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阅读指导与练习(一)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鲁相.①嗜鱼

公仪休相.②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①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②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公仪休相.②鲁其弟谏.曰虽.①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②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③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3、公仪休为什么不接受鱼?联系实际谈谈他最值得你称道的地方。

二、阅读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把握大概。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三、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

1、以境解题就是依照文言语境解题。

2、以文解题,就是用文章中的原话来解题。

3、以旨解文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

四、基本考点与答题要点

1、基本知识与能力

①字词解释

例1、选出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阡陌交通

..D.落英缤纷

..

..魏晋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无论

例2、《曹刿论战》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何以.战以:______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____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句子翻译句子翻译功在平时。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另外,课文注释里的整句翻译很容易成为命题的内容,复习时应引起注意。

③朗读停顿与断句例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例2、下面是《苛政猛于虎》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④课文背诵积累课文背诵积累要努力做到:1、减少机械性背诵,以理解性默写为训练着力点,努力使文言诗文同化为自己的经验,转化为真正的知识。2、遵循记忆规律,持之以恒,“温故而知新”。3、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努力做到背得出,默得出,不写错别字。

2、整体感知,揣摩品味

①整体感知文章中心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

例《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揣摩品味重点词句尤其要注意与文章内容和表现方法相关联的重点词句。

例1、《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____________,而鲁庄公对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出曹刿的_________

2、《爱莲说》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__________

3、短文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思维,引导创新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批判能力。如何将课堂中的“学得”通过考试化为“习得”,正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也是拓展思维,引导创新的过程。

例1、《爱莲说》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些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4、形成能力,迁移课外

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已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解读老师未教的文言文,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

例:读有关诸葛亮的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③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 若.嗣子可辅()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3、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1)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五、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与练习

课外文言文语段阅读,其目的是要把课内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特定语境依文断义,这类试题的一般特点和趋势为:一是所选的语段大多是短小而有情节的故事,也比较通俗易懂,主题思想上贴近中学生实际,注重道德修养与人文理念。二是考查内容与课内文言阅读试题相似,不过更注重能力的迁移,考查的多为课内反复出现的或在现代汉语中尚有很强生命力的一些词语。

如:(一)

北人(1)生不识菱(2)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仕.于南方()(2)席上啖.菱()

(3)或.曰:“啖菱须去壳。”()(4)欲以.清热()

2、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丢去,遗忘)。”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请之于.关尹子( ) 退而习.之( ) 身之不肖.()

2、翻译。①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②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3、简答: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籍:身份,名号。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

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与之弟子籍。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

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四)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患王②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啄。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释] ①[苏代]苏秦的弟弟,洛阳人,战国时代的辩士。②[惠王]赵惠文王,名何。③[蚌(bang)蛤蜊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赵且.伐燕渔者得而并禽.之故愿王熟.计之也!

2、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啄

②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3、这个成语的完整表述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整体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要点 题文齐读 一边读文,一边浏览题目。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分散精力、顾此失彼的,而是协调配合、相互印证的。在读文过程中,时不时地浏览一下题目,看一下后面的题目是否与此处的内容相关。做到既用题目助读了文章,又能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去读文。大致方法是: ①读到断句处,别在文中硬断,看一看后面的断句题(断句题所断开的地方80%都是正确的)。 ②读完一个层次或一个句群后,浏览一下古文化常识题和概括分析题,看一下题目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 ③“题文齐读”的关键是:读题时记清各选项的主要考查点、解题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和疑问在读文时寻找对应点。 读文时关注什么 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理清脉络,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 “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 “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抓选项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读题的目的,就是明确问题的指向,带着问题去读文。其中的每个选项都是命题人精心推敲、巧妙命制的,选项虽短,但涉及的内容较多;文字虽简,但设误手法极其隐蔽。此

最新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精选 (一)(12) 李愬至唐州,亲行视士卒,伤病者存恤之,不事威严。或以军政不肃为言,曰:“吾非不知也。袁尚书专以恩惠怀贼,贼易之,闻吾至,必增备,吾故示之以不肃。彼必以吾为懦而懈惰,然后可图也。”贼果轻愬名位素微,遂不为备。 李愬谋袭蔡州,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遇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①骁将,常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愬曰:“真丈夫也!”命释其缚。士良乃自言:“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生之,请尽死以报德!”愬乃给其衣服器械,署为捉生将。 李愬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李愬将攻吴房,诸将曰:“今日往亡。”愬曰:“吾兵少,不足战,宜出其不意。”遂往,克其外城,余众保子城,不敢出。愬引兵还以诱之,淮西将孙献忠果以骁骑五百追击其背。众惊,将走,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返旌力战,献忠死,贼乃退。 【注】①元济:指判将首领吴元济。②胡床:室具。 1.下列句中的“其”与“遂往,克其外城”听“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真无马邪B.公问其故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D.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李愬以“不肃”示贼军,目的在于诱导贼军轻敌,不做防备。 B.李愬先要杀丁士良,后又重用他,可见李愬是一个爱将才的人。 C.李愬亲自询问投降士兵,可以看出他善待战俘,宽厚仁慈的品性。 D.李愬出其不意攻打吴房,并严令部下不许后退,充分表现了李愬用兵的机智与勇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贼易之易: ②遣马少良将十余骑巡逻将: ③今公生之生: ④众惊,将走走: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而召诘之,士良无惧色。 译文: (2)愬下马据胡床②,令曰:“敢退者斩!”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仲淹少有大志,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无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①尚风节,自仲淹创之。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教师

(史传文阅读) 一.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2.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初,如:乾元初;②年号+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中,如:天监中;④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间的关系;④ 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3.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性格、作风。 二.传记类文本的四大特点: 一是人物。传记人物为谁?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哪些人? 二是官职。要搞清楚他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 三是事件。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孝义?勤学?清廉?爱民?抗上?等等,一共写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文本的主人公多为正派人物,而题目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 解读示范一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 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分析理解: 1、人物: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贾谊。 2、正面:刘—李,白与贾作侧面处理 3、事件: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 4、事理:刘希望李能够重用白,李忌其才而排之。白的遭遇与贾相似。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文言文整体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

文言文整体阅读:谏太宗十思疏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B.纵情以傲物纵情:尽情 C.永保无疆之休休:美 D.所宜深慎深慎:特别谨慎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情不胜其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君当神器之重安步以当车 C.必积其德义积土成山 D.貌恭而不心服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3.下列句子与“以其无礼于晋”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中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一、试题回放(2010年上海市中考)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居住) (2)实勉我也。(其实,实际) 1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14、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治学严谨(勤勉好学)的态度。(3分) 二、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近几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都安排了四道题,12分。四题分别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篇章理解、主旨把握。具体的题目是,第一题是“解释加点词语”,有两小题,主要是实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中。第二题是“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小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第三题和第四题是主观简答题。通常第三题的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第四题多是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考题主要考查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2020高考考前指导——文言文阅读

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指导——文言文阅读策略【阅读指导】阅读文言文正确的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要求: ①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如果有主观题,先审题,带着问题去读文本。 ②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③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二步:细读题目要求: ①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代入法、排除法、比对法等,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②利用好最后概括分析选择题(还有实词解释题和句子翻译题)辅佐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步: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在具体语境中落实文句翻译。 【解题指导】 一、文言实词推断题或释义题: (一)选择题采用代入法。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根据语境判别。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命题时不常见的实词解释往往是正确的,而常见词语若解释成平常意义则可能是错误的。最高原则就是依据语境加以判别。 常用方法有:字形推断法;通假字推断法、联想推断法(课内字词、成语)、结构分析法、语法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等。 (二)释义题采用联系法。立足上下文断定词性及作用,结合实词积累,推敲语境义。 二、信息筛选题:采用排除法。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 三、概括分析题:采用比对法。1.仔细分辨,锁定区间。2.题文对比,排除干扰。 主要干扰类型有:(1)无中生有(2)曲解文意(3)颠倒时序(4)张冠李戴(5)偷换概念(6)事件杂糅(7)表述失度等等。 四、主观题:1.确定信息,审清题意;2.回归文本,圈划筛选;3.合理表述,概括答案。 一般要求概括与传主相关的信息有:品质、事件、原因、心理、表现等。注意信息区间要全,防止遗漏信息;语言锤炼要准确,避免答非所问。 常见传主性格特征: 文臣:修身爱民、好学聪颖、深谋远虑、恪尽职守、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廉洁无私、刚烈正直、谦虚谨慎、执政有方 武将:忠诚、勇敢、忧国、居功不傲、爱兵如子、足智多谋、受人爱戴 五、文句翻译题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轻易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含熟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

(完整word版)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诵读文言文。 (2)掌握阅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3)把握常见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点的奠基,精讲试题的引领及演练方阵的强化训练,从课内逐步走向课外,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并把握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每读一篇文言 文,要先通览全篇,初略掌握其大意,然 后再借助工具书,消灭阅读中的文字障碍, 弄懂难字、难词、难理解的语句,进一步 体会其含义之后,再逐句逐段地理解全篇 的内容。这就是古汉语常说的“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的道理。 2. 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 其一是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对文言字第14讲: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词,从字音到字义,都应读正确并理解准确明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时,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其二是认准通假字。通假字是借用一个音同或形近的字代替本字。 其三是弄清古今语句的异同。句子结构形式,一般来说,古今差别不大,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有些句子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学习的一种障碍。 3.要求学生常做翻译练习。 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综合训练,它既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又能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对于翻译,要做到忠于原文,不能望文生义,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紧扣课文,弄清字词本义,做到字字落实、词词落实、句句落实。按照以上步骤,多下功夫,文言文是可以学好的。 文言文答题技巧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在历次考试中,课外文言文失分也是十分严重的。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掌握不够好。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考前复习巩固! 中考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题型一:断句 方法指导:断句分为二种: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二是句子内部的停顿。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理解越准确,断句也越准确。 2.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停顿,对应原句标出停顿之处。 3.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 (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 题型二:文言虚词和实词 方法指导: 1.文言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4个,我们要熟记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根据这些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的相关考题。2.文言实词。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实词解释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字积累起来,以便自如地理解运用。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它对我们语文素养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内容上蕴涵着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美质,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因素。学习这些文质兼备的文言文,不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深邃,丰富典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能更好地继承人文传统,继承哲学和道德理念的传统,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母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现代汉语,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 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诵读 在文言文阅读中,朗读非常重要,它不但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经过反复朗读,自己也就能领悟文章的旨意了。以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在学生还没有读畅文章时,就急于转入串解这个环节,而这时,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文章的基本轮廓,对所读的材料还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对作品的语意还缺乏直接的感知,学生还没有通过充分诵读而产生求知的兴奋,这时的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诵读”不可忽略。 诵读,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能培养学习文言文的语感。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实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用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有些却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说明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这几个字连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水准,纵使悟性极大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升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没有多大协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能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所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在文言文教学中,过度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旧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这种现象还是存有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水准?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更好。 二、注意积累,增强词语和句式练习 如叶老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的达成,别无他法,只能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面对读物展开阅读过程,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反复,通过这样的“历练”,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能够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水准的时候,自己动脑、动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专题辅导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曹培丽 初中文言文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同学们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如何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一、“读”文本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对于课外文言文更是离不了“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由易到难,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文本,领悟主旨,并从中获得启示。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同学们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可以先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可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同学们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同学们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1: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

高考的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教师.doc

2014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 ( 史传文阅读 ) 一. 文言文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 人物传记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1.简介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经济状况, 及祖父、父亲等的学识、为人、性格、 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 2.人物的主要事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 1)时间,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纪年主要用的是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年号 纪年的标志是:①年号 +初,如:乾元初;②年号 +具体年代,如:泰始九年;③年号 +中,如:天监中;④年号 +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儿。 (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那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出来外,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襄阳,即为担任襄 阳太守。 (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 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 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卖什么,吆喝什么”。这“时、地、职”是事情分层 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会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 (4)人物,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 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①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②与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与下属之 间的关系;④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到与他(她)直接相处之 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 (5)事件,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 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3.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 在全文中。主要注意以下内容:( 1)作者的直接评价。如:史迁曰:;( 2)注意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如:孝甚,清慎亮直等;( 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值 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作者也会按照人物性格、作风去组织人物事迹,以此来表现任务的性格特点和 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阅读时把人物的性格、作风与人物事迹联系起来,读明白某一事迹要表现人物哪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也,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⑤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终于家。 性简傲,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王绩》)【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③凫:野鸭。④莳:移植。⑤东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有“登东皋以舒啸”句,“东皋”由此而来。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无妻子 ..()②日.与对酌() ③君有奴婢数.人()④终.于家()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其”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绩爱其真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1)①妻子儿女②每天③几,几个④终了,结束(2)C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相近结庐 【答案】遂/相近/结庐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刺史谒见,皆不答。 翻译: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翻译: 【答案】(1)即使有刺史来拜见他,他都不应答人家。(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4.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请你概括出两点。 【答案】(1)辞官回家后就随便在仲长子光的附近盖了茅屋居住。(2)有刺史来拜见,都不应答人

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言文阅读指导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要达到这些要求,要重视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等。一、文言实词的理解 学习文言文,重点应放在实词的理解上。因为实词面广量大,而且非常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勤查工具书,就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假字 古人写文章或抄书的时候,为了省事,或由于笔误,或由于当地的书写习惯,在当用甲字的地方,却借用了一个同音或音近的乙字。照乙字去理解,文句是说不通的。这本来是古人写别字的现象,但相沿下来,成了习惯,人们不把乙字看成别字,而视为甲乙两字通用,称为“用字通假”。甲字为本字,乙字为借字。

就本字和借字间的音、形来看,本字和借字不是音同就是音近,多数是字形有联系,并且一般是以笔画少的去代替笔画多的字。懂得通假宇的这个特点,当我们在阅读古文时,如果遇上的生词(字)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用字通假”的角度来考虑。可以只从字音上去寻求本字。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读一些古文,多记忆一些通假字。 (二)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用今义去理解一个词的古义,那就会出错。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 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了;“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又如古文中的“臭”字,既可指好气味,又可指坏气味,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其意义范围今比古小。 2.意义的转移。如古文中的“走”指快步跑,现在的“走”成了一般的步行。这种意义上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3.感情色彩的变化。上文所举的“卑鄙”,在古文中“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现在的“卑鄙”指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导读: 1.课文求义法 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下例: 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 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出自《过秦论》) 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解析 “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如: 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有的放矢的:箭靶)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假:借助) ③其文约,其辞微。(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 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解析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点。 2、了解“则、而”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与程序,会翻译文言句子并把握文章大意。 4、能归纳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复习方法:总结归纳法、实战演练法 课前自学导思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说中考文言文有哪几个考点? 2、请分别谈谈你把握的文言虚词“则、而”等有哪些意义用法? 3、请同学们能够迅速回答解释文言词语、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4、请同学们仔细回忆,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说说你平时是怎样概括文言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态度的。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探究点一:请同学们解释下列三个文言虚词,并根据所学文言文,举出例句归纳这些虚词的其他用法。 则:1、入则羞对其家室() 2、() 3、() 4、() 而: 1、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2、于是退而疾耕() 3、() 4、() 5、 () 其: 1、出则愧对其知友() 2、() 3、() 乃:1、乃狗劣也()

2、() 3、() 4、() 5、() 之1、于是猎兽之获() 2、() 3、() 4、() 5、() 探究点二:解释下列文言文实词,并翻译句子,体会解释、翻译的方法。 思考1:解释下列三组加黑加粗词语,体会释词方法。 A、人不对家富则市得良犬 B、乃狗劣也人曰 C 、常过人矣疾耕则家富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做题经验,用几个字简要概括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思考2: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同学们用来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有哪些?能否用几个字简要概括 探究点三:把握文章内容中心,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作者观点态度。 思考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是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 思考2:文中的好猎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原文谈一谈你的看法。 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简要谈谈你是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的 思考3:从好猎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以往的阅读中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如何呈现,你是如何作答的? 总结归纳,回扣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