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走出教室学科学

走出教室学科学

走出教室学科学
走出教室学科学

走出教室学科学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水准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有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实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协助他们持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关键词:科学、户外、拓展、资源

科学现象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能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记得在上《植物的叶》的时候有很多学生很好奇,植物的叶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带领他们走出教室到户外尽情的感受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学生们分小组亲自动手采摘观察,得出了结论,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告诉了我植物的叶子有的是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有的叶子一到秋天就变黄了,并且还知道了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叶的生长变化,有的学生还告诉我,叶子的生命就像人的一生一样,它春暖花开从叶芽慢慢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通过户外的观察,学生更有兴趣学习科学这门功课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

处不在,很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水准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有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实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协助他们持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表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但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很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有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所以,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

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通过观察蚂蚁和蜗牛更好的理解了这些小动物。

二、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绝绝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到很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实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很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现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