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分化型凹陷型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分化型凹陷型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分化型凹陷型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分化型凹陷型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胃癌分级分期

《胃癌研究总则》第1版于1963年由日本胃癌研究会(JapaneseResearchSocietyforGastricCancer,JRSGC)出版。《日本胃癌分级》英文版第2版是基于日文版第13版修订而成的,其目的是为胃癌的临床、病理描述提供一个通用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一)总则 所见用大写字母表示:T(肿瘤侵犯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和M(远处转移)。字母后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种所见的范围。不明确病例以“X”表示。所见分成四个类别,即临床、手术、病理的和最终所见,分别用加在大写字母前的小写字母c、s、p 和f表示。 至于同时多原发癌,以侵犯胃壁最深的肿瘤为准。 1.临床所见:诊断评价中的任何所见,包括诊断性腹腔镜,都被定义为临床所见。记录为cT2、cNl、cM0、Ⅲ期c。 2.手术所见:任何术中所见,包括冰冻切片、细胞学以及切除标本的大体检查,都被定义为术中所见。治疗性腹腔镜的结果也包括在术中所见之中。 3.病理所见: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切除所得材料任何镜下所见都被定义为病理所见。4.最终所见:基于临床、手术和病理的综合所见被定义为最终所见。当手术和病理所见相矛盾时,以病理所见为准。 (二)原发病变 1.肿瘤位置每个原发病变都应记录其二维的最大值。 解剖上胃可分为三个部分:上(U)、中(M)和下(L)区。如果多于一个区受累,所有受累的分区都要按受累程度描述,肿瘤主体所在的部位列在最前,如LM或UML。肿瘤侵及食管或十二指肠的,分别记作E或D。 胃的横断面可分为四等分:小弯和大弯,前壁和后壁,全周的受累记作“Circ”。 残胃癌的记录要求按下列三个项目以连字符相连:①上次胃切除的原因:良性病变(B)、恶性病变(M)或未知的(X)。②上次胃切除术至当前诊断之间相隔年数(未知:X)。③肿瘤在残胃的位置:吻合处(A)、胃缝合线(S)、胃的其他位置(O)或整个残胃(T)。扩散至食管(E)、十二指肠(D)或空肠(J)也应记录。 例如:B-20-S;M-09-AJ。 如果可能,上次胃切除术的切除范围和重建术式也应记录。 2.大体分型:原发肿瘤的大体分型应与T分级一并记录。 例如内镜诊断:cT0Ⅱa,T1。 0型:表浅、平坦型肿瘤伴或不伴微小的隆起或凹陷。 0Ⅰ型:隆起型。 0Ⅱa型:表浅隆起型。 0Ⅱb型:平坦型。 0Ⅱc型:表浅凹陷型。 0Ⅲ型:凹陷型。 注: (1)在合并两种以上亚型时,面积最大的一种写在最前,其他依次后排,如Ⅱc+Ⅲ。 (2)0Ⅰ型和0Ⅱa型鉴别如下: 0Ⅰ型:病变厚度超过正常粘膜厚度的2倍。 0Ⅱa型:病变厚度不到正常粘膜厚度的2倍。 1型:息肉型肿瘤,与周围粘膜有明显界限,通常基底较宽。 2型:溃疡型肿瘤,边缘隆起,基底与健胃界限清楚。

早期胃癌大体分型的详细介绍

早期胃癌大体分型的详细介绍 早期胃癌的分型我们可以在很多网上资料和书籍上看到,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患者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西安国医肿瘤医院★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早期胃癌大体分型,以及各个分型之间的关系。 (一)早期胃癌大体类型及其特征 早期胃癌病变范围大小不等,以直径10一40cm最为多见(占60%以上),其大体类型有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三大类。 1隆起型(protruded,I型) 肿瘤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胃黏膜(隆起高度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以上),常为有蒂或广基,癌组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与黏膜下层。此型最为少见,约占4%左右。 2表浅型(auperficial,Ⅱ型) 肿瘤较平坦,无明显隆起或凹陷,可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型:表浅隆起型(elevated,Ⅱa),此类肿瘤呈平盘状,稍高于周围正常黏膜,但隆起高度不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此型约占73%;表浅平坦型(flat,Ⅱb),无肉眼可见的隆起或凹陷,黏膜无明显异常,可稍显粗糙,此型约占105%;表浅凹陷型(depressed,Ⅱc),病灶呈浅表凹陷,但深度只限于黏膜层内,形成癌性糜烂,此型最为常见,占39.5%。 3凹陷型(excavated,m型) 肿瘤所在部位明显下陷,形成深达黏膜下层的溃疡,此型仅次于Ⅱc型,约占23%。 以上三大类五种类型的复合型常见,如浅表凹陷型(Ⅱc)肿瘤中心形成溃疡(Ⅲ型),则定义为Ⅱc+m型,此种复合型较为常见,约占10%,而其他复合型只占6%。 WHO工作小组还将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分为小黏膜癌((4cm)和浅表性癌(>4cm)。两者可完全位于黏膜内或局灶浸润黏膜下层。当黏膜下层广泛浸润时,称为穿透变型(penetrating variant,Pen),包括Pen A和Pen B两个亚型。Pen A 的边缘呈挤推式,Pen B则在多处穿透黏膜肌层。Pen A癌比Pen B癌少见。当肿瘤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生长方式时,称为混合性变型(mixed variant)。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卫生部《胃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和《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10年第一版》。胃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临床症状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2)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②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③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②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磁共振(MRI)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 ④胸部X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PET-CT;⑦骨扫描。 (4)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 ①根治术后病例:根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②非根治术后及晚期病例:未手术患者根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改道术/探查术后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③对于胃镜见符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可以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并应继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1)隆起型早期癌的形态学特点 按山田分类法,将胃内隆起型病变分成4型。I型为轻度隆起,周边隆起界限不清楚,隆起坡度较缓慢,又称丘状隆起。Ⅱ型则为有明显界限的隆起。在Ⅱ、Ⅲ型的基础上,又分出两个亚型。即:扁平型和鼻状隆起型。这两个亚型是胃内恶性病变的特点,大部分为早期癌。 胃内隆起型早期癌由于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其形态也有不同,其中包括隆起的大小、形态及表面形状。胃内隆起大部分直径均在10一40cm之间,仅少数例外。它们的隆起高度以0.5cm为界限,高于0.5cm为I型,而低于0.5cm为Ⅱa型早期癌。隆起的表面性状是区分良恶性的主要条件。早期癌特有的表面结构是大小不等的结节或颗粒状,隆起边缘不整。隆起型早期癌大部分位于中度到重度肠上皮化生的区域,该区域黏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胃小区或结节,而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程度主要依赖于肠上皮化生的程度。隆起型早期癌的表面性状与其周围黏膜结构的这种类似性,正是黏膜及黏膜下癌的形态学特征。随着癌组织浸润加深,以上表面性状将不存在,而出现糜烂、溃疡或结节。 当隆起型早期癌最大直径小于1.0cm时,其表面可以是光滑的,但有边缘不规则等特点。 隆起型病变包括良性形态及恶性形态两类。良性形态包括:丘状、半球状、亚蒂状、有蒂状、有蒂分叶状;其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但约3%仍有恶性可能。恶性形态包括:平盘状、平盘状伴凹陷、花瓣状、结节状;其表面均不平或呈颗粒状、结节状;其边缘不规整。组织学80%以上为恶性。 早期癌一般小于2cm,一般Ⅱa型早期癌隆起高度小于0.5cm,可分成细微隆起、平盘状隆起伴中心凹陷。共同特点为:隆起是扁平型、边缘不整齐、表面呈颗粒状,为黏膜层癌的特征表现,若扁平隆起中心部有凹陷、浅糜烂者,则为黏膜下浸润的表现,大部为早期Ⅱa型或Ⅱa+Ⅱc型癌。 I型早期癌的隆起高度往往大于0.5cm,表面呈结节状、颗粒状。若隆起为广基块状或大结节应为进展期癌。 (2)凹陷型早期癌的形态学特点 凹陷型早期癌包括:Ⅱc型、m型及Ⅱc+Ⅲ型等混合型。 Ⅱc型早期癌与凹陷型早期癌的绝大部分,凹陷糜烂深度一般不超过2~3mm,凹陷的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浸润深度决定了其界限的清楚与否。侵入深时,界限明显;侵入浅时(局限于黏膜层时),界限不清晰。凹陷中心部黏膜不规则,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不平坦,有时可见残留岛状黏膜,由再生上皮构成,其存在为早期癌的有力证据。凹陷中心发红、充血、质脆、黏膜皱襞中、呈切割样或笔尖样,为癌的黏膜层浸润。 不同组织类型的Ⅱc型早期癌其表现性状也有所不同。未分化型:表面不平,有结节、颗粒及黏膜中断都比较明显。Ⅱc型早期癌其溃疡周边或部分边缘往往伴有Ⅱc样改变,表现为:溃疡边缘不整或浅糜烂。凹陷型早期癌一般无包块形成,其周围隆起应考虑进展期胃癌的可能。在溃疡型早期癌的追查中,会发现中心部溃疡缩小,周边Ⅱc样改变会增大,甚至中心部瘢痕形成,周围Ⅱc进一步扩展,之后,中心溃疡又会再出现。这种改变在长时间内可反复出现,称为“恶性周期”。临床上仅根据治疗后溃疡愈合而诊断为良性溃疡,有时是不恰当的。 有人认为糜烂型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凹陷性病变,并将其分成4型,其中Ⅱ型含癌的几率较高。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王洪升,刘运祥,黄留业,车金标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 消化内科,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早期胃癌;治疗;外科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The clinical study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WANG Hong-sheng,LIU Yun-xiang,HUANG Liu-ye,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000,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safety and superiority.【Methods】Select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found by gastroscopy from September 2011 to may 2012.39 cases with EMR treatment,and 46 cases of the same period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mong efficacy,complications,length of stay hospital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Reslut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surgical treatment in bleeding rate,mortality,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 costs(P<0.05).【Conclusion】EMR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it can be Spread Universal in the certain scale of hospital. Key word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arly gastric cancer;therapy;surgery;complications 癌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各类肿瘤的首位[1]。早期胃癌(EGC)是指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变限止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症状较为轻微,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容易漏诊。目前对于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早期胃癌一旦确诊并予以根治,5年内的生存率可达90%[2] 。随着内镜技术的改进,早期确诊率的提高,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内镜治疗逐渐成为治愈胃肠道早期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内镜下治疗与手术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方法。本研究对3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和同期4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对比二者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取病理发现的早期胃癌39例行EMR治疗。EMR组39例,男性27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4.7±6.5岁。同期手术组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50.5±8.9岁。所选择的病例在性别、年龄方面没有明显差别。 1.2器械及设备 1.2.1器械 小探头超声胃镜(FUJIN SP720)、色素胃镜(OLYMPUS GLF-H260)、圈套器、爱尔博高频电切装置、注射针、钛夹1.2.2药品 止血:8%去甲肾上腺素、0.01%肾上腺素盐水、注射用血凝酶、奥曲肽;固定液:10%福尔马林;黏膜下注射液:0.01%肾上腺素盐水;术后用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黏膜保护剂(胃苏颗粒、瑞巴派特片),抑酸剂(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1.3方法 1.3.1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查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乙肝五项、输血前检验、血型、凝血四项、胸部CT、腹部CT、心脏彩超、心电图,评估患者一般状况。术前常规行小探头超声胃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及浸润层次。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术方法及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信任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患者术前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有焦虑、紧张、恐惧等给予安定镇静。 1.3. 2.1 EMR治疗 根据病灶的大小及形态选择不同的切除方法[3-5]。①标准切除:在病灶黏膜层注入0.01%肾上腺素盐水2-10mL,将病变托起,应用圈套器将其电切,回收送病理。(见图1-6) 图1 图2 图3 6 通讯作者:黄留业,E-mail:huangliuye-yhd@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6749721.html,。

胃癌流行病学

胃癌的流行病学状况 胃癌 5 年生存期仅20% 胃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胃癌的 5 年相对生存期在 20%左右,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 1.5~2.5 倍。大约 90%的胃癌属于腺癌,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 1)肠型胃癌,分化较好,在男性、老年患者中更常见。肠型胃癌在高风险地区中占主导地位,比如东亚、东欧、中南美洲等地区。( 2)弥漫型胃癌,分化不好,在男性与女性中发病率更接近,在年轻患者中更常见。弥漫型胃腺癌的地区分布更均匀,与 A 型血及遗传关系密切。近几十年来肠型胃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带动了胃癌的整体发病率的降低,而弥漫型胃癌发病率却上升了。 50岁~80 岁,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 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以男性胃癌发病率为例, 45~54 岁发病率为 70/10 万, 55~64 岁阶段为 145.7/10 万, 65~74 岁为 264.3/10 万。发病的高峰年龄在 50岁~80 岁。 全球胃癌发病状况 90 万 vs 70 万——全球每年 90 万胃癌新患者,同时有 70 万人死于胃癌 2002 年全球每 10 万名男性发生胃癌的的人数为 22 人,女性为 10.4 人;死亡率在男性中为每 10 万人 16.3 人,女性为 7.9 人。 2002 年全世界估计有 90 万胃癌新患者(其中男性为 60 万,女性为 33 万),同时有 70 万人死于胃癌(男性为 45 万人,女性为 25 万人)。男性中,胃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前列腺癌,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在女性中,胃癌的发病率居第五位,排在乳腺癌、宫颈癌、肺癌和肠癌之后。 按地理分布,有三分之二的胃癌分布在日本、中国、韩国、中南美洲、东欧和中东的部分地区,在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北欧和印度的发病率较低。发达国家的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几十年有显著下降了,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年死亡率约为 22/10 万, 90 年代下降至 3.7/10 万以下。日本近年来亦有明显下降趋势,这得益于采用 X 线钡餐检查或胃镜定点筛查,大大提高了早

癌细胞的特点

特点介绍 (一)癌细胞的一般特点 ·单个癌细胞的形态特点 主要表现在细胞核上,可归纳为五大特征: 1、核大:癌细胞核可比正常大1-5倍。 2、核大小不等:由于各个癌细胞核增大程度不一致,同一视野的癌细胞核,大小相差悬殊。 3、核畸形核膜增厚:癌细胞核可出现明显的畸形,表现为细胞核形态不规则,呈结节状、分叶状等,核膜出现凹陷、皱褶,使核膜呈锯齿状。 4、核深染:由于癌细胞核染色质增多,颗粒变粗,核深染,有的可呈墨水滴样,同时因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核的染色深浅不一。 5、核质比例失常:癌细胞核增大明显,超过细胞体积的增大,故核质比例失常。并且癌细胞分化愈差,核质比例失常愈明显。 此外,细胞核染色质边移,出现巨大核仁,异常核分裂,以及细胞体积增大,且大小不等,并出现梭形、蝌蚪形、星形等异常形态,亦可作为癌细胞的辅助诊断依据。 ·成堆癌细胞的排列特点

成片鳞癌细胞,仍可带有一定程度的鳞状上皮的排列特点,如平铺的鹅卵石样,但极性消失,排列不规则;腺癌可出现不规则的腺腔样排列;未分化癌则表现为束状(单行)排列及镶嵌样(成片)排列等特征,这些可作为诊断癌细胞和进行癌细胞分类的依据。 (二)涂片的“阳性背景” 由于肿瘤组织,特别是浸润癌和分化差的癌,易发生出血坏死。因此,涂片中常常可见成片的红细胞和坏死细胞碎片,这种背景往往提示涂片可能为阳性,所以称阳性背景。早期癌涂片背景多数干净,不易见到坏死细胞碎片。出血坏死并非肿瘤所独有,在某些严重的炎症病变中也可出现,所以在没找到癌细胞之前,决不能单凭阳性背景的有无,而诊断癌或排除癌。 (三)各种癌细胞的形态特点 癌细胞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鳞癌、腺癌、未分化癌。 ·鳞癌 一般起源于鳞状上皮,也可起源于已经发生鳞化的柱状上皮。根据涂片中大多数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可把鳞癌分为分化好和分化差两大类。 高分化(角化型)鳞癌以类似表层细胞的癌细胞为主,并可见少量中层癌细胞,这些癌细胞分化比较成熟,表现多形性,如纤维形、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胃癌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诊断:参照卫生部《胃癌诊疗规范()》和《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第一版》。胃癌的诊断多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1)临床症状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2)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根据转移部位,可出现相应的体征。出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况时,可出现相应体征。 (3)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①胃镜检查:确诊胃癌的必须检查手段,可确定肿瘤位置,获得组织标本以行病理检查。必要时可酌情选用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②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评价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用于胃癌的术前分期。③腹腔镜:对怀疑腹膜转移或腹腔内播散 2 2020年4月19日

者,可考虑腹腔镜检查。 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胃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 实验室检查:①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②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影像检查:①计算机断层扫描(CT);②磁共振(MRI)检查;③上消化道造影;④胸部X线检查;⑤超声检查;⑥PET-CT;⑦骨扫描。 (4)原发病灶及部位的诊断 ①根治术后病例:根据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 ②非根治术后及晚期病例:未手术患者根据胃镜加活检病理,姑息术/改道术/探查术后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明确为胃癌。 ③对于胃镜见符合胃癌的恶性表现但未取到病理者,能够诊断为“胃恶性肿瘤”,并应继续取病理以明确诊断。 (5)复发或转移病灶的诊断 胃镜/超声内镜(EUS)以及活检病理学检查能够明确复发。以影像学检查,包括MSCT、MRI、胃镜/超声内镜(EUS)、B超、消化道造影等,必要时行PET/CT;浅表淋巴结活检能够诊断肿瘤转移。 (6)腹膜/网膜/肠系膜转移的诊断 除了Krukenberg’s瘤、左锁骨上转移、肝转移等常见的转移部位,腹膜/网膜/肠系膜亦是胃癌常见的转移。对于粟粒样或<1cm的腹膜/网膜/肠系膜转移灶,CT及MRI等影像学手段常无法及时发现,但患 3 2020年4月19日

高中生物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要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其生长和增殖。最新研究发现,如果限制体内某种氨基酸R的含量,就可以使癌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但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B.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是氨基酸R减少而导致的 C.癌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D.癌细胞在合成吸收葡萄糖的载体蛋白时可能需要氨基酸R 【参考答案】D 1.下列各项中,属于癌细胞特征的是 A.容易衰老 B.容易凋亡 C.能无限增殖 D.难以转移 2.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 A.不再分裂 B.不再进入细胞周期

C.可以无限增殖 D.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增加 3.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的是 A.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B.细胞的形态、结构 C.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D.细胞的分裂能力 4.癌细胞在人体内容易转移,其原因是癌细胞 A.能无限增殖 B.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常变为球形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降低 D.畸形分化,体积减小 5.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癌变后的特征是 A.重新分化形成成纤维细胞 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 C.形态球形化 D.增殖过程不受环境影响 6.癌细胞有多种检测方式。切取一块组织鉴定是否为癌细胞,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下列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 A.观察细胞核糖体是否改变 B.观察细胞原癌基因是否突变 C.观察细胞的形态是否改变 D.观察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是否减少 1.【答案】C

【解析】癌细胞由于无限增殖,一般不会衰老,A错误;癌细胞由于无限增殖,不容易凋亡,B错误;癌细胞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分裂次数失去控制,故最主要的特征是失去分裂次数的限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C正确;癌细胞由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故容易发生转移,D错误。 3.【答案】A 【解析】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A正确;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B错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C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分裂能力增强,D错误。 6.【答案】C 【解析】选项B和D涉及分子水平,不能用显微镜观察;选项A,癌细胞代谢旺盛,虽然核糖体数目增多,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核糖体的存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癌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胃癌分型

众所周知胃癌在我国十分常见,然而胃癌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治疗措施各不相同。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胃体区相对较少。 一、具体形态分型 胃的任何部位皆可发生胃癌,胃窦部最常见(48.8%~52.5%),大弯、小弯、前壁、后壁皆可受累,其次是贲门部(16.1%~20.6%),胃体部和累及全胃者相对较少(7%~16.6%)。胃癌多为单发,少数也可多发。 胃癌发病起始于黏膜上皮层,多为单中心发生,少数为多中心发生。后者也多因相距不远逐渐发展融合成一个癌灶,偶形成双癌。癌灶逐渐发展,同时向水平方向和深层浸润和扩散,逐渐累及胃壁各层甚至周围脏器,也可通过多种途径转移。病期早期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很大。 按照胃癌侵犯胃壁的深浅,被分为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者称早期胃癌,侵至肌层者称中期胃癌,侵及浆膜及浆膜以外者称晚期胃癌,中、晚期胃癌合称进展期胃癌。 (1)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它的最大直径一般在5cm以下,直径小于1cm的称小胃癌,小于0.5cm称微小胃癌。原位癌是指未突破固有膜的癌肿也属早期胃癌,但难于识别。 ①日本早期胃癌分型:1962年日本早期胃癌大体形态分为3型: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 A、隆起型(Ⅰ型):肿瘤表面呈结节状隆起或息肉状,边界清楚,高出周围黏膜约2倍以上。 B、表浅型(Ⅱ型):肿瘤表面高低与周围黏膜差别不甚大,癌灶较平坦,无明显隆起和凹陷,依其隆起或凹陷的程度又分3个亚型。 表浅隆起型(Ⅱa):肿瘤隆起高度不超过周围黏膜厚度的2倍。 表浅平坦型(Ⅱb):癌灶与周围黏膜同高。表面无隆起或凹陷。 表面凹陷型(Ⅱc):癌灶较周围黏膜稍凹陷,侵犯深度不超过黏膜厚度。 C、凹陷型(Ⅲ):癌灶明显凹陷,不超过黏膜下层。 根据上述各型特点,还可分出各种混合型如Ⅱa+Ⅱb、Ⅱc+Ⅱa、Ⅱb+Ⅱc、Ⅱc+Ⅲ、Ⅲ+Ⅱc 等。 ②我国分型:我国也分3型,即隆起型,癌肿呈息肉样隆起,高出胃黏膜5mm以上,有蒂或无蒂,原发或继发于息肉者。将日本分型的Ⅰ型、Ⅱa型和Ⅱa型为主的复合型皆归在此型。浅表型又称胃炎型或平坦型,只相当Ⅱb型,根据病灶范围大小又分2个亚型,即局限型(直径<4cm)和广泛型(直径>4cm),并将其划在特殊类型中。凹陷型则包括了Ⅱc型、Ⅲ型和以其为主的复合

日本早期胃癌EMRESD指南(中文翻译完整版)

日本早期胃癌EMR/ESD指南(中文翻译完整版) 为了使早期胃癌EMR和ESD取得良好的结局,优秀的技术、有关诊断的知识、适应症、操作程序、治愈性的评估、并发症、术后的长期随访和组织病理学都是非常必要的。随着EMR和ESD被应用得更广泛和更复杂,适合患者的治疗标准已经确立。尽管这些技术和知识已经被日本的内镜医生所熟知,我们推测这些知识在其他国家仍然是有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消化内镜学会(JGES)与日本胃癌协会(JGCA)共同制定了早期胃癌EMR和ESD指南。 该指南的目标对象为接受EMR或ESD的患者。该指南的使用者为实施EMR或ESD的临床医生以及他们的管理者。该指南仅仅是一个指导的标准,选择治疗前应充分考虑每个病人的年龄,并发疾病,社会状况和其他因素。 适应症 基本观点 早期胃癌一经确诊,推荐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证据水平Ⅳa,推荐等级 B)

目前尚没有研究表明内镜治疗早期胃癌具有更好的预后和生活治疗,也没有证据表明开腹手术与内镜治疗在预后和生活治疗方面的差异。 但是,在一项长期随访研究中,71名患者经内镜诊断早期胃癌,这些患者没有接受外科手术或诊断后延迟6个月以上才接受手术,5年内发展为进展期的比例为63.0%(95% CI: 48–78%)。包括这个研究在内的不同的研究均表明,早期胃癌的患者,即便在诊断后延迟6个月接受手术,也是获益的。 一般来说,只有当淋巴结转移的几率非常低的情况下方可实施内镜切除术,而且病变的大小和位置应确保能够整块切除。(证据水平Ⅴ,推荐等级 C1) 内镜治疗作为保留全胃的技术,虽没有正式测试,我们可以推断内镜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要优于外科手术。因而,内镜治疗应当用于那些治愈的可能性高的病变。 虽然一些观察性研究旨在阐明早期胃癌的自然病程,但我们不期望未切除的早期胃癌导致死亡。除了术前诊断,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基于风险-获益分析并考虑每个病人的病情。根据肿瘤相关的因素被分类为绝对适应症,扩大适应症及无适应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度)

放大内镜和窄带成像技术发现早期胃癌(组织分型及浸润深 度) VS 经典分型在区分癌与非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学者又进一步对MV/MS 分型细化,以期预测组织学分型和早癌浸润深度,从而为后期内镜或外科治疗提供决策。 在预测组织学分型上,2010 年Akira 推出基于MV 的胃早癌ME+NBI 分型,即FNP(精细网格,fine network pattern),CSP(螺旋型,corkscrew pattern)(图1),此前一直被定义为「未分类型」的表型被进一步细化为IIL-1(小叶内环型-1,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1),ILL-2(小叶内环型-2, intra-lobular loop pattern-2)(图2)。根据研究结果,FNP 与ILL-1 大部分为分化型腺癌,而CSP 多为未分化型腺癌。ILL-2 主要分布于分化型腺癌,但也可在未分化腺癌中存在。此外,64% 未分化ILL-2 腺癌中可见CS(螺旋状)微血管(图3),但在分化腺癌中未见此现象发生。 图1 FNP 与CSP 分型。A FNP 为MV 的精细网络状结构;B CSP 为MV 的螺旋型结构 图2 ILL-1 与ILL-2 分型。A ILL-1 为包含环形MV 的绒毛状腺体结构;B ILL-2 为上述基础上出现腺体断裂 图3 IIL-2 型胃癌中出现CS 型MV。A 胃体中部后壁一 0-IIc 型早癌;B NBI 可见不规则茶色区域;C ME+NBI:断

裂绒毛状腺体上可见CS 型MV;D 病理示黏膜固有层未分化腺癌相反,Masashi 等另辟蹊径,从癌灶周围非癌黏膜表型推测癌灶组织学类型,将癌灶周围非癌黏膜的ME+NBI 表现分为以下四型:A 点状型(圆形或针眼点状);B 短线状(扩张、垂直长凹痕结构);C 条纹型(管样,小梁嵴样结构);D 颗粒型(绒毛、乳头状结构)(图4)。该分型由sakaki 的胃黏膜ME+NBI 七类分型简化而来。C 与D 预测着分化型癌的组织类型,其理论基础是 C 和 D 表型为黏膜萎缩相关表型,是分化型癌(肠型)发生基础。B 型为HP (-)炎性黏膜表型,萎缩程度较 C 和 D 轻,预测未分化型癌组织学类型,也间接反映了不同于分化型癌的发生路径。 图4 胃癌周围黏膜的ME+NBI 分型。a-d 分别对应A-D 分型以下为ABCD 分型应用实例: 图5 A 白光下病灶经靛胭脂染色后,病变为平坦结节形高分化腺癌,周围黏膜呈细颗粒样萎缩表现;B 放大后观察,可见小绒毛状结构(D 型) 图6 A 胃体中部前壁可见凹陷型未分化型早癌,褪色,大小约10 mm;B 放大观察,背景黏膜为B 型(短线状)2014 年Takashi 等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认为MV 结构缺失(AMSP,absent microsurface pattern)为区分未分化癌与分化型癌重要因素,并通过ROC 曲线判定出边界值为50%,

胃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胃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总的趋势是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青年人所患的胃癌,其恶性程度相对于中老年患者往往更为突出,应予以高度重视。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发病率为10/22万,女性为10.4/10万,在男性肿瘤中,胃癌位于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二位。女性肿瘤中,胃癌位于第五位,死亡率位于第四位。 临床常用的胃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包括CEA、CA19-9、CA72-4等,但对早期胃癌检出的敏感性低于35%,不能用于胃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近年来,有研究提出胃蛋白酶原(PG)可作为辅助胃癌早期诊断的较好指标。 癌胚抗原(CEA) 1965年Gold等人首先从结肠组织中发现癌胚抗原(CEA),正常CEA分泌入胃肠道而失去极性的癌细胞分泌CEA则进入血液和淋巴。CEA在多种肿瘤患者都有升高,特别是胃肠道肿瘤,敏感性更高。根据报道,各期胃癌血清中CEA阳性率为8%~62.5%,阳性率与肿瘤的分期预后有很大关系,其与肿瘤浸润深度明显相关并可提示远处转移。Kim等人用放免法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CEA,发现术前CEA>10.0mg/L较CEA<5.0mg/L的患者有更多的浆膜侵犯和淋巴结受累,并且恶性程度高,分化差,术后生存期短。在术后患者,CEA可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胃癌术后CEA下降后再次升高的患者往往有复发可能,且多预后不良。CEA还可与其他指标联合应用评价胃癌的化疗效果,如CEA水平下降范围在50%以上或降至正常范围并持续4周以上可作为治疗有效指标。 CA19-9 CA19-9是一种与胰腺癌、胆囊癌、结肠癌和胃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又称胃肠癌相关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1 早期胃癌的定义及分型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镜学会1962年提出[1],定义为癌肿位于黏膜和黏膜下未达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EGC 又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及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早期胃癌的概念是就癌肿的浸润深度而言,在内镜就大小而言,与EGC相关的有小胃癌、微小胃癌、超微小癌三个概念。小胃癌指的是直径为6-10 mm的EGC,小胃癌指直径在5 mm以下的癌灶,超微小癌,又叫“一点癌”系胃癌黏膜标本为恶性,但是手术切除的标本却找不到癌灶[1]。 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按胃癌侵犯深度不同,将早期胃癌分为三型:Ⅰ型(隆起型);Ⅱ型(平坦型),又分为Ⅱa(微隆起)、Ⅱb(表面平坦)、Ⅱc(浅凹陷);Ⅲ型(凹陷型),这一分类方法2002年在巴黎会议上被西方学者接受[2],现在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分类方法。 2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3]:EGC约有7%~29%的病例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EGC 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但是EGC有无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强调认识EG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彻底廓清受累淋巴结的重要性。EGC还具有浅表性扩散和多灶性生长的特点,浅表性扩散的EGC具有沿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胃壁四周呈扩延性生长的倾向[4]。 3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胃癌的预后与诊断的早晚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日本的EGC的诊断率最高,达50%,我国报道仅为10%左右[5]。 3.1 普通电子胃镜:普通电子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形态变化,并可以取病变组织活检,多块组织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对黏膜粗糙、色泽改变、表面有白

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胃镜是胃癌常用的检查方法,诊断灵敏性高,但仅从黏膜面观察病变,对胃癌浸润深度诊断价值有限。内镜超声能清晰显示胃壁结构,对胃癌浸润深度诊断灵敏而准确,但此方法在中国未能普及。体表超声对胃壁解剖结构的研究为胃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奠定了基础。饮用胃充盈剂后改善胃壁解剖结构的显示率,尤采用高频探头或可变聚焦探头,通过体表超声检查能显示胃壁层次,并能观察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及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有助于对肿瘤浸润深度的判断,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超声对胃癌浸润深度的诊断 参考TNM胃癌分期标准,可分为以下4期。 T1:肿瘤浸润限于第1—3层,即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肿瘤位于黏膜层,第1层显示不清晰或第2层黏膜肌层增厚,第3层黏膜下层强回声带连续完整、显示正常;当肿瘤侵至黏膜下层即第3层,黏膜下层强回声带不连续或消失,第5层即浆膜层未见异常。 T2:肿瘤侵至第4层、达第5层,即达固有肌层或达浆膜下。声像图表现为黏膜下层强回声带中断或消失,肌层增厚,浆膜层尚清晰完整。 T3:肿瘤侵至第5层,即侵达浆膜层。胃壁层次消失,浆膜强回声带不连续或消失。 T4:肿瘤突破浆膜侵达邻近组织或脏器。与受侵脏器分界不清,胃壁全层增厚受侵。 2.诊断符合率 由上可见,超声对早期癌和进展期癌的诊断要点是第三层即黏膜下层强回声是否中断。胃癌浸润深度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74%一84%(表8-4-1),对进展期胃癌浸润深度灵敏性较高,多为70%一90%;早期癌浸润深度诊断率较低,最低仅为30%。早期癌易过深判断为进展期癌,过深判断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肿瘤浸透黏膜下层导致黏膜下层强回声消失、或癌灶旁炎症、水肿等导致黏膜下层呈低回声改变,与低回声固有肌层界限难以区分,而易导致过深判断。故有学者提出,以超声能清晰显示的固有肌层无明显异常改变为诊断早期癌的诊断标准,但体表超声分辨率有限,有时难以准确判断肌层;另一方面当胃癌伴溃疡时,溃疡底部纤维化、瘢痕形成,壁增厚明显,层次消失,浆膜中断或不清,常易误诊为侵达浆膜或浆膜外。超声难以可靠区分肿瘤与肿瘤周围炎症、瘢痕,为浸润深度过深判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有报道采用高分辨率内镜超声或术中超声扫查明显提高了早期癌浸润深度诊断率,可达70%~80%。 超声对T1及T2期误诊主要为过深判断,而对T3、T4期癌的误诊则为过浅判断为T1或T2期,过浅判断常见原因有: (1)扫查不全面:病变较大,或位于胃底、胃犬弯侧,超声不易全面显示; (2)与受侵脏器的位置有关:脾门、膈肌及胰尾区域的病变受气体影响,超声扫查常显示不良; (3)镜下浸润为过浅判断的另一原因:术前超声检查及术中肉眼观察,浆膜未受侵或可疑受侵者,经腹超声诊断价值有限。 3超声对胃癌侵及周围组织脏器的诊断 胃癌侵及周围组织脏器直接影响手术切除可能性,故为术前超声检察需重点观察的内容。受侵邻近脏器包括胰腺、肝脏、横结肠、脾及脾门、膈肌、十二指肠、胆囊等。 声像图表现: (1)胃壁浆膜中断,肿瘤与周围组织脏器分界不清。 (2)间接征象为肿瘤与胃呼吸移动性受限、甚至消失,或胃与其他脏器呈相连的同步运动。 (3)胰腺为最常见受累器官,受侵典型声像图为胰腺形态失常、包膜强回声带残缺中断,与胃壁肿瘤分界不清,或包膜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饮水后改变体位、多方向观察更为清

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干货满满)

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干货满满) 教你如何发现和诊断早期胃癌。来源丨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断技巧图谱(修订版) (内容已获出版社授权发布) 我国的胃癌发病率与日本和韩国相近,但是,当前我国胃镜下检出的早期胃癌仅占全部胃癌的10% 左右,远低于日本(约70%)和韩国(约50%)的水平。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差异,除了无症状人群筛查率的不同外,与内镜医师的早癌诊断能力也有很大关系。由于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相比,内镜下形态有明显的不同,内镜医师如果对早期胃癌的认识不足,就容易造成漏诊(图2-3-1)。 图2-3-1早期胃癌漏诊病例 A. 病例1,初次胃镜检查,胃角小弯可见一凹陷型病灶,高度可疑早期癌,但内镜医师未注意到该病灶,未取活检; B. 病例1,3 年后该患者复查胃镜,发现胃角小弯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低分化腺癌; C. 病例2,初次胃镜检查,胃窦后壁可见一发白的凹陷型病灶,可疑早期癌,活检病理示轻度异型增生,但未密切随诊; D. 病例2,2 年后复查胃镜,胃窦后壁可见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印戒细胞癌; E. 病例3,初次胃镜检查,幽门口8 点钟方向可见一发红的浅凹陷,但内镜医师未注意到该病灶,未活检; F. 病例3,2 年后复

查胃镜,可见幽门口7 ~8 点钟方向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印戒细胞癌 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 胃镜下检出早期胃癌包括发现病灶和诊断病灶两个步骤。发现病灶,即在内镜下“找到”可疑的病灶;诊断病灶,即通过对可疑病灶的内镜下形态分析,包括普通白光内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NBI 等方法,大致判定该病灶为良性或可疑恶性,然后对可疑恶性的病灶行活检,最终通过病理确诊。因此,在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是诊断早期胃癌最重要的第一步。首先是规范化的胃镜操作,要尽可能地看到全部的胃黏膜区域,不能留有视野上的“盲区”。如果根本就没有看到病灶,是不可能诊断早期胃癌的。 胃镜检查前,需要常规提前服用去泡剂和去黏液剂。泡沫和黏液的附着会极大地影响病灶的检出,对染色和NBI 放大观察也有不利的影响(图2-3-2)。笔者所在科室常用的方法是在胃镜检查前20min,让患者口服50ml 的西甲硅油+ 链霉蛋白酶混合溶液,然后在检查过程中视情况做进一步冲洗。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剧烈的呕吐和胃壁的挛缩也会影响病灶的检出,使用镇静药,如丙泊酚或咪唑唑仑(无痛胃镜检查),以及使用解痉药,如丁溴东莨菪碱、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或阿托品可以减轻患者的呕吐和胃壁挛缩。对有青光眼和严重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可以使用胰高血糖素替

正常细胞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癌细胞的

炎症(inflammation) 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为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放射性物质及紫外线等和机械损伤,外源性化学物质,以及各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异物均可引起炎症。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实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或液化性坏死等;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血管壁渗出进入间质、休腔、体表或粘膜表面;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增生。 增生( hyperplasiai) 也可称为再生或新生(neogenesis),是指为修复缺损而发生的同种细胞的增生。炎症、再生、代偿等可引起组织细胞新生,本质上是为了修复缺损,而不是为了吸收坏死物质或消除致炎因子,再生的细胞与缺损的实质细胞完全相同。淋巴细胞新生对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血管新生对恶性实体肿瘤的生长、转移乃至预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新生可发生于皮肤或粘膜表面的鳞状上皮,也可发生于腺上皮。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

样,核大而浓染,核浆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较乱,细胞层次增多,极向消失,但一般不见病理性核分裂;细胞增生从良性改变到恶性改变的中间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因此,将非典型增生称之为“癌前病变”。 赘生(neoplasia) 指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增生可形成的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neoplasm)。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正常结构的赘生物称为息肉,是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息肉临床表现多见腺瘤性息肉和某些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可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为炎症刺激可肉芽肿、非炎症腺瘤样增生,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瘤;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化生(metaplasia) 化生也称为“癌前病变”,是指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并非由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变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一般只能转变为性质相似的细胞。机体的一种组织由于细胞生活环境改变或理化因素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是机体的一种适应现象。如支气管黏膜的柱状上皮组织长期受刺激变为鳞状上皮组织。常见的化生有上皮化生、骨与软骨化生、浆膜化生、脂肪化生和骨髓化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