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

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

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
?——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大国防观”?
王达水

摘 要:科技与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力进步、装备升级、丰富物质基础,是导致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客观条件。二战结束以来的65年里,科技创新引起的工业革命已经实现多次划时代进步。美国拥有领先的现代军事装备与技术,是能够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客观因素。“三战”一旦爆发,直接遭遇灾难的,或将包括在美华人。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印尼对当地华人的血腥洗劫,依然是历历在目的惨痛的教训。超前并充分认识潜在危机,对捍卫国家利益与维护世界和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业革命、世界大战、装备、粮食、石油、铁矿

目 录
引 言
1. 两次大战前的全球科技经济形势比较
1.1 第一次工业革命
1.2 第二次工业革命
1.3 一战概况与装备
1.4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二战
1.5 第四、第五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2. 第三次世界大战进行方式思考与预测
2.1实体大战
2.2 新的实体战争
2.3商业大战
2.4文化大战
2.5金融大战
2.6资源大战
2.7人才大战
2.8科技大战
2.9产业大战
2.10 粮食大战
2.10 石油大战
3. 美国的优势与劣势
3.1 美国的优势
3. 2 美国的劣势
4. “俄、英、法、德、日”的衰退
4.1 俄罗斯的衰退
4.2 英国的衰退
4.3 法国的衰退
4.4 德国的衰退
4.5 日本的衰退
5. 中国的优势与劣势
5.1 中国的优势
5.2 中国的劣势
6. 结 语
后 记








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
?——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大国防观”?
王达水

引 言

世界大战是全球大多数国家同时参与的大规模战争。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大和平”时期,可是,局部战争从未停息,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朝鲜战争,有军事学者称之为是第2.5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世人已经热议了半个多世纪的话题,虽然令许多人早已听得不耐烦,但是,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学术研究或思想探索,依然层出不穷。一个道理,尽管“三战”始终没有打起来,但并不意味着最终不会发生。

关于战争的属性问题,简单地说,战争就是人类群体之间的武装冲突。这种冲突,其实也普遍存在于所有动物的同一种系内部,比如蚂蚁种群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奴役与压榨。冲突的动力其实都一样:利益的掠夺与捍卫、扩张与抗击。

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企图侵占或掠夺对方的土地、资源、财富等各种利益。

人类是地球上最具突出特色的动物,理由在于这是人类进化到能够创造并使用工具、发明并使用文字来

传承知识经验之后的自然属性。但是,人类不是食物链中的其中一环,却以天然食物链的每一环为食,从植物到动物,从细菌到昆虫,从飞禽到猛兽;从采摘到种植,从猎取到饲养……

人类的天敌,除自然灾害之外,人类自己是自己的天敌。也就是说,此族群是彼族群的天敌。因此,在领地及其附属的资源财富问题上,战争是人类必然的社会活动属性。

战争的动因:因贫困生存而抢劫开战;因富裕后贪婪扩张而开战(扩张,霸占更多资源);因富裕后的霸权与巩固而开战;因物资过剩寻求新霸权而开战;以力量不平衡不对称从而以强势掠夺而开战……

战争,就是一个利益集团对另一个利益集团发起的以致命为目的武装进攻,以及对方的武装反击。现代战争往往以国家利益集团为单位,也称之为军事战争。其武器装备,从人类远古时期的冷兵器,发展至当今时代的枪炮、舰船、飞机、卫星、导弹、核武器、粒子武器、激光武器、磁场武器等。

战争就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以武装暴力手段进行的围剿与掠夺,并伴随对方的反抗;战争是残酷的,是非理性的;战争是敌对双方权力人物与权力人物的智慧较量;战争的一个最根本特点:打得赢就是大哥。

战争的过程往往具有酝酿、准备、试探、对抗、实战、结束、谈判、利益分配等环节。
除军事战争外,战争早已扩展至商业、文化、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冲突与较量。

具体讲,世界大战是指全球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和人口众多国家以两个利益派别为阵营的全面军事武装对抗。

因此,人类社会总是伴随战争。战争的规模与武装拼杀方式,随着科技创新导致的生产力发展进步,以及物资财富的积累,而不断翻新。尤其是当重大科技进步导致工业革命里程碑式的进步之后,新的资源需求与占有和分配、过剩的物资财富、贪婪扩张的心态,必然伴随新的军事对抗与战争。

可见,发生世界大战的客观前提,是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丰硕成果和社会财富倍增导致的必然结果,能够看到这一点,对我们今天思考与分析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发生,可能于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规模烈度,如何让自己于不败之地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针对“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课题,本文从战争的基本属性、客观条件、世界经济军事格局、霸权者的心理追求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分析,仅供有兴趣者参考。


1. 两次大战前的全球科技经济形势比较

1.1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约发生于1760年—1840年间。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器并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开创了以

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迅速传遍世界。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创建出全新的产业,如纺织、印刷、采煤、冶金、机床、轮船、蒸汽机车等。随之而来,生产效率倍增,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劳动成果(商品),社会财富积累明显加快,新的工具不断创新进步,尤其是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也一并提升。也即:蒸汽机带动着纺织机、鼓风机、抽水机、磨粉机,造成了纺织、印染、冶金、采矿的迅猛发展,创造了人们以前难以想象的技术奇迹。之后,电灯、火车、汽车、照相机、电影等科技产品相继问世。

1.2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70年—1910年间。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主要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是电力和电动机的广泛应用,二是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三是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是工业自动化开始出现。当时,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研制和使用。1870—1900年间,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18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之后,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讯事业的发展尤为迅速。继有线电报出现之后,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化学工业的建立也是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应用与生产的一项重大突破。1867年,诺贝尔研制成功TNT炸药,1880年代又改良了无烟炸药,大大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1880年代初,科学家提炼出来了氨、苯等化学产品。大大的促进了城市生活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推动了一些老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和机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和发展。

1.3 一战概况与装备
1.3.1 一战概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Ⅰ,简称“一战”)发生于1914年6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具体位置在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

、印度洋、中东,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的战争。结果是:协约国获胜。大约15亿人卷进战争、6500万人参战、2000万人受伤、1000万人失去生命。

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俄国 、法国、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日本、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罗马尼亚、希腊、美国、中国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刚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就直接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不断增加;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行业的发展;战争对物资的需求旺盛,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1.3.2 一战新式武器装备
冲锋枪和机枪,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诞生的,并在一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坦克的诞生是一战武器装备的一个飞跃式进步。飞机的军事应用拓展了战争空间并提升战斗能力。潜艇的诞生让一战进入大海深处,具有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战术效果。化学武器开始出现,初步具备大规模杀伤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早期德国军队的服装和步枪

















1.3.3 一战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一战对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冶金业,军方需要更厚、更耐高温的装甲钢板,需要使用寿命更长的,更可靠的枪管(机枪);造船业,需要更大、速度更快的军舰,对发动机要求更高;无线电通讯,跨国界的战争,需要功率更加强大的电台;汽车,一战后,反应灵敏的军官,已经隐隐意识到了摩托化行军的长处;飞机,一战时已经有了比较原始的空战,制空权的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其它方面,后勤保障涉及到纺织、医疗、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等很多行业。

显而易见,发生世界大战的客观前提,在于人类的工业生产能力及技术,特别是通信和交通运输能力,能够让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参与到战争中来,通过战争实现对自然资源与财富的从新分配。也就是说,世界大战是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同时,通过战争对工业技术水平、各种装备的产量质量功能等形成强烈需求,随之而来导致科技创新与工业生产的划时代进步。

战争与科技进步实现双向促进的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伴随的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残酷的进程。















1.4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二战
1.4.1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40至1960年间,发端于美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标志:以原子能、卫星技术、航空航天工业、大型舰船、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为代表,同时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推进,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

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
“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技术科学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高速化”等突出特点。还具有军事技术率先突破,然后带动民用技术应用与进步的重要特征。

这次工业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有学者认为:“科技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观动因之一,是决定战争演变的制衡力量;而二战使许多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形态,成为战争的工具,同时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远意义并揭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的科学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产婆。”

1.4.2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发生于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最后以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进而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凶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
反法西斯国家:美国、英国、中国、前苏联、法国、加拿大、波兰、南斯拉夫王国、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47个国家。

二战期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

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财产付诸流水。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7374842.html,/image/f6428f8f692859e4503d9240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技术科学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群体化、科技社会化、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高速化”的推动与发展里程碑。其中,一战时出现的坦克、飞机、毒气等新式武器和战术,在二战时逐步成熟,比如:坦克集群在航空兵掩护下进行大纵深突击、两栖登陆、特种作战、伞兵进行敌后穿插、机械化运动战、城市巷战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考验中,技术上出现了惊人的发明和改进,新式武器层出不穷。例如无线电引信,“锥形装药”、火箭筒(反坦克火箭的原型)、无后坐力炮、火箭以及伴随出现的炮火瞄准和控制方面的改良。机动军用器材、快速坦克、自行防坦克火炮和其他越野车辆的广泛改进与结合一起,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强了机动作战的能力。

二战时期中的经典武器有:
A:枪支
美国汤姆逊冲锋枪、M1卡宾枪、M1加兰德步枪、勃郎宁自动步枪、M3冲锋枪、斯普林菲尔德步枪、M1911手枪。德国MP40冲锋枪、MG-42机枪、Karl-98步枪、STG44自动步枪。前苏联PPsh-41波波沙冲锋枪、莫辛纳甘步枪、毛瑟1930自动手枪(李向阳用的那种)。英国司登冲锋枪。


B:坦克
美国谢尔曼坦克。前苏联T-34主战坦克 、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德国豹式、虎式坦克 、虎王坦克。英国丘吉尔坦克。




C:战斗机
美国P-40、P-51、P-38(击落山本五十六)、英国喷火、前苏联LaGG-4及MiG系列、小日本零式、德国梅式109、262。






D:轰炸机
美国的B-17 B-25 B-29、英国的兰开斯特、德国斯图塔俯冲轰炸机、容客87俯冲轰炸机。



E:战舰
主要有美国的依阿华级、华盛顿级战列舰,黄蜂号、企业号航母等。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各种特种潜艇。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U艇。




二战期间汽车产量:
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嘎斯”等军用汽车343624辆。美国援苏的军用汽车和卡车就有501660辆。其中包括:77972辆吉普车,151053辆一吨半军用卡车,200662辆两吨半军用卡车。在二战后期,这些军援卡车在运送作战物质和兵员方面,比苏制卡车发挥的作用更大。




二战中德国出了不少好武器,比如虎式豹式坦克、P40P38冲锋枪、V1V2飞弹、BF109战斗机、ME262喷气战斗机、多拉卡尔大炮等都是精品。精度好威力大,性能可靠,缺点就是质量好了产量却始终上不去。虎式坦克的最高月产量不到100。ME262喷气战斗机性能非常优异,据说在空中只被击落过

一架,但是只造了几百架。相反,苏联的东西性能虽有差距,但是产量惊人,T34坦克整个二战中造了十万零三千四百辆,波波沙冲锋枪制造了八百万支,各种口径的迫击炮超过三十万门,巨大的数量优势弥补了性能上的不足。

第三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科技和生产能力的全面发展,直接效果是化工、采矿、冶炼、橡胶、药品、粮食、布皮(服装、鞋帽等生活用品)产量猛增,同时伴随武器装备性能、质量、产量全面提升。随之而来,发达国家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因此,强实自己、打压对手,贪婪的军事扩张主义抬头,从新瓜分世界,建立各自新的殖民地的野心在发达国家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而爆发。











通过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历程,以及伴随的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显而易见,当人类的科技进步导致社会生产力划时代提升之后,随着各类产品总量的累积与对自然资源的强烈需求,新的军事霸权与扩张思潮必将重新高涨,发生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也许,人们要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第四次和正在进行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其间已经走过了65年,为什么世界大战始至今终没有发生?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探寻抑制大战的要素与平衡条件。事实上,二战的结束主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当时德国的东部战线超越了自己的军事承受能力,特别是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最终惨败给了前苏联,之后,著名的罗曼底战役,更是让德军遭遇毁灭性打击。二是以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为标志的决定性战役,关键在于是美国首先掌握了原子弹技术。鉴于德国与日本分别元气大伤,以美国为中心的“美、英、中、法、苏”等联合起来的盟军随之大获全胜,德国工业和科技能力与科技人才,随之而来主要被美苏两个大国瓜分,日本被美国独自统领。

原子弹当时为什么要丢在日本而不是德国,理由不外乎两点:
第一,原子弹导致的核灾难与核污染究竟有多大危害,是美国需要兼顾的。日本是地理上孤立的岛国,特别是海边城市,作为原子弹实战实验地比较合适。

第二,美国距离日本距离太远,何况中间隔离的是太平洋,为了战后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实现,需要对远东地区及时进行超前军事布局,同时也是对珍珠港被日军偷袭报一箭之仇的最好方式,进而对美国国内是一个很好的交代。
因此,把原子弹丢在日本是美国最理想的选择,具有一石多鸟并尽快结束大战夺取全胜的功效。

二战结束后不久,前苏联拥有了原子弹;50年代初期的朝鲜战

争,美国在军事上损失不轻,国内经济等社会承受能力,不足以让代价惨痛的朝鲜战争持续下去;60年代中国也拥有了自己独立开发的原子弹;60、70年代间,美苏开展了以核武器为标志的军事竞赛。核武器让世界充满危机,但也换来相对和平稳定的大局面。

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第四次和正在进行的第五次工业革命,目前为止,世界大战依然没有发生。但是,大战的危机因素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正在不断积累和酝酿,尤其是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及其延续效应,就更是大战可能随时爆发的敏感点。

1.5 第四、第五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世界大战
1.5.1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60—1980间。工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新成果有:电子计算机、电视、核电站、卫星、载人宇宙飞船、高速铁路以及家用电器的技术进步与普及等,是工业化全面提升的时代,是发达国家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时代,是中产阶级广泛形成的时代,是以半导体材料的发明为标志,以“二极管、三极管”引导的电子产品新时代。
军事方面的主要新成果主要有:中远程导弹、多弹头导弹、核潜艇等。

1.5.2 第五次工业革命
第五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80—2010间。工业技术方面的主要新成果有:航天飞机、飞船、新能源(风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生物技术、新化工技术、纳米技术、杂交技术、基因生物工程、数控机床、手机(个人通信系统、设备)、个人电脑、激光照排、数码影像技术、电子信息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购销)等,是以微型计算机为标志(个人电脑),以知识爆炸、激光技术、网络信息引导的数码产品新时代。

武器军事方面的主要新成果有:精确至导、无人飞机、预警飞机、石墨炸弹、中子弹、全球定位系统、隐形飞机、隐形舰艇、反导弹系统、激光至导、激光武器、磁场武器、全球精确打击系统、网络军队、太空部队等。


可见,经过第四、第五两次工业革命后,人类科技进步发生了新的划时代飞跃。尤其是持续至今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在知识爆炸时代的创新型科技成果与普及型产品更是层出不穷。显然,美国这个科技能力全面领先的国家,无疑已拥有绝对发言权,特别是霸权。

第六次工业革命,将以磁场(磁力线)能源的开发应用为里程碑,是人类文明的新纪元。率先突破者,将掌握发展进步的绝对主动权。

1.5.3 第三次世界大战
发生于2008年的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因美国雷曼银行的倒闭,从而引起美国华尔街金融体系的连锁反应,然后,危机波及全球。危机直接导致全球产业停滞不前,消费不力,企业大量解雇员

工,失业压力倍增。

这场危机,是自1929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之后的最大危机,其灾难性比上次更加严峻。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华尔街金融大亨贪婪与霸权的结果,目的是输出危机,转嫁灾难于别国,从而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洗劫别国财富。并且,美国10%的高失业率,恰好能够为发动战争提供最直接与最需要的兵源。

从产生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综合要素看,这样一些特征值得注意:科技领先、产业进步、物质丰富、扩张思潮、贪婪主义、金融经济危机、企业倒闭、大量失业……

2009年以来的韩朝军事紧张局势、目前危机四伏的伊朗,都及其可能成为世界大战爆发的敏感点。其中的奥妙,或许取决于大国间的“政治、外交、金融、经济、军事、科技……”博弈,或许取决于美国对各个击破的思考,或许取决于围剿中国的最佳时机。让中国崛起,这是美国绝对不会接受的,甚至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因此,压制、压榨、金融经济围攻、贸易壁垒(大战)、分裂、围剿、军事打击等,都是可以感知得到的。

面对世界当前科技、金融、经济、产业、社会、政治等格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客观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世人不可麻木不仁、掉以轻心。


2. 第三次世界大战进行方式思考与预测

战争就是武装冲突,目的在于掠夺资源与财富。如果不进行面对面的武装冲突,就能够实现掠夺资源财富的目的,实际上就意味着战争的强势一方,已经直接进入到了目的层次。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知识爆炸”时代,以及“信息时代”在本世纪的开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生了划时代的发展进步,世界大战实际上已经以多种形式同时进行,只是恰恰还没有爆发面对面的全面大战而已。

2.1实体大战
实体大战是以军事对抗的武装冲突,1945年之后,尽管始终没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但是,局部区域的战事总是不断。其中,比较大的战事主要有50年代的朝鲜战争,60年代的越南战争,70年代的第四次中东战争,80年代的两伊战争,90年代初期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攻打伊拉克),21世纪初期的第二次海湾战争(美国再次攻打伊拉克),近年来的阿富汉战争(美军进入阿富汗反恐)等。

100年来,每一次战争都有美国强大军事力量的主导作用,甚至可以说,几乎每一次大的区域性战争都是美国直接或间接发起的,并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只是美国代价最为昂贵的朝鲜战争或许比较例外。尽管当时美国并不显得取得了什么实质性胜利,但是,却耗费了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强大的振兴力量(人力、财力、物力)。随之而来,美国于

战后驻军韩国,进一步控制日本,牵制中国,为美国新的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的超前发展,赢得了机会和时间。

朝鲜战争是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多国部队对中国军队的军事比拼,有军事家曾经戏称那是第2.5次世界大战。不仅如此,美国又在60年代在中国西南面发起越南战争,进一步耗散了中国的精力,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力提升再次构成拖拽效应,好在中国那时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否则,战火或许早已燃进家园。

2.2 新的实体战争
世界大国间新的实体战争,必将超越过去的方式,是一场核武对核武、火箭对火箭、导弹对导弹、卫星对卫星、网络对网络、激光对激光、生化对生化、政治对政治的全面战役,不打则已,一旦开打,谁输谁赢都难以预料,也不仅仅是大面积的生灵涂碳,而是整个地球环境的毁灭性灾难。因此,战争双方都在克制,强势的那方甚至是在寻求新的利益侵占方式。

2.3商业大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步。即有生产分工、利益分享,更有贪婪侵占的动机与危害。是以资产大国、金融大国、科技大国、工业大国对弱小国家的劳动剥削为特征,以牺牲弱国资源与环境、压榨廉价劳动力为目的的,新的财富掠夺方式。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以高价位的高端科技产品,大量换取“低附加值”民生产品为交易方式的所谓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控制产业链、控制定价权、控制地区稳定的非对称式交易。是品牌优势、垄断优势、资金优势、渗透瓦解优势、削弱并消除当地民族工业的商业大战。世界工厂并不等于世界第一,只是付出代价而获得一定发展进步的一次机会,因此,必须冷静思考,万分把握,做好后备,随时迎接较量。

2.4文化大战
文化大战是现代战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在于宣扬西方强势国家的文化,比如民主自由、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投降主义、卖国主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等等。随之而来,削弱与消除民族主义、传统文化、自信心。其中当前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关于国家在民众心目中地位的舆论撞击。

即:中国速滑队员周洋(18岁)于2010年2月25日于加拿大温哥华冬季奥运会获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金牌冠军后,激动不已的她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拿了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首先肯定会让自己更有信心,也可以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一点。”家贫出孝女,周洋这一番真诚实在的话语,令电视机前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周洋即兴的获奖感言,并没有首先感谢国家,而是感谢自己的父母。对此,被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在今年“

两会”期间公开批评。即:3月上旬,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分组讨论,在谈起有运动员夺冠后感谢父母的话题时,于再清说:“小孩儿有些心里话没有表述出来,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他表示,要加强运动员德育教育。

于再清官员一席话激起千层浪,在网友热议冬奥冠军被体育总局批评的同时,各路名嘴也对此事件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想。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对于一个90后的小姑娘来说,要求未免太苛刻了。

针对周洋事件,最具影响力的评论,是央视名嘴白岩松撰文表达的观点:“‘先爱国再爱父母’像是人为制造的一句话,稍正常一点的官员不该这么没素质。周洋刻苦训练,奋勇夺冠,爱父母,就是对这个国家的爱,但不必说出来,话太大,往往显得不真实。而真实的百姓越多,这个国家越可爱。”

显然,周洋的获奖感言不可指责。白岩松的评论也没有错。但是,问题的焦点,在于象白岩松这样著名的媒体人物,是否应该在媒体上趁热公开评论这件事。

既然著名人物白岩松都这样评论了,间接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你爱国没有错,你即使不爱国,这也没有错。试想,当“不爱国也没有错”的思想观念一旦通过名人之口从媒体上公开散布开来,对国家民族和大众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

关于对国家的认同问题上,白岩松于2009年在美国拍摄专题片《岩松看美国》时,向耶鲁师生发表了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演讲,演讲中有如此“精彩”的言论:“1968年(文革时期),中国与美国的距离非常遥远,不亚于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然而,众所周知的是,那时的中国是已经拥有原子弹多年,其综合国力与美国的距离,难道竟然如白岩松本次演讲所说的“不亚于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事实是从那时起的历届美国总统,也从不敢小看拥有原子弹的中国。

显然,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大战,已经渗透得很高深了。因为我们的一些著名人物都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认同方式上,都已经产生了显然偏见。

没有国,哪来家?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一个可以不热爱自己国家的民族,难道会有很强大的生命力?

面对周洋获奖感言事件,周洋的爱国之心,其实就在获得冠军的当即,在接受媒体采访之前,周洋就已经充分表达。因为她获得冠军的当时,就已经高举中国国旗在比赛场里绕场欢呼。因此,无论是国家体育总局官员、媒体著名评论员、社会各界人士,都应该以这个焦

点而肯定周洋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进而引导整个社会及国民对国家的认同与敬爱。而不应该表现为在“高举国旗绕场欢呼”之后发生的,因“获奖感言”之表面现象而争论不休的,实际是背离国家民族的思想意识。

可见,周洋事件上高级官员于再清表现出来的,是显然的素质与能力问题。而无比聪明的央视名嘴白岩松所表现出来的,显然就不是素质与能力问题这么简单。因此,媒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播对国家的非认同感,是国际文化大战的硝烟弥漫。进一步地,类似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值得高度警惕。

文化大战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在于对英语的崇拜。首先是高考把外语同汉语一样定性为(3+X)的主科之一。可是,我们的孩子学了近十年的英语,当一到英语国家就发现,原来辛辛苦苦学的英语,其口语竟然没有当地的傻瓜讲得好。

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花费了许多的时间、精力、资金。可是,一些外语过了四级甚至是六级的学生,其汉语的写作表达能力却很不理想,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其次,各类职称评定,必须具备一定级别的外语能力,难道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真的需要外语能力?难道在中国技术体系下从业的一般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具备什么等级的外语水平?

中国人对外语崇拜已经到了迷信的状态,其最典型案例,就是《疯狂英语》老板李杨组织学生集体向老师(英语)下跪的顶礼膜拜活动。如此外语崇拜,显然是一种文化侵蚀,具有麻痹思想、削弱自身优势发挥的潜在作用。


李阳疯狂英语现场(2007-09):全体学生跪下给老师们磕头

文化大战的另一个典型案例,是“灰太狼”正在误导中国文化。“灰太狼”是新编少儿动漫电视剧《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男一号,因为其在故事中的种种滑稽可笑,进而被人们记忆。不仅如此,“灰太狼”正伴随着电视剧的走红而走红,特别是还专题出现在央视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
故事中灰太狼滑稽可笑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煞费苦心地抓捕那个叫做“喜羊羊”的小绵羊作为美餐,可总是不能最后得逞。二是抓捕过程中丑态百出。三是对老婆百依百顺,但始终不能将喜洋洋烹饪成美餐博取老婆的欢心。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一号,却被一些媒体和姑娘们称颂,说什么“嫁人就嫁灰太狼”。可见,灰太狼对中国当前文化已经形成严重影响与误导。

一是形象误导。首先是灰太狼角色的人物色彩灰暗,其次是像貌丑陋,然后是体态扭曲。这样的角色竟然被吹捧,可见,灰太狼已经误导我们的文化与人们正常的思维。
二是能力误导。上帝已经赋予他

天性,可是他却连一餐美食都挣不到,甚至是接二连三地连到手的美食都守不住的家伙,他还有什么生存的能力?这样的角色竟然被吹捧,可见,灰太狼已经误导我们的文化与人们正常的思维。
三是智力误导。狼是羊的克星,是大自然的属性之一,可是,“灰太狼”这条狼竟然连一支小绵羊始终都对付不了,显然他的智力已经不具有狼性。这样的角色竟然被吹捧,可见,灰太狼已经误导我们的文化与人们正常的思维。
四是观念误导并麻痹大众。显然,故事中以灰太狼为代表的现代狼的狼性已经退化,他们已经无法吃到羊了;或者说是现在的羊已经高度智慧了,再狡猾的狼都不足以征服他们。然而,环顾四周冷眼瞧瞧,C型包围已经形成。可见,灰太狼已经误导我们的文化与人们正常的思维。
狼就是狼,羊就是羊。狼是羊的克星,这是大自然的意志。可是,我们的作家却要故意违背自然规律,其内心的意图,除了是意淫之外,不外乎就是要企图扰乱人们的注意力、模糊人们的视野、麻痹大众的辨别能力。进一步地,与其说他们是自我安慰,还不如说是在为虎作怅。
正如戴旭所言:“看不到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我们当前的文化,正在经受一些非理性的或者说是一些人居心叵测的误导与侵害,可是,我们大家却默默无闻地接受着,一些人甚至还主动成了别人的帮凶,这后果太沉重并太不可思议……
“灰太狼”不应该是中国今天的文化值得推崇的,更不应该是我们的孩子们需要的一个精神支撑,哪怕是暂时的。
“灰太狼”热爱自己的家人,这没有错。可是,“怕老婆”就是他的不对。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是他显然的能力缺陷。这样的角色如果是女孩子们推崇的偶像,这对中国的男孩子不公,对中国的未来不利。
女人应该崇拜英雄,男人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英雄,这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中国男人中的英雄其实遍地都有,比如今年春节前从珠三角出发的那10万摩托车骑手,或携妻,或带子,或搭友、或独行,寒冬腊月里,跨省飞骑上千公里,甚至是数千公里,就为一定要回家过年!难道他们不是英雄?难道他们不是中国力量?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奋力拼搏,恰恰就是最需要与最及时地发现和讴歌这些最普通的英雄气概。

同样是动漫少儿电视剧,同样是以动物为对象,中国的“灰太狼”与美国的“狮子王”,题材和境界怎么差别就那么大呢?我们的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更加阳刚些的文化?我们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撑?
一个崛起的中国,究竟还差了点什么?

文化大战不可忽视的一个

主要焦点,目前已经发展到一些人物不断地通过网络高唱西式民主战歌。可是,当面对一些重大国计民生问题之际,他们反而不闻不问,始终保持着沉默。显然,这些人鼓吹的所谓民主,其实是在为自己集团利益的叫嚣,具有企图颠覆国家社会的叵测居心。

综观全球,凡是推动西式民主的非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大都举步维坚:印度、泰国、巴基思坦、伊拉克、乌克兰等是显然的案例。以民主为幌子,通过颜色革命对别国搞分裂,是美国一贯的伎俩,《中情局十戒》就是他们赤裸裸的手段。

关于美式民主,也许,人们要拿日本、韩国的经济进步来说事,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日韩始终是被美国控制着的。日本被美国泡沫经济围剿后,不仅近20年经济停滞不前,并且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政治核心;韩国与朝鲜严峻的军事对抗,后果怎样,难以预料。这些事实都是不可回避的明证。

文化大战的根本特点,一是来自外面的干扰与进攻,往往是隐蔽的、循循渐进的。二是自身自觉或不自觉的退化与弱化。走出误区,方能转危为安。

2.5金融大战
金融大战与武装冲突比较起来,是杀人不见血的战争方式。其对资源与财富掠夺的同时,还一并将对方至死地而后快。其模式主要有:
第一,推销强势美元地位,全球贸易统一由美元结算,美国座收鱼利。
第二,制造金融陷阱,导致金融危机,转移经济危机,绞杀别国财富。
第三,制造贸易摩擦、实施产业控制、进行高科技前沿争夺。
第四,致使他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银行过度介入证券市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职能重叠,银行收益减少,坏帐窟窿增大。
第五,推动高房价、高股市、高风险投资,逼迫他国宏观经济失控。
第六,推行金融自由化,在别国货币升值前,大量热钱潜入,加速形成经济巨大泡沫,热钱见高套利,然后外逃,导致当地货币严重贬值、产业破败,随之而来,低价收购优质企业。
第七,制造高价石油,促使制造国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扼制成长型企业发展进步。同时,搅乱他国价格体系,制造经济危机。
第八,美国用他国购买美国国债的钱,转而用于购买他国优质企业股份,进而巧妙实现经济扩张。其本质,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用你的骨头熬你的油。
第九,制造货币陷阱。即:人民币升值,出口能力下降,就业压力提升,此刻他们套现退出;人民币不升值,出口贸易继续大量顺差,他就压迫你继续购买不一定保值的美国国债,并且不卖优质企业或高科技产品或尖端军事装备武器给你。因此,即使贸易顺差,你也不会获得什么实在的利益。货

币升值你难受,货币不升值,低价格榨取,你同样难受。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009年5月24日报道说,中国已经掉进“美元陷阱”,只能将大部分日益增加的外汇储备不断注入美国国债市场。

据近期权威信息:“美国有2000万人(0.2亿)失业,中国有2亿失业人口。”当这个信息于本月中旬在媒体公布后,人们几乎都没有看清问题的实质。什么意思呢?因为美国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失业率较高(2009年领取过失业救济的人数创新记录,达到2000万人,年终失业率为10%),美国强行认为是中国操作人民币汇率造成的,他们说是低价格的中国产品,挤占了美国大量的就业岗位。因此,美国从舆论的角度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要求汇率被低估40—50%的人民币迅速升值,并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的自由兑换。否则,言下之意就是美国或许就只有对中国开战。既然如此,那么,2000万人(0.2亿)与2亿人的失业大军相比,谁会怕谁?

事实上,美国的民生工业早已空心化,因为当地工资成本高导致生产利润太低,甚至赚不到钱,民众生活必需品的大多数只好从国外进口,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衣帽鞋玩具、普通电子产品等)是他们的首选和必需,也是其富裕生活的基础。但是,价廉物美的中国民生产品,中国付出的是广大人民低廉的劳动代价和环境代价。同时,中国出口产业的50%是加工贸易,这其中的60%是外企与外企合作的出口贸易,因此,中国出口贸易的代价里面,还包含被外企赚走了的那部分巨大利益。

2009年畅销书《中国不高兴》对美国是这样评价的:“不想干活,还想住大房子。” 显然,美国从来就是这样,榨取了别人的廉价劳动,还要以种种理由和方式限制别人的发展进步,借以维护自己的绝对霸权。

关于汇率,一方面,美国一些金融大亨们目前正在赌人民币升值预期。另一方面,美国强烈要求中国开放汇率市场,实现浮动与自由兑换。再一方面,大量外来热钱早就以人民币方式进入或潜入中国,一旦人民币较大升值并实现可自由兑换,那么,热钱将立即获得增值利益,之后,通过自由兑换,他们趁高换取比来时多的美元而退出。再往后,他们就想方设法乘机制造通货膨胀危机局面(比如,近年来外资控制的“油金龙鱼”食用的两次涨价,就是典型案例),暴炒人民币贬值,一旦贬值形成事实,甚至是巨大贬值,他们就会低价大量卖入,然后再拉高出货。如此两进两出,中国财富或许就将被洗劫一空。前苏联的轰然倒下,其被削弱了的金融抵抗能力是致命点,对后来者是典型的前车之鉴。金融战争就是以这种没有硝烟的残酷方

式进行的。

显然,坚守人民币汇率政策,坚守货币兑换现行方案,实行人民币缓慢升值,是对中国经济最根本的捍卫。进一步地,如果改目前外汇“强制性结算”为“按一定比例结算”,或将是可以探索实践的化被动为主动的有利方式之一。

的确,人民币不升值,低价格贸易,代价不小。人民币升值,热钱进行金融阻击,风险更加巨大。因此,如何跳出美国金融陷阱,如何摆脱美国金融经济围剿,是中国经济真正强大的历史性转折点。

2.6资源大战
中国是世界工厂,资源需求巨大,其中以石油、铁矿石最为突出。比如,目前刚审判完毕的,涉及澳大利亚力托铁矿石公司前高管胡世泰等4人的“商业行贿受贿”案,凸显资源大战硝烟弥漫的特点。

事实上,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铁矿石资源上的一定进口,是以冶炼对环境的付出而代价更加昂贵,同时伴随着廉价劳动力对世界作出的贡献。因此,与高价进口铁矿石资源的那点利益相比,已经显得微不足道。

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前,石油是25美元一桶。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之后,石油价格于2007年被推高到147美元一桶。然而,作为世界工厂的我们,其大约一半的石油需要进口,可是,世界许多大石油公司都被美国拥有与控制,而且国际石油交易是用美元结算的。因此,即使石油价格偏高,美国可以自己补偿自己。恰恰中国在高油价下的经济损失与高油价下的综合压力,只能自己承担。

稀有矿石方面,国际社会联手压制价格,我们在低价出卖稀有矿石之际,同时伴随环境污染的代价。好在近年开始限制稀有矿藏的开采与统一定价,被动局面才有所改变。

显然,从产业链的低端开始,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商战,就从来就没有对我们客气过。

2.7人才大战
美国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家,一是注重培养环境和培养方式,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注重思维拓展,注重实践与创新。二是注重在全球吸纳,始终持之以恒。

比如,二战结束时,德国科技人才的大多数,都被美国抢先接收、转移、优待、启用、发挥作用。再比如,30年来,美国在中国各著名大学,每年以收割机方式挖掘了大量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

美国吸引世界一流人才的魅力主要有六:一是高薪。二是认可与尊重。三是提供项目与机会,给予成就感。四是鼓励一切创新,推举学科带头人。五是能者上、雍者让,不养懒汉,不养闲人。六是以“科学无国界”之学术文化进行思想引导与圈定。

相比之下,我们的人才观念有些落后。比如,那个研究了多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全文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7374842.html,/china/57400/201002/28/57400_101167953.htm),依然不乏长篇大论、操作性不足等缺陷。特别是一些具体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用文件来贯彻文件”,“用规定来落实规定”。既然是“中长期规划纲要”,方方面面,要么粗线条就粗到底,要么就弄出具体的可操作性,两不靠,必然很尴尬。

显然,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依然在拷问着我们的人才观念与发展步伐。

2.8科技大战
科技大战主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各项新技术首先用于军事。比如,现在的手机,就是朝鲜战争中美军移动式语音通话设备,在更新淘汰后逐步转入民用的。再比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美军导弹至导系统的民用转移,并且在民用中时时刻刻都不乏是广泛的军事、金融、经济、商业等情报的信息来源;二是各类尖端技术,在于梯次超前研发与制造,适时形成合理的产业规模,高价格控制,市场引导,赚取高利润,同时始终走在技术最前面,并引领发展方向。
科技大战的根本,在于人才大战和科研环境的优化,科技资金的投入与保障,科技孵化器的筛选与促进等。

2.9产业大战
一方面,通过“合资、入股、技术加入、强势收购”等手段,对他国优质企业进行主权侵占,甚至是彻底占有与控制。目前而言,国内约三分之二优质企业已经有西方经济势力强大的产权介入,可是,美国却始终不许中国购买美国的优质企业。

另一方面,阻碍或限制创新型产品或创新型企业成长,是产业大战突出的一个主战场。比如,对中国“运十”大飞机的毁灭性打击,对中国洗涤行业的全面清洗。再比如,“美国搭乘中国火箭发射他们的卫星,结果火箭一上天就爆炸,对中国高成功率运载火箭的声誉造损害,美国却拿了保险走人,可是他们的卫星发射前以保密为由坚决不让我们看,谁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什么,是卫星还是炸弹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坚定地倡导的共赢理念是:“全球化潮流是不可回避的,全球性投资、全球性市场、全球性技术的转移必将造福全球。” 事实是,他们的确在全球投资,在全球高价销售他们淘汰的技术、产品、装备、军火、以及次贷危机。

2.10 粮食大战
近年大家都已知道,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句经典名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美国的生物转基因农业科技,已经制约着巴西、阿根廷的粮食生产,目前正在想方设法向中国渗透,其中典型案例,就是传统的东北大豆的种植已经被美国转基因大豆取

代。

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与国外转基因品种没有关系,这是许多年的事实早已证明了的。2007年粮食总产量就已过5亿吨,人均粮食已超400公斤/人年,口粮问题早就不在话下,这其中还包含着一定范围内耕地撂慌的情况。

因此,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一要始终绝对拥有自己的种子体系,二要实现可耕面积的全面耕种。在18亿亩耕地红线前提下,除去油料蔬菜种植面积,除去各种灾害影响,如果以10亿亩耕地面积计算,以亩产500公斤的规模(这是现在很保守的技术能力),年产就能达5亿吨,中国的粮食自给自足,因此有绝对的保障。因此,排除外来转基因粮食的侵袭与潜在危害,掌控自己国家的粮食产供销命脉,具有与战争一样同等重要的意义。

大面积干旱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的灾害。如果主粮进行大面积外来转基因品种的种植,其潜在的对环境和种植体系等方面的持续性永久危害与被动性,与大面积干旱导致的灾难比较起来,更加贻害无穷。

来自美国的转基因粮食种植,无疑是美国正在对其他国家发动的一场隐蔽性极强的粮食战争。中国务必需要高度警惕、全面防范,务必杜绝一切不利的、被动的、不可恢复的灾难性后果发生。

粮食油料问题不仅在于总产量,更在于种植技术、品种、规模、多样性、土地自然适应性、化肥农药、加工企业、食品安全、市场经营与把控等等。一旦片面追求局部利益、甚至放弃一定主权的话,灾难性的后果将是必然。阿根廷、巴西的粮食种植,遭遇美国转基因粮食战略进攻与危害的前车之鉴,以及美国转基因大豆在中国东北的种植后果,足以让我们百倍警惕。

国家整体性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与防患于未然,是与“国防基础、经济大堤、金融篱笆”同等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绝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要被方舟子之流的“美国鹦鹉”一而再、再而三地忽悠。

2.10 石油大战
美国在世界积极实施石油战略方面,一是让石油巨商直接到产油国开发石油,为自己的能源需求提供保障。

二是以美元进行石油国际贸易结算,并可通过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平台拉高或压低石油价格,控制国际生产成本,进而掌控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比如,近两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起伏跌宕,从2007年1月初的每桶50美元,暴涨为2008年7中旬的147美元,在为难中国的时候,却让俄罗斯经济乘机受益,顾此失彼,不得已之际就及时压低交易价,暴跌到每桶32美元左右,后又拉到每桶70美元左右,近期石油期货交易达84美元/桶。

三是制造产油国间的矛盾,比如激化伊朗与伊拉克的矛盾,直至80年代

发起持续多年的“两伊战争”。再比如,暗地里鼓动伊拉克袭击科威特,进而向伊拉克发动了两次海湾战争,随之在伊拉克建立起美国的间接统治地位。

四是通过军事手段控制国际石油运输通道,比如驻军也门,进而控制红海亚丁湾海上通道。再比如,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名,进军阿富汗,进而从军事上限制西亚往东亚的石油陆地运输方案。


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以及维护霸权与再掠夺。当暂时不需要实体战争,就能实现这个愿望,特别是通过其他合法的、隐蔽的、没有硝烟的方式,就能实现掠夺目的,那么,面对面的大规模军事冲突就可延缓,至到必须用它来获取财富与霸权的时候。



3. 美国的优势与劣势


3.1 美国的优势
美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多方面优势,主要与他们的思想观念分不开。

3.1.1 美国的国土优势
美国面积 962.9091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位于世界第四。其中,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

美国河流湖泊众多,水系丰富。北东南为平原,西部为山间高原,矿产资源丰富。美国的农业、矿产和森林资源丰富,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用地 ( 耕地和牧地 ) 约为4.3亿公顷 ,占地球全部农业用地的10% 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粮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1/5。

矿产方面,铁矿石、煤炭、天然气、铅、锌、银、铀、钼、锆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战略资源如钛、锰、锡、钴、铬、镍等则主要依赖进口。煤炭的总储量为 35996 亿吨,石油总储量为 240 多亿吨,天然气储量为 56034 亿立方米。拥有18亿公顷的森林,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1.5% 左右,主要树种有美洲松、黄松、白松和橡树类。

美国国土横跨整个北美大陆,两边都是大洋,出海口选择非常多,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从国家安全角度都有利。

美国周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可以说独霸美洲大陆,发展不会象中国这样受到监视和钳制。

美国人口约3.07亿,远远少于中国,相应的自然资源不比中国少,因此,美国显得资源丰富。显然,地大物博并人均占有量高,是美国最根本的国土优势。

3. 1.2 美国的人口优势
美国具有包容性,民众来自世界各国及不同种族,当然,大多数来自欧洲。他们发展出全新的美国式文化,人们顺应美国风俗,遵循传统与法制。
美国人口过3亿,农业人口仅仅约占3%。因此,人口优势表现为:不仅具有当前产业劳动力资源和后续劳动资源,更是具有军事兵力资源。
美国国民受教育条件较好,教育环境宽松,注重能力培训和创新观念的培养。

3. 1.3 美国的

科技优势
20世纪末以来,美国在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科技领域,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美国2001年在研发方面的费用支出为265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总额的40.6%,几乎与紧随其后的7个最富裕国家的研发支出总额一样多。

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科技、金融力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军事实力和威慑力方面,美国超强的科技实力,总是其军事机器强劲发展的加速器,进而为美国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的地位奠定基础。
以科技优势为依托的美国经济军事霸主地位,决定了美国对世界政治决定性的影响力。

美国科技具有的国际竞争优势,是大学、企业、政府、市场、金融界等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科技优势使美国的实力地位极大增强,进而造就了其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3. 1.4 美国的文化优势
美国文化优势的显著特点,在于崇尚英雄,而不是崇尚关系;崇尚创新,而不是崇尚守旧。强调“自由、平等、创新、自立、竞争”。重视商业,重视效率,优胜劣汰,勤奋工作,爱国主义。

个人自由,主要体现在“人身自由、实质性的宪法权利、其他基本自由,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社会责任”等方面。

平等意识,使人产生自尊心和雄心,使人们愿意参与市场竞争,能激发个人主义精神和凡事争个是非曲直的精神。遵从机会平等,同一条起跑线。

3. 1.5 美国的人才优势
“以人为本”是美国人才优势的核心。美国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几乎所有高科技企业都把人才视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在信息时代里,人才的价值尤为重要。比如,工业时代里,一个优秀技工和一个普通技工的收入差异不会很大。可是在信息时代里,一个高级程序员和一个普通程序员的收入差异可能高达五至十倍。

美国企业强调“任人唯贤”。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领导坚持以身作则等。使用严格的人才录用和评估过程。管理者看到了雇佣比自己更强更优秀人才的好处。创新型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人尽其材,有多大的能力担多重的担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是之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

推崇“高智商、科技和专业知识、商业头脑、执行能力、战略能力、工作经验”等。坚持“诚实守信、乐于沟通、主动热情、自我批评、终身学习等价值观”注重人际交流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表达和与人相处等)和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