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考

摘要:人是有信仰的生命体,追寻生存意义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然而,人类在追寻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走向了“二律背反”的困境。马克思主义把人追求生存意义的信仰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信仰史上的历史性变革。

关键词:生存意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

The marxist faith

Abstract:the person is the life of faith, to pursue survival significance i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Humans in pursuit of the survival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did not consciously to the plight of "antinomy". The people pursue the survival significance of Marxism belief built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realized the historic changes in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Key words: survival significance; The Marxist faith; Practice;

人需要信仰,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与动物的区别也就在于人是一个不断的追求“意义”的存在物,是一个“信仰”存在物。对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不断追寻意义的过程,是对终极理想的孜孜不倦的寻求过程。人们不能缺少这种追求。

然而,人类在追寻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地陷入了困境。

首先,人类以“神话”方式把握“意义”世界。人类在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的极不发达,许多现象解释不明,猛兽、洪水、雷电等现象使原始人类产生恐惧与茫然。面对神秘世界,人们无法理解,便认为这些自然现象背后蕴藏有一种巨大无比的神灵在里面,这种“自然神灵”被人类不当作外在的东西来对待,而是作为他们自身所具有的质,幻想通过巨大无比的“神灵”来征服自然、降伏妖魔。从而构成了“神话意义”的世界。在神话的意义世界中。生命活动也就具有了“神话”的意义。它表现了人们对生存意义的寻求与超越。

其次,是“宗教”。宗教世界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类不再把自己“等同于”神灵,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神圣的形象加以顶礼膜拜。其中最重要的神圣形象就是“上帝”。当人们摆脱纯感性的方式把握世界,代之以因果关系来把握世界、解释世界时,发现在宇宙的尽头存在有一个“终极原因”,这个终极原因就是“上帝”。人们把“上帝”这种外在的崇高形象作为“至善至美”的化身。“上帝”也就成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人在这种“异在”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根本意义。

再次,是“理性”。如果说宗教世界创造了人的情感世界,那么,科学则创造了“属人”的知识世界。当宗教或神话不再为人类的生存意义提供保证时,人类就用“理性”作为工具把握意义世界了。“理性”为人类“把握”世界提供更多的便利和预测性,如用各种各样的数学、量子力学等解释世界,对现象的预测几乎百分之百。“理性”已经成为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根据。人们用“理性”去衡量人的思想是否“合理”,用“理性”去裁判人的行为是

否“适当”。作为宗教的神圣形象所具有的裁判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意义,被科学的价值标准所取代了。

然而问题是,对普遍真理的知识的崇拜并不能给人带来“意义”的依赖和心灵的安慰,人类仍生活在诸如“意义的丧失”、“生存的危机”当中。即使是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他们能够掌握现象世界的所有规律,也不完全理解人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正如阿金所言:“人们已被卷入漫长的理性危机之中,这次危机比自从原始基督教与异教的最初冲突以来的、在西方文化中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危机都要深刻。

马克思赞叹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知识的来源和知识在什么条件之下才可能”的论证。但赞叹之余又曾感叹道,“康德用理性杀死了上帝,却又从道德的后门请回了上帝。在康德那里,上帝之所以必要,全在于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所构成的内在矛盾;在于人类有限的理性能力和无限完善的价值追求的内在矛盾。黑格尔就此批评过康德,他认为,上帝这个“神圣的精神”,即终极性东西,“它不应被理解为仅仅由各种本质上是个别物的东西构成的一切个体之共同性或外在的全体,而是渗透于一切事物的东西,是它自身与其他物的映现的统一,是主观的东西、特殊的东西的统一。”黑格尔的看法对人们的启迪是,必须把终极关怀建立在“自身与其他物的映现的统一”的基础之上,而不应当作“外在”的东西。但令人遗憾的是,黑格尔把“人类持有终极关怀的信仰”建立在“主观、特殊的东西”基础之上。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一“终极意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科学的信仰,实现了信仰史上的伟大的变革。1.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实践基础上的主体与客体融合的统一

马克思在揭露神话与宗教的本质时指出:信仰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里所说的没有获得自己的“自己”和再度丧失自己的“自己”都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正是据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马克思才把处于自然崇拜阶段使自己消融于自然界的异己力量的人叫做没有获得自己,而把服从于上帝权威的人叫做再度丧失自己,进而导致关于宗教是人的本质异化的结论和对产生宗教异化的现实。世界的激烈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只有将人的主体纳入到自身的实践观念之中,人才有精神,才有斗志。在此,马克思主义把实践作为主体与客体结合的汇合点,把实践看作是正确解决主、客体矛盾的唯一途径,并且认为,道德、纪律、制度等其他政治上层建筑也必须依赖实践信仰的支撑。失去了实践信仰的支撑,道德、法规等就成为无源之水,它只是一种外在于人的社会现象,不可能上升为人的自觉行为和追求。

这一观点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他信仰的信仰对象比较中得到证明:神话与宗教都崇拜神灵或上帝,对崇拜者来说,他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与崇拜对象的距离,因而在崇拜中,

表达着人的渴望、羡慕、敬佩、赞美等感情,体现了人希望同一于崇拜对象的渴求。对马克思主义来说,自身与信仰对象是合二为一的、没有差异的,信仰对象就是信仰者确信并应努力践行的目标,虽然它也表达着信仰者对信仰对象的臣服和崇拜,但它与单纯的崇拜不同,它意味着信仰对象将通过信仰者的主体转化为信仰者内在的观念与意识。因而,马克思主义者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主体将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内化为其主体观念、思维方式,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的过程。

2.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人类实践活动的“每次现实”和“个别现实”是有限的,而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却是一个无限的历史展开过程,实践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自在与自为等矛盾的“交错点”,它并不是一个凝固、静止、孤立的“点”,而是聚集在这个“交错点”上的全部矛盾的历史展开过程。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无限就是有限的展开过程”。在实践的展开过程中,表现了实践的无限的指向性和无限的过程性。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由于“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所蕴涵的理想性是一种无限的指向性。因此,基于人类实践的人类思维,总是表现为对无限的寻求:寻求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寻求作为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寻求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

实践的这种矛盾性,正好契合了信仰本身的内容。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精神基础之上的,它的批判不在于为人们寻找某种心灵的抚慰,而是最终使批判的对象革命化。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把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和超越落实到现实实践的平台上,落实到从实际出发、正确反映世界真实可能性的前提上,落实到对现存世界一切有价值成果的吸取和发展的层面上。信仰追寻的作为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这就是人类实践和人类思维作为对象化活动所无法逃避的指向性。

由此可见,信仰的终极意义追求,不是与人类实践活动无关的或超然于人类历史活动之外的玄想和遐想,而恰恰是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存在方式。实践具有无限的指向性,它为人类在世界中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本,即人类存在的“最高支撑点”。信仰的存在与发展,则深深地植根于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

3.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信仰是一种以“相信”为中心的“知”“情”“意”相统一的综合性的精神状态。从它的“信”之层级程度或结构来划分,可包括“可信”和“确信”两种状态。任何一种信仰必须是可信和确信的统一。所谓“可信”就是信仰的对象能够在理论上使主体深刻理解和接受。它需要主体运用一定的知识,对于信仰的对象予以一定程度的分析和逻辑论证。这即是信仰中的“知”的因素;但是,仅仅是“知”而没有由此进一步上升为对于对象的理论上的“确信”,信仰也不能确立。所谓“确信”,就是“相信”在情感上的强化,它是一种在思想上的“相信”发展到必须在行动上不可遏止地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状态。

确信与可信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矛盾。传统的信仰观认为,当信仰内容与自己的价值终极指向高度吻合,他就渴望拥有此信仰,然而,主体的理性和经验尚无力论证和验证这种信仰具有真理性,是真实可靠的、令人信服的时候,他就痛苦、灰心。“因为科学的范围限于外部现象,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只是一些关于事物的经验符号及其证实方法,科学不能驳倒关于灵魂不死、上帝之类的宗教教义。”上述观点虽然肯定了信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仅把信仰看作思维的机制,仅仅停留在认识论领域,无法从深层次说明信仰和怀疑相互交替的具体现实根源,也无法说明信仰在产生怀疑中的作用,进而容易导致以怀疑取代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唯一正确的信仰,在我国,它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我们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实践中,仍有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反思我们过去的失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上,主要是没有坚持从实践矛盾性方面把握好“意义世界”的追求。结果使我们实际上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对意义世界的向往。

1.从实践活动的对立统一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

18、19(世纪,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成果,但这种“纯粹物质实践”也导致了两种忧虑:一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造成了人的身体的“畸形”发展,二是由于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而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的“不平等的发展”。而今天,这种“纯粹物质实践”的趋势仍没有改变,实践经常被科学技术的实践所占领,由此造成“世界问题”接连不断地出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但人的存在必须以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生存方式为依托,“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终极存在意义的重要目标。因此,人的意义危机根源在于“人的未完成性和不完善性”。要摆脱人的意义丧失,就应一方面不能离开“纯粹物质实践”,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精神实践”即对人的终极价值目标的追寻的重要性。

2. 从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共产主义的终极追求,它不能脱离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趋于最高理想社会的精神追求,在这一追求中,人并不以自身的“实然”状态为满足,而是力图超越“实然”用“应该”来表现自身,其实质是通过意志的努力与追求将“未完成的人”和“不完善的人”改变成为一个“理想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性意义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追求,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出一定的

阶段性和相对性。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分阶段逐渐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恒定的标准,其内涵的丰富程度与历史的发展阶段是相关联的,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和评价标准。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价值目标,正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努力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从有限中找到无限,在暂时中把握永恒,从相对中寻求绝对,从而使科学信仰不断地在实践中受到检验、证实和丰富,又使实践在科学信仰的牵引下不断深入。

3. 从实践活动的动静相结合的方式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一旦确定就不易改变,但是社会和生活的变化、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又使这种稳定性成为相对性,因此保持自己的信仰并非在社会生活的变化之外来进行,而是在变化的过程中完成的。一方面,在确立信仰后,需要随着自己人生实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己的信仰进行必要的调整,另一方面,在确立信仰之后,要面对其他不同信仰的冲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强化信仰,使自己的人生信仰更为坚定、成熟。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它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我们并不排除人们在某一时期或某一程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困惑。当前,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现实的“不切合”。其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并不意味是坏事,信仰困惑与信仰再认识可以并存,信仰的困惑也可能对原有信仰的强化。此时,信仰困惑也就成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新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必经环节。

4. 从理性与非理性的相统一的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以往信仰出现的种种错误。“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然而,由于马克思所理解的现实并不等同于现存世界,它内在地包含着批判与超越精神,所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仍会遇见一些“悖论”,如当实践与理论发生矛盾时,究竟是拿实践矫正理论还是拿理论裁决实践?是理论矫正实践还是实践裁决理论?也许有人会说“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表面上看,矛盾好像解决了,其实它还是存在。因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不确定性,使人们迷失了判断的可靠尺度,从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测不准”关系之中。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的“悖论”中,必须还要考虑马克思主义的非知识性质,如果把它限制在知识论的范围内,就难以避免“悖论”的纠缠。也就是说,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时,应不能只限于知识的马克思主义,还要从情、意等非理性角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当然,非理性因素不能脱离理性的因素,并以理性因素为主导,否则就又会陷入到宗教信仰中去。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191-1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2版54.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表现为不同。本文从背景、概念、本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区别,以此来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值得我们坚持的高尚的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背景;概念;本质 目前,各种各样的宗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迅速,都更有“市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天主教、佛教等宗教的新教徒近些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一些共产党员甚至党的各级干部都成为“地下教徒”,这都影响和削弱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比较,以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背景不同 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人类也拥有了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的信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类出现了对于自然物和图腾的崇拜,形成了初始形态有神论的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期的初始形态的信仰逐渐被更加成熟的宗教信仰所取代。虽然宗教信仰的本质上仍然是对于神灵的信仰,对至高无上的神灵的崇拜,但是宗教信仰与初始形态的

信仰相比,在形式和内在思想内容上都更加的完善。它将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灵和来世看作是最高的价值追求,逐步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可以这样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宗教信仰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信仰,并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的工具。因此,历史上的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当宗教信仰成为一种思想统治的工具之时,其社会地位就会更加的突出。这一点在欧洲的中世纪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那个时期,基督教的神权高于王权,政权往往需要从神权那里寻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它为那些主张反抗,不甘堕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它通过这种心灵的慰藉,换取人们对现实的宽容和淡漠。但是,宗教信仰毕竟是一种非科学的信仰,它虽然有自己体系作为支撑,但却不能掩盖其自身的虚幻性。随着近代科技的发生和发展,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信仰逐渐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失去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一批无神论信仰观念不断的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伴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在批判宗教信仰,追寻人类科学信仰的过程中,经过文艺复兴的讨伐,启蒙运动的震荡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使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已失去了历史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信仰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人们对神的崇拜变成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信仰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储备力量,他们的政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活跃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多,尤其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而且,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多样的冲突矛盾不可避免。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充分认识和深刻分析影响大学生信仰倾向的原因,探析和阐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中主导地位的时代意义,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关键字: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 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及其对策思考 摘要: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冷静分析大学生的信仰现状、特点及其信仰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才能使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构建途径 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关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文献分析 (1)调查文献资料的引入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我们先来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一些分析。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撰写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一些青年学生反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的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有13.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这说明,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复杂、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3]。 根据对江苏省某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那么感兴趣,甚至产生怀疑和动摇。如对“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持“不同意”和“说不清”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第一部分政治常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及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体系 1. 唯物论 2. 辩证法 3. 认识论 4. 历史唯物论 (三)根本特征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五)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唯心主义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意识 1.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性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思考 摘要:受多元文化、社会消极因素、宗教渗透和思政教育实效性欠缺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信仰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信仰多元化及功利化的问题。应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课 一、大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信仰出现的主要问题 1.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 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调研表明,目前在我国大学生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还是主流,大多数同学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充满信心的,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问题,这值得我们去警惕和思考。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认知里,马克思主义只是一门必修课而非一种信仰,之所以需要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还有部分学生渴望稳定积极的信仰却又处于寻之不得的状态,并为此感到空虚和迷茫。客观实际表明,如果人没有坚定的信仰,那么在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中,非理性往往就会成为主要方面。另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多元文化

的侵蚀和目前中国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一些本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生开始出现怀疑、动摇,更有甚者完全抛弃原有的信仰,陷入思想的困境不能自拔。 2.信仰多元化 信仰的多元化是指信仰对象和内容的多元化、复杂化。由于中国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社会转型加快,各种矛盾也开始突显。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交流等形式大规模输出“软实力”,试图实现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大学生受各种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影响,信仰逐渐由过去的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在大学里,所谓“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传统宗教,甚至封建迷信、邪教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的信仰对象。 3.信仰功利化 现阶段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较大,深受家庭的?P注和宠爱,故多以自我为中心,习惯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很多人崇尚金钱与权力,认为物质享受重于精神追求。在他们的思想中信仰只有能够使其“获利”才值得去信仰。比如有些学生积极入党是为了毕业有更多机会获得一份好工作,考公务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进而获得更多的私利。在当前就业难的形势下,一些学生也难免急功近利,意识中只重视具体的现实问题。这种将现实的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放弃精神的信仰和对未来价值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1]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就不会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所吸引、所折服,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第三,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学习哲学的意义

学习哲学的意义 哲学是一门源于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追问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哲学不管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是充当传播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的工具的角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精髓。换言而说,哲学是一切文化、科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基石,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民族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使人“知而能识,学而能思”。从个人的进步和提高来讲。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是"明白学",许多事情只有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哲学是"智慧学",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不懂哲学的领导者就不可能是一个清醒的领导。我自认工作很努力,天赋也不差,就是在这点上不肯下功夫,工作上常常干糊涂事、吃糊涂亏、占糊涂便宜。当然,一个人要有所作为,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是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一个自然科学家,一个专家,一个对某些方面业务知识比较熟悉的同志,被提拔为领导干部,那么他过去的学识、经验和阅历,能否成为他今天搞好领导工作的有利条件,能否成为他作为领导者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积

累过程,关键在于他能否对过去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进行哲学的概括,把个别上升到一般。有了这种概括和上升,原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就有助于他适应新的工作、增强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认识的根源讲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的水平与实践的次数成正比。具体到每个人,能否进步和进步大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能否善于使自己的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具体经验上升为一般,能否在理论指导下实践,能否用理论总结实践经验,赋予工作经验以理论的意义,这是所有人能否做好工作,不断进步、提高的一个共同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哲学,也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自古以来哲学就与人生、生活密切相关。在西方哲学发源地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就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生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学问,学哲学就是学做人;柏拉图认为哲学是研究理念的一种学问;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要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即经验之后的实在的问题。“希腊三哲”都非常强调哲学追问人生的意义,注重道德践履。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学习哲学对于人安身立本、探究生活意义和价值至为重要。新托马斯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帮助建立一种基于信仰的真理,对神学的神秘部分进行解释,对坏的信仰的谬论进行驳斥,这是一种精致的神学;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哲学的真正社会作用在于批判现存

如何信仰马克思主义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二了解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 三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一)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宣传力度 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先了解马克思主义。应该通过阅读原著,真正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不仅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更要学习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著作,因为他们在不同时代正确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过时的教条,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它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魅力。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真正了解以后,才能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宣传方式应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新闻媒体、电影资讯等多媒体数字化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比如将观念渗透到电影大片。宣传内容要正反结合,应加大对正面典型人物形象的大力宣传,以鞭策后进,同时对于负面典型也要斥责其行径剖析其根源、警示其结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取得巨大成功的宣传,对比苏联解体前后中苏变化,从中美国情出发对比中美发展情况,特别是对比中国前后的对比,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苏东剧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造成的,恰恰相反是相关国家的领导人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才导致了错误的发生。尽管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曾受到“左”的或右的干扰,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选择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原因。“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和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第二章 1.怎样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社会实践有哪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方式? 答: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基本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第二,社会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答:第一,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第二,实践是人类特殊本质的表现形式。第三,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5.劳动在意识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促使思维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 第二,第四,劳动为意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提高意识反映的能力。 6.意识本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响。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7.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条件? 答:??? 作用:一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二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调查 报告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可以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获得伟大的人格魅力,因此,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但实际上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又有多少人真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这就不得而知了。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课题,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面向常熟理工学院大二同学同学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就我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信任程度以及学习、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就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并形成 坚定的信仰提出自己的思考。 首先先简要报告一下我们的调查情况, 调查主题,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 信仰状况 调查对象,大二外国语学院男生宿舍楼9栋以及女生 宿舍楼17栋部分宿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5月19日 调查份数,100份 有效份数,86份男生,18份女生,68份而对于问卷题目的设置,我们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小组成员的讨论之下,共列出了十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除了有关性别,年龄之外,在问卷中我们还分别问到

了大家对信仰的看法、是否有信仰以及有什么样的信仰。因为我们知道,信仰 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或主义的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可见信仰对每个人的思想和行动有着很大的影响,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进而制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下面就是我对调查结果进行大概的分析和思考。 首先是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女生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而且在这些人当中是学生干部的只是占了36%,但是共青团员却占了95%,由此可见,广大群众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或者说是较好的政治素养。而当被问及,认为树立正确的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否非常重要的时候,83%认为非常重要,5%认为可有可无,还有12%没有考虑过这个问 题。而在进一步询问信仰是什么时,有71%的人还是选择的马克思主义,还有30%选择了西方宗教或是佛教等。虽然值得推崇的是我们学生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信仰也变得的多样 但是很显然,这儿还存在一个矛盾之处。既然大家都认为信仰对我们个人发展 很重要,并且绝大部分愿意信仰马克思主义,那么余下的30%甚至使更多的人为什么没有信仰呢,我想追根究底,不是他们没有,而是由于大多数人对信仰不是很了解,对什么是信仰、信仰的作用、为什么要树立信仰等等问题不是很明确。其实通俗点讲,当一个人遇到大关过不去时,不由得就会念叨,佛祖保佑。而某种意义来讲,这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可以支撑他的信念,只不过自身没有意识 到罢了。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思想,一种不断进步的思想,但虽是如此我 们还是列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发展前途,本来以为十拿九稳的问题,可当一看调查结果却还是大吃一惊。只有54%的人认为非常有前途,27%的人认 为较有前途,3%的认为前途一般,还有16%直接就是不知道了。虽然值得庆幸的是没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 法空想社会主义。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科学社会主义。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 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 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立足国情,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 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 具体的,特殊的,各具其特点。二者的辩证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 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事物都是共 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 有离开共性的个性。C、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 于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他,就不能正确 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我们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 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 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因: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 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历史文化传 承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时代和实践 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的多样性的真实原因

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

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 黄裕生 !!提要!基督教在寻求哲学的理解过程中!将促使理性自觉到哪些原则"或者说!在历史上! 哲学从基督教信仰中化解出了什么样的原则"这一设问所要追寻的就是这里所说的基督教信 仰的内在原则!亦即!那些借助于哲学的反思而可被理性所理解#因而内在于理性而可以从理性 自身开显出来的原则$对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原则的分析表明!真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这个被视 为理性之典范的科学之间有着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的关系%它们之间一致的地方并不少于 矛盾的地方$深刻的反思表明!对于哲学来说!基督教永远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理解的信仰系统! 就如哲学本身永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体系一样$ 关键词!!基督教!!信仰!!内在原则!!哲学反思!!理性 作者黄裕生!男!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一"一神教与绝对性原则 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当世界各民族都还普遍陷于泛神论或者信奉多神教乃至图腾偶像时!犹太民族却确立起了独特的"一神教#信仰$这是犹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地方所在!也是犹太民族拥有忍耐人间屈辱而穿越千年苦难的伟大力量之所在$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里!犹太民族即便在它鼎盛时期也是处在列强环伺之中!因此!犹太人在其历史上所经受的更多不是安宁与和平!而是一再丧国失地的屈辱与被迫流徙异国他乡的悲惨%随着罗马士兵于公元#"年焚毁犹太人的耶路撒冷圣殿!犹太民族更是开始了千年的苦难漂泊!他们所到之处!遭逢更多的不是善意和机会!而是驱逐&蔑视!乃至迫害和屠杀$可以说!犹太民族在历史中经受了人世间所可能遭遇的各种苦难$不少远比犹太民族强大的民族在遭受其中的某些苦难与不幸之后就永远消失在其他民族之中而中断了自己的历史!以至于它们不再具有开创的历史!而只可能具有被解释的历史!因此!它们对于后人而言只具有历史&考古学的意义!而不再具有开创历史的力量$但是!犹太民族在经受其他民族强加给它的&足以使许许多多民族消灭的无数苦难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消失于那些加害于它的强大民族之中!而是始终保持了其民族的同一性!使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延伸到他们漂泊到的每个角落!并且在这种自我认同与自我坚守当中创造出了影响全人类的辉煌文化$ !关于犹太民族创立一神教的时间和过程!可以参见英人塞西尔(罗斯)()*+,-./0*所著+简明犹太民族史,!黄福武&王丽丽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1#年$另可参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摩西与一神教,!李展开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21年$他认为一神教信仰源于埃及的阿顿)3/.4.3/54*神教!阿顿神是排斥其他神的宇宙之神%而且摩西是埃及人$不过!摩西确立的一神教显然要比阿顿神教彻底和纯洁!因为后者还崇拜太阳神!而前者则彻底放弃了对一切有形物的崇拜$从起源上看!不管一神教是否为犹太人首创!它显然是在犹太人中得到成熟和纯粹化!并因而得到贯彻和坚持$因此!我们这里仍然把犹太教视为最早的一神教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信仰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陈奎元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3月16日)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立党立国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不搞教条主义,但是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学习借鉴的名义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一向标榜信仰自由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对多元化的,他们的主流文化、他们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国会曾多次讨论双语教学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通过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种全国通用语言的议案。最近,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宣布,在他们的国家“多元化已经结束”,甚至说“多元化已经死亡”。德国政府要求加入本国的移民要讲德语,融入德国的主流文化,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提出了差不多同样的要求。这个现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多元化的立场及其政策。 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时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种尊重和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边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可以包容的,哪些是必须反对的,应当有明确的界限,有所界定。包容多样是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包容”的含义一个是“包涵”,一个是“容纳”。包容的精义是发扬民主,博采众长,但不能允许挑战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制度。“包容”不能变成被“掉包”,如果马克思主义被掉了包,偷换成“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包容”无论如何不能变成掉包,不能在不知不觉中丢掉自己的灵魂。我们常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这个语言,这主要是指国际政治和社会制度而言。其实美国与西方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并非是浑然一体,美国文化也并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我们提防西化的侵蚀,着眼点并不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化传承,而是图谋重建世界秩序的当代美国的政治文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是抵御西化图谋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首要问题。 一、信仰马克思主义 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光照人间一百六十多年。当今世界与马克思在世时已有很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过时了还是没有过时?我们党是否依然信仰、坚持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其理论体系?我认为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探索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灭亡基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如何实现自身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规律的科学。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还存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南和方法。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先进分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又叫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要社会主义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还没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在政治课上都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下面是带来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四楼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个概念,楼主问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

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