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常规教育融入音乐艺术中

让常规教育融入音乐艺术中

让常规教育融入音乐艺术中
让常规教育融入音乐艺术中

让常规教育融入音乐艺术中

幼儿期正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在此时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将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一生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幼儿一日教学活动中,都非常重视幼儿的养成教育。运用音乐艺术培养幼儿生活常规就是把音乐教育的美感艺术和常规

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把音乐艺术渗透在常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当中,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建立起良好的常规。具体方法如下:

一、运用丰富的节奏,使常规教育“游戏化”

当今的幼儿教育都在提倡教育的个性化,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常规培养的活动中,我根据常规培养的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如在组织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的环节当中,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这种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自然地集中注意力,借助音乐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常规教育以及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运用优美的旋律,使常规教育“艺术化”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运用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把音乐语言和生活常规教育结合在一起,给幼儿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心理环境,使常规教育“艺术化”。比如在以下常规教育环节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1.组织教学活动音乐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指导(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评讲(1) (第1至2章) 责任教师洪雅君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统设必修课程。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作业中的内容,我将作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整理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本门课程的作业评讲分4次进行,今天先评讲第1次。 下文中,黑色部分是问题和答案,其他颜色是解释和说明。 一、简答题 1.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是什么 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第二节二、学前儿童音乐知觉与制作的发展特征(二)节奏知觉与身体动作的发展 答案要点: 3岁---4岁的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 4岁---5岁的幼儿可以通过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 5岁---6岁的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 2.幼儿速度知觉的年龄特征是什么 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第二节二、学前儿童音乐知觉与制作的发展特征(三)音色、力度、速度知觉与制作的发展 答案要点: 3岁---4岁的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身体动作合中速偏慢、中速稍快的音乐。 4岁---5岁的幼儿可以辨别渐快、渐慢的音乐,并能够调节身体动作去合速度。 5岁---6岁的幼儿能够辨别与理解快慢的所有变化关系。 3.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特性(一)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征二、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再现特性(二)学前儿童再现特性音乐作品的类型 答案要点: (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 (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 (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4.学前儿童再现性音乐作品的类型有哪些 考核知识点: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特性(一)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征二、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再现特性(二)学前儿童再现特性音乐作品的类型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音乐)参考答案,请核对,可能某些解答题还要充实。(2011.12.9) 一、填空题 1.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渊源来看,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是西方音乐作品.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是: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1.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非移动动作、移动动作、与物体一起移动动作。 2.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意识到身体的部分与整体、空间、层次、重量。 3.3-4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b1。 4.4-5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c2。 5.5-6岁幼儿嗓音能达到的音区是d1-d2。 7.幼儿的音乐创作形式是即兴。 8.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动作制作、歌唱、演奏。 9.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音乐音响之外的内容。 10.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连。 11.幼儿音乐感知有效性的两个制约条件是在行动中感知;感知的内容指向音乐形式的样式。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的主要取向是表现性目标。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音乐课程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组织的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与整合性。 4.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评什么、谁来评、为什么评、怎么评。 5.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身体动作音乐技能、嗓音表达音乐技能、打击乐器音乐技能、即兴音乐技能。 6.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的两种目的是为音乐审美经验铺垫;为生活经验本身铺垫。 7.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围绕目的进行铺垫;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 1.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稳定的节拍;疏密节奏型。 2.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童谣与常规游戏;一字一音并具活泼风格的歌曲。 3.学习打击乐器音色所用的三类音乐材料是打击乐器演奏的音响材料;能用打击乐乐器模拟的生活中的声音;即兴创作打击乐作品。4.学习人声所用的四类音乐材料是分辨说、唱、悄悄话与喊叫的音响材料;故事;歌曲;用于辨别的音响。 5.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摇篮曲、舞曲、进行曲。 6.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用偶数拍子、节奏鲜明、重拍突出、结构整齐。 7.进行曲的二种类型是比较优雅的进行曲、比较喧闹的进行曲。 学前教育(音乐) 二、名词解释 1.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音符单一的节奏型只有一到二种音符组成的节奏型 4.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 5.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 1.故事性歌曲指那类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 2.音乐即兴是音乐制作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人或多人自发地、同时地对一音乐作品进行诠释、表演、创作。 3.创编歌词活动是利用幼儿语言发展能力先于音乐能力的优势,通过把歌唱的心理能量主要用于编歌词的方式促进嗓音控制能力自动化的活动。 4.自发咏唱幼儿基于一个很熟悉的歌曲片断或一个简单的词,或是无词的,哼唱出在一个简单的音调上绕来绕去的旋律。 5.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1.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音乐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的总和。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指在音乐价值观的指导下,将选出的课程内容要素妥善地组织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结构,使教育活动要素在动态运行的教育活动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便有效地实现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音乐课堂语言艺术

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艺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老师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百般回味;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果断奔放的语言,给学生激情;老师谦虚谨慎的语言,使学生真诚。 音乐教学中,把音乐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有机结合,将音乐这种抽象的听觉艺术和语言性的艺术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语言形象生动的描述作用,不仅可以再现音乐形象,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的今天,要想做一名教学理念新,教学效果好的优秀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样也要注重语言艺术的锤炼,在追求音乐美和语言美的结合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课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音乐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学生喜欢教师的教学语言有艺术魅力。特别是音乐课的语言。要求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音乐形象“推波助澜”。音乐教学的艺术性要求音乐教师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协调。这样可以创设更为真切的体验情境,并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艺术情境,并加深音乐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由于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接受和反馈很大程度上借助于教师的表情,动作,神态,风度等综合判断,也就是说,听觉还需要借助视觉形象的帮助才能形成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依次教师要不断追求语言,声态与神态,形态的吻合,直至“声,神,形”的合一。试想,如果我们微笑着叙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或是唱“花儿开了,鸟而叫了,多么好......”时面无表情,那么学生如何从矛盾的言谈举止中得到肯定的判断呢?因此,教师不能忽略教学语言中所包含的无声的体态语言(形态,神态,动作,手势等),它们与声态语言构成和谐统一的课堂语言整体。 二,音乐教师的语言富有文学艺术 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每位教师都应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驾驭课堂语言的能力。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也要与这一塑造手法相一致,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第一致,使语言氛围与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音乐是通过旋律和节奏感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因此,音乐课教学的课堂语言其节奏感与韵律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得好,应用得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更鲜明,更丰满。在教学中注重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及时调整语言的速度,高低,强弱,使课堂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请”,教师要面带笑容,再用手做一个请的手势,说:“让我们一起唱起来。”除了要富有节奏的表述外,还可加上简单的与节奏相配合的动作,如:双手按节奏变换拍子拍手或做请的动作,当学生学唱乐谱时,教师用手势,身体配合教师语言边做边说,另外,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教师对音乐作品理解深刻时,这部作品的音乐情绪应该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 三,音乐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 音乐教师的语言要简要,精练,具有启发性。烦琐,堆砌,喋喋不休的语言会让学生不得要领。讲课应当“要言不烦”,象《札记·学记》里所要求的,“其音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说话简约明达,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善美之理,使人透彻理解。” 语言是重要的,但音乐课毕竟不是语文课。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它是创

我国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我国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我国基础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始于20世纪末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教育未来化、课程综合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现实的需要,于2001年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掀起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浪潮,表现为:1.音乐课程的文化认识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 音乐课程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多年来中外音乐教育工作者所达成的一致见解,在国内外的音乐教育国家文件及研究文献中也以不同的措辞表达了相同的观念。在我国最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音乐与文化的内容标准”明确写道:音乐是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在具体的内容标准中,提出了具体的文化学习标准:参与社区或家乡的音乐艺术活动,感受公共场所的艺术;有兴趣关注世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音乐艺术,初步感受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学习合唱时表达我国不同民族的艺术表现方式,了解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等等。1999年台湾地区新制定的中小学课程纲要,也特别注重发挥艺术的人文素质培养和社会文化认识的功能。课程内容涵盖了人权、环境、两性、生涯、家政、咨询等重大议题。现代音乐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读懂各国各民族的艺术之书,在音乐文化历史发展与各地区各民族的世界音乐文化的立体纵横中汲取学习资源,并使音乐教育的音乐文化价值与音乐审美价值一起得到开发与利用。 2.探究性、综合性的音乐学习方式将取代被动接受的、单一的音乐学习方式 音乐课程改革的根本是音乐学习方式的改革,只有改革音乐学习方式,才能使音乐课程的各种教育功能真正得到体现,音乐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到落实。比较而言,在体现学生音乐学习方式方面,现代音乐教学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因特网资源,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主性音乐学习成为可能。在传统音乐学习向现代音乐学习方式转换的过程中,以下学习行为将会得到加强: (1)即兴性的音乐学习行为 注重模仿是传统音乐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示范——模仿——纠正——重复周而复始,是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其结果是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行为都统一到教师所认为的理想状态中。而即兴的学习行为方式,其前提是学生行为的多样性和学习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起自身的感觉器官,综合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发挥想象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统合起情感、意志、认知能力以及运动神经系统,来完成创造性的音乐学习任务。即兴性音乐学习行为将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得到重视。 (2)实验性的音乐学习行为 从西方音乐史中可以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音乐创作,打破了调性音乐的垄断地位。自然音响、生活音响与乐音一起进入了音乐创作领域,各种试验性的音乐如具体音乐、拼贴音乐、机遇音乐等应运而生。在西方现代音乐教学中,运用各种物体(包括传统乐器)进行音乐音响试验已经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从确立创作主题开始,到寻找发声物体,尝试发声试验,直到形成音乐音响,既达到了提高学生音乐创造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培养的目的,又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音乐生活化生活音乐化

音乐生活化生活音乐化 一、定义:音乐生活化生活音乐化 二、由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儿童认知水平,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让生活经验融入音乐教学,让音乐教学与生活经验相融合。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互通之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演唱、欣赏、知识和技能、创作学习等方面得以运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生活经验的帮衬下更容易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音乐真正来源于生活,让生活更有音乐性。 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是生活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充分注意低年级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噪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实践也证明:低年级学生音乐知识积累不多,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努力把音乐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的欲望。 三、实施策略: (一)、演唱教学中的生活化

演唱是音乐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表情地歌唱应该是演唱教学中主要目标。对任何一首歌曲,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唱准歌曲、唱对歌曲。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表情地歌唱,更好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在歌唱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歌曲学习当中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唱准歌曲、唱对歌曲。 在歌唱教学中,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歌曲,对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欣赏教学中的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音乐欣赏,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音乐,不同的人听同一首音乐,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那都是和他自身的生活经验、情绪等多重因素有关联。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会听音乐,爱听音乐。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容易感受音乐,更好的体会音乐。 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想象,能使学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及策略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意义及策略 摘要:在幼儿的教育中,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未来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不仅要在幼儿的课堂上进行,还要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意义、作用价值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的策略,促进幼儿园对音乐教育生活化方式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意义和途径 父母就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非常重要。幼儿从咿呀学语开始最先接触的就是家庭教育,生活对幼儿的影响极为重要。艺术的根源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真实的体现。音乐是人们抒发情感的表现形式。幼儿时期对音乐比较敏感,幼儿学习音乐可以对健康成长有着促进的作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对幼儿抒发情感最好的方法。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和意义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将音乐的教学活动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让幼儿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幼儿的年龄容易被情绪所困,幼儿的情感表达非常直接,在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的时候,幼儿很容易出现情绪发生变化。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够对幼儿进行劝导,他们的情绪才能恢复平静。 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可以对幼儿的情绪得到缓解,可以让幼儿的情绪渐渐平复。幼儿普遍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对环境中的任何事物都非常敏感,音乐可以让幼儿学会聆听,也可以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欣赏中,不断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出现的问题 幼儿的学习大部分都是通过生活和幼儿园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对幼儿来说,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新鲜,都在刺激着幼儿去触摸、去探索。音乐教育跟生活有效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还能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 1.音乐教育的内容没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环境。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内容非常重要。目前,很多音乐教师对音乐类型的选择不太合理,很多内容都是照本宣科,跟生活完全脱节,更无法激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还有大部分音乐歌曲比较老旧,根本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音乐教育完全跟生活分离。 2.音乐艺术在幼儿生活活动中的比重偏低。很多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被忽视,根本没有配备音乐教师和音乐设备,还有一些乡镇幼儿园的音乐设备只是一个摆设。还有一些幼儿园虽然有音乐课,但是时间比较固定,每周只有一到两次的音乐课,幼儿教育生活过于固定化,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幼儿的活跃程度,也减少了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幼儿对音乐教育缺失。 三、如何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教育效果的对策分析 1.教师要选择的音乐类型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往往有局限性,由于他们还处在成长的阶段,对外界的事物还处于懵懂的状态,然而音乐教育就是刺激听觉最好的方式。教师应该将音乐教育跟生活相结合,选择一些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尽量选择欢快的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要将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与音乐教育相匹配。音乐教育必须要穿插到幼儿的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增加音乐教育在幼儿园生活中的比例,在幼儿的教育生活中,教师要针对不同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学前教育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与实践特性,理解音乐经验的类型、学前儿童获得音乐经验的机制、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编制原理,从而掌握引导学前儿童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操作一件乐器、学习一定的发声技能、鉴赏一定量的音乐作品与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音乐方面的要求;《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教育学方面的前置课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思考如何将以上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化与行动化的问题。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地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与现场教育见习与实践等方式。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理论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教育实践问题以案例分析的为主,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以教育见习和实习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识记、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1.学时分配 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为72学时。根据电视大学的学习特点,建议安排20学时的讲授,20学时的网络课程、音像教材自学或集中辅导学习,其余学时多数为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具体各部分内容的学时分配可由辅导老师针对学习者个人情况分别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来作出规定。 2.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本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要学习媒体。合一型的文字教材总篇幅在35万字以内。与文字教材配合使用的录像教材10学时,主要满足对于课程重点内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学习要求。本课程配备了网络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课程学习重点的系统辅导和专业知识领域的适度拓展。此处,配备网络教学资料包括:IP课件10学时、文本辅导材料及案例资料若干。所有媒体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要以方便学习者学习使用为原则,突出发掘其现时实用价值方面的指导作用。 3.教学环节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以学生自学为主,利用中央电大教学力量和学习资源,严格认真组织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可采用面授辅导、网络教学活动、学习小组活动和个别咨询辅导等方式保证平时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提倡联系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学习本课程的内容。要求完成以作业与评价手册等形式所确定的平时作业,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实施意见,并进行严格的形成性考核。 第三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2015年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加德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是:感受系统、制作系统、知觉系统。 2.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对形式的依附、对再现性的依附。 3.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0-1岁)前符号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8岁后)继续进步与可能的退步阶段。 4.音乐的句法因素是旋律、和声与节奏。 5.节奏的两个方面是拍子与节奏型。 6.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合拍,二拍、三拍的强弱韵律感。 7.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音色、织体、速度、曲式结构与力度。 8.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研究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8岁以后的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不退化 9.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师来说挖掘音乐作品再现内容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曲式分析,旨在捕捉再现内容的音乐主题;第二步,动作表现,旨在诠释再现内容。 10.用肌肉感引导幼儿辨认先紧后松节奏型的方法是双手抱拳与伸展。 二、简答题 1.简述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 答:第一,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第二,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 2.简述幼儿节奏感发展特征。 答:3-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感;4-5岁幼儿通过快与慢的配合理解节拍通过歌谣朗诵理解节奏型;5-6岁幼儿已经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型能独立完成快慢节拍的变换能理解节奏的主题、动机。 3.简述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的含义。 答:1、制作系统: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而行动是指向目的的,不只是单纯的身体运动。 2、知觉系统: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 3、感受系统:感受系统的结果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4.简述音乐作品的形式性、再现性及表现性的含义。 答:1、音乐作品的再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主要用来描绘或刻画人、物、地点、事件等客观现实的性质。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音乐作品中涉及由句法与非句法因素组成的作曲或即兴的音乐设计。3、音乐作品的表现性:音乐作品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形式对人类情感、情绪的表达性质。 5.简述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 答: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 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 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三、论述题 1、答: 1、歌词本身生动、具有儿童语言的口味幼儿容易朗诵。 2、歌词所描述的主题突出、故事性强、幼儿容易动作表演。 3、旋律音调与词调吻合,幼儿容易歌唱。

教师论文《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论题:谈音乐艺术教学中的语言美 学校名称:兵营镇中心学校 专业:音乐 教师姓名:何欢 时间:2015年6月30日

目录: 一、课堂导入语的艺术 二、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三、教师体态语言的艺术 摘要: 音乐的美,不仅仅表现在乐曲的美和教师的口头语言美上,它还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 一名优秀的教师为使自己的课堂讲演语言更充满生命活力,一定会非常善于巧妙地借助语言艺术来表达授课内容和思想感情,以深化课堂教学的主题,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完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音乐教学,课堂语言,语言艺术 引言: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去创造美。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最重要的手段。语言艺术的目的是使这一交流达到最理想的状态。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它有着来自韵律的流动美。而音乐教师作为美的课堂的组织者也需要有美的语言来为课堂增添魅力。美的音乐可以表达美的语言,而美的音乐也需要美的语言的诠释与润泽。但究竟如何在音乐课上恰当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也是值得每一位音乐教师关注的问题。

正文: 教育教学语言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素质,也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讲授法为主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更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透过教师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学生可以挖掘出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捕捉到思维历程中闪现的火花,从而激起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愿望。一般来说,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教师语言的机智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的观点会影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语言的材料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课堂语言要体现出艺术性,音调高低和强弱、语流快慢和间隔要与学生的心理节奏相适应,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忌语言平淡、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出现打瞌睡、心不在焉等现象。

融入音乐游戏,激活音乐课堂

融入音乐游戏,激活音乐课堂 发表时间:2018-01-30T16:35:07.71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2月总第262期作者:梁尚婷[导读] 对学生人生中的音乐素养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笔者就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音乐游戏进行探究。 梁尚婷浙江省温岭市滨海镇第三小学317500 摘要:小学是学生开发音乐学习兴趣、培养音乐相关能力的启蒙阶段,对学生人生中的音乐素养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笔者就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实施音乐游戏进行探究。关键词:小学音乐游戏教学融入策略 音乐游戏是一种以培养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游戏活动,能使儿童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学到音乐知识,深受学生的喜爱。如果小学音乐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音乐游戏,就将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应用游戏引导,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利用音乐游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寻找生活的声音》的教学,教师可在课前做好音乐游戏教学的备课准备,在准备中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或生活中的情景对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声音进行搜集,将声音剪辑成音频的形式。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教师对搜集到的资源通过多媒体等媒介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猜测并以抢答的形式举手示意;还可以将学生按照小组形式进行分组抢答,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对声音来源掌握得最准确、答对的数量最多。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生活的声音进行深入的讲解,引导学生带着课前游戏的兴趣进入更深层次的音乐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音乐教学效率,有利于提升小学音乐教育质量。 二、创设音乐游戏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 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境。当学生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绪及背景下做相应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做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三、促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一些孩子充当演员的角色,一些孩子充当观众的角色。一些拥有良好天赋的小学生经常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差一些的小学生却因为自卑不敢参与表演,一直充当观众的角色,这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促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地满足小学生自我表现的需求。教师可设计一些起步较低、循序渐进的活动,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在玩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可利用树上小鸟的叫声、教室里钟表的响声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来调动小学生的情绪。当小学生感知到生活中的音乐节奏后,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与动作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对于音乐的感受通常都是通过动作来表达的。当小学生掌握了节奏后,教师便可将其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大胆地表现出来。通过这些游戏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协调能力,还能够感知音乐的节奏,体验表演的乐趣。 四、创新游戏模式,提升音乐素养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地尊重与发挥音乐的这种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游戏教学模式不仅仅可以进行简单的电子游戏,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虚拟的音乐游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游戏的形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有趣的合理的游戏,以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百鸟朝凤》这首乐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开展“你比我猜”的游戏,并让学生根据这些小动物发出的声音用实际的乐器敲击出来。学生们可分组进行,先出示挂图,然后说出图中的小动物是怎么叫的,最后用乐器进行敲击。此外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用乐器为这首歌伴奏,第二组用舞蹈来进行伴奏。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直观性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音乐语言非常丰富生动的欣赏教材,虽然加了一些解说词,但学生仍然很难理解抽象的音乐语言。在上课之前,我在教室的黑板上画满了一些音乐中出现的动物、植物、小屋、小河等等,营造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再准备一些道具,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故事情节,让每个学生扮演一个角色,随着音乐“动起来”。随着优美的音乐响起,彼得的扮演者一蹦一跳来到草地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阳光。扮演小草、小花、大树的同学们也舒展开双臂在清晨的微风中飘荡……接下来,随着低管音乐和音乐突然变化直到音乐的结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现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音乐童话。 总之,要创新音乐教学的游戏模式,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组织游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自己的所想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蒋娣试论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教学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5,(09)。 [2]耿晓妍论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才智,2015,(09)。 [3]吴丽娜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J].音乐时空,2014,(12)。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当前社会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6岁是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来说,对其进行音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音乐活动也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作为幼儿教师,只有将音乐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使音乐 与生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充分地实现音乐教育自身的价值,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享受生活的美好,茁壮成长。本研究以大连市某公立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与分析。其中,每个班型选取3名教师作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选取10个活动案例作为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全面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以及音乐活动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现状,发现其存在的实际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内容及组织 方式较传统,具体表现为音乐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不够灵活,音乐教 育活动组织方式较单一两方面;第二,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不能充 分实现音乐的教育价值,具体表现为一日生活环节中音乐旋律运用较少,音乐旋律运用较单一,以及音乐作品风格的选择具有局限性三方面。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剖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渗透音乐教育的意识较弱,具体表现为过度关注

保育工作,忽视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渗透两方面;第二,教师具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的音乐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教师的音乐表现能力不强以及教师对幼儿音乐情感培养重视不足三 方面;第三,教师选择音乐教育活动内容的途径较单一。第四,幼儿园相关教育部门机构的大力支持及教师培训不足,具体表现为制度上缺乏教育相关部门机构的大力支持,督查监管不足,缺乏对幼儿教师音 乐素养的相关培训两方面。同时,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良好实施的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建议。主要有以下两点:一、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生活化实施途径:(一)教师应为幼儿选择生活化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二)教师应 用适宜幼儿感知、参与的方式组织音乐教育活动。二、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的音乐化实施途径:(一)生活活动中音乐教育的渗透;(二) 教育活动中音乐教育的渗透;(三)游戏活动中音乐教育的渗透。以期更好地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实现,使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三、对幼儿园相关教育部门机构的教育建议:(一)制定管理政策与实施方法,加强监管力度;(二)增加教师音乐培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厦门华侨中学涂维佳 摘要: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有声乐、钢琴等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修养外,还应该具有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能力.它是教学的主要工具。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然后,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这句话说明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与艺术性。一位好的老师,他懂得用情感,用智慧加注在语言上来引导学生,引导这些不同的个体。所以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艺术。老师亲切温和的语言,使学生百般回味;老师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给学生带来快乐;老师热烈奔放的语言,给学生激情;老师温柔细腻的语言,使学生真诚……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韵律美、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导入语的艺术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和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精妙的语言导入是引人入胜的引子,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可以引导其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中,

音乐艺术教育状况与建议的论文

音乐艺术教育状况与建议的论文 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容小视。通过鉴赏音乐的方式,人们得到了精神享受,受到教育启发,也得到身心的放松娱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音乐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感情,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人们的崇高品德,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一种审美性的学习,能让受教育者收获音乐的人文关怀。 一、目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果 1.实践锻炼效果显著 音乐艺术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社团的开展,让学生们自己组织开展音乐相关活动,使他们能够广泛活跃在社会的各个舞台,成为组织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们的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创造能力显著提高 2004年,获得第十一届CCTV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通俗组银奖的就是来自北京大学原创音乐剧中的选段《疯狂自行车》《男生田甜》。2000年,同样也是一位普通高校的工科类研究生创造了国内第一个钢琴个人网站,他还创作并出版了多本关于钢琴演奏和音乐理论的著作。 3.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拓展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非音乐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只要有才华亦可从事音乐相关的事业,同时现在许多来自普通高校的艺术特长生与那些毕业于专业院校的学生相互补。音乐艺术教育使得他们个人在理论修养及文化底蕴方面有一定提升。 二、反思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现今我国教育体制落后,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老化,这些原因严重限制了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在这种前提下学生了解的音乐知识很少,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也普遍较低。相关调查显示,在对近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音乐素质问卷调查中,表示喜爱音乐的学生占10%,而100%认为在高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对他们进行实际音乐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结果却让我们相当失望,仅有2.6%能够识别简谱,0.2%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而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人数几乎为零。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音乐艺术方面的师资力量投入欠缺 除却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院校,我国很多普通高校对音乐艺术教育不太重视,因此师资力量的投入极为欠缺。大多普通高校在音乐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上,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欠缺,而且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也十分放松,表现在教师学历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探究-2019年教育文档

xx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探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之中。我国素来有“礼乐之邦”的称谓,与音乐相关的文献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儿童的音乐启蒙教育应尽量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以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发展良好的审美情趣。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音乐启蒙教育中,有助于增加幼儿的音乐感知深度、开拓幼儿音乐文化视野以及强化幼儿的国家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xx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的意义 (1)传承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归属感。在幼儿音乐启蒙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是一种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新课标要求下的幼儿教育发展方向。将深厚文化底蕴的“风”,吹入到幼儿启蒙教学的“夜”(课堂环境)中,能够极大地滋润孩子们的音乐灵性,增强幼儿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文化特色的音乐启蒙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立足于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以达成培养儿童艺术兴趣、音乐基础素养的教学目的。 (2)激发音乐潜能,丰富儿童情感体验。音乐是生活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学习和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的需要和享受。儿童普遍具有想象力丰富、感官灵敏的特点,因此,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非常强。在音乐启蒙课堂中,加入内容合适、情境相符的传统文化,能够极大地丰富幼儿的音乐体验,激发出其自身内部系统的音乐潜能。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启蒙的有效途径 (1)传唱民间童谣。童谣是一种儿童短诗,也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朗朗上口的韵律节奏使这种诗歌形式广为流传。民间童谣由于旋律简单、生动活泼的特点,十分容易被儿童接受和喜?郏?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传唱具有当地风土特色的民间歌谣,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选用民间童谣时必须紧贴教学目标,注意选曲的思想性、

如何实现音乐教育生活化_2456

如何实现音乐教育生活化 因此,走进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已经势在必行。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方法,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音乐教学内容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社会生活融合在音乐教学当中,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终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对音乐兴趣培养的关注,必将带来音乐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革新与变化。诸如改革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知识的倾向,加强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音乐学习活动;改革教学评价过分偏重知识、强调选拔的倾向,建立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等等。走向社会生活的音乐教学,通过学生对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一定会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体验“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一部分。

一、音乐教学生活化与传统模式对比 通过音乐教学生活化的研究,笔者认为,同样的内容如以不同的方式授课,对学生的音乐接受力及音乐素养的培养,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呆板地将音乐教学内容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派发给学生,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接受积极性方面有所缺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等因素的考虑,致使音乐课成了学习的负担,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在音乐授课方式上有很大的伸缩性与变通性,能根据学生对音乐课、对生活的兴趣、爱好等因素灵活地开展日常教学,同时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因素、对音乐的需求因素与音乐课程内容进行了融合,既调动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又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生活中对音乐元素的捕捉能力,使音乐课堂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代名词,既学到了音乐知识又陶冶了艺术情操。这两种音乐教学方式均有长足之处。例如传统模式极大地照顾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及低龄儿童对少儿歌曲的需求意识,而生活化教学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规范,过于接近生活,等等。因此,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传授音乐知识,陶冶艺术情操。 二、学生对生活化音乐的需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