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实用与美学的关系

谈实用与美学的关系

谈实用与美学的关系
谈实用与美学的关系

谈实用与美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丑即审美和人的审美意识。而实用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集大成者杜威和他的学生胡适、陶行知等对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努力。在建国以后实用主义受到批判。但这只是从学术上进行的。改革开放以后,实用主义重新被人们推崇。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讲究实际效果的人生观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甚至成为一些人的行为准则。而实用主义并不与美学冲突矛盾。快感源于实用,美感源于美学。实用主义和美学是共存和并行的,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关键词】实用美学比较

实用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期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实用主义的概念简单说来则是讲究实际,注重实效。然而从实用主义诞生至今,不管是在其诞生地美国还是在中国,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地位。在中国,五四时期,实用主义被推崇。它的集大成者杜威受邀到中国讲学。杜威的学生胡适等人和杜威本人对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做出了贡献。然而实用主义在解放后便受到批判。在改革开放以后,实用主义重新被一些人推崇。在其诞生地美国,实用主义同样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历史地位。很多人把实用主义理解为面对现实,类似蛆钻粪,求温饱的本能行为。他们认为实用主义是最底层的生理需求的表现。

而这时则有人跳出来批判说如果只讲究实用,实效,人们就会变得庸俗不堪。因此必须推崇美学(即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研究审美及人的审美意识的学说,它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这样才能提高人的品味,提高人的审美意识。

因此这里我们得先谈谈雅与俗的问题。朱光潜先生认为蛆钻粪,人求温饱(1)等等是俗的表现,他认为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同时朱光潜先生认为要获得美感就必须抛开实用的态度,只持美感的态度去审视它。比如一棵古松,必须抛开木商对古松的实用价值的认识去看才能获得美感(2)。然而我们会发现很多文学影视作品,它们表现出来的是人们最底层的需求,比如求生、性等等。而它们同样也获得巨大成功,我们也没有理由说它们俗。而进一步说,人的需求真的只有高低,先后之分吗?同时雅与俗也没有具体的区分标准。

再如朱光潜先生提到的一个血色鲜丽的姑娘(3)。可事实上人们很难抛开实用的态度只持美感去欣赏她。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我无法想象在一个没有任何色欲邪念的男人眼中的女人是个什么样子”。因此我们可以说实用与美感是并存的,二者并不矛盾。例如一个周朝铜鼎或者是一个汉朝瓦瓶,它们是一个盛酒盛肉的日常用品(4)。这时从实用的角度来审视的。然而在当时制作之时,设计者往往也会根据自己对一些美学的认识,将铜鼎瓦瓶设计

成一个美的造型或者加上一些美的纹饰。至于后代的古董商只把它们当成是赚钱的工具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实用和美学是并存同行的。而有的时候我们忽视了其中任何一方,或者片面强调其中一方,则会出现一些问题。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有学过这样一篇寓言:讲有两头梅花鹿,一雄一雌。我们知道雌梅花鹿是没有角的,而雄梅花鹿长着一对挺大挺漂亮的大角。有一次,它们碰到了天敌。两头梅花鹿都开始逃命。最后雌梅花鹿逃脱了,雄梅花鹿却被天敌所吃。就是因为在雄梅花鹿逃生的过程中,它的美丽的鹿角被卡在一个树杈里,怎么也拔不出来,最后才被天敌所害。这篇寓言则是一篇片面强调实用而忽视美学,审美的寓言。这篇寓言的寓意是要讲究实用,鹿角虽然漂亮却无用,所以要摒弃它。这样便是忽视了美感。我们的小学生读着这样的寓言长大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篇文章。我们在观看伽利略做实验的时候却忘了审美,忽视了比萨斜塔这个充满美感的建筑。

综上所述,实用与美学并不冲突矛盾,相反二者是共存并行的,片面强调其中一方或者忽视其中一方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注释】(1)《谈美》朱光潜著第三页

(2)《谈美》朱光潜著第六页

(3)《谈美》朱光潜著第二十八页

(4)《谈美》朱光潜著第十二页

【参考文献】《谈美》朱光潜著漓江出版社

《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赵秀福著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以IPHONE手机为例 关键词:苹果iphone 科技设计审美 正文: 首先阐明一个立场:我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以人的意识为主导的。因此科技与审美的关系,我认为是科技发展的方向受到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的。而苹果公司之所以在商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与其重头产品iPhone的热销离不开。iPhone有着出色的工艺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也极富美感,整体使用体验非常良好。堪称是用尖端科技制造出的艺术品。 一、产品分析 历代iPhone的机身设计与同时代产品相比,都堪称惊艳,从4代开始,玻璃面板与金属边框的经典元素成了手机科技感时尚感的代表,无论是触觉还是视觉,前后一致的玻璃面板能给人带来一种对称、协调的感受,而对称性正是美学的经典原则之一,玻璃面板也颠覆了我们对玻璃材料脆弱的概念,使手机带了一丝灵动的感觉。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iPhone 的home键设计,一个按键结合触屏颠覆了手机出现以来以键盘为主的操作方式,点、划、触摸的操纵方式也更贴合人性,因此iPhone也是一只贴合人性的手机。父母辈常见的情况是新潮电子产品不知如何使用,于是站在了便捷生活的门口进不来,iPhone的简单易用的操作方式,将一大批不适应复杂高科技产品的人们引进了移动生活的大门①。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众多科幻电影中出现的触屏操作设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星际迷航》舰长主控台,《现代启示录》汤姆克鲁斯的腕上PDA,《时空通缉令》李连杰的触屏时空穿梭机,炫酷的触屏操作方式给幼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nokia5800作为第一代触屏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感觉到多大不同,只是将按键显示在屏幕上。当iPhone3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才觉得科幻设备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现实。科技能令人们审美观发生改变,而审美观也能指引科技发展的趋势。 二、科幻走进现实 近年来触屏已经一步一步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幻作品中,已经不能单纯用触屏操作方式体现超前的时代感,于是又出现了全息显示、3D投影、虚拟现实等超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将人与信息互动带入了一个更人性化、直觉化的时代。iPhone虽然没有上述令人几欲混淆显示与虚拟的功能,但却在人机交互上作出了大文章,操作时简单便捷不多赘述,想谈谈从拟物发展发展成现在扁平化的应用图标设计。扁平化设计和拟物化设计并非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信息呈现手段。苹果之所以形成了如今的界面风格,是因为史蒂夫对低学习成本的极大的重视,因而才会在界面中大量使用隐喻和模仿;而如今的扁平化设计也没有脱离这个根本的轨道——Win8 依旧在使用隐喻和模仿的手段增强每一块“磁贴”的“功能可见性”,只是没有了精致繁复的细节。对,以上其实是主要关于图标设计而言的,那么对于界面其他元素,如按钮、信息文字等,扁平化设计能成为未来趋势的原因,也不是什么“拟物化设计的没落”、“审美疲劳”之类的原因(如果是这种原因,那么这其实只是一种彼此的更迭,更像是西方设计史里的各种流派的兴衰,只是能够各领风骚数年而已),而在于,只有充分简洁的界面,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终端碎片化、界面碎片化。简而言之,就是越来越多的将丰富的信息尽量压缩进简洁的表达方式中,无论是包豪斯式外观设计风格、简易的操作逻辑,扁平化的图标设计,都体现这这种思想②。 还有不得不提的siri。Siri是苹果公司在其产品iphone 4S上应用的一项语音控制功能。

美学(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名词(p1-11)简答(p12-42)论述(p43-45) 名词解释 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浅析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张晓宁12181142 摘要:通过分析汉宁森的PH灯,格尔齐奇的chair one等经典家具设计案例,探讨科学与美学的关系。充分认识理解它们在设计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协调其关系。 关键字:服务;支持;协调 科学是指由权威人、组织和机构经过实践、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数据,并通过一系列技术完善、确认、推荐、宣传、传授和捍卫的一种广泛领域的思维学术。亦指人类为了论证自然现象、文艺学术、宏观发展而造就的一个具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名词。从美学诞生至今,关于美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的定义有五种: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我国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原天地之美和达万物之理并举为圣人的两大使命。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前者研究美,归于美学领域,后者研究真理,归于科学领域,两者都为人类文化宝库创造了斑驳灿烂的财富。西方早起的哲人也留下相仿的记录。绵延两个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少人都热心研究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追求达万物之理。他们在观察研究中发现,天体间存在着数学比例关系,构成了宇宙和谐之美。 黑格尔曾经对美学做了这样的界定,他说: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鲍桑葵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说,“正像在一般地谈到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科学所揭示的世界一样,在一般地谈到世界上的美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艺术所揭示的美。”这样一种学术传统,显然非常不利于科学美学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它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不被所谓正统的美学所承认。的确,科学中的美和美感与艺术中的美和美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艺术中的美往往是直观的,而科学中的美则是抽象的;艺术中的美感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而科学中的美感则进入理性层面;艺术中的审美经验往往比较“通俗”,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而科学中的审美经验则比较“深奥”,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认识和体验到这种美。 科学是服务于美学的。同时美学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他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是他的成名作品,这件作品于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很高评价,并摘取金牌,这种灯具获得"巴黎灯"的美誉。汉宁森的一生都保持了“巴黎灯”的精妙设计原则。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为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PH” 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一方面, 从科学的角度,该设计使光线 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 匀的效果(所有的光线必须经 过一次以上的反射才能达到工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丽多姿。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的美,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的几点见解。 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 黄山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的特征。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花岗岩)和浑圆和缓的山丘(围岩) 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是一种清晰美。但黄山一年中有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

浅论美学教育

浅论美学教育 毛坝小学刘光华 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深入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然而在我国农村,由于诸多因素,相当多的中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美术教学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艺术教育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能发挥相应的培养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成了教育界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这可以看作是普通美术教育同时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原因,中小学教育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和师资匮乏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美术课作为副课更受到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忽视。不可否认,美术课承担着中小学生的审美养成任务,其目的主要在于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并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教育资源不足的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经济落后,教学资源匮乏 如今的农村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特别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缺乏上。例如,农村中小学,有的学校附近除了一望无际的田野,没有任何与美术相关的公共设施。再加上农村本身经济落后,地方无力对教育有更大的投入,从而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匮乏。 其次,美术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不会对升学造成影响。这样,在学校和家长看来,美术就是“鸡肋”,不能和语、数、外相比,也就更不会在艺术教育方面增加投入。 基于上述原因,农村中小学美术所能够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的教育资源是极为匮乏的,而某些学校教学器材和专业图书之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种由经济和地域问题导致的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可说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师资不足,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不要说优秀的教师,就连刚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去,这必然会导致师资严重不足。无条件吸引师资,所以根本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在这种条件下,农村中小学在教学上基本是实行包班制,部分老师兼语、数、外与美术教学于一身。而且这些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培训,没有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认为美术课并不重要,经常把美术课改为体育课和自由活动课,或者干脆布置作业变成作业课。这种对农村孩子美术熏陶和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农村孩子的美术修养和城镇孩子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因为我国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和青少年审美意识养成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大部分专职教师接受的还只是学院式的造型技术培养,与青少年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一定距离,缺乏可资借鉴的教学手段,这也使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三)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缺乏 从学生方面来说,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开设了美术课,但并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主

浅谈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浅谈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徐立忠 如何使传统的报纸更具有可读性,保证和增强自身的吸引力,留住“现实读者”,争取“潜在读者”,更好地使报纸占有传媒一席之地,是当前办好地市党报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要认清“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正确把握“报道”与“宣传”的关系,切实保证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做到“按新闻规律办事”,提高报纸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一、新闻和宣传的不同点 新闻报道是宣传,但宣传活动不一定就是新闻报道。新闻和宣传是两个有种属关系的概念,新闻是种,宣传是属。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其基本区别是新闻着重于传播信息,宣传着重于传播观念。 新闻和宣传概念的区别。新闻是专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当前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做出真实客观反映;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而宣传是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宣传可以是“大众传播”,也可以是“群体传播”,甚至“人际传播”,宣传往往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某一特定议题的讯息表现手法。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见的是被放在政治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支持政府或政治团体的舆论运作。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或广告。 新闻和宣传特征的区别。新闻的主要特征是客观性,表现为真实性、及时性和开放性。要求报道完全真实,要让事实本身说话,一般要交代清楚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要求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或评述;要求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地发布,是对广大群众传播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形式。而宣传的特征主要为主观性,表现为取向性、反复性和范围性。与其它沟通方式差别在于,宣传的讯息无法呈现完整客观的事实,具有某种事实按照事前既定主张进行选择的取向性;宣传者会以一再反复的方式强化讯息;宣传是宣传者从主观愿望出发统一民众理解事物的方式,并进一步藉此改变受众者的行为或对于特定利益团体的期待。 新闻和宣传形式的区别。新闻是一种文体,是宣传的一种形式,新闻传播只能通过大众传媒来体现。而宣传则不同,除了新闻以外,宣传可以用其它形式传播来达到目的,比如举办各种活动,发放传单、广告,下发文件、宣传单,召开会议、开办讲座等等。新闻的倾向性和宣传性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来表现的,不是作者的直言不讳;而宣传的倾向性是直接提出来的,直接告诉人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所以,宣传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新闻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二、新闻和宣传的相同点 新闻与宣传之间不是并列的、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甚至相互渗透的。从

《美学与人生》作业

《美学与人生》作业 1、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A. 社会干预功能 B. 心理平衡功能 C. 道德教育功能 D. 娱乐消遣功能 答案:B 2、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 A. 人所改造的自然界 B. 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C.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D. 外在的自然界 答案:C 3、“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A. 精神产品 B. 物质产品 C. 自然物 D. 人工制品 4、“粗绢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 A. 形式符号层 B. 物质实在层 C. 意象世界层 D. 意境超验层 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A. 亚里土多德 B. 席勒 C. 柏拉图 D. 尼采 6、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了()。 A. 审美的非功利性 B. 审美的具象性 C. 审美的非自觉性 D. 审美的个 7、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不是鲍姆嘉通,应该是()。 A. 康德 B. 席勒 C. 鲍桑葵 D. 维柯 8、( )是德育主要依据。 A. 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B. 现实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C. 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D. 理想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 9、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A. 格式塔美学 B. 实验美学 C. 接受美学 D. 分析美学 10、古代文论家( )提出了“隐秀”说。 A. 钟嵘 B. 刘勰 C. 陆机 D. 司空图 11、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 A. 创造性的发挥 B. 社会关系的解放 C. 生活方式的变革 D. 思想观念的自由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一、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 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教学说课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1 (2 2 (1 (2) 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 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 典型的秀美形象。) 3.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色彩不同。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塑艺术美等。 1.古典园林美: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补充: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 2.古建筑美: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3.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如民俗风情美、书画、雕塑艺术美等)

新闻美学

1、新闻美学的发展现状。 新闻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它既是当代美学向实用美学不断分化的产物,也是新闻实践合乎逻辑的理论追求。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加之新闻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呼唤,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了较长足的进步。其中有四部著作需要特别关注一下。 其一,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宋汉炎同志的新著《新闻与美学漫谈》(新华出版社)应该说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部力作。该书围绕新闻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新闻采写传受中的审美规律、新闻美学研究成果的检测与运用等三个基本问题依次展开,对新闻美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其视野之开阔、构思之奇巧、论述之精致、表达之灵活,在同类著作中都是鲜见的。该书作者宋汉炎,湖北省仙桃市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通讯写作有一定特色,业余坚持从事新闻与美学这一边缘课题研究。现为湖北日报高级记者、总编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其二,《新闻美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该书指出,新闻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其本身就是美的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的物化。反映在新闻上,就应该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阅读震撼力,能“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优秀艺术品。而这些仅靠描绘事实和逻辑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运用各种手法去写新闻的美,让读者从中感受出美感,看着喜欢,读后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可以说是达到了新闻写作美的要求。把美感引入新闻,其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本书为“中国高校新闻传播学书系”之一,系统介绍了新闻美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新闻美学刍议,新闻美学特征,新闻审美范畴,新闻审美形态,新闻审美创造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其三,季水河与李元授合著的《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季水河,男,生于1954年。四川人。现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全国马列文论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元授教授,湖北蒲圻人氏,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澳门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广播学院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本书是“新闻新学科高级教材”之一。《新闻美学》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新闻学――美学专著。它运用新闻学、传播学、美学原理,借鉴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新闻纳入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总体框架和美学视野中加以考察,系统地论述了新闻的美学性质、美学内容、美学特征;新闻作者的审美心理构成、审美创造能力;新闻写作的美学原则;新闻阅读的审美心理以及新闻作品的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层次美等重要的新闻

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

美学笔记(全套完整版)

————————————————————————————————作者:————————————————————————————————日期:

美学 18C中期,一般认为第一个给美学学科命名的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1750年发表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的著作。他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 王国维,1904发表《红楼梦评论》、1908发表《人间词话》 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 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 朱光潜:1933年完成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 宗白华:诗集《流云》 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 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贡献: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一是1957-1962年的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察多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这一时期,美学界的著名人物,除了四派的代表人物,还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 美学学科的属性和特点 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认为,“没有对于美的科学,只有对于美的批判”“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的,也就是通过证明根据来决定事物是否必须被看做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的,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 这朵桃花是植物(认识判断) 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 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 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主要特点: 1、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生有意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而主要 不是自然,社会现象的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的方式。主要引导我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的方式和条件 2、主观性。人文学科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的确定,因而具有较强主观性。美学研究反思 并建立美与审美的标准,表现出人对生存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的冷冰冰的客观态度是不同的。 这种主观性还表现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更侧重反思,直观和体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对于艺术品的批评,依赖于个体的内心直觉,生命体验 3、综合性。美学是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具有广泛、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首先与哲学,伦理学联系在一起。美的问题在哲学的视域探讨 其次,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联系在一起 近代以来,美学受到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方法渗透到美学研究中

浅论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

浅论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way news works and new ideas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新闻作品赏析中常见的方法和新思维。新闻作品的赏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除常见的新闻作品赏析方式外,经过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作品的赏析中又出现了新的思维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news reports, the common appreci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new thinking. News appreciation the work is divided into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inseparable. In addition to common works of appreciation approache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news Appreciation of the work appeared in a new way of thinking. 关键词:新闻作品新闻作品价值赏析方法新思维 Keywords: news reports, news reports, the value of appreciation of methods and new thinking 正文: 所谓新闻作品就是:可指一篇稿件、一张图片、一个栏目、一个版面,也可统称新闻作品。其一是能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二是根据新闻的基本规律,把握和体现新闻事实的正确性、真实性、生动性、及时性;三是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新闻作品的具体的形式有8种:新闻链接,图表新闻,表格新闻,滚动式新闻,采写人物新闻,采写系列报道,采编连续报道,采写跟踪摄影报道。新闻作品的价值在哪里?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二是使读者产生先睹为快的审美感觉;三是从作者公正客观的态度中吸取教益;四是通过传播媒体引起广泛的社会反映;五是使人们茶余饭后有了谈话消遣的材料。但笔者认为,新闻作品的价值远不只于此。好的新闻作品,它不仅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这就要求作者在选择新闻事件时站得高,看得远,从宏观角度架构,从微观处入手。所谓宏观,就是要求作者站在历史发展、人类文明进化、时代精神演变、社会经济走向的高度,去认识把握自己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而这些事件,又必须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它必须抓住社会现象、阶级矛盾的本质,要能象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微观,就是作者能从复杂纷纭、司空见惯的平凡事件中,发现其隐藏的闪光点。这就是于毫发处见泰山,“于无声处听惊雷”。用文学创作术语说,新闻作品的微观,就是以小见大。一篇能载入史册的新闻作品,必须具备宏观把握、微观深入的特点。由此可见全面分析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好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新闻作品赏析的方法(宏观上) (一)、政治学的分析方法: 主要要新闻事业的政治性决定的,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内涵即新闻的倾向性和指导性. 倾向性: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或明或暗表现出的特定的政治立场,也指记者通过新闻事实暴露出的思想倾向.举例说明,2009年8月2日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

建筑人类学之维_论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建筑人类学之维* )))论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张晓春 提要文化人类学研究社会)文化现象,为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和建筑创作提供了新的维度。认为建筑作 为构成文化的重要一支,对它的研究应当建立在文化整 体观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习俗 与建筑、文化模式与建筑模式、社会构成与建筑形态之间 的关系,从而说明建筑人类学的定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建筑人类学习俗文化 模式社会构成 ABSTRACT Cultural Anthropology which studies social)culture phenomena gives a new dimention for ar- chitectural history theory and creation.Being one realm of culture,archi tecture should be studied with integrity o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6623983.html,i 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ultural an thropo-l ogy,the thesis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 and architecture,cultural patterns and ar chitectural pat- terns,social structure and architectural form,then gives a definition to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KEY WORDS Cultural anthropology,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Custom,Cultural pattern,Social structure 一什么是建筑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1早期着重研究原始人类社会的状况。随着各国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它已突破了原有的研究范畴,拓展到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筑学便是其中之一。 建筑人类学就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建筑学领域。即不仅研究建筑自身,还要研究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和具体的表现。0[1]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和人类的活动。因此,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进化的高度,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建筑人类学注重研究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研究人类的习俗活动、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美学观念及人 作者为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99级博士研究生 (上海,20009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78035)与社会的关系。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建筑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可最终通过建筑的空间布局、外观形式、细部装饰等表露出来。美国学者摩尔根认为,要在同质一般的历史环境中理解特定的文化。他曾研究美洲土著人的房屋,发现风俗习惯、家庭生活方式,与一定的房屋的构成相适应。列维#斯特劳斯则指出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对文化现象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拉普卜特研究了大量的传统住屋,提出社会文化最终决定住屋的形式。这种/间接0研究,对传统建筑本质的探索产生了最根本、最直接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中,建筑人类学关注传统习俗文化的同时也强调对/现行习俗0的考察,因为,传统习俗和/现行习俗0都将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建筑的使用,尤其是建筑空间对人的精神方面的满足。从而指导当代建筑设计,突破物质层面的/功能0要求,从习俗出发,创造与社会行为相对应的建筑空间。 在我国的传统建筑、建筑历史与理论及建筑创作等领域的研究中,也已体现出人类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陈志华先生提出/乡土建筑0和/乡土文化0研究,东南大学提出的/东方建筑比较研究0等,均强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常青先生也曾著文讨论建筑人类学与当代建筑思潮的关系。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文化人类学与建筑学的关系,并就/建筑人类学理论框架0提出简单构想。 二习俗与建筑 从狭义讲,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习俗的科学。习俗,是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本尼迪克特认为,生活世界中的人们很难保持质朴原始的眼光看待世界,而总要受到特定习俗和思考方式的制约,从而使万事万物对人类主体的特定文化习俗和历史积淀下形成的特殊文化体验具有对特定人类生活的指向性,它不单纯是形式功能等实用主义的元素。 林惠祥先生在5文化人类学6一书中,曾分析习俗与居住空间的关系,印第安人进入别人家的房屋,不能随便坐立,男女老幼都有特殊的行立坐卧的位置规定,形成这种风俗是由于早期印第安部落居住空间狭窄所致。四合院是我国北方传统住宅的典型,其左右对称、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平面布局是受封建宗法制度影响,这样的空间限制了居住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居住习俗的形成:主人居于内院,仆人居于前院,正房为长辈起居处,厢房为晚辈起居处,反映了特有的文化观念。封建制度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四合院变为多户共居的杂院,人口的增长、都市的现代生活打破了四合院的传统形制,人们在院中搭建小屋争取更多的生活空间,完整对称的院落消失了,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新的居住格局和邻里关系,形成了新的居住习俗。 63 筑199914

04026设计美学第四章《审美范畴论》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设计美学》 教材版本:李砚祖、王明旨主编;徐恒醇著 课后题: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人的形式感的形成是审美以及形式美产生的根源? 二、在高科技时代,技术美的意义何在? 三、审美具有超功利性质,而功能美却是对其合目的性的观照,这是否是矛盾的? 四、在设计中如何调动艺术美和装饰性因素的作用? 五、设计怎样体现出生态美? 课后题参考答案: 一、答:以节奏感为例,节奏感是人的形式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界运动的周期性,就存在许多节律现象。究竟是什么使节奏被人们普遍意识化和情感化的呢? 首先,发挥了中介作用的因素是因为劳动效率的提高和轻松化,它使人对节奏产生出愉悦感受,各种劳动状态的差别而产生的节奏越不同,就越容易使节奏由某一具体劳动的联系中脱离开来。 另一种引起分化的中介是史前时代的武术模仿和礼仪,通过巫术活动,节奏成为调整和组织集体行动的一种工具,与原来的劳动脱离开来可以被普遍地加以运用。 因此,节奏所具有的情感激发作用,最初只是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只有当节奏脱离开具体的劳动,作为形式因素用于组织各种生活使之秩序化时,才使节奏变得不仅富于层次和韵律的变化,并且也使感受丰富起来。 此外,对称和比例、色彩感的形成也经历了从生产和生活实践到文化积淀的过程。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的影响。总之,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影响,在形式感的丰富化和精细化上,艺术对人发挥了独特的培育作用。 二、答:(1)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而且也是人类原发性的审美形态; (2)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 (3)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合规律性与

浅谈新闻中的文学

浅谈新闻中的文学 浅谈新闻中得文学 新闻与文学属于两个不同得人文学科,两者之间有较大得差距.新闻报道得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平铺直叙一直被视为新闻得全然,而对文学作品来讲,它却是一大忌讳.但由于两者都依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进行叙述和表现,因此两者之间又不可幸免地存在着某些共同特性.专门是在当代新闻追求细节化得过程中,一些文学元素或文学得表现手法常常被新闻报道所借鉴. 一、新闻中得文学性特征 新闻得本质是信息,然而随着新闻事业得不断进展,以及受众水平得不断提高,受众不仅仅满足于猎取信息,猎取知识,同时还需要一种审美得享受.受众只有在对具有审美趣味得新闻得阅读和观赏过程中,心理才能得到共鸣和满足.新闻在报道过程中所呈现出来得审美意味,事实上确实是一种文学性得表现,这和新闻本身得真实性并不矛盾.新闻和文学真实性得不同要紧表现在:对文学作品而言,需要通过艺术加工,使报道对象具有审美价值,这是文学作品最差不多得要求.对新闻而言,则既要恪守新闻得真实性原则,又要体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对新闻“报道”这一过程提出得更高要求.也确实是讲,新闻如何表达信息,差不多超越了新闻自身得范畴,让新得信息“报道”附着上文学性得特征. 新闻和文学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看似矛盾得概念,实际上有着内在得联系.首先,二者基本上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反映客观现实得,即便是新闻图片也要用语言文字来加以讲明.其次,文学作品得表现手法常常被新闻报道所借鉴,一些新闻报道事实也常常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C新闻中不但具有文学性,而且文学性也使新闻具有了更高得价值意义.文学中生动得语言、丰富得色彩和独特得叙事方式,都使新闻在报道中具有独特得艺术神韵和美学价值,成为吸引受众得重要因素. 二、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得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衡量,文学论文联盟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具有语言得一般特征,基本上对客观世界得文字表述.作为新闻写作得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文学创作得主角,兼有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得双重身份.在语言运用上,新闻与文学都要求准确、生动、鲜亮. 从新闻得功能上看,新闻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因此“新闻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确实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模糊不清,讲一是一,是二确实是二.”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 鲜亮性也是所有文体得共同要求.新闻媒体是社会得瞭望哨,媒体应通过那些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得、有典型意义得和有新闻价值得事实报道,使用生动鲜亮得语言去维护公众得切身利益和疏导群众得情绪.而文学语言得鲜亮性,则要紧表现在形象和意境得制造上. 生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切叙事性作品具有艺术魅力得差不多特征.新闻语言得生动,要求使用典型、准确、简洁、具体得语言,而且不断地从事件背后提供出尽可能多得价值和材料.文学语言得生动,要紧表现在细腻描写客观事物时,以合理得想象和夸张来抒发主观情感. 三、新闻中文学手法得运用 新闻写作文学化手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借助文学写作中生动形象得叙事方式和技巧,从而增强新闻得可读性,使新闻作品既具有报道性,又具有文学性;既具有有用性,又具有审美性得一种报道写作方式.而新闻稿件中常用得文学表现手法要紧有以下几种: 1描写手法.在新闻写作中,恰当运用描写能够把新闻稿件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能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得环境营造气氛;同时能够用实景代替虚言,剔去空洞无物得叙述,增添新闻得形象美,更能托物寓意,形成含蓄得意境.然而,把一堆华丽辞藻胡乱堆砌在新闻报道中,也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