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考查内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设误手段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它的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四、解题对策。“浏览选项→索检定位→比对选项→作出判断”四步走

1.解题对策: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3.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典题对应】

(2014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要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调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调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作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是要在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名师坐堂:此类题目是对全文的考查,是对全文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扣紧文本。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理自己的心理。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第三、四段写调理要注意的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第五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析论述的。B、C、D项都有失偏颇。参考答案:A

2. 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A.备考要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着“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命题意图:本题是联系实际重点考查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E级。

名师坐堂:本题是一道新题,属于观点推断题,用文章的一个观点,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也就是拓展题。解答此类题目的秘诀是抓住题干的信息,进行分析。“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是属于“调理心思”,写文章要“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说法有误,原文强调的写文章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而“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恰恰是作者所谓的“苟且从事”。

参考答案:C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条理心思,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名师坐堂: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是:(1)整体阅读,整体感知原文;(2)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区域;(3)对该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4)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到本题的答案。有的情况,选项的信息是建立在原文一段或几段相关信息的概括的基础上的,切不可简单机械地寻找一一对应的关系机械地答题。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特别绝对的理解的选项。D项在原文最后一段“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这句话,这个地方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而写文章仅仅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而已。参考答案:D

【命题趋向】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以社科文为主,文艺理论、社会伦理、历史科学也会经常涉及;选文的社会性、时效性强,一般来说大都是最近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论述类的文章。高考在文本选材上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变化着几种题材考,但一直在努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考

查的重点有着很强的连贯性。2015年山东对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命题着眼点依然会在“理解语句”“筛选整合”“理解分析”三个方面。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当题干选项涉及对概念外延的理解时,需要调动考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

【直击高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A. 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 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 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2. 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一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尔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快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4.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B.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

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7.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8.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和很成

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问题:境界的粗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导致文学难以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

10.下列对莫言的获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获奖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这不仅是对莫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的一种肯定。

B.莫言获奖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这也代表了中国文学为世界接受.

C.莫言获奖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诺贝尔奖评委会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分不开,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D.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已经达到了世界高度并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得工作,也不能说明中国现代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获奖表明他的作品有特色、很成功,但他的作品在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还有不少的差距。

B.莫言的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已被世界所接受的“中国形象”,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C.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中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要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D.如果中国文学或文化将自我人格矮化,不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那么,中国文学或文化就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言获奖提示我们: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我们依旧没有超越。

B.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文化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要与西方世界互看,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

C.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D.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1.C(A项,可以在最后一段找到依据;B项,符合鼓励消费带动就业刺激经济发展的基本观点;C项,炫富、拼富属于道德讨论的范畴,没有提及消费与生产就业的关系,本文没有与之相关的管仲的经济观点;D项,符合第三段郭沫若分析管仲的观点:iphone的大量消费促进大量生产。)

2.D(A项,原文只是说管仲的论述客观上令后人迷惑,并非主观上“故意迷惑”;B项,曲解原意,“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原文没有,原文中“其侈逼上”的“逼”是接近而不是“逼迫君主”的意思,“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无被逼之意;C项,并非“忽视”改进技术,只是“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D项,符合第六段论述。)

3.B(A项,“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提倡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没有涉及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值得后人广泛推广”的做法言过其实,从“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的表述来看,作者并不完全认同此观点,谈不但“广泛推广”;D项,“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曲解原意。)

4.A (“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的说法和原文不符。)

5.D (“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表述不对,原文说的是“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6.A (“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表述不对,原文的第七段中,因为战后的美国实行郊区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才进而造成市区空洞化,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

7.B (A项对应文本“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是或然判断,结果选项A 表述成了必然判断,所以是不正确的。C项,“西汉”应改为“东汉”,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D项,不是“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是当时人“突破”了儒家的认识。)

8.C (C项答案不全面,原文是“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是“纳入”而不是绝对的“成为”。)

9.A(B项应为“东汉中后期”,C项原文中没有“娱乐、交际弱”等信息,属于无中生有。D项说法太绝对,“只要……就”以偏概全。)

10.B(B项中的“莫言获奖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说法与文章表述“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

11.C(C项中的“莫言获奖证明了……”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并非是莫言获奖证明了这句话。)12.D(D项中的“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导致文学难以走入……”。)

最新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最新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新闻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新闻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如下: 1.理解语句含义题 2.筛选整合信息题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4.导语的作用题 5.背景的作用题 6.结语的作用题 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 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9.分析语言特色题 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 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 二、新闻文体的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

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020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总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占12分,包含两道3分单选题、一道6分问答题。 涉及阅读形式多样,常考题型有: 1、新闻、访谈类文本。 2、传记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内容和结构及语料选取方面的处理技巧。值得一提的是,答案的总结概括要立足于文章,再加以陈述。 此道大题难度适中,学生得分容易提高,老师可以考前多些练习和答题模式的总结。 二、综合建议 实际答题过程中,建议40-80分程度的学生仔细读题,通常这篇阅读选择题中内容均能从文中找打,尽量找到选择题中每一个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子,对比判断,作为整张卷子的一个得分关键点; 建议80分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做好选择题的同时也要抓住文章作者对传记传主的态度、评价;或是材料阅读的中心思想,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或材料中反映出的典型意义入手组织语言做问答题。 三、实际教学要点 1.选择题判断技巧 1.1、找原句。选择题中各个选项基本是从文中原句提取、整合出来的,有些选项是将原文调换语序,有些选项是多句话的综合。因此,想要做好选择题,必须准确从文中找到原句。考生应当注意,选项如果综合了多点原文内容,需要在文中找到每一个相应的个句子。 1.2、联系上下文。部分难度大的选项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推论、评价或主题思想的判断,这就需要考生在找到原句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再进一步判断选项正误。

1.3、排除法答题。做选择题时首先应看清题目让选择的是正确的选项还是 错误的选项。实际进行判时,建议都将错误的选项挑出,通过排除法答题。 2.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1、审读。审读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也就是筛选的标准、特别是对题干中为某些关键词句做到了然于心。看清试题要求筛选并整合的是哪方面的信息。解题时要围绕要求,结合材料,筛选答案要点。 2.2、筛选。明确筛选的标准后,浏览全文,找准答题区间,筛选相关信,考生着眼于全文来分析,尽量把问题涉及的信息找全。带着试题要求,回读原文,在原文中圈点勾画出相关的内容。筛选信息时,还要关注原文中的细节,如时间变化、地点变化、职位(工作)变化等提示性信息。另外,还要关注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 2.3、提取。在提取信息、组织答案时,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抄原文,而应紧扣题干要求,按题干要求将从文中筛选的信息重新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且符合题干要求约答案。 3.归纳、整理技巧 3.1、整合。整合信息时,要善于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考生要抓住重要的词句,对它们进行有效整合、重组(组织文字时,可采用直接摘用法、摘抄拼接法、要点相加法、揣摩提炼法)。如果不用原文中的重要词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绝对不是明智的做法。 3.2、改造。摘引关键词句,删除次要语句。筛选并整合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将提取的中心词、关键语句进行组合、改造、变换,然后分条作答。 4.总结、语言表达 归纳整理好知识要点后,需要有效组织答案。首先选用恰当句式,选择适宜的角度作答。同时,利用原文关键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 一些事例。在一个段落内,除去这些“资料”和“事例”,段落的大意自然好理解多了。下 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 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5、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2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 1 思路: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其次要画出要点以便提高做题效率,最后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2 规范解答:点题.分条(很重要,防止遗漏关键点,提高老师对你的印象分。).升华(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由家庭到社会等等。) 3 举例解答:连自己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解?(08江苏卷) 理解:1.要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2.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3.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3点全部由斜体得出) 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 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 例如:总共 .基本.大致.最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 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4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方法 1 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 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在一个段落内,除去这些“资料”和“事例”,段落的大意自然好理解多了。 2 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 在阐明观点的句子中,总领句、总结句、重复句都是重点句子;在资料、事例这类叙述性的文字中,重点词主要指人名以及表明作为、成果等的相关词语。这些内容很可能会出现在题目的被选择项里面,重点勾画,以便我们在做题时可以及时找到对应的原文内容。 3 猜测、推断专业术语和文言词语的意思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陈钦发 一、必备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4)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1)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2)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新闻类文本答题技巧及分析

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分)【答案】 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 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 格调典雅。 (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 词语并举,使语言典雅。) 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 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 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 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 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 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 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

会料到有这样的落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立仆……也立仆……《纪念刘和珍君》 语言表达特色及作用: 多用短句,表达简洁明快,坚定有力,突出表 现了作者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炉火》的短句效果。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 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 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 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共出现了七个“哭”字, 简要分析连用七个“哭”字的作用。 一、报秋(高考阅读题)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 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

2018高考非连续性文本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2018高考实用类文本之“非连续性文本”答题技巧 【学习目标】 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 2、理解文本内容,学会概括整合有效信息。 【相关知识】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打乱了原来的顺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所以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高考命题热点】 l、提取有效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分析、比较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写出探究结果。 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解题技巧】 (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1、通读材料 a. 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b. 读懂图表。 2、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找准文本所展示的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二)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4、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备考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17全国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例题解析

2017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加深了阅读的考查力度。历年来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是高考复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 一、阅读方法 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这里的“读”包括两点: 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方法: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1.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完整word)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1、让学生自行搜集到一两篇新闻(提示学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或者网络的媒体上面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来总结回顾其基本特征。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讨文本(通讯) 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每当我思绪万千,想起这场龙卷风给我们城市及其居民带来的灾难时,我就会从现在起哭上一百年。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现在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的存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孩子的生命,我的妻子的生命。 我们今天都会死去,就像许多悲惨的生命一样。但是,我们活下来了,我们会重返家园并且继续活下去,包括我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城市。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备考宝典)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 (一)思路题: 1、给文章分层,概括每层内容。(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2、回答时要使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字眼,使 层次更清晰。 3、我们要学点思路方面的术语:如由……引出话题;介绍……现 状,剖析……原因,挖掘……根源,揭示……实质,列举……的现象,指出……弊端或危害,点明……方法(途径、措施),指出…… 意义。 4、另外,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思路,不会超过四个层次,当你的答案超过四层,就说明你的答案有问题。 (二)归纳概括题: 到文中去筛选信息,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拼接、整合,没有什么太好的捷径可走。 1、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某个问题的弊端,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造成”“导致”“这样就会”等字眼。 2、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方向,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应该”“必须”“一定”“要求”等字眼。 (三)态度题: 常用到的态度词语:肯定、否定、欣赏、支持、反对、宽容、原谅、压制…… 答案必须清晰摆明作者对何事持何种态度。 注意:如果题干就是对一个问题的态度,分值是6分,我们答题时一定要意识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可能不是单一的,如果只 是简单的赞成,不可能得到6分,真正的答案应该是几种态度 的汇总,比如对这件事某一个方面是赞成的,对另一个方面是 反对的…… (四)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 类似于翻译。要说明的是,论述文本的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目,比散文中的复杂。散文中的这类句子主要是生动形象、手法用得多,其真正的含义并不太复杂。而论述文本中的这类句子,往往较为深刻,常常包含着好几层含义。所以,我们作答时,要一层层地去解读,“去翻译”。答案一般分为3点。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一般论述类类文章阅读方法与答题技巧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从多年论述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有时要理解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这样我们就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3.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的信息 论述类文章为了证明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我们阅读它就是获取信息。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的过程。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论述类类文章的阅读一直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不过,题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总的来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技巧有以下几点: 1、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高考冲刺之如何快速提高现代文阅读如何分析内容表达技巧归类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的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审准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要善于从题干中搜寻隐含的信息。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及答题技巧、训练 论述类文章阅读例说(一) [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目得: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思路。 备考目得:明确并进一步强化信息比较意识。 大致步骤: 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与文章思路。 [例·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就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得“书”不就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就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就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得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得位置。书法就是一种艺术,而且就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得艺术。中国得汉字刚一出现,写字得人就有“写得好瞧”得要求与欲望。如甲骨文就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就是不论单个得字还就是全篇得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瞧。可见,自从有写字得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得要求,美观得要求。 不论就是秦隶还就是汉隶,都就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得,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得结构就是一致得。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得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就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就是从汉朝得章草,就就是用真书得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得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得草书合流。 真书得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得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得,就连王羲之也不就是专门写字得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就是刻碑得工匠写得,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得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得文人与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得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得流派也逐渐增多,她们得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瞧见得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得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得。唐朝一般人得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得,但就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得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得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得书法作品为“法书”,就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就是指书写得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得生活中发挥着很大得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得效果。北朝人曾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 (一)思路题: 1、给文章分层,概括每层内容。(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2、回答时要使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字眼,使层次更清晰。 3、我们要学点思路方面的术语:如由……引出话题;介绍……现状,剖析……原因,挖掘……根源,揭示……实质, 列举……的现象,指出……弊端或危害,点明……方法(途径、措施),指出……意义。 到文中去筛选信息,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拼接、整合,没有什么太好的捷径可走。 1、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某个问题的弊端,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造成”“导致”“这样就会”等字眼。 2、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方向,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应该”“必须”“一定”“要求”等字眼。 (三)态度题: 常用到的态度词语:肯定、否定、欣赏、支持、反对、宽容、原谅、压制…… 答案必须清晰摆明作者对何事持何种态度。 注意:如果题干就是对一个问题的态度,分值是6分,我们答题时一定要意识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可能不是单一的,如果只是简单的赞成,不可能得到6分,真正的答案应该是几种态度的汇总,比如对这件事某 类似于翻译。要说明的是,论述文本的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目,比散文中的复杂。散文中的这类句子主要是生动形象、手法用得多,其真正的含义并不太复杂。而论述文本中的这类句子,往往较为深刻,常常包含着 1、如果名言在开头,最大的可能是(直接或者反面)引出……话题。 2、名言在文中,可能是论证了……观点,也可能是与某种现象形成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反向概括题:要求学生在带有某种否定或者批评意味的表述中提出正面的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 由于实用类文本基本上是筛选、归纳的题型,所以我们要耐心筛选信息,整合答案。 ●掌握筛选整合的方法 (1)“合并同类项”:当答案不是集中在某一段,而是分散在多个文段时,原则是不遗漏,不重复。方法是先罗列,再“合并同类项”。 (2)“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当答案集中在某一部分时,要将原文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文字变成按点列出的答案(要点数可根据分值推断),原则是条理清晰,语言简练。方法是“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讲解制作人 : 赵宇祺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分析综合能力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纲要求】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知识梳理】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 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 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 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 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基本方法如下: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 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 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出正确的判 断。 (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 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 【知识梳理】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的是选择题,让你判断辨别。对这类题型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 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 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选顼,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 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知识梳理】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 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

高考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题型与答题技巧

高考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题型与答题技巧 一、新闻类文本阅读常见考点 1.理解语句含义题 2.筛选整合信息题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4.导语的作用题 5.背景的作用题 6.结语的作用题 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 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9.分析语言特色题 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 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 二、新闻文体的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 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 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 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 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

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看标题信息: 类似作文审题;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抓记叙要素: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辩叙述方式: 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挖中心主旨: 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析表现手法: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技巧修订版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解题 技巧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①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②物品;③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的发展变化;⑤时间。 2. 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 的分类 ①记叙;②议论;③说明;④抒情;⑤描写。 4. 描写的种类 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③正面/;④。 5. 外貌(肖像)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性格等; ②表现了文中的“我”(作者)的心理感受。 6. 的作用 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或思想性格等。 7. 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②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 的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9. 自然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的时间和地点;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的××情感; ④预示人物的××命运;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0. 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 11. 其它常用的 ①从视、听、味、嗅、来描写; ②,。 12. 说明的顺序 ①时间顺序; ②(,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③(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由特点到用途等)。 13. 的种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使人们更了解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使说明更准确,令读者更信服; ③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 ④;⑤;⑥;⑦; ⑧。(只考前三种。) 14. 或议论段的作用 ①引发读者思考;②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③突出中心;④升华主题;⑤起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新闻类)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新闻类)的答题技巧 一、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一)新闻的文体特征 1.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2.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及解题思路 (一)思路题: 1、给文章分层,概括每层内容。(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2、回答时要使用“首先……其次……然后……最后”等字眼,使层次更清晰。 3、我们要学点思路方面的术语:如由……引出话题;介绍……现状,剖析……原因,挖 掘……根源,揭示……实质,列举……的现象,指出……弊端或危害,点明……方法(途径、措施),指出……意义。 4、另外,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思路,不会超过四个层次,当你的答案超过四层,就说明你的答案有问题。 (二)归纳概括题: 到文中去筛选信息,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拼接、整合,没有什么太好的捷径可走。 1、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某个问题的弊端,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造成”“导致”“这样就会”等字眼。 2、如果命题者让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方向,我们应该到各段去找“应该”“必须”“一定”“要求”等字眼。 (三)态度题: 常用到的态度词语:肯定、否定、欣赏、支持、反对、宽容、原谅、压制…… 答案必须清晰摆明作者对何事持何种态度。 注意:如果题干就是对一个问题的态度,分值是6分,我们答题时一定要意识到,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可能不是单一的,如果只是简单的赞成,不可能得到6分,真正的答案应该是几种态度的汇总,比如对这件事某一个方面是赞成的,对另一个方面是反对的…… (四)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 类似于翻译。要说明的是,论述文本的理解词语、句子含义的题目,比散文中的复杂。散文中的这类句子主要是生动形象、手法用得多,其真正的含义并不太复杂。而论述文本中的这类句子,往往较为深刻,常常包含着好几层含义。所以,我们作答时,要一层层地去解读,“去翻译”。答案一般分为3点。 (五)引用名言的作用。 1、如果名言在开头,最大的可能是(直接或者反面)引出……话题。 2、名言在文中,可能是论证了……观点,也可能是与某种现象形成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3、名言在结尾,可能是总结全文,进一步表明态度,使文章更深刻。 (六)注意反向概括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