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1

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1

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1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观察图片及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图二: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点三:

(3)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写出图一和图二有什么关系?

【答案】(1)A。

(2)可以从文章(会议)内容、(文章)会议名称、(发表)召开时间、召开地点、主持人等符合题意即可。

(3)图一是图二的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第一手资料,故选A。

(2)依据图片及解说文字我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信息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时间:1978年12月18日22日;信息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地点:北京;信息点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中心议题: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图二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图一和图二思想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港口城市。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材料二 1978—1992年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对比示意图

材料三 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自贸区实施范围19.7平方千米,涵盖郑州片区、开封片区、洛阳片区。其发展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努力将河南自贸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交通物流通达、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引领内陆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l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说说具有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我国达到怎样的开放格局。

【答案】(1)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2)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可知,其主要原因是毗比邻香港、澳门、台湾;有出海谋生的传统;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读图能力、识记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知识点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3.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从那时起,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不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阔史诗。请你根据史料,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思想解冻)

材料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而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1)材料一中"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什么?针对于此,当时中国掀起了一场怎样的思想解放运动?

(命运抉择)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开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意义。

(反思总结)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战略转变前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转变后,工作中心是经济

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即

‘两个凡是’的方针”可知"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依据材料二的“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起。战略转变前,党的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3)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是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终于动摇了“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路线,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循着这条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摘编自孙海涛《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材料二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特区是个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984 年,邓小平首次来到深圳,为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近 40 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 4000 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这样评价。

——摘编自《郴州日报》2018 年 5 月 22 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

(2)在推进对外开放过程中,1988年我国决定又将哪里建成经济特区?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0年—2016年深圳经济有什么变化? 深圳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对外开放"的认识。

【答案】(1)实事求是。

(2)地点:海南;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3)变化: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原因:经济特区的建立。

(4)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使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可知,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1988年,又决定在海南建立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第二小问,根据“特区是个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1980年—2016年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深圳经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80年设深圳为经济特区。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的“绿皮”内燃机车.像子弹头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夕,旧中国只修筑了铁路2.1万多公里;到2017年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铁里程

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以前,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30公里的距离,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有人用了一个比喻:“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数据显示,全区生产总值达290.05亿元,同比增长13.4%,是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铁路拉动着西部跟上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

(1)据材料和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交通有何巨大发展?

(2)据材料三,结合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概括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交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答案】(1)动力能源发生变化,由石油转变为电力,节能环保,动力强劲;里程越来越远;时速越来越快。

(2)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改善了青藏两省区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快了两省区的经济发展

(3)交通发展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缩短各地之间的时刻距离;促进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复兴号”标准动车组的出现和材料二“到2017年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铁里程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30公里的距离,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可以归纳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交通有的巨大发展有:动力能源发生变化,由石油转变为电力,节能环保,动力强劲;里程越来越远;时速越来越快。

(2)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结合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可知,青藏铁路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改善了青藏两省区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快了两省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等等。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交通发展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缩短各地之间的时刻距离;促进各地区之间人员的流动来推动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等等。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

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摘自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的打开了。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的讲话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步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转变,综合国力极大提升。

——摘编自吴思科《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材料四: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材料三和四均摘编自2018年12月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改革开放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我国改革开放是如何展开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举出两项即可)(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今天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答案】(1)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发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的呼吁。

(2)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步展开。

(3)逐步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转变;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

(4)理由:本问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如: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更不会有中国的明天。(答出任一点即可,意思相近就给分)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可知,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越拉越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发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的呼吁。

(2)由材料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的打开了”可知,我国改革开放先农村后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

(3)由材料三“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逐步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转变,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可知,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有:逐步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转变;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等。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40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更不会有中国的明天等。【点睛】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事

材料二从“烂泥地”到“领头羊”,28年时间,浦东经济总量从60亿元增长到965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0亿元增长到3938亿元;更重要的,通过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初步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机的发展软环境,触碰了改革开放40年来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看来,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上海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成功的案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我国对外开放历程中的相关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你认为上海的发展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案】(1)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2013年: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

(2)推动浦东的经济迅猛增长;有利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为改革开放提供成功案例;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3)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敢闯敢试、开拓进取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事”中1978年、1984年、1990年和2013年的重要事件,可知得出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2013年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

(2)根据材料二“浦东经济总量从60亿元增长到9651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0亿元增长到3938亿元”得出推动浦东的经济迅猛增长;依据“更重要的,通过建设自贸试验区等,初步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机的发展软环境,触碰了改革开放40年来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得出有利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为改革开放提供成功案例;再结合所学知识,开发开放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3)综合上述材料和探究,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从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等方面,可以得出上海的发展体现了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精神。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舆论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这次会议成功不了;这次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所给材料判断“这次会议”是指什么会议?

(2)谁在“这次会议”中发出中国的声音?他在该会议提出了什么方针?

(3)请简述“这次会议”成功召开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

【答案】(1)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

(2)周恩来;求同存异。

(3)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或国际威望。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国际舆论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这次会议成功不了;这次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指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的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依据所学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的阻挠和与会国家之间的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3)依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或国际威望等。

9.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是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名称是什么?对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

(2)图二中的人物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是谁?他在国际农学界获得了怎样的赞誉?(3)“两弹一星”和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分别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东方红一号(或东方红1号);钱学森(或邓稼先)。

(2)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3)“两弹一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钱学森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美国,并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教授。1955年冲破阻力回到祖国,积极投身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钱学森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依据所学可知,“两弹一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籼型杂交水稻的成功研制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材料二 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材料二中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3)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周年,习近平亲题匾额“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

【答案】(1)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3)1951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可知,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根据材料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可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