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子核、核反应练习题

原子核、核反应练习题

原子核、核反应练习题
原子核、核反应练习题

原子核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类认识原子核组成得过程复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依赖于实践;科学得认识源于科学家们得科学实验与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得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

学生应知道一些重要得物理事实:天然放射性得发现,质子、中子、放射性同位素得发现等,恰恰就是明确原子核组成得实验基础.

2.掌握衰变及原子核人工转变得规律——质量数守恒、核电荷数守恒.学生应能根据实际写出正确得核反应方程.应用衰变规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并明确半衰期得意义.

3.明确核力、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得意义,并掌握其应用——获得核能得途径(裂变、聚变).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放射性元素衰变时,通常会同时放出α、β与γ三种射线,即α、β衰变核反应同时放出γ射线(释放能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某些放射性元素只放出α或只放出β射线.但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只放出γ射线,γ射线只能伴随α或β射线放出.

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得同时,发现正电子得核反应可称为放射性同位素得+β衰变,其核反应方程为

放射性元素得半衰期只决定于原子核得性质,与元素所处物理、化

对应质量关系

2.写四类核反应方程,即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核反应时,要遵循三个守恒,即质量数、荷电核数、能量守恒.但要以核反应得事实为基础,不能仅根据质量数、荷电核数两个守恒而书写出事实上不存在得核反应.另外,核反应通常就是不可逆得,方程中只能用“→”连接并指示反应方向,而不能用“=”连接.

β衰变与+β衰变中,新原子核得荷电核数得变化,可理解为在原来得核中有:

3.△E=△mc2这一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就是释放原子核能得重要理论依据.具体应用之计算核能时要注意单位得统一,△m单位就是“kg”,△E单位就是“J”;若△m单位就是“U”,则△E得单位就是“MeV”.

此结论可在计算中直接应用.

4.裂变与聚变均就是释放原子核能(结合能)得核反应,应理解为反应后均发生质量亏损,所以都释放出核能以γ光形式辐射;重核裂变、轻核聚变都就是变成中等质量核,即都就是由核子平均结合能小得核变成核子平均结合能大得核;又都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完成得核反应,即必须先吸收能量(有中子轰击或超高温存在),再释放能量;就是由于生成新核得核子平均结合能大,所以反应吸收得能量小于核子平均结合能与核子数乘积(释放得能量).

5.在无光子辐射得情况下,核反应中释放得核能转化为生成新核与粒子得动能.此种情况可应用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计算核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问:人类就是怎样认识到微观原子核得组成得?

再通过以下具体问题引导同学回答:

学生活动

同学们瞧书、讨论.

可请瞧过“居里夫人传”得同学,简要谈谈居里夫人得业绩与为科学事业得献身精神.

问:何时何人发现放射性现象?

答:1896年法国人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铀得放射性现象.随后居里夫妇发现了有更强放射性得元素钋与镭.

问:三种放射线得本质就是什么?与物质作用效果有何区别?

γ射线就是γ光子.依α、β、γ顺序电离本领减弱,穿透本领增强.

问:放射性现象得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说明原子核就是可分得.因为知道了三种射线得本质后,通过思考分析即能断定:α粒子得质量、电性与电量与原子核外电子大不相同;β射线中得电子能量远大于核外电子得能量;γ射线能量也大于核外层电子受激辐射得X射线能量.所以三种射线就是由原子核发出得.

问:原子核得衰变有什么规律?写衰变核反应方程得法则就是什么?如何理解β衰变与+β衰变后新原子核得核电核数得变化?

答:原子核衰变过程服从质量数、核电荷数以及能量守恒.一般α衰变与β衰变得同时要释放能量,以γ射线形式放出.

写衰变核反应方程得法则为:

β衰变后新核荷电荷数加1就是由于原核中有1个中子

+β衰变后新核荷电荷数减1就是由于原核中有1个质

问:什么就是半衰期?其长短由什么决定?如何计算衰变后剩余原子核数?

答:放射性元素得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得时间叫放射性元素得半衰期.半衰期只由元素得性质决定,与元素所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据荷电荷数与质量数守恒应有:

92=82+2n-m

238=206+4n

以上二式联立解得n=8,m=6.故此题所述核反应方程为:

问:何时、何人发现了质子、中子、放射性同位素?相应得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就是什么?

答:1919年英国人卢瑟福发现了质子.方程为:

1932年英国人查德威克发现中子.方程为

1934年约里奥、居里与伊里芙、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方程为

问:同位素得原子核组成上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放射性同位素有什么方面得应用?

以致物理性质不同.均满足: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放射性同位素一就是应用它得射线(γ射线得穿透性);二就是应用它作为示踪原子.

问:核能就是怎样释放得——获得核能得途径就是什么?

启发:1896年发现放射性现象后,经过45年,到1942美国芝加哥大学足球场建成人类得第一个原子反应堆.其间有几十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奖,才使人类进入“核时代”.反应堆作为可控裂变核反应得核能源,其废料有长期副作用.未来“最干净得能源”——可

控“热核反应”,即“聚变”核反应缓慢释放核能问题得解决,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半个世纪得努力,现仍在力争实现中.

同学们瞧书、讨论.

问:什么就是核力、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与爱因斯坦得质能方程?

答:核子(质子与中子)之间在小于2、0×10-15m得距离时,所存在很强得引力叫核子力,即核力.

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所释放得能(或原子核分解成核子吸收得能),叫原子核得结合能,即核能.

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减少得质量叫质量亏损.质量亏损△m=原来核子得总质量-原子核得质量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为:E=mc2或△E=△mc2

人类获得核能得途径就是什么?

答:

两种核反应中均发生质量亏损,因而释放出结合能△E.若亏损△m=lu,则△E=931、5MeV.</PGN0296、TXT/PGN>

质量为3、0150u.

(2)计算上述核反应中释放得核能

(3)若两氘核以相等得动能0、35MeV作对心碰撞即可发生上述核反应,且释放得核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则反应生成得

解:

(2)△m=2、0136×2-(3、0150+1、0087)=0、0035u

释放得核能:

△E=△mc2=931、5×0、0035=3、26MeV

v1与v2,则由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应有:

m1v1-m2v2=0

E k1+E k2=2Ek0+△E

解方程组,可得:

教师酌情回答

同学们提问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质子数为

[ ]

A.92

B.88

C.138 D.226

2.在下列4个核反应式中,x表示了中子得就是哪些 [ ]

3.设某放射性同位素A得半衰期为T,另一种放射性同位素B得半衰期为T/2.在初始时刻,A得原子核数目为N0,B得原子核数目为4N0,则

[ ]

A.经过时间2T,A、B得原子核数目都等于N0/2

B.经过时间2T,A、B得原子核数目都等于N0/4

C.经过时间3T,A、B得原子核数目都等于N0/8

D.经过时间4T,A、B得原子核数目都等于N0/16

4.质子、中子组成氦核,质量分别就是mp、m n与mα,则

[]A.mα>2(mp+mn) B.mα=2(m p+mn)

C.mα<2(m p+mn)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根据爱因斯坦质能关系方程,可以说明 [ ] A.任何核反应,只要伴随能量得产生,则反应前后各物质得质量与一定不相等

B.太阳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因而它得总质量一定不断减少

C.虽然太阳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但它得总质量就是不变得

D.若地球从太阳获得得能量大于地球向外辐射得能量,则地球得质量将不断增大6.某原子核A经过P次α衰变,Q次β衰变后变成原子核B,则 [ ]

A.核A得质量数比核B得质量数多4P个

B.核A得质子数比核B得质子数多(2P-Q)个

C.核A得中子数比核B得中子数多(2P+Q)个

D.核为A得中性原子中得电子数比核为B得中性原子中得电子数少(Q-2P)个

二、非选择题

个α粒子,α粒子得速度方向同原子核原来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为2v,那么,所生成得新核得速率为______,方向为______.

8.一个中子以速度v0与一个静止得原子核作正碰,若碰撞过程无动能损失,原子核得质量为A,则原子得到得能量E与中子得初始能量E0得比值E∶E0=______.

9.两个中子与两个质子结合成氦核,同时释放一定得核能.若中子质量mn=1、0087u,质子质量m H=1、0073u,氦核质量mα=4、0026u,试计算生成1kg氦时,要释放多少核能?

10.某核电站发电能力为5×105kw,用235U作为核燃料,已知每个235U核裂变平均释放200MeV得能量,设释放得核能全部转化为电能,则该电站每天消耗多少235U?

它放射出一个α粒子后变成Po(钋)核.若放出得α粒子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求(1)α粒子与Po核在匀强磁场中得径迹圆半径之比?

(2)α粒子与Po核两次相遇时间间隔与α粒子运动周期得关系.

参考答案

1.B

2.B C D

3.B4.C

5.A B D 6.A B C D

9.6、59×1014J10.527g 11.(1)42∶1

(2)α粒子要转109圈,Po核转84圈才能相遇,故两次相遇时间间隔△t=109Tα.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习题答案

1、 H 和O 在1000eV 到1eV 能量范围内的散射截面似为常数,分别为20b 和38b.计算2H O 的ξ以及在2H O 和中子从1000eV 慢化到1eV 所需要的碰撞次数。 解:不难得出,2H O 的散射截面与平均对数能降应有下列关系: 2 2 2H O H O H H O O σξσξσξ?=?+? 即 2(2)2H O H O H H O O σσξσξσξ+?=?+? 2 (2)/(2)H O H H O O H O ξσξσξσσ=?+?+ 查附录3,可知平均对数能降: 1.000H ξ=,0.120O ξ=,代入计算得: 2 (220 1.000380.120)/(22038)0.571H O ξ=??+??+= 可得平均碰撞次数: 221ln()/ln(1.0001)/0.57112.0912.1C H O N E E ξ ===≈ 2.设 ()f d υυυ''→表示L 系中速度速度υ的中子弹性散射后速度在υ'附近d υ'内的概率。 假定在C 系中散射是各向同性的,求()f d υυυ''→的表达式,并求一次碰撞后的平均速 度。 解: 由: 21 2 E m υ'= ' 得: 2dE m d υυ'='' ()(1)dE f E E dE E α' →''=- - E E E α≤'≤ ()f d υυυ''→=2 2,(1)d υυαυ '' -- αυυυ≤'≤ ()f d αυ υ υυυυ= '→'' 322(1)3(1)υ αα= -- 6.在讨论中子热化时,认为热中子源项()Q E 是从某给定分解能c E 以上能区的中子,经过弹性散射慢化二来的。设慢化能谱服从()E φ/E φ=分布,试求在氢介质内每秒每单位体积内由c E 以上能区,(1)散射到能量为()c E E E <的单位能量间隔内之中子数()Q E ;(2)散射到能量区间1g g g E E E -?=-的中子数g Q 。 解:(1)由题意可知: ()()()()c E s Q E E E f E E dE φ∞ = ∑'''→'? 对于氢介质而言,一次碰撞就足以使中子越过中能区,可以认为宏观截面为 常数: /()()()c E S E Q E E f E E dE α φ= ∑''→'?

原子核、核反应练习题

原子核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类认识原子核组成的过程复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依赖于实践;科学的认识源于科学家们的科学实验与研究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 学生应知道一些重要的物理事实: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质子、中子、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等,恰恰是明确原子核组成的实验基础. 2.掌握衰变及原子核人工转变的规律——质量数守恒、核电荷数守恒.学生应能根据实际写出正确的核反应方程.应用衰变规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并明确半衰期的意义. 3.明确核力、结合能、平均结合能、质量亏损、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意义,并掌握其应用——获得核能的途径(裂变、聚变).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放射性元素衰变时,通常会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即α、β衰变核反应同时放出γ射线(释放能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某些放射性元素只放出α或只放出β射线.但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只放出γ射线,γ射线只能伴随α或β射线放出.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的同时,发现正电子的核反应可称为放射性同位素的+β衰变,其核反应方程为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只决定于原子核的性质,与元素所处物理、化 对应质量关系

2.写四类核反应方程,即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核反应时,要遵循三个守恒,即质量数、荷电核数、能量守恒.但要以核反应的事实为基础,不能仅根据质量数、荷电核数两个守恒而书写出事实上不存在的核反应.另外,核反应通常是不可逆的,方程中只能用“→”连接并指示反应方向,而不能用“=”连接. β衰变与+β衰变中,新原子核的荷电核数的变化,可理解为在原来的核中有: 3.△E=△mc2这一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是释放原子核能的重要理论依据.具体应用之计算核能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m单位是“kg”,△E单位是“J”;若△m单位是“U”,则△E的单位是“MeV”. 此结论可在计算中直接应用. 4.裂变与聚变均是释放原子核能(结合能)的核反应,应理解为反应后均发生质量亏损,所以都释放出核能以γ光形式辐射;重核裂变、轻核聚变都是变成中等质量核,即都是由核子平均结合能小的核变成核子平均结合能大的核;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完成的核反应,即必须先吸收能量(有中子轰击或超高温存在),再释放能量;是由于生成新核的核子平均结合能大,所以反应吸收的能量小于核子平均结合能与核子数乘积(释放的能量). 5.在无光子辐射的情况下,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转化为生成新核与粒子的动能.此种情况可应用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计算核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微观原子核的组成的? 再通过以下具体问题引导同学回答: 学生活动 同学们看书、讨论.

西安交大核反应堆热工分析复习详细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第二章 堆的热源及其分布 1、衰变热:对反应堆而言,衰变热是裂变产物和中子俘获产物的放射性衰变所产生的热量。 第三章 堆的传热过程 2、积分热导率:把u κ对温度t 的积分()dt t u ?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称之为积分热导率。 3、燃料元件的导热:指依靠热传导把燃料元件中由于核裂变产生的热量从温度较高的燃料芯块内部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包壳外表面的这样一个过程。 4、换热过程:指燃料元件包壳外表面与冷却剂之间直接接触时的热交换,即热量由包壳的外表面传递给冷却剂的过程。 5、自然对流:指由流体内部密度梯度所引起的流体的运动,而密度梯度通常是由于流体本身的温度场所引起的。 6、大容积沸腾:指由浸没在(具有自由表面)(原来静止的)大容积液体内的受热面所产生的沸腾。 7、流动沸腾:也称为对流沸腾,通常是指流体流经加热通道时产生的沸腾。 8、沸腾曲线:壁面过热度(s w sat t t t -=?)和热流密度q 的关系曲线通常称为沸腾曲线。 9、ONB 点:即沸腾起始点,大容积沸腾中开始产生气泡的点。 10、CHF 点:即临界热流密度或烧毁热流密度,是热流密度上升达到最大的点。Critical heat flux 11、DNB 点:即偏离核态沸腾规律点,是在烧毁点附件表现为q 上升缓慢的核态沸腾的转折点H 。Departure from nuclear boiling 12、沸腾临界:特点是由于沸腾机理的变化引起的换热系数的陡增,导致受热面的温度骤升。达到沸腾临界时的热流密度称为临界热流密度。 13、快速烧毁:由于受热面上逸出的气泡数量太多,以至阻碍了液体的补充,于是在加热面上形成一个蒸汽隔热层,从而使传热性能恶化,加热面的温度骤升; 14、慢速烧毁:高含汽量下,当冷却剂的流型为环状流时,如果由于沸腾而产生过分强烈的汽化,液体层就会被破坏,从而导致沸腾临界。 15、过渡沸腾:是加热表面上任意位置随机存在的一种不稳定膜态沸腾和不稳定核态沸腾的结合,是一种中间传热方式,壁面温度高到不能维持稳定的核态沸腾,而又低得不足以维持稳定的膜态沸腾,传热率随温度而变化,其大小取决于该位置每种沸腾型式存在的时间份额。 16、膜态沸腾:指加热面上形成稳定的蒸汽膜层,q 随着t ?增加而增大。对流动沸腾来说,膜态沸腾又分为反环状流和弥散流。 17、“长大”:多发生在低于350°C 的环境下,它会使燃料芯块变形,表面粗糙化,强度降低,以至破坏。 18、“肿胀”:大于400℃时,由裂变气体氪和氙在晶格中形成小气泡引起的,随着燃耗的增加,气泡的压力增加,结果就是得金属铀块肿胀起来。肿胀是指材料因受辐照而发生体积增大的现象。 19、弥散体燃料:是用机械方法把燃料弥散在热导率高、高温稳定性好的基体金属中制成的材料。 20、输热过程:指当冷却剂流过堆芯时,将堆内裂变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带出堆外的过程。 21、易裂变核素:可以由任何能量的中子引起裂变的核素,如铀-235、铀-233、钚-239,只有铀-235是天然存在的,占0.714%;可裂变核素:能在快中子的轰击下引起裂变的核素,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 (谢仲生 吴宏春 张少泓 著) 西安交大、原子能出版社 课后答案1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85页扩散理论习题解答二 21 解:(1)建立以无限介质内任一点为原点的球坐标系(对此问题表达式较简单),建立扩散方程: 即:2a D S φφ??+Σ=2a S D D φφΣ??=?边界条件:i.,ii.0φ<<+∞()0,0J r r =<<+∞ 设存在连续函数满足: ()r ?222,(1)1(2)a S D D L φ?φ???=???Σ?=??可见,函数满足方解形式:()r ?exp(/)exp(/)()r L r L r A C r r ??=+由条件i 可知:C =0, 由方程(2)可得:()()/a r r S φ?=+Σ再由条件ii 可知:A =0,所以: /a S φ=Σ 0) ,x >0S D ?,iii.()(0)/2a x t φ′=?Σlim ()0x J x →∞ =)exp(/)exp(/)/a x A x L C x L S =?++Σ//()x L x L J x D e e dx L L ?=?=?由条件ii 可得:0 lim ()()()22a a x a a AD CD t S tL S J x A C C A A C L L D →′′=?=?Σ++??=Σ++ΣΣ由条件iii 可得:C =0

所以:(22(1)a a a a tL S S A A A D D tL ′?=Σ+?=Σ??Σ′Σ//()[12(2/)(1)x L x L a a a a a a te S S S x e D t D L tL φ??′Σ=+=?′ΣΣΣ+??Σ′Σ对于整个坐标轴,只须将式中坐标加上绝对值号,证毕。 22 解:以源平面任一点为原点建立一维直角坐标系,建立扩散方程: 2112 22221()(),01()(),0x x x L x x x L φφφφ?= ≥?=≤边界条件:i.;ii.;1200lim ()lim ()x x x x φφ→→=000 lim[()|()|]x x J x J x S εεε=+=?→?=iii.;iv.; 1()0a φ=2()0b φ?=通解形式:,111sinh(/)cosh(/)A x L C x L φ=+222sinh(/)cosh(/)A x L C x L φ=+122cosh(sinh()cosh(sinh()]x x x x C A C S L L L L ?++=(3)1/)sinh(/)a L A a L =?(4)22cosh(/)sinh(/) C b L A b L =联系(1)可得:12tanh(/)/tanh(/) A A b L a L =?结合(2)可得:222tanh(/)/tanh(/)1tanh(/)/tanh(/)SL b L SL D A A A D a L b L a L ?=??=+1/1tanh(/)/tanh(/) SL D A a L b L ??=+

选修3-5专题训练

物理选修3-5 一、高考考点回顾 在《考试大纲》中选修3-5涉及7个主题,但高考试题主要涉及:动量及守恒定律、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四个主题. 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能力要求仅限于一维空间中的Ⅱ级要求.全国卷试题,这部分内容的题型以计算题为主,往往从一个物理状态经过一定的物理过程过渡到另一物理状态,涉及其它力学知识的综合.复习时要注重分析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针对某一过程确定状态,列出方程;要抓住典型问题,建立有效的解题模型. 近代物理都是Ⅰ能力级要求,题型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重点考查:光电效应及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结构及能级公式、核反应方程.由于考查的范围和题型相对稳定,所以“回归教材”、“不避陈题”是高考命这部分试题时的一个公开的密秘. 二、例题精选 [例1].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无关 C.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 D.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E.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 [解析]:只有原子序号超过83的元素才都能发生衰变,A错误;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决定于由原子核内部的结构,与外界温度及化学作用等无关,B正确;

放射性元素其放射性来自于原子核内部的,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并没有改变其内部原子核结构所以仍具有放射性,C 正确;α、β和γ;三种射线中,γ射线能量最高,穿透能力最强,D 正确; 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要是α衰变、要么是β衰变,同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即γ射线,E 错误. [例2].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基本电荷的数值 B .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C .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钋(Po )和镭(Ra )两种新元素 D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 E .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 粒子组成的,并测出了该粒子的比荷 [解析]:考察原子物理部分的物理学史知识.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了基本电荷的数值为1.6×10-19C ,A 正确;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性研究发现了中子, B 错误;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 )和镭(Ra )两种新元素,C 正确;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理论, D 错误;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在电场及在磁场中偏转的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并测定了粒子的比荷,E 正确. [例3]:用频率1ν绿光照射一光电管,能产生光电流,若要增大电子逸出时的最大初动能,应 A .增大绿光的照射强度 B .增长绿光的照射时间 C .改用频率12νν<的红光照射 D .改用频率13νν>的紫光照射 E .增大加在光电管上的电压 [解析]:光电效应的考题一般是应用光电效应的四条规律对有关现象进行判断和解释.这四条规律是:(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间的.(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对照这4条规律,很快就可以判断,五个选项只有D 选项是正确的.用光电效应方程: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答案 第一章 1-1.某压水堆采用UO 2作燃料,其富集度为2.43%(质量),密度为10000kg/m3。试计算:当中子能量为0.0253eV 时,UO 2的宏观吸收截面和宏观裂变截面。 解:由18页表1-3查得,0.0253eV 时:(5)680.9,(5)583.5,(8) 2.7a f a U b U b U b σσσ=== 由289页附录3查得,0.0253eV 时:()0.00027b a O σ= 以c 5表示富集铀内U-235与U 的核子数之比,ε表示富集度,则有: 5 55235235238(1) c c c ε=+- 151 (10.9874(1))0.0246c ε -=+-= 25528 3 222M(UO )235238(1)162269.91000()() 2.2310() M(UO ) A c c UO N N UO m ρ-=+-+?=?==? 所以,26 352(5)() 5.4910()N U c N UO m -==? 28352(8)(1)() 2.1810()N U c N UO m -=-=? 28 32()2() 4.4610()N O N UO m -==? 2112()(5)(5)(8)(8)()() 0.0549680.9 2.18 2.7 4.460.0002743.2()()(5)(5)0.0549583.532.0() a a a a f f UO N U U N U U N O O m UO N U U m σσσσ--∑=++=?+?+?=∑==?= 1-2.某反应堆堆芯由U-235,H 2O 和Al 组成,各元素所占体积比分别为0.002,0.6和0.398,计算堆芯的总吸收截面(E=0.0253eV)。 解:由18页表1-3查得,0.0253eV 时: (5)680.9a U b σ= 由289页附录3查得,0.0253eV 时:112() 1.5,() 2.2a a Al m H O m --∑=∑=,()238.03,M U = 33()19.0510/U kg m ρ=? 可得天然U 核子数密度28 3()1000()/() 4.8210()A N U U N M U m ρ-==? 则纯U-235的宏观吸收截面:1(5)(5)(5) 4.82680.93279.2()a a U N U U m σ-∑=?=?= 总的宏观吸收截面:120.002(5)0.6()0.398()8.4()a a a a U H O Al m -∑=∑+∑+∑= 1-6 11 7172 1111 PV V 3.210P 2101.2510m 3.2105 3.210φφ---=∑???===?∑????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专题7 原子核 核能

专题7原子核核能 雷区扫描 本部分常见的失分点有: 1.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应用不灵活. 2.α、β、γ射线特点掌握不准确. 3.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理解不清及运算不准确. 造成失误的根本原因:一是记忆性的知识记得不牢;二是E=mc2的含义不明白;三是运算能力差. 排雷示例 例1. 天然放射属于元素232 90Th(钍)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之后,变成208 82 P b(铅).下列 论断中正确的是 A.铅核比钍核少24个中子 B.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 C.衰变过程中共有4次α衰变和8次β衰变 D.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雷区探测 本题考查衰变过程中质量数、电荷数守恒及原子核的组成. 雷区诊断 设发生α衰变x次,β衰变y次,则质量数守恒,得:232-4x=208 所以x=6. β衰变是中子转变成电子和质子,由电荷数守恒,得:90-2x+y=82 所以y=4. 因此,选项D正确. 发生6次α衰变,钍核中子数减少2×6=12个,发生4次β衰变,钍核中子数又减少4个,中子数共减少16个,选项A错误.由核电荷数可直接判定钍核质子数减少90-82=8个,选项B正确. 正确解答BD 例2. 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α射线是原子核自发放射出的氦核,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B.β射线是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形成的电子流,它具有中等的穿透能力 C.γ射线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最强 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 雷区探测 本题考查三种射线的本质及特点. 雷区诊断 α射线是原子核发生α衰变放出的氦核流,它的电离能力强,但穿透能力弱;β射线也是原子核发生β衰变放出的电子流,具有较强的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一般伴随着α或β射线产生,它的穿透能力强,电离能力弱. 正确解答 C 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精品】核反应堆物理分析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 1.试求边长为,,a b c (包括外推距离)的长方体裸堆的几何曲率和中子通量密度的分布.设有一边长0.5,0.6a b m c m ===(包括外推距离)的长方体裸堆, 0.043,L m =42610m τ-=?。 (1)求达到临界时所必须的k ∞;(2)如果功率为15000, 4.01f kW m -∑=,求中子通量密度分布. 解:长方体的几何中心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则单群稳态扩散方程为: 222222()0a a D k x y z φφφφφ∞???++-∑+∑=???边界条件:(/2,,)(,/2,)(,,/2)0a y z x b z x y c φφφ=== (以下解题过程都不再强调外推距离,可认为所有外边界尺寸已包含了外推距离) 因为三个方向的通量拜年话是相互独立的,利用分离变量法: (,,)()()()x y z X x Y y Z z φ=将方程化为:22221k X Y Z X Y Z L ∞ -???++=- 设:222222,,x y z X Y Z B B B X Y Z ???=-=-=- 想考虑X 方向,利用通解:()cos sin x x X x A B x C B x =+

代入边界条件:1cos()0,1,3.5,...2x nx x a n A B B n B a a ππ=?==?= 同理可得:0(,,)cos()cos()cos()x y z x y z a a a πππφφ= 其中0φ是待定常数。 其几何曲率:22222()()()106.4g B m a b c πππ-=++= (1)应用修正单群理论,临界条件变为:221g k B M ∞-= 其中:2220.00248M L m τ=+= 1.264k ∞?=(2)只须求出通量表达式中的常系数0φ 322200222 2cos()cos()cos()()a b c a b c f f f f f f V P E dV E x dx y dy z dz E abc a b c πππφφφπ---=∑=∑=∑????3 182102() 1.00710f f P m s E abc π φ--?==?∑ 2.设一重水—铀反应堆的堆芯222221.28, 1.810, 1.2010k L m m τ--∞==?=?.试按单群理 论,修正单群理论的临界方程分别求出该芯部的材料曲率和达到临界时候的总的中子不泄露几率。 解:对于单群理论:

核反应堆课后题

第一章思考题 1.压水堆为什么要在高压下运行? 2.水在压水堆中起什么作用? 3.压水堆与沸水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压水堆主冷却剂系统都包括哪些设备? 5.一体化压水堆与分散式的压水堆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6.重水堆使用的核燃料富集度为什么可以比压水堆的低? 7.在同样的堆功率情况下,重水堆的堆芯为什么比压水堆的大? 8.气冷堆与压水堆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9.石墨气冷堆中的百墨是起什么作用的? 10.快中子堆与热中子堆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11.快中子堆在核能源利用方面有什么作用? 12.回路式制冷堆与池式饷冷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3.在使用铀作为反应堆冷却剂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14.快中子堆内使用的燃料富集度为什么要比热中子反应堆的高? 第二章思考题 1.简述热中子反应堆内中子的循环过程。 2.为什么热中子反应堆中通常选用轻水作慢化齐IJ? 3.解释扩散长度、中子年龄的物理意义。 4.述反射层对反应堆的影响。 5.简述反应性负温度系数对反应堆运行安全的作用。 6.解释“腆坑”形成的过程。 7.什么是反应堆的燃耗深度和堆芯寿期?

8.大型压水堆通常采取哪些方法控制反应性? 9.简述缓发中子对反应堆的作用。 10.简述反应性小阶跃变化时反应堆内中子密度的响应。 第三章思考题 1.能用于压水反应堆的易裂变同位素有哪些,它们分别是怎样生成的? 2.为什么在压水堆内不直接用金属铀而要用陶瓷U02作燃料? 3.简述U02的熔点和热导率随温度、辐照程度的变化情况。 4.简述U02芯块中裂变气体的产生及释放情况。 5.燃料元件的包壳有什么作用? 6.对燃料包壳材料有哪些基本要求?目前常用什么材料? 7.为什么错合金用作包壳时,其使用温度要限制在350℃以下? 8.何谓错合金的氢脆效应,引起氢脆效应的氢来源何处? 9.错合金包壳的氢脆效应有何危害,应如何减轻这种不利影响? 10.什么是U02燃料芯块的肿胀现象,应采取什么防范措施? 11.控制棒直径较细有什么好处? 12.定位格架采用什么材料制戚,为什么? 13.定位格架有何功用? 14.对用作控制棒的材料有什么基本要求? 15.通常用作控制棒的元素和材料有哪些? 16.简单说明Ag-In-Cd控制材料的核特性。 17.为什么选用棚酸作为化学控制材料? 18.试给出可燃毒物的定义。 19.二氧化铀作燃料主要有哪些优缺点?

3.23核反应与核能(作业)

核反应与核能 1.(多选)关于天然放射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元素都可能发生衰变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外界的温度无关 C.放射性元素与别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时仍具有放射性 D.一个原子核在一次衰变中可同时放出α、β和γ三种射线 2.(2019·常德模拟)某一放射性物质发生衰变时放出α、β、γ三种射线,让这 三种射线进入磁场,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随温度的升高会增大 B.C粒子是原子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C.A粒子一定带正电 D.B粒子的穿透性最弱 3.232 90Th(钍)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变成208 82Pb(铅)。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B.铅核比钍核少16个中子 C.共经过4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D.共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4.若元素A的半衰期为4天,元素B的半衰期为5天,则相同质量的A 和B,经过20天后,剩下的质量之比m A∶m B为() A.30∶31B.31∶30 C.1∶2 D.2∶1 5.(多选)(2019·南通模拟)钍234 90Th具有放射性,它能放出一个新的粒子而变 为镤234 91Pa,同时伴随有γ射线产生,其方程为234 90Th→234 91Pa+X,钍的半衰期为24天。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为质子 B.X是钍核中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时产生的 C.γ射线是镤原子核放出的 D.1 g钍234 90Th经过120天后还剩0.312 5 g 6.(多选)关于核衰变和核反应的类型,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238 92U→234 90Th+42He是α衰变B.14 7N+42He→17 8O+11H是β衰变 C.21H+31H→42He+10n是轻核聚变 D.8234Se→8236Kr+20-1e是重核裂变 7.(2018·全国卷Ⅲ)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核2713Al,产生了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X:α+2713Al→n+X。X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分别为() A.15和28B.15和30 C.16和30 D.17和31 8.(2017·全国卷Ⅰ)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主要是将氘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用来发电。氘核聚变反应方程是:21H+21H→32He+10n。已知21H的质量为2.013

反应堆热工资料

第一章核能发电原理及反应堆概述 第1节核电厂工作基本原理 1.核反应堆 2. 热交换器 3. 蒸气涡轮机 4. 发电机 5. 冷凝器 第2节反应堆的分类 (1)按用途分:实验堆:用于实验研究;生产堆:专门用来生产易裂变物质或聚变物质;动力堆:用作动力源 (2)按引起堆内大部分裂变的中子能量分。热中子堆:En< 1eV;中能中子堆:1eV 1keV。 (3)按核燃料状态分。固体燃料堆;液体燃料堆 (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D2O ); (4)按慢化剂和冷却剂种类分. 轻水堆(H2O) 石墨气冷堆;钠冷快中子堆。 动力核反应堆组成及功能 (1)堆芯——实现链式裂变反应堆区域。包括:核燃料元件、慢化剂、冷却剂、控制元件、中子源等。 (2)反应堆控制系统——保证反应堆能安全地实现启动、停堆、功率调节。包括:控制棒及其驱动系统等。

(3)回路冷却系统——提供足够的冷却剂流量以带走堆芯的裂变释热,并传递热动力产生系统。包括压力容器、主泵等。 (4屏蔽——吸收、减弱来自堆芯的辐射,保护周围人员和部件。 (5)动力产生系统——将一回路的热能转变为动力。如汽轮机。 (6)辅助系统——保证冷却剂系统及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余热导出系统、冷却剂净化系统、放射性废液处理系统、废气净化系统等。 (7)安全设施——保证事故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冷却、密闭放射性物质,避免环境污染如安全壳。) 第3节压水堆 系统压力:15~16 Mpa 冷却剂入口温度:300℃,出口温度:330℃ 冷却剂流量:62000 t/h 燃料装量:90 t (电功率1000MWe) 最大燃料温度:1780 ℃ UO2燃料富集度:2.0~4.0% 转化比:0.5 第4节沸水堆 系统压力:7 Mpa 冷却剂入口温度:260~270℃,出口温度:280℃ 冷却剂流量:47000 t/h 燃料装量:140 t (电功率1000MWe) 最大燃料温度:1830 ℃ UO2燃料富集度:2.0~3.0% 转化比:0.5 沸水堆核电厂的特点(与压水堆相比): 比功率密度较低,燃料装载量较大,总投资略大; 压力容器厚度减少、尺寸变大,制造成本相当; 采用直接循环,系统比较简单,回路设备少,易于加工制造; 采用喷射泵循环系统,功率调节方便,且使压力容器开孔直径减小,降低了失水事故可能性及严

高三物理核反应和核能

核反应核能质能方程 一、知识点梳理 1、核反应 在核物理学中,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典型的原子核人工转变: 14 7N+4 2 He 17 8 O+1 1 H 质子1 1 H的发现方程卢瑟福 9 4Be+4 2 He 12 6 C+1 n 中子1 n的发现方程查德威克 2、核能 (1)核反应中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 (2)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之和.质量亏损.(3)质能方程:质能关系为E=mc2 原子核的结合能ΔE=Δmc2 3、裂变 把重核分裂成质量较小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裂变 典型的裂变反应是: 235 92U+1 n90 38 Sr+136 54 Xe+101 n 4.轻核的聚变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的核能的反应叫轻核的聚变.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较多,典型的轻核聚变为: 2 1H+3 1 H4 2 He+1 n 5.链式反应 一个重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时,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核,同时释放若干个中子,如果这些中子再引起其它重核的裂变,就可以使这种裂变反应不断的进行下去,这种反应叫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二、典型例题 例1.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微子(v。)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探测中微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氢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νe+37 17Cl→37 18 Ar十 0 -1 e 已知37 17Cl核的质量为36.95658 u,37 18 Ar核的质量为36.95691 u, 0 -1 e的质量为0.00055 u,1 u 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

高中物理选修3-5原子物理选择题专项练习

高中物理选修3-5选择题集锦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2014?上饶二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核反应堆中,为使快中子减速,在铀棒周围要放“慢化剂”,常用的慢化剂有石墨、重水和普通水 B.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少,原子总能量增大C.当用蓝色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有电子逸出,则改用红光照射也一定会有电子逸出 D.核力是弱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在原子核的尺度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其作用范围在1.5×l0﹣l0m E.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b能级状态时发射波长为λ1的光子;原子从b能级状态跃迁到c能级状态时吸收波长为λ2 的光子,已知λ1>λ2.那么原子从a能级状态跃迁到到c能级状态时将要吸收波长的光子2.(2014?江西二模)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锌的逸出功是3.34ev,那么对氢原子在能级跃迁过程中发射或吸收光子的特征认识正确的是() A.用氢原子从高能级向基态跃迁时发射的光照射锌板一定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B.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能放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C.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光照射锌板,锌板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8.75eV D.用能量为10.3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 E.用能量为14.O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 3.(2014?开封二模)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能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事实 B.放射性元素发生β衰变时所释放的电子来源于原子的核外电子 C.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激发态后,再向低能级跃迁时放出光子的频率一定等于入射光子的频率 D.分别用X射线和紫光照射同一金属表面都能发生光电效应,则用X射线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大 E. (钍)核衰变为(镤)核时,衰变前Th核质量大于衰变后Pa核与β粒子的总质量4.(2014?南昌模拟)人们发现,不同的原子核,其核子的平均质量(原子核的质量除以核子数)与原子序数有如图所示的关系.下列关于原子结构和核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原子核D和E聚变成原子核F时会有质量亏损,要吸收能量 B.由图可知,原子核A裂变成原子核B和C时会有质量亏损,要放出核能 C.已知原子核A裂变成原子核B和C时放出的γ射线能使某金属板逸出光电子,若增加γ射线强度,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 D.在核反应堆的铀棒之间插入镉棒是为了控制核反应速度 E.在核反应堆的外面修建很厚的水泥层能防止放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的泄漏 5.(2014?福建模拟)太阳内部持续不断地发生着热核反应,质量减少.核反应方程是,这个核反应释放出大量核能.已知质子、氦核、X的质量分别为m1、m2、m3,真空中的光速为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方程中的X表示中子() B. 方程中的X表示电子() C.这个核反应中质量亏损△m=4m1﹣m2 D.这个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E=(4m1﹣m2﹣2m3)c2

核反应堆热工分析课程设计报告书详细过程版本

课程设计报告 ( 20 13 -- 2014 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核反应堆热工分析课程设计 题目:利用单通道模型进行反应堆稳态热工设计院系: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实践核1101班 学号:1111440306 学生:佳 指导教师:王胜飞 设计周数:1周 成绩:

日期:2014 年 6 月19 日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反应堆热工设计的任务就是要设计一个既安全可靠又经济的堆芯输热系统。对于反应堆热工设计,尤其是对动力堆,最基本的要安全。要求在整个寿期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并能适应启动、功率调节和停堆等功率变化,要保证在一般事故工况下堆芯不会遭到破坏,甚至在最严重的工况下,也要保证堆芯的放射性物质不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去。 在进行反应堆热工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确定的前提为: (1)根据所设计堆的用途和特殊要求(如尺寸、重量等的限制)选定堆型,确定所用的核燃料、冷却剂、慢化剂和结构材料等的种类; (2)反应堆的热功率、堆芯功率分布不均匀系数和水铀比允许的变化围; (3)燃料元件的形状、它在堆芯的分布方式以及栅距允许变化的围; (4)二回路对一回路冷却剂热工参数的要求; (5)冷却剂流过堆芯的流程以及堆芯进口处冷却剂流量的分配情况。 在设计反应堆冷却系统时,为了保证反应堆运行安全可靠,针对不同的堆型,预先规定了热工设计必须遵守的要求,这些要求通常就称为堆的热工设计准则。目前压水动力堆设计中所规定的稳态热工设计准则,一般有以下几点: (1)燃料元件芯块最高应低于其他相应燃耗下的熔化温度; (2)燃料元件外表面不允许发生沸腾临界; (3)必须保证正常运行工况下燃料元件和堆构件得到充分冷却;在事故工况下能提供足够的冷却剂以排除堆芯余热; (4)在稳态额定工况和可预计的瞬态运行工况中,不发生流动不稳定性。 在热工设计中,通常是通过平均通道(平均管)可以估算堆芯的总功率,而热通道(热管)则是堆芯中轴向功率最高的通道,通过它确定堆芯功率的上限,热点是堆芯中温度最高的点,代表堆芯热量密度最大的点,通过这个点来确定DNBR。 热工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反应堆热工分析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的: 1、深入理解压水堆热工设计准则; 2、深入理解单通道模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了平均通道(平均管)、热通道(热管)、热点等在反应堆设计中的应用; 3、掌握堆芯焓场的计算并求出体现在反应堆安全性的主要参数:烧毁比DNBR,最小烧毁比MDNBR,燃料元件中心温度及其最高温度,包壳表面温度及其最高温度等; 4、求出体现反应堆先进性的主要参数:堆芯流量功率比,堆芯功率密度,燃料元件平均热流密度(热通量),最大热流密度,冷却剂平均流速,冷却剂出口温度等; 5、掌握压降的计算;

《核反应堆物理分析》名词解释及重要概念整理

第一章—核反应堆的核物理基础 直接相互作用:入射中子直接与靶核内的某个核子碰撞,使其从核里发射出来,而中子却留在了靶核内的核反应。 中子的散射:散射是使中于慢化(即使中子的动能减小)的主要核反应过程。 非弹性散射:中子首先被靶核吸收而形成处于激发态的复合核,然后靶核通过放出中子并发射γ射线而返回基态。 弹性散射:分为共振弹性散射和势散射。 111001 100[]A A A Z Z Z A A Z Z X n X X n X n X n +*+→→++→+ 微观截面:一个粒子入射到单位面积内只含一个靶核的靶子上所发生的反应概率,或表示一个入射粒子同单位面积靶上一个靶核发生反应的概率。 宏观截面:表征一个中子与单位体积内原子核发生核反应的平均概率大小的一种度量。也是一个中子穿行单位距离与核发生相互作用的概率大小的一种度量。 平均自由程:中子在介质中运动时,与原子核连续两次相互作用之间穿行的平均距离叫作平均自由程。 核反应率:每秒每单位体积内的中子与介质原子核发生作用的总次数(统计平均值)。 中子通量密度:某点处中子密度与相应的中子速度的乘积,表示单位体积内所有中子在单位时间内穿行距离的总和。 多普勒效应:由于靶核的热运动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这时共振峰的宽度将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时峰值也逐渐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或多普勒展宽。 瞬发中子和缓发中子:裂变中,99%以上的中子是在裂变的瞬间(约10-14s)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瞬发中子;裂变中子中,还有小于1%的中子是在裂变碎片衰变过程中发射出来的,把这些中子叫缓发中子。 第二章—中子慢化和慢化能谱 慢化时间:裂变中子能量由裂变能慢化到热能所需要的平均时间。 扩散时间:无限介质内热中子在自产生至被俘获以前所经过的平均时间。 平均寿命:在反应堆动力学计算中往往需要用到快中子自裂变产生到慢化成为热中子,直至最后被俘获的平均时间,称为中子的平均寿命。 慢化密度:在r 处每秒每单位体积内慢化到能量E 以下的中子数。 分界能或缝合能:通常把某个分界能量E c 以下的中子称为热中子,E c 称为分界能或缝合能。 第三章—中子扩散理论 中子角密度:在r 处单位体积内和能量为E 的单位能量间隔内,运动方向为Ω的单位立体角内的中子数目。 慢化长度:中子从慢化成为热中子处到被吸收为止在介质中运动所穿行的直线距离。 徙动长度:快中子从源点产生到变为热中子而被吸收时所穿行的直线距离为r M 。 第四章—均匀反应堆的临界理论 反射层的作用: 1. 减少芯部中子泄漏,从而使得芯部的临界尺寸要比无反射层时的小,节省一部分燃料;

酯化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练习 (1)

酯化反应方程式书写专题练习 一、一元羧酸与二元醇的酯化 1、乙酸与乙二醇酯化: 2、硝酸与乙二醇酯化: 二、二元羧酸与一元醇的酯化 1、乙二酸与乙醇酯化: (完全酯化) (不完全酯化) 2、对-苯二甲酸与乙醇酯化: (完全酯化) (不完全酯化) 3、己二酸与己醇酯化: (完全酯化) (不完全酯化) 三、一元羧酸与多元醇酯化: 1、硬脂酸与丙三醇酯化: 2、软脂酸与丙三醇酯化: 3、油酸与丙三醇酯化: 4、硝酸与丙三醇酯化:四、二元羧酸与二元醇酯化: 1、乙二酸与乙二醇酯化 (1)、生成简单链酯(1:1)(乙二酸乙二醇链酯) (2)、生成简单环酯(1:1)(乙二酸乙二醇环酯) (3)生成简单链酯(1:2)(乙二酸二乙二醇链酯) (4)生成简单链酯(2:1)(二乙二酸乙二醇链酯) (5)生成聚酯(1:1)(聚酯纤维) 3、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酯化(生成涤纶树脂) 五、羟基羧酸的酯化(以α-羟基丙酸也叫“乳酸”为例) 1、分子内酯化(生成内酯) 2、分子间酯化(1+1)生成链酯 3、分子间酯化(1+1)生成环酯 4、分子间酯化(2+2)生成链酯 5、分子间酯化(2+2)生成环酯 6、分子间酯化(1:1)生成聚酯(聚乳酸塑料——在土壤中可自动降解)

《羧酸酯》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1、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它可以发生的反应类型有:(a)取代 (b)加成 (c)消去 (d)酯化 (e)水解 (f)中和 (g)缩聚 (h)加聚其中正确的组合有() A.(a)(c)(d)(f) B.(b)(e)(f)(h) C.(a)(b)(c)(d)(f) D.除(e)(h)外 2、由溴乙烷制取乙二醇,依次发生反应的类型是() A.取代、加成、水解 B.消去、加成、取代 C.水解、消去、加成 D.消去、水解、取代 3、硅橡胶的主要成分如图所示, 是由二氯二甲基硅烷 Si CH3 3 Cl Cl 经两种反应制成的,这两种反应是() A.消去、加聚 B.水解、缩聚 C.氧化、缩聚 D.水解、加聚 4、有机化合物I转化为II的反应类型是() A.氧化反应 B.加成反应 C.取代反应 D.水解反应 5、某有机物,当它含有下列的一种官能团时,既能发生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又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A.-COOH B.>C=O C.-OH D.-CHO 6、阿斯匹林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为:,则1mol该有机物和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 A.1mol B.2mol C.3mol D.4mol 7、物质组成为C3H6O2的有机物,能与锌反应,由此可知不与它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溶液 B.苯酚钠 C.甲醇 D.食盐 8、氯普鲁卡因盐酸盐是一种局部麻醉剂,麻醉作用较快、较强,毒性较低,其合成路线如下: 请把相应反应名称填入下表中,供选择的反应名称如下: 9、从某些植物树叶中提取的挥发油含有下列主要成分: A B C (1)写出A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类型(至少三种)_____________。 (2)1 molB与溴水充分反应,需消耗_______mol单质溴。 (3)写出C在一定条件下与足量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已知RCH=CHR′RCOOH+R′COOH。写出C在强氧化剂条件下生成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A与B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然放射现象、核反应和核能

学案正标题 一、考纲要求 1.掌握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等知识. 2.会书写核反应方程,并能根据质能方程求解核能问题. 二、知识梳理 1.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两者统称为核子. (2)原子核常用表示,X为元素符号,上角标A表示核的质量数,下角标Z表示核的电荷 数(原子序数). (3)同位素是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2.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某些元素自发放射某些射线的现象称为天然放射现象,这些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2)三种射线的本质: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γ射线是光子. 3.原子核的衰变 (1)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可分为α衰变、β衰变,并伴随着γ射线放出.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①利用射线: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应用于工业、探伤、农业、医疗等. ②作示踪原子. 4.核反应、核力与核能 (1)核反应规律: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2)核力 ①概念:组成原子核的核子之间存在的作用力. ②核力特点 a.核力是强相互作用(强力)的一种表现,在它的作用范围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多.b.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 m之内. c.每个核子只跟相邻的核子发生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3)质量亏损 ①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②质量亏损:原子核的质量小于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的现象. (4)结合能:克服核力束缚,使原子核分解为单个核子时需要的能量,或若干个核子在核力作用下结合成原子核时需要的能量. 5.核裂变和核聚变 (1)重核裂变 ①定义:使重核分裂成几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的核反应. ②铀核裂变: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一种典型的反应是生成钡和氪,同时放出三个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