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0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10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10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10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

10种常见的异常心理现象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季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人心理素质、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过往精神病史等因素有关。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或轻度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如果发现有以下的一些异常举动,就要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了。

1、疲劳感

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休息和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

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多见于妇女儿童,如女性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谎言表现。

4、强迫现象

有些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是不是得罪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情况,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感

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有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往下跳,这种想法如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按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

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就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

8、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基础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症状 要点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心理学第四章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症状要点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概述: 一.本节内容来自于[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所以这里所说的心理异常的症状就等同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的症状。 二.症状学的定义: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二.心理异常的症状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1.心理异常就是指心理不正常,是指有精神障碍(精神疾病)者的心理状态。 2.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是指精神障碍者异常精神活动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 学习症状学知识,有助于我们对有无精神障碍的鉴别以及对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 3.心理异常的症状是有轻重之分的;几种症状在一起可以组合成症状群(又称综合征),对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才更加有意义。 三.学习常见心理异常症状的目的: 精神科医生诊断、治疗精神障碍。 心理咨询师鉴别精神障碍、转诊。 1 / 17

四.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辅助性的有条件的 1. 经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主要目的是社会功能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觉及其障碍(一)感觉的定义: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定义: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在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 (三)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 感觉阈限降低感觉减退: 感觉阈限增高内感性不适: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四)知觉障碍: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听、错视等。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2.幻觉: 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

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与对应病症

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知综合障碍、情绪脆弱(神经衰弱)2、神经衰弱症候群: 注意减弱 3、应急相关的精神障碍: 心因性幻觉 4、癔症: 心因性幻觉、心因性遗忘 5、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过敏 6、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感觉减退 7、抑郁状态: 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迟缓、抑郁性木僵 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窥镜症、思维云集、病理赘述、夸大妄想(麻痹性痴呆)、注意减弱、记忆减退、遗忘综合症、情绪迟钝、易激惹、强制性哭笑。 9、意识障碍: 感觉减退 10、脑器质性疾病: 幻视、错构、虚构

幻视 12、人格障碍: 超价观念 13、精神分裂 内感性不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思维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窥镜症、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早期、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障碍)、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原发性妄想、强制性思维、情绪迟钝(早期)、情绪淡漠(衰退期)、情绪纠错、意志缺乏(衰退期)、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 14、颞叶癫痫、颞叶肿瘤: 幻嗅 15、偏执性精神障碍 被害妄想 16、癫痫 幻触 17、强迫症 强迫性思维 18、躁狂

思维奔逸、易激惹 19、心情障碍狂躁: 思维奔逸 20、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迟缓 21: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 思维贫乏 22、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 23、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夸大妄想、记忆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24、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自罪妄想、记忆增强 25、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更年期)、疑病妄想 26、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遗忘综合症。

判别心理异常标准概论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1.社会适应标准 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 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 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 3.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 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学基础 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 神经生化基础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 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 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 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 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 精神动力学观点——本能作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习得的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歪曲 人本-存在主义观点——自我选择的

变态心理学常见问题一览

变态心理学常见问题一览 一、变态心理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症状、主要症状、核心症状 症状:患者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 2、关于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 生理功能是指人体八大系统的正常的作用。比如消化系统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呼吸系统主呼吸等等。躯体症状是指躯体能够感觉到的不适或被观察的到的异常 3、预后和转归 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结局,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 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4、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 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 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 (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所以焦虑症是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范畴。 你在这里之所以有疑问,可能是因为教材上说“我们的工作范围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神经症”。其实在三级书上44页“四、注意事项”的第一句话 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二、易混淆的症状辨析 1、强迫观念与强制思维 强制性思维的另一种叫法是思维云集,顾名思义,是指一股潮水一般的思想,突然大量出现在大脑内。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强迫观念:是指一种观念或思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中,明知不必要,但仍然无法摆脱 2、疑病观念和疑病妄想 疑病观念是超价观念,是在一定现实基础上形成的,患者坚信不疑的错误观念。 疑病妄想是内容荒谬的,患者坚信不疑的思维 二者在表现上都是患者坚信不疑,但区别就在于:前者内容是有现实基础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或解释。后者是没有现实基础,是荒谬的,无法解释或理解。 所以前者见于神经症,后者见于精神分裂症。 3、耳鸣、真性幻听、假性幻听 耳鸣:一般来说声音比较单调,而且是非言语性质的。 真性幻听:多为言语性幻听,也就是说其内容多为言语性质,就像平常人说话一样,有节奏、语音、语调等的变化,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假性幻听:和前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所谓“听”到的声音是直接在脑内呈现的,不是通过听觉器官听到的。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一、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 (二)知觉障碍:1、错觉, 2、幻觉: (1)按感觉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2)按体验来源泉不同分: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3)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回响)、心因性幻觉 (三)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水中月、镜中花)、窥镜症(自己面孔变形)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思维奔逸:兴奋性联想,语量多,语速快,口惹悬河,滔滔不绝,意联,音联 2、思维迟缓:语量少,语速慢,反应迟缓,思维活动缓慢,联想困难,思考吃力 3、思维贫乏:回答简单,沉默,不主动讲话,语速不慢,思想内容空虚,概念词汇贫乏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很不切题,答所非问,与其交谈十分困难 5、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联想过程破裂,但意识清楚没问题 6、思维不连贯:意识有障碍,意识不清 7、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突然中断停顿,心里明白,脑子空白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想不属自己,别人强加;思想被外界掠夺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不受意愿支配,强制大量涌现脑内 10、病理性赘述:夹杂不必要细节,不觉自己啰嗦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词句有特殊含意,非患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12、语词新作:自己创造文字、图形、符号 13、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荒谬,植物和动物是我们祖先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1)按妄想内容分: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2)其他妄想: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 (3)按妄想起源分: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多见于强迫症):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怕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 3、超价观念:意识占主导错误观念,观念片面,坚持不能自拔 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意识障碍总是伴随注意障碍) 1、注意减弱:主动、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疲劳不集中 2、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小 (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病理的增强,病前不能想起的事都能回忆起来 2、记忆减退:远、近记忆力减退 3、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症 4、错构:记忆的错误 5、虚构:未发生的事,说成确有其事 (三)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 2、痴呆:综合征(征侯群),意识清楚下后天记忆智能受损 四、自知力障碍 神经症:有自知力,能认识自己不适,主动叙述病性和要求治疗 精神障碍: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精神障碍,拒绝治疗 二、情绪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1、情绪高涨:自诉心里高兴,自我评价高,自己能力强,自负,易激惹 2、情绪低落:面带愁荣,愉快感缺失,自我评价低,自信不足,自责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一、人际交往问题及表现: 1.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可他不去参加,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楞。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即使去活动也不遵守游戏规则。 2.行为难以捉摸,喜怒无常,经常打人骂人,或经常动手动脚威胁别人,狂妄、粗暴。3.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课堂不守纪律,经常胡胡闹。 4.不懂交往规则,不善于处理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责任感。 二、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 1.犯错误后不能诚恳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总会歪着头斜着眼,满脸的委屈或是不在乎,还会不断的顶嘴,辩解的理由总有很多,离开老师时嘴里会不住的絮絮叨叨表达不满。 2.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喜欢在课上或课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样子,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怪叫或做鬼脸,毁坏班级或自己的物品,上课坐不住和别人说话,甚至对同学和老师进行报复。 三、小学生厌学心理表现: 1.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总是打哈欠,昏昏欲睡。听课时不是在玩东西就是跟别人小声讲话,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当老师提问他时,他还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 2.做作业时不专心,有的把字写的歪七扭八、乱七八糟,字迹很难看清,甚至有的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 3.做事不主动,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想着无关的事、看着无关的事,不做该做的事。4.课间活动行为冲动、动作张扬,经常一听到下课铃就往外跑,直到上课铃响才恋恋不舍满头大汗的回到教室,即使憋得难受该上厕所,他也不会回来。 四、入学的不适应表现: 1.被送到学校父母要离开时,拉着父母衣服舍不得离开,甚至哭鼻子。 2.来到学校后,不是头疼就是肚子疼,感觉学校的饭菜饭菜不可口,学校的床铺不舒服,最盼星期六或是放假日的到来。 3.在校时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不爱说话,不断给家来打电话,一打电话就会哭叫,并让父母接他回家。 4.自己的事情解决不好,比如吃饭前、饭后要去洗手,清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床铺等。 五、注意力不集中: 1.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经常东张西望或是发呆。有时爱做小动作,如玩钢笔、捏橡皮、抓耳挠腮、身体乱动、听到外边的声音就会转头等。有时老师提问也不回答,不愿出声不举手,看书时会跳字跳行,朗诵时丢字添字,爱看漫画书,不喜欢阅读文字书。 2.做事粗心大意难以持久,不能像别人一样认真有序的进行,往往是边做边玩,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3.在生活中常常丢三落四,如找不到课本,忘记了作业,弄丢了衣服,摔坏了钢笔等。【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讲解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一个独立性和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而且又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所以中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很多,诸如狂想心理、害羞心理、性心理等。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和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一)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常见的问题 1、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矛盾。 在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将不利于自我意识的确立和.个性的发展。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由于初中生生理发展迅速,促进了中学生心理的成熟。这个时期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独立自主性发展很快,他们极力想争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和新的权利,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这个年龄段被称为个体发展的“心理断乳期"。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都还不够成熟,主观愿望和成人感与客观实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各个方面对成人还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常处于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互矛盾的状态之中。 强烈的活动需要与能力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中学生显得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参加各种活动的需要较为强烈,但他们相应的能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两者互不适应的矛盾如果适度,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否则会出现各种消极

后果。例如,有的学生若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而导致活动失败,就很轻易产生挫折感,从自信甚至是自负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卑。 交往性与心理闭锁性的矛盾 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交往需要很强烈,渴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和理解。但是随着内心世界秘密的增多、自尊心的增强以及个性的明朗化,他们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心理闭锁性,即不愿将自己的秘密、体验轻易告诉别人,从而构成交往性与闭锁性之间的矛盾。中学生们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通常是寻找朋友或者记日记。 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中学生大都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和美好的向往,常常想像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理想我”。但是中学生的想像中幻想成分居多,他们的“理想我”往往脱离实

常见的儿童心理异常行为

儿童在生长发育期,爸爸妈妈们除了要注意孩子身体的发育,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 有些孩子的心智发育水平在同龄孩子面前会显得跟不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平时及时的观察和预防。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五大障碍表现。 1.五大心智障碍 智力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学习障碍 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语言发育障碍 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2.其他行为问题 (1)吸吮手指 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专家建议: 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2-3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5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总之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2)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发生于3一6岁的小孩,症状可持续至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常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关。多数儿童可随年龄增加自行消失,少数人可持续至成年期。 专家建议: 防治这种不良习惯主要应改善和消除造成儿童精神情绪紧张的一切因素。严重者或较大儿童应到医院进行矫治。 (3)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一、简述感知觉障碍的种类及其特点。 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如声光的刺激以及躯体上的某些轻微不适感的感受 性增高。多见于神经衰弱,癔病,更年期综合征,感染后的虚弱状态等。 (2)感觉减退: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强烈的疼痛,或者难以忍受的气味,都只有轻 微的感觉。严重时,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感觉消失)。感觉减退较多见于入睡前的瞌睡状态、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或在某些意识障碍时以及癔病和催眠状态。感觉障碍多见于癔病。 (3)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可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癔病。 (4)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常的 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及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 知觉障碍 (1)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觉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 (2)幻觉: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有它的存在。如无人在现场时,病人听到有责骂他的声音,或看到某人在窗外。 听幻觉:临床上最常见,幻听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听到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的声音。视幻觉:较常见,内容也较丰富多样,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但有时比较模糊。 嗅幻觉:多见的是一些使病人不愉快的难闻的气味,如腐烂的食品、尸体、烧焦物品、粪便或化学药品的气味。 味幻觉:较少见,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因而拒绝进食。 触幻觉:常见的是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虫爬感等。 内脏性幻觉:可产生于某一固定的器官或躯体内部。 运动性幻觉:本体感受器如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和位置的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它是另一类较常见的感知觉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对这一事物(包括个人躯体本身)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形象、大小、颜色、位置、距离等却产生与该事物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 二、简述思维障碍的常见类型与特点。 1、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 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 (1)思维奔逸:这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快速而言。多见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躁狂状态。 (2)思维迟缓:这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特点。常见于躁抑症抑郁状态。 (3)思维贫乏:主要特点是思维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反应,或仅简单的答以“不知到”,“没有什么”。 (4)病理性赘述:这是以思维过程的主题转换中带有粘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点。 思维联想连贯性方面的障碍 (1)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在精神分裂症早期,病人思维活动可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 (2)思维破裂: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

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一、分神 1、定义 分神是指心理活动能够有选择地指向一定事物,却难以稳定地集中于该事物的注意失调,也称为走神。 2、表现 在必要时间内,心理活动的集中处在松弛的状态或不能集中在所指向的事物上。分神通常发生在对自己有特定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活动中。 3、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后者往往是由内外干扰造成的,通过自我提醒等方法可以使注意集中,即可以自控,前者则难以自控,也未必有明显的内外干扰。 4、矫正措施 1)明确容易诱发分神的特定活动的重要意义,也不要患得患失,造成不必要的自我紧张。 2)防止过度身心疾劳 3)当分神发生时,可通过深呼吸来调整身心,放松精神。 4)凡事都要逐渐养成认真、仔细、谨慎的处事习惯。 二、记忆减退 1、定义

指识记、再认、发生困难,识记内容不能有效保持或保持容量明显减少的记忆失调。 2、表现 1)阶段性 2)弥散性 记忆减退突出的表现在对自己有重要意义或自己过于在意、过于敏感、过于担忧的活动上 3、与记忆障碍的区别 记忆减退是暂时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通常是由过度疲劳、情绪波动、体质下降所引起的;记忆障碍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和顽固性,通常由一些生理、精神疾病所引起。 4、矫正措施 1)逐步增强体质,放松精神,避免过度疲劳和负性精神刺激。 2)锻炼注意的稳定性,在从事各种活动中,养成凝神贯注的习惯。3)利用思维优势,注重理解记忆。 4)及时复习、巩固保持的记忆材料。 5)避免记忆材料的相互干扰 三)忧郁

指忧愁郁闷的消极心情 2、特点 忧郁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情境性,通常都有明显的客观原因,但也受个体主观心理条件制约。 3、区别 忧郁仅表现为愁眉不展,忧心忡忡等情绪低落。 情绪低落轻则表现为类似于忧郁的情绪低落,但重则可出现自杀的观念和意图。 情感迟钝指对本来应该引起鲜明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并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现,属于细微情感逐渐丧失的范畴。 情感淡漠是情感迟钝的恶性发展,对外界的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往往面目表情呆板、冷漠无情。 4、矫正措施 1)要学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些事物 2)善于疏泄消极情绪 3)要多参加群体活动,通过潜移默化控制和消除忧郁情绪。 四、冷漠

常见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

常见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一)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类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对自己的异常心理表现完全丧失自我辨认能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当然也就不会主动求治。有些精神病是由躯体疾病引起的,如传染病、中毒、外伤及其他严重躯体病时出现的精神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症状是整个躯体疾病临床表现的一部分,躯体疾病治好了,心理症状也随之减轻或消失。这类障碍需要精神科和相应的内、外科医生共同处理,不会求助于心理咨询医生。另一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其真正病因至今还不清楚,他们没有躯体疾病基础,需要精神科专科医生来研究和诊治,不是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 1.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为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约占精神病院住院患者的60%,患病率在我国为0.l%-0.3%。长期随访结果表明,41%处于显著衰退或仅有部分工作生活能力,痊愈者仅26%,可见其危害性之大。病因、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白,虽有各种假设,但未被公认。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但非遗传性疾病,因仅有遗传素质与倾向。 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同程度地与现实环境脱离,沉醉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对外界事物情感反应可有淡漠甚至情感倒错或歪曲。意向减退,行为懒散。这是病的基本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可能保持和别人交往。但人们会发现他们有些表现使正常人不能理解。早期常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或幻觉。这些症状常使患者做出各种怪异行为。一旦发病,便逐步发展、加剧,自发缓解的极少见。 本症常见的类型有:①青春型,以愚蠢欢乐、性本能逸释为多见;②偏执型,以妄想、幻觉为主;③紧张型,以精神运动性抑制障碍为主;④单纯型,缓慢进展,后果极差。治疗方面,各种抗精神病药物均可选用,力争早期治疗,故长期随访服药。 2.偏执性精神病 偏执性精神病又名妄想性精神病。这是以妄想为中心的一组精神病,属于内因性精神病范畴。除妄想外,人格常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偏执性精神病,临床上主要分偏执狂及类偏狂性精神病。 偏执狂者主要有不可动摇的、固定的系统性妄想,慢性演进,呈不易缓解的“持久性”。妄想发展逐渐完整,从而自成体系。若不了解这些情况,会误认其人格结构完整,故很易被蒙蔽。对妄想对象可能行暴力伤害,因此带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患者无幻觉。难于治疗,必要时应长期收容疗养。 类偏狂精神病者也是以妄想为主,一般可伴有幻觉(以幻听、幻触为多见),但妄想结构不如偏执狂紧密,系统化程度较弱。人格也较完整;可保持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如还有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则属精神分裂症妄想型。如有明显精神因素,且因素消除后能较快缓解者,则属反应性类偏狂。偏执性精神病要与正常的猜疑相区别。猜疑有一定客观依据,或有可以理解的原因,经分析解释后不再坚持。偏执性精神病发病年龄较晚。 3.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又名应激性精神病,指的是一组有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所引起的精神障碍。这种精神创伤是超强度的急性刺激,或强度虽一般,但持续时间较久者。精神创伤是发生疾病的主要诱因,而且与临床症状密切相关。一待精神因素消除,精神症状也随之消失。病前的人格多属情绪不稳定型。 临床表现围绕发病因素,有明显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有与经历事件相关的不太荒诞离奇的妄想和幻听、幻视等,言语增多或沉默。急性发病者有轻度意识障碍

异常心理学复习题

《异常心理学》 一.判断题 1.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某人的行为异常,该人则可能是精神病患者。(×)精神病俗称精神分裂症,有其自身的诊断标准,并不是社会认为其行为异常,就可断定的2.广场恐怖、社交恐怖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这种发作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惊恐发作作为继发症状,可见于多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如恐惧性神经症、抑郁症等,并应与某些躯体疾病鉴别,如癫痫、心脏病发作、内分泌失调等。3.新型抗忧郁药物主要是抑制神经元回收5—HT从而改变情绪。(√) 4.孤独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人际的接触交往障碍与言语障碍。(√) 孤独症儿童的症状表现:1、人际关系障碍2、沟通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语言发育迟缓。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达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妈妈或其他人交流。3、刻板行为。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说固定的话,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待玩具或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摆放或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4、对外界反应异常。反应过弱,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已,若无其事的样子,好象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反应过强,也有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变,以及一般人不以为然的小刺激,他们却有很强烈的反应,也有人对某些气味、色彩、形状、质感等反应过于兴奋或恐惧。5.在所有的心理疾患、包括抑郁症之中,厌食症的死亡率最高。(√) 厌食症: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6.头部经常遭受打击的拳击运动员有患老年痴呆的更高的风险。(√) 7.评价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指标来自统计学方面。(√) 即以心理健康水平在统计学意义上偏离了大部分人群的水平作为心理不健康的标准。 8.广泛性焦虑的患者无明确的焦虑对象和内容。(√) 广泛性焦虑: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病人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感到痛苦。 9.过度自卑的心理特征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自卑并非时时处处都会产生,而是由明显的情景性:一是经历多次失败后怀疑自己能力;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一、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 (二)知觉障碍:1、错觉, 2、幻觉: (1)按感觉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2)按体验来源泉不同分: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3)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回响)、心因性幻觉 (三)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水中月、镜中花)、窥镜症(自己面孔变形)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思维奔逸:兴奋性联想,语量多,语速快,口惹悬河,滔滔不绝,意联,音联 2、思维迟缓:语量少,语速慢,反应迟缓,思维活动缓慢,联想困难,思考吃力 3、思维贫乏:回答简单,沉默,不主动讲话,语速不慢,思想内容空虚,概念词汇贫乏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很不切题,答所非问,与其交谈十分困难

5、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联想过程破裂,但意识清楚没问题 6、思维不连贯:意识有障碍,意识不清 7、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突然中断停顿,心里明白,脑子空白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想不属自己,别人强加;思想被外界掠夺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不受意愿支配,强制大量涌现脑内 10、病理性赘述:夹杂不必要细节,不觉自己啰嗦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词句有特殊含意,非患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12、语词新作:自己创造文字、图形、符号 13、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荒谬,植物和动物是我们祖先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1)按妄想内容分: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2)其他妄想: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 (3)按妄想起源分: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多见于强迫症):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怕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

异常心理学 word题库

第一章异常心理学概论 1 概述 异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2.概念区分 (1)神经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的研究范畴。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2)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含义大致相同,属于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内容包含了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症、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 (3)精神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精神病概念类似于神经疾病的概念,但是更多的是应用狭义的概念。是指精神障碍中患者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和某些(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 (4)心理障碍: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概念与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所涉及的内容相似。狭义的概念,更偏重于说明重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以外的那些更多的由心理原因所致的障碍,如神经症、或焦虑障碍。 第二章焦虑障碍 1.焦虑的概念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2.焦虑的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病理状态,持续时间较短,焦虑程度较重,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较显著。 ?特质性焦虑:从幼年时期开始形成的一种人格特征,这种人自幼显示出焦虑倾向,且持续终生。 3.焦虑障碍概述 3.1 诊断分类 ?DSM-IV中焦虑障碍的主要类型 惊恐障碍(伴有或不伴广场恐怖)、广场恐怖(无惊恐障碍)、特殊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CCMD-3中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恐惧症(恐怖症):场所、社交、特定恐惧症 –焦虑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资料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每个人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都会遇到一些事情让他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惑,我们把这种常见的、人人都会遇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自动解决或缓解的一系列问题称为“心理不适应”。大学生常常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情感的挫折产生困惑,有时陷入难过、悲伤、愤怒、无助的情绪。心理不适应类问题的主要症状集中在情绪的不良状态,一般不良情绪不超过两个星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性问题。 ●新生不适应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一旦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这个新的环境后,会发现原先的预期与现实的大学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有的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有的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有的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有的因地域差异而觉得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有的面对内容丰富的大学社团活动不知如何选择,有的在完成进大学的目标后暂时丧失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总之,由于个体适应能力的差异,其中一些大学新生会出现因环境变化而造成的适应困难,进而情绪低落,出现心理问题。 新生的适应问题若未得到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成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网络成瘾等等。 ★班级可组织新生适应方面的心理讲座,并多组织集体活动,给同学创造表达内在情绪的机会,同时建议同学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情感问题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困扰,甚至引发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1、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常有一些认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只好用回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精)

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智力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学习障碍 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语言发育障碍 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其他行为问题 (1吸吮手指

小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预防这种行为发生的最好方法有: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2-3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5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总之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2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发生于3一6岁的小孩,症状可持续至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常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关。 多数儿童可随年龄增加自行消失,少数人可持续至成年期。 防治这种不良习惯主要应改善和消除造成儿童精神情绪紧张的一切因素。严重者或较大儿童应到医院进行矫治。 (3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的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在这年龄阶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毫无道理地固执要求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平时过于娇惯宠爱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小孩,对小孩的正当要求过于冷漠等都可导致小孩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