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浙江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目的与意义-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一、浙江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目的与意义-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一、浙江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目的与意义-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一、浙江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目的与意义-国家科技评估中心

浙江省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做法与体会

浙江省科技厅蒋泰维

(2009年6月20日)

一、目的与意义

1、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四位一体”科技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浙江面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形势,从以抓项目为

主,转向环境、人才、平台、项目一起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针对我省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实际,我们加快了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院所、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机构等“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和公共科技基础条件、行业、区域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实践证明,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集聚、培养、锻炼人

才的重要基地;是优化科技公共服务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共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有效依托。

2、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构架的重要支撑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

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省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也包括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643家与大院名校共建的创新载体。

◆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条

件保障。它在政府推动下,以市场机制为纽带,把企业和科研院校联结在一起,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对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3、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提高企业和区域创新能力的重大举措

◆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研

发机构。据统计,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7188家;全省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800多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8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0多家。

◆另一方面,我省科技资源相对比较分散,科研仪器设备利

用率不高,浙江省大多数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仅有30%左右。

◆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减

少重复建设;有利于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吸引各种创新要素;有利于跨单位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物质资源和人才,使有限的资源要素集中用于重点行业、专业领域的科技攻关,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企业和区域创新能力。

4.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

◆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目的是通过整合资源,实现

共享,加强公共服务,这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

◆建设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深化产学研合作,把大

学、科研院所、企业更加紧密联合起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二、进展与成效

(一)进展

◆2004年底,我省启动了“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省

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等两个行业创新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2006年4月,“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等3个基础条

件平台建设正式启动。2006年11月22 日,在杭州召开了“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启动大会”,“省现代纺织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等13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正式开

始建设,我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进入了全面铺开的新阶段。

在建平台名单

(二)成效

1、整合了科技资源

■科技文献平台联合了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大图书馆、省图书馆等10家省内主要科技文献图书收藏单位,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平台存储的科技文献资源总量已占全省的90%以上,完成加工联合数据目录超过960万条,文献资源品种、规模和整合度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

■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已有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等121家单位参加,入网仪器1200多台(单台价格超过30万元人民币),涵盖了光谱、质谱、色谱等各类分析测试仪器,仪器设备使用率比原来提高了30%左右。

■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汇集了省内实验动物学科的主要科研力量、设施和生产能力,投入经费达2.5亿元,动物实验的设施面积达到5万平方米,增长近40%,其中屏障系统(无菌级)的动物实验设施占到60%以上。

2、集聚了创新人才

平台建设为集聚和引进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创新人才的集聚又为提高平台的创新服务能力提供了根本保障。

■参与平台建设的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已达到70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约1800人。有24位院士参加平台的建设工作,其中季国标等6名院士被聘为纺织平台专家委员

会委员,张齐生院士担任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首席科学家,俄罗斯院士杰姆钦科担任氟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首席顾问,孙优贤院士担纲建设工业自动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特级专家苏为科教授担任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的负责人。

■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集聚了约300名科技人员,软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集聚了200多名科技人员,机械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吸引了来自中国机科院的专家,温州泵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引进了一批兰州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

3、强化了公共服务

到2007年底,29个平台累计提供检测服务约78万次,服务收入约2.9亿元;推广技术成果606项,新增产值56亿元;举办技术咨询1494场次,接受咨询约13.35万人次;举办各类学术会议487场次,参会人数2.84万人次;为相关领域企业培训职业技能人员6.7万人次。

■环保装备创新平台参与了17项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编制和修订,提供检测服务3000余批次,为相关领域企业培训职业技能人才850余人。

■服装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针对服装中小企业节省面料、节省人力的共性问题,开展了“高利用率全自动排料系统”网上在线服务,为6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毛竹产业和茶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帮助农民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第一时间赴受灾地区开展调研,组织编写了“毛竹林冻雨雪灾受害类型及灾后抚育管理技术”和“茶树雪灾冻害后恢复生产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开通科技救灾专家热线和咨询网站,为灾后恢复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增强了行业区域创新能力

据统计,29个平台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1项,获资助经费约3.17亿元;承担省部级项目606项,资助经费2.87亿元;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174项,获横向技术服务收入3.37亿元;制订国家和行业标准252项,获授权专利405项。

■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已先后完成和承担了科技部、发改委等159项科研项目,获发明专利50项,成功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化学药品一类新药,服务企业数达360多家;依靠平台的技术支撑,长三角地区的10多家医药企业的10多个医药产品在全国,其中9个产品在全球做到最大最强,永太、九洲、车头制药等八家合作企业即将上市。

■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牵头承担省部会商重大项目“纺织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获国家资助3000多万元,项目总经费2.6亿元。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承担并实施了“东海区渔业资源调查与名优水产

品种增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获国家经费1亿多元。

■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承担的“城镇生活污水污泥处理”项目,取得污泥零排放技术的重大突破。

■水稻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承担的省水稻育种重大科技专项“0406”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3年时间新育成品种在省内累计推广面积达2200多万亩,可为农户增收8.25亿元以上。

5、推动了平台自身发展

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明显提高了公共服务能力、联合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联合浙江林产品质检站等平台理事单位、成员单位成功申报组建国家木质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饲料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分别成功申报了国家发改委的“生物饲料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竹业科学与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3个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共享公用的服务平台。

■“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科技创新服务”正联合沪苏的纺织优势科技资源共同申报建设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建设方案通过了科技部、财政部的专家论证,这是国家首批3个试点平台之一,也是由我省牵头组织实施的第一个国家级平台。

三、做法与体会

(一)主要做法

1、研究制定平台建设规划

■浙江省政府先后颁发了《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把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提出到2012年,建设好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

■2006年浙江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了《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明确了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主要任务是建设三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整合、重组和优化现有大型仪器、科技文献、实验动物、科学数据、科技信息、动植物种质资源等科技资源,构建一批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等重点领域,通过整合科技资源,构建一批行业科技创新平台。

为突破一批与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共性技术创造条件,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在上虞化工产业集群、新昌轴承产业集群等块状特色产业区域构建一批区域科技创新平台。

2.完善落实平台扶持政策

■2006年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发改委等部门出台了《浙江省省级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对平台建设予以经费支持,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与提高平台整体创新服务水平有关的关键仪器设备、软件等的添置,补助经费一般不超过新增仪器设备总价的50%和新增投资总额的10%,一般不超过市、县政府投入资金的50%。

■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充分发挥检验检测机构作用推进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面规划和部署了创新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为规范平台建设、管理运行和推进平台应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都把平台建设作为长远的工程来抓,建立稳定资助和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持续不断地扩大投入,促进做大做强。创新平台能够按时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建设资金足额到位。目前已启动建设的33个重大创新平台

计划投入24.9亿元,实际投入15.1亿元,加入平台服务层企业8700家。

■绍兴县政府出资1.37亿元建设科创大厦,提供给“现代纺织”平台无偿使用10年。永康市政府投资2300万元建设科研实验楼,无偿给“五金”平台使用。“海洋”、“皮革”、“轴承”等平台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平台建设情况。

3、创新平台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会员制、专家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以股份制形成核心层,以理事会形成紧密层,以会员制形成服务层。

董事会由共同以资金、技术、设施等形式投入的平台建设单位组成,以股份制或合同协议等形式参与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

理事会由平台建设参加单位和相关单位人员组成,负责平台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年度工作计划等重大事项的决策。

会员制是指吸收广大企业等服务单位参与,建立并不断扩大稳定的服务网络,加强社会服务。

专家委员会由本领域相关的资深专家组成,负责平台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项目的咨询和指导。

监督委员会由科技、法律、财务等专家组成,监督平台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开展工作,保证平台健康良性运行。

创新平台的组织构架

■每个平台都制订了理事会章程、平台管理办法和利益分享、技术保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平台建设有章可循。

建立完善的理事会制度。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理事会章程及有关科研、人事、财务、保密等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平台各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建立明确的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对于成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成果产生的收益,平台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协议等形式,加以明确,做出相应的规定。

建立动态的人员流动合制机制。进一步探索和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应平台环境的,基于项目和服务的人员调配、有序流动和分工合作的管理机制

建立设备设施共享制度。平台的仪器设备设施实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建立共建共享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制度,保证仪器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知识产权的归属、奖励机制、保密、运用、反侵权、纠纷处理以及员工教育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建立严格的绩效管理制度。平台自身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采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方法,对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淘汰,对创新服务能力强的机构要及时吸纳到平台中来。

4、组织推动平台服务企业

■各个平台采用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为广大中小企业开展研究开发、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各类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功能。

■平台通过横向课题合作、联合承担纵向课题,与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二)体会

1.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是平台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跨单位、跨地区整合科技资源,包括整合科研物质条件,集聚创新人才,是克服科技资源分散、重复配置,克服创新载体各自为政、封闭运行,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科研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强化公共服务是整合科技资源的初衷和目的、是创新平台建设的价值所在。

■实践证明,重大创新平台的创新服务能力取决于资源整合的规模和力度,资源整合的规模越大,共建单位的合作越紧密,利益共享机制越健全,创新服务的能力就越强。

2.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是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关键要与产学研合作协同推进,建立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是指企业是平台建设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必须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吸引企业参与投入,参与创新活动,应用创新成果,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企业的参与度和主体地位越强,平台的活力和作用就越大。

■平台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平台建设发展的定位、规划、投入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扶持。从实践看,凡是政府指导和扶持力度比较大的平台,建设发展的进展就比较好。

■高校科研院所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和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实践证明,与高校科研院所关系越紧密的平台,就办得越好。

■实现产学研结合,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关键在于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制机制。浙江在前两年就提出,以股份制形成核心层,理事会形成紧密层,会员制形成服务层,33个平台都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新药创制、机械制造、木材加工等平台以理事会形成核心层、紧密层,以会员制形成服务层。

——纺织创新平台借鉴股份制形式,明确了核心共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又登记为民办非企业法人,为平台免税创造了条件。

——海洋创新平台以政府批准建立的事业单位“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为核心层,科技局长兼院长和平台主任,政府的扶持力度比较大,又以理事会联合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形成紧密层和服务层,平台下属的研发中心又以独立的企业形式运作。

——汽车及零部件平台由浙江大学牵头,以理事会形式联合台州、温州、金华等地形成紧密层和服务层,浙大部分老师个人出资组建公司负责平台运行管理和协调。

3.充分发挥服务、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四大功能是平台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平台是集服务、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四大功能于一体的集合体,只有充分发挥这四大功能才能实现持续发展。

■服务是平台的之身之本。浙江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自身难以建立强大的研发创新机构,重大创新平台的目的和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提升研发能力是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平台,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主动承担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任务,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是平台建设的终极目标。平台的研发成果必须通过中试和批量生产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促进需求、人才、项目和资金联动是平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平台建设前提是要有创新需求。有需求才能产生源动力。基础条件平台要满足各类创新载体创新活动资源共享的需求;行业创新平台要满足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需求;区域创新平台要满足重点区域块状经济走向创新型现代产业集群的需求。

■平台建设根本靠人才。创新平台的创新服务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平台是否能集聚足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平台建设必须以项目为依托。能否承担国家省市和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是衡量平台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

■平台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和服务收入,平台就不可能配备一流的科研设备,不可能集聚一流的创新人才,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建设团结高效的管理团队和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平台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障

■公共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程,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需要建立团结高效的管理团队,特别是要形成一个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领导核心和工作班子。

■多形式大胆探索平台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只要有利于整合资源,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增强创新服务能力,各种形式都可以试。推动已建设的33个创新平台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完善体制机制。

案例分析

一、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

■主要建设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医学科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药检所。平台充分整合了我省现有新药研发科技资源,集药物临床前研究的关键技术——药学、药效学和毒理学三位于一体。仪器设备总值1.16亿元,平台服务层企业达到360多家。

平台的结构

■平台已先后完成和承担了科技部、发改委等159项科研项目,获发明专利50项,成功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个化学药品一类新药,服务企业数达360多家。

■依靠平台的技术支撑,长三角地区的10多家医药企业的10多个医药产品在全国,其中9个产品在全球做到最大最强,永太、九洲、车头制药等八家合作企业即将上市。

■平台承建单位已制定国家标准429项,行业标准29项,平台成立以来,参与国家法规制订6人次,

■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线,并实现连续稳定生产,规模达到年产VD3油剂500吨,粉剂2000吨,产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某某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某某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某某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某某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某某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某某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某某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烟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某某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某某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某某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某某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某某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某某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

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 蔡冠深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打破地域局限,发挥最大合力。他建议成立“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委员会”,由三地政府相关副主管统筹,组合三地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以及大型科技企业、高校力量,就湾区内科技创新规划、政策,包括科技+金融等领域的不足与前景进行统一研究,制订契合三地实际的长远及近期规划。 蔡冠深还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银行、基金和相关的监督委员会,以配合区内科技创新活动所引发的大量且多变的金融需要,吸引内地以及全球高新科技企业到香港、深圳上市,吸引全球科创基金到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分部甚至总部,“在金融领域,我们要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及跨境合作过程中加大监控,加强对诈骗、洗黑钱等犯罪行为的打击。” 蔡冠深认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还要加快区内的要素流动。“我建议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四个城市率先为重要的科研人员及企业高管发放‘大湾区绿卡’,以加快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讯息流等要素在区域内跨境流动,真正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完善各项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形成创新驱动、产业联动、空间连接、功能互补的‘一廊四城’创新发展新格局。” 蔡冠深还建议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南下深圳设立分院,同时发挥好香港港科院的能量,调动港科院数十位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港深之间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鼓励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和国际企业在粤港澳设立分

支机构,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支持港澳开设一批世界级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发展平台,以共享大湾区创新创业资源。 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建设也非常重要。蔡冠深说,他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设置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这些项目和平台也要向港澳科学界有序开放,进一步吸引香港科技人员、港澳大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景,增强国家观念,把自己的理想和前途融入振兴中华、共圆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之中。” 全国政协常委、中山乡亲蔡冠深递交了多份提案,涉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内容,在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建议》提案中,提出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十一项举措。他建议设立“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委员会”;设立大湾区科技发展银行、基金和相关的监督委员会,扩大粤港澳科技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打造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设立深港科技创新河套管理局,在深圳、广州、香港及澳门四个中心城市,率先为重要的科研人员及企业高管发放“大湾区绿卡”,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南下深圳设立分院,同时发挥好香港港科院的能量;在大湾区布局设置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积极推动成立大湾区三地大学产学研合作联盟,设立联盟网站;在香港设立大湾区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及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构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协同机制和完整的创新产业生态链;要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及跨境合作过程中加大监控,加强对诈骗及洗黑钱的执法力度;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对标世界一流实验机构。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宁夏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信息来源:时间:2016-06-22 宁夏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科技创新平台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管理,依据国家和省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纳入本暂行办法的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孵化园;具体分为:国家级、部委级、省部共建和自治区级、校级四个层次。 第三条创新平台建设的原则:坚持资源优化整合、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地方特色。 第四条创新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获取创新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承担重大科学研究任务;汇聚、培养、吸引杰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和培育重点优势学科;探索高校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与社会经济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二章申报条件与审批程序 第五条申请创新平台的必备条件: (一)创新平台建设必须根据国家及地方科技发展方针,面向学科前沿和现代化建设,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符合国家、部门和地方的总体布局和学校发展规划。 (二)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具备承担国家、自治区等重大科研任务或工程项目的能力,具备跨学科综合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能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和团结协作、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敢于创新且较稳定的创新团队;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具有重点学科支撑,或产学研合作基础良好、具有较好的学术积累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第六条凡符合以上条件,由依托单位提出可行性报告,由科技处组织专家论证,报创新平台领导小组审核、校长办公会审批后上报。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七条凡经国家、相关部委、自治区相关部门和学校审批的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学校根据相关的计划任务书内容进行建设。 第八条学校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购置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软件以及开放课题、图书资料、科研奖励等。 第九条创新平台建设期间,负责人在依托单位领导下,根据《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积极组织建设;依托单位必须保证建设期限内建设项目负责人、研究骨干和技术、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 第十条创新平台要积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第十一条根据研究方向,创新平台设置开放研究基金(或主任基金),用于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 第十二条创新平台建设坚持“边建设、边运行、边开放”的建设原则。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各创新平台制定详尽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对外开放管理办法,重视和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成果标注本创

党员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会

党员学习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心得体 会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前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它有何新特点?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大家喜欢! 范文1 8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该规划是国务院确定的22个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对我国未来5年科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规划共分8篇27章,从创新主体、创新基地、创新空间、创新网络、创新治理、创新生态六个方面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并从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 规划提出12项主要指标,其中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从现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现在的%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提高到20%。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提出,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前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它有何新特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认为,规划突出顶层设计,坚持有序推进,充分体现了需求驱动和创新驱动的紧密结合,特别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确立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进而部署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认为,首先这是一个科技创新的规划,它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研究、改革和发展,更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创新的全链条进行的一次整体规划。其次,规划更加注重科技的超前引领性,更加关注依靠创新构建先发优势。第三,规划非常关注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问题。第四,规划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和重大部署,比较体系化地提出在深海、深蓝、深空、深地等能够拓展国家战略利益、保证国家战略优势的领域的考虑部署。 近些年,国家陆续发布了多个涉及科学技术的规划,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是国家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规划。 一直参与规划制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

聚焦2019两会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

聚焦2019两会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关 键 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合肥为代表的全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各项工作已经到了全面深化、全面落实的攻坚突破阶段,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化主攻方向,加强开放合作,着力吸引集聚海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不断扩大创新成果市场应用,持续提升科创中心建设的集中度和显示度。 加强政策协同,营造良好环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试点,如何集中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持续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已成为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需双方不接轨、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突出瓶颈应抓紧研究突破,须进一步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通过强化政策协同、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搭建科技成果信息“供需对接”平台等举措多管齐下,逐步探索形成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效益及规模。 紧扣科创中心建设目标、职能定位及任务分工,要加强政策、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一套精简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持续放大科技、财政、投资、税收、人才、产业、金融、政府采购、军民融合、

知识产权等政策协同效应,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为强化重点任务的统筹部署及创新资源要素的统筹配置,并形成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强大合力,建议各科创中心建设城市设立“一门式”服务窗口,以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为着力点,协调解决各类主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与竞争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以国际科创园区建设为抓手,吸引更多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地,吸引更多科学家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吸引更多科研成果在国内孵化转化。锚定全球科技创新战略领域,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着力优化国家各类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功能平台和新型研发组织,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国际创新网络,建立面向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新机制。要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优化国家重大创新布局,各科创中心建设城市力争主导发起、领受、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动大科学设施、重大项目落地,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城市。 产学研用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进一步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面向市场主体的技术服务站点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实体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完

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科研创新平台是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促进研究所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为例,阐述了科研平台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了利用科研平台提高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效果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运行水平;强化评价体系建设,完善科学评价方式;注重人才团队建设,激发创新活力等提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的措施,以期为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与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研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重要作用;展望 为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提出建立创新型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响应国家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这一重要途径实现目标。科研创新平台从广义讲,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和实现技术变革的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1]。近年来,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持续扩大,覆盖领域不断扩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科研设施与仪器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前提下,以及增加对科研经费投入的背景下,哈兽研利用科研创新平台聚集先进的实验设备、优秀的科研人员、精湛的创新团队、良好的科研项目、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孕育科学灵感、催生原创成果提供了无法替代的优越条件。研究所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单元,是国家科技创新任务承接和创新成果实现的核心骨干。研究所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3]。哈兽研作为兽医学科的“国家队”,从战略高度、体制层面统筹布局,促使资源合理建设和布局,实施并建设一系列重大的科研创新平台,在此平台上已向国际、国内不断展示和增强哈兽研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哈兽研实现转型升级,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产生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服务效益。 1哈兽研科研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建“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南通崇川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科技企业孵化器为骨干,科技金融服务为支撑,科技服务中介为桥梁的深度结合、相互交融的“四位一体”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着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生产经营与市场对接中资金、信息、市场等不对称问题,推动区内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 一、?强化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优良。强化政府机构在“四位一体”中的主导地位,整合提升政府在政策引导、人才引进、跨区合作的作用,促进提高科技企业组织化、产业规模化和产品市场化水平。一是在政策扶持中做大企业。加快制定自主创新、推进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等扶持政策,提供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优惠。专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000万元,专项引导扶持一批初创期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积极组织这些企业申报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二是在人才引进中做优环境。大力实施“336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即3年内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团队)30名,国内领军人才(团队)60名,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的基础上,在启动经费、创业投资、贷款融资、工作用房、人才公寓、创业服务等方面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技术领军人物、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崇川,开展创新

创业活动;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建立“隶属关系在单位,价值实现在崇川”的人才资源共享模式,为他们投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三是在联合中做强实力。根据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和区域布局,通过龙头带动、产业承接、区域合作、政府引导等形式,探索园区跨区域合作开发,加强与上海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集成电路孵化基地、南大苏富特软件园等园区深度合作。全力推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 二、专注孵化,让创业企业健康成长。发挥科技孵化器在“四位一体”中的骨干作用,依托科技服务网络,通过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是构筑创新创业“大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服务外包和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存量资产,以自建、收购、转租等方式,在南通商务核心地带世纪大道两侧全力打造崇川创新创业走廊,启动智慧谷、聚智谷、南通数字大厦、清之华园、狼山高科技产业园等孵化载体近30万平方米,“一中心多园区”的格局逐步成形。二是搭建创新服务“大平台”。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入驻企业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机构代码审批等基本的商务服务。成立崇川科技园投资发展公司,构建“园区联络员+项目经理+创业指导+专家咨询”的四级孵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从基础性事务处理到个性化高端问题咨询、解决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强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科技信息交流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构建以中科院、韩国首尔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院所

2016年度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计划

2016年度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设 计划 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自2015年3月9日上线运行以来,实现了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载体、企业、项目)、创新地图、“创新浙江”微门户、云服务平台移动版、创新券服务系统、数据管理与监测平台等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开展了科技新浙商、最美科技人等申报评选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6年,云平台业务涵盖面及应用功能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基础平台、完善功能体系、强化整合共享、促进互联互通,努力实现科学数据一网打尽,创新服务一站到位。 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及成果评奖管理系统 根据国家和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依据新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和成果奖励系统。 (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 梳理和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流程,开发覆盖省市县三级科技系统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利用云平台框架及科技资源, 对项目申报、评审、审批、立项和验收等项目管理全流程提供必要的智能验证、比对、评判等决策辅助功能。

6月底前完成项目申报和科技厅审批模块开发,8月底前完成立项合同管理模块开发,10月底前完成项目验收、科技报告提交等功能模块开发,实现省级科研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功能,并完成原有系统数据的迁移工作。上线运行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其他类型项目在申报指南发布后10个工作日内上线运行。 计划在长兴等3家市、县(市、区)科技局(委)开展计划项目申报试点工作。5月底前完成产业试点和企业自主立项两类县级计划项目的申报受理工作,11月底前完成其他试点单位的个性化部署。根据试运行情况,逐步在全省推广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项目的全流程管理和监督。 (责任部门:计财处、信息院、计算所) (二)成果评奖管理系统 根据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结合实际业务需求,开发科技成果评奖管理系统,实现科技奖励的申报、评审、日常管理、对外展示等功能。 计划5月底前完成与原有系统的数据对接,并在云平台上展示获奖成果;10月底前完成科学技术奖励申报评审模块的开发工作,并投入试运行。 (责任部门:成果处、信息院、计算所) 二、整合厅属单位科技服务资源 深度梳理整合厅属单位科技服务资源,实现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业务办理、信息查询等功能。

科技创新平台精选版

科技创新平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创建独立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转变步伐,是现代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市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加强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为代表的综合类创新平台;二是以嘉兴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科学研究所、杭白菊规范化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行业类创新平台;三是以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企业类技术创新平台。 (一)综合类创新平台——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综合类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为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法律、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和代理服务,提供保障条件,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人才,转移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我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 于2004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同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市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截止目前,中心孵化面积1.7万平方米,产业化用房2.6万平方米(包括开发区参股的一幢标准厂房和租用的二幢标准厂房共14800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54家,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工、机电一体化、网络与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等高新技术领域。在孵企业

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创建独立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转变步伐,是现代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市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加强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为代表的综合类创新平台;二是以嘉兴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科学研究所、杭白菊规范化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行业类创新平台;三是以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企业类技术创新平台。 (一)综合类创新平台——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综合类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为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法律、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和代理服务,提供保障条件,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人才,转移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我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 于2004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同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市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截止目前,中心孵化面积1.7万平方米,产业化用房2.6万平方米(包括开发区参股的一幢标准厂房和租用的二幢标准厂房共14800平

策划制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宣传册中标公告

策划制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宣传册中标公告 中化商务有限公司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就策划制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宣传册组织采购,评标工作已经结束,中标结果: 1、项目名称:策划制作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宣传册 2、项目编号:0747-2061SCCZN015 3、采购人名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4、采购人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57号院1号楼 5、采购人电话(略) 6、资金来源:北京市财政资金 7、项目预算及最高限价:人民币20万元 8、采购代理机构:中化商务有限公司 9、采购代理机构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A2号中化大厦 10、采购内容: (1)采购内容: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六周年成效画册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英文宣传册的设计制作工作。 (2)交付期限:签定的工作任务书生效之日起一年。 (3)交付地点: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4)是否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或小型、微型企业采购:否。 11、招标公告日期:2020年3月6日 12、定标日期:2020年4月3日 13、公告期限:1个工作日 14、中标结果: 中标/成交供应商:北京麒麟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域清街2号院4号楼1-102 中标金额:人民币191,079.84元 15、合同履行日期:1年。 16、中标标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服务要求:详见附件。 17、评标委员会成员名单:屈宏明、尹倩、赵晶、贾文凯、江南 18、服务费金额及收费标准: 服务费金额:人民币5,000.00元 收费标准:中标人在领取中标通知书的同时,以中标金额为基数,按照原计价格(2002)1980号、发改办价格(2003)857号文件规定的服务费标准下浮20%向招标代理机构缴纳招标代理服务费。本项目招标代理服务费不足人民币5,000.00元的按人民币5,000.00元收取。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e7310064.html,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作者:耀文 来源:《中国电子报》2016年第57期 本报讯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规划》从落实和完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等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强调完善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等。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市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对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到2011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到4451家,实现生产总值438亿元,占全市的70%左右。可以说,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市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养工程,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涌现出了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佳木斯畅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迪尔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创新的典型,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40项,其中国家级以上5项,推动新成果、新技术转化22项。

但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市中小企业的总量和集群化水平还很低,基本上以劳动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信息面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拥有佳木斯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省农垦科学院、中国防爆电机研究所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这些科教优势都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落后,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较弱,至使产学研结合不紧,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不高。我市多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仍处于一对一状态,通过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的科技合作途径与渠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科技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利咨询服务部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也处在起步阶段,专业性的创业服务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没有开展。因此,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和利用发挥本市科教资源,加强校(院)企结合,加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是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佳木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政府牵头搭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科技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二00八年六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从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市中 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

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为全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贯彻“整合与共享、完善与提高、创新与服务”的平台建设方针。 1、坚持政府主导、产学研合作、社会共享的原则; 2、坚持资源综合集成、优化配臵、综合利用的原则; 3、坚持总体统筹规划、分段分步实施,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 4、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权威性、安全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平台功能及建设的重点内容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由4个子平台组成。

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产业升级

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产业升级 一、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和意义 1、XXX县是XX铸造业基地,铸造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是XX县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之一;同时XX县是“紫陶之都”,紫砂产业集群又是XX的特色产业。铸造、紫砂产业集群的培育,迫切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需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 2、XX县的工业园区建设给企业的产业升级带来重大机遇,要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辅助。这对企业提升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我市铸造、紫砂产业集群,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3、XX地处辽西山区,企业整体科研开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匮乏,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信息化程度低、加工设备及检测手段落后等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县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为使我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质的提升,进一步集成与整合我县企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及高院技术及人才优势,结合我县企业现状和共性技术需求,建设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提高我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铸造、紫砂产业集群,壮大区域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关键的主导作用。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内容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将科技成果和科技专利申报、登记、鉴定、奖励、转化、交易、创业孵化等与科技成果、科技专利相关的活动有机联系起来,疏通连接成果、专利转化工作的各个环节,解决供需双方信息。平台包含成果和专利的管理,成果和专利的内容,成果和专利的动态,成果和专利的新闻,会员中心,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等相关服务和咨询台栏目。平台为企业开展科技成果、科技专利转化“一条龙”服务,包括申报各类科技项目,科技成果鉴定、科技进步奖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技术更新、商标注册、ISO9001认证、专利申请,技术培训、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提高企业科技成果、专利转化的能力。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增强服务深度和广度,积极促进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跨区域合作,形成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元化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如建立相应的快速成型制造中心、铸件模拟分析工作室、检测服务中心、三维实体设计工作室、先进制造技术培训中心、多媒体工作室、高院技术服务中心等专业化服务子系统,切实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废品、减少消耗、缩短试制周期、赢得高品质订单,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切入点定位于服务,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召集有关企业专家交流座谈与论证,在平台的总体定位、建设内容、服务模式等方面能够切实从我县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厅)

筑强科技平台提升自主创新支撑能力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在科技部的大力指导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围绕我省“两个率先”的总体要求,以产业创新为主线,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的需求,集成建设了以重大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平台体系,共建设了320个科技平台(其中国家级37项、省级283项)。一是围绕我省战略高技术攻关和重大目标产品创新需求,主要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了13个重大研发机构;二是主要围绕全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依托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企业,实行产学研共建机制,建设了78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围绕产业技术创新,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主要依托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建设了51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四是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工程化及系统化研究,主要依托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建设了178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平台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共投入建设资金73.3亿元,其中国家投入5.5亿元、省财政投入7.3亿元、主管部门配套8.3亿元、企业投入38.4亿元、其他投入13.8亿元。通过突出重点、集成实施,多元投入、强化管理,省市县联动,有力推动了我省科技平台的良性运行。 二.主要做法 (一)聚集科技资源,统筹规划部署科技平台建设 江苏是科技和教育大省之一,拥有部省属高校119家、科研院所129所。全省从事科技活动38.4万人,其中研发人员13.8万人,有着丰富的科技设施和科技人才资源,为建设科技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集成配置各类科技资源,做好统筹规划,强化管理,是筑强科技平台的先决条件。 一是先后颁发了《2004-2010年江苏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和《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科技平台作为“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调了“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江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完整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 设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二00八年六月 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从我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全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为全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09日 01 版)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 《规划》强调,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确立了“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与2015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5.6%提高到2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 《规划》提出建设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并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努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规划》围绕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强化六方面的任务部署。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