、资产负债项目调整等项目引起的重述比例显著高于美国。参见(姜英兵等,2010)。

1.发生问题时积极应对。戴尔的问题首先是从SEC 要求管理层提供相关资料开始的。当意识到SEC的调查可能意味着公司的会计和财务报告存在问题时,管理层及时向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并建议开展调查;审计委员会与管理层、外部审计师沟通后,及时聘请外部律师和审计机构开展独立调查,并根据发现的会计和财务问题,及时对前期财务报表进行更正,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公允、合法性,这些行动体现出戴尔公司在信息与沟通的及时性、审计委员会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等方面的优势,值得我国公司借鉴。

2.正确看待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关系。财务报表重述是上市公司的一种常见行为,以2011年年报披露为例,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发布的重述公告和年报更正事项超过60家,但实务中还鲜有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报告中将报表重述作为重大缺陷进行披露的个案。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错报的性质和金额还没有达到“重大”的标准,另一方面可能是管理层不知如何将报表重述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进行描述。

财务报表重述是一个结果,是因为前期相关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存在违反会计准则的情况下,管理层对报表相关科目进行的更正;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一个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可靠性的过程,因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是“因”、财务报表进行重述是“果”,管理层不仅需要在报告中披露重大缺陷的内容、表现,还要将重大缺陷对财务报告真实公允表述产生的影响联系起来。戴尔案例中,管理层认为公司的控制环境和期末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程序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相应期间的财务报表发生重述,并可能导致年度和中期合并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无法被防止或发现。显然,财务报表重述是因为违反GAAP造成的,这意味着负责编制和填报财务报表相关信息的人员可能在应用准则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方面有所欠缺,或者是没有意识到严格遵守准则的重要性而故意错报,这就将财务报表重述与控制环境中的管理风格和理念、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联系起来。

此外,财务报表重述通常涉及到具体的账户、科目、交易和披露,因此重述事项就可能与结账程序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结合起来,管理层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政策和程序进行评价,并设计和执行有效的改进措施以弥补缺陷,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3.正确理解和应用审计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本质上审计意见建立在管理层认定的基础之上,戴尔案例中管理层的自评报告首先详细描述了导致报表重述的两项重大缺陷,并得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无效的结论,因此审计师可以认为“管理层的评估结论是公允的”,同时得出“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无效的”的结论。

需要说明的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只表明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可能无法被及时发现或防止,并不意味着公司的报表必然存在重大错报。案例中,普华永道为提醒财务报告阅读者注意,特别增加说明段,强调“重大缺陷在应用财务报表审计程序时加以考虑,但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见不影响公司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这就可以解释在戴尔公司财务报表重述事项中,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是“无保留”的,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意见是“否定”的。

我国上市公司实践中存在将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审计混为一谈的现象。以绿大地(002200)为例,公司2001年至2009年财务凭证和董事会会议记录等资料被公安机关调取,控股股东、原董事长何学葵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被逮捕,无法识别全部关联方等原因,导致审计范围受限,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在2010年的审计中针对财务报表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同期发布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中,发布了内部控制无效的“否定意见”,相关解释认为“绿大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大缺陷,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与财务报表相关的有效内部控制”,但却没有对重大缺陷的定义、表现、影响等进行描述,明显违背了已经发布的审计指引和行业惯例。

4.充分理解“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的理念。已有的内部控制规范和解释中,管理层评价和审计师鉴证都是针对“特定时点”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但从内部控制的定义看,其本身是一个“设计、执行和不断评价改进”的过程。戴尔案例中,报表重述前的2005—2006财年,公司的ICOFR可以是“有效的”,但截至2007年2月2日的2007财年,就会因控制环境和期末结账程序的重大缺陷而“无效”;同时,在2008财年、2011财年的报表中管理层分别针对2007财年所发现的问题、2010年SEC的调查报告中涉及的披露政策和程序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揽子改进和弥补措施,上述实践充分体现了“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一理念在戴尔公司的实际应用,并为我国上市公司持续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借鉴。

当然,戴尔公司的做法并不完美。作为1988年上市的老公司,要等到SEC调查才开始行动;报表重述涉及的供应商大额回扣款项错报、不当记录和处理准备金以调节盈余等延续数年;审计师普华永道也没有及时发现上述问题。这些行为造成公司受罚1亿美元、高管层支付数百万美元不等的罚款、公司声誉受到负面影响的严重后果,充分说明内部控制建设任重道远。

五、研究结论

内部控制仅能提供合理保证,公司在面对财务报表重述事项时,应强调:

1.内部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高层基调和人员胜任能力的重要性。财务报表发生重述,通常是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或相关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等原因造成的。从戴尔案

43

例看,报表重述事项体现出高管层和会计人员存在失职或不当行为,如高管层知晓、或应该知晓前述错报行为,但出于达成既定的经营目标或满足证券分析师预测的目的,未对上述事项提出异议,且毫无顾忌地在公司提交给证券监管部门和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定期报告、管理层声明书等公开资料中签字,表明管理层的责任意识不强,对一贯、严格地遵守GAAP的意识不足,负责财务报告和相关披露的人员胜任能力不够,对准备金账户及应计负债等特殊业务的日记账分录、账户调节及相关业务处理等缺乏严格有效的控制等。这也为随后的重大缺陷纠正计划指明了方向。我国上市公司每年数十个财务报表重述事件,尽管原因各异,但然也存在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或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因此应强调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真实性的责任,并在控制意识的塑造、人员胜任能力的提升方面持续强化。

2.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计公允反映。报表重述仅仅表明ICOFR存在重大缺陷的迹象,管理层和审计师需要对其发生的原因和频率、后果的严重性评估的基础上,正确作出ICOFR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的职业判断。一旦确认导致报表重述的事项符合重大缺陷的认定标准,则需要在相关信息中正确披露。戴尔的做法为那些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提供了借鉴,如:(1)发现报表存在错报的2007财年,从管理层评价结论到审计师鉴证报告,均详细、一致地列示了公司已发布财务报告发生重述的背景和事实,承认ICOFR无效,同时对重大缺陷的原因、影响及补救措施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描述;(2)在2008财年的年报中继续对管理层积极参与执行补救措施的情况进行陈述,并在“ICOFR的变更”中对具体的变更内容和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描述;(3)在2011财年针对SEC的指控,采取建立披露检查委员会、聘请外部独立的咨询机构提供建议、提供年度培训等措施予以改进。

为促进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我国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均投入较大精力。2007—2010年间的自愿实施、2011年69家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和216家A股公司的试点工作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2011年10月中注协发布的《内部控制审计指导意见》、2012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第1号》,提供了良好的制度配套,但管理层和审计师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上述规范还有待实践检验。本文对戴尔公司案例的分析,包括管理层正视问题、相关披露全面描述缺陷的定义、表现和影响,管理层评价报告和审计师审计报告正确表达等做法,可以为正确理解财务报表重述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帮助,也期望这些做法为我国上市公司更好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提供借鉴和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方红星,金玉娜.2011.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8:53 60

姜英兵,崔刚,汪要文.2010.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趋势与特征:2004—2008.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17 27

王惠芳.2011.内部控制缺陷认定:现状、困境及基本框架重构.会计研究,8:61 67

于鹏.2007.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经济研究,9:134 144

袁敏,2008.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问题与改进.审计研究,5:90 96

张龙平,王军只,张军.2010.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数据.审计研究,2:83 90

Ciesieski,J.and T.Weirich,2006.Reading the SEC's Tea Leaves.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Finance (September):43 55

Desai,H.,C.Hogan and M.Wilkins.2006.The Repu-tational Penalty for Aggressive Accounting:Earnings Re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Turnover.The Accounting Review81:83 112

Palmrose,Z.V.,V.J.Richardson and S.Scholz,2004.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7(Febru-ary):59 89

SEC.2010.Complaint No.21599.Plaintiff vs.Dell Inc.Michael S.Dell.Kevin B.Rollins,James M.Schneider,Les-lie L.Jackson,Nicholas A.R.Dunning.July22

Srinivasan,S.,2005.Consequenc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Failure for Outside Directors:Evidence from Accounting Restatements and Audit Committee Memb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43,291 334

53

English Abstracts of Main Papers

A Study on the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of U.S.Listed Chinese Firms

Yang Min et al.

Some U.S.listed Chinese firms went private due to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 since2010.We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firms with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and the causes of accounting irregularities.Finally,we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listed firms,audit firms,and regulation agencies.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st Accounting

———The Case Study of a University

Yang Shizhong et al.

According to the necessity of cost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this paper takes applica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as the method to account and demonstrate university's educational cost.It's based on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akes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nowadays as the main concern.

Culture's Influence on Account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Pan Ailing et al.

As‘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human group from another',culture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practice.The issue of culture's influence on accounting has not yet been recognized widely by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whil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have been used by foreign scholars to explain such fields as accounting subculture,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accounting conservatism,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 harmonization practi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systemati-cally.Aims at the existing limits of current studies,we point out some future research aspects and important topics.

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over Financial Statement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ll Case

Yuan Min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ated essays,this article analysis the case of Dell,which restated its financial statement for the period of03FY-06FY,discuss the reason result in 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 from two points:materially misrepresented the large payments from Intel,and engaged in a wide-ranging ac-counting fraud by maintaining a series of“cookie jar”reserves.Then it concerne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t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the infor-mation of management report o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independent auditor's opinion,and give some com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 and material weakness,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management report and auditor's opinion,accept the notion of“internal control is a process”,etc.which expect to give Chinese Public Company some implication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internal control standards.

Control Rights,Media,and Market Governance Effects: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 Restatements

He Jiangang&Wei Minghai

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 restatement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media in control rights governa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tate-ments increase the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in capital market,which is in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large shareholder control.It suggests that dynamics effect to correct the abuse of control rights is visible.The further research finds that market governance effect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media coverage,that is,in the district with weak media function,increasing control rights aggravates the resources misallocation promoted by lower accounting quality while effect is in the opposite in strong media district,which suggests that the med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regulate the abuse actions of large shareholders.In addition,this paper also finds that audit committee,audit quality,and timeliness of restatement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The conclusion provides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supporting regulator's argument of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media in transition capital market.

A Re-study on Corporate Finance Concept Framework

Cao Yue

Efficient business is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In order to guide finance practice,enhance corporate value,protect stakeholders'property rights ef-49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题(2010-2012)

案例分析题一(本题15分)(考核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2012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甲公司组织人员对2011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聘用A会计师事务所对2011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实施审计。2012年2月15日,甲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就对外披露2011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相关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以下决议: (1)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责任界定,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A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为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质量,董事会决定委托A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草拟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支付相当于内部控制审计费用20%的咨询费用。 (2)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甲公司于2011年4月引进新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并于2011年5月1日起在部分子公司试点运行。由于该系统至今未在甲公司范围内全面推广,董事会同意不将与该系统有关的内部控制纳入2011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范围。 (3)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董事会同意A会计师事务所仅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A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不在审计报告中披露,但应及时提交董事会或经理层,作为甲公司改进内部控制的重要依据。 (4)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甲公司销售部门于2012年2月初擅自扩大销售信用额度,预计可能造成的坏账损失占甲公司2012年全年销售收入的30%,董事会责成销售部门立即整改。鉴于上述事项发生在2011年12月31日之后,董事会讨论认为,该事项不影响A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2011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审计意见。 (5)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披露时间,由于部分媒体对上述甲公司销售部门擅自扩大销售信用额度并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事项进行了负面报道,为逐步淡化媒体效应和缓解公众质疑,董事会决定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的披露日期由原定的2012年4月15日推迟至5月15日。 (6)关于变更内部控制审计机构,为提高审计效率,董事会决定自2012年起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整合进行。董事会建议聘任为甲公司提供财务报告审计的B会计师事务所对本公司2012年度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董事会要求经理层在与B会计师

2017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2017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规定和其他内部控制监管要求(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深圳市证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办法。在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我们对公司2017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一、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 公司董事会授权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实施工作,对纳入评价范围的高风险领域和单位进行评价。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 本报告旨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办法,在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对公司截至2017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公司按照风险导向原则确定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单位、业务和事项。纳入评价范围的单位包括:深圳市证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及其15家子公司。 纳入评价范围单位资产总额占公司本年度合并财务报表资产总额的100%,营业收入合计占公司本年度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总额的100%; 纳入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和事项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财务报告、募集资金管理、全面预算、关联交易、合同管理、信息与沟通、信息系统、内部监督、风险评估。上述纳入评价范围的单位、业务和事项涵盖了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方面,不存在重大遗漏。 同时通过风险检查、内部审计、监事巡查等方式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的效率、效果进行独立评价,具体评价结果阐述如下: 1.组织架构 (1)治理结构 公司根据《公司法》、《证券法》、《深圳市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要求,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法人

戴尔企业案例分析讲解学习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网络销售与实务》课程作业题目:戴尔企业案例分析

戴尔企业案例分析 ——戴尔公司网络销售模式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戴尔是最早实施电子商务的电脑公司,靠着其开创的“戴尔模式”创造了一个PC 产业的神话,缔造了一个规模庞大的IT企业。“戴尔模式”的成功为我国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销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从销售理念、供应链管理、细分市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指出企业应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销售。 本文主要运用分析-决策型分析方法,通过对戴尔公司网络销售策略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的现状,提出方案与对策。 关键词:企业网络销售戴尔模式 一、戴尔公司网络销售模式概述 戴尔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电子商务网上直销的电脑公司。戴尔公司最初实施电子商务网上直销战略是在英特网刚刚开始发展阶段,PC机也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当时美国最大的电脑生产厂家要数苹果和IBM了,他们都应用的是传统的销售模式,戴尔的网上直销模式给人以全新的购买方式。戴尔也凭借自己的创新营销模式—戴尔模式,很快由一家小公司变成全球最大的电脑销售公司。 (一)戴尔公司简介 戴尔是目前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销商,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的主要领导厂商。在全球技术支出日益萎缩的市场里,戴尔的财务业绩可说是骄人的。公司2012年一个财政年度(截止12月31日)的销售增长14%,达5500亿美元。其净收入跳升70%,达41亿美元。2013第一季度(截止4月)的业绩同样令人鼓舞:销售额上升18%,达95亿美元;预期利润增长31%,达5.98亿美元。与此同时,其竞争对手捷威(Gateway)和惠普同期的个人电脑销售均呈下降之势。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案例解析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案例 一、资金内部控制 (一)某公司出纳贪污公司款项案。 A事务所在对G公司进行审计时,在对货币资金项目审计中执行如下的审计程序,到达现场前将询证函交予给出纳李某,由其到银行函证后带回,在现场审计时交给审计助理。同时提供银行对账单。对于未达账项,该公司系由出纳李某编制未达账项调整表。审计人员对于重要的未达账项进行检查。 几年之中A事务所一直在这样进行审计,该公司出纳也一直由李某担任,并配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 后一次偶然事件中,李某临时调任,由其妻子接任出纳,在与银行对账时发现差额较大。在检查对账单时发现,该对账单系伪造的。进一步调查中,该公司发现,李某竟然贪污公款100多万元,用来开公司。几年来李某一直通过伪造银行公章在询证函上加盖确认章,对于银行对账单也同样进行伪造。且李某贪污一直隐瞒家人,其妻子父母也均不知晓。 结果:A事务所被辞聘,公司向李某追回贪污款60余万元,由于李某的父亲是该公司的老员工老技术骨干,李某的妻子也在该公司工作,因此公司仅决定向李某一家追回剩余的贪污款项,并未向李某提起诉讼。 但银行由于李某伪造银行公章,对李某提起诉讼,李某因此锒铛入狱。 思考:问题何在?风险何在? 1.传统思维,会认为A所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2.新准则下,问题应当如何考虑? 1)未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李某同时担任出纳及未达账项调整的工作,属于不相容岗位。导致风险加大。 李某连续担任出纳多年,没有及时轮岗,增加了舞弊的机会。 李某调任,而由其妻子接任,从本质角度来讲,依然不能属于合理的轮岗。 2)未能根据评估的风险来进行相应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没有对由于内部控制缺陷而可能导致的舞弊进行特殊考虑,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 3)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进一步:G公司对李某的“网开一面”行为,给今后舞弊留下的后患。因此,对于后任事务所而言,在审计中对于舞弊仍要给予特别的考虑和重视。 (二)杰克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案例 杰克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国有企业,始建于1978年。1998年转制为杰克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艺技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有许多公司管理制度。公司经过多年的不间断改造、完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公司具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主要生产5大系列28个品种120多种规格的低压和高压、低速和高速、异步和同步电动机。公司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2002年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年创产值2 800万元,实现利润360万元。企业现有员工600多人,30%以上具有初、中级技术资格,配备管理人员118人,专职检验人员86人,建立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员工队伍。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该公司出纳员李敏,给人印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待人热情、工作中积极肯干,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她都主动去做,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信任。而事实上,李敏在其工作的一年半期间,先后利用22张现金支票编造各种理由提取现金98.96万元,均未记入现金日记账,构成贪污罪。 其具体手段如下: 1)隐匿3笔结汇收入和7笔会计开好的收汇转账单(记账联),共计10笔销售收入98.96万元,将其提现的金额与其隐匿的收入相抵,使32笔收支业务均未在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 2)由于公司财务印鉴和行政印鉴合并,统一由行政人员保管,李敏利用行政人员疏于监督开具现金支票; 3)伪造银行对账单,将提现的整数金额改成带尾数的金额,并将提现的银行代码“11”改成托收的代码“88”。杰克公司在清理逾期未收汇时曾经发现有3笔结汇收入未在银行日记账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但当时由于人手较少未能对此进行专项清查。 李敏之所以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作案22次,贪污巨款98.96万元,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缺乏一套相互牵制的、有

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规定和其他内部控制监管要求(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欧普康视”)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办法,在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我们对公司20×× 年 12 月 31 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一、重要声明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其有效性,并如实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公司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法律责任。 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故仅能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评价结论 根据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不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董事会认为,公司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根据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公司未发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自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之间未发生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因素。

浅谈内部控制评价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在我国,随着“蓝田股份”、“银广厦”、“郑百文”、“中信泰富”和“中航油”等一系列财务舞弊和内控失效事件的频频发生,内部控制成为了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政府监管部门。借鉴美国COSO 风险管理模型中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同时在内容上体现其风险管理八要素框架实质,我国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在2008 年6 月28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并随后发布了18 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简称《配套指引》)。《基本规范》连同《配套指引》,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概念中明确了三点。其一,内部控制评价的评价主体(即由谁来实施这个工作),评价主体又分为外部评价主体(独立第三方的监管部门或评价机构)和内部评价主体(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其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即内部控制的客体)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的合理保证程度),包括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其三,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过程性工作,涵盖计划、组织、实施、编报等多个步骤。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 其一,是一种信息披露。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在制定和履行契约时对企业经营、资产安全和法规遵守等方面的信息需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信息披露形式,它不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仅仅是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支持系统。这一点主要是为了满足审计和法律法规的需求。 其二,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同内部控制的目标一致,旨在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企业运营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价,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实施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是基于内部控制活动的五大基本要素进行的,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检查。

内部控制案例精选

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精选(1) 案例: E企业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2013年2月23日召开了由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高层会议,主要议题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有关人员的发言要点如下: 总经理孙某:①内部控制制度非常重要,内部控制制度要绝对保证资产安全、经济效率提高、经营合法合规。 ②企业的资源有限,对于内部控制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文化建设,带不来明显的效益,所以可以不需要在这方面浪费人力物力。对于安全生产的投入,导致医疗费用支出下降,应当加大投入。 销售副总经理张某:销售收入的增长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所以销售环节的控制可以减少,只需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即可。 总会计师陈某:会计信息对企业非常重要。对于财务报告的控制,不应当考虑控制成本,只要是为保证信息及时、详细、真实、合法为目的的控制,企业均应当采用。 人事副总经理刘某:建立高端人才的培养计划。对于低端人才由于流动性较大,为减少开支,企业不进行培训。 内控总监范某:总经理应当每年组织一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主要是对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部控制评价不应当考虑全面性,而应当体现重要性;主要关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不影响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评价;评价报告经总经理最终审定后对外披露;由于年底事情太多,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以11月30日为基准日;企业授权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评价工作组成员应当主要来自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层,并需要对评价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董事长段某:应当由董事会定期组织有经验的管理层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 要求: 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角度,指出上述有关人员在会议发言中的观点有何不当之处?并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我国东方航空有限公司2018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规定和其他内部控制监管要求(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结合本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评价办法,在内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我们对公司2018年12月31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一、重要声明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其有效性,并如实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本报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法律责任。 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发展战略。由于内部控制存在的固有局限性,故仅能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此外,由于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变得不恰当,或对控制政策和程序遵循的程度降低,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推测未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评价结论 根据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不存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董事会认为,公司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根据公司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定情况,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公司未发现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 自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发出日之间未发生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结论的因素。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公司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结论一致。 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与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一致。

万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doc 13).doc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落实公司各职能部门专业系统风险管理和流程控制,保障公司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在公司的日常经营运作中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水平,根据《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指引》、《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行为手册》、各专业系统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等有关规则,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职责: (一)董事会:全面负责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实施和完善、并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效果评估 (二)总经理:全面落实和推进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检查公司各职能部门制定、实施和完善各自专业系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的情况; (三)公司总部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制定、完善和实施本专业系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配合完成对公司各专业系统风险管理和控制情况的检查。 第二章主要内容 第三条本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各专业系统的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内部:括环境控制、业务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信息传递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内容。 第四条环境控制包括授权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一)通过授权管理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和公司管理层、总部各职能部门和各一线公司的具体职责范围;由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和总经理办公室制定相关细则并负责具体实施和改善。 1、股东大会:《股东大会议事规则》明确“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以下事项须由股东大会讨论: (1)决定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 (2)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有关董事的报酬事项; (3)选举和更换由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决定有关监事的报酬事项; (4)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 (5)审议批准监事会的报告; (6)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 (7)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8)对公司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作出决议; (9)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

戴尔公司案例分析

戴尔公司案例分析 公司概况 戴尔公司于1984年由迈克尔·戴尔创立,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Austin),是世界著名的计算机系统公司、计算机产品及服务的首要提供商,其业务包括帮助客户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基础架构,从90年代初开始为亚太地区的商业、政府、大型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为配合公司业务飞速发展的需要,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戴尔国际服务(中国)中心(DIS China)于2002年10月在高新技术园区落成。戴尔国际服务(中国)中心(DIS China),主要支持戴尔日本,韩国以及部分中国公司的客户服务运营,进行着个人电脑及外部设备的销售,销售支援业务和其附属的一切的业务,还包括客户服务,帐目清算、信息系统等相关工作, 竭诚为不同领域(从个人用户到大型跨国公司及公共机构)的客户提供各种专业的、优质的客户服务 业务发展 主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制造计算机,并向客户直接发货使公司能够有效和明确的了解客户要求,继而做出回应。 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战略,竭诚的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拥有专业的销售及技术队伍。在不同的领域为客户提供服务,如:企业,政府,金融,教育科研等。拥有准确的市场定位。 自1998年以来,戴尔已三次在Scoreboard上市公司排行榜的“十年业绩榜单”中名列前茅;并曾在同一年获得三年业绩、五年业绩和十年业绩三项最佳排名。戴尔出色的股市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上个世纪90年代的惊人表现,其间戴尔取得了97.3%综合年平均回报率的骄人业绩。受益于独特的直接模式和产品定制模式,戴尔在20世纪90年代的出货量年增长率持续保持在业界平均水平(15%)的两倍以上。在市场份额稳步提高的同时,公司营业额和利润也随之飞速增长。 2001年以来,戴尔中国在市场份额、销售和利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增长。营业额翻了三倍以上,以份额来看,戴尔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计算机系统公司。而中国也成为戴尔公司在美国以外第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市场。戴尔在中国取得了标准服务器出货量第一名的好成绩,在过去四年中,戴尔在中国的份额翻了一番,达到10%,其中中国是戴尔在亚太地区的第二大市场。 目前,戴尔已经不仅仅把眼光放在大企业客户身上,它正逐步进入消费电子市场,并开始销售液晶电视以及数码音乐播放器。强势进军打印机市场也将是戴尔本年度的一个大手笔。戴尔旗下的任何一项新业务的增长都会给为戴尔今年的整体表现增光无限。 案例分析

浅谈风险管理视角下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分析,商.doc

浅谈风险管理视角下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分析,商, 《商》 摘要: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其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实力,内部控制工作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要求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以便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水平。因此本文将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入手,分析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进而分析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的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分析;应用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效率性和公平性不断得到充分的发挥。市场经济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具有倒逼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重视组织运行效率,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工作水平,重视风险控制,并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能力,进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提高竞争实力的提供条件。 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评价分析,企业将从内控评价分析体系中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

析评价,以便为管理部门制定解决措施提供信息和方向支持。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有助于企业实行实时监控,提高风险管理的时效性。 二、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和指标选择 (一)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选择 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构建有多种方法,比如有案例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等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风险评价体系。 针对案例分析法,企业可以选择与自身业务比较相似额企业为案例样本,并对其各个季度的财务报表或者风险治理报告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在各个经济类或者财经类资讯网站上查阅相关的信息,以便对行业内和市场上的非系统化风险进行分析,以便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及时有效性,进而提高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和防控能力。在数据大爆炸的时代下,企业在构建风险内部控制评价分析体系时要重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性。企业在选择案例分析法时,应该选择ST或者PT企业,要认真分析该类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性质或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并要对风险进行分类,将内部控制相关指引作为内部控制工作实施框架,根据企业的业务性质来选择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构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二)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 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从风险防控角度入手,将风险进行分类,并按照风险大类设立风险等级。比如可以设定系统风险,经营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为一级风险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企业一级风险指标的类别设立二级风险评价指标。细化一级风险评价

内控评价报告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的要求,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并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内部控制评价。公司内部控制范围基本涵盖了所有管理和业务流程,基本形成了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纠正的内控机制。2010年,公司内部控制合理、有效和完整,没有出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为公司稳定健康发展、实现“效益+特色”银行的战略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建立了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在董事会领导下的经营班子各司其职,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依法行使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依法行使经营决策权,监事会监督董事、行长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行长及经营班子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议,主持经营管理工作。 在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效运

作。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董事会下设战略发展与投资管理、审计、风险、提名、薪酬与考核、关联交易管理等六个专门委员会,按照职责管理、协调、监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行长及经营班子认真落实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各项意见以及相关工作计划,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和权威性,努力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标准化、过程化、经常化和科学化。监事会根据公司章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监督董事会、行长及经营班子履职活动的合法合规性,维护公司及投资者利益。 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工作在董事会领导下有效实施。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通过定期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报告、组织内部控制调研和自我评价,监督、指导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审计部是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领导下,独立、客观地开展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和咨询工作。审计部实行总部垂直领导的独立审计模式,在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四个区域分设审计中心。2010年,审计部组织实施各类现场审计96项,非现场专项审计36项,离任审计166人次,出具审计报告和专题调研报告417份,发出风险提示和审计建议33份,较好地履行了监督、评价和咨询的工作职责,确保公司无案件事故发生。 优化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公司努力革新人力资源配置理念与方式,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积极落实资源配置的战略

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戴尔公司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兴起,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解决供应链管理问题. 戴尔计算机公司于1984年创立,戴尔是目前全球领先的计算机系统直销商,同时也是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的主要领导厂商.戴尔公司能够有如此成就离不开他日渐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与销售模式. 戴尔公司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主要是: 一是零库存.零库存的关键是按定单生产.这样就要求对用户的需求把握要很准.零库存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戴尔在全球有6座工厂,包含马来西亚的槟城和中国的厦门.它将原本下给200多家供货商的订单集中,交给其中50家,但条件是他们在戴尔工厂旁边盖仓库,就近供货,不愿配合的就从供应链剔除.戴尔本身的零件库存不到2小时,接到订单后,再通知供货商送零件来,从进料到组装完出货只要4小时.从而达到了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不用为库存堆积而蒙受损失. 二是强化供应链上的信息流通速度和透明度.和戴尔做生意的供货商,等于是帮它管理库存,必须很清楚戴尔未来的出货计划,以免库存过多自己赔本、库存不够被戴尔撤换.对戴尔来说,也必须随时掌握整条供应链上的库存情形,确保上头每一家公司的运作都正常.这牵涉双向的信息流通和信任.它必须确保这一整条神经活得好好的,一小段出问题,整条神经就会瘫痪,在供应链的运作上,换供货商的成本很高,因为学习曲线是效率的损失.戴尔高度运用信息科技,架构连结客户、管理生产线和联络供货商的基本骨干,并要求供货商配合. 三是找到最短的到达客户路径,也就是说,用户对DELL直接提出需求.这种最短的途径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销.直销可以直接获得客户的需求,最“懂”市场.戴尔计算机因采取直销方式,库存量低于同业,可将成本下降迅速回馈给消费者. 四是低成本.DELL采用的直接模式、生产方法和对供应链的管理有助于降低成本,包括DELL对办公地点的选择和对新技术的研发,也是着眼于不降低质量为前提的降低成本.这些削减的成本最后会反映到用户身上.他们买产品的价格就会趋于更加合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3100字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3100字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的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加以鉴证及考核的方式。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企业内部的稳定,有助于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当前我国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中仍然存在着有待于迫切解决的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这便需要企业尽快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本文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的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够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策略 前言 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且在各个企业经营活动方面均贯穿着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活动发挥着调节及约束的重要作用。所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技术的完善,尤其是构建有效且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充分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对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所存在的根本就在于内部控制评价目标的定位,也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以及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测试考核、测试评价的参照和原则指导。只有明确的定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才能够确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和评价范围,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价方式的构建才能够有充足的依据及参照,从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改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借助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遵循性及充分性,推动企业将内部控制体系执行与建设不断加强。所需达到的评价目标具体包括:(1)推动企业对审慎经营原则和国家法律法规加以严格的遵守;(2)推动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高,确保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3)推动企业各级员工和管理者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有效的贯彻落实各项控制措施,从根本上保证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体系;(4)推动企业将管理信息、财务信息及业务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增强;(5)推动企业将风险管理水平提高,有效及时的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控制和评估。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缺乏对内部控制经营目标评价的重视 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有遵循性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经营性目标等,我国会计界在评价内部控制时,过度的强调和突出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完整性及真实性的影响,却极少注重内部控制在经济效率提高方面能否将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虽然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本质作用应当是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 (二)片面性的理解内部控制评价的重要性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然而却经常性的将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以及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检查忽略,当上级部门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评价加以开展时,企业仅仅是简单的汇总复印相关的制度,或者在具体的执行中为防止评价程序的复杂繁琐而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简约化片面的追求,甚至有些企业在调查表上直接运用“执行较好”加以敷衍,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着较大的形式性,内部控制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的经典案例

企业内部控制的经典案例 --巨人集团的兴衰 一、公司背景 巨人集团曾经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一度在市场上叱咤风云,该企业以闪电般的速度崛起后,又以流星般的速度迅速在市场上沉落了。1989年8月,史玉柱用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将其研制的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件推向市场,赚进了经商生涯中的第一桶金,奠定了巨人集团创业的基石。1991年4月,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成立;1993年7月,巨人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38个,成为中国第二大民营高科技企业;1994年年初,号称中国第一高楼的巨人大厦一期工程动土,同年史玉柱当选为“中国改革风云人物”;但1997年年初,巨人大厦在只完成了相当于三层楼高的首层大堂后停工,各方债主纷纷上门,老“巨人”的资金链断裂,负债2.5亿元的史玉柱黯然离开,巨人集团破产。 二、老“巨人”的衰弱----内部控制的紊乱 (一)内部环境 巨人集团有董事会,但形同虚设。史玉柱手下的几位副总都没有股份,在集团讨论重决策时,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们也无权干预史玉柱的错误决策。因此,在巨人集团的高层没有一种权力制约,巨人集团实行的是“一个人说了算的机制。另一方面,权利都集中在史玉柱一人手中,因此,监事会实质上也无法起到任何监督和制衡的作用。集团的快速扩张,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也是的内部的管理变

得浮躁而混乱。同时,巨人集团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人员素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都在不断磨合;由于缺乏规范的基础性内部控制,各类违规、违纪、违法案件,诸如截留、坐支、挪用公款、搞虚假广告等问题屡见不鲜;最终酿成了资金断流、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甚至在危急时刻,“巨不肥”带来的利润还被一些人私分,如此可见,巨人集团的内部环境存在着多大的漏洞。 (二)风险评估 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老“巨人”的债务结构始终处在一种不合理的状态。。在巨人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款可达3 000万~5 000万元。以如此高额的营业额和流动额,完全可以陆续申请流动资金贷款,并逐渐转化为在建项目的分段抵押贷款。但史玉柱一向以零负债为荣,以不求银行为傲。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润积累来盖大厦,这成了巨人突发财务危机的致命伤。到1996年下半年,资金紧张时,由于缺乏与银行的信贷联系,加上正赶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巨人陷入了全面的金融危机。 企业积极管理和应对风险的关键,在于评估风险、量化风险,针对风险根源和计量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巨人集团每一次遇到危机时,都没有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进行评估,没有看清楚纯粹风险损失有多大,如何把握机会风险,而仅仅是跟进社会上的热点行业,盲目涉足多元化经营,而导致现金流缺乏,同时缺乏危机意识,最终未能控制好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巨人集团向保健品和房地产行业多元化发展的目标,与巨人集团的管理能力、资金能力和技术能力产

2018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2018年度部控制评价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2018年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概况 (3) 第二部分2018年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4) 一、部控制评价工作组织 (4) 二、部控制评价依据 (4) 三、2018年度部控制评价围 (4) 四、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5) 五、部控制体系评价 (6) 六、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 (9) 七、部控制缺陷及整改情况 (10) 八、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10) 九、对集团推动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1)

第一部分*****2018年部控制体系建设总体概况*****医药有限公司根据*****及风险合规部的要求开展控体系建设, 根据《*****有限公司部控制评价制度》,于2018年11月9 日下发了《关于2018年控评价工作的通知》,搭建了*****控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了工作职责,将*****2018年控工作划分为三个工作阶段,第一阶段培训及准备、第二阶段实施(含样本抽取、底稿填写、缺陷表上报等)己完成,第三阶段对缺陷项进行整改。现在2018年*****控评价工作己基本完成。 *****在已有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部控制体系建设,完善控评价机制。2018年在公司本部开展了控评价培训会两场,组织***** 医药有限公司各部门进行控底稿填报及缺陷收集工作。根据《2018年度控评价工作方案》,*****应于2019年元月完成缺陷的整改跟踪,*****在分析控底稿及缺陷汇总表的基础上,并形成《*****医药有限公司 2018年度部控制评价报告》(即本报告)。

第二部分*****2018年部控制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部控制评价工作组织: *****医药有限公司于2018年11月9日下发通知成立*****控领导小组并下设工作小组,11月13日通过*****第三十三期总经理办公会议并于2018年11月13日形成会议纪要,对控评价工作进行底稿填写要求及实际操作练习等培训工作。*****总经理办公会对*****整体工作情况、缺陷整改进行审议。*****控领导小组为控评价工作的领导机构,由*****任控领导小组组长,*任副组长,由*********任组员。控领导小组负责审议*****控评价工作方案,整理控工作组填报的底稿,评价过程中的总体把控、质量监控、进行重要决策、协调工作等,并将《*****医药有限公司2018年度部控制评价报告》(即本报告)提交*****有限公司审议。*****控工作组负责具体评价工作、资料收集、样本收取、底稿填报。 公司在2018年度未聘请专业机构协助开展部控制评价工作;未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部控制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部控制审计报告。 二、*****部控制评价依据 *****医药有限公司根据*******企业部控制规体系有关规定,结合*****的实际,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风险导向、一致性”等原则,制定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并统一部署在部控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基础上,对*****截至2018年12月31日(部控制评价报告基准日)的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有序地评价。 三、2018年度部控制评价围

万科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分析报告

万科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分析报告 班级:09特会本2班组员:陈雅云、高雨 内部控制的含义——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基于对内部控制含义的理解,我们选择了万科集团作为这次我们分析的对象,这是一家发展势头良好,内部控制完善的上市公司,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含义。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002、200002,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国内首批上市的企业之一,总部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环梅路33号,业务范围主要为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业务,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截止2010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2156亿、2010年销售金额1082亿,销售面积898万平方米,业务覆盖了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47个城市。 2011年度,万科集团参照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相关规定,坚持以风险导向为原则,结合本公司的经营管理实际状况,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及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管理的要求。 该公司进一步加强了覆盖总部、各一线公司及各业务部门的三级自我评估体系建设,持续组织总部各专业部门及各一线公司对内控设计及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涵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的具体要求,同时通 过风险检查、内部审计、监事巡查等方式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的效率、效果进行 独立评价,具体评价结果阐述如下: 一内部环境 1. 治理结构 该公司按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要求,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定了符合公司发展的各项规则和制度,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别按其职责行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该公司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定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董事会建立了审计、薪酬与提名、投资与决策三个专业委员会,提高董事会运作效率。董事会11 名董事中,有 4 名独立董事。独立董事担

公司内部控制实施案例

AB公司内部控制实施案例 AB公司为上市公司,为符合上市公司内控法规要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聘请外部咨询公司,2011年3月起着手进行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结合国外公司经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通常分为4个阶段,内部控制梳理、内部控制整改固化、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其中前3个阶段是内控建设核心工作,需由企业主导完成,内控审计由审计师在企业配合下实施。 为做实做好内控规范体系建设工作,公司于2011年3月正式成立内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董事长牵头,高层领导主管、总部各部门负责人及各分子公司总经理作为组员,负责组织领导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化建设工作。2011年3月中旬召开内控实施项目启动会,对公司内控建设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动员,并制定公司内控实施计划及工作方案。 一、建立内控建设组织架构,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地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公司决定建立一种长效领导机制持续运作。公司内控体系建设组织架构图如下,并明确董事长为内部控制实施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为内控实施的具体负责人。 (一)内控领导小组职责 经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公司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董事长、审核委员会主席、总经理、分管主要业务的公司高管及专业人士,作为内控工作领导小组。 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建设环境; (2)负责制定公司内部控制战略规划,提出总体建设方案; (3)负责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 (4)部署内部控制建设、执行及监督活动等; (5)审议《内控手册》的编制、修改及更新; (6)提交《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7)协调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重大事项; (8)考核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人员,保持公司整体利益和方向的一致性。 (二)内控项目小组职责 1、公司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内控项目组,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1)全面贯彻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建设的精神和方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