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教案

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明确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明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能力目标: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教学重点: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

教学难点: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设疑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板书:知识助我成长

讲述:偏远山区的放羊娃很简单地安排他的人生——放羊。为什么放羊,放羊娶媳妇呗,娶媳妇干啥呢,娶媳妇生娃呗,生娃干啥呢,生娃放羊呗。

设疑:从这个故事里,你们读出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呢?课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讲授新课:

1、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板书)

情境活动一:(CAI:《儿子和驴子》

一个家长和老朋友聊天,谈及自己的儿子。

家长:我要教育我的儿子,以免他成为愚人

朋友:做的对,要给孩子准备上学用的钱。

家长:但这笔钱数目不小啊,够我买头毛驴。

朋友:如果你买驴,而不让孩子上学,家里就两头驴了。

教师问:你是如何理解那位朋友说的“如果你买驴子,而不让孩子上学,家里将有两头驴子”?

教师: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会愚昧无知,难以成才,接受教育将使我们终身受益。能够使我们明白更多的知识,赢得生存的更大空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使我们终身受益的权利。

材料、全国希望工程第一位大学生、研究生张宗友,2001年在南京大学考博成功,成为全国希望工程第一位博士生。张宗友1990年因家贫面临失学,金寨县希望工程办公室予以援助,使其得以继续学业。

救助期间,张宗友不负众望努力学习,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阜阳师范学院,1996年9月又考入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由于学业突出,上大学期间希望工程继续资助他。1999

年,张宗友从南京大学毕业,留校执教。2001年1月,他报考母校古典文学博士,历经辛苦,近日终于如愿以偿。张宗友平时十分热心于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他表示,“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希望工程的关爱。”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的这幅广告画是为什么设计的?(2)希望工程是为什么而设立的?(3)材料二中的张宗友的命运是因为什么而改变的?(4)张宗友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问:刚才我们同学的发言,使我们知道,教育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下面我们弄清一个基本的概念──教育。请同学们谈谈你的认识,什么是教育?

(1)教育的含义(板书)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德,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的作用(板书)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58—59页)

讨论、交流:※结合笛福德信和“阿韦龙野人”的故事,设想一下不受教育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教师讲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板书)

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59页)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益处:

※学习语文,能使我们

※学习数学,能使我们

※学习物理,能使我们

※学习地理,能使我们

※学习思想品德,能使我们

※谈谈自己身边学有所成的例子,分析教育对他们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情境活动四:“希望工程第一个受助者张胜利的自述”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人均改入不到百元。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亲病故,娘改嫁,家中只剩下弟弟妹妹和近80岁的奶奶。为了生活,我只好离开学校,上山放羊去了。

1989年10月,全国开始实施希望工程作为第一批受助生,我重新走进了课堂。那年,我13岁这以后,我不再为学费发愁。3年后,我小学毕业升入上庄中学读书。读到初中毕业,我看到村里因为没老师,孩子没学可上。于是,我当上了桃木疙瘩村的一名代课老师。1995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在浙江建立了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地,我又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学员。在上海举行的开学典礼上,我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破格录取。1996年6月,我作为希望工程受助生的代表,赴美国参加了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的传递。

提问:张胜利从小山村到大上海、到大洋彼岸,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张胜利的经历给我们了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希望工程给了张胜利受教育的权利,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促进了他的个人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作为公民为了自身的发展一定要上学接受教育;作为国家一定要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

总之,从公民的自身发展和对国家的要求来说,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②对于国家来说,教育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能成就我们的未来(板书)

想一想:※你对“知识改变的命运”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讲述:幸福,是人的向往和追求。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唤醒潜能、发展才智,才能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丰富人生,享受现代文明,在职业活动和其他活动中获得成功。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正因为如此,国家赋予公民受教育权,并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让公民切实像有这项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往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这说明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板书)

但是,每位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都得到保障了吗?请看以下事例——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小燕的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小燕的奶奶就带着姐弟俩挤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早上6: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拖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

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今年2月16号,也就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

(师过渡):小燕和弟弟虽然失学在家,但仍坚持自学,她的经历令人心痛。但是,是谁剥夺了小燕上学的权利,谁又应该在失学少年的遭遇中承担责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热点辩论。

热点辩论:辩题:少年失学谁之过?

[教师事先把学生分为五组,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

(师):请同学们结合录像提供的信息,利用手中的材料、教材,对其进行加工重组,要求:1、寻找对方的责任 2、尽力为自己开脱

记住:你给对方找的过失越多,你的责任越小,为自己开脱的越好。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时候到了,让我们赶紧行动吧。

[第一阶段:学生看书、资料,自由讨论,

第二阶段:自由辩论,教师应随时调控、并适时转移矛盾,挑起战争。

此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学生的看书、交流、整合知识、自由辩论,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能从中找到对方的责任,从而为己开脱。本环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本节课掀起了第一个高潮。]

(师小结):同学们的辩论很激烈,也很会为自己开脱。但我们知道,在失学儿童问题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不过是责任大小而已。

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60页)(学生阅读材料后思考讨论、交流)

①你能体会小余当时的心情吗?

②王老师倾其全力维护了小余的什么权利?

(1)受教育权的含义(板书)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有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机会和物质条件的重要任务。

相关链接:(见教材P60页)

情境活动六:(见教材P61页)

议一议:①孩子不上学只是个人的私事吗 ? 谈谈你的看法?

②在现实生活中,类似于小丽的情况还有吗?

现实生活中类似于小丽的事例还很多,比如:因为贫困而中途辍学的、当童工的;因为学习不好而中途辍学的、或被勒令退学的;因父母只顾眼前利益而让孩子中途辍学打工的等。

这种现象势必影响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1986年4月12日,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日起施行。

义务教育法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面对向小燕一样的失学儿童,我们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复学之路呢?

复学之路共探讨:

[学生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职责、措施]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兴办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社会: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

学校:按时接纳学生入学,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教学活动

家庭:家长应及时送子女入学,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

你们各方的措施都很好,关键是付诸行动,挽救失学儿童。

(师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要实施,不仅涉及到儿童少年,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辩论总结义务教育的含义:(2)义务教育的含义(板书)

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师讲授:从义务教育的含义中可看出义务教育包含两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等都有责任,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义务。

(3)义务教育的特征(板书)

义务教育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①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板书)

②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板书)

③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板书)

以上就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其中,义务教育的免费性的内涵同以往相比,有些变化。过去只是对学生免收学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从今年开始,义务教育对农村的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免收学杂费,义务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将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情景活动七:(见教材P61页材料)议一议:

①处罚小淘的家长有什么法律依据?

②强制小淘接受义务教育,对他本人及家庭、对国家有什么好处?

③这个案例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什么特征?(强制性的特征)

课堂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们要珍惜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为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维护受教育权的手段;知道受教育权的机会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作为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有三项。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维护受教育权的方法;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的决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学重点: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教学难点:理解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片段:小代课老师雨中追找逃课学生张慧科。

设疑:请用法律知识评价小代课老师的行为,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张慧科有什么意义?张慧科的做法实际上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如果张慧科不接受教育,对他个人来说有什么影响?如果国家听任像张慧科这样的行为,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有什么影响?由此导出课题。

或者:招聘广告

水泥厂招收制袋工,初中文化,身体健康,工资每月400元。

软件公司招聘工程师,研究生学历,软件开发专业,月薪8000元

南京华工学院招收客座教授,除国家工资外,年工资补贴10万元,配备别墅式住房三室两厅。

招收道路清洁工,建筑工地小工若干,身体健壮,月薪300元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谈上述材料对自身的启示)

师:在当代,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也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我们要珍惜自己学习的机会。

讲授新课:

1、维护受教育权利(板书)

情景材料1:(见教材P62页图文材料)

议一议:①小梅的“遭遇”说明了什么呢?②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它说明了我们还有不少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因为种种原因,还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它告诉我们要懂得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类似小梅的情况在我国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想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侵犯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的情形。

情境材料2:有一小学,校方一个学期除了向每位学生收取135元的书本费、杂费、报名费以外,还要收报纸费、药费、考试费,并为乡里代收每年50元的“普九费”。100多名学生因缴不起或不愿缴“普九费”而退学。

想一想:学校这种做法错在哪里?如果你是该校的一名因缴不起“普九费”而被迫退学的失学少年,你该怎么办?

情境材料3:(见教材P页)议一议

①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办?②加入你是该校的校长,应该怎么办?

上述情形表明了我们有不少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正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侵犯。有的是个人的受教育权被侵犯、有的是学生群体的受教育权被侵犯。

教师讲述:

1)侵犯受教育权的行为时有发生(板书)

受教育是法律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侵犯我们受教育的行为时有发生。

2)如何维护受教育权(板书)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享有的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同时我们要懂得:受教育——作为我们的权利,一是我们不得随意放弃;二是在它受到侵犯时我们必须尽力维护。同时也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小公民,适龄的少年,我们还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履行受教育义务(板书)

情境材料4:(见教材P页)想一想:你从上述材料中感悟了到什么?

教师讲述: 1)为什么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板书)

从国家来说,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政还比较紧张,但是国家每年都得拿出几千亿的资金来发展教育;对于有的家庭来讲,家长每个学期也要拿出成百上千的费用供我们学习,对有的家庭来说,也是相当吃力的。可见,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报答国家和父母

教师讲述: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作为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学生,我们在义务教育中应该履行那些法定义务呢?

2)初中学生应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板书)

(学生朗读教材P64页内容,教师强调)

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有三项:

①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②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③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教师讲述:为了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做到:

①上课时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老师同学探究问题;

②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以下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此之外,你认为我们还应该做到哪些呢?③………… ④…………

假如遇到下面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

①上课走神,遇到老师的批评;②做作业时,遇到疑难问题;

③上自己不大喜欢的课;④考试成绩不理想……

3)初中学生应如何珍惜学习机会?(板书)

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②我们不仅要现在学、还要将来学。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③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以勤奋和智慧去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

课堂总结:

我国近年来哪些措施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你打算如何对待学习?你在学习中面临的困惑是什么?你打算怎么解决?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新版《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P2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P3 *3、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P3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 宪法是如何使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得以实现的?(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保障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P4-5 (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明确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3)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5)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4、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5、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6、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7、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8、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 (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一.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我国的国家性质:(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3.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重要作用: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有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了解掌握). 4.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保障:(了解) 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并规定其担负捍卫国家主权,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的使命,从而保障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得以实现. 5.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了解) 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6.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掌握) (1)平等权;2)政治权利(3)人身自由(4)宗教信仰自由;(5)社会经济权利;(6)受教育权;(7)监督权 7.人权的实质和目标: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了解) 8.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的原则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了解) 9.宪法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掌握)人权的主体: 10.人权的主体: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重点) 11.人权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利,又包括财产权、继承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重点) 12.我国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重点) (1)立法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2)执法方面: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3)司法方面: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4)宣传方面: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 二.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各级国家机关如何产生?(重点) (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它监督。 (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 宪法保证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重点) 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 4.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了解) 5.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重点) (1)在国家机构与人民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2)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主导地位;(3)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主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4)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也要实行民主集中制。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计划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备课组计划 平定四中赵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积极推行学校的“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组内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时代命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 1、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深入学习、仔细研讨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2)做好教情学情的调查,及时调整教与学。把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作为本组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习能力与方法,对知识的掌握与实践。 (3)认真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教学中多使用一体机多媒体教学。 2、落实教学常规,发挥集体智慧 (1)贯彻落实初中部教研工作计划,切实将课堂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研讨、学习方法指导作为备课组活动的核心内容。 (2)增强备课组的凝聚力,发扬团队精神,发挥各自的优势。

(3)做好教学反思和教学后记,不断丰富和完善本组教案,改进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组内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精心选题,精讲精练,尽量把作业在课内完成好。考前统一复习资料,考后做好分析讲评。 3、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1)抓好政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牢固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要重视和实现师生互动,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倡导主动学习,营造自主探索和应用,使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中注重渗透国情和时事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教师要把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初中思想品德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加强课内外辅导,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提高整体学业水平。 三、具体安排表: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知识点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我与社会 ①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②置身社会之中,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③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 ④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方式了解社会生活: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上网查询;等等。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①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②感受到国家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③感受到自己能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④感受到自己需要提高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等。 4、社会生活的分类:广义、狭义 广义指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 狭义指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公共活动领域以外的社会日常生活方面。 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因为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 6、社会关系的含义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7、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8、全面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首先,个人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其次,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 社会对个体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推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②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创造着社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1、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什么是社会化?包括哪些途径? (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社会化包括两个途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从社会环境因素入手分析社会化; 个体内化则是从个体能动性着眼探讨社会化。 2、我们的成长与社会有什么联系? 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如何要养成亲社会行为? (1)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3)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第1课时网络改变世界

部编2018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坚持宪法至上》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人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权的实质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容有哪些?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8、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10、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集中制的原则。” 11、我国宪法是如何规权力运行的?

(完整)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兰州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 教学计划 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承担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为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如下: 一、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的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的分类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不是彼此独立的三大块,也不是分别完成的三个环节,而是一个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这三维目标,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的教育教学宗旨。 “知识”是道德与法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提高道德认知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能力”是链接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目

标的桥梁,是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形成正确态度与价值观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学生实践自己道德认识的能力是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水平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这次课程改革,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这里需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来实现,它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学生有了体验后,自然就会在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不会再轻视他人,而是从内心里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实现。 二、教材分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在初中阶段,宪法教育的重点是: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根据上述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法治教育专册的编写建议,本册教材编写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对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探究,将这些知识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宪法精神主要表现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串联全书,既遵循了宪法的内在逻辑,又观照了学生的生活需要,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目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精编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精编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公民权利保障书 1、P2.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 2、P3.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P3.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确定国家性质: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P4.宪法规定的我国的经济制度保证了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5、P4.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6、P5.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7、P6.在我国,人权主体很广泛: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8、P7我国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包括平等权、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9、P7.现代法治国家立法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10、P7-8.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第二课维护宪法权威治国安邦总章程 11、P11.我国的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 12、P1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3、P11.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14、P14.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 (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 15、P13.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执行的 (1)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 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案(全册) 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 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对待文化差异存在的不同态度、什么是正确的态度;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理解世界文化多元的情况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 对文化不同会导致行为方式差异的理解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批判、鉴赏及学习其他文化优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克服面对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安和焦虑;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产生更强烈的自豪感,立志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促进派。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难点在于帮助学生面对不同文 化应树立平等、尊重、接纳的态度。 导入:播放《欢欢喜喜中国年》,让学生沉浸在喜庆的过年氛围中回忆我国一系列传统节日。活动一:让学生展示收集的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各种传统节日。 简明扼要地填写课本之如下表格,中国的传统节日: 外国传统节日采风活动,展示多彩文化:

即展示和交流学生在课前收集的其他国家和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文化,即使有些看似名称相同的节日,不同的国家又具有本民族的节日特色。如“母亲节”、“圣诞节”等等。 从各国传统节日这一文化可以得出结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 活动二:设计了评选文化代表人物的活动。( P57 ) 通过系列的探讨、评选活动,明确不同文化的民族背景,引导学生去发现以下结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形形色色的文化,将我们的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展示了世界文化“丰富性”。 学生朗读( P58 )“汉译英”故事。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古诗翻译上的困难说明了什么? (文化存在差异、差别,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2、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例子吗? 学生上讲台书写:[我们的现代用语中,也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如“酷”、“巧克力”、sofa(沙发),pudding(布丁),caffee(咖啡),curry(咖喱)、冰激凌、色拉油(Sola)、英特网、坦克等] 结论: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上册

1、为什么要合作?(1)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合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必要性)(2)生活需要合作。合作的意义(重要性)①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财富,要想顺利完成一项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②合作有助于个人健康成长。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有助于我们形成开朗、活泼、勇敢等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 ③善于合作,有助于事业的成功。通过合作,借助别人的智力、能力和才干,可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同时,要想把事业坚持到底,仅仅依靠信念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有友情的滋润,这样才能在遭受挫折时得到鼓励,从中获得力量,进而有勇气迈向新的征程。④善于合作,是时代的要求。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2、为什么要竞争?(为什么合作离不开竞争)(1)竞争和合作相伴相随,竞争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必要性)(2)竞争的积极作用①、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②、正是由于竞争对手的激励,人们才会不断进取,奋力向前。③、在与对手的竞争过程中,人们更易找出差距,弥补不足,从而进步、发展得更快。 3、正确认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为什么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和合作相伴相随,都是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必要性)(1)竞争与合作既对立又统一,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合作又要竞争,(2)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那种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的不正当竞争,害人害己。(3)双赢是竞争最理想的结果。生活中大多数竞争可以“比翼双飞”,甚至是“百花齐放”。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去进行竞争,实现“双赢”。 4、在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怎么做)(1)竞争不忘合作. (2) 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去进行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双方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实现“双赢”。(3)在生活中,我们应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要保持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又要树立协作、互助的合作观念;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竞争的原则:按照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去进行竞争。 5、辨析:孝敬父母就是一切听从父母,即使父母有错或违法,也要宽容、包庇,不能批评、制止。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 ①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②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法律义务。 ③但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不是愚孝、盲从,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 ④如果父母做了不道德的事,我们要勇于批评和制止;如果父母触犯法律,做儿女的要按法律办事,不能因亲情而宽容、包庇其违法行为,这是对父母好,也是孝的表现。 总之,我们的父母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有时滞后;在家教方面也难免有 误区。孝敬父母,是在遵守道德、法律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尊敬、侍奉和报答, 而不是无原则的一切听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一、宪法确保“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表现。 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3、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5、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二、人民的构成。 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三、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参加政治生活? 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树立主人翁意识。 四、我国从哪些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 1、宪法上: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 利和自由。 2、立法上: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 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3、执法上: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 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4、司法上: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 益。

5、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 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五、宪法组织国家机构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宪法明确各级国家机关的产生。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 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 3、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六、民主集中制原则:就是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七、民主集中制的表现: 在国家机构和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八、宪法怎样规范权力的运行? 1、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 2、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 担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3、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4、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九、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十一、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权力属于人民。 十二、宪法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规定的? 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精选道德与法治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承担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 工作,为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的 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如下: 一、教学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的课程标准对新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 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 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 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的分类目标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知识三个维度。“三维目标”不是彼此独立的三大块, 也不是分别完成的三个环节,而是一个整体。只有从整体上把 握这三维目标,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的教育教 学宗旨。 “知识”是道德与法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提高道 德认知能力的基本条件,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能力”是链接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桥梁,是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形成正确态度与价值观所不可缺 少的要素,而学生实践自己道德认识的能力是道德知识和提高 道德水平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这次课程改革,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这里需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来实现,它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学生有了体验后,自然就会在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不会再轻视他人,而是从内心里产生帮助他人的愿望。越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来实现。 二、教材分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在初中阶段,宪法教育的重点是: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根据上述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法治教育专册的编写建议,本册教材编写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对公民与国家关系的探究,将这些知识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宪法精神主要表现为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以宪法精神为主线串联全书,既遵循了宪法的内在逻辑,又观照了学生的生活需要,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目标。随着学生生活领域扩展和行为能力增强,他们必将深入参与社会与国家生活,并作为公民面对和处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这一生活主题,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全面介绍宪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一)我与社会 1.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媒介(电视、报纸)、书籍、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置身社会之中,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3.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存在的社会 4.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二)在社会中成长 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会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3.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个人与社会有什么关系?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3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4.亲社会行为的内容/表现是什么?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5.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必要性+意义) ○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4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1)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一)网络改变世界 1.网络丰富了日常生活,怎样?/网络对我们生活有什么作用? (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速; (2)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哪里? (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促进了人财物的流动,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2)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促进了创新资源的合作与共享。 3.警惕网络中的陷阱/有哪些消极影响? (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网络中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 (二)合理利用网络 1.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2)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该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该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2018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

2018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追求授予并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宪法核心价值 宪法地位: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一、国家权利属于人民 1、宪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2、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国家权利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重要作用: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有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5、宪法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将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惯穿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6、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保障: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并规定其担负捍卫国家主权,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的使命,从而保障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原则得以实现。 7、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 (1)平等权;(2)政治权利;(3)人身自由;(4)宗教信仰自由;(5)社会经济权利;(6)受教育权;(7)监督权。 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人权的实质和目标: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2、宪法的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 3、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的原则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4、我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官方文件:1991年11月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 5、中国的人权的显著特点: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6、发展权的主体:人民 7、人权的主体: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不仅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 8、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利,又包括财产权、继承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9、教育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包括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在内的教育的法律体系 10、现代法治国家的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11、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立法过程中和体现:立法过程中应当依据宪法,规范立法权和行使,丰富公众参与立法的形式,保证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复习及教学提纲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本着充分体现课程性质,能用知识解答学习上的课论问题,又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制订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结合教育的实际情况、学校工作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教学要充分体现课程性质,能用知识解答学习上的课论问题,又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课程分为四个单元,共八课。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分为两课维护宪法权威和保障宪法实施本单元为后三个单元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在整册教材中举足轻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宪法,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真坚持实施宪法。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分为二课公民权利公民义务是对上一单元内容的承接,也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点之一。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分为两课我国基本制度我国国家机构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的国家机构。本单元为下一单元的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共分为二课尊重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本单元是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对自由的追求,对公平的维护。 三、学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本期所任教的几个八年级班中,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习缺少主动性和探究性。有些学生还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4.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5.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7.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8.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宪法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实现的) (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10.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执行的? (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