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学导论答案

政治学导论答案

政治学导论答案
政治学导论答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p5四点+意义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p8

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

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P15~16

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P22

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基本特征:

?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

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P28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关系、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个人作用。

时代特征是,制度包含由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观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是一种结构决定论分析路径。是一套因果关系密切的方法论体系,对后来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P34 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1历史制度主义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偏好的形成和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的。“路径依赖”是历史制度主义的一个主导性范式和话语。方法论特征是归纳法。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产生于对美国国会立法行为的研究,理性选择制度学派虽然重视制度安排的作用,但还是坚信行为这既有的偏好的力量,认为政治结果其实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的结果。提出著名的制度创新理论。“路径替代”。

》补充—两者区别:

一.研究的层次和方法不同。历史制度主义关注宏观,在国家层面上研究制度,采用归纳方法,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个人层面上研究制度,采用的是演绎方法。

二.对时间的态度不同。历史制度主义是历史的,它们认为政治发展必须被理解为一种随时间而展开的进程,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不特别注重时间,制度既可以是历史上的,也可以是刚刚形成的,只要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三.对制度与偏好关系的理解不同。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塑了人们的偏好,制度是历史演变的结果,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则主张偏好是起点,其来源是不重要的,偏好决定了制度,制度存续的基础是使大多数人获益。

四.对制度变迁的机制理解不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注重个人在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学习的影响下对制度的重新评价,而历史制度主义更强调这些变化对政治、社会组织或集团权力平衡的影响。

重要概念和流派:

?政治p6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3)权威性的分配必须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博弈p9

?零和博弈p11

?非零和博弈、消极的非零和博弈、积极的非零和博弈p12

?古典主义政治学p19

?旧制度主义政治学p20

?行为主义政治学、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p2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古典主义政治学p22

?行为主义p29

?理性选择主义p30

?新制度主义p34

第二章政治权力

重点问题:

?政治权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P38三点

政治权力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2)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3)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政治权力是如何实施的?p39

?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及合法性权力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强制力权力p41

功利性权力p42

操纵性权力p42

合法性权力p44

?如何理解权力、权威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p44

?如何看待政治权力的制度基础?p51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有哪些特征?p54

?我国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56

重要概念:

?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作用p38

?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人格性权力p41-44

?合法性p44

第三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概念: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基本特征:(P64-65)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相对的稳定性

结构性

?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P65—P66)认知性、情感性、评价性成分

?政治文化与国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

政治文化的定义

国民性的定义:国民性,即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这种结构形态反过来又是国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定型化,形成牢固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两者发福交错影响,经历历史积淀,就形成为国民性。

国民性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

两者都是集体概念,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是国民性的一部分,是与政治相关的部分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政治文化的定义

意识形态的定义:是一种信念体系(思想及其它)。它来源于物质、精神生活,包含对历史的认识,对未来的向往,以及不同人群最基本的价值观

意识形态是一种认知世界的信仰体系,与行为密切相关。

不同的认识维度

——个人

——阶级、团体

——国家

——国际社会

意识形态的特征一是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二是提出未来理想的模式;三是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政治文化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政治层面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有重合的部分。但政治意识形态不仅涉及认知、情感和评价,并且是更高的信念层面的,对政治行为的指导作用也更为直接、明显

?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P68)

概念: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和社会收益。

基本特征:——提高了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需要创造和建构

——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趋势

——是一种公共物品、一种道德资源

——通过国家和市场发挥作用,与其形成互动而非代替它们

?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转有什么关系?

影响政治制度模式(P70 2、)

决定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P71 3、)

?政治文化与政治变迁有什么关系?(P72 4、)

第四章意识形态

1、马克思和韦伯的意识形态概念有何异同P74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74

3、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有哪些P79

4、如何认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P83

5、滞后性意识形态对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P89

第五章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P92)

政治社会化:社会的政治意识积累、传播和延续的过程。

——学习

——塑造

——传递和延续

?如何认识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政治个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P93 第一。。。)

3、如何认识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P96)

4、大众传媒和政治社会化是什么样的关系?(P96)

5、政治社会化与政治制度的维护有什么样的关系?(P99第二第三)

概念

政治文化国民性意识形态社会资本横向和纵向的社会网络(P69)统治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参与型文化(P66)

“公民文化”(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国家的民众虽然表现各有不同,但实际上既没有预想中那样一种积极的政治表现,也不会主动地获取各方面的有关信息。

阿尔蒙德和维巴提出,应该用“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这一概念替代原来的“理性积极分子模

式”,以强调公民的义务意识“理性积极分子模式”(the rational-activist model)。

地域型政治文化

参与型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稳定的政治体制

(占据主导)

顺从型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的特点:

其一,个人的政治意识强烈,关心政治与政府事务,对政治过程的知识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

其二,社会成员对国家、民族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政府当局的政策有着较高的期望,能够主动参与政治过程,具有较高的政治效能感;

其三,社会成员对宪法、民主、自由、平等持有很高的评价,并愿意实践上述价值。

?积极的个人和消极的臣民的混合。甚至参与者角色也是对臣民角色和村民角色的叠加?公民文化有时明显包含矛盾的各种政治态度,这似乎特别适合于作为矛盾混合体的民主政治系统

?民主政治中的公民是积极的也是消极的,是卷入政治的也是不太卷入的,是有影响力的也是服从的

政治社会化

第六章国家

1、什么是国家共同体说和国家形成的社会契约说?P105

2、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P107

3、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是什么?P109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危机是什么?P110

4、如何认识一般性国家目的和国家目的的矛盾性?P114如何认识国家能力与国家目的的关系?P116

5、什么是议会主权理论?P140议会的基本职权有哪些?P142

第七章政府

1、如何认识三权分立学说和“议行合一”学说对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P151-153

2、新古典学派和福利经济学派在政府观上有什么不同?

新古典学派:认为政府作用:

——制订和实施法律,维护社会基本秩序

——界定产权,保护私人财产权

——监督合同的执行

——维护本国货币价值

福利经济学派:政府对经济干预:

——提供公共物品(国防、环保、社会保险)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减少经济的外部性

——限制垄断

——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

——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共和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158

?总统制和内阁制的优缺点是什么?P160-162

5、官僚制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关系?P167

?什么是部门政治理论?官员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69-170

?行政机构的作用有哪些?P172

第七章其他可能的考点

“议行合一”:马恩的观点。直接民主思想,制定法律的人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法律应怎样执行或解释。直接运用于巴黎公社“公社是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监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我国目前仍旧是该体制,“党决策,人大和国务院实施”。

第八章政党

1、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什么不同?

?政党是将国家机构与社会机构联系起来的机制

?政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与政治纲领(取得政权)

?政党具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

4)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

2、如何认识政党的使命特征?

使命政党:以吸引人们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不以扩大选民支持为主要目标

掮客政党:以赢得选举为核心目的,政治理念不固定

3、政党在政治过程的地位是什么?P184-187

4、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变革?

政党适应性的分析要素

——党内精英群体

——政党对环境反馈机制的有效性

——环境(国内、国际)的性质

5、两党制和多党制的优缺点是什么?P194-195

6、同思考题十

7、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有哪些?P196-197

第九章社会力量

利益集团?其和群体利益的关系?

利益集团: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

通过与政党和政府机关的互动关系反映和维护本群体的利益

利益:特殊或有广泛社会意义

活动范围与方式:多样

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利益集团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它作为社会力量,通过言论和行动,通过与政党和政府机关的互动关系,反映和维护本群体的利益。具有互益性。大多数的利益集团都属于群体利益型利益集团,这样的团体主要为某一性质的群体利益而斗争。

群体利益型利益团体:

政治利益:种族利益、妇女利益、纯政治利益

经济利益:工商业联合会、劳动利益集团、农业协会、专业利益集团

特殊利益:持枪、生命权利

利益集团基本类型:P204

组织角度:

按组织规模:小型、中型、大型

按组织程度:非正规性的、非社团性的、机构性的、社团性的

利益角度:

群体利益型、集团利益型

利益集团在资本主义政治中的作用P207

1.集中各种利益

2.协助政府

3.制约政治权力

4.利益集团的弊病:影响民意表达渠道;分裂化

我国新兴社会组织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P211

市场发育所引起的社会分化过程。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

我国新兴社会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P214

作用:

影响政府决策,推动决策民主化

增进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增强政治认同感

协助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基于共同利益的潜在利益群体影响政府行为P215-218

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P 221

关系涉及新闻自由的限度、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两方面的问题

新闻媒体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P222

传播信息

影响舆论

设置议程

政治社会化

监督政府

第十二章公共治理

治理和公共治理的内涵

治理:是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是由不具备明确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地反映着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行动主体多样化、调节协作、互动过程、国家主导。P272

公共治理:全球化下的新型模式:“没有政府的治理”。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过节社会之间跨

越组织障碍实现的公民自组织管理。P273

公共治理基本原则P274-277

基本原则:参与原则、透明原则、责任原则、回应原则、协作原则、合法性原则。(原则的要素和内容。。。。)

如何认识公共治理的参与性原则P274

是民主政治治理的基本原则。平等互动、公共利益

三要素:授权、基层自治、对话协商

如何看待多中心治理P280

奥斯特罗姆等人提出。

多治理中心:地区自主治理。

包括政府、市场组织、社区、公民的共同协作治理。

它确认了不同地区自主治理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性,为去集中化后的新的治理方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思路,对惯于集权化、统一化管理的国家和地区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是一种授权的、平等的、分散化的和网络协作的智力,通过授权,将决策权下放到更多的组织中,通过加强组织间的协调和合作,多中心成为一个活跃的、互相配合的多元主体。

是复杂地区实现良好治理的关键选择。

其他名词:

市场化治理:引进企业管理的3E”标准: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 经典方式:私有化和契约外包

批评:缺乏公共服务的责任、缺乏公平P278

弹性化治理:p279

公民治理:绝大多数公共服务功能将由公民委员会参与并监督管理。委员会成员作为被任用的负责某一特定功能领域的志愿者,与关心社区事务的公民沟通

第十三章政治参与

一、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含义。291-2923

二、如何认识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294-297

三、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渠道有哪些?298

四、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对政治参与的影响?301-302

五、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是什么样的关系?304

六、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参与?

七、结合东亚国家政治发展的过程,如何认识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四章政治现代化

1、什么是政治现代化317-318

1. 一般认为,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余地区,蔓延到亚非拉美。

2. 现代化研究兴起的原因。

(1)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

(2)二战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政治学、经济学、

社会学与历史学等都开始了现代化研究。

2. 政治现代化的涵义。

(1)沃德与拉斯托所说的现代政治特征:

第一、政府职能的专门化与分工;

第二、政府组织的统一性;

第三、政治决策的理性化与世俗化;

第四、政治决策的范围广与效率高;

第五、国家认同;

第六、人们的政治参与;

第七、政治职务分配依据个体成就;

第八、独立的司法制度。

(2)派伊认为,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成功处理五种危机之后才能成为现代化国家,即: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整合性危机。

(3)亨廷顿认为的政治现代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第一、权威的合理化;

第二、政治功能专门化;

第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政治。

亨廷顿认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有赖于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强,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4)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有赖于政治参与,合法性政治才能保证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有限政府或宪政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2、英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319-320

这是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自光荣革命之后总是通过改革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人民的长期斗争迫使统治者适时让步,由此完成了由专制王权向寡头政治、进而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旧的制度外观得以保留,而被注入新的内容。

英国现代化的总特征:保护私有产权的代议制政府.

3、德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321

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旧的专制势力大量存在,最终倒向法西斯统治,使自己和世界蒙难。德国道路的特点是:旧有的专制势力对政治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国家灾难。国家在民族大失败之后才走上真正的民主道路。

4、政治革命323

革命是指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政策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发生了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根据列宁的解释,政治革命就是用暴力打碎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与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上层建筑。

2. 革命的特点。

(1)革命是一种暴力行为。

(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3)政治革命仅仅是社会革命的开端。

政治革命产生的条件325

1. 经济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往往发生于经济发展的同时,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要求国家家政权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2. 社会阶级之间的严重冲突

3. 在严重冲突时期,国家统治机器软弱无力,统治阶级衰败。

4. 大批知识分子远离了革命前的政权。

5、革命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327【需要根据书上内容阐发】

革命实现了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因而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6、革命与改革的关系328

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革命意味着社会和政治体系的各个方面的都发生重大的变化。而那些范围和速度上都受到限制的变化则是改革。同时,改革还意味着方向性的变化,是朝着社会、经济户政治上的更平等,社会和政治参与扩大的方向发展的变化。一场真正的革命和一场全面的改革都会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变化,但改革是对革命后社会有条件的扬弃,体现着社会变化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7、改革是一项比革命更加艰巨的工程的原因330

十五章政治民主

■重要名词

民主:现代国家一般都把民主视为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序与制度。

普选制:普选制是指所有成年公民除依照法律被强制剥夺选举权之外,不收任何资格限制,普遍地享有参与选举的权力。

三权分立:指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的独立与制衡关系。

协商民主:是指政治共同体的自由、平等的公民和团体,通过协商或公共协商而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治过程,以对话、讨论、辩论、审议等具体形式而达成政治共识,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

“民主巩固”或“巩固的民主”:①精英行为上,当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或制度的重要行动者,不再动用重要的资源,通过建立非民主政体或外部干涉以分裂国家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时,民主政体得到了巩固②在公众态度上,当绝大多数民众深信民主的程序和制度是管理集体生活的最合适方法时,当反体制方案得不到支持或者被亲民主力量所孤立时,民主制度得到了巩固。

③在宪政结构上,只有在权威政治遗产不再对民主制度构成威胁时,当权势阶层和政治决策者的行为不再能超出民主的宪政规则所限定的范围的时候,民主制度才算是巩固的。

■思考题

①什么是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和多元民主主义?

书335—340页。书上介绍得特别长,需要再精简一下…

②什么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与其他形式的民主是什么样的关系?

上面名词解释第四个

关系:协商民主是对远程民主或选举民主的重要补充。因为简单的多数原则、代议制、远程通讯都无法充分体现全体民众的真实意愿,无法形成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决策。

公民与官员之间就共同相关的政治问题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与讨论,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其他方式所不能取代的。

③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P341—342

④如何认识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P344

·一方面,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制度的协调程度并不总是成正比例关系。

·另一方面,民主形式的变化和民主程度的高低,是由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促成的:首先商品经济决定民主实现的程度;其次市场经济决定了利益的多元化,利益主体互动的过程既体现了社会自治,又体现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尊重。

·社会经济条件对民主的程度与民主制的形式有着重大影响。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⑤法制与民主是什么样的关系?P345

民主以法制为基础。

一方面,民主制度需要法律来保护,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保障民主制度。法律与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民主所依赖的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都蕴涵在法律之中。只有在健全的法制下,平等和自由才可能实现。

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347—349

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349—350

⑧如何认识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民主转型与巩固问题?P352—353

十六章人权

■重要名词

人权:在既定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义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好绕口好绕口好绕口…)

民族自决:指各民族有根据自己的选择确定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自由。

■思考题

①人权理论中的三个焦点问题是什么?P357—358

②什么是人权?基本特征是什么?P359—360

③如何认识个人主义人权观和集体主义人权之间的不同?P363

④实现人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P363—P364

⑤人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P365—P372

课后思考题:

一、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网上资料)

政治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个人内心信念来维持的,以善恶为中心进行评价的社会规范和标准。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第一,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而道德则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第二,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而道德是不靠具有权力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和人们的心理信念来实现的。第三,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而道德则常以个人为作用对象。

联系:第一,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制约力,政治权力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强化或改造社会道德内容,使之为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第二,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往往成为影响政治权力的统治基础、作用方向和方式,同时,道德也规范着政治成员的政治行为。

可结合一种政治观: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体现了各代思想家的道德价值追求。孔子:“为政以德”,即以统治者的道德规范和礼制对人民进行教化。

下面这段陈述更好。(网上资料)

(一)道德对政治:

1制度道德是各种社会制度所据之建立和体现的价值原则和规范,也对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辩护。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么政治合理性问题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说明。亚里士多德所言的“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罗尔斯所言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都是从制度道德的意义上来说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础。制度道德优先于个体道德,政治制度正义优先于公民服从的义务,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因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权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从。正义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条件,也规定或影响着共同体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调。

2当然就政治领域来说,我们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过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对政治系统的功能发挥无疑是一股强劲的推动力量。

(二)政治对道德:

政治对道德也有巨大渗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义和合理与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径让每个公民自由表达政治意愿,是否提供充足的社会空间以使每个公民自由发展,对政治文化、社会文化都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从而影响公民的素质、个性、气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习惯。这便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所欲表达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为本身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有重大影响,政治的巨大强制力和强大的功能辐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动举足轻重。不谈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行为与政府形象对公民道德的正面影响,翻开博洛尔的《政治的罪恶》就能对政治对个体道德的作用窥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过于政治上的犯罪者。但总体而论,政治和个体道德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因为个体道德是一种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们的良知和自由选择,是人性优美的体现,它只能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甚至是无意识的良好习惯。它虽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激励,但用政治强制力量戕杀个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强行灌输一个道德理想并强求一律地要求人们服从,这样的政治性道德精华运动只能带来道德嗜血,带来道德专制主义。所以强行的道德无论从目的,还是从手段来说只能是不道德。这也是反对柏拉图和卢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二、权力如何转化为权威?P46

权力是外化的力量,是迫使人服从的力量,其行使以强制力为后盾。权威是内在的引力,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要想把权力转化权威,需要一定的条件,关键是合法性问题。

1合法律性。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既要符合实体法如宪法,又要符合程序法如有关如何建制政府的组织法。

2 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权威的保持需要日常的良好政绩为其不断补充能量。

3 合法性中的合道德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当执政者完全顺应了公众的道德追求和价值观念时,这些直观且具有感召力的因素会很容易引发权威的形成。

权威这种深层次的强大认同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过来促进合法性权力的稳固性。

三、政治文化如何形成?如何影响政治过程?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中形成的。

公民文化无法通过明确的介绍来传达(各种不一致与平衡的复杂结合)

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

逐步发展,相对无危机无强压(政治生活比较封闭,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那些率先感受到新的生产方式内在要求的先进阶级的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机制渗透于广大公众的生活方式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政治文化)

新模式与旧模式融合而非取代旧模式

新兴国家:(帝国主义的扩张、世界体系的形成——政治文化的变化滞后于政治体系其他层面的变化)

缓慢的政治发展可能培育出公民文化,但世界上新兴国家所缺少的,正是这种逐渐发展所需要的时间,所以通过

——教育

——政治社会化的其它渠道

——有一致认同的社会和政治系统

?通过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而影响政治过程,具体来说P69三、政治文化的功能

四、政治社会化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P100最后两段

五、意识形态在政治中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否会逐渐减弱?

维护政权的合法化,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实现政权的转移。

由于意识形态政治化的弱点,使得其作用会有所减弱:①意识形态的政治化使意识形态的其他功能削弱;②意识形态的全面控制,造成了全体社会公众思想的模式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③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逐渐形成一种封闭的体系,与社会存在的距离越来越大,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的更新创造,甚至沦为少数个人或集团的工具;④除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受到压制,形成全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⑤造成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反感与厌恶,旧的政治社会化渠道和方式难以完成其功能,结果是社会公众认识的纷乱与信仰体系的涣散。

六、国家的产生条件及本质

国家的产生条件

这个我到处找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只有PPT上国家的要素我觉得可以参考,这里附过来

国家三要素:领土、人民、政治权力

领土:领土、领海、领空

人民:传统:一个民族;现代:单一民族或多民族、本国居民或外国居民;主权者;公民

政治权力:合法的强制机构;立法、行政、司法;法治原则

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的机器

?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七、全球化时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征及其发展

国家的定义: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地以及有益的团体,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的善而建立。P107

国家从社会中来。国家形成方式不一,在古代的部族,有的是依靠掠夺有的是依靠社会契约而组成一个国家形态,但是都伴随着战争形态。国家的形成过程充满着社会力量的博弈和互动,产生出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强社会弱国家型——一直有自治传统的国家,如中世纪的欧洲,如今的瑞典等。

弱社会强国家型——东方的一些有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没有社会自治;19世纪的日本、俄国;20世纪的苏联更是国家强大到淹没了社会,形成了由国家无个人的局面。

强国家强社会型——现阶段的发达国家,无论是早发达还是晚发达国家。这是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

在西方国家,国家与社会是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关系。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基本上区隔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或者说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碑。、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的存在感进一步模糊,人们更多的在关注国际组织以及公司等其他形式的人的集合,在这里,强国家显得并不是特别重要,并且它牵涉到对内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方面,在解决一些全球化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

当然国家仍有其存在的意义,在全球化尚未完全发展的阶段里,国家需要解决外贸、汇率甚至军事等问题,而这些又恰恰是影响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的全球化,仍旧处于一个强国家弱社会的过程,国际组织以及跨国公司在国家的面前仍旧处于弱势,如谷歌退出中国,这本身是一种全球化的倒退。但全球化的发展不可避免,社会也需要慢慢变强,最后会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局面,正如如今的发达国家,国家有能力解决关键时候的重大问题,比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出手救市,但是绝不胡乱出手;社会组织需要加强,按照市场规律而不是国家的行政手段来解决全球化的问题。

依据马克思的理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消亡,不复存在。该观点同样适用与全球化的进程,国家会变弱,如果条件足够成熟会仅仅起一种引导的作用。未来应向强社会弱国家的形态发展。

八、现代“自由民主制”的优点与缺陷(机会的平等与结果的不平等?)

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

现代自由民主制是政治体制的一种,主要特点为三权分立(来自《论法的精神》);代议制。在三权分立的前提下,又可分为议会制君主制以及资产阶级共和制,资产阶级共和制又可分为议会制、总统制以及混合型的议会制—共和制三种。(英日/德意印度/美/俄罗斯)优点:三权分立,国家权力相互制衡,很难会出现专制;

民众有选举权,人权得到充分尊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票来选举能够代表自身利益的候选人或者政党;

形式上人人平等;

缺陷:

仍旧是有钱人玩政治,然后拿政治继续赚钱,穷人没有机会也很难有机会去参与竞选,更甭提参与政策的决策;这也是结果的不平等。

权力相互制约,导致政府效率不高,很难平衡各方效益,低效性;

以州为单位进行选举,不利于照顾弱小民族的利益;

九、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成就、教训与未来(书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十、政党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一)政党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目标制订,因为政党有别于其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为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政治纲领。

?利益表达,政党需要将其所代表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通过政治目标、纲领或政策等形式反映出来,并通过组织竞选等活动,在选举获胜组织内阁执掌政权的时候使其利益得到实现或部分实现。

?动员和社会化,通过竞选活动,政党将分散的选民个人组织起来,使他们作为一个团体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

?形成、遴选精英,在许多政党之中,未来的精英人物在进入政府执掌政权前都必须在党的机关之中或议会里扮演角色。

(二)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两党制: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能有效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垄断行政权力,保障民主的持续和发展,被视为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所以实行两党制的国家政治稳定、政治风格稳健。

多党制:政府的组成往往是由各党在选举之后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决定的,鼓励意识形态竞争。又因为个别政党或政党集团很难在立法机构中赢得多数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组成的联盟很脆弱,容易产生党内纷争,或联盟内部分裂,继而导致政府的崩溃,所以多党制常常导致政治不稳定。

十一、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与社会间的协调作用?

社会组织发挥政治作用的活动方式有两种:1.参政议政,社会组织有可能以某一阶层代表的方式进入代表大会,直接参与政治决策,2作为党和政府助手,弥补政治管理体制上的不足。由于社会组织参具有表达群体利益的功能,并且新型社会组织参与政治活动只能在党和政府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所以a必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要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解决制约民间组织发展和对其管理监督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从经济发展来看,很多问题的消解,光靠市场经济是不可行的,这就要靠民间组织。因此,b 要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各类民间组织,让其作用渗透到各个领域。可以1.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2.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3.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

c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取消对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不合理限制;积极探索民间组织承担政府转移或委托的职能的实现方式,如合作伙伴的平等关系,使民间组织成为政府的有力助手,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承担者。

d加强民间组织内部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要引导各类民间组织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为己任,要与时俱进,有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动力。

十二、如何认识国家在治理中的作用?

所谓治理,是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是由不具备明确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地反映着多样化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治理理论中重要的一点是国家的主导角色。即,国家在制度设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的作用,这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国家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作上。

在公共治理中,虽然,公民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但国家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1 ,掌握主导权的政府和组织能够将决策权授予社会和组织内部成员,允许他们参加到管理过程中来,并对管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参与到平等互动的政治活动的前提。2对话协商,大到国家组织小到社会个体,通过平等、相互尊重、民主的对话方式实现自动协调,从而参与到治理中来。3公共治理中很重要的透明原则需要政府在制定决策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将绝大多数信息向公众公开4公共治理强调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建立起良性的叠加的组织网络来共同分享公共权力和协作处理公共事务。其中,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绝对统治、垄断管理到“掌舵”引导的转化。

十三、什么是现代化?后发展国家应有怎样的发展道路?

现代化:

开始于16世纪。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所经历的巨变。是全方位的变化进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他地区,蔓延到亚非拉美。

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等详见课本(316-317)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

政治现代化:

合法性、有限政府、民众的广泛参与

沃德、拉斯托:

现代政治体偏重政府功能、公众服务、社会服务等技术方面,政治现代化不一定要以民主为必要条件。

【现代政治体的特征】

1、有高度差异和功能专门化的政府组织体制

2、政府结构内部的高度一体化

3、理性的和世俗化的政治决策程序

4、政治决策和行政决策数量多、范围广、效率高

5、人民对本国的历史、领土和民族性有广泛的和有效的认同

6、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参与政治,虽然他们未必参与决策

7、政治职务的分配是依据个人成就而不是依据裙带关系

8、独立的司法制度

派伊

政治现代化是一个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方面。政治发展过程中成功除了了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整合性危机之后,才可能成为现代化国家。

亨廷顿:【政治现代化的三个标准】

1、权威的理性化,即由一个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取代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种族的政治权威。

2、政治现代化包含着政治功能的专门化

3、政治现代化包含着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

【两个前提】

1、国家适应能力增强,不断地推动社会的经济改革

2、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政治制度化-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政治法治化-政治法治化的衡量标准大体由三部分组成:宪政意识的确立、行政立法的制度化和依法行政的规范化。

政治稳定化-政治稳定有四项重要指标:一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度和激烈程度;二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结果;三是政权交替时的平稳程度;四是权力监督机制的健全程度。

政治和平化

政治民主化——民众参与政治的广度和深度、政府行政方式的变革、政务公开的程度行政高效化

后发展国家应有怎样的发展道路?

(可以适当结合某国或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探讨其道路问题)

传统的现代化道路主要为英国式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推动下的现代化和德国式的自上而下的的国家力量推动下的现代化。

后发展国家在借鉴先发展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趋利避害的同时要结合国家的具体国情和现状,并在现代化的探索进程中,既要看到后发优势带来的希望,还要看到后发优势一般都会受到后发劣势的影响,更会受到随时空变化而出现的一些新的因素的制约。

(完整word版)2018年10月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圜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西方,“政治”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 A.城市国家 B.农村国家 C.君主国家 D.立宪国家 2.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政治学混在一起的是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3.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 A.国家 B.统治 C.民主 D.政权 4.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指的是 A.17世纪至l8世纪 B.15世纪至l6世纪 C.16世纪至l7世纪 D.18世纪至l9世纪5.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A.布丹 B.马基雅维里 C.莫尔 D.康帕内拉 6.《家庭、私有制程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A.恩格斯 B.马克思 C.黑格尔 D.列宁 7.作为原始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部落关系 C.血缘关系 D.婚姻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按劳分配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阶级斗争为纲 9.原始社会,兄弟姐妹禁止结婚的家庭形式是 A.家长制家庭 B.母权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走婚制家庭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是 A.历史学家 B.政治学家 C.哲学家 D.社会学家 11.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代表者是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手工业者 D.知识分子 12.《利维坦》的作者是 A.格劳秀斯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3.为暴力论这种理论鼓吹的是 A.卢梭 B.拉斯韦尔 C.孟德斯鸠 D.桂林 14.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指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奴隶制国家 D.垄断国家 15.第一次提出国家消亡命题的是 A.马克思主义者 B.反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16.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行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四篇政治行为 第十章政治统治 1.精英统治理论的基本脉络是什么? 答:(1)精英统治论的起源 精英统治论起源于古代的能人治国思想,其创始人是意大利的政治社会学家帕累托和莫斯卡。 (2)精英统治论的观点 精英主义认为,无论是在君主制、贵族制还是在民主制中,其共同点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统治。精英之所以获得统治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精英们的权力基础不一定是经济关系,军事力量、教士地位或管理专长同样可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基础。 精英统治论的核心是精英与社会阶级的关系,实际上是企图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阶级”概念。而且“经典的精英主义”认为,人民主权论中的民治思想是不可能的,因为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 2.如何认识多元主义的统治理论? 答:(1)多元主义理论的实质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多元主义理论的观点

现代多元民主主义者认为,在现实国家中,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众多的利益团体所分享。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民主的实际意义就是权力为众多的自治团体所分享。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之外的政治组织,它代表全社会的利益,是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国家的政治职能就是要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国家应该保证社会各集团和阶级之间的竞争有序和公正地进行。而当竞争性的集团之间发生冲突时,若国家之外的机构解决不了,政府的官员则可凭借政府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独有控制来运用其最高权力。 多元主义者把国家的政治统治看成是公正的仲裁,把国家视为“社会整体”的托管人、工具和代理人,其实质和精英主义者一样,否认政治统治的阶级性,否认国家实际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新马克思主义统治理论流派有哪些?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新马克思主义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一种自由社会主义,并以此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又分为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工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①米利本德认为,尽管多元民主理论很巧妙,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并不过时,因为即使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仍然是一个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阶级,它凭借经济权力把国家作为统治社会的强制机器。 ②在米利本德看来,国家虽然是阶级的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但是国家的行动却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任何国家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国家的自主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人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治人 一、名词解释 1.政治人(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研) 答:政治人就是指公民以及在政治公民中产生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人总是要处于社会关系之中,但人并不必然要进入政治关系中。一方面,政治制度不发达会限定某些人作为政治人的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即使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并不必然去享用属于他们的政治权利。政治人指的是进入到政治关系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政治家。 2.市民社会 答:市民社会是指基于权利观念的平等主体——个人、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所组成的,相对于国家权力拥有自己独立自治空间的共同体,强调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这种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内聚力和广泛包容性的较为持久的社会组合。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①内部各主体平等;②外部与国家相对独立;③与国家的关系依法双向互动,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国家的权力与市民社会的权利可以相互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应当、也不可能将对方置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两者的关系应当统一于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存在和发展的有机平衡的状态之中。 3.政治选举与政治投票(南京大学2005年研) 答: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

为方式。政治选票是政治选举的一个方式与途径。它们同属政治参与的方式。 二、简答题 1.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 答:政治参与的历时类型是从纵向历史发展所作的划分,而其共时类型则是从横向表现形态方面所作的划分,其划分标准在于公民是否对于自身权益具有行为能力以及是否作为。 (1)根据这种划分标准,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主要有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等三种。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 (2)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在政治现实之中并不像在政治理论上那么容易分辨。任何国家实际的政治参与状况,都是动员参与、自动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共时类型的混合,所不同的是三种类型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民主程度高的国家自动参与作用的范围就大于其他类型,民主程度低的国家消极参与的作用范围就大些,而在介乎二者之间的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动员参与的作用就比较突出。 政治参与的三种共时类型之间呈现出一种动态关系。最初是属于消极参与行为状态的,在他人或政府的劝说或诱导之后,会转变为动员参与行为,动员参与又会逐渐转化为一种自愿地表现公民责任的方式,即内化为一种自动参与行为。反之,最初是自动参与的行为也可能因受到操纵而成为动员参与,当动员参与失败或者参与者责任感遭受打击之后,还可能继续下降为消极参与,如政治冷漠行为。当然,这三种类型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不影响三者作为(3)政治参与类型的内在规定性。政治参与的共时类型,对于分析各国的政治参与状况是很有用处的,它们比单一的投票率分析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共时类型的分析能反映出政

陕西师范大学高起专政治学概论考试及答案

政治学概论-高起专 一单选题 1. 国家机构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 A.机构体系结构 B.国家统治集团 C.国家政治体制 D.国家经济形式 2. 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是() A.民族差异B.民族运动C.政治仇恨D.剥削制度 3. 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 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是()A.政党B.利益集团C.压力集团D.社会团体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 A.民族问题的性质B.历史文化传统 C.自然环境D.经济结构 6. 中国的宪法解释权属于() A.最高人民法院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7. 美国的政治体制属于下列哪种形式() A.民主集中制 B.严格三权分立制 C.混合权力体制 D.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制 8.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制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9. 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西方学者将政治文化划分为() A.服从型政治文化与冲突型政治文化 B.协调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C.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D.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协调型政治文化 10. 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最重要手段是() A.直接利用宗教 B.间接利用宗教 C.政治思想宗教 D.直接利用封建迷信 11. 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 A.中央集权制 B.三权分立制 C.等级制 D.官僚制 12. 第一次系统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 A.《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B.《国家与革命》 C.《论列宁主义基础》 D.《共产党宣言》 13.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阶级问题 B.权力问题 C.经济问题 D.文化问题 14. “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这句话表明: () A.国家本质上代表整个社会成员利益 B.国家在形式上代表整个社会 C.国家代表所有阶级利益 D.国家代表所有社会组织 15. 美国的政党制度属于() 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议会内阁制的两党制 D.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16. 国际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A.国际会议 B.国际条约 C.国际贸易 D.国际交往 17. 西方学者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将政治文化划分为()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五篇 政治发展【圣才出品】

第五篇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政治现代化 一、概念题 1.政治革命(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研;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答:政治革命是指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从社会政治发展的意义上看,政治革命是社会历史过程中政治发展的特定方式和途径,政治革命的斗争锋芒“都是针对在此以前实行统治的阶级的”,其历史发展的作用在于打破旧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秩序,推翻旧的政治制度,代之以新的政治关系、政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治革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暴力革命和非暴力的和平过渡。 2.政治改革(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汉大学2011、2008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研;华侨大学2011年研;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研;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研) 答: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3.政治发展(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研) 答: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 ①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人们总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政治发展的目标,尽管政治发展中有暂时的逆转。 ②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是其两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提高。 二、辨析题 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都会引起整个政治关系和政治体系的质的飞跃。(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的区别: (1)从目标追求来看,政治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和政治制度的彻底变更。而政治改革则以不破坏现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前提,其目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4版)配套题库-政治意识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篇政治意识 第三章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 1.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这些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①认知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 ②情感过程,如喜、怒、哀、乐; ③意志过程,如对行为目标的选择。 (2)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2.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 答:政治文化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

(3)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3.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政治意识是一定的政治主体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它既包括民族和个人的政治文化,又包括社会阶级集团的意识形态。 政治文化反映的主要是民众的政治心理.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居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政治文化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而意识形态则直接影响着政治文化的形成。 4.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 (1)它提高了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那些拥有社会资本的人往往会积累更多的社会资本。 (3)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即它不是从中获益的那些人的私有财产,而是个人寄身于社会网络的共享品。 5.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是什么? 答:(1)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

【自考真题】2017年04月00312政治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04月00312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是(D)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希腊化时期 D.文艺复兴 2.“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出自于(A) A.《共产党宣言》 B.《国家与革命》 C.《列宁全集》 D.《毛泽东选集》 3.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的西方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思想家是(D) A.柏拉图 B.洛克 C.孟德斯鸠 D.亚里士多德 4.“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所体现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D) A地主占有制 B.领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 自耕农占有制 5.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C) A.垄断 B.暴力统治 C.自由竞争 D. 福利国家 6.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划分国家政体的标准是(D) A领土 B.阶级性质 C.经济基础 D.国家主权 7.“一国两制”的提出,最早是为解决(C)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南海问题 8.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是(C) A.民族平等 B.民族联合 C.民族自决权 D.民族团结 9.法家主要的政治思想是(D) A.无为而治 B.王道 C.仁政 D.霸道 10.英国的政党制度属于(C) 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D.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11.我国实行的政权组织形式是(D) A.总统制 B.君主制 C.集权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12.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是(A) A官僚等级制 B.分权制 C.帝国制 D.分封制 13.A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历史类型是(C) A.奴隶制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资产阶级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自考真题】最新政治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最新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 本大JK共20小題,毎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列出的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題干】“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 【选项】 A.亚里士多德 B. 31尔逊 C.戴维?伊斯顿 D.马基雅维里 【答案】C 【解析】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o戴维?伊斯顿的“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考点】政治的含义 2.【题干】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 【选项】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B 【解析】道家,老子和庄子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所谓的“无为而治” .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实现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3.【題干】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选项】 A.《共和六论》B,《君主论》C.《社会契约论》D,《政治学》 【答案】D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4.【題干】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选项】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商人阶级的产生 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答案】C 【解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人阶级的出现。恩格斯称其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考点】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 5.【题干】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选项】 A.神的意志 B.阶级矛盾C,暴力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 【答案】A 【解析】神权论一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考点】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6.【题干】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选项】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白耕农占有制 D.国家占有制 【答案】B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地主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西方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考点】封建制国家 7.【題干】从国家结构方面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o 【选项】 A.中央集权制 B.官僚等级制 C.地产权利等级制 D.分封割据制 【答案】D 【解析】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答案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 p5四点+意义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如何从系统论和博弈论的角度认识政治? 系统论p8 结合图表,政府系统由政府机构、政党、社团、领导人及公民构成。输入→输出→反馈→二次输入→……。 博弈论p9~12 对策性博弈五要素: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政治博弈的规则包括成文的宪法、法律和行政机关的决定,与不成文的传统和习惯。 政治博弈分为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定义: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政治与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什么是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 P15~16 政治哲学:what should be研究政治的规范性,回答政治对错好坏问题,核心概念是公平、平等、正义、自由、民主等政治价值,是人们进行政治评价和政治分析的基本准则。 政治科学:what is研究政治的科学性,解释和回答政治现象。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P22 20世纪70-80年代,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一方面将政治学带回传统,一方面还在发挥着中介性质的作用而把政治学向前推进一大步,形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三基本特征: ?制度中心论。不仅包括政体、制度结构,也包括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规则,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和非正式规则的遗传性文化。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单纯的政治科学不能解释本质上复杂的政治过程,必须借助于政治哲学。 要令人信服地解释制度变迁,既少不了政治科学关于制度作用的分析,也离不开政治哲学关于制度价值的关怀。 ?研究方法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P28 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六点,制度含义、制度变迁方向、变迁方式、社会关系、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个人作用。 时代特征是,制度包含由一系列“关系”构成的宏观的整体性“硬约束机制”,是一种结构决定论分析路径。是一套因果关系密切的方法论体系,对后来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P34 历史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1历史制度主义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偏好的形成和选择是由人所处的制度环境决定的。“路径依赖”是历史制度主义的一个主导性范式和话语。方法论特征是归纳法。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产生于对美国国会立法行为的研究,理性选择制度学派虽然重视制度安排的作用,但还是坚信行为这既有的偏好的力量,认为政治结果其实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的结果。提出著名的制度创新理论。 “路径替代”。 》补充—两者区别:

政治学概论真题2012.1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主张“无为而治”的流派是( B )1-14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 2.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这句话表明国家是( C )1-22 A.在历史上存在过 B.还会在未来存在 C.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D.国家总会被消灭的 3.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 C )3-66 A.国家形式问题 B.国家结构问题 C.国家的分类问题 D.国家的政体问题 4.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 A )3-75 A.购买 B.分封 C.赠予 D.强占 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开始于( B ) 4-101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6.实现公民权利的最重要形式和保障是( B )5-127 A.法律 B.民主政治 C.权力结构 D.国家机器 7.邓小平理论形成于( D )5-136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办法是通过( A )3-72 A.社会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改革 C.资产阶级革命 D.资本主义改革 9.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想出划分标准的是( C )6-148

A.希罗多德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布丹 10.指出国体是“社会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的是( A ) 6-144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列宁 D.马克思 11.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是( C )7-184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2.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一切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和政策的国家机关是( C )7-179 A.国家元首 B.议会 C.中央政府 D.最高法院 1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B )8-225 A.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 B.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C.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D.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14.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是( C )8-202 A.剥削制度 B.民族压迫 C.民族差异 D.民族矛盾 15.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未掌握政权的政党称为( C )9-242 A.参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非法政党 16.资产阶级政党最初产生于( C )9-246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17.亨廷顿认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是( B )11-316 A.贵族掌权 B.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一般大众参与政治 18.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核心是( C )11-328 A.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 B.社会舆论的改变 C.国家政权的改变 D.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 19.南北关系矛盾是指( A )12-399 A.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B.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 C.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重点总结

政治学导论杨光斌 第一篇政治的性质 政治是人类社会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兴衰成败。政治研究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主体学科之一。作为导论的基础,本篇将主要介绍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学科特征以及作为政治核心要素的权力。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关键词:政治政治学政治权力 本章重点:政治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要素。学生应该重点理解政治的基本涵义;政治的重要地位;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与发展简史;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与类型;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涵义 一、什么是政治 1.历史上的几种政治观: (1)政治是上帝对人世的安排。 (2)政治是一种治国之道。 (3)政治就是权力之争。 (4)政治就是政府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和国家管理 (4)政治是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建立在对政治——经济关系和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把握,是一种社会中心主义的政治观。 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世界观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观,但是政治的运转从来都无法离开权力,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政治的核心仍然是国家权力问题。因此,结合各位学者对政治的定义,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人是有欲望的;满足人们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社会必须寻求一种资源与代价分配的途径,此即政治。 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作出决定,进行分配,政党、社团与政治人可以影响决定的作出;权威性分配的内容不仅包括资源,也包括代价。 3.权威性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政治系统理论认为,政治本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组成的系统,政治系统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政治系统与其它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二、作为博弈的政治 本目主要从博弈论角度理解政治过程,需要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政治博弈的要素:参与者、资源、对策、规则与目标。 2.政治博弈的规则:宪法与法律。 3.政治博弈的类型: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三、政治的地位 人们一般将社会生活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政治的重要性毫无疑问。可从政治的作用来理解政治的重要地位: 1.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2.政治对经济和其它领域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 3.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强调经济对政治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政治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新制度主义学派的研究表明了政治/国家/制度对于经济的决定性作用。从不同国家的比较历史分析来看,政治/国家/制度使局面变得完全不一样。 第二节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学 1.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 2.政治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规范性:关注政治的应然性。

《政治学概论》试卷答案

备考重点 相关习题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的含义 识记: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 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政治根源的是经济;政治的实际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 1.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 的利害冲突。 2.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就是围绕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 3.政治的利益性决定了政治学不可能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规律进行简单归纳的 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4.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家认为:政治主要是指国家的活动。 5.我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指统治的意思,主要讲治国之道。 6.对政治这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类是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 方政治学者的解释;另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纳为伦理道德;认为只有通过有道德和智慧的政治领袖来进行统治,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目的。二是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三是把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认为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四是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 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五是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的活动。(简记:道德法律权术公事政策)

高教版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平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成为独立部门,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这样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列宁分别对国家有论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是哪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仅有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地位还是不够巩固的,必须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即利用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其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一个阶级的阶级统治之所以要靠政治通知来维护和巩固,是因为政治统治具有经济统治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国家意志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的作用是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清楚地显示了国家的阶级属性。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从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深刻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深刻阐明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由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占主要地位了,因此主要表现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分子。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历史类型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5、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一是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二是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的、法律的和物质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专政,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③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历程。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为什么说国家权力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国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国家权力除了具有阶级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管理属性。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处于公共权力以政治权利方式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从公共权力性质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获得政治性质的阶段性形态,是由统治阶级掌握并由强制性力量保障实施的政治权利。正因为如此,国家权力虽然本质上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它也必须以履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作为维护权利和统治的基础。 2、怎样正确认识国家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 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 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已失去了它在反封建中的作用,成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制度,它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包括西方国家议会制的精华,建立起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虽然历史很短,还不完善,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5、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根据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中国确定国家结构形式为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级地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五、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机器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1、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有哪些优越性? 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保证。第二,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构成的合理性。第三,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行。第四,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学概论 2、论述国家机构的涵义和基本特性?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 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件的国家 机关体系的综合。它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国家机构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阶级性。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依托,是按照统治阶 级的要求、一直以及利益建构和运行的;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大多是统治阶级 初审或者获得统治阶级认可的人员,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实行国家权力,力图保 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实现。2、社会性。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载 体,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基本方面。3、实体性。国家机构 一般作为组织实体存在,他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而且由特定的职位和人 员构成。4、职权性。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载体,国家权力依托国家机 构组织履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3、如何认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译为"三权鼎立"。它的具体含意是,立法、行 政、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 而又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权力的分立, 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 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权力分立的原则,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 受要到限制又必须有其独立地位的原则。所谓"司法独立原则",就是在这个意 义上确立的,即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 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要相互牵制、 平衡,权力制衡的原则,就是对应的国家权力机关应同时得到授权的原则。强 调这一方面,显然是要使国家机构能够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通力合作。 "三权分立"被学术界看作狭义的分权论,而广义的分权论除了" 三权分立"以外,还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资本主 义国家的主权完全由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所掌握,因此"分立"和"制衡"的关系也 就十分明显。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统治者的利益都决定了"分"是相对的," 合"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分"是为了"合","合"是"分"的目的。 4、论述我国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设置原则的基本涵义?(1)民主基础上的 集中。我国的民主集中制离不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是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运 行的前提。(2)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集中,民主集中制的 集中不是少数人的独断,二是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服务。(3)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 结合和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5、论述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 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受其监督。(2)在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方面,两者是不同 权利只能的分工关系。(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既坚 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马克思主义民主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一)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 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 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对民主问题的考察总是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 起,认为民主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的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 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相联系的, 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二)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统治阶 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 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阶 级性体现着民主的本质。(三)民主政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形 式。民主问题,首先是国家制度问题,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 种国家制度,其本质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2、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进 步性主要体现在⑴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 较,它的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化大 生产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的无限扩大提 供了强大动因,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⑵资本主义 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 大调整。一是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的发展。二是由股份资本到一般垄断资本 的过渡。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 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主 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1、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 共权力。2、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3、高额成本,社会负 担沉重。 3、为什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制 度优势。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能够真正实现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 原则。2.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通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 的就是要使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整体利 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3.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文化上追赶发达 国家,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 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3、有完整的从 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有约束党员行为规 范的纪律。4、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党的政纲。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 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 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 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 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 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 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 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 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 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 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 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 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 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 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 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 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 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 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 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 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 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 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 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 实际过程。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 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 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 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 式。 3、政治文化具有哪些重要功能?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题的政治行为。二、 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便签。三、影响正职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政治学概论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政党制 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 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 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 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 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参加、三 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 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 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 搞西方的多党制?1、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是各民主党 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多党制具有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有利于促进 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4有利于执政党决 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从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看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 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 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 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 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 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 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统 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 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 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 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 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 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 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基本类型: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2、 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虽然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粗线 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但从本质上讲,他仍然知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 政治参与,是资产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广泛、平等、 有效的正孩子参与,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3、简述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1、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显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个体 参与与群体参与并存、现实参与与虚拟参与同在、基层参与与高端参与共进、 建设性参与与批判性参与相融。2、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决定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条件,即: 一是政府相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公共治理不可 逾越的过程,二是公民参与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力与想法能够使政府决策更 为科学、使政策执行更易达到预期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两个条件认识的不断深 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3、 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由象征走向实质公民参与不仅是体现民主形式的需要,更 重要的民主实质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既是 目的也是手段。4、政治参与由象征向实质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 其方向不可更改!上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新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体制 不断进步、科学的一面,它的包容性在扩展,它的整合力在提升;这些变化, 显示出我国公民主体性不断丰富、自信的一面,它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 任意识随着政治实践的不断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政 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和我国政治文明不断上升的一面。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机制及方式有哪些?一、民主选举:①直接选举 和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 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的角度)二、民主决 策: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 制度三、民主管理:最广泛的基层民主实践:四、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 主监督: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 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现阶段应当如何扩大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首先,有序的政治参与应 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 进行的政治活动。其次,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这是 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公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三,有序的政治参与 应当是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参与协调进行、动态有序的政治参与。不同的发 展阶段、不同的条件,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参与形式的多样和 渠道的畅通,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特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对我国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 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 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构成政治文化的要素主要 有(1) 政治心理:①政治认知,②政治情感。③政治动机④政治态度。(2)政 治思想:①政治理想,②政治信仰,③政治理论。(3)政治价值观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政治社会化就是社 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 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 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家庭。 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 阶段。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 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第三, 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范银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 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科学性。 第二,大中型第三,民族性。第四,开放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实践。第二,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第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 作。第四,深入开展整治文化的研究。总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 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 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第二,政治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 三,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阶级斗争对政治发展有重要 影响。第五,民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历史-文化 等条件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政治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政治发展的动力:第一, 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 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第 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 政治学概论 3、基于政治革命的政治发展与基于政治改革的政治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1)主体不同。政治改革的主体通常是政治领导层,是由政治领导层决定实 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2)目标诉求不同。政治改革不是要推翻现有的郑 子涵通知、破坏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旨在通过调整至之关系、兴利除弊、 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3)实现 方式不同。政治改革通常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同时,政治改革通常在政 治领导的主导和控制之下,有序、稳妥地进行。同政治革命一样,政治改革的 动因也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如何理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 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只有在政 治发展中才能真正达到并获得保障。因此,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稳定而非消极 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而非静态稳定。另一方面,政治稳定构成一定条件下政 治发展的前提,除非政治革命,常态下的政治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并 努力使政治发展时刻保持在政治稳定状态。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 中,政治发展是决定性的。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政治稳定即使政治发展必须追 求的目标,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 仅要确立合适的政治目标,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气质。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 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 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小时,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民族问题虽 然与阶级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不等于任何民族问题都属于阶级问题。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促进中华民 族的大团结起到什么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 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 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 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 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名 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名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宗教的起源来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其 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契尔氏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马克思 主义认为“一切宗教斗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 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重 要思想指出了宗教现象的如下特征:第一,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 具有虚幻性。第二,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简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 第三,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应,具有相对性。 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 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这 是一项长期政策,关系到名族团结、国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宗教工作纳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宗教 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三,坚 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他们之间是如何相 互作用和影响的?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宗教信仰是形成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 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问题旺旺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印宗教因 素而受到激发,宗教问题印民族因素得到强化。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高度关 联性,决定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宗教问题的解决。从人类发展 与世界和平的高度来看,追求国家质检、民族之间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存, 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同价值选择。 1、国际政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第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的一直、利益和主张, 具备国际社会活动能力而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行为实体。第二,国际政治的基 本内容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政治 关系的总和。 2、怎样理解国家主权的基本特性?国际主权是一国处理国内外事务时的最 高权力。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对内的 最高性,既除了国际法特殊规定以外,国家对于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员和领土外 的本国公民具有管辖权,对于本国事务具有最高决定和处置权;二是独立性, 既完全独立自主行使主权,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 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或威胁的权利;三十平等性,即不同国家无论大小强 弱,都拥有平等的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同时。 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各个国家的主权具有平等的效力。 3、国家主权对于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先决条件。其次,国家主权保 障一国在参与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的地位。最后,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 制定并遵循过激行为准则的必要资格。 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特点:第一,国际法主体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其调节对象是这些主体之间的 关系。第二,国际法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博弈互动,达 成妥协和共识的过程。第三,传统意义上,国际法的约束性主要依靠相关国家 自身行动来实现。基本功能:第一,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关系有序性的基本保障。 第二,国际法是保证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的法定依据。第三,国际法是仲裁 和解决国际纠纷与冲突的法律原则。 5、论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社会中,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存并生的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得生茶要素和产品在 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 联系和相互依赖成都由此加深,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 化的消极作用,会使得西方国家力图借助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在国际组 织与规则中的主控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建立西方资 本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和单机世界,从而计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多极化意味着世 界各国得到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多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提高,意味 着各国和国家集团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得到维护,特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 的政治经济主权、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得到维护。由此可见,就其内在基本联 系和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的关 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必须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6、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虽然经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体现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确实一贯的,这就是风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