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多余一句话

佚名

那天,我坐公交车去找朋友。

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不时露出茫然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

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子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大不了小伙子下一站下车到马路对面坐回去吧。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他对外地小伙子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可您瞧人这话,不像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啊“您”的。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

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吗?”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会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可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妖精似的!”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

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走不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子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子一直没有说话,估计受不了了,大叫一声:“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声音很快平息下来,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

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大伙儿先被带到公安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

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设计了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人物,很充分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在短小的篇幅里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B.“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可是“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并因此而受了伤,说明“我”也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

C.小说以沉重的语调叙述,文字间饱含着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担忧。使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不自觉地思考原因和反思自我。

D.小说段落短小,这种写法不仅可使叙事节奏加快,而且有利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描写需要。

(2)小说中“我”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余一句话”是指什么样的话?请简要说说出现“多余一句话”的原因。

【答案】(1)D

(2)①“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以“我”的口吻(第一人称)来叙述,使事件更真切、动人;

②“我”是事件的叙述者。更便于表达“我”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的态度;③“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的言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④“我”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起,表现出公交车上因口舌之争而演绎出的众生百态,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3)“多余一句话”指的是每每在冲突趋于化解之时,横生枝节,引起新的矛盾的话。(或答:人们在心里容不下、憋不住,有害无益,脱口而出,伤人害已的话语。)原因:①公共文明系统不稳定,缺乏有效制约(化解矛盾)机制;②社会成员文明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攻击性言行;③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互相歧视(互存偏见)、缺乏理解和包容。

【解析】【分析】(1)A项,心理、动作描写不充分,小说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采用语言描写来完成的。B项,“道德素质水平不高”错。小说中,“我”自己也说出了不冷静不得体的最后一句话,还受了伤,并不能说明“我”是个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要强调公共文明很重要。C项,“沉重的语调”错,此文的语言特点是轻松俏皮、诙谐幽默的。如狭隘会所最后写“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故选D。

(2)效果上,阅读小说发现,“我”既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这事件的叙述者,以“我”的口

吻来叙述,让读者感觉具有真实性。情节上,小说最后写到,“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架来着。我呼吁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显然,“我”还是事件的参与者,如果没有“我”多余的这句话,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混战”,从这个角度说,“我”推动了情节发展。主题上,“我”也是文中众多人物之一,与小说中的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等其他人物一起,表现出公交车上因口舌之争而演绎出的众生百态,揭示了在公共场合下,语言文明的重要性这一主旨。

(3)小说的标题就是“多余一句话”,情节中多次出现这句话,结合小说的中人物实在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多余一句话”,然后找出“多余”的“一句话”的共同点,就能理解和概括出“多余一句话”到底指什么样的话了。“……她(售票员)说了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个什么劲儿啊!’”“……大爷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她(一位小姐)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像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的,一肚子坏水儿的可多了呢!’”“……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妖精似的!’”“她(售票员)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走不了啊!烦不烦啊!’”“……外地小伙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我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瓜,和她计较什么呢?!’”根据以上不同人物说出的这“多余一句话”分析其含义:每每在冲突趋于化解之时,这“多余”的一句话,是本来平息的事情又横生枝节,引起新的矛盾。这是一句有害无益、伤人害已的话语。第二小问是原因概括题,回答时,要结合小说的内容,从社会和人物的角度分析原因。比如,社会成员文明程度不高,自控能力差,说话随意伤人。小说中的人物有外地小火、售票员、大爷、时髦小姐、中年大姐、“我”等人物,他们生活的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素养就更不相同,彼此之间都缺乏理解和包容,甚至互存偏见,所以才会有对他人产生攻击性的言语,最后大打出手,导致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所以呼吁公共文明系统建设有多重要。据以上分析,解答第二小问题的关键是梳理文章,找到答题的角度,如:“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公共文明精神和服务规范的缺失”以及“自控力较差”“缺乏理解和包容”等个人素养等方面。本题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以“我”的口吻(第一人称)来叙述,使事件更真切、动人;

②“我”是事件的叙述者。更便于表达“我”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的态度;③“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的言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④“我”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起,表现出公交车上因口舌之争而演绎出的众生百态,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⑶“多余一句话”指的是每每在冲突趋于化解之时,横生枝节,引起新的矛盾的话。(或答:人们在心里容不下、憋不住,有害无益,脱口而出,伤人害已的话语。)原因:①公共文明系统不稳定,缺乏有效制约(化解矛盾)机制;②社会成员文明素养不高,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攻击性言行;③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互相歧视(互存偏见)、缺乏理解和包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形象、手法等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详细而全面的了解。还要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了解文章的主旨,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

⑵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这类题一般从对其它人物、故事情节、表达主题的作用及给整个作品风格方面带来的效果方面入手分析。本文中的“我”的作用,首先是第一人称的使用,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更加具有真实感,其次,“我”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起活动,构成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从而突出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也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四点能答出三点即为满分。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探究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情节及主题,然后根据问题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本题“多余的一句话”是文章的标题,文中具体多余的话有六七处之多,要总结概括这些话的特点然后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产生的原因,也是要去分析概括这六七处“多余的话”是怎么产生的,要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分析,然后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转换角色

侯发山

二娃是“上一当烩面馆”的小伙计。不像正规的酒店,即使小伙计这个角色,也分前厅、后厨,前厅又分传菜的、迎宾的,后厨又分择菜的、洗涮的,等等,多了去。二娃没有具体的工作,却不轻松,有什么活儿干什么活儿,端盘子,抹桌子,扫地,擦玻璃,有时间还要起五更陪着老板去买菜。老板太抠门,大厨也不聘用,自己掌勺,服务员就聘用了两个人,除了二娃外,还有一个女孩子,山桃,她负责择菜,洗刷碗筷,吃饭时辰,还要站在门口招呼人。虽然忙一些,老板给的工资不低,管吃管住,每月两千元,这在同行业中已经是不低的了,有的星级酒店只给一千多一点。当然,这里是说钱不见钱,老板承诺年底一块儿给。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老板承诺开工资,放假,回家过年去。二娃盘算着自己能开多少钱,回家给爹捎个帽子,给娘选件羽绒服,给小妹买个手机……结果一晚上也没睡踏实,老是在做梦,一会儿梦见自己在超市挑选东西,一会儿梦见自己坐在火车上,一会儿梦见自己到老家了。等到醒来,已经是早上八点了。他慌忙爬起来,脸也顾不得洗,就蹬蹬蹬下楼了。面馆在一层,他住在楼上。结果大门没开,老板还没来!若搁往常,老板七点左右就到了。二娃忙打开门,发现山桃瑟缩着膀子站在门外面,山桃在另外一个地方,和一帮乱七八糟的女孩子住在一起。

两个人收拾罢房间的卫生,已经是九点钟了,老板还没来。怎么回事啊?二娃感到什么地方不对劲,打老板的电话,被告知手机已经关机。

二娃茫然无措的时候。陆陆续续来了几个人,都是找老板的:一个是房东,说是要房租的,一年的房租四万八,老板一分钱也没给;一个是杀猪的,是来要账的,说老板用了他大半年的肉,欠了五万多;一个是菜农,也是来要账的……原来老板承诺今天兑付,所以他们才来了。

到了十一点,老板还没露面,电话还是关机。直到这时,那几个讨账的感觉受骗了,对着二娃和山桃骂骂咧咧的,好像他们是冤的头,债的主。二娃和山桃不敢反驳,也不知道如何反驳,任凭他们的唾沫飞到脸上。

几个债主知道两个服务员也是受害者,欺负他们也没啥意思,便自认倒霉,就又骂骂咧咧地走了。

山桃松了口气,怯怯地说,二娃,咱也走吧?

二娃点点头,转而摇摇头,说,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咋走啊?

山桃说,我、我也没有路费……我身上只有十几块钱。

二娃说,你回家一趟得多少钱?

山桃说,汽车、火车、三轮车,得一千六百块。

咱两个差不多。二娃说,哎,这冰箱里还有肉,还有青菜,咱把路费挣出来再走吧?

山桃迟疑了一下,说你会做烩面?

二娃说,没有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把生的做成熟的就中,来咱这小店的,身份跟咱差不多,不是啥讲究人,即使有些差池,不会找麻烦的。

你真有把握?山桃扑闪着眼睛。

想着是给咱的家人做饭吃哩,能错到哪里去?二娃蛮有信心地说。

中!山桃的两只眼睛越来越亮。

说干就干,二娃把火打开,一边烧水,一边去切肉;山桃择葱、剥蒜……当把第一碗烩面端给一个中年汉子时,说实话,二娃的心里还没底,忙让山桃把醋、辣椒、盐拿过去,说大哥您看看合您口味不,需要啥您自己添加。

中年汉子哧溜了一口,头也不抬,说,中,中,中。

二娃和山桃相视一笑,信心大增。接下来,越发操心。还好,一碗接一碗,没有一个顾客说孬的。

忙到天黑,两人算了算账,挣了六百块。

照这个数目,咱再干六天就能把两个人的路费挣出来。二娃掰着指头说。

第二天早上,二娃去市场上进菜;山桃在店里忙活。九点钟,饭店准时开门营业。

这一天,两个人赚了七百块。

……

到了腊月二十八,二娃和山桃已经赚了六千块钱。二娃说,山桃,咱回家是不可能了,车票估计买不到了。咱不如不回家,继续干下去,然后把账一撮儿一撮儿还清再做打算,你看如何?

中!听你的。山桃说。

就这样,二娃和山桃干了多半年,终于还清了前任老板所有的欠款。

由于两个人用心经营,口碑传了出去,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要关门已是不可能了,两个人也舍不得关门,于是打出广告,招聘三个小伙计,把生意往红火处弄。

报名者蜂拥而至,当其中一名站在二娃面前时,他愣住了——这个人是年前逃跑的老板!

二娃不计前嫌,收留了老板。

没过多久,饭馆的名字由“上一当烩面馆”改为“小夫妻烩面馆”。怎么回事?您自个儿琢

磨去吧。

(选自《小说月刊》)(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钱不见钱”“承诺年底一块儿给”,巧妙再现、揭示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为后文老板当面赖帐的情节作铺垫。

B.事先空口承诺,事后当面赖账,严重违背了社会伦理、诚信经营等道德要求,小说借此引发了人们关于创业的思考。

C.二娃和山桃在老板约定发给他们工资日子的前夕都没有休息好,两人一夜都沉浸在美梦之中,因而第二天也都起晚了。

D.山桃“扑闪着眼睛”“两只眼睛越来越亮”,两次细节描写表现出了山桃一样的心理世界,也烘托了二娃的自信性格。

(2)小说以“转换角色”为标题,该如何理解其内容、寓意?请简要概括。

(3)小说结尾,老板回来应聘伙计,二娃收留了老板,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1)B

(2)①二娃、由山桃与他们的老板角色转换,伙计转换成老板,老板转换成伙计:②二娃与山桃,由伙计、同事的角鱼关系转换成夫妻角色关系;③不讲诚信者终究会转换成失败者,诚实讲信用者终究会成为成功者。

(3)①这样写能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增添小说的波折性;②这样写能回扣标题,完成二娃与老板之间的角色转换;③这样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烘托二娃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④这样写能启发读者思考,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宣传正能量,为读者树立学习的榜样。

【解析】【分析】(1)B项,“当面赖账”错误,选项分析不准确,从文中来看,老板是关机不现身;选项对小说主题的概括理解角度也不准确,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二娃,主题的概括应从他身上概括,而不应从老板身上概括。故选B项。

(2)结合文本内容“就这样,二娃和山桃干了多半年,终于还清了前任老板所有的欠款……二娃不计前嫌,收留了老板”分析可知,表层意思:二娃、山桃与他们的老板角色转换,伙计转换成老板,老板转换成伙计。结合文本内容“没过多久,饭馆的名字由‘上一当烩面馆’改为‘小夫妻烩面馆’”分析,二娃与山桃,由伙计、同事的角色关系转换成夫妻角色关系。结合“由于两个人用心经营,口碑传了出去,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好”“这个人是年前逃跑的老板”分析可知,不讲诚信者终究会转换成失败者,诚实讲信用者终究会成为成功者。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3)小说写的是大众创业的故事。二娃和山桃在“上一当烩面馆”打工,岁根年底,因债台高筑,老板失联了,出逃了。剩下这伙计俩,走投无路,回不了家过年,也无法应付纷至沓来登门讨债的人。绝望时,俩伙计商计利用冰箱里剩余的鱼肉菜蔬,自作主张、有针对性地面对顾客,做起烩面,辛苦经营了年前几日,竟赚起了小钱;又用心经营半年,俩人口碑传出,生意旺兴,还清了老板欠的债。俩人又收获了爱情,便招牌换记“小夫妻烩面馆”,打出广告,招聘小伙计,“把生意往红火处弄”。不想出逃的老板竟回来应聘。这样写能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增添小说的波折性。回扣标题“转换角色”。老板负债出逃和伙计绝处逢生转换角色的演绎,烘托二娃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使作品营造了一种十分感染读

者的艺术氛围,让人得到创业艰辛和如何成功的启迪,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二娃、由山桃与他们的老板角色转换,伙计转换成老板,老板转换成伙计:②二娃与山桃,由伙计、同事的角鱼关系转换成夫妻角色关系;③不讲诚信者终究会转换成失败者,诚实讲信用者终究会成为成功者。

⑶①这样写能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增添小说的波折性;②这样写能回扣标题,完成二娃与老板之间的角色转换;③这样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烘托二娃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④这样写能启发读者思考,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宣传正能量,为读者树立学习的榜样。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2)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窗

何蔚萍

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她一直倚在窗口。到夕阳在玻璃上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

“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贵呢?”

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她屏住了呼吸。

“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我有一个病人……

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你轻点。”

“干吗要轻点?我不是你的奴隶。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他竟答应了。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可竟也办不到。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

她变得心灰意冷。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

“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好,今天吃长寿面。”

“等等,请先打开书橱。”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鲁迅全集》?上帝呀!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我是上帝吗?哦,不。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为什么不能?你不希望我高兴…”声音中断了,断得突然。她急急关严了窗户,怕有什么再传过来。可委屈却关不住,由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然而,又是意外。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丁茜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那女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她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尽管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她却是第一次懂得回光返照。她怔地望着。直到那女的疲惫地垂下了脸。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

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阳光很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与下文“她极其无力”等照应,表明这是女邻居病体沉重,不胜操劳所致。

B.“…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这些议论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寡恩、不顾家庭的不满。

C.女邻居在爱人生日这一天为他准备了《鲁迅全集》作为礼物,由此可见“她”是个心思细腻、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人。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即全知视角来叙事,“她”的见闻感受贯穿全篇,这样便于作者自由灵活地掌控叙事的节奏。

(2)小说以“阳光很好”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以“阳光很好”结尾,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的丈夫对病人(女邻居)的关爱,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②以“阳光很好”收尾,还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3)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的发端,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②从主题意蕴看,“绿窗帘”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③从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解析】【分析】(1)B项,“表现了‘她’对丈夫刻薄寡恩、不顾家庭的不满”表述不当,小说中并未言及丈夫的刻薄寡恩,从文中“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这句可以看出,丈夫只是近段时间因为病人病重需要诊治而早出晚归,暂且无暇顾及家庭。

(2)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内容和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的表达作用及读者的阅读感受角度来回答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结构上与文章的关系,二是内容上与文章的关系。一方面,本文通篇都在描述女主人公爱情的不幸,与隔壁的幸福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即使隔壁的邻居拥有幸福的爱情,却为病魔所困。文章整体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而“阳光很好”放在结尾,在结构上,缓解了文章的压抑,给作品添加了一抹亮色,在内容上暗喻医生的关爱与丈夫的钟爱对女邻居来说像阳光一样。另一方面,对女主人公而言,“阳光很好”寓情于景,能表现出女主人公心情的舒缓,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3)学生通过感知文意,找出文中描写“绿窗帘”的语句,“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一句清脆悦耳却又不知所云的外国话,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然后进行分析。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内容的发端,它贯穿文章始终,是全文的中心线索。从主题意蕴看,“绿窗帘”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幸福,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从读者的阅读效果来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能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一直到文章结尾才给出答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故答案为:⑴B

⑵ ①以“阳光很好”结尾,给作品增添了一抹亮色。“她”的丈夫对病人(女邻居)的关爱,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②以“阳光很好”收尾,还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

⑶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的发端,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②从主题意蕴看,“绿窗帘”有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③从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

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首先要分析所给语段,在什么位置,结合文章主题看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为何这样写。文章的开头一般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尾段抒情议论句,一般有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的作用。也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一般有点明文章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

⑶此题考查学生理清结构、把握主题,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表明观点,其次要阐明理由,即好在哪里。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亮雨

南丁

①天空是明亮的。明亮的天空上洒下来游丝一样的细雨。雨也是明亮的。明亮的细雨飘洒游移中,有三位中年汉子站在山脚下,面对着一块矗立着的石碑,鞠躬致敬。那碑上刻着字:红心千秋照,青山万古存。

②亮雨中,这三位对着石碑鞠躬致敬的汉子,一点也不朦胧,个个清晰可辨。身材高挑,戴着眼镜,长发自然地卷曲着的这一位,是抒情诗人。都是中等个头,都是留着短发,都是黑不溜秋的这两位,一位是小说家,一位是县委书记。书记的眼睛里燃烧着热情。小说家的眼睛里沉淀着思索。

③他们三位,在亮雨中走了被六位数字的树覆盖着的三道岭两道沟,又回到了这山脚下,重新站在这矗立着的石碑前,对着“红心千秋照,青山万古存”这十个字鞠躬。腿疲乏,心振奋。“青山对红心,万古存对千秋照,还是很讲究的,当然算是好句子。总是感觉一般化。仿佛在哪里见到过。转了三道岭两道沟,看到了那些树,触摸到了那些青枝绿叶,这才读懂了这几个字。”抒情诗人发议论。“你转了三道岭两道沟,就读懂了。我可是转了许多年。你们都了解我。我原来是一个伐木者。”县委书记说。他的个头低,声音也低。“《伐木者,醒来》。智利诗人聂鲁达有首长诗,就叫这个题目。你这个伐木者,不是已经醒来了吗?当然,你和聂鲁达写的伐木者是两回事。总是醒来了。醒来的伐木者同志。”“醒来了。还真费了不少事。”小说家不说话,在凝注着刻在碑上的字,不知是在欣赏那仿宋体的书法,还是在琢磨那刻字的艺术。“在构思。”诗人悄悄地向书记说。

④一个人,一个庄稼汉,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也逃脱不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命运。他被打倒了,被罢官了,靠边站了。他被打发到这片荒山上劳动改造。十年,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于是,这原本荒芜的三道岭两道沟,便被六位数字的树覆盖着了。六位数字,还不能称作是一片森林吗?……这个人,这个庄稼汉,这个共产党

员,这个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这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真算得上是一条汉子!……他在哪里呢?他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他死于癌症。是在曙光即将照耀的时辰。他有什么遗憾吗?在告别这个世界时,竟没有看到曙光。没有!他虽然没有看到这曙光,但是他相信这曙光,他相信这曙光必定会照耀这片森林的。要不然他就不会种树了。是这样的吧?……为什么好人总是得癌症呢?……他的外部形象如何?这并不重要。细节,细节是很重要的。需要了解。可是,最重要的,这个人物,这条汉子,这篇生活故事的魂,已经有了。是很能拨动活着的人们的心弦的。我的心弦就被拨动了。我总是埋怨:耽搁了十年时间;我总是骄傲地宣称:十年动乱中没有写一个字。现在想来,不知有什么可骄傲的?看看他!他不是种了一棵树。他是造了一片森林!好一片森林!在这又明亮又湿润的如丝细雨中,它显得多么灿烂辉煌啊!灿烂,辉煌。我们的词汇多么贫乏,多么无力。这片森林,是灿烂辉煌所能形容得了的吗?它们能表达出这片森林的内涵形象吗?……

⑤“我们好像该往回走了。”小说家回过头来,看到了那双燃烧着热情的眼睛。他们离开那矗立着的石碑,往停在不远处的吉普车走去。那辆绿色的吉普车,在细雨中,多么鲜亮,就像那片正在抽枝长叶的森林一样。“蓬勃、兴旺、灿烂、辉煌!”诗人也用了这个贫乏而无力的词汇,也加了个叹号。小说家在心里苦笑。“我好像看到他了。他就在这片森林之中。这个当代的造林之神。那每一片树叶,都是他的生命的延续。”诗人继续抒情。这个立意如何?仿佛也不见得好。有一点陈旧,好像还没有深入到这一个形象的丰富生动的内核里面去。也难怪,我们刚刚接触到这个形象。还有待深入。小说家听着,思索着。

⑥车在细雨中行进。“我可不能指望人家给我树碑。我只希望我死后,也能留下一片绿色。”是书记的男低音。坐在前座的小说家,沉淀着思索的眼睛闪烁了一下,仿佛捕捉到了一个什么意念。这篇生活故事,它的标题,是否可以借用这六个字——留下一片绿色?怎么样?倒可以作为一个供选择的方案。

⑦天空是明亮的。明亮的天空上洒下来游丝一样的细雨。雨也是明亮的……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排行榜》,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转了三道岭两道沟,就读懂了,我可是转了许多年才懂”是县委书记说的话,自谦中暗含对诗人轻率说“读懂”的批评。

B.三位中年汉子站在山脚下,面对一块矗立着的石碑鞠躬致敬,这既刻画了三人对纪念对象的怀念与崇敬,又引起了下文的情节描写。

C.雨中三个人的身材、发型和眼神各不相同,从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感知诗人热情浪漫,小说家厚重深邃,县委书记热情内敛。

D.转了三道岭两道沟归来,诗人热情赞美,小说家深沉思索,县委书记心怀景仰,这些表现尽己所能,造福一方的庄严主题。

(2)小说第④段关于小说家的描写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3)小说用“亮雨”作标题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

(2)心理描写。①从赞美种树人和追忆“文化大革命”自己无所作为表现小说家的崇敬和愧疚之情。②从侧面衬托种树人功绩伟大,品德高尚。③丰富小说内容,凸显小说的主旨。

(3)①环境方面:亮雨是三个人活动的自然背景,烘托人物复杂的心情。②主题方面:亮雨象征着种树人的高风亮节,隐喻个人心灵受到洗礼。③读者方面:亮雨有悬念效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A项,“自谦中暗含对诗人轻率说‘读懂’的批评”错,县委书记的话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无批评之意。C项,“雨中三个人的身材、发型和眼神各不相同”错。“身材高挑,戴着眼镜,长发自然地卷曲着的这一位,是抒情诗人。都是中等个头,都是留着短发,都是黑不溜秋的这两位,一位是小说家,一位是县委书记”,原文中没有描写诗人眼神,小说家和县委书记的身材、发型相同。D项,“表现尽己所能,造福一方的庄严主题”错,面对祭拜的这样一个人,诗人,小说家,县委书记,各有各的感悟,诗人因满山的绿树抒情,小说家陷入对作品立意的思索。其间,话最少的是县委书记:“我可不敢指望人家给我树碑,我只希望我死后,也能留下一片绿色。”留下一片绿色,县委书记的一句话警醒了诗人和小说家,也让读者的眼前灿亮一片。若论相知深浅,这位县委书记该是最懂那位长眠者的心思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一片绿色,泽被千秋后代。这应该是地下长眠者最想告诉后人的话。故选B。

(2)本题中,联系第三段结尾的“小说家不说话,在凝注着刻在碑上的字,不知是在欣赏那仿宋体的书法,还是在琢磨那刻字的艺术。‘在构思。’”诗人悄悄地向书记说”,第四段的内容“一个人,一个庄稼汉……它们能表达出这片森林的内涵形象吗?……”应该是对小说家的心理描写,从赞美种树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看,表现了小说家对种树人的崇敬之情;从小说家追忆“文化大革命”自己无所作为的心理来看,表现了小说家的愧疚。又自然衬托了种树人的伟大高尚,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3)本文的标题“亮雨”是小说的自然环境因素,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从表达主题方面来看,“亮雨”象征种树人的高尚品质、隐喻种树人带给小说中“三位中年汉子”的心灵洗礼,暗示小说的创作意图;从艺术效果看,“亮雨”的概念很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故答案为:⑴B;

⑵心理描写。①从赞美种树人和追忆“文化大革命”自己无所作为表现小说家的崇敬和愧疚之情。②从侧面衬托种树人功绩伟大,品德高尚。③丰富小说内容,凸显小说的主旨。

⑶①环境方面:亮雨是三个人活动的自然背景,烘托人物复杂的心情。②主题方面:亮雨象征着种树人的高风亮节,隐喻个人心灵受到洗礼。③读者方面:亮雨有悬念效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的要求是“小说第④段关于小说家的描写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分析。

(3)本题考查探究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

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么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1)下列对小说节选部分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黛玉关于读书的回答既写出了她的谨小慎微、留心在意,也写出了她的敏感自尊、讨好取巧。

B.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是因为他认为今天神仙似的妹妹也应该有玉,却没有,然后狠命摔玉,认为佩戴的玉不是好东西。

C.“摔玉”既表现了宝玉在家中所受的娇惯,也透露出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D.贾母的先“搂”后“哄”,后来的“亲与他带上”,体现了贾母对宝玉的无比疼爱和娇纵。(2)《红楼梦》中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形神兼备,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选文中举例说明。

【答案】(1)A

(2)“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贾宝玉的这句话充分体现其落拓不羁、蔑视权贵、大胆否定封建正统教育的性格特征。“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玉摔了“通灵宝玉”,这实际上是对封建宿命论的反叛,是任性率真性格的体现。

【解析】【分析】(1)A项,“自尊”“讨好取巧”说法不妥。黛玉回答宝玉的话与之前回答贾母的话不同,说明她很谨慎细心,也是寄人篱下的一种敏感,生怕说错了话,所以当贾母说姐姐妹妹们没读什么书,只认得几个字时,她便知道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外婆是不大支持女孩子博学的。她就改变了说法,不敢表露自己的真才实学了。故选A。

(2)结合“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分析,写出了宝玉见到黛玉时候的开心。结合“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分析,写出了宝玉任性率真的性格。结合“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分析,充分体现其落拓不羁、大胆否定封建正统教育的性格特征。

故答案为:(1)A;

(2)“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贾宝玉的这句话充分体现其落拓不羁、蔑视权贵、大胆否定封建正统教育的性格特征。“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宝玉摔了“通灵宝玉”,这实际上是对封建宿命论的反叛,是任性率真性格的体现。

【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错误多集中在分析、印证环节。命题者一般采用曲解词义、改变时间地点、改变对象、改变原因条件等方式设置错误。此类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题文对照”,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认真比对,从而找到对应的成语。发现错误,确认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人物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需要结合文中人物语言分析,点明人物性格特征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鱼骨

迟子建

他们说这条江在几十年前是用麻绳捕鱼的。他们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陶醉的光辉。

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冬天就谈论起关于这条江的故事。风雪像铠甲一样包围了镇子的时候,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望大地,都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而逼人的寒冷也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小镇。

也记不得是哪一天了,总之是有那么一天,漠那小镇最敏感的女人旗旗大婶忽然向全镇的人宣告了一条重要的消息:镇长成山家门前晃着一堆鱼骨。其中有一根鱼脊骨像大拇指那般粗。它们是鲜鱼的鱼骨,鱼骨上缠着带着红色腥味的血丝。

于是,镇子上男女老少就像去赶着看一场露天电影似的,纷纷走出自家的门院,带着惊

喜和疑惑去看那一堆鱼骨。

那真的是一堆鱼骨,旗旗大婶没有说错。它们很生动地躺在一片白雪地上,极北的太阳很冷清地照出它们象牙般的肤色。

“嗬呀,这么漂亮的鱼骨,一定是条二三十斤的大鱼!”旗旗大婶在人群中感慨着,然后把目光投在我的身上说,“外乡人,你没有见过这样的鱼骨吧?”

“这么粗的我见过,但这么漂亮的没见过。”

“是啊,这条江开了怀了!”有人跟着说。

这条江在几十年前,可以很随意地用麻绳系起一张网,撒在江中,然后鱼就像爬满了篱笆的葫芦似的钻了一网。起网时鱼尾翻卷,鳞光闪烁,那真是让人百思不厌的美好时光。

可是几十年后,江水不似往昔那般喧嚣,它平静而沉稳,就像个行将入土的人。而漠那小镇的人们,一到漫漫长冬的时刻,就热切地思恋起她的过去。

人们议论了一番,兴致就蓬勃起来了。大家纷纷回家,准备着捕鱼的工具。旗旗大婶很慷慨地把那块最精彩的鱼骨送给我了。

傍晚,天气骤然冷起来。白蒙蒙的江面上弥漫着无边的寒气。旗旗大婶凿好了第一口冰眼,将一张大网甩进江底。

平素寂静的江面霎时活跃起来了。远远近近的都是人影。近处的人影像被风摇摆的黑橡树,而远处的人影则模模糊糊,像夜空中的云彩。

一个小时过去后,旗旗大婶打算起第一片网了。

“这网头很轻,好像是……”旗旗大婶顾自说着,蹲在冰眼前熟练地拽起网来。

银白的渔网从黑沉沉的江水中被提出来了。一出水面,它们就变成了一块大花布。网上有的地方恰恰被火光照着,就成了一片霞光;有的地方隐在夜色中,就变成了灰蓝。旗旗大婶沉默着,我沉默着,寒风也冷峭地沉默着,只有火盆热烈地响着,那些贪婪的火舌活跃地舔着夜色。

整片网起出来了,没有一条鱼。旗旗大婶一屁股坐在冰上,阴郁地抽起烟来。旗旗大婶抽烟抽得很凶。

我走上江岸,把皮袄裹紧,站在黑沉沉的柳毛丛中。此时的漠那小镇,在风雪中静静地沉睡了。镇子中听不见狗吠,所有的房屋都融在蒙蒙的夜色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这条冰封的大江,却渔火点点,人影绰绰,全然一幅原始村落的平和的生活图画。

旗旗大婶起了三片网,基本都空,她忽然怀疑起那一堆鱼骨来。

后半夜是最难捱的时光。寒冷、饥饿、疲乏同时袭来。我觉得双腿已经冻得麻木不堪。夜空中的繁星好像离我们这般的近,又那般的远。

凌晨四点多钟,旗旗大婶已经起了十二片网了。冰面上扔着几条杂鱼。

天有些灰蒙蒙了,灿烂的群星也显得不那么灿烂。江面上泼墨似的摊着一堆堆火盆燃尽的残渣,而寒气把每个人的脸都弄得又红又粗的,像是松树皮。

旗旗大婶守了一夜,虽然哈欠连天,但精神却很饱满。她说这几条杂鱼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于是她又讲起这条江的过去。她说每次渔汛到时,捕上来的鱼摆满了江面,家家都要套上狗爬犁才能把鱼装回去。

江面上残灭的渔火忽明忽灭。而远方大山的轮廓却渐渐澄澈起来。八点左右,在东边天出现一团毛茸茸的太阳,被寒气包裹着的像堆羽毛的太阳。漠那小镇的上空升起了一缕缕

迷茫的炊烟。

这时,镇长成山突然出现在江面上。他像巡逻兵似的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然后把江面上所有捕鱼的人召集在一起,庄重地宣布了一桩秘密。

那堆鱼骨是他故意摆在那的。因为他们接到了一个任务:要把这山林中的一头大黑熊活活捉住。他们已经多年不做这样的事了,他担心他们胜任不了猎熊的工作。所以,就试探着摆出鱼骨,看他们是否还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而有耐力。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外乡人,目睹了人们晚上冒着严寒在江面捕鱼却所获无多的情景,“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对镇长成山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从他的三两语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

C.几十年前人们可以在“这条江”里轻松地捕到很多鱼,如今它却失去了活力,这是人类过度打渔造成的,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D.从鱼骨出现时漠那小镇人们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曾经的传统渔猎生活还是那般热切地憧憬、思恋,这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

(2)小说中画横线的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以“鱼骨”作为题目,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烘托人物心情。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们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②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③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了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3)①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论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宣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③在主题上,借鱼骨突出主题。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④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

【解析】【分析】(1)B项,概括镇长是一位“决心带领全镇人们致富奔小康的优秀基层领导人的形象”文中没有依据,有意拔高人物形象;C项,“小说借此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牵强,小说并没有点明江中鱼减少是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的;E项,“体现了小镇人思想的顽固性”说法欠妥,从前捕鱼丰收的情景是小镇人记忆中的美好生活,与现实无鱼可捕的情景形成了对比,不能因此就断定小镇人思想顽固。

(2)三处画线句子写的都是夜晚江面捕鱼时的景物,这就为故事展开、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第一处是在旗旗大婶起第一网之时,作者没有写人们对网的关注,而是描写了周围的景物,突出了人的“沉默”、风的“沉默”和“火”的贪婪,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第二处景物描写是在人们坚持到了凌晨之后,群星不再灿烂,火也只剩灰烬,景物是没有生气的,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失望。第三处主要是描写太阳初升的

情景,突出了景物“迷茫”的特点,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失落和迷茫。三处景物描写按时间顺序展开,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3)从表面来看,鱼骨就是文中提到的大鱼的骨头,深层来看,镇长放置鱼骨是为了考验小镇人的敏感和耐力,小镇人看见鱼骨则产生了捕获大鱼的期望和行动。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由鱼骨写起,鱼骨引发打渔的行动,结尾揭示鱼骨出现的原因,鱼骨串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起到了线索作用。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旗旗大婶围绕鱼骨的一系列表现,使这个人物个性鲜明。鱼骨引发小镇人对过去的回忆,使小镇人立刻行动起来,表现出小镇的敏感和耐力,有突出主题的作用。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烘托人物心情。第一处用沉默的寒风,活跃、明亮的火光烘托出第一网出水时人们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二、三处则突出人们的坚忍和淡淡的失落。②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③从夜里的火盆到不再灿烂的群星再到初升的太阳,显示了时间的推移,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⑶①从情节结构上,鱼骨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鱼骨叙写了发现鱼骨、看鱼骨、议论鱼骨、在鱼骨的启示下捕鱼及说出鱼骨真相等内容;②在人物形象上,通过写旗旗大婶宣告鱼骨消息,受鱼骨感召寒夜捕鱼,突出了她敏感、坚韧执著的形象;③在主题上,借鱼骨突出主题。小说借与鱼骨有关的一系列事件,写出了人们对过去的怀恋,表达对小镇人身上那种敏感和耐力并没有丧失的精神的礼赞;④在情感上,鱼骨凝聚了镇长成山对人们像几十年前一样的敏感和耐力回归的期许,以及旗旗大婶对捕获大鱼的期盼。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此题考查文本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同时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景物描写是至关重要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而且它与文章的主题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密不可分。景物描写作用有:①烘托人物心情②交代时代背景③渲染当时气氛④表现人物性格⑤为下文做铺垫⑥推动情节发展⑦与下文相照应

⑶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表达效果。回答时首先要根据文章主旨,表明观点,其次要阐明理由,即好在哪里。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矞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

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赤鼻矶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

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既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C.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壁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苏轼一生中最有影响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2)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3)余秋雨说:“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C

(2)①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③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3)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A项,“将错就错”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苏轼“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B项,“先叙后议”说法错误,应是夹叙夹议。D项,“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壁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不是余秋雨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故选C。

(2)对苏轼的雕像的描写主要集中在3、4两段,结合“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突出苏轼是黄州的主角;“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等分析,对他外貌的描写,直观地展现了苏轼儒雅的形象;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引出下文,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情感上的作用就是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3)“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重点要分析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从文章的第6段“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开始,以后的几段重点介绍了黄州在苏轼的一生中的作用,可结合关键句子来分析。如“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

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等。最后根据这些关键句子进行整合,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学方面,思想性格方面,生活方面。

故答案为:(1)C;

(2)①直观地展现苏轼儒雅的形象;②说明苏轼是黄州的主角,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苏轼在黄州事迹的描述;③表达对苏轼的景仰之情。

(3)①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②思想性格方面,苏轼在黄州开荒种地,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③生活方面,苏轼在饮食上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使之成为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技巧的分析,有语言的品味,有主旨的体悟。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把握各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

(2)本题考查分析文段作用的能力。具体为要求分析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的作用,属于概括题。可从内容,结构和情感等角度来分析。

(3)本题考查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理解句子,可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