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概念题30分1生物标志化合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一)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

2.圈闭

3.溢出点

4.TTI

5.CPI

6.初次运移

7.流体势

8.系列圈闭

9.含油气盆地 10.石油

二、论述题: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单位面积的丰度高。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丰

富的(>2108m3/km2)中等的(0.2108m3/km2—2108m3/km2),贫乏的(<0.2108m3/km2) ;生烃是和成烃潜量、产烃率和产烃丰度、排烃和排烃率、排液态烃的临界含油饱和度、聚集系数。

2)利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则是指不仅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3)油气聚集和有效圈闭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集层中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油气聚集又分单一圈闭的油气聚集和系列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有效圈闭——曾经聚集并保存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大容积、距烃源区近、形成时间早、圈闭的闭合度高和何存条件好。

4)油气藏破坏和油气再分布。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在油气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那些不在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仍被水所充满;

被油气充满的圈闭依然可以聚集天然气,但被天然气充满的圈闭却不能再聚集油。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造成天然气分布于靠近源区一侧的圈闭中,向上倾方向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二)

一、基本概念(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天然气

2.绝对渗透率

3.孔隙结构

4.饱和度

5.盖层闭合度

6.油气藏

7.油田水 8.沉积有机质 9.力场强度 10二次运移 11.流体势

二、选择题(20分)

1.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____

A 伊利石型

B 高岭石型

C 蒙-伊混成石型

D 蒙脱石型

2.石油中C、H两元素比值约为____

A 5.5

B 6

C 6.5

D 7

3.有机质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为____

A、<0.5

B、0.5—1.3

C、1.3—2.0

D、≥2.0

4.某石油中环烷烃含量为30%,正+异构烷烃含量为25%,则该石油类型为____

A 石蜡-环烷型

B 石蜡型

C 环烷型

D 芳香-中间型

三、填空题(20分)

1.识别和评价烃源岩主要是通过_____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确定。

2.若石油中环烷烃含量和正+异构烷烃含量各占30%,则该石油属于____。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氯化镁型、____、____和____。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____;二是____。

四、论述题(30分)

1.油气发生初次运移的机理。

2.储集层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3.圈闭的分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试题第二套

一、基本概念(任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天然气绝对渗透率孔隙结构饱和度盖层闭合度油气藏油田水沉积有机质力场强度二次运移流体势

(参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材》教材陈荣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

二、选择题(20分)(红字为答案)

三、1、在自然条件下,对有机质成烃催化活力最强的粘土是D 蒙脱石型

A 伊利石型

B 高岭石型

C 蒙-伊混成石型

D 蒙脱石型

2、石油中C、H两元素比值约为 C 6.5_。

A 5.5

B 6

C 6.5

D 7

3、有机质过成熟生干气阶段,Ro(%)为D、≥2.0。

A、<0.5

B、0.5—1.3

C、1.3—2.0

D、≥2.0

4、某石油中环烷烃含量为30%,正+异构烷烃含量为25%,则该石油类型为A 石蜡-环烷型;

A 石蜡-环烷型

B 石蜡型

C 环烷型

D 芳香-中间型

四、填空题(20分)

1、识别和评价烃源岩主要是通过(数量)、(类型)和(成熟度)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加以确定。

2、若石油中环烷烃含量和正+异构烷烃含量各占30%,则该石油属于(石蜡-环烷型)。

3、Sulin将天然水分为氯化镁型、_氯化钙型、硫酸钠型_、重碳酸钠型;

4、油气二次运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油气饱和度不得小于临界油气饱和度,二是运移动力必须大于阻力。

五、论述题(30分)(红字为答题要点)

1、初次运移的机理;(压实、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异常压力)

2、层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沉积、成岩作用);

3、的分类(成因分类: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三)

一、解释下列概念(共15分,每题3分)。

1.石油地质学

2.干酪根

3.区域盖层

4.生物标志化合物

5.内陆裂谷盆地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35题):在下面每题的四个可供选择答案(a、b、c、d)中选一个最合题意答

案(用相应的字母表示之)。

1.油气藏“背斜说”诞生于近代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哪个阶段?

a. 1859—1900年;

b. 1901年-1925年;

c. 1926年—1960年;

d. 1961年—现今。

2.石油中碳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

a. 75%—80%;

b. 82%—83%;

c. 85%—90%;

d. 83%—87%。

3.石油中氢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

a. 9%—11%;

b. 11%—20%;

c. 11%—14%;

d. 21%—24%。

4.石油中正构烷烃随石油馏分比重增大呈现那种变化规律?

a. 单调减少;

b. 单调增加;

c. 从增加到减少;

d. 没有规律。

5.石油中芳烃和氮硫氧化合物含量为28%,环烷烃含量为25%,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

a. 石蜡型;

b. 环烷型;

c. 芳香—中间型;

d. 石蜡—环烷型。

6.石油中石蜡烃含量为60%,环烷烃含量为10%,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

a. 石蜡型;

b. 环烷型;

c. 芳香—中间型;

d. 石蜡—环烷型。

7.陆相石油蜡、硫含量具有何种特征?

a. 高蜡低硫;

b. 高硫低蜡;

c. 高硫高蜡;

d. 低硫低蜡。

8.海相石油微量元素镍(Ni)和钒(V)含量具有何种特征?

a. Ni/V大于1;

b. V/Ni大于1;

c. Ni/V等于1;

d. V/Ni等于2

9.油田水中氯、钠和镁三个离子的离子毫克当量浓度比:(Cl—Na)/Mg小于1大于0,该油田水是何种类型油田水?

a. 氯化钙型;

b. 氯化镁型;

c. 硫酸钠型;

d. 重碳酸钠型。

10.设某岩层两组相互垂直裂缝的间距均为d、裂缝宽度均为e,它的近似裂缝孔隙度是何表达式?

a. e/d;

b. 2e/d;

c. 3e/d;

d. e/(18d)。

11.设圆柱状褶皱岩层厚度为T、曲率半径为R,它的近似孔隙度是何表达式?

a. T/R;

b. 2 R/T;

c. 2 T/R;

d. T/(2R)。

12.设圆柱状褶皱岩层厚度为T、曲率半径为R、裂缝间距为D,平行该褶皱轴方向的近似裂缝渗透率是何表达式?

a. D4×(T/R)2 /48;

b. D×(T/R)3 /48;

c. D2×(T/R)3 /48;

d. 2×1011×D2×(T/R)3。

13.储集层中油、气、水三相共存时, 天然气的相对渗透率是何种情形?

a. 等于石油的有效相渗透率;

b. 大于气的相对渗透率;

c. 小于水的相对渗透率;

d. 小于1。

14.用压汞法研究储集层孔隙结构时,排驱压力越大, 该储集层物性是何种情形?

a. 物性越好;

b. 平均孔隙度越大;

c. 孔隙结构越好;

d. 孔隙结构越差。

15.储集层成岩后生变化中,哪种胶结方式储集层孔隙结构相对最好?

a. 搭桥式;

b. 基底式;

c. 薄膜式;

d. 分

散质点式。

16.溶解作用通常使石灰岩物性发生何种变化?

a. 孔隙度增加;

b. 孔隙度减小;

c. 没有变化;

d. 渗透率变小。

17.下面有关盖层的叙述哪个最有道理?

a. 泥质岩总是盖层;

b. 碳酸盐岩不可能成为盖层;

c. 碎屑岩不可能成为盖

层;

d. 足够厚度泥质岩层多数情形下是盖层,但有些情况下不能成为盖层。

18.断层圈闭属于何种圈闭?

a. 岩性圈闭;

b. 不整合圈闭;

c. 构造圈闭;

d. 复

合圈闭。

19.水动力—背斜油气藏属于何种油气藏?

a. 岩性油气藏;

b. 不整合油气藏;

c. 构造油气藏;

d. 复合油

气藏。

20.潜山型油气藏属于何种油气藏?

a. 岩性油气藏;

b. 不整合油气藏;

c. 构造油气藏;

d. 复合油

气藏。

21.水动力油气藏中油水界面的倾角与储集层中水的渗流速度存在何种关系?

a. 反比关系;

b. 正比关系;

c. 无关;

d. 时而正比时而反比。

22.烃源岩发生温度增加时对排烃有什么影响?

a. 不利于排烃;

b. 有利于排烃;

c. 无影响;

d. 可能不利。

23.黏土矿物脱水对排烃有什么影响?

a. 不利于排烃;

b. 有利于排烃;

c. 无影响;

d. 可能不利。

24.目前认为烃源岩排烃主要通道是什么?

a. 微裂缝系统;

b. 孔隙系统;

c. 缝—洞系统;

d. 孔—洞系统。

25.一般认为微裂缝系统排油时,石油主要呈何种相态?

a. 分子扩散;

b. 胶体溶液;

c. 分子溶液;

d. 连续相和混合相。

26.关于流体势和该流体的力场强度关系下面哪种叙述正确?

a. 力场强度等于势梯度;

b. 力场强度绝对值等于势梯度;

c. 力场强度等于负的势梯度;

d. 力场强度等于势梯度绝对值。

27.关于流体势和该流体的力场强度方向关系下面哪种叙述正确?

a. 力场强度方向垂直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相反;

b. 力场强度方向垂直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一致;

c. 力场强度方向平行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一致;

d. 力场强度方向斜交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相反。

28.产烃率是指__________

a. 单位质量的烃源岩生成的烃的量;

b. 单位质量的有机质生成的烃的量;

c. 坳陷中烃源岩生成烃的量;

d. 坳陷中有机质生成的烃的量。

29.产烃丰度是指__________

a. 单位体积的烃源岩产烃量;

b. 单位体积的有机质产烃量;

c. 单位面积的烃源岩产烃量;

d. 单位面积有机质产烃量。

30.排烃率是指__________

a. 单位体积的烃源岩排烃量;

b. 单位体积的有机质排烃量;

c. 烃源岩排烃量比生烃量;

d. 烃源岩的生烃量比产烃量。

31.聚集系数是指__________

a. 生烃量比烃的地质储量;

b. 烃的地质储量比生烃量;

c. 排烃量比生烃量;

d. 烃的运移量

比生烃量。

32.“上覆式”生、储、盖组合是指__________

a. 储集层下伏于烃源岩的组合;

b. 烃源岩下伏于储集层的组合;

c. 烃源岩在不整合面下的组合;

d. 储集层在不整合面下的组合。

33.盐丘型油气聚集带属于__________

a. 构造类油气聚集带;

b. 复合类油气聚集带;

c. 刺穿型油气聚集带;

d. 地层类油气聚集带。

34.关于礁型复合油气田的下列叙述哪个最合理?

a. 多于一个礁型油气藏的集合;

b. 单个礁型油气藏;

c. 礁型油气藏与断裂型油气藏的集合;

d. 以礁型油气藏为代表的各种油气藏的集合。

三、如何评价烃源岩?(15分)

四、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15分)。

五、识图题(20分):图1中等值线是储集层与上覆盖层的界面构造等高线(深度,单位是米),在静

水条件下,请:

(1)标出溢出点(4分);(2)画出圈闭面积(3分);(3)估算闭合高(3分);

(4)指出圈闭类型(4分);

(5)画出储集层与上覆盖层的界面下油滴O1和O2的运移路径(图幅内)(6分)。

A 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第三套

一、解释下列概念(共15分,每题3分)。

1、石油地质学

2、干酪根

3、区域盖层

4、生物标志化合物

5、内陆裂谷盆地(参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材》教材陈荣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4)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35题):在下面每题的四个可供选择答案(a、b、c、d)中选一个最合题意答案(用相应的字母表示之)(红字为答案)。

1、油气藏“背斜说”诞生于近代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哪个阶段?

a. 1859—1900 c. 1926年—1960年;d. 1961年—现今。

2、石油中碳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

a. 75%—80%;

b. 82%—83%;

c. 85%—90%;

3、石油中氢元素含量变化一般认为在哪个范围?

a. 9%—11%;

b. 11%—20%; d. 21%—24%。

4、石油中正构烷烃随石油馏分比重增大呈现那种变化规律?

b. 单调增加;

c. 从增加到减少;

d. 没有规律。

5、石油中芳烃和氮硫氧化合物含量为28%,环烷烃含量为25%,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

b. 环烷型;

c. 芳香—中间型;

d. 石蜡—环烷型。

6、石油中石蜡烃含量为60%,环烷烃含量为10%,该石油属于哪类石油?

b. 环烷型;

c. 芳香—中间型;

d. 石蜡—环烷型。

7、陆相石油蜡、硫含量具有何种特征?

b. 高硫低蜡;

c. 高硫高蜡;

d. 低硫低蜡。

8、海相石油微量元素镍(Ni)和钒(V)含量具有何种特征?

a. Ni/V大于1; c. Ni/V等于1; d. V/Ni等于2

9、油田水中氯、钠和镁三个离子的离子毫克当量浓度比:(Cl—Na)/Mg小于1大于0,该油田水是何种类型油田水?

a. 氯化钙型; c. 硫酸钠型; d. 重碳酸钠型。

10、设某岩层两组相互垂直裂缝的间距均为d、裂缝宽度均为e,它的近似裂缝孔隙度是何表达式?

a. e/d; c. 3e/d; d. e/(18d)。

11、设圆柱状褶皱岩层厚度为T、曲率半径为R,它的近似孔隙度是何表达式?

a. T/R;

b. 2 R/T;

c. 2 T/R;

12、设圆柱状褶皱岩层厚度为T、曲率半径为R、裂缝间距为D,平行该褶皱轴方向的近似裂缝渗透率是何表达式?

a. D4×(T/R)2 /48;

b. D×(T/R)3 /48;

c. D2×(T/R)3 /48;

13、储集层中油、气、水三相共存时, 天然气的相对渗透率是何种情形?

a. 等于石油的有效相渗透率;

b. 大于气的相对渗透率;

c. 小于水的相对渗透率;

14、用压汞法研究储集层孔隙结构时,排驱压力越大, 该储集层物性是何种情形?

a. 物性越好;

b. 平均孔隙度越大;

c. 孔隙结构越好;

15、储集层成岩后生变化中,哪种胶结方式储集层孔隙结构相对最好?

a. 搭桥式;

b. 基底式;

c. 薄膜式;

16、溶解作用通常使石灰岩物性发生何种变化?

b. 孔隙度减小;

c. 没有变化;

d. 渗透率变小。

17、下面有关盖层的叙述哪个最有道理?

a. 泥质岩总是盖层;

b. 碳酸盐岩不可能成为盖层;

c. 碎屑岩不可能成为盖层;

18、断层圈闭属于何种圈闭?

a. 岩性圈闭;

b. 不整合圈闭; d. 复合圈闭。

19、水动力—背斜油气藏属于何种油气藏?

a. 岩性油气藏;

b. 不整合油气藏;

c. 构造油气藏;

20、潜山型油气藏属于何种油气藏?

a. 岩性油气藏; c. 构造油气藏; d. 复合油气藏。

21、水动力油气藏中油水界面的倾角与储集层中水的渗流速度存在何种关系?

a. 反比关系;

b. d. 时而正比时而反比。

22、烃源岩发生温度增加时对排烃有什么影响?

a. 不利于排烃; c. 无影响; d. 可能不利。

23、黏土矿物脱水对排烃有什么影响?

a. 不利于排烃; c. 无影响; d. 可能不利。

24、目前认为烃源岩排烃主要通道是什么?

b. 孔隙系统;

c. 缝—洞系统;

d. 孔—洞系统。

25、一般认为微裂缝系统排油时,石油主要呈何种相态?

a. 分子扩散;

b. 胶体溶液;

c. 分子溶液;

26、关于流体势和该流体的力场强度关系下面哪种叙述正确?

a. 力场强度等于势梯度;

b. 力场强度等

于势梯度绝对值。

27、关于流体势和该流体的力场强度方向关系下面哪种叙述正确?

力场强度方向垂直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一致;c. 力场强度方向平行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一致;d. 力场强度方向斜交于等势面,并与流体势梯度方向相反。

28、产烃率是指__________

a. c. 坳陷中烃源岩生成烃的量;

d. 坳陷中有机质生成的烃的量。

29、产烃丰度是指__________

a.单位体积的烃源岩产烃量;

b. 单位体积的有机质产烃量;单位

面积有机质产烃量。

30、排烃率是指__________

a.单位体积的有机质排烃量;c. 烃源岩排烃量比生烃量;d. 烃源岩的生

烃量比产烃量。

31、聚集系数是指__________

a. c. 排烃量比生烃量; d. 烃的运移量比生烃量。

32、“上覆式”生、储、盖组合是指__________

a. b. 烃源岩下伏于储集层的组合;c. 烃源岩在不整合面下的组合;d. 储

集层在不整合面下的组合。

33、盐丘型油气聚集带属于__________

b. 复合类油气聚集带;

c. 刺穿型油气聚集带;

d. 地层类油气聚集带。

34、关于礁型复合油气田的下列叙述哪个最合理?

a. 多于一个礁型油气藏的集合;

b. 单个礁型油气藏;

c. 礁型油气藏与断裂型油气藏的集合;

三、如何评价烃源岩?(15分)(红字为答题要点)

答:从有机质丰度、体积、类型、成熟度等方面论述

四、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15分)。(红字为答题要点)

答:包括油气初次运移的驱动因素(压实、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扩散作用等)、相态、通道及其初次运移痕迹、方向、效率、时间和深度。

五、识图题(20分):图1中等值线是储集层与上覆盖层的界面构造等高线(深度,单位是米),在静水条

件下,请:

(1)标出溢出点(4分);(A)

(2)画出圈闭面积(3分);(红线范围)

(3)估算闭合高(3分);(200米左右)

(4)指出圈闭类型(4分);构造地层或背斜-岩性圈闭)

(5)画出储集层与上覆盖层的界面下油滴O1和O2的运移路径(图幅内)(6分)。

(红线所示)(B图红字或符号为参考答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四)

一、概念题(30):

1.石油

2.油气显示

3.油气藏

4.干酪根

5.烃源岩

6.油气运移

7.油气二次运移

8.生储盖组合

9.沉积盆地 10.油气田

二、论述题(70分):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0分)。

2.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10分)。

3.简述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10分)。

4.简述如何评价烃源岩的好坏(10分)。

5.简述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15分)。

6.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是什么(15分)。

一、概念题(30):

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或钻井的人工露头。

3、油气藏:圈闭中存在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就成为油气藏。

4、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5、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6、油气运移:指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7、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它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8、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该概念着重强调两个实质性性问题:烃源层中生成的油气向储集层输导的通道和能力;盖层的质量和有效性。

9、沉积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和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

10、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一定的产油面积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0分)。

(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石蜡—环烷型为主;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环烷型;

(2)海相石油以低蜡为特征(均小于5%);陆相石油以高蜡为特征(普遍大于5%);

(3)海相石油一般高硫(一般大于1%);陆相石油以低硫为特征(一般小于1%);

(4)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V/ Ni 大于1;陆相石油V、Ni含量较低,且V/ Ni 小于1;

(5)海相石油一般比陆相石油的δ13C 高。

2、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10分)。

(1)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2)原生孔隙有粒间孔、粒内孔,是沉积作用过程形成的;

(3)次生孔隙有铸模孔、粒内孔、晶间孔,是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裂缝,可以是构造、压实、脱水和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

3、简述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10分)?

(1)圈闭的现代概念:指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或与非渗透性遮挡(屏蔽)联合封闭的油气低势区。

(2)圈闭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和复合圈闭。

(3)构造圈闭是由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变位而形成的;

(4)地层圈闭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地层层序中断——剥蚀或超覆而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5)水动力圈闭是因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6)复合圈闭指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4、简述如何评价烃源岩的好坏(10分)?

(1)烃源岩的概念;

(2)评价烃源岩的好坏主要从有机质的数量、有机质的丰度和有机质的成熟度三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1)、有机质的数量:包括有机质的丰度和烃源岩的体积两个方面。有机质的丰度是评价烃源岩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指标为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总烃的百分含量。

2)、有机质的类型:I型为腐泥型;II型为混合型中的中间型(IIa型为腐植腐泥型,IIb腐泥腐植型);III型为腐植型。

3)、有机质的成熟度:是表征其成烃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评价主要有镜质体反射率(Ro)、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法、岩石热解法、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及TTI法等。其中Ro <0.5%—0.7%未成岩阶段,0.5%—0.7% 2.0%为准变质作用阶段,只产甲烷的干气。

5、简述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15分)。

沉积有机质热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准变质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镜质体反射率Ro<0.5%,该阶段以生物成因气为主,最终产物形成干酪根,且早期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成熟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该阶段以生成轻质油和湿气为主;过成熟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以生成高温甲烷为主,也称作热裂解肝气阶段。

6、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是什么(15分)?

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指的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运移相态、运移通道、运移模式等等。

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主要有:压实作用;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扩散作用等。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分子溶液;胶体溶液;连续烃相与混合相;分子扩散等方式。

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烃源岩中的孔隙系统、裂缝系统、孔隙-裂缝网络等。

油气初次运移的模式包括:“压实水流”模式;“微裂缝排烃”模式和扩散作用等。

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1]The Shine-Dalgarno sequence(AGGAGG), proposed by Australian scientists John Shine and Lynn Dalgarno,[1] is a ribosomal binding site located upstream of the start codon AUG. It is a consensus sequence that helps recruit the ribosome to the mRNA to initiate protein synthesis by aligning it with the start codon. The complementary sequence (CCUCCU), is called the anti-Shine-Dalgarno sequence and is located at the 3' end of the 16S rRNA in the ribosome.Mutations in the Shine-Dalgarno sequence can reduce translation. This reduction is due to a reduced mRNA-ribosome pairing efficiency, as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complementary mutations in the anti-Shine-Dalgarno sequence can restore translation.When the Shine-Dalgarno sequence and the anti-Shine-Dalgarno sequence pair,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s IF2-GTP, IF1, IF3, as well as the initiator tRNA fMet-tRNA(fMET) are recruited to the ribosome.Shine-Dalgarno sequence vs. ribosomal S1 protein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however, Shine-Dalgarno sequence presence is not obligatory for ribosome to locate initiator codon, since deletion of anti-Shine-Dalgarno sequence from 16S rRNA doesn't lead to translation initiation at non-authentic sites. Moreover, numerous prokaryotic mRNAs don't possess Shine-Dalgarno sequences at all. What principally attracts ribosome to mRNA initiation region is apparently ribosomal protein S1, which binds to AU-rich sequences found in many prokaryotic mRNAs 15-30 nucleotides upstream of start-codo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1 is only present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being absent from Gram-positive species.SD序列(16S互补区)是位于原核生物mRNA 起始密码子(AUG)上游5~10个核苷酸处,一段富含嘌呤的序列。 其与核糖体小亚基中的16S rRNA的3’末端互补配对,促进mRNA 的翻译。 [2]ORF:An open reading frame (ORF) is a portion of a gene’s sequence that contains a sequence of bases, uninterrupted by stop sequence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encode a protein. When a new gene is identified and its DNA sequence deciphered, it is still unclear what its corresponding protein sequence is. This is because, in the absence of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

————————————————————————————————作者:————————————————————————————————日期: ?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280) 一、绪论 1生物化学 2 分子生物学(狭义、广义) 3 结构生物学 4 基因组学 5蛋白质组学 6 糖生物学 7生物工程 8 基因工程 9酶工程 10 蛋白质工程 11 细胞工程 12 发酵工程 13生化工程 14 模式生物 二、核酸化学 1 核酸 2 拟核区 3质粒 4 沉降系数 5N-C糖苷键 6第二信使 7 转化现象 8 类病毒 9沅病毒(蛋白质侵染因子) 10 核酸的一级结构 11 DNA的一级结构 12 RNA的一级结构 13 寡核苷酸 14 多核苷酸 15 DNA的二级结构 16DNA的三级结构 17 正超螺旋

18负超螺旋 19 RNA的二级结构 20RNA的三级结构 21发夹结构 22 多顺反子 23 单顺反子 24减色效应 25 增色效应 26核酸的变性 27 核酸的复性 28DNA的熔点(Tm、熔解温度) 29 退火 30 分子杂交 31 Southern 印迹法 32Nouthern 印迹法 三、蛋白质化学 1激素 2抗体 3 补体 4 干扰素 5 糖蛋白 6蛋白质氨基酸 7非蛋白质氨基酸 8等电点(PI) 9肽 10生物活性肽 11 双缩脲反应 12构型 13 构象 1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5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16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17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18二面角

19β-折叠 20 β-转角 21 无规则卷曲 22超二级结构 23 结构域 24分子病 25 可变残基 26 不变残基 27电泳 28 透析 29 相对迁移率 30盐析 31 盐溶 32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33 变性蛋白 34 蛋白质的复性 35 简单蛋白 36 结合蛋白 37糖蛋白 38脂蛋白 39色蛋白 40 核蛋白 41 磷蛋白 42 金属蛋白 43可逆沉淀 44 不可逆沉淀 四、酶学 1 酶 2 单纯酶 3 结合酶 4 酶蛋白 5 辅因子 6全酶 7 辅酶

生物学概念教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 房立明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 近几年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本人也在不断的探索,结合我们学校的“自学──合作──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学科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经过本人近十年的实践教学研究和近三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谈在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生物学的谚语引出概念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生物的复杂反射。“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 果实、种子的形成。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引出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相关概念与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课前分别作了三个实验:(1)将植物的叶和较粗的茎分别用塑料袋罩住,置于强光下观察,可见袋内水珠较多;(2)将一盆花的叶用凡士林涂抹在正、背两面后,罩上塑料袋观察,袋内水珠较少;(3)分别选择一个晴天、一个阴雨天在上午同一时间在同一植物上罩上塑料袋,观察、对比袋中的水珠量,可以看到塑料袋内的水珠明显多于阴雨天。在学生观察到这些现象后,我提问:(1)塑料袋中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为什么罩叶的塑料袋水珠多?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从哪个器官散发出来?(3)晴天、雨天植物蒸腾作用的速度是否相同?(4)温度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吗?教师对重点、疑点进行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而掌握重要知识点。 三.抓住关键词对概念的掌握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概念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仿生”概念中关键词为“结构和功能”、“仪器和设备”;“生态平衡”概念中关键词为“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含义及关系。通过找概念的关键词,

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张少斌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并对不同的概念采取怎样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生物学概念是支撑生物学科科学体系的关键所在,学好重要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建立自我生我学体系的根本。介于此原因初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而高中目前还没相应的提法,这是本课题组最初确定这个课题为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说明概念教学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很重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重视以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在课本的章末自我检测中都要求学生在理解本章概念的基础上画概念图,这是旧教材中没有的。 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平均每节课中都要涉及4~5个重要概念。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回归课本,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呢?经多年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概念记忆不牢,理解不清,概念的应用能力差,生物基础不差,生物学科素养低下。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对于生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才能构建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完成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 3.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完整版)高中生物概念大全

1.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PAT: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系统、器官、组织层次,细胞即是个体;植物没有(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病毒是生物,但不是生命系统 2.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3.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分类:根据外表特征,可把原核生物粗分为“三菌三体”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注: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生命结构 4.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5.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细胞中的结构如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核仁等结构的大小均超过0.2微米,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都能看到,因而这些结构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 6.亚显微结构:又称为超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0.2微米,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均小于0.2微米,因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些细胞结构,要观察细胞中的各种亚显微结构,必须用分辨力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微米的细微结构,叫做亚显微结构。 7.水: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 作用: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 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8.无机盐:其中大量元素有钙Ca、磷P、钾Ka、硫S、钠Na、氯Cl、镁Mg,微量元素有铁、锌、硒、钼、氟、铬、钴、碘等 无机盐作用:1)、是细胞的结构成分。 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例: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2)、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 实例: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Ca2+对于血液的凝固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Ca2+,血液就不能凝固。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这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HCO3-对于维持血液正常,pH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含Zn的酶最多,有七十多种酶的活性与Zn有关。Co是维生素B12的必要成分,参与核酸的合成过程。 (3)、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尤其对于植物吸收养分有重要作用 9.糖类:麦芽糖、蔗糖、乳糖是双糖。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作用:1 作为生物能源 2 作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碳源 3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物质4 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 10.脂质:生物体中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分类:1. 油脂即甘油三酯或称之为脂酰甘油,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一般将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称为油,而将其呈固态时称为

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50个生物学重要概念 主题一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4.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5.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主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8.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9.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10.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组成。 11.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 12.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 14.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作用,一般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5.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主题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18.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与死亡等阶段。 19.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20.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1.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保持水土;为人类提供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主题五生物圈中的人 22.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以及排除废物。 23.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肝、胰、大肠和肛门,主其要功能是从食物中获取营养物质,经备运输到身体的所有细胞中。 2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从大气中摄取代谢所需要的氧气,排出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25.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高中生物学基础概念

生物学基础概念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中有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 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3.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 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4.无氧呼吸,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将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分解, 生成乳酸或酒精与二氧化碳,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5.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 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6.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7.细胞的全能性,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8.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9.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0.癌细胞,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 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1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 个细胞周期。 12.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13.性状:生物体可以鉴别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称,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蛋白质体现。 1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5.形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6.显性基因: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 17.隐性基因: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 18.相同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 19.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0.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1.纯合子:由相同基因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22.杂合子:由不同基因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23.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 24.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 25.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6.人类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7.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8.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9.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30.DNA分子的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31.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 上呈线性排列。 32.转录,以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33.翻译,以mR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34.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生物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1.交配方式 (1)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2)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3)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4)回交:子一代和两个亲本的任一个进行杂交的方法叫做回交。 (5)正交/反交:基因型不同的两种个体甲和乙杂交,如果将甲作父本,乙作母本定为正交,那么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为反交;反之,若乙作父本,甲作母本为正交,则甲作父本,乙作母本为反交。(正交与反交是相对概念,检测生物性状遗传是细胞质遗传还是细胞核;检验控制基因是细胞核基因还是细胞质基因;检验核基因位于常染还是X染色体上) 2.性状表现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隐性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基因类型 (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3)显性基因:控制显性形状的基因,表示:D (4)隐形基因:控制隐性形状的基因, 表示:d (5)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4.物种个体类型 (1)纯合子:由基因型相同的配子形成的合子,表示:AAbb (2)杂合子:由基因型不同的配子形成的合子,表示:AaBb 5.基因/表现型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二、杂交试验 1.符号解释 (1)P:亲本 (2)F1:子一代 (3)F2:子二代 (4)×:杂交 (5)自交:符号无法正常显示,就直接文字了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1)遗传图解

生物学概念理解

生物学概念理解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为例谈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前概念”和“概念的外延”两个问题。 1概念一:生态系统 1.1问题 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好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在考试时,学生往往在具体实例分析时判断不准什么属于生态系统,什么属于群落。 1.2问题探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知道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但缺乏对其前概念的理解以及概念的外延理解,在具体实例分析判断时才容易出错。 1.3具体教学设计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可能回答不出。在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系统是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整体。”然后教师用教材中问题探讨中土壤与生物的实例给予解释,学生很快会理解生态系统概念中“相互作用”的含义。接着再举教材中的实例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这样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在理解了“系统”的概念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思考“:系统既然是一个整体,它应该有一个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多大呢?”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88页的下面一段有关内容,然后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对于生态系统的类型则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接着教师提问:“生态系统既然有边界,那么,在系统内部能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呢?”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如果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看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话,冬天时我们呼吸的氧气都来自城市内部吗?”学生自然想到冬天城市中多数植物都落叶了不能进行大量的光合作用产生足够的氧气,得出氧气这种物质在系统内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循环利用。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之间有没有物质的交换?”学生会回答“:几乎没有。”教师接着引导:“对于生物圈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来说,物质能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利用而自给自足?”学生回答:“能”。教师总结“:地球上只有最大的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基本划分

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和基本划分 -------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 朱晓林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生物教研室北京101149 摘要作为学科知识教学核心的生物学核心概念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界定。本文通过对中外课科学和生物学程标准的分析提出,生物学核心概念是教师或学生对生物学核心问题的相对本质的认识或看法。在此基础上,作者根据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尝试提出了一系列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及部分教学建议。 关键词生物学; 核心概念;界定;划分; 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能力迁移角度,还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体把握学科思维的角度,甚至从引领关键性核心建构以减轻学生过繁的课业负担的角度,加强核心概念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问题的提出 1.1问题提出的背景:知识爆炸的年代要求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它既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我国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研究,但究竟什么是生物学核心概念,大家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识,这就给核心概念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困惑。 1.2目前对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几种较为普遍的认识:通过查阅各种资料,特别是网络资源,我们发现,国内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概念即名词或定义,核心概念就是重点概念或名词。因此蛋白质、核酸、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心法则、生态系统等等,都被视为核心概念,这种认识被许多一线教师认同。按照这一观点难免将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混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核心概念即重点知识或核心知识,例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光合作用作为核心概念,不只是简单的名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新课标生物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单元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主要由C、H、O、N 4 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P、S 元素,有的也含有微 量的Fe、Cu、Mn、I、Zn 等元素。 (2)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表示方法(右图): 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 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3)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化学式表示为—NH—CO— 拓展: 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R 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5)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如胃蛋白酶;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6)核酸的元素组成有C、H、O、N 和P。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7)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8)DNA 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 中的五碳糖是核糖;D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而R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DNA 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而RNA 中只含有一条核糖核苷酸链。 (9)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拓展: ①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RNA 病毒以RNA 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③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④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的RNA 不是遗传物质,DNA 是遗传物质。 ⑤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DNA。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0)组成糖类的化学元素有C、H、O。 (11)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12)糖类的主要作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13)植物细胞特有的单糖是果糖,特有的二糖是麦芽糖、蔗糖,特有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动物细胞所特有的二糖是乳糖,特有的多糖是糖元。 (14)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 和N。 (15)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此外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16)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7)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18)因为等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比糖类释放的能量多,所以说脂肪是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基本含义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p8)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分子生物学是由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细胞学、以至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融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不同学科专长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它虽产生于上述各个学科,但已形成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化学是从化学角度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的结构、转变与新陈代谢。传统生物化学的中心内容是代谢,包括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能量代谢等与生理功能的联系。 分子生物学则着重阐明生命的本质----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与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生命信息的传递和调控。 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关系也十分密切: 传统的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细胞和亚细胞器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比单纯观察大体结构能更加深入认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因此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子生物学则是从研究各个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入手,但各个分子不能孤立发挥作用,生命绝非组成成分的随意加和或混合,分子生物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生物分子间的高层次组织和相互作用,尤其是细胞整体反应的分子机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向细胞生物学的靠拢。 第一章序论 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用事实证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的生存竞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创世说”。达尔文第一个认识到生物世界的不连续性。 意义: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及其唯物主义的物种起源理论,是生物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生物基础知识

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 -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因此,生物学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乃至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精确而本质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按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初一、初二学生中开展初中生物义务教育,《标准》中规定的50个重要概念,这样就要求学生平均每周理解、掌握1—2个,免除了学生对大量孤立事实和知识的学习、记忆和耗时,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学生在教师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设计下有时间加强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获得扎实的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以为将来学习高中的生物核心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学好生物科学,关键在于理解生物学概念。新的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其中一点是:高度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 近几年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本人也在不断的探索,结合我们学校的“自学──合作──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学科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经过本人近十年的实践教学研究和近三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除了按照学校现有的“自学──合作──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导学以外,现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谈谈本人在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生物学的谚语引出概念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生物的复杂反射。“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果实、种子的形成。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引出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相关概念与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课前分别作了三个实验:(1)将植物的叶和较粗的茎分别用塑料袋罩住,置于强光下观

高中生物课本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汇总

高中生命科学 1、2、3册主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整理 细胞组成和结构 1.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2.细胞中有机物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 H O,只含有C、H、O元素的有机物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含有的基本元素是C H O N ,组成核酸的基本元素是C H O N P 。 3.糖类化学通式为(CH2O)n。单糖中的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其分子式为C6H12O6。 4.植物细胞中的双糖有麦芽糖、蔗糖,植物细胞的储存多糖是_淀粉_,动物的储存多糖是糖原,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多糖。 5.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_胆固醇_三类。_脂肪_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其组成元素为_C H O _,是生物的主要储能物质。动物脂肪中的脂肪酸碳氢长链中碳碳之间都是单键,称为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中的脂肪酸碳氢长链中碳碳之间存在双键,称为不饱和脂肪酸。 6.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内膜结构的骨架。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的激素是肾上腺皮质质激素、性激素。胆固醇是合成维生素D 的原料。 7.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分子通式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8.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肽键的结构式。 9.血红蛋白和胰岛素都是蛋白质,但是功能各不相同,这是因为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0.细胞中无机盐通常以__离子_状态存在。铁Fe 是血红蛋白的成分,碘I 是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可能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__钙Ca_是动物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份,维生素 D 能促进其吸收。__镁Mg___是绿色植物叶绿素分子的必需成分。 某人剧烈运动时,突然肌肉抽搐,可能是由于血液中__钙Ca ____含量过低引起的。 11.维生素缺乏症:缺维生素C——__坏血病_病;缺维生素B1——_脚气病_病; 缺维生素D ——_儿童佝偻病_病;缺维生素A ——_夜盲症_。 12.脂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叶酸等。 13.结合水: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14.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15.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CO—)叫做肽键。 16.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17.多肽:由多个(3个以上)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18.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核糖核酸——简称RNA。 19.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神经生物学的定义

神经生物学 第一篇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第一章神经元和突触 1.通常将哺乳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2.神经节: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集合体。 3.神经组织的细胞成分主要有两类,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4.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效应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 5.化学突触由突出前成分、突出后成分和突触间隙三部分组成。 6.电突触也称缝隙连接 7.周围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施万细胞 第二章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和静息电位 1.细胞外记录:将微电极插至神经细胞附近(不插入细胞内),当细胞有电活动,如产生动作电位时,该处就与参考电极(通常在灌流液中并接地)之间产生电位差,进而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2.细胞内记录:将一根电极置于细胞外作为参考电极,另一电极通常为玻璃微电极,尖端直径<1um,插入神经细胞内,记录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差。 ★3.膜片钳技术:膜片钳技术钳制的是“膜片”,是指采用尖端经过处理的微电极与细胞膜发生紧密接触,使尖端下的这片细胞膜在电学上与其它细胞膜分离,这大大降低了背景噪声,使单通道微弱的电流得以分辨出来。采用电压钳技术将这片膜的电位钳制在某一数值,可记录到单通道电流。 四种膜片构型的优、缺点比较 选择4.极化状态:钾离子 第三章神经电信号和动作电位

大题1.动作电位机制? 答: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受到刺激后膜电位所发生的快速翻转和复原过程,是一种可传导的神经电信号。是神经元兴奋和活动的标志。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简要概括为: (1)锋电位升支: Na+迅速内流; (2)锋电位降支:Na+内流停止,K+快速外流。 (3)后电位: 钠泵活动等. 大题2.动作电位与局部电位的区别? 答:动作电位局部电位 所受刺激阈或阈上阈下 膜去极程度达阈电位不达阈电位 与强度关系强或无正比 传播不衰减性、远距电紧张、局部 可否叠加否可 3.根据总和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可分为两类:空间性总和与时间性总和。 4.绝对不应期:兴奋性消失或极低,无论受多强刺激, 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 产生机制:大多数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而不能被再次开放。 5. 兴奋性: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 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第四章神经电信号的传递 大题1.化学突触引起兴奋性或抑制性动作电位的过程? 答:①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②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兴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 Ca2+内流Ca2+内流 ↓↓ 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 Na+(主) K+通透性↑Cl-(主)K+通透性↑ ↓↓ Na+内流、K+外流Cl-内流、K+外流 ↓去极化↓超极化 EPSP ISPS 2. 量子释放:神经递质是以囊泡为单位释放的,一个囊泡被称为一个量子,一次动作电位是诱发成批的囊泡释放,被称为量子释放。 第五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 ★大题1.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区别? 答: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突触前成分)所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能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