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学笔记

组织学笔记

组织学笔记
组织学笔记

1上皮组织概述:①组成:大量细胞及较少的细胞间质②特点:上皮细胞有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一般无血管③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生殖上皮、肌上皮④功能:被覆上皮主要有保护、吸收和排泄的功能。腺上皮的主要行使分泌功能

2被覆上皮:①.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功能: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摩擦,有利于血液、淋巴流动以及物质通透。②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肾小管等。③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在胃肠、胆囊和子宫等器官,有吸收和分泌功能。肠道的单层柱状上皮中,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杯状细胞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颗粒中含黏连蛋白(糖蛋白,PAS阳性)故称黏原颗粒。黏蛋白分泌后,与水结合形成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最多)、杯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分布:呼吸道⑤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组成:矮柱状细胞、多边形细胞、梭形细胞、扁平细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和食管、阴道等处。功能:耐摩擦和阻止异物侵入等功能,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⑥复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多边形细胞、柱状细胞分布: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⑦变移上皮:主要见于排尿管道,分为表层细胞—盖细胞,中间层细胞和基底细胞,特点:细胞形状和层数可随器官的空虚与扩张状态而变化。3腺上皮和腺:1. 腺上皮:主要由腺细胞组成2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根据有无导管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3.外分泌腺的一般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根据导管有无分支,外分泌腺可分为单腺和复腺。分泌部的形状有管状、泡状和管泡状,因此外分泌腺的形态分为单管状腺、单泡状腺、复管状腺、复泡状腺和复管泡状腺4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①分泌部又称腺泡一般有单层腺细胞组成,中央有腔。浆液性细胞黏液性细胞

②导管部:由单层或复层上皮构成。

4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 微绒毛结构:LM纹状缘或刷状缘EM 细短的指状突起胞膜、胞质、微丝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2 .纤毛:结构:LM 短的细丝状EM 较粗较长的指状突起,胞膜、胞质、9+2微管功能: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二)上皮细胞的侧面:1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连接:相邻细胞膜的间断融合。最严密的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2 .黏合带:细胞之间有15-20nm的间隙,间隙内有丝状物相连到相邻细胞的膜。黏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3 .桥粒又称粘着斑:呈斑点状,细胞之间的间隙宽20-30nm ,有跨膜细丝相连。最牢固的连接。4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细胞间隙约3nm,通过连接小体形成细胞间管道,使相邻细胞通过细胞间小管直接相通。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功能。(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1 .基膜:LM: 均质状、嗜酸性薄膜,不易鉴别。EM : 由基板和网板构成。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由透明板和致密板两部分构成,主要化学成分为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网板:由成纤维细胞分泌,主要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功能:半透膜,起连接、支持、固定及物质交换的功能。2 .质膜内褶:LM:表现为基底纵纹。EM:为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折向胞质内,其间有纵向排列的线粒体。功能: 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运。3 .半桥粒:连接和固定作用

5结缔组织概述:(一)组成:细胞+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纤维、基质、组织液)(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淋巴(三)特点:①细胞少,细胞外基质多②细胞无极性③有血管(四)功能:①连接②支持③营养④保护(五)来源: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6疏松结缔组织:(一)组成:1 .细胞:①成纤维细胞②巨噬细胞③浆细胞④肥大细胞⑤脂肪细胞⑥未分化间充质细胞⑦白细胞2 .纤维:①胶原纤维②弹性纤维③网状纤维3 .基质4.组织液(二)结构和功能:1.细胞:①成纤维细胞: LM:细胞呈星形突起,胞核呈

椭圆形,胞质嗜碱性。EM: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a:形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b:合成基质c: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纤维细胞:处于功能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②巨噬细胞LM:形态不规则,核呈椭圆形,位于一侧,胞质嗜酸性,胞质内有空泡和异物颗粒。EM:细胞表面有皱褶,小泡和微绒毛,胞质内还有初级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另有微丝和微管。功能:a吞噬作用b抗原呈递作用c分泌生物活性物质:溶菌酶、补体、细胞因子等来源: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③浆细胞:LM: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偏一侧、染色质呈粗块状,在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称车轮状核。胞质嗜碱性,核周胞质浅染区。EM: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a合成与分泌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b参与体液免疫应答来源:B淋巴细胞④肥大细胞LM: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位于中央,胞质内满嗜碱性分泌颗粒。EM:颗粒大小不等,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有膜包裹。功能:肥大细胞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与变态反应有关。肥大细胞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介质:组胺、白三烯:能使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该两种细胞到变态反应的部位。肝素:有抗凝血作用。⑤脂肪细胞LM: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被一个大脂滴挤到细胞边缘,脂滴溶解,细胞呈空泡状,细胞核呈扁圆形,位于细胞一侧。功能:合成和储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⑥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结构:同间充质细胞功能:在炎症与创伤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7)白细胞(见血液)2 .纤维:①胶原纤维LM:胶原纤维呈长条状,粗细不等呈波浪形交织成网,HE染色中嗜酸性、着红色EM:胶原纤维由更细的胶原原纤维构成,胶原原纤维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为60~70nm。功能特点:韧性大,抗拉力。②弹性纤维LM:弹性纤维较细,粗细不等,交织成网,在HE染色中着红色,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别,用醛复红或地衣红染色,弹性纤维成紫色或棕褐色。EM:弹性纤维的核心部分电子密度低,由均物质的弹性蛋白组成,核心外周包绕微原纤维。功能特点:具有弹性。③网状纤维LM:纤维较细,有分支,交织成网,HE染色不易显示,用银染法,网状纤维呈黑色,又称嗜银纤维。EM:网状纤维由胶原蛋白构成,也有周期性横纹,纤维表面被覆较多糖蛋白,具有嗜银性。功能:构成组织和器官的支架。3 .基质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无定型胶状物,无色透明,具有一定的黏性,孔隙中有组织液。填充于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之间。其生物大分子主要为蛋白聚糖和纤维黏连蛋白。

①蛋白聚糖:基质主要成分,由氨基聚糖(80%-90%)与蛋白质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聚合体。氨基聚糖主要分为硫酸化和非硫酸化两种类型。前一类有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硫酸皮肤素、硫酸乙酰肝素等,分子较小; 后一类主要为透明质酸,为曲折盘绕的长链大分子。

分子筛结构:以透明质酸长链大分子为核心,以连接蛋白连接蛋白聚糖亚单位,形成有许多孔隙的蛋白聚糖聚合体功能:a物质交换;b屏障保护:阻止大分子物质的通过。②纤维粘连蛋白:是结缔组织基质中最主要的黏连性糖蛋白,分子表面具有与多种细胞、胶原蛋白及蛋白聚糖的结合位点,因此是将这三种成分有机链接的媒介。4组织液定义: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基质内的液体,经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回流入血液或淋巴。

功能: 组织液是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细胞摄取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的场所,细胞只有通过组织液才能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7致密结缔组织:1.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基本同疏松结缔组织,其特点是纤维较粗大,纵横交织,排列紧密,纤维间间隙很小,细胞成分较少。主要分布于皮肤的真皮、硬脑膜、巩膜及一些器官的被膜等处,具有很强的抗拉力的作用。

2.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分为两种,一种以胶原纤维为主,构成肌腱和腱膜。其结构特点为成束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纤维束之间有形态特殊的成纤维细胞,称为腱细胞。

3.弹性组织粗大的弹性纤维平行排列成束,形成韧带(如黄韧带及项韧带),以适应

脊柱或关节的运动。

8脂肪组织:主要由大量群集的脂肪细胞构成,被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分为1黄(白)色脂肪组织:为通常所说的脂肪组织,其构成细胞内只有一个大的脂滴,称单泡脂肪细胞,即通常说的脂肪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网膜和系膜等处,是体内最大的储能库,还具有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填充作用、2棕色脂肪组织:其特点是组织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脂肪细胞较小,细胞质内散在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线粒体大而丰富,细胞核圆,居中,称多泡脂肪细胞。

9网状组织:(一) 组成1.网状细胞:星状多突,相邻细胞的突起互相连接成网;胞核较大,圆形或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2.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沿网状细胞的胞体和突起分布,也交织成网。(二)功能:参与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为血细胞的发生和淋巴细胞的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并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10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气体)另一成分为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1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存血量,正常成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约70~80ml/kg

12血浆化学成分:1.血浆蛋白: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γ几乎全部是抗体,又称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白蛋白(albumin,A):约40~50g/L 球蛋白(globulin,G):约20~30g/L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2.无机盐3.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4.其它: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5.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

1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4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相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1.025~1.030相关于血浆蛋白质红细胞1.090~1.092相关于血红蛋白

15血液的酸碱度(pH值):1.正常值: 7.35~7.45酸中毒:pH<7.35碱中毒:pH>7.45pH<6.9或pH >7.8:危及生命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肺排酸功能; 肾排酸保碱功能

16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目有关,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血浆渗透压: 300mOsm/kg H2O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80%来自血浆中Na+,Cl-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4%,75%~80%来自血浆白蛋白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形态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和血浆容量。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9% NaCl,5% glucose, 1.9% urea)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质所产生的渗透压等张溶液: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形成的等渗溶液,是可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能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如:0.9% NaCl,5% glucose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17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2.缓冲功能3.调节体温4.参与生理性止血5.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

18红细胞:1.数量:体内数量最多的血细胞,稠密的红细胞使血液呈红色。男性约

(4.0-5.5)x1012/ L,女性约(3.5-5.0)x1012/ L,新生儿6.0×109/L(6月龄降至最低,1岁又渐高)2.结构:LM直径约7.5um,胞质嗜酸性,周边染色深,中央染色浅,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SEM 胞体为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边部较厚。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上,称红细胞膜骨架,其主要成分是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2)悬浮稳定性:定义:血液中的红细胞能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其快慢与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含量有关。3)渗透脆性4.红细胞的功能:红细胞具有携带O2和CO2的功能,该功能由血红蛋白执行。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男性120~150g/L女性110~140g/L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x1012/ L ,血红蛋白低于100g/L ,则为贫血5.红细胞形态结构特点与其运输氧功能的关系:1双凹形给予更大的表面积的气体交换2无核使血红蛋白更大的空间3无细胞器(ATP 产生厌氧,所以红细胞不消耗氧气运输)6.异常的红细胞形态7.寿命: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8.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浆内有少量核糖体。在血流中经过大约1天,完全成熟,核糖体消失。在成人,占红细胞总数的0.5-1%,可作为判断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9.红细胞的生成: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系造血祖细胞

→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红细胞10.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爆式促进激活物—促进早期祖细胞增殖的主要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性激素—红细胞数目性别差异的原因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作用:未分化的干细胞分化成红系祖细胞,EPO促使其变为早幼红细胞。对进一步再成熟为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流入末梢血管等均有促进作用。11影响红细胞成熟的物质:维生素B12和叶酸(folic acid) 是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红细胞成熟必需的物质。Vit B12 / 叶酸缺乏:摄入不足、内因子缺乏导致恶性贫血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NA 合成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红细胞体积增大)叶酸体内过程:蝶酰单谷氨酸→经肠粘膜入血→四氢叶酸→多谷氨酸→参与DNA 合成。VitB12体内过程: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促进其吸收内因子-B1复合物Ⅰ.防B12被蛋白酶水解;Ⅱ.与回肠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B12吸收入血→部分贮存于肝、部分与运输蛋白结合→参与DNA合成

19白细胞:总数(4-10)x109/ L分类: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50 ~70%嗜酸性粒细胞0.5 ~3%嗜碱性粒细胞0 ~ 1%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20~30% 1.中性粒细胞:结构:细胞圆形,直径10~12um ,核分2~5叶,胞浆染色浅,含内大小不等、分布均匀的细小颗粒。颗粒分为两种:嗜天青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及其它酸性水解酶。特殊颗粒-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和吞噬素(防御素)等。功能:吞噬作用,以吞噬细菌为主。2.嗜酸性粒细胞: 结构:细胞圆形,直径10~15um,核一般分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嗜酸性颗粒。嗜酸性颗粒也是一种溶酶体,

其内除含有多种溶酶体酶外,还含有组胺酶、芳基硫酸脂酶和阳离子蛋白。功能抗过敏、抗寄生虫。3.嗜碱粒细胞:结构:细胞圆形,直径10~12um,核着色浅,常分叶不清,或呈―S‖形,胞浆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常盖于核上。嗜碱性颗粒易溶于水,内含与肥大细胞相同的物质。功能:嗜碱粒细胞具有与肥大细胞相似的功能。4.单核细胞:结构:细胞圆形,直径14—20u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内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溶酶体)。功能:在血液内具有吞噬作用,出血管转化为巨噬细胞5.淋巴细胞:结构:细胞圆形,分为大、中和小三型,直径分别为6—8um 、9—12um、13—20um 。淋巴细胞核大,染色质致密;胞质少,嗜碱性,可见嗜天青颗粒。功能:参加免疫反应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NK细胞-自然杀伤作用

7.白细胞的生理特性:1)白细胞的渗出2)白细胞的趋化性:白细胞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3)吞噬

20血小板:结构-血小板双凸圆盘状,无核,一般直径只有2~4um。在瑞氏染色的血涂片上,血小板常三五成群、大小不均,呈圆形、椭圆或不规则的形状,周边胞浆呈淡蓝色称透明区,中央含有紫蓝色的颗粒,称颗粒区,颗粒区内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溶酶体等。电镜下,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表面有糖衣,无核,有细胞器。来源:从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脱落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细胞胞质血小板的生理特性: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2.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致聚剂:ADP、胶原、凝血酶、TAX2等聚集抑制物:NO、前列环素3.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颗粒内容物排除的现象(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4.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血小板作用: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 凝血和止血作用:1)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2)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3)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4)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5)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3.纤溶作用:血小板解体释放出的纤溶酶以及纤溶酶激活物,可以激活纤溶系统,有利于血凝块的液化,保持血管中血流的畅通。

21血细胞的发生:(一)红骨髓分布: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松质骨结构:造血组织和血窦造血组织:由网状组织、造血细胞、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组成。血窦:窦样毛细血管。功能:各种血细胞发生的场所

(二)造血细胞1.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复制能力、很强的增殖能力、多向分化能力2.造血祖细胞又称定向干细胞:无自我复制能力、能定向分化为一系.二系.

三系血细胞、细胞表面出现细胞因子受体(三)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1. 血细胞发生过程的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 2. 血细胞发生的形态演变(见图)

22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1.血管收缩:①损伤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②损伤处的内皮细胞和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③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 2.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3.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实质是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23血液凝固:(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凝血因子:除FⅢ(组织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除FⅣ(Ca2+)外其他凝血因子均是蛋白质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多以酶原形式存在,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被激活,发生瀑布式凝血反应FⅡ、Ⅶ、Ⅸ、Ⅹ的合成需维生素K(VitK依赖性))(二)凝血的过程:1.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1)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由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胶原等)而启动2)外源性凝血途径: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FⅢ(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凝血过程两条途径均激活F X,形成F Xa-FV-Ca2+ -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复合物

2.凝血酶原的激活及纤维蛋白形成(三)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正反馈

24血凝块的回缩:机制:血凝块中血小板收缩作用:挤出血凝块中的血清,使血凝块更坚实,牢固地封住血管破口

25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血小板与血管收缩:活化的血小板释放TXA2、5-HT →收缩血管2)血小板与血栓:①粘附+聚集→松软血栓②释放血小板因子→加固血栓③收缩→坚实血栓3)血小板的促凝活性:①为凝血过程提供膜磷脂表面②表面结合凝血因子26在生理情况下,为什么血液在血管内不发生凝血?1血管内膜完整光滑2血液中有多种抗凝物质3血流的稀释作用4血液中有纤溶系统

27抗凝系统:1.体液抗凝系统(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TFPI和肝素):①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Ⅲ、C1抑制物、1-抗胰蛋白抑制物、2-纤溶酶、2-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等。抗凝血酶Ⅲ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Ⅶ、Ⅸa 、Ⅹa失活;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②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作用:抑制凝血因子Ⅹ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③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蛋白质C是肝脏合成的VitK依赖因子。作用:灭活凝血因子Ⅴ、Ⅷ;阻碍因子Ⅹ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Ⅹ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④肝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如下: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质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2.其他抗凝因素:①细胞抗凝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②正常血管内皮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Ⅻ,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Ⅲ,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③血液不断流动:即使血浆中有一些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④血液中具有纤溶系统:能促使纤维蛋白溶解。3.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1)加速凝血:(1)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K、止血芳酸等。维生素K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

Ⅱ、Ⅶ、Ⅸ、Ⅹ,以加速凝血。(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2)延缓凝血:(1)除钙剂:①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Ca2+↓;②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2)降低血液温度(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4.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纤溶: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重新溶解的过程。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28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红细胞凝集: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特异性的抗原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发生反应的特异性抗体ABO血型系统: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凝集原B特异性抗体:抗A凝集素、抗B凝集素ABO血型系统的抗原:抗原特异性:糖链携带抗原的物质:糖蛋白或糖脂ABO血型系统的抗体:抗体分类: IgM(天然抗体),IgG(免疫抗体)血清中不含有对抗其自身红细胞凝集原的抗体ABO血型的分子基础:抗原特异性由抗原上寡糖链的组成与连接顺序决定H抗原:H 抗原是ABO 血型抗原形成的前体,H抗原缺失的血型称为―孟买(Bombay)血型‖ ,A、B 抗原也不能形成基因型:hh 血型:O h红细胞膜上无A, B或H抗原血清中有抗A, 抗B, 抗H 凝集素只能接受来自Bombay血型个体的供血ABO血型抗原的分布:A,B,H 抗原存在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组织细胞膜上、组织细胞可分泌这些抗原进入体液中(分泌型)Rh血型- Rh因子:Rh抗原是一种跨膜蛋白Rh 抗原:Rh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RHD,RHCE)、与临床关系密切的Rh 抗原:C, D, E, c, e, 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医学上Rh+通常指红细胞上含有D 抗原,Rh-通常指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Rh抗原只存在红细胞膜上抗Rh抗体:(不存在抗Rh 的天然抗体)只有Rh–者接受Rh+的血液,通过体液免疫才能产生抗Rh抗体(免疫性抗体)

29输血原则:1鉴定血型,坚持同型输血2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实验称交叉配血主侧:主、次侧无凝集:配血相合、主侧凝集:配血不合、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紧急情况下少量输血

行政个人工作心得

行政个人工作心得 行政管理岗位需要统筹企业行政管理、参与重大事项决策、谋划企业运营与发展,下面是整理的行政个人工作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个人工作心得范文范文一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生命力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学习行政管理学的人数如此之多,这表明,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重要性已经被充分认识。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

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市政学、公共政策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 3.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习期间,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

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在学校里,我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献策。时刻关心同学,与大家关系融洽。在课余生活中,我还坚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与别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开放积极,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我最大的特点是: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行政个人工作心得范文范文二

最新版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高频考点整理版)(超详细)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绪论 1.H-E 染色的基本原理: .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与嗜碱性物质,主要反应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与 嗜酸性物质主要反应着粉红色。 2.组织:是由形态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群体结构,是构成 细胞的基本成分。 第二章:上皮组织 1.上皮的特点、分类 特点:①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的;②具有明显的极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 2.各类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分布功能 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内皮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淋 巴液流动;使器官表面光滑而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表 面其他:肺泡和肾小囊壁层湿润,有利于内脏器官的活动; 气体交换和保护等。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甲状腺滤泡上皮等吸收和分泌。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和子宫等保护吸收和分泌 假复层纤毛柱呼吸管道等腔面。

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食管,阴道(未角化)皮角化的:保护,分泌,防止水肤(角化)分丢失。保护。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男性尿道等腔面。保护 变异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腔保护,有利于器官扩张或收缩。 面。 3. 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名解)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名解) 4.上皮的特殊结构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共同向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名解) (名解) 纤毛:是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质共同向游离面伸出的较大突起。 5.细胞连接可分为: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填空) 第三章:结缔组织 1.分类: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血液、淋巴、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3.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的功能 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白细胞。 三种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银染法)(选择)

子宫颈正常组织机构学与细胞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余小蒙 1子宫颈正常组织学及细胞学 1.1子宫颈正常组织学 1.鳞状上皮 子宫颈突入**,其上部分称宫颈**上部,其下部分称宫颈**部,中央为子宫颈外口。宫颈**部被覆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正常情况下基底细胞层平直无钉突。在生殖年龄雌激素促进上皮细胞成熟,孕激素抑制细胞成熟。鳞状上皮从底层至表层分为5个层次: (1)基底细胞层紧密贴附在基底膜上的一层低柱状细胞,细胞较小,胞浆较少,嗜碱性,核圆形,较深染,核浆比高。正常情况下不脱落。 (2)基底旁细胞层由2~3层多边形细胞构成,有细胞间桥,胞浆较宽,嗜碱性,核圆形,其面积较基底细胞小,核浆比为1:2。滤泡期ER阳性而PR阴性,在黄体期PR阳性而ER 阴性。 (3)中间细胞层又称浅棘细胞层,约有5层细胞,胞浆丰富,呈多边形,该细胞上面两层细胞变扁,细胞间有明显间桥。胞浆内有较多糖原和空泡而淡染。细胞核比基底旁细胞核稍小,呈圆形。 (4)致密细胞层又称上皮内层,细胞呈多边层或舟形,胞浆内红染角质颗粒核小,圆形,深染。无细胞间桥。妊娠期该层细胞浆糖原过丰富而透明,胞膜厚,称为妊娠细胞。 (5)浅表细胞层宫颈上皮最表面一层细胞呈长扁形,平行于基底细胞层,胞浆丰富,嗜酸性,含丰富的角质蛋白,在雌激素水平高时,嗜酸性更明显。核固缩状,深染,圆形而小。 2.柱状上皮 子宫颈管黏膜被覆柱状上皮,呈高柱状,单层排列,其基底部附着在基底膜上。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的下1/3部。在妊娠和排卵后分泌旺盛时细胞核可在细胞中部或基底部。柱状上皮包括分泌细胞(粘液细胞)和纤毛细胞两种。分泌细胞顶部呈圆顶状突起,表面有很短的微绒毛,胞浆淡染,有时内含粘液空泡,将核推压成新月形,位于细胞基底部。多数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均匀细颗粒状,常见小核仁;纤毛细胞表面有动纤毛,和微绒毛相间,细胞浆较浓染,嗜碱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的下部,染色质均匀细颗粒状,常见小核仁。宫颈管柱状上皮中纤毛细胞多于分泌细胞,特别是在颈管上部接近子宫内膜处子宫颈**部可发生真性糜烂。当宫颈**部有腺性糜烂时,采取的宫颈细胞涂片中可见多量柱状上皮。 3.储备细胞 柱状上皮与基底膜之间有不连续的一层细胞,称为储备细胞,是一种幼稚上皮细胞,在正常

公共组织学理论

传统经济理论主要是关于消费者和企业家如何做出关于商品购买、工作选择、生产及投资决策的,而布坎南则相应地创建了公共部门的决策理论,被称作“新政治经济学”或“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经济学中个人间相互交换的概念移植到了政治决策的领域中。于是,政治过程便成为一种旨在达到互利的合作手段。但政治秩序的形成要求人们接受一套规则、一种宪法。这反过来又强调了规则形成的极端重要性和宪法改革的可能性。布坎南认为,劝导政治家或试图影响特定问题的结局常常是徒劳的,事情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规则体系决定的。[1]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时代与背景 公共选择理论的渊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他提出了政治的资源较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真正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初形成一种学术思潮。,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理论选举规则,党派经济学,利益集团理论,寻租理论,政府失灵论和宪法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政治交易市场是公共选择在研究方法上最具特色的三个方面。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是指一切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会有社会团体的存折现实性。经济人假设是指在政治领域内活动的人,其目的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也以成本—收益分析为依据。政治交易市场概念是指政治是个人、集团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其基础是交易动机、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交换。 20世纪30年代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市场万能”的幻想——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能够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凯恩斯经济学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策,实行政府的干预以矫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然而随着政府干预的加强,政府干预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政府财政赤字与日俱增,政府规模扩张,大量政府开支落入特殊利益集团的私囊,政府的社会福利计划相继失败,经济停滞膨胀。而公共选择理论正是克服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因素当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变量的局限性,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政治市场的分析当中,向我们打开了政府这个黑匣子,目的在于揭示“政府失灵”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缺陷。正如布坎南所说,“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一样严重”。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与分析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布坎南等人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的一 种新公共经济理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2]、经济人假设和政治交易市场是公共选择在研究方法上最具特色的三个方面。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但其与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框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决策视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或既定因素。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越了个人利益。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两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党官员、政治家(供给者)。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效用的私人物品;但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名词解释 1. Tissue :即组织,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 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2. HE 染色法: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长用的组织学染色方 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 嗜酸性: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 嗜碱性:易于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 Microvillus :即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电镜 下,微绒毛的表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6. Cilium :即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电镜下,纤毛的 便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7. 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 向胞质形成的许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错形成网络,带状环绕 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模,具有屏障作用。 9. Basement membrane即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 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 Gap junction:即缝隙连接,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

行政组织学笔记

行政组织学 (客观题:11分;名词解释:3*5分=15分;简答题:3*8分=24分;论述题:15分;案例分析:46分。) 第一讲:行政组织的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 1、结构论。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 (1)组织必须具有目标;(2)没有分工与合作也不能称其为组织;(3)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2、行为论。组织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有意识加以协调的活动的权力系统 3、系统论。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具有许多相互影响共同工作的子系统,当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其他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工作。 4、管理论。从管理和组织职能关系界定组织:组织就是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 ★二、行政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为执行一定事务而将从事共同工作的人们通过权责和任务分配结成系统协调的组织机构;它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的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性职能的各类单位和国家的整个行政机关。 特征 (狭义)仅指政府系统 (1)政治性(阶级性、决策性),阶级性是国家行政组织的本质特征 (2)社会性(服务与管理),社会性是行政组织的基础,①为执行宪法和法律服务;②为一定社会公众的利益提供条件或保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③制定政策、维持秩序、提供机会、监督协调 (3)权威性(约束与强制),政府行政组织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这种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具体实行者、体现者,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在行政组织的权责范围内,不允许其他任何组织团体个人与之抗衡,强制服从是行政组织权威性的突出特征

组织学名词解释

1、气血屏障——指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通过的结构,又称呼吸膜,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一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构成 2、嗜酸性——HE染色中,组织结构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 3、三联体每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合称三联体 4、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5、门管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相伴行走肝小叶周围的结缔组织内称门管区 6、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7、植入——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8、组织学——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 1〃相邻两条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每个肌节包括1/2 I带+A带+1/2 I带,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循环,是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真正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也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 3〃肝板是肝脏的主要结构,由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单行排列形成。肝板凹凸不平,大致呈放射状,相邻肝板吻合连接。 4〃气-血屏障是指肺泡腔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上皮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

5〃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卵巢内成熟卵泡的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外周的透明带、放射冠和卵泡液一起从卵巢排出,经腹腔进入输卵管的过程称排卵。 肠绒毛:小肠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伸出众多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 1.极性:构成上皮组织的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 2.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3.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是长骨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由多层同心圆状的骨板构成 4.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的毛细淋巴管 5.血—气屏障:肺泡内气体分子和其周围毛细血管内气体分子进行交换所经过的结构 1、H-E染色: ①是用苏木精和伊红进行联合染色的方法,组织学、病理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②H代表苏木精(hematoxylin),为兰色碱性染料,能将酸性物质染为紫兰色。 ③E代表伊红(eosin),为红色酸性染料,能将碱性物质染为红色。 2、组织:由来源相同、结构和机能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间质共同组成的结构,是构成机体各种器官的基本成分。一般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这四大基本组织。

丁煌《 西方行政学说史》

西方行政学说史 导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西方行政学的产生 1、中西早期行政管理思想(非系统非学科化) 2、1845年法科学家M·A·安培“建立管理国家之科学”的设想; 3、1865-68德学者斯坦因七卷本《行政学》最早提出“行政学”一词(指行政法); 4、1887年美学者(总统)威尔逊发表开创性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 5、1900年美学者古德诺出版发表〈政治与行政〉一书,进一步明确指出政治与行政的区分。(自此行政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得以确立。) 6、1926怀特《行政学导论》、1927威洛比《公共行政原理》,对其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行政学理论体系得以形成。 (产生背景) 二、西方行政学的发展历程 多种分段方法: A、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期(19世末20世初)、社会人时期(20世纪20年代)、当前时期(二战后); B、台湾学者(行政学):传统理论时期(X*:1900-30)、行为科学时期(Y*:1930-60)、系统理论时期(Z*,1960后); C、夏书章:形成阶段(19世末到20世纪20年代)、成长阶段—科学管理时期(20年代后)、科学化时期(40年代始); D、教材观点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参照众多美国学者之方法),六阶段: 西方行政学的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年) 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 西方行政学的批评与转变时期(1941-1959年) 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与应用时期(20世纪60年代) 西方行政学的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 西方行政学的总结与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 1、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 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威尔逊:行政学创始人,《行政学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古德诺:(美)行政学家,《政治与行政》,对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理论作了进一步发挥; 泰勒:(美)管理学者,《科学管理原理》,倡导科学管理; 法约尔:(法)管理学者,《一般管理原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则) 2、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 这一时期的行政学家继承了早期行政学的基本信念,认为“真正的民主与真正的效率是统一的”,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 此时期将官僚制度及其组织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行政现象的科学分析,发现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尝试着为行政学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学科体系。 代表人物、著作与观点: (德)社科学家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论官僚制》; (美)行政学家怀特:撰写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人体组织学解剖学

人体组织解剖学一、名词解释1、正中矢状面:矢状面是按矢状轴方向与水平面和冠状面相垂直,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通过人体正中,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半的矢状面又称正中矢状面。2、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借骨连接构成的一个完整骨环。具有保护盆腔内的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可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3、细胞毒性T细胞:是白细胞的亚部,为一种特异T细胞,专门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作用。受抗原激活后可增殖形成大量效应Tc细胞,能特异性地杀伤具有抗原性的靶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构成机体抗病毒、抗肿瘤免疫的重要防线。4、扁桃体:咽部黏膜内含丰富的淋巴组织,除分散的淋巴组织外,有些部位的淋巴组织聚集形成轮廓清楚,大小不等的隆起称扁桃体。按其位置分别称为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和舌扁桃体。5、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标志。6、病理性再生:由于炎症或创伤等病理原因所致的上皮损伤,可由周围未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增殖补充,形成新的上皮,此为病理性再生。7、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起源于人胚卵黄囊血岛,是生

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和多向分化能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内。8、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排列。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骨单位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各层骨单位骨板间有骨细胞分布。骨单位表面有一层黏合质。9、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冠状窦口的前上方,呈扁椭圆形,向前发出房室束进入心室壁。正常情况下,其作用是传递窦房结的冲动至心室肌纤维,但在窦房结障碍时,也可产生冲动。10、胸膜腔:指脏、壁胸膜在肺门处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腔隙。左右各一,腔内有少量浆液,呼吸时可减少脏、壁胸膜之间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11、可视人:即虚拟人,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冷冻人的人体锉削为0.1mm厚的标本断面,并对每个断面进行定焦距扫描,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储存于计算机中,最后再按解剖顺序把断面图像进行三维重构整合成虚拟人。12、间充质细胞:是分化程度很低的细胞,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不仅是各种结缔组织的共同祖先,分化成各种和发育成血管的内皮及平滑肌等其种类的组织。在成年的动物的结缔组织中仍

行为组织学模拟考试题

判断对错题,共11题 1、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的关键是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直接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联结关系。√ 2、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3、人的行为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引发的。(×). 4、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X 5、由本我支配的行为受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约束。X 6、利克特发现,那些用管理方式四去从事经营活动的领导者,大都是最有成就的领导者。(√) 7、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以分散的方式去完成工作任务。(错) 8、如果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能熟练地完成作业,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社会抑制作用。X 9、人们在心理上通常会低估他人的工作绩效,高估他人的得益。(√) 10、.根据公平理论,无论投入多大,只要获得相同的产出结果,员工就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错) 11、麦克利兰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 单选题,共15题 1、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什么因素来划分部门?__C____。 A. 职能 B.产品 C.地区 D.矩阵结构 2、下面描述组织变革主要内容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组织的环境、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人员 B.组织的人员、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 C.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职能 D.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职能、组织环境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A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型效应 D.知觉防御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

1、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细胞衣微绒毛纤毛)2、上皮细胞的侧面: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基模基模内折半桥粒) 特化结构细胞连接(特点、作用)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上皮细胞的侧面 一紧密连接: (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 (3)封闭了细胞间隙。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 (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 (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三、桥粒 (1)又称黏着斑,斑状,最牢固,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 (2)胞质中有许多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襻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3)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四、缝隙连接 (1)又称通讯连接,斑状 (2)在钙离子和其它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合,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分子量小于1500k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均得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 (3)此种连接电阻低,在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之间,可经此处传递电冲动。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3、外分泌腺的腺细胞类型

行政管理自我鉴定7篇

行政管理自我鉴定7篇 自我鉴定即为自我总结,写自我鉴定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因此我们是时候写一份自我鉴定了。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精心整理的行政管理自我鉴定,欢迎阅读与收藏。 行政管理自我鉴定篇1 时光匆匆,时间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前行着,从不为谁而停留半刻。一眨眼的,叶子绿了又黄,几个春秋就这样在校园的树梢上溜走了。还记得刚来那些青涩的年华里,我们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现在我们饱学知识,期待着明天明媚的太阳。下面就做一下总结吧。 我的专业是行政管理。在校期间,我一直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管理学原理、行政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法学导论、社会学概论、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地方政府学、市政学、公共政策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 3.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

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学习期间,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导。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的纪律。在学校里,我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献策。时刻关心同学,与大家关系融洽。在课余生活中,我还坚持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和各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些经历,不仅增强了我吃苦耐劳、自理自立的能力,还提高了我与别人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我是一个外向型的人,性格开朗活泼,待人处事热情大方,生活态度端正向上,思想积极,能很快接受新鲜事物。我最大的特点是:热心待人,诚实守信,具有创新和开拓意识,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与同学关系极其融洽。 天大地大,世界永无尽头,数年间,在各方面我都有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但我知道自己除了理论知识之外,我的经验与阅历还尚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还需我在以后的实践工作和学习之中不断提高我深信机遇定会垂青有准备的人,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时刻准备着 行政管理自我鉴定篇2 我是惠州学院政法系行政管理专科的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LM和EM的分辨率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LM光镜下观察的结构称显微结构)分辨率0.2 μ m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EM电镜下观察的结构称超微结构)分辨率 0.2nm是光镜的1000倍 EM的种类 1. 透射电镜(TEM) 电子密度高一一色深 电子密度低一一色浅 2. 扫描电镜(SEM) 石蜡切片术 取材固定~?脱水一透明一包埋一*b切片一染色一圭寸片 HE染色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嗜碱性 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质着粉红色----嗜酸性 对碱性和酸性染料都缺乏亲和力----中性 PAS反应 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紫红色反应产物为阳性。 第二章细胞 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细胞膜 细胞质:细胞器 细胞核 单位膜的化学构成及分子结构模型 生物膜细胞外膜(细胞膜) (单位膜)细胞内膜(内膜系统) 化学成分:膜蛋白膜脂糖类 分子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细胞器的主要种类及相应功能 PPT2 P10~24 『游离核糖体合成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 核糖体 -附着核糖体合成细胞向外输岀的分泌蛋白 染色质的组成 PPT2 P29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及染色体间的关系 PPT2 P28

第三章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一上皮组织特点: 1、细胞多、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 4、神经末梢丰富。 上皮组织的分类 被覆上皮保护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感觉上皮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 被覆上皮的分类 详见完美笔记 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和质膜内褶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细胞衣 (一)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 纤毛 1. 微绒毛(光镜下看不到) (1)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0?1um. (2)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 (3)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 (4)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2. 纤毛 (1)上皮细胞游离面较长突起,长 5-10um,直径约0.2-0.5um,光镜下可见 (2)内部结构(9+2):周围九组二连微管,中央 2条单微管(动力蛋白臂,分解 ATP后附着相邻微管, 产生位移或滑动) (3)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1. 紧密连接(又称封闭小环) (1)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在紧密连接区,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呈格状的 脊,脊脊相互紧贴,细胞间隙消失,无脊的部分可有10-15 nm的间隙。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作业(一)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作业(一)1-5章 名词解释 骨连接:骨与骨间的连接装置。 椎间盘: 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环。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接共同围成。 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连结而成的完整骨环。 深筋膜:是覆盖肌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膜。 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结构。 闰盘:心肌纤维相接处,肌膜特殊分化,形成阶梯状结构。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及其套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神经末梢:又称神经终末(nerve terminal),是指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 小循环:即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出,经肺动脉,毛细血管,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大循环:即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出,经主动脉,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免疫:指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自己”与“异己”,并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卵圆窝:在房间隔的下部,有一卵圆形浅窝,称为卵圆窝。 动脉韧带:肺动脉干分叉处与主动脉弓之间相连的纤维索,是胎儿时动脉导管闭琐后的遗迹。 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位于平甲状软骨上缘处。 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 静脉角:左、右头臂静脉分别在同侧胸锁关节后方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十二指肠大乳头:降部的中部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它下端的突起。

肝门:在“H”形的横沟处。有肝管、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问答题 2、比较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答一.平滑肌Smooth muscle (一)结构特点:纤维长梭形,成束整齐排列,不显横纹,一个核位于细胞中央。EM下,肌原纤维由肌微丝构成,化学成分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不受意识支配。 (二)分布: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血管等 二.骨骼肌 (一)结构特点:(横纹肌,受意识支配)肌纤维呈长圆柱状,肌浆内有大量肌原纤维。根据肌原纤维与肌红蛋白含量的不同, 肌纤维分两种: 红肌纤维:肌红蛋白多,肌浆多,肌原纤维少,收缩力弱,持 久(鸟类) 白肌纤维:肌红蛋白少,肌浆少,肌原纤维多,收缩力强,易疲 劳(哺乳类) (二)分布:全身 三.心肌Cardiac muscle (一)结构特点 1.肌纤维圆柱状,肌原纤维少,横纹不明显 2.1-2个圆形核位于中央 3.肌纤维有分支,并吻合,但有明显的界线 4.OM线可以见到较深的阶梯状横线,是肌纤维间的结合处,叫闰盘5.二联体 6.浦氏纤维 (二)分布心脏本身核心脏附近的大血管,无再生能力。 5、试述骨的构造和形态。 答每个骨块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以及关节软骨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骨有不同的形态,基本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行政组织学》各章学习知识重点

行政组织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 A.非正式组织 B.企业组织 C.行政组织 D.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 A.非正式组织 B.互利性组织 C.规范性组织 D.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 A.企业组织 B.规范性组织 C.强制性组织 D.功利性组织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 A 服务性组织 B.互利性组织 C.文化性组织 D.群众性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 A.公共利益的组织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公共价值的组织D.行政权力的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突) 1.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子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A.静态的组织观B.动态的组织观 C.生态的组织观D.精神的组织观 2 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 A 营利组织B.正式组织 C.非营利组织D.非正式组织 3.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 A 强制性组织B。功利性组织 C.规范性组织D.集权性组织 4.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 A.互利组织B.服务组织C.企业组织 D.公益组织 5.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 A.“调节”功能B.“聚合”功能 C.“转换”功能D.“释放”功能 6.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 A.职务 B.职权C.职责 D.职位 7.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 A.建立法律基础 B.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打印)(1)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basophilia(嗜碱性):苏木精染液呈碱性,可使多数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及细胞质内的核糖体等染成蓝紫色,称嗜碱性。 2.acidophilia(嗜酸性):伊红是酸性染料,可使多数细胞的细胞质染成粉红色,称嗜酸性。 3.metachromasia(异染性):肥大细胞中的颗粒经甲苯胺蓝等蓝色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这种现象为异染性。 4. endothelium:(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内皮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 5.mesothelium(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及心包膜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间皮细胞游离面光滑,便于内脏器官活动。 6.microvillus(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7.cilium(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可节律性定向摆动。 8.chemotaxis(趋化性):巨噬细胞的这种向趋化因子定向移动的特性。 9.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刚从骨髓进入血液的新生红细胞有的尚残留部 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蓝色细网状,称网织红细胞,在成人约占红细胞 总数的0.5%-1.5%。 10.isogenous group (同源细胞群):在软骨组织深部,软骨细胞逐渐长大成熟, 变为椭圆形,多成群分布,每群2-8个细胞,这些细胞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 殖而来,称同源细胞群。 11.bone lamella(骨板):在骨基质中,胶原纤维规律地成层排列,且与骨盐晶 体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骨板。 12.osteon(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呈纵行的圆筒状由4-20层同心圆排 列的骨板围绕中央管而构成。 13.sarcomere (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包括1/2I带+1/2A 带+1/2I带,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4.transverse tubules (横小管) :是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的微细小管,又称T小管。 15.sarcoplasmic reticulum(肌质网):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两条相邻的横小管之间,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周围,其中部为纵形的纵小管,两端为膨大的终池。 16.Synapse(突触):神级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殊化的细胞连接,称为突触。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17.Internode(结间体):相邻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有髓神经纤维称结间体,一个结间体的髓鞘由一个胶质细胞形成。 18. pancreatic islet (胰岛) :内分泌部散在于胰腺腺泡之间,由小岛样细胞团块 构成,又称胰岛。 19. pulmonary lobule(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肺小叶。

少年观护制度的探索和深化

少年观护制度的探索和深化 教l育1与1保1护 JIAOYUYUBAOHU 少年观护制度的探索和深化 王云舟 【上海市闵行医人民检察院】 上海201t0o 提要:我国少年观护制度探索工作起步较晚,受传统司法体系制约,探索中的少年观护工作存在"体制构建缺失, 流程设置模糊"等i.~-i题.本文立足闵行区未成年人观护体系建立的实践,通过司法理论的分析,中外制度的比较,对少年 观护工作探索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剖析.最后提出深化少年观护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涉罪少年观护制度更生保护 一 ,少年护的定义 观护一词.英文原为Probation,源自拉丁文 语词根Probatio.通常理解为"一段试验或证明 期间",最早用于教会对教友的考验. 十九世纪欧美社会的有识人士感于刑事政 策的严酷,加以对监狱效果的怀疑,遂有教育刑 的主张,同时又认为刑事诉讼的犹豫执行制度, 若无任何适当的辅导监督,任其自由行动,对释 放者也不易发生改悔向善的效用,于是观护制度 得以产生. 观护是一种对于犯罪者施以非监禁性的处 遇措施.故少年观护.实际上是对涉罪少年采取 非监禁措施.将其置于自由社会,接受观护人的

辅导,监督,观察,矫正,保护,管束等,以达到改 善行为,预防再犯的观护措施②. 二,国际社会主要少年观护制度概述 1.英国观护制度 观护制度的前提——缓刑及假释制度渊源 于英国14世纪的判例,若犯罪者宣誓将能够切实遵守誓言,法院便予以释放.英国观护制度包含三个要件:一为停止判决之宣告或者执行,在法院所定之条件或期限内仍生活于社会上:二为此处分必须由法官慎重考虑有关本人之性格,经历及其他详细之报告后,方予决定;三为 受此处分者,应置于曾受适当训练者之细心监督下③. 英国的观护工作由内务部负责管理.该部下设"观护制度咨询及培训委员会."委员会由法官,观护人,法务人员,学者,社会人士及内务部 代表官员组成,以指导解决观护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并培训观护人.英国在每一初级法庭部门都设立观护区,由法院任命专业观护人.这使得观护工作成为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 2.美国少年观护制度 美国的约翰?奥古斯都(JohnAugustus1因成 功保释并辅导一名酒鬼改过迁善,使得法院因青少年犯罪研究i2011《283 JUVENILEDELINQUENCYRESEARCH 教l育l与I保l护 JIAOYUYUBAOHU 而改判该被告罚金以代替传统的徒刑.从而开启了观护工作的先河,其后奥古斯都终生从事

人体组织学复习题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单选题) 1. 最常用的组织学标本制作方法有:A A. 石蜡包埋切片法 B. 铺片(撕片)法 C. 涂片法 D. 磨片法 2. 一般情况下,对苏木精染料亲和性强的结构是: B A. 细胞质 B. 细胞核 C. 细胞膜 D. 线粒体 3.HE染色中易被苏木精着色的物质具有: B A. 嗜酸性 B. 嗜碱性 C. 中性 D. 异染性 4.苏木精作为一种染料具有: B A. 嗜酸性 B. 嗜碱性 C. 酸性 D. 碱性 5.HE染色中所说的嗜酸性是指: A A. 对伊红亲和力强 B. 对苏木精亲和力强 C. 对过碘酸亲和力强 D. 对甲苯胺蓝亲和力强 6.HE染色中, 嗜酸性结构被染成: C A. 紫蓝色 B. 天蓝色 C. 红色 D. 黑色 二、填空题 1.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 电镜下观察的结构称(超微结构),常用电镜有(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 3. 组织学常用的切片是(石蜡切片),常用的染色法是(苏木精)和(伊红) 染色,简称(HE)染色,易于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4. 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三、名词解释 1.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2、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第2章上皮组织 一、选择题(单选题) 1.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D A食道B小肠C膀胱D气管E外耳道 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 E A血管B胃C子宫D输尿管E肾小管

3.下列哪个器官有单层柱状上皮:D A血管B膀胱C皮肤D小肠E食道 4.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下列哪些器官:A A食管B气管C输卵管D输精管E输尿管. 5.具有明显极性的细胞是:A A上皮细胞B结缔组织细胞C神经细胞D肌细胞E卵细胞 6.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不存在于:C A口腔的腔面B食管的腔面C胆囊的腔面D阴道的腔面E角膜的腔面 7.变移上皮分布于:A A 膀胱 B 阴道 C 口腔 D 胃 E 淋巴管 8.下列何器官的粘膜上皮是复层扁平上皮:A A 食管 B 小肠 C 膀胱 D 胃 E 气管 二、填空题 1. 心血管及淋巴管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位于胸、腹膜及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 平上皮称为(间皮)。 2. 被覆上皮根据细胞的层数可分为(单层上皮)(复层上皮),根据细胞的形态,前者 又可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后者分为(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 三、问答题 试述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第3章结缔组织 一、选择题(单选题) 1. 结缔组织中能产生肝素的细胞是 C A成纤维细胞B浆细胞C肥大细胞D巨噬细胞E间充质细胞 2. 参与免疫应答,有强大吞噬作用的重要细胞。 B A.成纤维细胞B巨噬细胞C浆细胞D肥大细胞E间充质细胞 3.主要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并具有嗜银性的纤维是C A胶原纤维B肌原纤维C网状纤维D张力原纤维E胶原原纤维 4.新鲜时称为黄纤维的是 A A弹性纤维B胶原纤维C网状纤维D张力原纤维E神经原纤维 5.胶原蛋白由下列何种细胞分泌E A脂肪细胞B巨噬细胞C肥大细胞D浆细胞E成纤维细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