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2015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

(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三、认识高等教育学

1、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1)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2)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个问题。

2、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3、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1984年7月,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这是国内第一套《高等教育学》,被认为是该学科最早、影响较大的一本专著。

四、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最普遍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1)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

(2)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1)多学科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4)反思批判法

(5)体悟总结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教育与高等教育

1、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2、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

(1)人本心理学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性的规定

A、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

a、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

b、人的本性中蕴涵着人的内在价值

c、人性是朝着越来越完美的趋向发展

B、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

a、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

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

3、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人既是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统一,又是实然与应然的统一。

4、高等教育的概念与本质特征

(1)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从高等教的性质来看,是一种专业教育。

定义: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

A、属于上层建筑

B、属于生产力

C、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

D、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生产力

E、高等教育的三大特征: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

性;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二、高等教育的地位

1、高等教育的价值:两个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1)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A、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个人价值。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B、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反映了高等教育客体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a、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

b、社会选择:即社会依据一定的规则,给个体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并由此影响个体的发展进度、程度与社会地位。高等教育社会选择的两个环节:入学前的选择和入学后的选择。前者基本性质是选优,后者基本性质是汰劣。选优+汰劣=社会选择价值

c、社会流动:一个人从一种社会地位或阶级向另一种地位或阶级的运动,包括上向、下向和水平运动。

B、个人本位价值观、知识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

a、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b、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师生关系变为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师生都是为科学和学术而在大学存在。

c、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2、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大学是人才库、知识库、思想库、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三、高等教育内外基本关系

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

(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A、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

B、社会制度与高等教育

C、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

D、人口、宗教、民族以及地理、资源、生态环境等。

(2)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A、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B、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C、为文化发展服务

2、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1)影响人的发展因素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B、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和条件

C、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

B、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

C、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与我国教育方针

(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方针特征:阶级性、历史性。

(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A、区别:

a、概念上不同:教育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浓。

b、层次上不同: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部分。

c、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政治性,因而不用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不会轻易更改。

B、联系:

a、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b、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2、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况

A、教育目的的概念: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B、教育目的的作用:

a、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

b、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c、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C、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a、客观尺度——社会需求

b、内在准则——个体需求

c、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2)高等教育的目的

A、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a、自由教育目的: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的重视捍卫者是英国的红衣主教——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纽曼。

b、职业教育目的: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

c、普通教育目的: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质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d、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科学教育教人做事。

B、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a、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b、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c、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人的全面发展说与素质教育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

(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

(3)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力、社会制度、教育)

2、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1)素质教育的内涵: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

A、面向全体学生

B、全称培养学生

C、全方位发展学生

三、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3)不分专业模式

(4)产学研结合模式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

(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

(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

(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

(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

(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4、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类别

(1)规定性目标和开放性目标

(2)单向度目标和综合性目标

(3)个体发展目标与群体发展目标

(4)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5)实有目标和预期目标

5、多元取向——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1)通才化取向

(2)专业化取向

(3)职业化取向

(4)基础化取向

(5)复合型取向

(6)素质化取向

(7)个性化取向

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高等教育结构及与其相关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1)概念: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

(2)微观教育结构: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人员知识结构。(3)宏观教育结构:

A、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又称水平结构

B、科类结构: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C、形式结构: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D、能级结构: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E、地区结构: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

2、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

(1)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就必然要求结构发生改变

(2)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3、高等教育功能的观点

(1)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2)基本功能的三个明显特点:稳定性、潜在性、表现形式多样性

二、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1、当代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

(1)国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A、美国:副学士级(2年)—学士级(4<*<6)—研究生教育(硕士和博士)

B、日本和印度:短期大学、大学专科和高等专门学校——大学本科——大学进修科和研究生院。

C、法国:短期高等职业教育(2年)——大学第一、第二阶段和大学校教育(4年)——博士学位

D、俄罗斯:中等专业教育——本科(4-6年)——研究生

E、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

(2)国外高等教育科类结构

(3)国外高等教育形式结构

A、私立主导型:日本、印度、巴西、韩国、菲律宾

B、公立主导型:美国、法国、瑞典、英国、德国

C、双轨型:比利时、荷兰、香港

(4)国外高等教育能级结构

A、美国:两年制的初级学院;四年制的文理学院与法、医专门学院;一般型的综合大学;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

B、英国:古典名牌大学;现代大学

C、德国:综合大学和科技大学

D、日本:学部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

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及改革策略

(1)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A、层次结构: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高等教育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

B、科类和专业结构:文学等在校生比例上升;经济学本科生增多,工科类专科生增多。

C、形式结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

D、地区:大学城

(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A、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B、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C、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D、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高等学校职能

1、发展演变

(1)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

(2)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

(3)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1862年林肯《莫里尔法案》: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诸如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

2、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

(1)培养人才

(2)发展科学

(3)服务社会

(4)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的职能、创造新职业的职能、国际合作的职能。

3、对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1)高校职能并非一成不变

(2)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或取代先前已存在的职能

(3)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1、人的主体性之含义: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型。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实践主体性

2、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1)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

(2)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转变期

(3)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1、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1)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科学基础(哲学功底、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教育智慧(2)心理素质:情感品质(道德政治感、美感、理智感)、意志品质、个性品质

(3)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队协作

(4)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2、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

(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

(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改模

(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三、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

(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

(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

(3)师生关系有些异化

2、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

(1)“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A、赫然巴特——教师中心论:重视环境与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机械唯物论。

B、卢梭、杜威——学生中心论:教师只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不直接干预学生学习;学生主动去学。

(2)主导——主体论与双主体论

A、“主导——主体”: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B、“双主体”论:当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是以课程为背景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过程时,教师和学生就是交互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二者都是主体。

(3)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

教育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面的统一,观念交流、思维互动与人格养成是这种统一的实质。学生的“学”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面,教师的教育实践是另外一面。“一体两面”构成;额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他们协同的认识和改造满足其要求的客体。

3、创设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

(2)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

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

一、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1、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

(1)高等学校学科分类及特征

A、学科分类:研究生12类,本科生11类

B、高等学校的学科特征:层次性;教学科研一体化;特定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2)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

A、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相应学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人自身发展需要

B、专业设置的原则:超前性、灵活性、可行性、结构优化、宽口径、发展特色原则。

2、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

(1)更加反映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

(2)追求新知识

(3)使青年走向完善的最有效途径

3、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1)教学计划及其修订

A、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

B、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教育问题;重点解决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整合问题,优化和重组新的课程体系;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个性发展。(2)教学大纲及其编制

A、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刚要结构,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

B、教学大纲编制遵循原则:

a、应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

b、应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

c、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

d、应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

e、应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f、要文字精炼、言语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4、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教学内容与课程

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或讲义、活动安排等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及行为。

(2)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原则

A、适时原则

B、完整原则

C、发展学生个性原则

D、宽口径原则

E、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原则

二、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在教室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的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化程度提高、学习主体性增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相长规律;教学科研互动规律;教学的发展性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备课:钻研教材;处理好讲稿与教材关系;教学法准备;课前重温教学搞。

(2)课堂教学:明确的目的性;保证科学性;体现思想性;理论联系实际。

(3)考核评定

3、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以及体系

(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

(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

(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

(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

(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的原则

(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变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

(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

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及其特点

定义:是指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方式和途径。

(1)由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

(2)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3)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2、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

(1)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2)讲习知识方法与训练只能方法的统一

(3)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统一

3、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1)发现教学法:也称假设教学法或探究教学法

(2)问题教学法

(3)研讨式教学法

(4)掌握学习法:凯勒学习法。分小单元一起完成。

(5)学导式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

(6)个性化教学法:因人而异。

四、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

1、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内涵与基本程序

(1)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内涵: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教学目标—学生状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反馈—评价2、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模式与内容

(1)模式:

A、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是学生,产出是受过教育的人。

B、目标模式(系统方法模式):以教学目标为基准,以达到教学目标位基本目的。

C、过程模式:设计者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从整体中任何一步开始向前或向后。

(2)内容:

A、教学目标设计:钻研大纲,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状态——确定教学目标分类——列出综合目标——陈述具体目标

B、教学起点设计:认知、非认知、社会因素

C、教学内容设计:陈述、程序、策略性知识

D、教学时间设计:把我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实际学习时间——科学规划单元课时——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防治教学时间流失

E、教学措施设计:方法和媒体的选择

F、教学评价设计:提问、讨论、练习等。

3、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涵与分类

(1)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内涵:在广泛收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2)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分类

A、按对象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专业教学质量、课程

B、按评价主体分:自我评价、政府评价、中介机构评价

C、评价时间和作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D、评价基准:相对、绝对评价。

E、性质:需要性评价、可行性评价、配量性评价

4、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

(1)管理作用

(2)导向作用

(3)鉴定作用

(4)激励作用

(5)改进作用

五、教学风格及其形成途径

1、教学风格及其意义

教学风格: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用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教学风格是教师

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构和表现、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

2、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独特性、多样性、稳定性、发展性

3、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1)学校领导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

A、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热忱对待老师的教学风格

B、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老师良好风格苗头

C、在教学评价中把教师形成个人风格作为衡量教师成熟的重要指标。

(2)形成独特教学风格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

A、培养“乐教”积极精神,把教学当做一种艺术事业。

B、掌握基本规律,苦练教学基本功

C、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

D、“定向”发展,有意识进行锻炼

E、把继承和发展、学习与创新结合起来

六、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两种模式理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2、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向

(2)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

(3)教学趋向个性化

(4)教学管理活性化

(5)倡导自主性学习

(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

(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3、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

(2)依法治教,促进教学规范化

(3)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6)改革教学管理

第七章高等学校科研研究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

(1)内部意义

A、人才培养意义

B、教师队伍建设意义

C、学科建设意义

D、经费筹措意义

(2)外部意义

A、提升国家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文化

B、服务社会

C、解决国际学术难题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

(2)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

(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与课题申报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

(1)从课题来源分:高校教师自主研究、立项课题研究

(2)从课题性质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

(1)科研选题

A、导向:基础研究选题以科学发展为导向;应用研究以市场需要;基础性应用研究以市场和科学发展相结合为导向

B、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

C、步骤:了解情况、文献综述、创新项目

(2)项目设计:申报项目命题;项目组成人员;合作单位选择;项目研究基础;项目立论依据;项目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项目意见填写。

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员则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

(1)流程:科研准备阶段、科研实施阶段、研究成果结题评审报奖阶段和推广应用阶段。(2)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

A、科研规划和计划

B、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

C、科研资源管理

D、科研成果管理

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转化

1、鉴定形式与步骤

三种形式: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函审鉴定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措施:

(1)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校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

(2)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

(3)进一步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

(4)推动高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第八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一、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

1、对办学方向的意义:着眼于当前服务,以社会效益为主,并在服务中培养服务精神,提

高教育质量。

2、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增强了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适切性,并在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高等教育与社会结合得最紧密、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月透彻时,就是高等学校发展最繁荣之日。

二、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

1、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

(1)美国都市大学:使学校与它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积极双边伙伴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

(2)专业发展大学: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也开展对教学本身的研究。

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

(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效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1、内容:

(1)教学服务:正规教育渠道;非正规、短期岗位培训性质;技术性教学服务

(2)科研服务:高校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为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支持。科技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科技咨询、科技人才的直接输入

(3)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

A、高校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为改革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

B、高校将图书馆、体育馆和设施对外开放

C、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管理:

(1)社会(政府)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A、政策支持

B、法律保障和约束

C、资金鼓励

(2)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A、强调校长的职业素质

B、统筹安排服务活动

C、加强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

D、建立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

第九章高等学校管理

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1、高等学校的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由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构成。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是高等学校领导活动的内部要素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形态,包括高等学校管理中内部决策领导机构的设置、分工与领导关系的规定。

(1)高等学校内部领导的构成

A、高等学校的校长

B、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权力机构

b、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

c、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2)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模式

A、科层制模式:指学校实际决策权力倾斜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B、学术团体模式:决策权力倾向学校学术人员

C、双重组织模式:力求在学术人员和非学术人员之间维持一种权力分配上的平衡

(3)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

A、1950-1956年的校长负责制

B、1956-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1961-1966年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D、1971-1976年的党委“一元化”领导

E、1978-1985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F、1985-1989年逐步实现校长负责制的试点

G、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1)宏观管理体制:以政府干预为主、以社会力量为主、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趋势:

A、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B、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

C、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3、高等学校组织结构与校内管理机制

(1)组织结构和系统特征

A、功能划分:决策领导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直线——职能制形式

B、特性:群体性和分工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目标性和定向性、组织结构的学科性和国际性、组织目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组织成员活动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

(2)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A、内部管理的中心宜放在院(级)一级

B、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加

C、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

D、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二、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要素及特性

1、要素:管理主体、客体、方式、目的、环境

2、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

(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

(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

(3)管理机构的多样性

(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

(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

3、高等学校管理的目标

(1)内部目标:自身价值的追求。反应高等学校办学状态的目标

(2)外部目标:外在价值。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属性

三、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和内容

(1)一般管理原则

A、系统原则

B、分工——协调原则

C、能力原则

D、封闭原则

E、动态原则

F、激励原则

G、弹性原则

(2)学校管理原则

A、方向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效益型原则

(3)高等学校管理原则

A、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

B、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

C、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2、内容

(1)人力资源管理

(2)教学管理

(3)科研管理

(4)财力和物理资源管理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高等学校的学制

1、学制概述: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1)学制建立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须适应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2、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

(1)全日制高等学校。A、普通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B、职业高等学校

(2)成人高等学校: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农民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大学和夜大。

二、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1、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1)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A、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

B、由大学单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

C、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D、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

(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A、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

B、多渠道招生制度

C、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

2、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历程。

?1、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B

? A. 各级各类学校系统 B.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系统

? C.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系统 D.各类各层次高校的教学系统

?2、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不包括:D

? A.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 B.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

? C.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 D.逐步取消高考制度

?3、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实施的招生制度是:

? A. 单一的全国统一考试 B.大学自主招生

? C. 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结合 D.不考试,直接从中学招生

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高校去行政化

?高等教育公平

?高校招生改革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大学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

?产学研协同创新

主观题示例

1、请运用高等学校管理特性的相关原理,论述目前大学行政化的弊端及去行政化的路

径。

2、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发生多起教师因为未能完成聘用合同中规定的科研任务而转岗

或解聘的事件。试结合高等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分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对高校此类事件的解决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

3、试以素质教育理论或全面发展教育理论,论述高等教育应确立什么样的质量观?

4、联系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高等学校的职能有哪些?试联系现实分析这些职能之间的关系。

6、联系实际,论述“大学必将走近社会的中心”的理由。

7、为什么说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8、你怎样认识高等学校师生间的关系?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如何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

9、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将对高校教师产生哪些重要影响,试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师应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

10、论述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吉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 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为社会获国家服务的人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一部分,它是依据教育目的规定的高等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过去也称“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也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锯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指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简答论述 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教育规律 1、简述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阶级性(4)教育的生产性(5)教育的民族性(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发展(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答:改革的目标指向,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互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迫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新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第二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 1、试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制约着目标的设定,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革,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2)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价值)(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1)经济基础制约着高等教育(性质和规模,目的,内容)(2)高等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影响(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1)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目的和内容,决定领导权和受教育权)(2)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巩固政治制度,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舆论为

(2020年编辑)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精品文档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题目和答案

高等教育与学等教育高1-1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1.恩格斯在辩证 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 、理论性分类、“解剖分类” DA、主观性分类 B、客观性分类 C C标准答案: 2.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 中写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高等教育 BA D、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科学C A标准答案:30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 共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3. 、分析 D、 想象 C、判断A、记忆 B标准答案:A,B,C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 史分)2道试题,共60一、单选(共 1.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是() 、弗吉尼亚 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D、哈佛大学A、亚历山大大学 B C D标准答案:()年时 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 作的公民 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本 地社会与经济服务、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D C标准答案:40分)1二、多选 (共道试题,共修辞学校,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主要是“三艺”,包括:()3. 、经济法 D、修辞 C、辩证法 BA、文法标准答案:A,B,C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B、江南水师学堂A. C、京师同文馆 D、广州同文馆C标准答案:“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 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2.级是()A、高等学堂 B、 是大学堂 C、通儒院 D、研究生院A标准答案:分)二、多选(共1道试 题,共40 3.下列书院哪些属于宋代四大书院() BA、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 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C、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D A,B,C,D标准答案:高等教育 理念的构成要素3-160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分)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哪个理念称为大学的灵1. 魂。 CA、学生自治理 念 B、教授治校理念、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 D C标准答案:大学拥有不受政府、 教会和任何其他社会力量的干预和控制,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事务的()权利,指的是哪 个理念大学自治理念A、学生自治理念 B、教授治校理念 C、管理专业化理念 D、 D标准答案:分)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3.大学校长职业化理念中大学校长 扮演哪些角色、协调者A、募捐者 B、管理专家、政治家 C D A,B,C,D标准答案: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3-260一、单选(共2分)道试题, 共()1.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德雷克·博克 C、克拉克·克尔 BA、博克、 杜威 D B标准答案:2.中国最着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 A、蒋梦麟 D、胡适 C、陶行知 B、陈鹤琴. C标准答案: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3.高等教育理念中持理性主义的典 型代表人物有()A、纽曼 B、赫钦斯 C、维布伦 D、弗莱克斯纳 A,B,C,D标准答案:4-1高等学校教育制度道试题,共一、单选(共260分)()1. 在硬件方面,基本的逻辑是A、“现存即合理”、“越发达、越复杂” B”、“突出差 异 D、“教育受制于社会”C A标准答案:()2.在特定情境方面,基本逻辑是、“现 存即合理”、“越发达、越复杂”A B D、“突出差异”C、“教育受制于社 会”B标准答案:分)道试题,共二、多选(共140高等学校根据设立性质和经费来

高等教育学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后面的数字是教材页码序号) 使用教材:胡弼成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印刷

《高等教育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高等教育成型阶段: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末期,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高等教育建立在新兴起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围绕专业学科、课程组织教育过程,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P4) ●高等教育完善阶段:从单一走向多样,职能不断充实。其代表是19世纪初的德国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职能引进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明确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P5)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七大特征和发展趋势—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和多元化。(P6-12)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是教育科学体系分支的应用性学科。其任务是应用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开展自身领域的教育理论研究。(P16)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发挥人的潜能/ 发现人的价值/ 使个体社会化/ 引导完备人性的构建和发展。(P34-35)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上),又具有生产力属性(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上)(P40)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复杂精神性。(P41-42) ●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

发展和个性完善;其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创新;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P46-4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价值观:高等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P49) ●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知识库”和“思想库”,而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p51~53)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根据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针、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性质任务(为谁培养人)、教育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怎样培养人)三方面的内容。其特点是:①阶级性(政治性)②历史性(阶段性)③时代性④相对稳定性。(P64)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66) ●教育目的的概念、作用和依据:教育目的是对教育对象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期望或规定(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层次上有国家教育目的(反映在教育方针中)、各级各类教育目的(反映在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上)、教育过程的具体发展目标(反映在教育过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中)。(P67)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多选题题库

高等教育学多选题 175题 01 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方法是() 经费配置 规划 评估 调节 人员配置 02 以下对高等教育描述正确的是()。 高等教育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是通才教育 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性教 高等教育具有学术性 03 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是()。 牛津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 萨莱诺大学 巴黎大学 布拉格大学 04 属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学科的是()。 文科 法科 神科 医科 商科 05 柏林大学办学的方针是()。 学术自由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培养专门人才 服务社会 文化创新 06 以下对稷下学宫描述正确的是()。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 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 官方举办、私家主持 由齐桓公创立 由楚文王创立

07 以下对鸿都门学描述错误的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 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 官方举办、私家主持 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由楚文王创立 08 以下属于宋代四大书院的是()。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东林书院 嵩阳书院 粤秀书院 09 关于宋代四大书院描述正确的是()。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登封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商丘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岳阳 10 以下不属于宋代四大书院的是()。白鹿洞书院 东林书院 集贤殿书院 嵩阳书院 粤秀书院 11 以下对京师同文馆表述正确的是()。创建于1852年 创建于1895年 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 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创建于1862年 12 以下对京师大学堂表述正确的是()。创建于1852年 创建于1895年 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 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创建于1898年 13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NR[含参考答案]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试398题[含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教育目的所依据的“现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二是受教育者的()现实及其趋势。 A.先天条件 B.身心素质 C.个体发展 D.文化涵养 正确答案:B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目的的性质 2.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方面特点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不相适应的问题。 A.劳动者科学文化技术水平 B.劳动者就业能力 C.劳动者工作能力 D.劳动者所受专业教育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3.法国于()年颁布《高等教育法》,它极大地推动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A.1971 B.1975 C.1983 D.1984 正确答案:D 知识点:20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4.北京大学的前身是()。 A.京师大学堂 B.中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南洋公学 正确答案:A 知识点: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5.整个教育活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它也是高等教育学所要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 A.教育目的 B.教育政策 C.教育方针 D.教育规律 正确答案:A 知识点:高等教育目的的含义 6.“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改为公社、各行业推荐入学的办法,全国统考招生中断了()年。 A.8 B.9 C.10 D.11 正确答案:D 知识点: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7.高校科研工作和学术领域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的发展为本。 A.学校领导 B.学生 C.教师 D.社会 正确答案:C 知识点: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有效途径 8.()提供了高等教育评价理论的最初形态,也提供了高等教育评价的方法论。 A.应答模式 B.泰勒模式 C.CIPP模式 D.CSE评价模式 正确答案:B 知识点: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 9.高校合格评估的内容不包括()。 A.办学指导思想 B.学校规模 C.办学条件 D.教学效果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 一、概念: 1、来源: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战国) (2)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东汉) 题:最早使用“教”和“育”两个字的是(孟子)。 最早对“教”和“育”两个字解释的是(许慎)。 2、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具体实施者。 (2)目的性---教育者所从事的是以教育为目的的活动。 (3)社会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是社会要求的体现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中介 4.教育活动中的三对基本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

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No.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No.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No.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重点) ——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人在教育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没有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阶级性) ——2.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2018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题目和答案

1-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 A、主观性分类 B、客观性分类 C、“解剖分类” D、理论性分类 标准答案:C 2.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中写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高等教育 B、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 C、教育科学 D、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准答案:A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30分) 3.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 A、记忆 B、想象 C、判断 D、分析 标准答案:A,B,C 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是()

A、亚历山大大学 B、哈佛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弗吉尼亚大学 标准答案:D 2.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 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标准答案:C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修辞学校,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主要是“三艺”,包括:() A、文法 B、修辞 C、辩证法 D、经济法 标准答案:A,B,C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A、江南水师学堂 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广州同文馆 标准答案:C 2.“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 A、高等学堂 B、是大学堂 C、通儒院 D、研究生院 标准答案:A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下列书院哪些属于宋代四大书院() A、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B、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C、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D、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标准答案:A,B,C,D 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哪个理念称为大学的灵魂。 A、学生自治理念 B、教授治校理念 C、学术自由理念 D、大学自治理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一、高等教育发展史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 殷商时期“右学”--我国最早的具有高等教育某些属性的机构 战国中后期《大学》《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汉代“太学”--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从萌芽时期跨入雏形阶段 “鸿都门学”--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类专科学校 唐代“六学”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经学教学,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业教育--确立专业教育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5年创办于天津的西学学堂--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我国第一所近代分科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1912年《大学令》、1913《私立大学规程》、1917《修正大学令》--废除“忠君”,标志近代高等教育制度逐步定型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 蔡元培--开启我国近代大学向现代大学转变 195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规定基本任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雏形 1961年9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初步确立 1998年8月,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5年11月18日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内容:①学校整体条件;②重点学科;③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宣告、1999年国务院决定“985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任务:①机制创新;②队伍建设; ③平台和基地建设;④条件支持;⑤国际交流与合作。 外国古代高等教育 公元前200年,雅典大学--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大学 中世纪大学--由学生和教授仿照手工业行会形式组织起来,打破教会对大学的垄断,获得较大自治权,并从普通教育体系中脱离,形成具有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的独立教育层次,成为欧美近代大学的渊源,包括; ①意大利-波隆亚大学、萨莱诺大学 ②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③法国-巴黎大学 ④捷克-布拉格大学 ⑤德国-维也纳大学 外国近代高等教育 巴黎工业专科学校--欧洲工业大学最早的模范 1810年威廉·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洪堡大学)--提倡“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开启近代大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