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资源保护法_答案

环境资源保护法_答案

环境资源保护法_答案
环境资源保护法_答案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人类的环境利用行为与环境要素及其性状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91页)

5.从生态学意义上看,()是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A.公民

B.法人

C.公众

D.团体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从生态学意义上看,公民(自然人)是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77页)

6.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是指()。

A.环境法

B.资源法

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D.污染治理法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65页)

7.环境公益诉讼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公民诉讼的一种新的诉讼形态。

A.法国

B.日本

C.中国

D.美国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环境公益诉讼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公民诉讼的一种新的诉讼形态,其宗旨不在于通过诉讼维护专属于原告的利益,而在于通过私人诉讼保护因私人或政府机关的行为而受损的环境公共利益。(81页)

8.2011年6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提出了与环境性质相似的()的概念。

A.国土空间

B.国家空间

C.土地空间

D.国有空间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2011年6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提出了与环境性质相似的“国土空间”的概念,即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力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水、领海、领空等。从政府环境管理的围上看,国土空间的概念已将环境概念的外延予以了扩大,更加强调了地域空间对人类生存和环境的整体影响与作用。(48页)

9.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

A.立法体系

B.国际法体系

C.国法体系

D.渊源体系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渊源体系是指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71页)

10.在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稳定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执法就比较()。

A.宽松

B.严格

C.稳定

D.动荡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在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稳定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执法就比较严格,相反,在社会面对诸如金融危机等复杂的经济情势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执法就比较宽松。(66页)

11.自然公园制度是()建立的。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日本在1874年建立了自然公园制度,1898年制定了《森林法》。(54页)

12.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合型的环境保护理念基本形成,这就是()思想和战略的出现。

A.反环境污染

B.快速发展

C.零速增长

D.可持续发展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合型的环境保护理念基本形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的出现。(53页)

13.公众环境权益理论源于西方国家法学界倡导的()。

A.环境平衡论

B.环境权论

C.环境可持续论

D.环境发展论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公众环境权益理论源于西方国家法学界倡导的环境权论。是20世纪70年代依据宪法基本人权保障规定引申出来的一种新的权利形态。(77页)

14.到()以环境污染为突出表现的环境问题在主要工业国家发展到了顶峰。

A.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C.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环境污染为突出表现的环境问题在主要工业国家发展到了顶峰。(50页)

15.1930年,()通过了世界上首部保护自然遗迹的法律,并且设立了36个自然保留地。

A.法国

B.比利时

C.罗马尼亚

D.意大利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1930年,罗马尼亚通过了世界上首部保护自然遗迹的法律,并且设立了36个自然保留地。(54页)

16.()是我国最重要的一部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A.《环境保护法》

B.《自然保护法》

C.《侵权责任法》

D.《循环经济促进法》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环境保护法》是我国最重要的一部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72页)

17.现在欧洲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环境法律是()在1306年颁布的禁止在()使用露天燃煤炉具的条例。

A.法国查尔斯六世,巴黎

B.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伦敦

C.法国路易三世,巴黎0

D.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伦敦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现在欧洲有据可查的最早的环境法律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1306年颁布的禁止在伦敦使用露天燃煤炉具的条例。(54页)

1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最主要特征。

A.社会性

B.政策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社会性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最主要特征。(65页)

19.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是()。

A.20世纪50年代起至60年代末

B.20世纪50年代起至7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起至70年代末

D.20世纪60年代起至80年代末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20世纪50年代起至70年代末,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

(58页)

20.根据(),国务院于1974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它标志着国家级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在我国诞生。

A.《环境保护法(试行)》

B.《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C.《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D.《只有一个地球》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根据国务院批转了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国务院于1974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它标志着国家级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在我国诞生。(59页)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

1.行政强制执行的具体方式包括()。

A.加处罚款或滞纳金

B.代履行

C.恢复原状

D.拍卖

E.拘留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行政强制执行的具体方式包括:加处罚款或滞纳金,划拨存款、汇款,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代履行等。(89—90页)

2.目前日本的各种环境权利的表述被法理学界称为“新的权利”,包括()。

A.日照权

B.舒适权

C.言论自由权

D.知悉权

E.厌烟权

【正确答案】ABDE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目前日本的各种环境权利的表述被法理学界称为“新的权利”,包括日照权、厌烟权、舒适权、知悉权、平等的生存权等。(78页)

3.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表现包括()。

A.通过环境质量体系认证

B.获得绿色标签认定

C.推行清洁生产

D.主动对外宣示企业环境保护守则

E.参与环保公益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表现包括:第一,通过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或获得绿色标签认定。第二,推行清洁生产。第三,主动对外宣示企业环境保护守则。(84—85页)

4.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包括()。

A.社会性

B.整体性

C.综合性

D.政策性

E.科学技术性

【正确答案】ACDE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可以归纳为:社会性、政策性、科学技术性和综合性四个方面。(65页)

5.根据《物权法》规定,下列资源归国家所有的包括()。

A.海域、水流

B.矿藏

C.城市的土地

D.城市郊区的土地

E.荒地、滩涂

【正确答案】ABC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物权法》的规定,矿藏、水流、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48—49页)

6.环境监测一般包括()。

A.环境质量监测

B.环境物理监测

C.污染源监测

D.应急监测

E.自然资源监测

【正确答案】AC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检测、污染源监测与应急监测等三大类。(89页)

7.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方面。

A.市场失灵

B.政策失误

C.科学不确定性

D.国际贸易的影响

E.自然因素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市场失灵;二、政策失误;三、科学不确定性;四、国际贸易的影响。(52—53页)

8.在中国,通过政策和法律宣示为国家基本国策的事业包括()。

A.计划生育

B.环境保护

C.一夫一妻

D.耕地保护

E.节约资源

【正确答案】ABDE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在中国,通过政策和法律宣示为国家基本国策的事业有四项: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节约资源。(86页)

9.综观现代环境问题的演变历程,可以将其分为()。

A.地域环境问题时期

B.历史环境问题时期

C.国际环境问题时期

D.全球环境问题时期

E.国环境问题时期

【正确答案】AC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综观现代环境问题的演变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地域环境问题时期、国际环境问题时期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时期三个阶段。(50页)

10.国务院批转了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首次确立的方针包括()。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C.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D.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人类的环境利用行为与环境要素及其性状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91页)

4.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是指()。

A.环境法

B.资源法

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D.污染治理法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65页)

5.自然公园制度是()建立的。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日本在1874年建立了自然公园制度,1898年制定了《森林法》。(54页)

6.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是指()。

A.生态循环

B.生态系统

C.生态平衡

D.生态圈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49页)

7.根据(),国务院于1974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它标志着国家级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在我国诞生。

A.《环境保护法(试行)》

B.《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C.《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D.《只有一个地球》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根据国务院批转了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国务院于1974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它标志着国家级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在我国诞生。(59页)

8.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

A.立法体系

B.国际法体系

C.国法体系

D.渊源体系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渊源体系是指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外在表现形式所组成的有机整体。(71页)

9.1930年,()通过了世界上首部保护自然遗迹的法律,并且设立了36个自然保留地。

A.法国

B.比利时

C.罗马尼亚

D.意大利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1930年,罗马尼亚通过了世界上首部保护自然遗迹的法律,并且设立了36个自然保留地。(54页)

10.针对人口增多和工业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有限提出的()的理论。

A.反环境污染

B.环境污染根源的资本理论

C.零速增长

D.返回原始状态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20世纪中叶在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反环境污染的理论。例如,针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的资本积累和垄断资本是环境污染根源的资本理论;针对人口增多和工业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有限提出的零速增长理论;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破坏提

出的返回原始状态的理论等等。(53页)

11.行为人在自然状态下为了生存繁衍、适应环境变化所进行的利用和改变环境的活动是指()。

A.本能利用行为

B.开发利用行为

C.适应利用行为

D.保护行为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本能利用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然状态下为了生存繁衍、适应环境变化所进行的利用和改变环境的活动。(91页)

12.公众环境权益理论源于西方国家法学界倡导的()。

A.环境平衡论

B.环境权论

C.环境可持续论

D.环境发展论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公众环境权益理论源于西方国家法学界倡导的环境权论。是20世纪70年代依据宪法基本人权保障规定引申出来的一种新的权利形态。(77页)

13.经过一千年的发展,至()之前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思想已逐步完善。

A.汉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经过一千年的发展,至汉之前中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思想已逐步完善。(57页)

14.从生态学意义上看,()是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A.公民

B.法人

C.公众

D.团体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从生态学意义上看,公民(自然人)是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77

页)

15.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政府的()。

A.基本前提

B.主要容

C.重要目标

D.在保证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政府的重要目标。(86页)

16.到()以环境污染为突出表现的环境问题在主要工业国家发展到了顶峰。

A.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C.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环境污染为突出表现的环境问题在主要工业国家发展到了顶峰。(50页)

17.环境公益诉讼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公民诉讼的一种新的诉讼形态。

A.法国

B.日本

C.中国

D.美国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环境公益诉讼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美国公民诉讼的一种新的诉讼形态,其宗旨不在于通过诉讼维护专属于原告的利益,而在于通过私人诉讼保护因私人或政府机关的行为而受损的环境公共利益。(81页)

18.产品消耗的环境成本由他人承担而他人并未通过市场得到补偿是指()。

A.对生态系统评估不当

B.环境成本外部化

C.产权界定不清

D.科学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环境成本外部化,即产品消耗的环境成本由他人承担而他人并未通过市场得到补偿。(52页)

19.2012年新修订的民诉法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赋予了()。

A.政府机关

B.社会公益组织

C.公民个人

D.法律规定的机关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2012年新修订的民诉法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赋予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公民个人尚不是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81页)

20.权利人可以主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要素及其自然性状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质财富

B.客观存在的非物质财富

C.环境功能

D.环境效能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而言,权利人可以主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要素及其自然性状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财富。(92页)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

1.2010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区域。

A.优化开发

B.重点开发

C.禁止开发

D.限制开发

E.选择开发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D

【答案解析】2010年6月,国务院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家层面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62页)

2.综观现代环境问题的演变历程,可以将其分为()。

A.地域环境问题时期

B.历史环境问题时期

C.国际环境问题时期

D.全球环境问题时期

E.国环境问题时期

【正确答案】ACD

【您的答案】D

【答案解析】综观现代环境问题的演变历程,可以将其分为地域环境问题时期、国际环境问题时期以及全球环境问题时期三个阶段。(50页)

3.国务院批转了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首次确立的方针包括()。

A.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B.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C.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D.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E.整体统筹,携手利民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D

【答案解析】国务院批转了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首次确立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32字方针;并就全面规划,工业合理布局、老城市环境改造、综合利用、除害兴利与对土壤、植物、江河、海域、森林、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以及环境监测、环境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投资和设备等方面都作出了规定。(59页)

4.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将环境问题分为()。

A.第一环境问题

B.原生环境问题

C.第二环境问题

D.次生环境问题

E.人为环境破坏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D

【答案解析】根据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不同,一般将环境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这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二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这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题。(50页)

5.目前日本的各种环境权利的表述被法理学界称为“新的权利”,包括()。

A.日照权

B.舒适权

C.言论自由权

D.知悉权

E.厌烟权

【正确答案】ABDE

【您的答案】D

【答案解析】目前日本的各种环境权利的表述被法理学界称为“新的权利”,包括日照权、厌烟权、舒适权、知悉权、平等的生存权等。(78页)

6.我国参加了大量的国际环境条约和公约,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国际环境条约包括()。

A.《南极条约》

B.《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C.《防止海洋石油污染的国际公约》

D.《东南亚及太平洋植物保护协定》

E.《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正确答案】ABCDE

【您的答案】D

【答案解析】我国参加了大量的国际环境条约和公约,其中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国际环境条约包括:《防止海洋石油污染的国际公约》、《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东南亚及太平洋植物保护协定》、《南极条约》、《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等。(75页)

7.行政强制执行的具体方式包括()。

A.加处罚款或滞纳金

B.代履行

C.恢复原状

D.拍卖

E.拘留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D

【答案解析】行政强制执行的具体方式包括:加处罚款或滞纳金,划拨存款、汇款,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代履行等。(89—90页)

8.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方面。

A.市场失灵

B.政策失误

C.科学不确定性

D.国际贸易的影响

E.自然因素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D

【答案解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一、市场失灵;二、政策失误;三、科学不确定性;四、国际贸易的影响。(52—53页)

2.人类的环境利用行为与环境要素及其性状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

A.主体

B.客体

C.标的

D.容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人类的环境利用行为与环境要素及其性状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91页)

3.()是指受法律调整的环境利用行为主体间发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容的环境利用关系。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B.环境与资源利用法律关系

C.环境预防与治理法律关系

D.环境与资源调整法律关系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受法律调整的环境利用行为主体间发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容的环境利用关系。(75页)

4.到()以环境污染为突出表现的环境问题在主要工业国家发展到了顶峰。

A.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B.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C.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环境污染为突出表现的环境问题在主要工业国家发展到了顶峰。(50页)

5.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政府的()。

A.基本前提

B.主要容

C.重要目标

D.在保证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政府的重要目标。(86页)

6.从生态学意义上看,()是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A.公民

B.法人

C.公众

D.团体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从生态学意义上看,公民(自然人)是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77页)

7.权利人可以主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要素及其自然性状是指()。

A.客观存在的物质财富

B.客观存在的非物质财富

C.环境功能

D.环境效能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而言,权利人可以主的、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要素及其自然性状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财富。(92页)

8.针对人口增多和工业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有限提出的()的理论。

A.反环境污染

B.环境污染根源的资本理论

C.零速增长

D.返回原始状态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20世纪中叶在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反环境污染的理论。例如,针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的资本积累和垄断资本是环境污染根源的资本理论;针对人口增多和工业经济增长以及资源有限提出的零速增长理论;针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破坏提出的返回原始状态的理论等等。(53页)

9.行为人在自然状态下为了生存繁衍、适应环境变化所进行的利用和改变环境的活动是指()。

A.本能利用行为

B.开发利用行为

C.适应利用行为

D.保护行为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本能利用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然状态下为了生存繁衍、适应环境变化所进行的利用和改变环境的活动。(91页)

10.2012年新修订的民诉法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赋予了()。

A.政府机关

B.社会公益组织

C.公民个人

D.法律规定的机关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2012年新修订的民诉法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赋予了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公民个人尚不是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81页)

11.()被称为环境保护的耳目。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监测

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D.防污治污手段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C

【答案解析】环境监测被称为环境保护的耳目。(66页)

12.根据(),国务院于1974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它标志着国家级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在我国诞生。

A.《环境保护法(试行)》

B.《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C.《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D.《只有一个地球》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根据国务院批转了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国务院于1974年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它标志着国家级的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在我国诞生。(59页)

13.环境公益诉讼是20世纪70年代源于()公民诉讼的一种新的诉讼形态。

A.法国

B.日本

C.中国

D.美国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C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与答案(一)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与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A.6月5日B.7月5日 C.8月5日D.9月5日 2.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哪国学者第一提出的( )。 A.日本B.中国C.美国D.德国 3.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按照是()。 A.环境标准样品标准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基础标准D.环境质量标准 4.我国最早提出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进展的战略方针是在() A.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爱护会议 B.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爱护会议 D.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5、清洁生产”概念最早产生于() A、美国 B、英国、 C、中国 D、欧盟(欧共体) 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的规定,环境阻碍评判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时期报批?() A.设计时期B.可性性研究时期 C.竣工验收时期D.投入使用时期 7、我国《环境爱护法》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所规定的诉讼时效是() A.1年B.2年 C.3年D.5年 8、下列关于矿产资源的讲法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任何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 B.关系国计民生的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一样矿产资源能够由集体所有 C.除依法由集体所有的以外,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 D.个人不能成为开采国有矿产资源的主体 9、我国法律首次显现“公害”一词,是() A.1978年的《宪法》B.1979年的《环境爱护法(试行)》 C.1982年《宪法》D.1989年《环境爱护法》 10、《水污染防治法》没有禁止新建排污口的水体爱护区是() A.重要的渔业水体B.重要的江河发源地 C.风景名胜水体D.生活饮用水源 二、多项选择题(2分×5=10分,备选项中有2—4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全部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产业革命后到20世纪50年代闻名的公害事件有() A.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B.伦敦烟雾事件 C.水俣病事件D.博帕尔事件 2、我国环境与资源法的差不多原则包括() A.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进展的原则 B.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爱护、改善相结合的原则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D.环境责任与环境民主原则 3、环境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或申请强制执行应当具备的条件是() A.环境行政相对人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应当承担某种义务 B.环境行政相对人在法定期限内有意没有履行该义务 C.环境行政机关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D.作出强制执行决定的环境行政机关,必须享有该项行政强制执行权 4、下列哪些行政责任形式属于补救性的环境资源行政责任?() A.赔礼道歉B.排除危害C.行政处罚D.停业治理

(环境管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扌 学试题及答案> LOG| YOUR LO( 某某广告设计有限么 Mil:制伐电片、电‘旧则?石駅肚、产品动画设计、广告设计、发布、 An album of paintinss of call ins card of the professional electron that make? electron, catalos product animation design, advertis?K?nt design, release, installs

2 0 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28)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 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以下要素中不属于环境范畴的是 A.湿地 B.野生动物 C.风景名胜区 D.民俗 2.遵循生态平衡等自然规律,体现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是 A.社会性 B.政策性 C.科学技术性D?综合性 3.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以下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不包括 A.检察机关 B.法律规定的具有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权的行政机关 C.法律规定的社会团体 D.个人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不适用的领域有 A.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B.渤海 r *平注D —yT別百护IV 5:国家禁止?销看象牙制品的规定符合的国际公约是 A.1989年巴塞尔公约 B. 2015年巴黎协定 C. 1963年维也纳公约 D. 1973年华盛顿公约 6.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对超标排污的,责令限期治理,所处以的罚款是应 缴排污费数额的 A?1倍以上2倍以下B. 2倍 C. 2倍以上5倍以下 D. 5倍 7.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开展的活动是 A.建设排污口 B?新建供水设施 C.开展旅游经营 D.从事垂钓活动 8 ?依法对造成我国海域污染的外籍船舶行使登轮检查权的部门是 A.国务院环保部门 B.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四)第七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讲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学习本章,要求考生了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依据,掌握各项原则的作用,了解其贯穿实施,尤其重点理解公众参与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等内容。本章为重点章节,多以选择、简答、论述的形式出现。考生应重点掌握并领会和运用,如: 【03、10单选、论述】 、 【04、10单选、多选】 、 【05、1论述】 、 【06、1单选】 、 【07、10单选】 、 【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确定的依据 一、含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确定依据第一,它应该是由法律确认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所体现。第二,不能把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同一般立法、司法原则或其他法律原则混为一谈。第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第二节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提出和发展1983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其具体内容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性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人们简称之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二、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的含义和作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人口激增、加速发展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五种互相制约的因素构成。人类社会这五种增长趋势的起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

最新00228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2014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不同,一般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D 】p50 A.原生环境问题 B.生态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次生环境问题 2.“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出自【 A 】P57 A.西周的《代崇令》 B.秦朝的《田律》 C.韩非子的《内储说上》 D.荀况的《王制》 3.环境保护组织一般指由公民依法自发成立的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社会团体,也称【 D 】P77 A.政府性机构 B.非盈利性社会团体 C.准政府组织 D.非政府环境组织 4.1968 年,萨克斯教授出版了《保卫环境-公民行动战略》一书,首次提出了【 B 】P78 A.“消洁生产机制”理论 B.“环境权”理论 C.“可持续发展”理论 D.“绿色消费”理论 5.依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标准主要包括两类,即污染物排放(控制) 标准和【A 】P116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基础标准 D.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6.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环境费制度具体表现为征收排污费制度和【C 】P132 A.环境受益费制度 B.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C.自然保护费制度 D.环境税制度 7.当前,我国对主要污染物或重点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的领域不包括【C 】P145 A.水污染防治 B.大气污染防治 C.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D.海洋污染防治 8.在我国.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行政机关是【B 】P165 A.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B.公安机关 C.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D.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 9.如果向海洋倾倒毒性大的物质,应当【 C 】P159 A.事先取得普通许可证 B.事先取得特别许可证 C.事先取得紧急许可证 D.倾倒在临时倾倒区 10.为解决诸如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我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A 】 A.《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B.《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C.《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D.《大气污染防治法》P146 11.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 】P183 A.市民甲发现有人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金丝猴,遂向野生动物部门举报 B.某高校野生动物研究专家乙,为了研究需要捕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C.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象毁坏了丙村村名种植的农作物,后该村村民决定人力驱逐,并打伤大象 D.某个体运输户为获得免费收入,为偷猎者运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藏羚羊的皮从丁市是到戊市 12.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外国人进入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 B 】P193 A.省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批准 B.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 C.省辖市人民政府公安部门批准 D.省级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 13.根据我国2009 年12 月制定的《海岛保护法》,国家对海岛实行科学规划【 B 】P200 A.开发优先、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B.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C.利用优先、适度保护、永续开发的原则 D.开发优先、适度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14.我国地方政府收取的土地有偿使用费,30%上缴中央财政,70%低留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B 】P205 A.房地产开发 B.耕地开发 C.补贴财政开支的不足 D.耕地保护 15.根据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10 条的规定,石油、天然气勘查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 D 】P229 A.1 年 B.3 年 C.5 年 D.7 年

全国2016年4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28)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我国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的定义中心增加的环境要素是(B ) A、人文遗迹 B、湿地 C、野生生物 D、乡村 解析:考新法,课本没有。见15年《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复习中要注意新法的内容也会考。近两年的新法还有《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 2、我国历史上,对主管官员失职导致资源破坏,土地荒芜以及提防失修,或者侵占田间街道种植作物、随意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毁坏树木庄稼的行为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条文的文献是( C ) A、《伐崇令》 B、《秦律十八种》 C、《唐律》 D、《全上古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解析:见课本57页。上述四个文件的主要内容都要掌握。其中A和D项也已经考过。 3、根据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环境污染、损害社会共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包括( A ) A、公民个人 B、有关组织 C、法律规定的机关 D、环境保护团体 4、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是(D ) A、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为环境保护优先论提供理论依据 C、为经济发展优先论提供理论依据 D、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见课本103页协调发展原则的内涵。另外,内涵中的第二点系统调发展的实质是2013年10月的单选。 5、2003年,国家发改委规划在怒江干流上建设2库13级的水电站,此举引起了重大争议。一些环保学者认为,怒江水电开发可能给怒江流域沿岸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在把这些重大不利环境影响讨论清楚之前,怒江的开发应当慎之又慎,上述观点体现了环境法的(C ) A、公众参与原则 B、受益者负担原则 C、预防原则 D、可持续发展能源则 解析:本题源于教材的案例题,具体见107页案例3.2,主要体现的是预防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而选项中只有预防原则是符合要求的。 6、下列环境法律制度中,属于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B制度的是()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三同时”制度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解析:见教材109页第二段。 7、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半缴纳或者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D ) A、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B、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C、因经营不善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D、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解析:见教材133页倒数第五段。 8、为了杜绝地方各级政府在决定严重污染企业治理方面的不作为现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A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环保部门 D、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9、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的规定的是(B )

法学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样卷2

200 级法学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B卷) 1.对于我国环境法的立法目的,学理上采用的是()。 A.一元论 B.二元论 C.三元论 D.四元论 2.我国现行环境标准中最核心的是()。 A.环境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C.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的原则。 A.综合治理 B.从严处罚 C.预防为主 D.污染者付费 4.对于()的环境噪声污染的限期防治,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授权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A.小型企业、事业单位 B.大型企业集团 C.中等规模企业、事业单位 D.所有企业、事业单位5.排污收费制度是()原则的体现。 A.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 B.污染者负担 C.依靠群众保护环境 D.清洁生产6.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根据事故危害的程度,可分为()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A.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 B.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大 C.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 D.个别、一般、特殊 7.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应适用于过错责任原则的是()。 A.土地资源保护 B.海洋污染防治 C.噪声污染防治 D.大气污染防治 8.因环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而使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承担环境行政赔偿责任,受害的个人死亡的,()有权要求赔偿。 A.受害人所在单位 B.受害人所在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 C.受害人的直系亲属 D.受害人的继承人和其他有抚养关系到的亲属。 9.针对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我国现在只颁布了一部综合性的法律,即()。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D.环境保护法 10.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在用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的,不得() A.生产 B.销售 C.上路行驶 D.使用 11.对船舶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是()。 A.各级渔政监督管理部门 B.各级水利管理部门 C.各级公安机关 D.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 12.《海洋环境保护法》特别对船舶油污损害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作出规定,确定了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的原则。 A.船东与承运人共同承担风险 B.货主承担风险 C.船舶登记国承担风险 D.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13.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当地()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A.居委会 B.公安机关 C.人民政府 D.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14.世界上体现循环经济的第一部立法是美国1976年制定的()。 A.《资源保护和回收法》 B.《有毒废物倾倒法》 C.《废物处臵法》 D.《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15.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制定。 A.国务院 B.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环保组织16.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 A.均可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B.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C.经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D.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丧失劳动能力者外,每人每年应义务植树()。 A.1棵至2棵 B.2棵至4棵 C.3棵至5棵 D.1棵 18.我国法律()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A.允许 B.鼓励 C.禁止 D.限制 19.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所有。 A.个人 B.集体 C.单位 D.国家 20.可以属于集体或私人所有的文物是()。 A.古建筑 B.古文化遗址 C.古墓葬 D.石窟寺 21.文化娱乐场所排放的噪声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发()。 A.排污许可证 B.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 C.营业执照 D.文化经营许可证 22.我国将监控化学品分为四类,其中第一类是()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期末复习重点

人类环境分类: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指所有能够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和,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岩石、动植物等自然因素。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对自然物质加工和改造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界的变化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由此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害影响。【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等;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又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指因为人为的因素,使某些物质或能量进入环境之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发生改变,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又称“环境破坏”,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引起某种或某几种环境要素发生数量减少、形态改变、质量降低,导致这些环境要素固有的环境功能弱化或丧失,从而使环境产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影响的一种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点。从差异的角度来看,环境污染主要发生在生产和生活的排放环节,而环境破坏则主要产生于人类对环境要素尤其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更多地表现为对环境要素性质上的改变,而环境破坏则主要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形态的改变。共性:两者最终都表现为对环境要素固有结构或功能的损害,使环境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现实中不可能对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进行截然的划分。】 环境问题的产生:农业文明时期(农耕火种)——产业革命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之后(环境问题开始逐渐表现为全球性的影响) 产生根源: 哲学根源:柏拉图、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其中,笛卡儿的“主客二分”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 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 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 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 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 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真题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环境的形成,可以将人类环境分成人工环境和() A.生物环境B.生活环境 C.自然环境D.生态环境 2.下列罪名中不属于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是() A.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渎职罪B.非法处置固体废物罪 C.盗伐林木罪D.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3.狭义的环境问题也称次生环境问题,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 ()A.人文环境的破坏B.自然环境的破坏 C.大气质量水平的降低D.水体污染 4.我国的取水许可制度,不适用于 ....() A.直接从地下取水的用户B.直接从江河取水的用户 C.直接从湖泊取水的用户D.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取水 5.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和() A.以人类为中心B.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 C.以环境为中心D.以国家经济发展为中心 6.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其一份报告中提出的,该报告是() A.《里约宣言》B.《21世纪议程》 C.《我们共同的未来》D.《斯德哥尔摩宣言》 7.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有: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和() A.保护和有效利用资源B.以人为本 C.切实保护环境D.公众参与

8.环境法中的“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B.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同时验收 C.同时规划、同时投资、同时建设D.同时投资、同时建设、同时验收 9.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中的经济刺激措施有财政援助、税收和() A.征收排污费B.低息贷款 C.征收超额排污费D.政府拨款 10.在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取得方式有法定取得、强制取得和天然孳息与()A.自然添附B.继受取得 C.原始取得D.传来取得 11.在我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主要是征收自然资源费和() A.排污费B.自然资源使用权出让金 C.自然资源承包费D.自然资源税 12.在环境法中首次使用“公害”一词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 C.日本D.英国 13.下列行为中,违反我国有关化学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是() A.押运员让朋友在装运危险化学品的船舱里搭乘 B.小王向某化工专营店一次购买50克的危险化学物品 C.某五金仓库拒绝保管危险化学物品 D.因科研急需,小李将极少量危险化学品试剂快件托运给小王 14.某厂因事故向一湖泊排放污染物,造成该湖泊中的鱼苗全部死亡。渔民为此向该厂索赔,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可得利益和间接损失。其中可得利益是指()A.清除湖泊被污染的费用B.饲养鱼苗所付出的劳务 C.鱼苗成长后的预期收益D.购买鱼苗的费用 15.结合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来看,“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 A.导致水资源枯竭的现象B.导致水中含氧量减少的现象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考试试题

全国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文件是( B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 C.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D.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体现的生态规律是( D ) A.“物物相关”律 B.“时空有益”律 C.“协调稳定”律 D.“负载定额”律 ⑴“物物相关”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⑵“相生相克”律。美国白蛾、鼠—蛇;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3.在我国现行国家大气环境标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 A.《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B.《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C.《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D.《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4.由我国首创的防止新污染产生的法律制度是( A ) A.“三同时”制度 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美国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5.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 C ) A.被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的 B.经 营亏损、资不抵债的 C.遇有不可抗力和其他突发事件遭受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 D.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 的 因为国内没有完善的治理技术、国家又急需的产品,或者企业原来工艺设备落后,经过积极治理,仍难达到标准的,经过批准,可以减收、免收或缓收排污费。 6.从狭义上讲,我国现行的自然资源税是指( A ) A.矿产资源税 B.土地使用税 C.林特产品税 D.水产品税 7.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 B ) A.浓度控制制度 B.总量控制制度 C.源头控制制度 D.末端控制制度 8.我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单行法规中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 D ) A.具结悔过、消除危险、赔偿损失 B.返还财物、恢复原状、支付违约金 C.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名誉 D.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9.向已制定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 B )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D.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0.在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中,率先规定“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制度的是( C )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大气污染防治法》 D.《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1.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确立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原则是( A ) A.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B.船东和保险人共同承担风 险 C.保险人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 D.保险人和承运人共同承担风 险 第六十六条国家完善并实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按照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实施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12.2008年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 D ) A.对地方水行政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B.对地方环保部门及其负责人考 核评价的内容 C.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D.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 评价的内容 第五条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1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得超过标准值( B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10-09-03 10:19:07 阅读2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 课程代码:0022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3.环境污染: 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的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性和环境的其他合法用途的现象。 4.动植物检疫: 是指为防止动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而对特定区域或者进出特定区域的动植物和其他物品实施的调查、检测、检验和监督活动. 5.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在国际法上,国际环境合作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应该并且有权参与保护和改善国际环境的行动;二是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成员普遍的参加和合作。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下列可纳入环境法律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包括( D )。 A.太阳 B.人工培育的良种 C.马戏团里的驯兽 D.自然遗迹 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 C )年颁布的。 A.1979 B.1982 C.1989 D.1990 3.关于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国际上大多认为不包括( C )。 A.治理污染源费用 B.恢复被污染的环境的费用 C.排污费 D.环境污染受害者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赔偿费用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先产生于( B )。 A.中国三同时制度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5.在环境与资源管理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哪类许可证?( D ) A.规划许可证 B.开发许可证 C.建设许可证 D.排污许可证 6.关于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取得方式,不正确的是( B )。 A.确认取得 B.强制取得 C.授予取得 D.转让取得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简答题问题详解

《环境法学》简答题 1、简述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容。 答: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由开发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环境标准;其它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 2、与我国《环境保护法》确立的排污收费制度相比,《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排污收费制度的规定有什么特点? 答:《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制度,具体表现在: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排放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超标排放属于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3、简述我国《矿产资源法》确立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答: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是关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对象、围、费率、程序和使用与管理的一整套措施和方法。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采矿权人为补偿国家矿产资源的消耗而向国家缴纳的一定费用,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产权益。在中华人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都应当依法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矿产资源保障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的勘查。 4、简述国际环境法的概念与特点。 答:国际环境法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中所形成的各种国际关系的法律规的总称。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国际环境法主要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规国际法主体的行为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国法上的自然人和法人的关系。其次,国际环境法所调整的主要是国际法主体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国际关系。再次,国际环境法作为一个规国际法主体的行为的规则体系具有拘束力。最后,国际环境法是一门交叉学科,同他关系最密切的是国际法和国环境法,因此它既有国际法又有国环境法的特点。5、简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最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1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2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对人类而言,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森林等具有两重性:它们( A ) A.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自然环境要素 B.既是有限资源,又是无限资源 C.既是已被利用资源,又是潜在资源 D.既是可更新资源,又是不可更新资源 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具有两重性:它们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包括( C ) A.污染防治法 B.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C.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法 D.污染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我国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人为分成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法两大传统部分而各自单独立法,并且由不同部门分权分别执行和管理。 3.新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的时间为( C ) A.1969年 B.1972年 C.1973年 D.1989年 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提上了国家管理的议事日程。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雏形。 4.环境法中的总量控制的规定主要符合的生态规律是( C ) A.“协调稳定”律 B.“能流物复”律 C.“负载定额”律 D.“时空有宜”律 “负载定额”律: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一方面使它供养的生物的数量不超过它的生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量不超过它的自净能力以及使冲击周期长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 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5.环境管理政策进入“综合防治”措施的时期是( D ) A.产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初 B.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一、第一阶段,早期限制时期:从产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早期的工业化时期,同时也进入了公害发生期。当时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工业生产引起的第一代污染。伦敦烟雾污染。 二、第二阶段,治理时期:从20世纪初至60年代进入了公害发展与泛滥时期。 三、第三阶段,综合防治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四、第四阶段,制定发展与环境的总体战略,全面调整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到目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各国未来的共同发展战略。

自考本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案例及答案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案例及答案汇总 (以下是我花了大量时间精力整理后打字打出来的,对自考生很实用哦) 1、1991年7月,甲化工厂向乙化工厂签订供货合同,规定甲向乙提供工业用三氯化磷10吨。8月初,乙因故暂时停产,于是乙根据《经济合同法》第27条第1款第3项的规定,提出变更合同的履行期限,同时电告甲暂停发货。9月初,甲未征得乙同意即用汽车将货运至乙。乙先拒绝接收,后经双方协商,乙同意暂为保存,并介绍由丙运输公司负责卸车。以后,在卸车过程中由于甲未向丙运输公司交代卸车的必要规则,同时又由于丙运输公司装卸工操作不慎,造成装有三氯化磷的容器阀门断裂,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外泄,使周围6.2万余平方米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事发后,乙所在地市环保局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甲处以1.5万元的罚款,对丙运输公司处以5000元罚款。而甲对该处罚决定不服,认为:其一,事故主要是丙运输公司操作不慎造成的。应由其对事故负主要责任;其二,货已运抵乙市,货物所有权已转移给乙,再出事应由乙负全部责任;其三,甲厂属甲市管辖,即使处罚也应由甲市环保局做出,乙市环保局无权对甲厂进行处罚。于是甲市化工厂向乙市环保局所在地的乙市××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乙市环保局的处罚决定。 问:1、法院受理此案后,应当通知哪几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2、乙市环保局是否能够对甲做出行政处罚?为什么? 3、甲的理由能否成立?为什么? 答:1、由于本案属于行政诉讼案,最后的决定将涉及其他行政处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所以法院应当通知丙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而乙则与本案的行政处罚无关不应当通知其作为本案的第三人。 2、乙市环保局能够对甲做出行政处罚,因为,污染事故的发生地是在乙市,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地方环保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权,所以乙市环保局对该事故的处理具有法定管辖权。 3、甲的理由不能成立。除了乙市环保局有权对甲做出行政处罚外,本案中甲的主要责任在于:首先,甲仍为该货物的所有人,而乙仅为保管人且事故并不是在保管货物后发生的;其次,甲未向丙交代清楚该化学物品必要的装卸规则,存在严重的主观过错,因此应当对事故承担主要责任。 2、1998年5月,某居民楼住户李某等向本市环境保护局反映,该居民楼楼下的一个酒店昼夜营业,人声喧哗造成周围居民夜间无法休息并导致失眠、血压升高等病症。经环保局监测,该酒店夜间排放的边界噪声严重超标,做出处理决定如下:1、责令该酒店立即采取措施治理噪声,并罚款20000元;2、对于李某等提出的赔偿请求,由该酒店向每户居民赔偿500元。做出决定后环保局从该酒店的银行帐户上划拨了20000元罚款。酒店对环保局的决定不服,向当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理做出判决:1、环保局的第一项决定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59条规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一、单选(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环境科学中最有名的绪论性著作是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C)。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C.《只有一个地球》 D.《人类环境宣言》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必须把大量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环境标准、控制污染的各种工艺技术要求等包括在法律体系之中,这就使环境与保护法成为一个(C)极强的法律部门。 A.综合性 B.共同性 C.技术性 D.社会性 3.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B)。 A.环境优越论 B.零增长理论 C.经济优越论 D.负增长理论 4.在国际环境法律中(D)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A.国家机关 B.联合国 C.不同社会 D.国家 5.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尖锐的部分是(B)。 A.自然环境的破坏 B.环境污染 C.大气污染 D.水土流失 6.我国首次明确规定“开展现行政政策和法律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的规范性文件是(C)。 A.1986年的《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B.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C.1994年的《中国21世界议程》 D.2000年的《立法法》 7.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而采取的最主要的手段是(A)。 A.建立和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机构 B.应用环境经济调节措施 C.强化环境刑事制裁 D.与企业订立环境协议 8.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据以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的环境标准是(A)。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9.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其污染排放浓度(B)。 A.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免于缴纳排污费 B.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并交纳排污费 C.可以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需缴纳超标排污费 D.可以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但需缴纳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 10.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的主要任务是(C)。 A.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 B.防治机动车船污染 C.防治煤烟型污染 D.防治臭氧层破坏 11.环境科学中最有名的绪论性著作是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C)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C.《只有一个地球》 D.《人类环境宣言》 12.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B) A.环境优越论 B.零增长理论 C.经济优越论 D.负增长理论 13.外国环境法向完备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是(C) A.环境法体系的建立 B.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加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