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由中美文化差异(就汶川地震双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浅析中美新闻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由中美文化差异(就汶川地震双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浅析中美新闻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由中美文化差异(就汶川地震双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浅析中美新闻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由中美文化差异(就汶川地震双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浅析中美新闻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中美文化差异(就汶川地震双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浅析中美新闻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选题的背景: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来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的获取不仅仅只局限于本国的新闻媒体,更延伸到全世界不同国家的新闻媒体。就中美两国的新闻媒体而言,由于中美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两者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自古就有很大差异。只是过去因为互联网的不普及不发达,很少有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不同国家地区的新闻报道。但是现在时机不同,人们每时每秒可以从过互联网搜寻到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新闻报道,在接收这些异国新闻报道的时候,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所以异国新闻的报道必定是不同于自己国家的新闻媒体价值取向,但是其间很容易产生一种偏激心理,盲目地去抨击不符合自己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新闻报道。中美有着各自的新闻价值取向,在这里传媒的价值取向就是传播主体在新闻价值创造活动中,所持有的倾向于某种价值选择的信念,决定着新闻价值创造活动的主导方向。传播者(传媒)的社会背景、知识体系、文化品位等个人因素,以及媒体所代表或追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等,都影响着传媒的新闻价值取向。但随着这种跨国媒体传播的流行,人们在接收媒体传播信息时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过去着重关注焦点在新闻报道价值而逐步改变成很难去接受不同于自己价值观的新闻报道。灾难新闻报道是透视不同国家传媒新闻价值取向的典型素材,本文将以汶川地震其间中美双方各自的新闻报道为典型事例,从而更深刻全面地分析中美双方新闻价值取向上的异同。

选题的意义:

现代社会,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新闻媒体发展速度惊人,新闻媒体对某一时期具体新闻事件的报道,对大众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可能是正面

积极的但也可以是负面消极的。首先讨论一下中美媒体和中美公众是如何看待相互的形象价值和位置以及两国媒体在报道对方时的态度与视角。美国媒体对中国长期以来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美国自19 世纪以来一直认为他们在中国的活动是慈善事业做的是传道士和救世主的工作,他们发现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愚昧落后肮脏野蛮的文化中需要西方人的教化,而中国人把这种所谓的教化看成是强加的是一种精神文化侵略是对人格国格的侮辱。中国媒体对美国是一种爱恨心理。美国在中国媒体上有两种面孔霸权傲慢、恃强凌弱的世界军事帝国;科教发达、经济繁荣、自由民主的现代文明国家。(章晓明,2004,05)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对这些背景知识并不会有系统性地认识与了解,他们的观点并不可能像中美双方媒体那么明朗,有可能只是片面的从文章文字上对这些报道进行理解,更有可能把这种价值取向差异误认为是双方“新闻自由度”的不同而已。不管国内国外,甚至还有些消极份子断章取义,引用双方媒体各自的的报道中的部分文字,在互联网上宣传并污蔑诋毁双方媒体报道存在偏激性,缺乏客观性,与真实性等,误导大众。所以本篇文章将会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方面分析各自的新闻报道会存在价值取向的异同,以汶川地震期间中美的新闻报道为例,双方媒体报道的文章,以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揭示两者新闻媒体价值取向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从而澄清美国人眼中,中国媒体报道缺乏真实性,客观性的这个误区。以及中国人眼中,美国的新闻媒体报道中的重点侧旨在“妖魔化”中国的误区。把大家引导回正常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新闻报道,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民众,都应该侧重于去关注新闻报道本身的价值,并且让大家了解如何从本质的源头去看待存在这些新闻价值取向差异的原因,从过去双方仅仅是因为“新闻自由度”的不同,报道才存在价值取向差异的误区中走出来。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拟从中美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概括分析是历史,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使得中美在价值观点上的差异,然后在具体到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影响着双方媒体的价值取向,并且是如何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然后以汶川地震期间中美两方的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利用互联网搜索出2008年5月12日以后一个月内,在互联网上刊登的关于地震的中美新闻报道,对这些报道大致按按照主题不同分为对灾情、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形象、地震等几大类的新闻报道,并加以研究分析。在对这些过往新闻报道的研究中,发现并找出证据来说明双方媒体追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不同,而促使双方选择的角度与视野的异同。以典型事例进行分析,揭示两者新闻媒体价值取向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从而澄清美国人眼中,中国媒体报道缺乏真实性,客观性的这个误区。以及中国人眼中,美国的新闻媒体报道中的重点侧旨在“妖魔化”中国的误区。把大家引导回正常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新闻报道,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民众,都应该侧重于去关注新闻报道本身的价值,并且让大家了解如何从理性的源头去看待存在这些新闻价值取向差异的原因。因为实质上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其政治文化主体集中表现的是大一统思想和王权礼制观念,人的社会关系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人服从集体,地方服从中央;西方的政治文化则不同,虽然因时因地有区别,但总体上看西方的政治文化主体集中表现在个人主义和自由、法制。在西方政治文化中,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自我表现和个人最大利益的实现。”(谢晖,2008,05,)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在公共大众眼中,人们普遍认识的中西方在新闻传播上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可以归结为新闻体制、制度的进步与落后,似乎一个“新闻自由”可以了结。事实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有一定社会制度、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体制、制度的原因,但更重要,更深层的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背景恐怕不能轻率地判为进步与落后,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新闻是否自由的问题。本文旨在从实例中透析出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的不同是受那些具

体因素的影响?并且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对公共大众造成那些疑虑,并且通过分析澄清这些疑虑的不必要性。本文拟在透过实例分析让读者明白,中美双方新闻理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不是单纯地集体背后利益那么简单,归根结底是缘于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等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会在文章中具体体现。

3、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案或论文撰写提纲

课题研究方法:

1 透过互联网上新闻搜索出08年5月12日到6月初,互联网上中美媒体报道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调查,即内容分析法。

2 文献资料分析,即透过文献资料搜索引擎,搜索关于中西方文化历来对新闻报道影响方面的著作加以研究分析,再找出新的观点。

论文提纲:

题目;由中美文化差异(就汶川地震双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浅析中美新闻价值取向上的不同

关键词;美国媒体新闻报道汶川地震新闻价值取向

一、序论

随着现代大众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媒体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普遍认识的中西方在新闻传播上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可以归结为新闻体制、制度的进步与落后,似乎一个“新闻自由”可以了结。事实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有一定社会制度、一定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体制、制度的原因,但更重要,更深层的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这种文化背景恐怕不能轻率地判为进步与落后,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新闻是否自由的问题。本文旨在从实例中透析出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市受各自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目录

第一章简易概括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

1.1 从两国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层面看文化差异。

1.2文化差异对中国两国人民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章影响中美两国新闻媒体价值取向的因素

2.1 分析中国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以及对美国新闻媒体的态度。

2.2 分析美国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以及对中国新闻媒体的态度。

第三章中美新闻对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对比

3.1 美国以《纽约时报》为例,分析报道汶川地震时的主题和重点。

3.2 中国以《人民日报》为例,分析报道汶川地震时的主题和重点。

3.3 两者相同主题的报道的对比,分析双方在主题相同下新闻报道的不同处。

第四章结合两国的文化差异分析其对新闻媒体价值取向的影响

4.1 西方新闻报道注重客观性,中国新闻报道体现着政治和文化立场

4.2 中西记者新闻报道的思维方式不同

4.3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新闻媒体价值取向的影响

第五章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参考书

1 章晓明. 前沿的中国人—中国高层新智囊[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1.

2 丁易. 从汶川地震看中美主流报纸新闻报道差异[J], 新闻世界,2010,05:92-94.

3 谢晖. 中西灾难新闻传播差异的深成文化背景影响[J], 新闻知识,2008,05:30-32.

完成任务所具备的条件:

对中西文化差异概括的资料的搜集,互联网上关于汶川地震的中美新闻报道,图书馆相关文献的查找,老师的指导。

6、指导教师意见与建议(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选题内容的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有无创新内容、选题的合理性、开题条件是否具备、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第一节实事求是---新闻工作的出发点 ●第一,一切新闻报道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它们的真假优劣无不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 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唯心论者强调:新闻是“性质”本身。“时宜性”、“公告性”、“趣味性”。 ●捏造事实:把有说成无,把无说成有,凭空虚构。 ●玩弄事实:不按事物本来面目进行报道,或夸大,或缩小。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仅要真实地反映实际,而且还要能动地指导实际;不仅 ●要客观地反映事实的外部状况,而且还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反映事物的内在本 ●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现象,个别方面,而且还要正确地反映事实的总和与事●实之间的联系,揭示事实的真相和客观世界的真相。 ●新闻真实包含双重含义:总体真实、具体真实 ●具体真实:指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客观事实所作的真实的反映。 ●总体真实:指在具体真实的基础上,新闻报道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变 化过程和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 ●1985年6月27日上海造漆厂特大火灾 ●上海电视台14条新闻:第一部分是反映灭火的,13条。第二部分是分析起火原 因的,只有1条。 ●三、新闻工作者必须有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一切 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反映事实真相;必须讲真话,讲真理,有识别真伪的能力,敢于为真理而斗争。 ●列宁:绝不要撒谎,我们的力量在于说真话! ●毛泽东: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 学态度。 ●《政治周报发刊理由》:“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 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 ●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 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 ●我们认为,真实性含义的基本之点就是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 合。包括三个方面要求: ●第一,新闻事实完全真实 ●首先,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思想、言语、行动、引用材 料以及一切细节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准确无误,不能“合理想象”,更不能向壁虚构。 ●其次,新闻报道的概括事实必须真实。 ●第二,新闻报道的事实和这类事实的总体要完全一致。 ●列宁《统计学和社会学咋》: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 和玩弄事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作者:————————————————————————————————日期: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新闻学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梁军 今年3月18日,有媒体爆出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庞某卫母女涉嫌非法经营疫苗,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这一新闻迅速成为关注焦点。“问题疫苗可能导致死亡”、“不敢再让孩子注射疫苗”等说法一瞬间甚嚣尘上,引起不少家长担忧与恐慌。但随着记者们调查的深入,这些误解与恐慌逐渐虽然消弭。对问题疫苗的调查报道,让普通民众增强了安全意识,让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与调查记者在新闻报道领域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于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等。这些报道都因内容精彩、事实详实、调查逻辑清晰等原因,在当时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并为调查性报道的普及以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采访者,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基本素质呢? 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调查性报道自起源开始就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小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深度报道的重要模式,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把调查性报道概括为:一种通过

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

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应急预案 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根据《xxxx发电有限公司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本预案。 一、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工作,在公司统一领导下,由综管部负责组织协调,会同责任主体部门共同提出新闻发布及报道意见,并报请公司领导同意后统一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要恪守尊重新闻规律和遵守宣传纪律的一致性,坚持有利于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广大员工根本利益,有利于企业稳定和谐,有利于时间妥善处理的原则,做到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舆论,注重宣传效果。 二、分级响应与报道流程 1、成立组织机构。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需要成立“xxxx发电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新闻发布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新闻发布方案,决定新闻发布内容和方式,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各项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人员责任,分析形势及内外舆情,统一指导新闻发布工作。并酌情成立新闻发布、信息监控、综合协调等小组。 新闻发布组:由责任主体部门、生产安全部和综管部组成,受领导小组委托,执行新闻发布方案,拟定新闻发布内容,组织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信息监控组:由责任主体部门、综管部及信息中心、生

产安全部等有关单位组成,负责对媒体、互联网有关事件报道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重要信息及时上报。组织对互联网的舆论引导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综合协调组:由责任主体部门、综管部及信息中心、生产安全部和负责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上级主管部门组成,负责新闻发布领导小组的运转,情报信息的上报及通报,受理记者的采访申请及报道管理等工作。 2、分级对应启动。一般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由综管部负责,按照公司新闻发布领导小组统一口径进行报道;较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部门不得擅自进行公开报道,由领导小组报经总办会批准后发布新闻通稿。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经总办会,并报请总公司批准后发布新闻通稿。 2、各部门第一负责人作为本单位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第一责任人,负责配合处置事件的各级新闻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为新闻单位正常采访给予支持,对新闻稿件涉及的事实及时进行认真审核,并会同综管部及时、准确地组织和开展采访报道工作。 4、处置事件的责任主体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和规定。外部新闻媒体出现导向偏差,不实报道或歪曲性报道,甚至引发突发公共新闻事件,责任主体部门及综管部要密切关注新闻报道,及时将有关情况汇报应急指挥中心或公司领

视频音频常识

再次重申一下关于画质的问题。 其实绝大部分楼主在发布RIP片源的时候,都会在顶楼提供该片源的有关数据(代码)。这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其中包括压制日期,压制尺寸,帧数,视频码率,音轨,字幕,时长,以及容量等等数据,是提供给下载者的重要参考。所以大家在选择下载的时候,不要听别人吹嘘如何如何的画质好,音质好,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分辨。 就以《唐伯虎点秋香》为例,现在我例举三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比。 第一个是本楼楼主发布的DTS版本,数据如下: SOURCE ******* : DVD9 RIPPER ******* : CHE GUEVARA DVD DATE ***** : XXX REL DATE ***** : 2007.11.14 VIDEO INFO *** : X264 @2876Kbps Av AUDIO 1 ****** : DTS 5.1CH @ 1536Kbps AUDIO 2 ****** : AC3 5.1CH @ 384 Kbps FRAME RATE *** : 23.976 fps RESOLUTION *** : 800 x 432 (1.85 : 1) RUNTIME ****** : 01:42:00 LANGUAGE ***** : Cantonese/Mandarin SUBTITLE ***** : English/Chinese 然后是KISS版本,数据如下: RELEASE DATE : 2007/08/24 RESOLUTiON : 856x456(ANAMORPHiC) ViDEO FRAMERATE : 23.976FPS ViDEO QUALiTY : X264 1519KBPS AUDiO QUALiTY : AC3 192K x 2 LANGUAGE : MANDARiN/CANTONESE SUBTiTLES : CHiNESE RELEASE SiZE : 2CD 2x49x15MB THEATRE DATE : 1993/07/01 GENRE : Comedy / Romance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doc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 汶川512大地震在地震影响区内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系统排查,以及航遥调查,确认地震共引发15000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同时,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970处,其中,滑坡1701处、崩塌1844处、泥石流30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堆积体堵江形成256处堰塞湖,其中一部分需要立刻进行处置,如位于北川县通口河的唐家山堰塞湖。堰塞湖蓄水达 2.425108m3,相应蓄水位高程740m,堰塞体上游集雨面积为3550km2,在地震发生31d 后,通过人工开挖的泄流槽逐级坍滑后成功泄洪,堰塞坝未发生整体溃坝。 1堰塞湖安全评价影响因素 1.1坝体级配 震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堰塞湖组及时发布的堰塞湖溃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由表1可以看出,坝体组成颗粒越细的,越不安全;组成颗粒粒径越大,危险性越低。 1)由于大块石相互咬合,结构性较好,坝体抵抗余震的能力较强;反之,若大于1m的石块含量较少,则堰塞坝坝体本身的结构稳定性就差,必须要及时进行人工干预,采取工程措施,降低坝高及上下游水头差。 2)经过作者试验研究表明,如果一旦堰塞湖蓄满溢流,溃坝最大流量的对数ln(Qmax)与坝体组成颗粒的不均匀系数(S=(d75/d25)0.5)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随着不均匀系数S的增大,溃坝洪峰流量先增大后减小。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粗颗粒越多,最终能够有效消耗水流能量,减小最大溃坝流量。随着湖内

水体减少,坝体形成的粗化层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刷。反过来看,如果粗颗粒含量过少,水流冲刷坝体,携带大量的颗粒往下游输送,坝体短时间溃决,湖内的水体以较大的平均流量向下游泄流,不仅将会对下游建筑物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下游河床抬升厚度大,不利于未来河道的稳定演变。 1.2上游两岸山体的稳定性 堰塞湖形成后,两岸山体如果进一步发生崩塌、滑坡,会损失上游的库容,增加坝体蓄满溃决的风险,另外,堆积体迅速冲入湖内激起的涌浪拍打坝体,大石块在浪压力作用下滚落,同样可能会造成坝体溃决。例如,作者曾在2009年3月考察宗渠沟堰塞湖,其坝体级配中大块石比例大,抗冲刷性强,湖内的积水又全部采取渗流的方式下泄。但是,当作者时隔3个月再次前往宗渠沟考察时,由于左岸的山体顶部发生的二次崩塌滑坡,造成堰塞湖溃决,大概30min后停止下泄,为进一步保证下游安全,有关人员用机械挖掘扒口。根据堰塞湖观察员的描述,判断当时溃坝水流下泄的平均流速大约为17m/s,假设流速分布为正态曲线,因此,峰值流速为平均流速的2倍为34m/s。根据上下游实测数据计算,溃坝后的水流大约有一半采取渗流下泄。 1.3下游床面结构 山区河流的床面结构是河床固体颗粒在水流作用下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具有较大稳定性的床面结构形态,一般表现为床面上粗颗粒泥沙的聚集体,具有抵抗冲刷的功能。从外观形态上看,床面结构按稳定性从强到弱有:①阶梯-深潭结构,②肋状结构,③簇状结构,④星型结构,⑤岸石结构,等。 堰塞体溃决的过程,就是清水下泄的过程,对下游河床有强烈的冲刷作用。细沙不断被带走,床沙发生粗化,床面阻力增

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应急预案 军户农场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规定~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在农场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正确引导舆论~管理协调媒体~掌握突发公共事件舆论报道的主动权~及时、准确地传达农场党委的声音~使广大职工群众即时、准确地了解事实真相~为构建和谐军户~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一,统一协调。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在农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农场宣传科负责组织协调~负责处置事件的责任单位要主动同各级宣传部门沟通~共同提出新闻发布及报道意见~按照事件分级组织协调新闻宣传报道。 ,二,统一发布。按照新闻发布工作制度规定~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发言人工作流程~除按规定应由国家、自治区、兵团、师市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和信息报道~经农场党委审批后组织实施~涉事主管部门予以配合。 ,三,正确引导~注重效果。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农场党委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中的突发事件包括农场内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社会事件、恶性事故、特大刑事案件、重大灾情疫情事件等。

三、事件分类与报道分级 ,一,事件分类。突发事件主要分以下几类:1、自然灾害事件,2、事故灾难事件,3、公共卫生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5、公共新闻事件,6、其它突发事件。 ,二,报道分级。各类突发事件分为四级:一般突发事件、较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按照分级对应启动。一般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由农场党委负责~按照农场急指挥中心统一口径进行报道。较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农场新闻单位以及相关涉事部门不得擅自进行公开报道~由农场党委报经师市党委批准后指定媒体发布的新闻通稿。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农场新闻单位以及相关涉事部门不得擅自进行公开报道~兵团、师市级新闻单位确需报道的~报经农场党委批准指定媒体发布的新闻通稿。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须经师市 党委的许可才能报道。 四、应急措施 按规定应由农场党委指挥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需要~启动新闻发布预案。 ,一,启动新闻发布预案。新闻发布领导小组组长向小组成员传达农场党委的要求~分析形势及境内外舆情~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各项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人员责任。 ,二,启动新闻发布方案审批机制。由农场新闻发布领导小组根据所发生的突发事件拟定新闻发布方案、发布内容~经与相应的指挥部会商后~报农场党委审批。在组织新闻发布过程中~如遇到难以把握的重大、敏感问题~要及时向师市委请示~并遵照指示迅速组织落实。

群体性事件中的新闻报道

群体性事件中的新闻报道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我国进入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降低了社会稳定性以及和谐性。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新闻媒体担当着重要角色。在促使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面,以新闻传媒的角度分析,应采取怎样的报道,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媒体传播 一、群体性事件概念以及特点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具有某些共同利益的群体,在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采取非理性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一定社会危害的五人以上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采取集会、游行、集体上访、集体罢课、集体罢市、集体罢工,集体围攻冲击党政机关、重点建设工程和其他要害部位,集体阻断交通,集体械斗甚至集体采取打、砸、烧、杀、抢等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在事件的发展中,有无直接利益冲突者不断参与或卷入到事件里。 2005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l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 特点 (一)群体性事件是利益之争不是权力之争。是人民内部矛盾,事件参与人员的规则意识大于权利意识,反应性大于进取性,目标的合法性与行为的非法性共存。(二)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农民以基层政府和公职人员为主要抗争对象;工人以企业管理者为主要抗争对象。事件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 (三)涉及的行业以及部门增多。参与的人员复杂,有各种职业、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参加,各种矛盾交错复杂,处置难度加大。 (四)偶然事件引起,没有个人上访、行政诉讼等征兆,突发性极强;迅速演变升级为冲突,对抗激烈,社会破坏力强,群体暴力和群体泄愤。有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五)大多数参与者与最初引发事件并无直接利益冲突,主要是借题发挥发泄以表达对社会不公正、公职人员腐败等现象的不满。 (六)不真实或虚假消息的传播导致事件扩大。这些消息或新闻激起民愤和参与人员的愤怒使事态扩大;这些消息主要通过口头、短信和网络帖子的传播。 二、与时代脱节的惯性报道思维 “群体性事件”这五个字本身是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中性词语,它排除了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反革命”的主观臆断,但是在“群体性事件”发生时,政府官员和新闻媒体依然使用老一套的思维和语境定势,为“群体性事件”定性,报道口径都是“由少数不法分子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引发的。”

新闻真实性的重大意义

新闻真实性的重大意义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尽管中外新闻学理论在“新闻”的定义上不尽一致,但是所有新闻的定义都离不开“事实”二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按照这一基本认识,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实,而是报道者的主观想像和臆造,那么,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因此,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客观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提高引导能力、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保证。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舆论导向。真实是导向的基本前提,离开真实,导向就成了一句空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的。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引导人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误导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责任,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的是正确的参考,虚假不实的信息提供的是错误的参考。在准确传播真实信息这一基本功能上,新闻媒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一个没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也很难有影响力和引导力。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直接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那些得到受众欢迎的媒体,都是因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赢得受众信任,树立了权威性,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篇一: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 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我们有理由为之欢欣 舞,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成熟并不是一墩而就的,只 正视成果与不足,认真对待遇到的阻碍与困难, 才能使中国未来的调查性报道 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当代中国调查性报道无论是在揭露的广度,还是在揭露的深度方面都 到了一定高度,而且在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体制下,寻找到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 间,达到了和公众舆论的良性互动—不仅揭露出种种不公现象背后的新闻,时由于舆论影响,引起社会管理者的重视,达到某些制度改革的目的。 第二,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

材。首先是因为概念 淆,许多新闻工作者将深度报道等同于调查性报道,并不理解调查性报道的核 与内涵,导致一些媒体动辄将节目命名为调查性报道,这种做法不利于调查性 道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种种限 与压力,无奈许多调查性报道的栏目或节目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材,但 并不是说他们就认定此为调查性报道,我们姑且称之为“曲线救国”。我们从 新闻调查》各个时期提出的口号即可看出,从最初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到 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再到20xx年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什么 “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恐怕连制片人也承认只有真正做到了揭露性题材的深 调查报道的新闻才称得上调查性报道。 第三,我国记者开展的调查性报道多是在新闻事件被有关部门处理和肯定之 才开展的。“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往往是待其盖棺定论之后再采访,而不是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事件报道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突发事件报道的信息来源系统发生大的改变。在全世界范围内,“草根记者”在重大突发现场发布的新闻一次次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本文通过分析新的传播环境对我国现有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突发事件报道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emergencies reporting sourc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have been changed. In the Worldwide, the news which “grassroots journalists” reported in a major emergency scene has a global sens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challenges the new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had brought to China‘s existing mechanisms for reporting emergencies, we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emergencies reporting. Key words new media environmentemergencies reporting 一、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现有突发事件报道机制的挑战 1.信息来源多样化,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短短几年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就从边缘地带闯入了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8 年7月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亿人,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数量的多少代表着公众对于网络的选择,激增的态势反映了网络在公众心中所占的分量,也暗示了大量的公众正在快速地从传统媒体市场中 分流出来。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

新闻写作练习题有答案

新闻写作习题练习库(夏玲) 新闻知识写作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真实性 真实性,最简单的定义是:新闻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真实性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守的原则。 2、故意失实 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事先明知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却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有意为之所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实。 3、非故意失实 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如实做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 4、用事实说话 指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或者说是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总之,是“事实”和“观点”的结合。 5、新闻的时效性、可读性、针对性 时效性——指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时间差越短,则时效性越强。 可读性——指新闻便于阅读、吸引读者的特性,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的下去。 针对性——两层意思:一是指在写新闻时,你的心中要有对象感,二是要明确你为什么而写,你的报道针对的是什么问题而发。 6、新闻角度 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7、“倒金字塔”结构 消息的倒叙结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把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叙述,后发生的放在后面叙述。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 8、“蒙太奇”结构 把新闻事件的情节、场面、细节写成镜头感很强的段落,利用跳笔省略过程的叙述,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再组合和连接而成写作表现方式。 9、新闻语言 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文字语言叫做新闻语言。 10、新闻白描 新闻白描,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尚修饰,不用或少用形容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地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11、新闻背景 宏观意义上的新闻背景,是指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

20130727佛山电视台“六点半新闻报道”栏目

佛山电视台“六点半新闻报道”栏目 ——关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专题报道市政协在今年四到六月,进行了近三个月的调研中发现,尽管2012年佛山政府在环保环卫保洁、培训就业等领域,向社会组织购买了65项的公共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政府部门放权不主动、工作机制不健全、政策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相应地很多社会组织就会申请不了项目。 2013年7月27日,佛山电视台针对市政协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项目进行的专题调研中出现的问题,特派记者专门采访了佛山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 刘秉坤。 在采访中,我协会会 长刘秉坤表示:“现时各级 政府未有统一的关于政府 购买的资讯平台,导致双 方信息不对称,很多社会 组织平时只能到处碰运气,更别说有机会承接政府购买的服务。”面对这样的情况,会长刘秉坤进一步解释道:“我们往往会通过各个政府的网站去找可以申请的项目,这就相当于守株待兔,我们很难去了解到政府部门有哪些项目需要社会组织承接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真正能够接到工作的机会都是比较少的。即使物色到适合的工作项目,由于缺乏沟通的渠道,一样难以获得合作的机会,好像最近在政府网站发现劳动就业的项目,想申请却又不知应如何下手。”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很多社会组织中,通过我协会会长刘秉坤的反映,能够令到更多的人关注并了解现时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项目的实际情况,相应地

有助于这个问题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 最后我们了解到今年政府亦都会加大力度,安排约5000万元的资金,拓展购买项目的领域。同时市政协也建议政府尽快出台购买服务的实施细则,建立信息资源平台,并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课程设计 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班级:安管1203班 姓名:徐邦耘 学号:311219020320 2014.12

目录 1.案例简介 (3) 2.防灾减灾 (3)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3) 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4) 3.应急准备 (4) 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4) 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4) 4.决策过程 (4) 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4) 5.处置行动 (5) 5.1事态界定 (5) 5.2响应迅速 (5) 5.3采用心理干预 (5) 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 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5) 6.信息管理 (6) 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6) 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6) 7.恢复重建 (6) 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6) 7.2恢复速度迅速 (7) 8.结果与影响 (7) 8.1造成巨大的损失 (7) 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7)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摘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积极救灾。汶川地震可谓是我国现代该类灾害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将从该案例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决策过程、处置行动、信息管理、部门合作与冲突、恢复重建以及结果与影响方面剖析该案例的整个应对过程。 关键词: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Abstract:May 12, 2008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Richter 8.0 earthquake,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property damage. After the inciden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lief. Earthquake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such disasters of modern paper from the ca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disposal a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impact case entire response process.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Case Analysis 1.案例简介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里氏8.0级,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2.防灾减灾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汶川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建筑物大多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物,当时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对于里氏8.0级的地震无力抵抗,在农村房屋基本全部倒塌,城市大部分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这次地震中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浅谈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在新闻学原理的小组展示课上,我们选取了近期的热点事件——“八毛门”进行了分析研究。一个出生仅2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疑为先天性巨结肠。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学医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深圳新闻网的记者傅大伟首先报道了这一事件,由于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也有记者为了探求事实真相进行了深入的追踪调查,发现这八毛钱的开塞露仅仅只是解决暂时性的问题,无论如何婴儿都得接受手术从根本上治疗先天性巨结肠。 这篇《医院要动十万元手术,最终八毛钱治愈》的报道相继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舆论对医院的骂声一片,究其原因全部来自于‘八毛钱’和‘十万元’这一巨大差距的噱头。就新闻本身来说,涉及患者与医生为主体这一医患主题的新闻就容易引起舆论的讨论,虽然,不得不说当今中国医疗制度不够完善,医疗领域环境恶劣,其中固然有部分医生缺乏职业操守的因素,但与庞大的医疗队伍相比毕竟是少数,虽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医患关系中,医生与医院是站在绝对强势的地位上,但不能利用这一敏感话题作为噱头,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只求其点击量发行量。 在傅大伟记者的本篇报道中,没有涉及任何专家或者医生的观点,仅仅凭借学过一点医的患儿父亲的一面之词与八毛钱十万元价格的悬殊进行报道,甚至引伸出医生利用手术拿提成等无客观事实根据文字。正因为如此,在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只是才会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并深入调查。 傅大伟记者这篇毫无事实根据的报道造成的后果,不仅仅只是给这家深圳儿童医院的名誉带来损失,也让许多患儿家长对医院产生怀疑拒绝接受治疗而导致患儿的性命堪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力,也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真实性的本质表现于执笔者的思想、立场和依据真实所作出的正确判断的与否。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实际采访,了解真正事实,成为客观事实转化成新闻进而传播给大众的中介。客观全面的公开信息,这才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新闻媒体是面向大众的,新闻缺乏真实,坑害的是整个社会。 很多媒体都在追求“独家报道”,为了吸引受众,博取点击率或关注度,采取断章取义,报道偏颇或是失实,认为媒体有了“独家”就有了立足之本,实则不然,仅仅为了抓住新闻敏感性而用这种缺乏客观依据,背离事实的新闻寻求立足之本,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可信度与公信力。在本次“八毛门”事件中,傅大伟记者以及其他对此事进行报道的媒体,其初衷也许是想进行这种舆论监督,能够使在医患关系中的一些黑暗问题得以曝光,然后促进这类问题能够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但是它的前提是我们对专业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医学毕竟是个专业领域,没有权威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之前,媒体报道不应该妄下结论而误导舆论。 在现代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真实反映新闻事件,全面反映各方面的声音,是传媒提供新闻报道的基本职业道德。媒体从业人员都应该守住这一职业道德底线。把握新闻的真实性,肩负好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和道德责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新闻102班晏璟瑜

中西方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20 世纪60 年代,它勃兴于整个 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一、中西调查性报道概念比较 (一)西方概念中的调查性报道。 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已近百年,定义和认识较为系统化。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认识角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报道对象为揭露被人为有意隐藏的事件;第二报道内容具有分析性,细节更为详尽;第三,报道制作者—记者,必须独立调查,新闻文本应保证原创性。通俗地讲,在西方,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性质的活动—记者孤身犯险,自主调查挖退进仃J甲国化明解瑛,x7新闻头践中调查性报道的开展更具指导性。 (三)中西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差异。 纵观中西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解是遵循着“揭露丑闻”这一核心的,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则在一定层次上发生了变构。可以说,中国更多的学者和从业人士认为,调查性报道主要并非仅仅揭露丑闻,而是承担着更多社会教化的重任。 (二)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 《申报》在1882年刊登的中国第一条电讯稿就是披露一位官员读职的消息,可以称为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在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至70年代末,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一直由于权力系统的干预阻挠而难以真正形成。直到80年代,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才浮出水面。1980年《工人日报》发表了“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船的调查报道,以及《人民日报》的《白衣下的污垢》、《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等等,都属于调查性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兴起,电视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比如《逃不掉的罪责》、《难圆绿色梦》、《“粮食满仓”的真相》、《探秘传销大本营》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同时充朴分握了组论游髻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中国媒体做了守望社会的模范作用。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事件”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巅峰。“孙志刚事件”从《南方都市报》的首次披露,到新浪网的转载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最终引起《中国青年报》、新华网、CCTV,《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成功地将社会中潜藏的毒瘤公之于众。 (二)调查性报道的中国定位。 与西方媒体的调查性报道相比,当前中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迥异的一面。一些著名的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揭露了令人发指的黑幕,还成功地促使政府进行作为和改变,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中国媒体通过调查性报道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国媒体进行调查性报道

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应急预案

军户农场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规定,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宗旨。在农场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正确引导舆论,管理协调媒体,掌握突发公共事件舆论报道的主动权,及时、准确地传达农场党委的声音,使广大职工群众即时、准确地了解事实真相,为构建和谐军户,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一)统一协调。突发事件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在农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农场宣传科负责组织协调,负责处置事件的责任单位要主动同各级宣传部门沟通,共同提出新闻发布及报道意见,按照事件分级组织协调新闻宣传报道。 (二)统一发布。按照新闻发布工作制度规定,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发言人工作流程,除按规定应由国家、自治区、兵团、师市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和信息报道,经农场党委审批后组织实施,涉事主管部门予以配合。

(三)正确引导,注重效果。要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农场党委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中的突发事件包括农场内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社会事件、恶性事故、特大刑事案件、重大灾情疫情事件等。 三、事件分类与报道分级 (一)事件分类。突发事件主要分以下几类:1、自然灾害事件;2、事故灾难事件;3、公共卫生事件;4、社会安全事件;5、公共新闻事件;6、其它突发事件。 (二)报道分级。各类突发事件分为四级:一般突发事件、较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按照分级对应启动。一般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由农场党委负责,按照农场急指挥中心统一口径进行报道。较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农场新闻单位以及相关涉事部门不得擅自进行公开报道,由农场党委报经师市党委批准后指定媒体发布的新闻通稿。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农场新闻单位以及相关涉事部门不得擅自进行公开报道,兵团、师市级新闻单位确需报道的,报经农场党委批准指定媒体发布的新闻通稿。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须经师市

试论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创新思路

试论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创新思路 试论方言电新闻节目 存在的会理性及其创新思路 文.李燕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在全国省级以下地方电视台风生水起,在收视率,广告收入,社 会影响诸方面,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界,业界热烈肯定其对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开拓与进步意义,同 时,也对其存在的合法性,节目内容,}土会影响等方面有诸多批评的倾向.本文通过对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否定性 评价的批驳和探析,进一步探求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方向及可能性. …一 ,对方言电况新闻节日质疑观点的辨析 (一)在法理上,是否触犯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对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批评,首先集中在其存在的合法性上,即质疑其违反国家推广普通话的 国策.持这种观点的批评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J4修正)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条款出发,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O.O年)关于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的

条款为依据,从根本上认定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直接触犯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质疑其存在的的合法 性. 关于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因为使用方言而违法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首先,关于普通话 与方言使用的法律规定.一方面,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修正),在国家推广全 国通用的普通话的同时,并没有出现禁止使用方言的字样;另一方面,国务院在((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 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1992年1]月6日)中,明确指出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公民 素质和工作效率;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也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此外,即使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也明确规定,经国务院广播电视部门或省级广播电视部门批准 的播音用语可以使用方言.毋庸置疑,现有的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均是经过省级广电部门批准,其使用方言不 学 8理 覆 立

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_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

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 王卉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灾难对中国传媒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国主流媒体的表现是对信息公 开条例精神的一次身体力行。我们看到,中国记者并不缺乏专业精神,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的 原则激发了传媒人专业精神的一次大迸发。 [关键词]5.12#汶川大地震;灾难报道;新闻伦理;信息公开条例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9!0169!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部项目?商业化北景下的传媒伦理研究#(批准号:07XXW00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人员,成都电视台主任编辑。四川成都610071 今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开始施行。根据条例的精神,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公布,确保人民的知情权,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主流媒体的表现是对条例精神的一次身体力行。我们看到,中国记者并不缺乏专业精神,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的原则激发了传媒人专业精神的一次大迸发。 信息公开是灾难报道的基本前提,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可能进入到本文讨论的话题,即在这样大信息量、强震撼力、高度冲突性、深刻社会影响力的灾难报道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专业诉求肯定会给记者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突和伦理抉择困惑!!!也许新闻价值的高度总是跟伦理抉择的难度成正比,正因为如此,中西方新闻界、理论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灾难报道的伦理思考!!!那么有没有一些被大家所共同认可的职业伦理原则可供参考?在实际的灾难报道中我们又该怎样来具体运用这些原则?这些都是本文希望能够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灾难报道中的基本伦理原则和纲领 在这一部分,我们侧重原则和基础,以排除那些会导致道德困境的无目的争论。 新闻伦理属于应用伦理范畴,媒介实践中职业伦理有诸多为学界和传媒所公认的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是真实、公正、客观。而针对灾难报道,笔者通过整理中西方文献发现,最强调的有以下几个原则和纲领: (一)隐私 隐私是关乎人尊严的权利,因此被视为不言而喻、必不可少的权利。这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共识。 新闻伦理中的隐私原则其完整的句式表达是?不可侵犯隐私#。符合康德式的绝对命令?的要求,属于责任伦理学范畴。就是说,?不可侵犯隐私#是一个严格的媒体责任,具有道德上的强制性,从其否定祈使的表述也可见其严厉本质。 在危机关头尤其是在巨大灾难面前保持人类尊严是艰巨的任务。新闻报道总带有一定侵略性,而悲伤则要求隐私。甚至有人认为只要媒体在灾难现场,对那里的群众就是一种侵犯。而巨大的灾难总是会吸引成群的记者,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何在满足知情权和保护隐私权之间作出选择? 贝尔塞描述了三种不同的隐私:身体的隐私、精神或交流的隐私、私人信息隐私。所以灾难报道中,记者应当谨慎考虑如何避免肢残的身体(即便已经死去)过度暴露在公众视线中,以至让当事人的身体尊严受伤;如何让极度悲伤的情绪表情避开特写镜头的强调,以至让当事人的精神尊严受伤;如何避免灾难中个人医疗记录和财务数据等个人信息的暴露等等。 知情权是一个法律术语,不是伦理建构。为了更好的认识知情权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这里要提出另外两个概念!!!知情需要、知情欲望[1]。 当新闻工作者断言,公众?有权获知#一个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