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

姓名:

系别:

学号: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据这一定义,我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而其中的中国古典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代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周的囿算起,中国园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迥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之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我国灿若星辰的传统文化中一颗亮丽的明珠。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浅谈苏州园林的水之美

0701401013 汉语言文学师范一班钱美晶 浅谈苏州园林的水之美 苏州园林素来以山水秀丽、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园林最美之处是它的水,无水不成景,无水不成园,因此有“无水不园,园因水活”一说。水是江南园林之魂。水总是占据园子的中心地带,亭台楼阁依水而建,灵石桥梁亦依水而造。有了水,园林就有了活力,仿佛水是园林血液;有了水,山石草木都有了影子,太阳有了反光,仿佛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一切,更有着“雾里观花,水中望月”的朦胧意境。所以说,“园林离不开山,也离不开水。如果说,山是园林之骨,那么,水就可以说是园林的血脉。”而清道光年间的画家郑绩在其《梦幻居画学简明·论泉》中对水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言论:“石为山之骨,泉为山之血。无骨则柔不能立,无血则枯不得生。”虽然这段话讲的是绘画中的山水关系,但也同样适用于园林美的构成。在园林中山石、建筑为固体形态,属刚;而水为液体形态,属柔。园林中山石建筑赋水以形,水则回报山石建筑以生意,从而达到“互妙”之作用。 水具有纯净清洁之美,水在自然界中一般来讲只有它物来污染水,而水绝不会污染它物,也只有水的本质是澄净的,可洗涤万物。真可谓当暑而澄,凝冰而冽。这是水的自然现象美,当天气变暖,水就会越发的变得温柔、澄净;当温度低到冰点以下,水就会变得刚烈、清冷;当水受到某些外界影响而变烟、化雾,就会变得越发的神秘、静逸。因水的这些特性,水也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云:“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由于水的地位如此重要,所以在苏州园林中,对水的设计更是不可或缺。有清澈的涓涓细流,有洁净如练的池塘,有喷薄澄澈的瀑布……如此众多的水体才使得苏州园林更加美轮美奂。 清代吴骞为苏州怡园的小沧浪题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

中国结阅读答案

码距今七万至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当时的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使用骨针和线的缝补技巧,将兽皮缝合起来穿在身上蔽体御寒,也就是说,山顶洞人已经知道如何把的绳子系在一起打结,从此各式各样的绳结就逐渐的发展出来了。中国早期的文献对绳结的记载,如易经:「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亦之以书契。」汉郑玄周易注:「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 中国结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才是中国结真正流传于民间艺术的时候,当时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民国69年(1980),由台湾一群热爱结绳艺术的朋友广为收集整理与研究,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国结的编制,要经过编、抽、修的过程。各种结的编法是固定的,但是抽可以决定结体的松紧、耳翼的长短、线条的流畅与工整,可以充分表现出编者的艺术技巧和修养。修则为绳结最后的修饰,如缝珠、上浆等。由于结饰变化繁多而雅致,编用的线材除了棉、麻、丝、尼龙和皮线之外,还有金银等金属线材可以搭配,更增强中国结装饰的功能和适用的范围。无论是各种首饰、衣服配件和礼物包装的美化,以及室内各种陈设物品的装饰,都可以搭配中国结来增添美观。 中国结不仅造型优美、色彩多样,同时作品的命名,如「双寿」、「双喜」、「凤麟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方胜平安」…等,都具有中华民族特有吉祥美满的象征,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溢,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目前中国结的基本结法有十多种,其名称是根据绳结的形状、用途、或者原始的出处和意义来命名的。 例如 1.双钱结:形状像两个中国古铜钱半叠的式样,故名。 2.钮扣结:常用以扣紧衣服,因其功能而命名。 3.酢浆草结:其三个外耳就像是酢浆草的叶片,因而得名。 4.团锦结:外型类似花形,故名。团锦结结形圆满,变化多端,类似花形,结体虽小但美丽且不易松散,常镶嵌珠石,非常美丽。 5.十字结:结之两面,一为口字,一为十字,名为十字结。 6.吉祥结:吉祥结为十字结之延伸,亦是古老装饰结之一,有吉利祥瑞之意。编法简易,结形美观,而且变化多端,应用很广,单独使用时,若悬挂重物,结形容易变形,可加定形胶固定。 7.万字结:其结体的线条走向像佛门的标志,故名。 8.盘长结:基本形状就如佛教八宝之一的盘长,盘长是象征回环贯彻,是万物的本源,是最重要的基本结之一,经常是许多变化结的主结,也因为中国结具有紧密对称的特性,所以在感观视觉上容易被一般人所喜爱。 9.藻井结:结构紧凑,华丽,形如古时的天井而得此名。井与锦同音,亦称藻井。 10.平结:平结是以一线或一物为轴,将另一线的两端绕轴穿梭而成,平结用途很广,可用来连接粗细相同的线绳,也可编制手镯,挂链等饰物。 中国结就像中国的书画、雕刻、陶瓷、菜肴一样,很容易被外国人辨认出来,可见中国结对中华民族的代表性。 中国结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水墨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对意境的渲染是水墨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文从意境的起源和发展,水墨画意境的内涵及其表现来探讨欣赏水墨画中的意境美,以及画家如何让实现对水墨画意境的营造,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 关键词:水墨画;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中的意境是指在水墨绘画作品中,画家在描绘事物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所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能使观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开拓韵味无穷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意境的起源与发展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继而中唐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了境这个美学范畴;刘禹锡对境的美学范畴做了最明确的规定: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列举出了二十四种意境;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则进一步明确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他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王国维总结了前人成就,结合西方美学的观念建立比较系统的意境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叶朗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的角度看,意境学说的发展又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从古至今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意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意境也由一种审美范畴提升至美学精神。 二、水墨画意境的内涵 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还是画家创作的原则,更是观赏者的欣赏原则。在水墨画中,塑造意境的不是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和感情的形象,它不是满足于对有限的客观事物的外在形式临摹,而是画家在有限的空间之中去表现无限的感情,塑造出意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意境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高度的完美统一,从而能引发观赏者无限的审美想象。 意境是中国水墨画体系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水墨画艺术的根本精神,是绘画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李可染说过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郭熙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看出,有意境的水墨画要剪取客观事物中的精华,而决非像图经一样罗列排序,不能仅仅成为自然的模仿,而应表现出作者感情与思想。清代石涛说:夫面者,从于心者也。在水墨画中,精神的渗透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画家追求的意境,就是追求一种情景交融华物的艺术境界。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因为景物是有形的,而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以景载情,就能以形写神,传达出水墨画的精髓。 因此,水墨画中的意境的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而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给予观赏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三、水墨画中意境美的体现 水墨画中的意境美,是由画家在水墨画创作的审美意识上具备的两个条件所组成: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水墨画的意境美体现在诗画同源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水墨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模板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的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对于山水画的学习,力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技巧,过于强调皴法而无暇顾及在画中表现意境的现象。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2)、认知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3)、能力目标:尝试选用(或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你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 2、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3、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4、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画面出现关山月傅抱石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师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 生: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有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山川江河、日月星辰、奇花异木构成了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诗情画意。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珍视环境、保护环境、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承德避暑山庄展示了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自然本色。 ③其次,它巧妙置景,(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置景又称“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布局,突破空间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置景手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 ④借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运用最普遍的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湖万里船”,这是古代诗人的“远借”。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这种诗情画意,也常常出现在邮票上。

⑤分景是运用廊、园门、假山、墙垣等形式,把园林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曲折多变、层层深入的艺术空间。岭南庭园中的“余荫山房”,以亭桥为界,将园林景色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以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水池绕亭与外界沟通;西区的深柳堂、临池别馆,中间隔以荷花;各建筑又以风雨廊相连,极富岭南特色。 ⑥隔景是在园林中另辟相对独立的小空间,也就是大园林中的小园林。扬州瘦西湖的岛屿、土岗、湖滨等处,因地制宜地建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小园,以湖水相连,引人入胜。 ⑦对景是于景之间,动与静、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相互对应,丰富景观的内蕴。 ⑧此外,它还利用建筑风格,(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轩、榭、廊、桥等,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的诗情画意。颐和园便是无数民间建筑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全园不求规则对称,随意挥洒,形散而意不散;而留园的长廊环绕全园而建,廊壁上镶嵌着异第彩纷呈的中国历代书法家的碑贴石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人们于观景之外,怎能不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的陶冶呢? ⑨中国古典园林中特色纷呈的建筑,是观赏景致的最佳视点,也是园林景观的精彩之笔,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关于苏州园林的美学思考

关于苏州园林的美学思考 摘要: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其中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它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将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苏州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具有其独特的无以伦比的美学价值。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关键词:苏州园林美学建筑艺术传统文化 正文: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是因为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古典园林。根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式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一、建筑美学 北方的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而像苏州园林这样的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苏州园林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 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它常与山池,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可构成风景的主题。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建筑的类型及组合方式与当时园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园林建筑以其数量之多与比重之大形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一般中小型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如壶园、畅园,拥翠山庄;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沧浪亭、留园,狮子林等。正因为如此,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于整个园林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 二、意境美 “曲径通幽”是园林的第一大特点。所谓的“曲径通幽”就是指通过曲折的路径到达幽静的地方。漫步于苏州园林之中,时不时就会走进一幽静的去处,这里景色优美、风光宜人。要构成“曲径通幽”的意境,首先,路径必须是曲折的。走在曲折的路径上,可以赏景,有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既扩大了园林的欣赏范围,又达到了障景的目的。其次,苏州园林的路径都是有去有回的,没有没有沿原路返回的道理,使人们信步走的时候,充分欣赏到园林的美景。 苏州园林的又一个特点是别开生面。苏州园林中由于分景应用充分,使苏州园林与众不同,具有了别开生面的特点。既体现在苏州园林的各园所具有的特色,又体现各园内部景观与众不同。用苏州园林留园内的“又一村”景区来讲:留园的北部景区是一片明朗的月季

中国结优秀教案及反思

中国结 教学内容: 本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主题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 本文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尤其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有些句子对仗工整。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适合朗读。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同根生、心连心的象征。中国结已经成为我们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在这个小小的中国结流行的现象背后,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强大的凝聚力。 教学前测: 1.找出文中你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利用词典自己解决。 ①华侨、巧夺天工、叹为观止、炎黄子孙、憧憬 ②为什么说“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2.文中都讲了哪些有关中国结的知识,猜一猜、写出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结这种饰物很喜欢,但对于它所包括的深刻寓意并不了解,学习时他们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结外形变化无穷,寓意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关注中国民间文化的兴趣。 2.理解“巧夺天工”、“叹为观止”等词语的意思,以各种方式积累、内化语言。

3.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头”的含义。 2.体会作者对中国结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课前,我们共同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生字。(课件一) 请同学们拿出共学单 ①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工整 叹为观止、巧夺天工、典雅、杰作、祥和、曲折、不离不弃、围绕 ②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你印象中的中国结。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讲读课文作铺垫。】 二、认识中国结 1、师指着大屏幕(ppt):这么典雅、巧夺天工的、代表祥和的民间艺人的杰作,多么令人神往,令人陶醉!你们喜欢吗? 2、通过我们上节课初读课文,大家还提出一个问题,谁能帮我们回忆一下?(为什么中国结那么受人喜爱(宠爱)?——副板书:喜爱或宠爱)这节课我们就带着问题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中国结》 3、中国结都出现在哪儿呢?请大家打开书P24,小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课件二(想好后同桌小声交流,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说完整话)谁来告诉大家(1人) 从“到处”“装点”你能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人们特别喜爱中国结) 师:你们喜欢中国结吗?谁愿意大声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读出大家对它的喜爱。(3人读前三句,全班读最后一句) 师小结:是啊,中国结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人群及地域(ppt),以它那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装点着中华大地。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1

部编版九年级山水画的意境精选试卷练习(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对描画的物件,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有严格的选择、充沛.的感情、高度的加工。绝不能把描写物件变成说明性的图解或地理志,使观者看了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这样当然谈不上什么意境。没有意境或意境不鲜明,绝对创作不出引人入胜的山水画。意境的创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在画水墨山水时,感觉到自己就像进入战场,在枪林弹雨中。因为画在宣纸上不能涂改,所以一点疏乎差错都不行。每一笔都要解决形象问题,感情问题,远近虚实、笔墨浓淡等问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充沛.()suǒ()然无味无动于zhōng() (2)选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引人入胜”中“胜”的意思是() A.胜利 B.比另一个优越 C.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D.能够承担或承受 (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 ....”“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胸有成竹:__________。 (2)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浮光掠影:__________。 (3)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 ..,意境会更鲜明。渲染:__________。 (4)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 ..,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堂皇:__________。 3.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 国家了。”[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 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 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 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 风景意义。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袁晓梅 吴硕贤 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次,自然界四季交替,风雨显隐等又带来了园林声环境的应时变换,使其恒定的物质空间具有了流动、变化的时间维度,从而将原本有限的物质空间体验拓展到时空四维境界,更加深化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受。清初陈扶摇所著《秘传镜花?卷六》指出:“花开叶底,若非蝶舞蜂忙,终鲜生趣;至于反舌无声,秋风萧瑟之际,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与何来?”就是对声音这一独特时序特征的风景价值的肯定。 再者,由于“我们能占有的最大空间以我们的听觉 范围为极限。”[3] 故一个良好的声音环境是可以使视觉空 间的物理有限性得以突破,从而拓展出更加丰富的景观层次来的。试读两则古诗: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4]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 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5]在这里,诗人正是借助了一片化实为虚的蝉声起伏与玉人箫声,将园林景观由眼前的绿柳红亭以及清波亭桥,引向了更为辽阔无垠的境界。明代计成《园冶》中曰:“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就是对声音所具有的空间拓展价值的认同。 另外,人们记忆中典型的环境气氛往往极易被经验中的听觉经验刺激所引发,以至闻声忆旧,随处佳境。张潮《幽梦影》“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的说法,就很好地展现了声音富于联想性的风景价值。唐代诗僧贯休所作《风琴》:“至境心为造化功,一枝清竹四弦风。寥寥双耳更深后, 如在

苏州园林的意蕴美

探析苏州园林的意蕴美 摘要: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苏州园林作为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的主要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山水与建筑的意境美。园林山水互衬互补,相映成趣,山主静,水主动,与人类的创作艺术融为一体。园林的建筑意境美主要是通过文化气息、风景布置以及建筑空间的分布来实现的。本文通过苏州园林的山水与建筑的探析,来品味苏州园林的意蕴美。 关键字:苏州园林山水建筑意蕴美 一、苏州园林发展的背景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自公元前514年春秋吴国在此建立都城以来,这里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工商繁荣,人文荟萃,尤其在园艺、建筑、工艺美术和绘画方面,水平高超,名家辈出,从而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苏州园林之所以发展的原因,虽主要由于经济条件与自然条件的优越,但与当地人民热爱园林艺术的传统,以及文人画家和专门匠工的密切合作,仍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苏州园林自汉朝出现以后历经隋唐宋元,至明清两朝达到高峰,艺术造诣尽善尽美,成为中华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它的发展与成就绝非偶然,而是与苏州地区自古以来的诸多优越条件,文化底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断影响并指导着苏州地区造园运动。 二、苏州园林的山水意蕴美 什么是人文景观的意蕴美呢?在我看来就是人文景观通过独特的构景方法、建筑风格及布局、自然元素的选择、以及园林地名的命名等来体现出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渗透着文人的情感与风骨。 在园林的象征方面,假山有特殊的地位。假山不但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增加了景观层次,产生了空间感,而且由于遮挡或掩蔽了一部分原应在视觉之中的景物,因之更增加了园林的深幽气息。但明代以前,人们更多注重的是山的意境美和居、息、游、养的气氛,是和“仁者乐山”的比德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到了明代,建造假山时才开始着意于山体形态的多变,更多地把山作为纯观赏对象而追求新奇的形式效果。由假山的假景引出观赏者的真情,经过观赏者审美判断后的假山就变成了真山。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遵守一些基本法则,不同的景致如峰、岩、峦、洞、穴、涧、壑、坡、矶、瀑,园山、楼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各有形式章法,不能混同。除此以外,特别忌讳毫无章法地使用大量的名贵山石。 在苏州众多名园中,沧浪亭的山水的营造是最精彩的。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沧浪亭三面皆水,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的水就像它的灵魂一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山下的复廊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景通内外,复廊外侧是园外的水面,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苏州园林最美之处是水,水是江南园林之魂。园以水活,无水不成园,水赋予

中国结说课稿1

《中国结》说课稿 四语组张菊红 一、说教材 《中国结》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本文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尤其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有些句子对仗工整。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适合朗读。第三、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同根生、心连心的象征。 二、说学情 1.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结这种饰物很喜欢,但对于它所包括的深刻寓意并不了解,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2.学生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懂的地方做标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根据新课标理念,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3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8个生字,理解“巧夺天工”“叹为观止”“不离不弃”“图腾”“憧憬”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中国结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感受中国结寄寓的爱国之情。【能力目标】练习阅读中提问,学习标画重点词语,练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中国结的寓意,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本课教学中,我立足大语文观,以教材为原点,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结的知识,并与学生的知识世界相联系,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状态作为上课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谈话导入法。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7015686.html, 浅谈中国画的“传神”与“意境” 作者:刘玉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期 摘要:中国古代画家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它的美学意义在于:抓住最深刻本质的东西,以简练的笔法,并通过这种有限的外在绘画语言,表现出某种无限的、极其生动的内在神韵和诗意。 关键词:气韵绘画元素传神意境鲜明浓郁 [中图分类号]:J2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32-01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绘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鸣。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它的“传神”与“意境”,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当然,一般的人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绘画方面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绘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绘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不难想象,在绘画作品的画面上,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各种绘画元素及形象,没有感情的力量和气韵生动的形象特征,那必然会使画面显得单薄而平庸,从而令观众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更不用说得到审美享受了。这样的结果,只能使画面的容量降到最低点。中国古代画家们是深知这一美学原理的,他们特别注重表现物象的神情气韵,挖掘隐藏在物象深处的东西。同时,也尽力把画家被客观物象所触动的内在最深层的情感诉诸画面。这种审美主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画面之表现效果的组合关系,常常使画面产生一定的容量。所以,中国画家在作画时,总是先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静默观察、深入理解、蓄积情感,一旦抓住物象最能入画的瞬间即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因此画出的物象也神气活现,气韵生动,富于生命的意味。所以,中国画家们为了追求物象的神似,往往对物象采取大胆取舍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删去一切多余之笔,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