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卢象升

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宜兴张渚茗岭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十一年(1638年)官拜兵部尚书。

卢象升少有大志,学习勤奋,大处着眼。为官时辛劳敬业,劳累程度数倍于下属。晚上刻烛计时,鸡鸣即起。无论多晚,接到机要公务,立即办理。卢象升爱才心切,总是唯恐自己做得不够。他是个文武全才,臂力过人,平时习练武艺,五十步外射箭,每发必中。他虽为文进士,却一直带兵打仗,并善于治理军队。阵前决战,卢象升身先士卒,喋血搏击,不避剑矢。军中断粮,象升也水浆不进。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崇祯二年(1629年),京师戎严,卢象升招募万余人入卫。又整治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号称“天雄军”。加强了京都的军事实力。崇祯八年,卢象升巡抚湖广,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后晋升为兵部侍郎,督办山西、陕西军务。皇帝特赐尚方宝剑。当时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有三十万众,安营扎寨,连绵百里。卢象升奉命在汝州等地阻击,连战皆捷。

清军步步逼近,朝中主张和议及主张迎战的两派也争执不下。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卢象升,询问方略。卢象升直答:“臣主战”。并说:“臣以能战方能言守,如不能战,处处言守,愈守愈受制于敌。”崇祯皇帝很赞赏卢象升的战略思想。崇祯十一年,清兵入侵,杀总督吴阿衡,进

至牛兰。朝廷又赐卢象升尚方宝剑,命其总督天下援兵。并急召杨国柱、王朴、虎大威三总兵入卫京师。卢象升当时正遭父丧,但朝廷不许他回去奔丧。卢象升麻衣草鞋,在郊外誓师,号召将士为国效命,奋勇作战。崇祯十一年十月下旬,清军向北京城逼近。卢象升把部队集结于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一线,并数次击退清军大队的冲锋。并在庆都包抄清军,击溃了敌人。连日征战,卢象升只剩疲惫之师5000人。朝中与卢象升意见不合的辅臣杨嗣昌又故意拖欠军粮补给,监军高起潜在军事上也不予配合,卢象升几乎是孤军奋战。倒是当地百姓,带了有限的粟谷大枣,前来支援卢象升。十二月十一日,在钜鹿贾庄,高起潜拥兵在鸡泽,相距不过五十里,卢象升派兵部主事杨廷麟去求援,高起潜故意按兵不动。这时清兵已把卢象升部队里外三层,重重包围。双方展开决战。卢象升命总兵虎大威领左军,杨国柱领右军,自己居中军,与清兵展开血战。双方相击四百余炮,直打到弹尽粮绝。卢象升高呼:“守土有责,不死沙场,死西市耶”,左冲右突,军士呼声动天。最后展开了肉搏战,又杀敌数十人,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呕血扑地,壮烈战死,仅三十九岁。所部亲兵也都血战而死。三府百姓听到噩耗,都为卢象升失声痛哭。

卢象升原在宜兴城里有家,称“忠肃第”,后又有专祠纪念他。卢象升生前练功的铁大刀现在存放在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宜兴王府供人瞻仰。后人编有《卢象升疏牍》等著作行世。卢象升名列森林公园名人馆将

唐代官制列表(极品简易版)

唐朝官员品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

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

清代官职的称谓.

清代职官的称谓 中堂:明清对大学士的称呼。唐代中书省设政事堂,为宰相办事处,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位同宰相,故称。 太宰:明清吏部、户部尚书的别称。 阁部:明清时内阁大臣的别称。 中翰:明清时内阁中书的别称。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较重,一般亦称首辅。 阁臣:明清时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 贰卿:侍郎的别称。 司农:亦称“大司农”,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司徒:亦称“大司徒”,清代用作户部尚书的别称。 仪曹: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部曹:清代六部之部郎称为部曹。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时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大戎”:唐代兵部尚书的别称。“本兵”:明代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亦称“大司空”,明清时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大秋:唐代用作刑部尚书的别称。小秋:唐代刑部郎官的别称。 都老爷:明清时对都察院长官都御史的俗称。 掌宪:清代都御史的别称。 总宪: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古称宪台,故称。 副宪:清代都察院副长官左副都御史的别称。 中司:清代御史中丞的俗称。 老道长:明清时大僚对各道御史的尊称。 储端:清代太子詹事的别称。 翰长:对翰林前辈的尊称。 光学:清代翰林学士的别称。 庶常:清时庶几士的代称。 乐卿: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

少卿:太仆卿的别称。 总督:也通称部堂、制军、制台。官名。清代地方最高官员,辖一省或二、三省,综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为便于节制辖区内的军队和督核官吏,一般都兼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清中叶后设总督大致为八人,计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陕甘、四川各一人,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另设有漕运总督,专司各省转漕的粮政;河道总督,专司黄河、运河的堤防疏浚等事。 巡抚:一般又通称抚台、抚军、部院、中丞。清代以巡抚为省级的地方长官,会合总督总揽一省军政大权,从二品,加侍郎衔为正二品。清代于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五省各设巡抚怡人;直隶、甘肃、福建、四川不另设巡抚,有总督监管。为便于节制本省军队和监察官吏,巡抚例兼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一般又通称为抚台、抚军、部院、中丞。巡抚官阶虽较总督略低,但与总督一样,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丞:官名。清代对巡抚的别称。 秦、汉时御史大夫的属官有两丞即御史丞和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掌管兰台图书秘籍外督部刺史内领诸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因其负责察举非法故又称“御史中执法”。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中丞即为御史台之长。历代多沿置或为御史大夫之副或为御史台之长。明初置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的职责与前代御史中丞基本相同。清代以右副都御史为巡抚的兼衔故将“中丞”用作对巡抚的别称。 御史中丞: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故沿称巡抚为中丞。官名。秦始设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辅。御史中丞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也有权监察御史大夫,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官员限制。汉御史中丞辅佐御史大夫主管御史台。西汉初期,由于御史大夫主要担任副丞相之职,平时需要处理大量行政事务,“鲜临府事”,因而御史中丞实际上成为御史府主持常务的长官。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实际长官。 2

清代职官制度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 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 官员的称呼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史———副宪 通政使—————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知府——————太守、太尊、黄堂、五马

同知——————二府、分府、司马 通判——————别驾、三府 知州——————牧、刺史 州同——————州驾、州司马 州判——————别驾、州司马 知县——————明府、令、大令、宰、邑尊、邑宰、邑令、令尹、大尹 学官——————教官、校官、学老师 县丞——————左堂、二尹、捕厅 主簿——————三尹 吏目——————捕厅、右堂 典史——————捕厅、右堂、廉捕、少尉、少尹、少府 巡检——————捕厅、巡政、分司 提督——————军门、提台 总兵——————总镇、镇台 副将——————协镇、协台 其它: 正一品——文官: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武官: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武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武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官: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武官:副将 正三品——文官: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武官:参将 从三品——文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武官:游击 正四品——文官: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各省道员 武官:都司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19.(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

清朝历任大学士(中堂)

年分大学士协办崇德元年丙子刚林五月,授内国史院大学士 范文程五月,授内秘书院大学士。 希福五月,授内弘文院大学士。 鲍承先五月,授内秘书院大学士。 崇德二年丁丑刚林、范文程、希福、鲍承先 崇德三年戊寅刚林、范文程、希福 鲍承先七月,改吏部右参政。 崇德四年己卯刚林、范文程、希福 崇德五年庚辰刚林、范文程、希福 崇德六年辛巳刚林、范文程、希福 崇德七年壬午刚林、范文程、希福 崇德八年癸未刚林、范文程、希福 顺治元年甲申范文程元年八月辛酉,革。 希福、刚林、宁完我 冯铨五月辛丑,以书征。 洪承畴六月丁巳,仍以太子太保兼副都御 史,同内院官佐理机务,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谢升八月壬午,召入内院。 顺治二年乙酉范文程、刚林、宁元我、冯铨 洪承畴闰六月,招抚南方,总督军务。 谢升正月癸卯,卒。 祁充格二月己巳,为内弘文院大学士。 李建泰故明文渊阁大学士。三月庚子,陛见, 慰谕。之十二月丙午,革。 顺治三年丙戌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 洪承畴、祁充格 宋权正月戊辰,为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 顺治四年丁亥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 洪承畴十月,命回内院。 祁充格、宋权 顺治五年戊子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洪承畴、祁 充格、宋权 顺治六年己丑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 洪承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祁充格、宋权 顺治七年庚寅范文程、刚林、宁完我、冯铨、洪承畴、祁 充格、宋权 顺治八年辛卯范文程闰二月乙亥,革留。 刚林闰二月乙亥,坐与睿王谋逆,弃市。 宁完我三月己丑,转内国史院大学士。 冯铨闰二月乙丑,致仕。

洪承畴闰二月戊辰,管左都御史事。 祁充格闰二月乙亥,坐与睿王谋逆,弃市。 宋权 希福三月己丑,为内弘文院大学士。 陈泰三月己丑,为内国史院大学士。七月戊 子,革。 雅泰七月戊子,为内国史院大学士。十月, 卒。 陈名夏七月己亥,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 额色黑十月丁巳,为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顺治九年壬辰范文程、宁完我 洪承畴五月母忧,仍入直。 宋权致仕。六月壬子,卒。 希福十一月,卒。 陈名夏、额色黑 陈之遴二月辛酉,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顺治十年癸巳范文程、宁完我 洪承畴正月丁丑,调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 五月乙酉,升太保兼太子太师、内国史院、 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陈名夏正月丁丑,调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 二月丁未,署吏部尚书。 额色黑 陈之遴二月丁未,仍以太子太保调户部尚 书。 高尔俨仍以太子太保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 士。三月戊子,疾假。六月丁酉,病休。 冯铨三月癸巳,仍以弘文院大学士原官。 图海四月丁未,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 成克巩闰六月丙寅,为内翰林秘书院大学 士。 张端闰六月丙寅,为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 刘正宗闰六月丙寅,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 士。十一月丙辰,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书。 吕宫十二月,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 顺治十一年甲午范文程八月壬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九月 己丑,太傅兼太子太师。病解。 宁完我八月壬午,加太子太保。 洪承畴 陈名夏三月辛丑,弃市。 额色黑八月壬午,加太子太保。 冯铨五月乙巳,降三级。 图海 成克巩五月乙巳,降二级。

清代官制(十二)

清代官制(十二) 十二官员的称呼 府、道以上的官员,一般的称为大人、宪台;州县一般的称为大老爷、太爷;佐杂官则称为太爷、小老爷或丞、倅(有一些只是背后的称呼)。对守、巡各道,称为监司,后也以泛称藩台使、按察使和一般道员。对某部尚书通常称为某部大堂,左侍郎称左堂,右侍郎称右堂,通称部堂或堂官。郎中、员外郎、主事之类,统称部曹或司官。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和诸卿司的堂官称为京堂(也泛称三四品的京官)。高级武官称为大帅、老帅,督、抚是兼掌军权的,所以也可以称为帅。军门是对提督的尊称,但对提督以下的地位较高的武官,也习惯称为军门。 下级官参见上级官,多称大人,自称卑职。但藩台、臬台对督、抚自称司里,道台对督、抚则自称职道。佐杂官参见州、县官,尊为堂翁,自称晚生。地方绅士称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为老公祖、、大公祖,也称州县官为老父母、老父台(称佐杂也为老父台);有时也称州县官为老公祖,是表示格外恭敬。现在把较常见的、一般含有尊敬意思的,对官员的口头或书面的称呼,列表如下: 大学士——中堂

太子少保——宫保 吏部尚书——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大宗伯 户部尚书——大司徒、大司农。 刑部尚书——大司寇 兵部尚书——大司马 工部尚书——大司空 左都御史——总宪 左副都御使——副宪 通政史——银台 御史——侍御、都老爷(简称都)。

郎中、员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总督——制军、制台、制宪、督宪、部堂。 巡抚——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河道总督——河台、河帅。 漕运总督——漕台、漕帅。 学政——学台、学院、学宪。 布政使——藩台、藩司、方伯、东司。 按察使——臬台、臬司、廉访、西司。 盐运使——盐司。 道员——道台、观察。

清朝官职分配

清朝官职分配.txt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清朝官职分配_單純啲倖福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單純啲倖福有没有一种幸福能够地久,有没有一种别离不感伤!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看文章 清朝官职分配2009年03月27日星期五 21:37一、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 1.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废除 清统治者入关前,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八旗的诸王和总理旗务大臣组成,凡朝廷的军国大政,都要由它讨论和决策。这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满洲贵族控制朝政、维护自己利益的特权机构,这必然同封建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清王朝统一中国后,封建皇帝便通过允许蒙、汉大臣参加议政和设立内阁等办法,逐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并最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明令正式予以裁撤。 2.清内阁的设立 清朝入关前,朝廷设有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掌记注皇帝起居、编立史册、撰写实录、草拟国书制敕及为皇帝进讲等。内三院设大学士、学士等,可参预国家机要。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加殿阁头衔,满汉各半。并且仿照明朝制度,规定凡各处官员上呈的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替皇帝拟出几种处理意见),再进呈皇帝;对于皇帝的诏令,也由内阁下达六部等衙门执行。开始时,由于规定大学士仅为五品官,至使内阁的权势反而低于原内三院。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利用内阁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势,使内阁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雍正时,内阁大学士的官位品级升为正一品,成为朝廷的最高级官员了。不过,自军机处成立后,取代了内阁的许多职权,内阁官员也只是处理一些例行公事了,这时的“大学士”也成了文臣的一种荣称。 3.关于南书房 南书房在乾清宫的南庑,原是康熙皇帝读书之处,后来又选召翰林等官入内当值,称为“南书房行走”。康熙皇帝在闲暇时,便由他们陪侍赋诗作画等,进而参预机务,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一度成为发布政令之所在。不过,南书房只在康熙帝时才具有这种特殊地位。 4.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能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而且不易泄密。后又称军机房,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其职权也扩大为参预全部军国大政。由于军机处转达皇帝旨意、处置政务效率高,使得皇权专制达到最高峰,所以尽管它不是正式官署,却一直保留下来,并在清朝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称为“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定员,多者六、七人,一般以特选的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充任,清末也有亲王入选。领班的军机大臣叫作“首揆”。 军机大臣在军机处轮班值日,准备皇帝随时召见,商议军国大政。军机大臣也要根据皇帝意见拟定谕旨,发布到有关部门,叫作廷寄。当时,内阁发出的各种文件叫“明发”,相比之下,军机处的廷寄较明发具有勤、速、密的突出特点。

古代官职表

《中国古代官职一览表》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古代官职一览表

.古代官职一览表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清朝的宰相

索尼:顺治遗诏之四大辅臣之首。康熙六年(1667)六月,病死。谥号文忠,赐祭葬有加礼。苏克萨哈:顺治遗诏之四大辅臣之一。与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皆磔死。 遏必隆:顺治遗诏之四大辅臣之一。康熙十二年,疾笃,车驾亲临慰问。及卒,赐祭葬,谥恪僖,御制碑文,勒石墓道。 鳌拜:顺治遗诏之四大辅臣之一。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纳穆福亦免死,俱予禁锢。鳌拜死禁所,乃释纳穆福。 明珠: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佐领、加一级。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十五日,明珠病逝于北京。明珠死后,康熙帝派皇三子胤祉前往祭奠。 索额图:领侍卫内大臣。四十二年,五月十九日被拘禁,七月初便死于禁所。 佟国维: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四十三年,以老解任。1719卒。 李光地: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卒于官。康熙闻耗,深为悯悼,赐金千两,遣恒亲王允祺往祭,谥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追赠太子太傅;雍正十年(1732年)入祀贤良祠。 熊赐履: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充《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总裁官。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刚满68岁不久的熊赐履以“年迫古稀”乞休,康熙帝令以原官解任,仍食俸留京师以备顾问。四十五年回到江宁。四十八年八月卒,谥“文端”。 张英: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十七年,卒,谥文端。世宗读书乾清宫,英尝侍讲经书,及即位,追念旧学,赠太子太傅,赐御书榜额揭诸祠宇。雍正八年,入祀贤良祠。高宗立,加赠太傅。 陈廷敬: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徐乾学: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其亲属、门客仗势横行乡里,坐连夺官卒。解职南归后,亲属、门客依势横行,屡被控告,受夺职处分,死后仍复原官。 高士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1704年卒,谥文恪。 于成龙: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卒,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编辑] 明朝尚书与都御史年表,简称明朝七卿年表,旨在列举中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与都察院的最高长官。 除短暂的明朝中书省时期外,七卿长官均为正二品,为明朝政府文臣中最高行政长官。 明朝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御史,往往与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七卿、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七卿、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七卿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此表不包括南京六部尚书与南京都御史。 目录 [隐藏] ? 1 洪武年间 o 1.1 中书省时期 o 1.2 废除中书省后 ? 2 建文年间 ? 3 永乐年间 o 3.1 迁都之前 o 3.2 迁都之后 ? 4 洪熙年间 ? 5 宣德年间 ? 6 正统年间 ?7 景泰年间 ?8 天顺年间 ?9 成化年间 ?10 弘治年间 ?11 正德年间 ?12 嘉靖年间 ?13 隆庆年间 ?14 万历、泰昌年间 ?15 天启年间 ?16 崇祯年间 ?17 相关条目 ?18 参考文献

o18.1 引用 o18.2 书籍 洪武年间[编辑] 中书省时期[编辑] 参见:明朝中书省 明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1]。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2]。中书省时期的六部尚书官员为正三品[3]。 年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 御史台御史大夫 洪武元年戊申 (1368年)滕毅[4] 盛原辅[5] 张明善[6] 杨思义[7] 杭琪[8] 钱用壬[3] 崔亮[9] 陈亮[3] 周祯[3][6] 钱唐[10] 单安仁[3] 汤和 邓愈 洪武二年己 酉 (1369年)张明善 杨思义 杭琪 朱昭[11] 樊思民[12] 崔亮[9] 陈亮 单安仁[13] 安统[14] 王居仁[15] 刘诚[16] 钱唐 刘希鲁[17] 世家宝[18][19] 周祯[20] 单安仁 孙克义[13] 张允文[16] 李迁桂 汤和 邓愈 洪武三年庚戌 (1370年)张明善 王兴福[21] 郎本中 商暠 杭琪 李延桂 滕德懋 陈昱 蒋思德 宋冕 崔亮[9] 陶凯 杨训文 刘贞 王居仁 滕德懋 郎本中 程徐 周浈 刘大昕 班用吉 安然[22][23] 安庆 汤和 邓愈 洪武四年辛亥 (1371年)郎本中 李仁[24] 陈修[25] 李守道 詹同[26] 李廷桂 蒋思德 秦文绎 杨训文 宋冕 徐本 陶凯 杨训文 刘贞 吴琳[27] 李有谅 刘惟谦 班用吉 端以善 安然 安庆 朱守仁 无

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高考语文考前冲刺: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1.国子学是隋以后历代王朝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专门培养皇室子弟的最高学府。 注解:国子学并不是专门培养皇室子弟的。 2.羌指我国西部民族之一,古代诗歌经常提及的“羌笛”这一乐器就原出于古羌族。 3.爵,爵位,古代爵位分若干等,如“楚国公”“燕郡王”等属于高等级的爵位。 4.妃,原意为“配偶”,后来专指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子。 5.知:主持、管理的意思。如“知高平、潍二县”就可以翻译为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6.中官: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7.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注解:典试,主持考试;而科举的最高等级为——殿试 8.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认为将有凶灾。例如“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 9.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10.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11.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12.宋孝宗,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注解:庙号,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故庙号只有皇帝才有。 13.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 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注解:等级先后次序——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4.字:是古人成年时所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15.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 16.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17.诰,专用于上对下,也指文体名,训诫或任命封赠的文告,隋唐以后帝王授官、封赠、贬谪也用诰。 18.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也指诸侯或者大官的死。 注解:指帝后的死 19.尚书,官名,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 20.谪,贬官降职或流放。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1.字:古人有名又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的,女子十五岁成人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注解: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或相反,或相近相同,或相关联 22.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23.赙赠: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这一习俗,称之为赙赠。 24.《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5.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如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注解:他自己也只能用字 26.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27.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清代官制及中央机构设置

清代官制及中央机构设置 参考文献:《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王云坚编 清朝官制基本沿用明代的制度,将文武大臣分为一至九品,其中每一级又分正和从(副)。清朝没有宰相,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事实上只有既是大学士又是军机大臣才可算做真正的宰相。 地方官制按行政和军事划分,各省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行政上布政使和按察使为巡抚的属官,分别掌管钱食与刑法。提督节制本省各镇绿营总兵。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总督节制一至三省军务,提督可视做总督的属官(虽然品级上提督比总督高)。全国有八总督:直隶、两江(安徽、江苏、江西)、湖广(湖北、湖南)、两广(广东、广西)、闽浙(福建、浙江)、四川、陕甘(陕西、甘肃)、云贵(云南、贵州)。晚清时,直隶总督为北洋大臣,两江总督为南洋大臣,其地位远高于其他总督之上。 总督一般都领某部尚书的虚衔,所以可自称“本步堂”,巡抚一般都领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虚衔,所以可自称“本步院”。总督和巡抚间本无上下级所属关系,但清朝晚期军事防务日渐突出,总督便成为了军事、行政的最高长官。 清代主要地方官

清代中央机构 清朝机构设置 中央 通政司:相当于中央办公厅,负责协调政务,正三品 国子监:主管教育,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满汉各一,从四品 钦天监:负责时宪、历法、地理变化等等,有点类似中科院一类的机构,正五品国史馆:总裁满汉各一,正三品 三院分为理藩院、都察院、翰林院 理藩院:掌管外交;为正一品 都察院:掌管言官监事;从一品 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局,不过头上有个文渊阁,混好了直接升大学士,因此也是个好地方;从一品 六部 六部排序为吏、兵、礼、户、刑、工,六部尚书都是一汉一满,侍郎一共四个,

清代的官制二

清代的官制(二) 二京官和中央官署 如前所述,太师、太傅、太保只是一种荣誉的官衔,所以实际上只有大学士才是唯一有实职的正一品官员。大学士入阁办事,等于宰相的地位。阁,就是内阁,是皇帝之下的中央最高机构,由大学士主持。入阁的大学士,照例要加上宫廷里殿阁名称的荣誉衔,如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或文渊阁、体仁阁大学士之类。大学士下设协办大学士,有尚书兼任。通常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满汉人员各半。此外还有内阁学士、侍读学士、侍讲、中书、笔帖式等官。雍正以后,又另设军机处,后来军政大权就有内阁移至军机处。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主持。军机大臣通常是四五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等大臣中选任。军机大臣下设章京等官,从各机关里调用。章京的职掌是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满汉人员各两班,每班八人,各设一领班,叫做达拉密章京。因为军机章京参与机要,草拟旨意,相当有权,所以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每天入直,随时由皇帝召见,商量国事;实际上,并握有高级官员任免的大权。 分掌中央政务的六部。六部是: (一)吏部——主管文官的铨叙、考课、黜陟和封授。 (二)户部——主管户口、赋税、俸饷、铸币等项。 (三)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 (四)兵部——主管关于练兵、武器和武官的一切政令。 (五)刑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 (六)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项。 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和侍郎,其地位犹如后来的部长和次长。每部设尚书二人,左、右侍郎各二人,满汉各半。事实上,汉官每每仰承满官的鼻息,大权多在满官手里。有些部并设置管理事务大臣,地位更在尚书之上。部下设司,司有郎中主持。郎中地位有如司长,一司里通常有满汉郎中各一人。郎中之下有员外郎(有如副司长)、主事(有如科长)、笔帖式(专有满人行人,有如书记、办事员)。部中另设堂主事和司务数人,办理文书章奏、催督稽考、管理吏役等事务,有如秘书和总务。除正式官员外,还有一些额外人员。 光绪后期,增设了政务处、外交部(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组而成)、学部(由学务处改组而成);之后又陆续添置一些新部合并一些旧部,并新设了一些官职。各部都有一些附属官署,这里不再备录。 在上列各部之外,还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