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低周波穴位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研究

低周波穴位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6362704.html,

低周波穴位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研究

作者:朱叶琳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7期

【摘要】目的分析低周波穴位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脊髓损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低周波穴位刺激,最后总结所得结果。结果比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排尿次数、排尿量、尿残余量和最大膀

胱容量,后者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低周波穴位刺激;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7..02

神经源性膀胱疾病的引发因素较多,如:药物、神经系统疾病和先天发育不佳等,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周围神经,对膀胱中枢进行抑制,从而引发排尿功能异常。在康复医学合并症中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较为常见,若不能及时处理会提升多种并发症发生率,如:尿路感染、结石和肾功能衰竭等,从而提升死亡率[1]。为此,本文要研究脊髓损伤患者开展低周波

穴位刺激的临床价值,现将具体流程和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脊髓损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1.4士6.25)岁。

1.2 诊断及剔除依据[2]

诊断依据:患者受到外伤致使胸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异常,与美国脊柱损伤学会制定的标准相符。

剔除依据:患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心、脑和肺);伴有水电解质异常;患者留置导尿管;伴有严重泌尿系统、肾积水和肾脏疾病。实施膀胱造瘘术和尿道前括约肌切开术的患者。

1.3 方法

首先让患者保持仰卧位,之后选取适宜的穴位,如:双侧膀胱俞穴、肾俞穴、足三里和三阴交,同时还包括气海、关元和中极。进行第一个疗程时,刺激量需低于患者耐受量的十分之

神经源性膀胱的X线诊断

神经源性膀胱的X线诊断 延安市人民医院放射科(716000) 苏中堂张恒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X线表现及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神经源性膀胱的X线表现,所有病例行静脉肾盂造影或膀胱造影检查。结果:膀胱呈不同程度扩张,呈圆顶塔状,膀胱壁呈多发小憩室,可有单侧或双侧输尿管返流伴输尿管、肾盂积水。结论:本病发病原因及病理改变各不相同,膀胱造影可明确反映疾病的X 线表现。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膀胱造影X线诊断 神经源性膀胱,又称为膀胱神经机能障碍,是调节和控制排尿生理活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及尿道功能障碍。本病发病原因很多,各种病因引起的神经源性膀胱炎都产生排尿障碍,并由此引起一系列相应的功能和结构方面的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本病从X线诊断方面报道较少。现将我们近年来收集的18例报告如下,并对其X线诊断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0-53岁,平均35岁。其中8例为隐性脊柱裂,临床表现为腰痛、遗尿、下腹痛、尿急,2例腰骶部毛发增生;7例为腰椎压缩性骨折伴脊髓神经断裂而致截瘫,临床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3例为脑出血,临床表现为夜间遗尿、尿失禁。 18例患者行静脉肾盂造影或膀胱造影,在电视透视下经导管将造影剂注入膀胱,然后摄膀胱前后位、左后斜位、右后斜位各一张。 2结果 18例X线表现均为膀胱不同程度扩张、容积增大,膀胱呈圆顶塔状、膀胱外壁呈小而多发的憩室,10例有双侧输尿管返流及输尿管积水,8例为右侧输尿管返流合并右肾、右输尿管积水。 3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可以是中枢性的或周围性的,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的及混合性的。其发病原因很多,如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畸形、脊髓痨、外伤、感染、肿瘤等。因病变部位和性质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病源部位在大脑皮层调节系统,如神经中枢发育不全、脑出血、脑瘤和脊髓多发性硬化症等。 o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在第2骶椎以上的脊髓或脑的广泛病变,使骶髓排尿反射中枢或高级神经中枢失去联系,感觉丧失,膀胱随反射而收缩。多见于马尾神经损伤及横贯性脊髓炎等。 ?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脊髓第2-4骶椎反射中枢病变,使膀胱失去支配成为自主器官。膀胱充盈到压力超过括约肌收缩力时,尿液自行排出,而不能完全排空。多见于创伤、肿瘤、感染等。 ?感觉神经麻痹性膀胱:供应膀胱神经的感觉支或脊髓神经的感觉传导束病变导致膀胱感觉丧失,不能及时排尿而产生尿潴留和过度充盈后的尿失禁,如严重的脊髓痨、脊髓休克和进行性肌萎缩等。 ?运动神经瘫痪性膀胱:膀胱神经的运动支或脊髓神经的运动神经元病变,造成膀胱肌力减退甚至丧失,病人有尿意及膨胀感而不能排尿,有尿潴留及尿失禁,如脊髓灰质炎及多发性脊神经炎。 本病的临床变现为排尿感觉异常,控制失常导致多次不规则少量排尿以及各种尿失禁等,并可同时伴有大便失禁或便秘等。长时间尿潴留可导致感染及结石,并发憩室时可有血尿。最常见的症状是排尿困难和不能自主排尿。儿童常伴有尿脓毒症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在造影时通常可有以下X线表现: 1膀胱改变。一类是由于膀胱张力低、无张力或肌无力形成的张力缺乏性膀胱,表现为膀胱重度扩张,膀胱边缘光滑,排尿后有大量残余尿。上述改变并非神经性膀胱炎的特征性改变,也可见于膀胱颈或膀胱颈以下的梗阻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后尿道瓣膜形成和尿道损伤后狭窄等。另一类是由于长期膀胱内压增高所形成的张力增高膀胱,整个膀胱呈棱形或三角形,底宽上窄,近似塔状。亦可形成各种不规则形状。膀胱肌肉不规则增粗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肌肉束,向膀胱内凸出,使膀胱壁毛糙,通常称之为膀胱小梁形成。在较重的病例其小梁之间有多发性、大小不等的憩室状 ) 308 )5现代医用影像学62009年10月第18卷第5期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体会 发表时间:2011-10-14T09:28:22.2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21期供稿作者:黄阳芳李艳杨永琼[导读] 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 黄阳芳李艳杨永琼(云南大理州医院康复科云南大理 671000)【中图分类号】R6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102-02 【摘要】目的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支配膀胱的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受损,导致膀胱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膀胱训练的目的是维持膀胱正常的活动度,预防尿路感染、结石、瘘管等并发症,尽早去除尿管,重新训练适当的排尿方式,在心理上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达到使病人能够解决尿潴留及失禁的问题,进一步实现生活自理的目标。方法主要的训练措施有:定时夹闭尿管保持膀胱容量,制定饮水计划、盆底肌肉训练法、屏气法、叩击法、间歇性导尿法、长期留置尿管法皆可并为排尿训练过程中。结果膀胱训练不仅在生理上解决了患者的痛苦,在心理上更能使病人重新找到自信,树立继续生活的信心,康复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讨论经过膀胱训练,改善患者排尿方式,增加患者的自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和心理负担。【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康复训练当脊髓损伤致神经源膀胱时,患者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排尿障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行评估,判断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进行常规的肛门外括肌张力检查,肛门反射试验,球海绵体肌试验,冰水试验,有条件进行动态膀胱功能分析,然后根据神经症状不同区分是无抑制性神经性膀胱、痉挛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松弛性膀胱,再确立训练方法。神经源性膀胱排尿障碍训练 1 心理疏导 多数患者由于不了解自己的疾病往往期望值高,而当一旦长时间没见好转又出现很沮丧的心理而不配合治疗,所以之前的健康教育显得犹为重要。我们不但要告知排尿障碍的病因还要告知评估预后,同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强调训练的必要性。通过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根据病情制定相适宜的训练方案,进行再一次告知,充分得到病人的信任从而积极配合。 2 制定饮水计划定时夹闭尿管 无论是尿潴留还是尿失禁,保持膀胱正常容量很重要。通过观察了解病人的排尿情况制定饮水计划,按每小时均匀饮水100-150ml,留置尿管每2-3小时开放尿管一次,保持膀胱的容量达到300-400ml。当达到这个容量时它能刺激膀胱壁逼尿肌的反射性收缩最能奏效。所以膀胱训练应先控制尿量,达到刺激膀胱的目的。使膀胱内的尿液能稳定、规律的增加,不会暴起暴落。否则若尿量太多,便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破坏膀胱壁的肌内纤维与神经组织。若尿量太少,则膀胱壁逼尿肌处于不敏感状态,不宜接受外界的刺激,不宜产生反射性的收缩。而且太少的尿量无法充分稀释膀胱内的细菌与沉淀物,使尿路感染与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增高。所以每天的尿量最好在1500-2000ml左右。 3 诱导排尿 松弛性和感觉麻痹型膀胱配合腹肌盆底肌肉的练习,进行间歇导尿前先用诱导法如放自来水阴部冲洗以建立反射弧的方法,找到触发点,轻拉阴毛诱导排尿。病情允许情况下身体前屈来增加腹压,创造排尿的环境。排尿结束测残余尿,当残余尿在80ml,每周测一次。 4 热敷按摩 痉挛性膀胱一般在脊髓休克期过后6-8周开始出现发射性膀胱收缩,给予热敷按摩,利用热使肌肉放松,按摩也是促进排尿的目的。 5 药物治疗 尿潴留时肌内注射卡巴胆碱,或用开塞露2支肛塞。肛塞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直肠壁,促进肠蠕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排便,同时反射性兴奋盆腔神经,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及膀胱内括约肌松驰,加之排便时腹直肌及膈肌收缩,腹内压及膀胱内压增高促使排尿。 6 针灸 利用针刺穴位刺激排尿。 7 功能性电刺激 排尿训练所使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刺激膀胱的反射性收缩和增加腹压。目前增加腹压的手法用得很少,它的缺点是易引起尿液返流致逆行感染。通过低频电刺激逼尿肌引起肌肉收缩,促进排尿。对于上神经元病变的膀胱,因膀胱本身的收缩力仍然保留,所以只要刺激延髓内的排尿中枢,便能激发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而达到排尿的目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膀胱壁逼尿肌松弛,膀胱内及尿道的压力较低。所以主要以增加腹压的方式来解决潴留问题。 8 手法排尿 屏气法:病人取坐位,放松腹部,身体前倾,屏住呼吸,用力将腹压传到膀胱、直肠和骨盆底部。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使大腿贴近腹部,防止腹部膨出,增加腹部压力。注意此法对心脏病人不适用。 手压法:双手拇指置于髂脊处,其余手指放于下腹部膀胱区,用力向骨盆下压。也可双手握拳,代替手指加压。加压时须缓慢轻柔,避免使用暴力,造成损伤。 两种方法不能同时使用 在膀胱训练的过程中,间歇性导尿能帮助引流出过多的残余尿减轻病人的不适,直接从膀胱导出无菌尿做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及检查残余尿量,鉴别是否因尿闭或尿潴留引起排尿困难,以协助诊断。再配合膀胱训练,不但提高了不需要导尿管的比率,也使得不再需要导尿就可排光膀胱内尿液的时间提早。根据残余尿的多少,我们可以知道排尿训练的方式是否合适。间歇性导尿除了以上的好处之外,还可以保留膀胱的弹性,并增加膀胱贮存尿液的容量。需要注意的是:导尿用物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为女病人导尿时,应辨别清楚尿道口,如误入阴道,应更换导尿管再行插入。选择光滑和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前要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插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粘膜。若膀胱高度膨胀,应逐渐将尿液放出,每次放尿不超过1000ml,以防膀胱内压力突然降低而引起血压下降或引起膀胱粘膜急剧充血、出血。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学常规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自主神经受损,使膀胱排尿功能紊乱或丧失。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可分为无抑制性膀胱、反射性膀胱、自主性膀胱、感觉麻痹性膀胱、运动麻痹性膀胱等。 【一般护理】 1.保持会阴部清洁。 2.保留导尿期间按保留导尿护理常规。 3.每1-2周行尿常规检查一次,注意有无尿量感染。 4.保护患者的隐私。 【专科护理】 1.和患者共同制定饮水计划。 2.合理安排间歇导尿时间,避免影响日常生活及日间其它康复治疗,避免影响夜间睡眠。 3.准确记录残余尿量,根据残余尿量安排导尿次数。 4.膀胱功能磨练每日1-2次。 5.指导并教会患者或照顾者行自家清洁导尿。 【健康指导】 1.膀胱功能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鼓励患者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2.保留导尿期间适当多饮水,达到自动冲洗膀胱的目的。 3.定时开放尿管,每次排尿时有意识的做正常排尿的动作,同时叩击耻骨上区。

4.行间歇导尿期间,严格按要求饮水(饮水计划)、以保持每次膀胱残余尿量不超过500ml。 5.导尿前先自排小便。 神经源性大肠护理常规 【概念】 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是指与排便相关的神经损伤后,由于排便中枢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缺乏胃结肠反射,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最后导致排便障碍。神经源性大肠功能障碍分为反射性大肠和弛缓性大肠。 【一般护理】 1.保持床单整洁,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压疮发生。 2.营造一个适合排便的环境。 3.肠鸣音恢复后,不论损伤平面如何,都应鼓励患者行排便训练。 4.尽量少用药物,可使用大便软化剂,用量个体化。 【专科护理】 1.行直肠功能训练:腹式呼吸、腹部按摩、穴位刺激、肛周刺激、肛门内外括约肌刺激等,坚硬的大便应该用手抠出。 2.使用栓剂(如开塞露)时应越过括约肌,贴近肠壁上,注意勿损伤肠壁。 3.每日1-2次模拟排便。 4.如果患者能坐直到90°,应让患者坐在便池或坐便椅上,让重力协

神经源性膀胱EAU指南+LUTS

Guidelines on Neurogenic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M. St?hrer, B. Blok, D. Castro-Diaz, E. Chartier-Kastler, G. Del Popolo, G. Kramer, J. Pannek, P. Radziszewski, J-J. Wyndaele ?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2010

Table of ConTenTs Page 1. AIM AND STATUS OF THESE GUIDELINES 4 1.1 Purpose 4 1.2 Standardization 4 1.3 References 4 2. BACKGROUND 4 2.1 Risk factors and epidemiology 4 2.1.1 Brain tumours 4 2.1.2 Dementia 4 2.1.3 Mental retardation 5 2.1.4 Cerebral palsy 5 2.1.5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5 2.1.6 Basal ganglia pathology (Parkinson’s disease, Huntington’s disease, 5 Shy-Drager syndrome, etc) 2.1.7 Cerebrovascular (CVA) pathology 5 2.1.8 Demyelinization 5 2.1.9 Spinal cord lesions 5 2.1.10 Disc disease 5 2.1.11 Spinal stenosis and spine surgery 5 2.1.12 Peripheral neuropathy 6 2.1.13 Other conditions (SLE) 6 2.1.14 HIV 6 2.1.15 Regional spinal anaesthesia 6 2.1.16 Iatrogenic 6 2.2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6 2.2.1 Introduction 6 2.2.2 Definitions 7 2.3 Classification 9 2.3.1 Recommenda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 10 2.4 Timing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10 2.5 References 10 3. DIAGNOSIS 17 3.1 Introduction 17 3.2 History 17 3.2.1 General history 17 3.2.2 Specific history 18 3.2.3 Guidelines for history taking 18 3.3 Physical examination 19 3.3.1 General physical examination 19 3.3.2 Neuro-urological examination 19 3.3.3 Essential investigations 21 3.3.4 Guidelines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21 3.4 Urodynamics 21 3.4.1 Introduction 21 3.4.2 Urodynamic tests 21 3.4.3 Specific uro-neurophysiological tests 22 3.4.4 Guidelines for urodynamics and uro-neurophysiology 23 3.5 Typical manifestations of NLUTD 23 3.6 References 23 4. TREATMENT 25 4.1 Introduction 25 4.2 Non-invasiv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26 4.2.1 Assisted bladder emptying 26 4.2.2 Lower urinary tract rehabilitation 26 4.2.3 Drug treatment 26 2 UPDATE MARCH 2008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6-04-27T15:57:07.3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1期作者:杨文超 [导读] (广西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脊柱骨病科广西桂林 541002) 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r 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杨文超 (广西桂林市解放军第一八一医院脊柱骨病科广西桂林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与临床对策。方法: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6例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排尿训练,对比2组的自主排尿时间及残余尿量(volume of residual urine,RUV)。结果:(1)干预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为(56.34±12.53)d,RUV为(57.02±10.6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r 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058-02 SCI是外科临床中的常见病,神经源性膀胱是其最主要的住院并发症之一,近年来不断有报道称在住院期间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缓解神经源性膀胱状况[1],本文中将探讨SCI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与临床对策,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我院2009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6例SC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2~67岁,平均(44.61±6.82)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11例、高处坠落7例、摔伤5例;SCI部位:颈髓12例、胸髓6例、腰髓5例。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5~65岁,平均(42.64±5.75)岁;发病原因:交通事故14例、高处坠落6例、摔伤3例;SCI部位:颈髓13例、胸髓7例、腰髓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开展排尿训练:(1)排尿意识训练:指导患者体会膀胱区内胀、麻感觉,了解膀胱充盈先兆,指导其在会阴区、大腿内侧、臀部范围寻找排尿反射扳机点,每次排尿前对扳机点进行刺激,诱导排尿。(2)Grede刺激排尿[2]:保持盆底肌肉放松,双手置于膀胱上,由底部向上按摩,慢慢向下挤压膀胱,直到排出尿液。(3)饮水控制:严格控制患者每天的饮水量,三餐饮水量平均400 ml左右;同时控制导尿时间,日间每4-6 h/次,导尿量400~500 ml/次;夜间根据患者饮水情况采用保留尿管。(4)心理指导:SCI患者多是意外伤害造成,因此多伴有焦虑、悲观等,在工作中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给予疏导与安抚;介绍膀胱功能训练的作用与注意事项,争取家属的理解,增加患者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5)出院指导:SCI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结石等并发症的风险非常,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泌尿系并发症的防治相关知识,使其出院后进行自主排尿训练、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等,提高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1)自主排尿时间:患者从受伤后致自主排尿时间,RUV<100 ml且建立规律性排尿可判定为自主排尿[3]。(2)RUV:采用直接测定法经尿道插管将患者膀胱内的残余尿抽出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0.05时认为两组之间所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为(56.34±12.53)d,RUV为(57.02±10.64)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SCI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并发症,患者在外力作用下多会伴有神经元损伤,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排尿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长期排尿不畅会导致感染,反复感染所造成的肾衰竭是SCI患者病死率上升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SCI患者发生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因尚不明确,但是普遍认为其是由于脊髓在外力作用下造成不同平面损伤,伴有反射性膀胱膨胀;而且患者住院后以留置尿管为主,长期留置导尿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另外,SCI患者膀胱排空障碍,导致膀胱长期过度充盈、膨胀,也会造成膀胱黏膜水肿、充血,防御机制下降,也会诱发神经源性膀胱[4]。 通过本组研究,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自主排尿时间,RU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开展排尿训练可以明显缩短SCI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苑芬,赖文娟.袁群兰.电子脉冲并排尿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干预,2011,10(4):4-5,66. [2] 闫桂虹,姚绯,谢菲等.自制排尿装置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8(16):1497-1498.

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因神经病变或损害导致的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异常:一、储尿期功能异常,主要病变为膀胱的感觉敏感、渐退或丧失,逼尿肌反射亢进,低充盈性膀胱,膀胱容量减小或增大等;二、排尿期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和尿失禁。本文详细阐述了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 一、概论 1、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改变 神经源性膀胱可以由脑桥上、脊髓、骶髓下和外周神经病变引起。根据以尿动力学为基础的 Krane-Siroky 分类法,可将其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无反射两大类。逼尿肌反射亢进可以合并以下几种情况: 1 、括约肌协同正常, 2 、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3 、内括约肌协同失调。而逼尿肌无反射也可合并以下几种情况: 1 、括约肌协同正常; 2 、不能松弛的外括约肌; 3 、去神经支配的外括约肌; 4 、不能松弛的内括约肌。 最新,国际尿控协会( ICS )将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也进行了分类。其中,充盈期的病理生理改变可分为:1 、感觉减退或过敏; 2 、植物神经感觉; 3 、膀胱容量缩小或增大; 4 、逼尿肌反射亢进; 5 、括约肌无反射。排尿期的尿动力学改变可分为: 1 、逼尿肌无反射; 2 、外括约肌反射亢进; 3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4 、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 2、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评估 对每一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都应该进行详细、确切的临床评估,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评估内容包括: 1 )病史,其中最重要的是神经系统的病史,要包括神经系统病变损伤的平面和损害程度; 2 )综合评估,包括家庭方面的评估; 3 )排尿日记和症状评分,这可为量化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进一步制定诊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4 )生活质量综合评估和治疗要求; 5 )体格检查,重点要检查腰骶部皮肤感觉、肛门紧张性和括约肌自动收缩、球状海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

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障碍分类*导读: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其途径包括:…… 膀胱功能障碍的分组已有很多分类,各有其临床价值和意义。 1、基于运动神经损伤水平神经源膀胱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膀胱(U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LMN,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2、基于膀胱功能状况,包括: .脊髓休克膀胱 .无抑制性膀胱 .反射性膀胱:协同与不协同 .自主性膀胱 .运动麻痹性膀胱 .感觉麻痹性膀胱 .混合性上运动神经元膀胱和下运动神经元膀胱 3、从处理的角度膀胱功能障碍类似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移动的潜能主要取决于关键步态肌群的残留运动控制能力,而不

是取决于脊髓损伤水平或不随意肌群的收缩功能。同样膀胱功能分类不依赖于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而取决于尿道外括约肌的残存功能。所以,脊髓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能否在排尿时开放尿道外括约肌(图11),其途径包括: (1)通过残存完整的大脑脊髓通路随意控制尿道外括约肌 (2)通过皮肤和其它的刺激在脊髓水平产生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反 射性开放 (3)采用功能正常的手间断进行自我导尿 4、综合性分类根据以上概念,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可分为四型: (1)C型:在排尿过程中具备大脑控制下随意放松尿道外括约肌 的能力,常见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如半切综合症和中央索综合症。EMG研究可以发现尿道外括约肌随意收缩和放松,几乎所有具备肛门括约肌随意收缩与放松和单侧或双侧脚趾随意运动的 患者的逼尿肌和括约肌具有协调功能,且有望恢复正常膀胱功能。 (2)S型:约10%~15%的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失去尿道外括约肌的皮层控制,可采用Crede腹部挤压、用力摒气和叩击法达到协同反射性括约肌放松,?尿道动力学研究可见协同逼尿肌-括约肌模式。 (3)Q型:此型患者多为完全性四肢瘫,无皮层控制和尿道外括 约肌的脊髓协同放松,亦无正常手功能实施自我导尿,不能通过随意的或会阴的刺激使膀胱排空,导尿仅能由护理人员完成,部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取穴规律探讨

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刘提(硕士研究生)];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杜元灏);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李晶) 作者简介:刘提(1992-),女,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针灸病谱研究三E?mail:tjzjlt@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6362704.html, 通信作者:杜元灏(1964-),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针灸病谱及针刺治疗中风的微血管机制研究三E?mail:jpjs _c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76362704.html, 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取穴规律探讨 刘提 杜元灏 李晶 【摘要】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膀胱功能障碍疾病三本文针对针灸治疗该病的取穴规律进行探讨,通过查阅古籍并检索近10年临床研究文献,统计腧穴的归经二部位二频次等,认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以传统选穴方法为主,如循经取穴二局部取穴二俞募配穴等,同时受到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知识的影响,选取以可直接刺激神经根或相关神经分布区的腧穴为主三 【关键词】 针灸;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 取穴规律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5.029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指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其中脊髓损伤是造成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原因三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等排尿功能障碍,中医学属 癃闭”或 遗尿”范畴三近年来随着脊髓损伤患者人数日益增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越来越高三泌尿系 并发症是中国脊髓损伤后患者晚期死亡的首要原因[1],因此改善膀胱功能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脊髓损伤后NB 患者的治疗目标三针灸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医学疗法越来越得到重视三但针灸腧穴繁多,取穴原则各异,疗效不一三本文通过查阅古代典籍,梳理古人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对近10年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统计分析文献现代临床研究所选取的腧穴,探讨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NB 的腧穴选取 规律,以期为临床选择最佳的腧穴组方提供理论依据三1 古代中医对于排尿功能障碍的认识1.1 病因病机 古代医籍中并未有与脊髓损伤后NB 完全相对应的疾病名称,但有大量关于 癃闭” 小便不通” 遗尿” 小便不禁”等排尿功能障碍类疾病的记载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问四灵兰秘典论“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3-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2010年全文版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 廖利民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宋 波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编 付 光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编委 季惠翔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果宏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陈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李明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审查委员会 杨 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李龙坤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杜广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沈 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吴士良 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 卫中庆 南京鼓楼医院 谢克基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冷 静 上海仁济医院 郑少斌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赵耀瑞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陈 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杨金瑞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方祖军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 许传亮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宋希双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王 平 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李振华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文建国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辉良 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关志忱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徐 刚 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黎 玮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邱建宏 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刘润明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 崔 喆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何舜发 澳门仁伯爵医院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英 文 缩 写 中 文 Alzheimer’s disease AD 阿尔茨海默氏病 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 ALPP 腹压漏尿点压 Bethanechol supersensitivity test BST 氯贝胆碱超敏实验 Bulbocavernosus reflex BCR 球海绵体反射 Botulinum toxin A BTX-A A型肉毒毒素 Clea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CIC 清洁间歇导尿 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 DNB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 DSD 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Detrusor hyperreflexia DH 逼尿肌反射亢进 Detrusor instability DI 逼尿肌不稳定 Detrusor overactivity DO 逼尿肌过度活动 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 DLPP 逼尿肌漏尿点压 Detrusor bladder neck dyssynergia DBND 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 Detrusor external sphincter dyssynergia DESD 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EAU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 Electromyography EMG 肌电图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GBS 格林-巴利综合征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ICI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ty ICS 国际尿控协会 Idiopath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IDO 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Intrinsic sphincter deficiency ISD 尿道固有括约肌功能缺陷 Ice water test IWT 冰水实验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C 间歇导尿 Intravesic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VS 膀胱腔内电刺激 Multiple sclerosis MS 多发性硬化症 Neurogenic bladder NB 神经源性膀胱 Neurogen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NDO 神经源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Overactive bladder OAB 膀胱过度活动症 Phas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PDO 期相性逼尿肌过度活动 Parkinson’s disease PD 帕金森病 Sacral anterior root stimulation SARS 骶神经前根刺激术 Sacral deafferentation SDAF 骶神经去传入术 Sacral nerve stimulation SNS 骶神经刺激术 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 骶神经调节 Terminal detrusor overactivity TDO 终末期逼尿肌过度活动 Urethral pressure profile UPP 尿道压力描记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 摘要:探讨了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通过清洁间隙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的多种方法,使膀胱功能更好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更好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隙导尿;管理方法。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反射异常及大、小便失禁等相应的病理改变,是一种严重致残性损伤[1]。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困难,伤后功能障碍多,是残疾人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群体。目前,我国有脊髓损伤者120多万人,并以每年约1万人的速度递增。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医学难题,还没有最好的医疗方法,但是试验和实践表明,正确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好的回归社会。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后,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尿液的功能障碍[2]。 1.排尿的神经支配:大脑皮层、脑干、脊髓、外周神经。正常人一天排尿约4-8次。 2.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 2.1 中枢神经疾病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等。 2.2脊髓损伤外伤、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腰椎板切除术等。 2.3骶髓损伤骶髓肿瘤、椎间盘突出、骨盆挤压伤等。 2.4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艾滋病、带状疱疹、马尾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病变、盆腔广泛性手术后、吉兰-巴雷综合征、生殖肛门区的严重疱疹、恶性贫血和神经梅毒等。 2.5盆腔手术直肠癌、子宫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清除等。 3. 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 3.1根据临床表现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尿失禁、尿潴留、尿失禁和尿储留并存。 3.2根据欧洲泌尿协会提供的Madersbacher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类 ⑴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⑵逼尿肌过度活跃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⑶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过度活跃。 ⑷逼尿肌活动不足伴括约肌活动不足。 4.评定 4.1一般情况观察患者排尿障碍的特点,询问有无膀胱充盈感、排尿感等,了解饮水和排尿习惯;是否有外伤、手术、糖尿病、脊髓炎等病史或者用药史。 4.2体格检查注意患者血压;腹部检查:注意腹肌张力、小腹有无包块、压痛、膀胱充盈状况;神经系统检查:如感觉、反射、肌力、肌张力等,其中会阴部的检查很重要,如球肛门反射检查及肛门指检,球肛门反射阳性,提示脊髓休克期已经结束,肛门指检可以判断脊髓损伤患者是完全性损伤或不完全性损伤。 4.3实验室检查根据医嘱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细菌培养、细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