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作业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

简答题: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答案提示:

①小说注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故事情节,“散中有凝,追求内在的神韵”。

②汪曾祺看重人在自然背景中的活动,写景就是写人。

③民间风俗、民间游戏成为小说中的独立因素。

④小说语言表现为少浮辞、不渲染、

简答题:简析《十年一梦》反省历史的方式及反省历史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

答案提示:

①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

②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

③文章中提到的“用…造反派?的训话思考,却得出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结论”这样一种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要求和“受难”意识之间的困境。对这一层次的思考,将揭示出了“梦”之所以成立的内在逻辑,以及作者在反省历史时无法解脱的矛盾。

分析论述题: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见教材)

1、分析《我与地坛》的叙述风格。

2、分析《我与地坛》中第五、六、七节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

答案提示:

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注意这一空间的象征性。

2、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

3、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文中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尤其是第五、六、七节中表现出的一种广漠而悲悯的类宗教情怀,这是作者超越困境的方式,也是作者借以俯瞰(回顾)人生和人世的立足点。也可以说,这是这篇文章得以产生的原因。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课程作业3

简答题:简析昌耀《凶年逸稿》的时代特色,并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进行比较,以领会昌耀诗歌创作的独特性。

答题思路如下:

1.了解诗人昌耀和《凶年逸稿》的创作背景。

昌耀原名王昌耀。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师文工团。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1982年后参与“新边塞诗”运动,是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很多诗作以不分行来表达,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昌耀于2000

年3月患癌症后在医院跳楼自杀。

2.朗读和感悟《凶年逸稿》。

《凶年逸稿》作于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走向黄河长江的源头,寻找那条根。驻足并凝视,冥想并低吟,浓酽的汉文化融入高寒土地,生长起雄性美诗篇,漠风与诗意的奇异组合,共同构成了最终的昌耀。注意体味诗歌所表现出的独特性。

答案提示:

①这首写于1961—1962年,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灾荒年代,副标题“在饥谨的年代”即源于此。

②联系作品的写作年代,一是《凶年逸稿》表现出对时代的评价,如诗中“这是一个被称作绝少孕妇的年代。/我们的绿色希望以语言形式盛在餐盘/ 任人下箸。我们习惯了精神会餐”这样的句子;

③另一方面是,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如“政治抒情诗”等相比较,昌耀诗歌创作具有独特性。而从昌耀个人的经历来看,写作这首诗时,正是他被打为“右派”后在祁连山区服苦役的时期。在大多数有类似经历的作家停止创作的时候,昌耀不仅坚持创作,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力,并没有因为时代或经历的酷烈而丧失发现诗意的能力,或降低诗歌创作的水平。在这一点上,昌耀是非常独特的。

简答题:分析翟永明《母亲》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提示:

①这首诗以女儿对于母亲的认同作为基本视角,展现“成长”历程中所经历的内心伤痛。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曾被理解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②这首诗的叙述方式带有“自白诗”的倾诉性,但其表白并又并非仅仅是对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包涵着对这种情感或经验的富于张力的分析和评述。如“那使你受孕的光芒,来得多么遥远,多么可疑,站在生与死/ 之间,你的眼睛拥有黑暗而进入脚底的阴影何等沉重”,即是对“听到这世界的声音,你让我生下来”的分析和评述。这样一种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同于经验性情感的抒发,而呈现出更复杂的语义内涵和情感表达的厚度。

分析题:试析《春天,十个海子》情绪基调,诗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题思路如下:

1、了解海子及《春天,十个海子》创作的背景。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 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5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83年秋北大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1982年开始写诗,1989年3 月26日于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留下了200万字的遗稿,死后由友人编辑出版《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和《土地》。海子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来新文学史一位中“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海子的存在“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春天,十个海子》写于1989年的3月14日的凌晨。距离海子自杀的时间只有12天。

2、朗读《春天,十个海子》。

参考答案提示:

①《春天,十个海子》写于海子临死之前几天,是海子写下的最后一首抒情诗。在这首抒情短诗中,以"

十个海子"这种主体分裂的意象,传达这个"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的“黑夜的孩子”的内心痛苦。

悲哀的诗句带来了不详的惊恐,预示了某种幻灭。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海子伤痛而悲凉的心境和那种难以言说的情绪。

②在诗歌的第一、第二诗节里悲哀而断续的思路,破碎的意象,内心的伤痛和悲凉。

海子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这种“乡村情思”,使他一往情深的“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希望的幻灭!

作业一

题目标准答案学生答案得分题型

李有才常说:“老槐树底下的人只有两辈——一个是()字辈,一个是()字辈。老,小, 0 填空题

在《李有才板话》中,阎家山一带的人把快板叫“()”。圪溜嘴0 填空题

《故里三陈》中的陈小手专治()。陈泥鳅是()上的一个水手。妇科病,救生船, 0 填空题

《棋王》是()的代表作,其中的主人公名叫(),他的绰号叫“()”阿城,王医生,棋呆子,, 0 填空题()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中主要写了黑孩、()、小石匠、()、()五个人。莫言,老铁匠,菊子,小铁匠,,, 0 填空题

王安忆的《》是一篇以“()”的虚构形式讲述()的故事,因此被称为“()”的小说。纪实与虚构,小说,作家本人,虚构自己,,, 0 填空题

在《许三观卖血》中,许三观在他生日的晚上,躺在床上,()来为孩子解馋。用嘴炒菜0 填空题

许三观第()次卖血得病时被医生斥为“()”。六,亡命之徒, 0填空题

《李有才板话》中闹选举的人中,比较积极的人是:() b b 100单选题

许三观卖血,是因为家里有一个病人() a a 100 单选题

王安忆的小说中,“写作”为什么被称为“在纸上造房子”,同时又被称为“带有自传性的记录”?

答:王安忆的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永远不会直白地说出来,而是隐藏在背后,在小说的字里行间,由主人公的行动选择来说明.通常他会通过自己的视角,来继续故事的延续。100 简答题

你认为将“透明的红萝卜”呈现于作品所描写的现实中有和意义?

答:①小说一改传统的写实叙事,以虚构的笔法,奇特的构思,借助于“红萝卜”这一意象,形成了超现实的诗话色彩。②小说写的是文革中的农村生活,它避开了具体铺写痛苦与不幸,借助于一个美丽的梦生发开去,营造了童话般的梦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③小说将梦境与苦难的现实(小铁匠、老铁匠、菊儿的生活)融为一体,表现了对那个时代的否定与批判,形成了欲淡而浓的悲剧效果。100 简答题

分析《棋王》的语言风格。

答:①对棋王王一生的吃进行了形象的描述。②语言上主要是运用短小句式、大量动词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如“听见”、“抹”、“按”、“拈”、“闭上”等,展现了王一生的对吃的执著,较少使用肖像描写,神情描写。《棋王》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简洁的白描,略带幽默感,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大量使用动词,很少用形容词;句式简短,避免用长句有关。③情感不过于外露,多采用白描方式。④语言表达干净利落,节奏感强。100 简答题

简析汪曾琪小说的散文风格。

在表现形式上,汪曾琪的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风格,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神韵和中国戏曲的情节结构。他的小说以散为特色,通过清淡平和、信马由缰、无拘无束的描写,描画出有丰富内涵,趣味盎然的水乡风情。汪曾琪的语言风格力求简洁恬淡,讲究淡而有味,反对华丽辞藻。“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有时只写一点气氛。但我以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人物。”③这种不求文字灼奇,不屑雕章琢句,唯以自然朴实,清水芙蓉为古的审美情趣是古人推祟的极高的艺术境界。汪曾琪不是有意去寻根,他“只是相当客观地记录一些人的印象,……后来稍稍展开些。有较多的虚构,也有一点情节。”

④在他的这种信马由缰,为文无法,随物赋形的创作中掘开了中国文化小说的堤口。汪曾琪秉领了中国正宗儒家文化的神髓来描绘现代人的英姿。如前所说,汪曾琪的作品描写的大都是30—40年代高邮地区的人与物,空间与时间上都隔着距离,却给读者以新鲜感,亲近感。这是一种对千姿百态的民俗风物的新鲜感,是对中国儒家正统文化魅力的亲近感。汪曾琪是恪守传统的,他笔下的人物、背景以及透过作品反映出来的审美情趣都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趣。但作为沈从文的弟子,对西洋文化也有较深的功力。所以他对传统文化中那种束缚人性的因素和国民性中的麻木、愚昧也能进行鞭苔,但这种批判是淡淡的,无力的。因为汪曾琪不想为了什么思想而在作品中附加一些东西,也不想成为政治和社会学的附庸。汪曾琪无意寻根,因为根在他脑子里,他即是根。 100 简答题

从《许三观卖血》看徐华小说的艺术特点

总的来说,余华小说的风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一是叙事革命,一是语言试验,一是生存探索。

在叙事上打破小说原有的叙事规则,无限度地扩展小说表现的自由度,并多以感觉化的叙述代替描写。在语言上追求游戏化的效果,表现出形式主义的特征。在生存探索中突出生存的“冷酷”和“残忍”,作家往往以冷静、客观、零度情感的方式来表现生存的面目。具体到《许三观卖血记》,因为是余华转向后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虽然同他早期的先锋小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风格是一致的,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叙事的特点。《许三观卖血记》在叙事上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对白。用对白来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景和结构转换,也用对白来呈现人物的特征、性格和行为,对白成了叙事本身,离开了对白,叙事就不存在了。如十八章开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在炼钢,还有什么?我爷爷、我四叔他们村里的田地都被收回去了,从今往后谁也没有自己的土地了,田地都归国家了,……”显然这里对白是交代小说的背景和故事的情景。再如,当许三观得知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决心报复许玉兰,报复的方式是不做家务。作品有这样一段对话:“许三观,家里没有米了,只够晚上吃一顿。这是粮票,这是钱,这是米袋,你去粮店把米买回来。”许三观说:“我不能去买米,我现在什么事都不做了,我一回家就要享受。你知道什么叫享受吗?就是这样,躺在藤塌里,两只脚架在橙子上……”许玉兰说:“许三观,我正在洗床单,这床单太大了,你帮我揪一把水。”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塌里,我的身体才刚刚舒服起来,我要一动就不舒服啦。”许玉兰说:“许三观,你来帮我搬一下箱子,我一个从搬不动它。”许三观说:“不行,我正躺在藤塌里享受呢……”许玉兰说:“许三观,吃饭啦。”许三观说:“你把饭给我端过来,我就坐在藤塌里吃。”上述对话中,许三观的心理、性格和作为一个老实巴交的工人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

第二、大量的重复。在作品中大量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完全的重复,像鲁迅的《祝福》中的重复一样。如许三观的三个儿子长大后,城里许多认识许三观的人,在二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鼻子,在三乐的脸上认出了许三观的眼睛,可是在一乐的脸上,他们看不出来自许三观的影响,他们开始在私下议论,他们说一乐这孩子长得一点不象许三观。一乐这孩子嘴巴长得像许玉兰,别的也不象许玉兰。一乐这孩子的妈看来是许玉兰,这孩子的爹是许三观吗?一乐这颗种子是谁播到许玉兰身上去的?会不会是何小勇?一乐的眼睛、一乐的鼻子、还有一乐那一对大耳朵,越长越像何小勇了。这段话在作品中重复了两次,第一次是许三观初次听到,他将信将疑,并把三个儿子找来验明正身。后来又听到后,这段

话就像苍蝇在许三观的耳边嗡嗡不停,弄得他心浮气躁,并打许玉兰求证。二是不完全重复,即文字不一定是完全的拷贝,意思上却没有什么不同。如第四章写许玉兰生孩子的故事。三次都重复地写许玉兰大喊大叫,破口大骂。再如我们上面提到的许三观报复许玉兰的方式,而许玉兰发现许三观与林芬芳的事情后,同样以这种方式报复许三观。三是螺旋式重复,即文字上变化不大,意义上却一次比一次深刻,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如许三观六次卖血,首先是为自己娶到喜欢的女人,为积攒家业,为全家吃一顿好的,到后来为救一乐,到卖不出去。这六次卖血,每一次起因、结果不同,内在节奏不同,但六次卖血过程中都有相同的情节和语言的不断的重复。但许三观的苦难一次比一次惨烈,前几次还有一些诙谐,后面却只有凄厉,毫不掩盖。

第三、语言上的特点。《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典型地体现了余华的风格,即冷酷和残忍,作者以所谓的零度感情来讲述故事,以一种简练、冷静甚至残酷的笔调,形成一种残忍的诙谐和幽默,在令人发笑中让读者体味到苦难和辛酸。如许三观过生日时用嘴给全家人炒菜的情节,看后令人忍俊不禁,可笑过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深的苦涩和悲哀。 100 论述题

作业二

题目标准答案学生答案得分题型

《十年一梦》是()写的关于()时期自己的心路历程。巴金,十七年,0 填空题

巴金的《随想录》是一个散文集,其中包括《》、《病中集》、《》、《》、无题集。随想录,真话集,探索集,, 0 填空题

杨绛的散文集《将饮茶》的最后一篇是()。隐身衣 0 填空题

《商州又录》是()的关于()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贾平凹,商州生活, 0 填空题

()的《悼念一棵枫树》是一首“()诗” 牛汉,咏物诗, 0填空题

《凶年逸稿》这首诗共分()部分。9 0填空题

北岛的诗歌属于()诗。朦胧0 填空题

北岛和其他几个朦胧诗诗人舒婷、()、江河、()出版了一个诗集。顾城,杨炼, 0 填空题

海子属于()诗人。新生代0 填空题

《茶馆》中卖女儿与被卖的父女两人名字分别叫作()和()。康六,康顺子, 0 填空题

《我与地坛》的作者是()b b 100 单选题

《午门忆旧》与其他散文的区别是什么?

答:关于汪的散文主要是由“小说的结构”来体现的,他常常是先写环境,再写人,而且是写“事”重于写“人”。其结构是按照生活的多维流动来构建的,也就是说,是按照生活“本来的原貌”来描写的。汪曾祺敢于把小说当作散文来写,一方面是因为他学养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自己故乡的风俗人情和掌故传说更是如数家珍,有一种博识的杂家的风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生性淡泊,崇尚自然,讲究情趣,讨厌做作,反对小说的戏剧化。100 简答题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95 简答题

试为《茶馆》中的每个角色找一句最能体现其性格的台词。

答:1,王利发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2,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3,松二爷: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他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4,李三的抱怨,明着是在抱怨“改良”、抱怨王利发,实际上是社会使然,因为“改良”本身就暗示着社会对茶馆生存的巨大影响。5,报童来卖报,王利发问:“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一问,正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作为茶馆掌柜的王利发是多么盼望社会太平,自己能安安稳稳地赚钱发家呀! 6,唐铁嘴的改抽“白面儿”的一席话,恰好透露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因此,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7,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8,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9,刘麻子、唐铁嘴等: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100 简答题

北岛诗歌表达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答:偶像的坍塌,信仰的破灭,以往尊奉和恪守的价值体系的崩解。 100 简答题

《茶馆》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答: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截取一系列社会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1、在结构安排上,显示了作者的独创性。一般的评论者都将《茶馆》称为“图卷戏”的结构。历史的横断“面”,和三个阶段所构成的历史“纵线”,构成了作品在宏观上的历史纬度和微观上的历史深度表现,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概括了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也典型地刻画了历史“点”上的腐朽和黑暗。这种结构方式既完成了作品主题体现的任务,又适应了大跨度的时间过程,显示了结构的独特性和巧妙性。2、同时,《茶馆》的结构又体现出了散文化的倾向。整个作品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的矛盾,没有强烈的冲突,幕与幕之间是平行的关系,即便在同一幕中,也没有事件的连续和因果关系,事件与事件之间是几乎是平面发展的。被作者的主题思想集中到了一起。100 论述题

作业三

题目标准答案学生答案得分题型

《回延安》时()的抒情短诗,采用的是()的民歌形式。贺敬之,信天游, 0 填空题

闻捷的《》是五十年代歌颂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爱情的()。天山牧歌,颂歌, 0 填空题

舒婷的诗歌代表作有()、( )、()。神女峰,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0 填空题

朦胧诗的诗人有()、()、()等。舒婷,顾城,北岛,, 0填空题

郭小川体诗歌

答:郭小川作为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听到时代前进的声音”。诗人还善于把强烈的时代精神与自身日益成熟的诗歌艺术结合起来,借助浓郁的抒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以触动读者的心灵并引起长久的思索。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体、自由诗、新辞赋体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00 名词解释

意识流小说

答: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20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100 名词解释

分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风格。

答:《许三观卖血记》轻逸幽默的风格,颇有卡尔维诺的意象。1、《许三观卖血记》中,叙述者则完全不存在,整个故事如同轨道中的列车不停顿不回头地笔直前进。2、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最好的小说,他对话隽永,语言简洁却意蕴无穷,是一部返璞归真没有任何炫技之感的小说. 100 简答题

《古寺》的象征内涵是什么?

答:我们应该注意体会诗歌意象的象征性内涵,如“冬天”、“乌鸦”、“月亮”、“石头”、“钟声”等。这些意象在诗中往往蕴涵着某种对比性的价值取向,如“理想”/“现实”、“合理的人性”/“破坏人性的力量”等。意象间的对比和撞击造成了一种悖论性的情境,以表达叙说者复杂的精神内涵和心理冲突。100 简答题

《纪实与虚构》的结构特点。

《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王安忆称为“虚构自己”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本人的故事。注意小说整体结构安排上的“装饰感”:即第一、三、五、七、九章从横向上讲述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第二、四、六、八、十章从纵向上讲述母系、父系的家族历史。基本的叙事方式,是为“有限的个体经验性存在”寻求“无限的抽象关联”,或者说,是为“具体的景观”寻找“抽象的虚构”。比如,在谈及个人的爱情经历时,小说不断地上升为对“爱情关系”的抽象议论。你如何理解这一试图融汇写实/象征、纪实/虚构、经验/理性的“古典主义”创作倾向?2、《纪实和虚构》可以被称为“自传性”小说。但与其他的同类小说不同的是,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对个人经验的虚构,同时有对虚构行为的纪实性呈现。即,它不仅告诉我们她经历了什么,而且告诉我们她在如何“叙述”这一经历。找一两篇自传性小说,进行分析比较.100 简答题

简述穆旦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1、穆旦抒情诗中的现实主义品质;并且和当时一般中国作家的“冷淡”和“空虚”不同,穆旦的焦灼是真实的,主要的调子是痛苦,其原因在于别的很多作家只是在抄袭西方二流作家的文字,而且“在拥抱了一个现实的方案和策略时,政治意识闷死了同情心”;穆旦则没有模仿,也从来不借别人的声音歌唱,不依附任何政治意识,而是以一种“受难的品质”,深入到根底,即“心的死亡”,来表达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受折磨而又折磨人的心情。王佐良分析了穆旦诗歌的艺术手法,指出他采用了“辨证”手法,而且不仅用头脑思想,还用身体思想,这使得他的《诗八首》将肉体与形而上的玄思混合,成为“中国最好的情诗之一”。穆旦在表达方式上弃绝古典的词藻而运用现代白话,并有着许多人家想象不到的排列组合,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种猝然,一种剃刀片似的锋利”,这种风格完全适合他的敏感。穆旦对于中国新写作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创造了一个上帝”,这在缺乏精神上的起伏、宗教诗从来没有发达过的中国,是一件几乎完全新的事,值得诗歌界的注意。

2、穆旦作品中的辨证观念。这种辨证观念不仅表现在单篇的诗作中,还体现于创作的整体及作品之间。这

种分裂与搏斗,最后归结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至此完全显露出诗人的勇者的气度。这些丰富的辨证观念正是对庸俗贫乏的常识逻辑、形式逻辑的否定,正会使习于平庸的人们迷乱。由于这种辨证的基础是,诗人用自我生活感觉与内在情感同化了又贯穿了外在的一切,因此“他的受难的精神历程与中国新时代受难的历史过程正可以相互印证”。这些受难的文字是穆旦主要的业绩;同时,穆旦诗集里还有许多优美柔和的抒情,《森林之魅》是其“诗集里的冠冕”。

3、穆旦的精神气质,是“自然主义”而非“客观主义”,他把自我分裂为“生理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使二

者展开辨证的追求与抗争。穆旦是“想用自然的精神来统一历史”,他的思想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而

且充满了辨证的因素,但却不是历史的唯物论”。穆旦诗中对于那个远在混乱现实和苍白语言之外的上帝,对于绝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是激越而执著的,他的思想的社会性和现实性,通过对现实的猛烈抨击和极端否定而表现出来,并非简单地追求返回到原始浑朴的自然状态。穆旦诗里的悲观气氛和动摇怀疑的色彩表现得特别显著,这种自我意识旺盛的个人主义与悲剧精神正是一切布尔乔亚时代共有的精神,同时有着T.S.艾略特以来的现代主义新传统的光彩。他所表现的是他的全人格,新时代的精神风格、虔诚的智者的风度与深沉的思想者的力量。

4、穆旦把英美玄学派诗人和现代派诗人如叶芝、艾略特、奥登的诗歌传统运用到自己的诗里,形成了自己

的风格。将穆旦及其诗友跟中国当时的诗歌时尚相比较,凸显了穆旦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新诗虽还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年的历史,无形中却已经有了两个传统,一个尽唱的是“梦呀,玫瑰呀,眼泪呀”,一个尽吼的是“愤怒呀,热血呀,光明呀”,结果是前者走出了人生,后者走出了艺术,把它应有的将人生和艺术综合交错起来的神圣任务,反倒搁置一旁。牧歌的时代、史诗的时代都过去了,浪漫派、象征派、鞑鞑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许许多多的名目也都再不能完全适合现代的需要,现在应该追求“诗的现代性”,而目前中国新诗的时尚,与现代诗潮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穆旦的创作则是近年来新诗真正的收获。正如唐湜在《诗的新生代》一文中认为,目前中国诗坛上有两个浪峰,其中一个就是穆旦杜运燮们的辛勤工作组成的,他们是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继承的是T.S.艾略特、奥登、史班德们的诗歌传统。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是准确的。100 论述题

分析《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的形象。

答:莫言在创作《透明的红萝卜》时,塑造了一个极有内涵的意象黑孩,透视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黑孩是作者不动声色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第三只眼睛。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感,冷静地刻画,给读者留有很大的再创作余地。就黑孩这一形象作简单地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蕴。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是由梦境的红萝卜“生酵”出来的“内省型思维方式”的作品,是作者最有特色的作品之一,有人称之为拔地而起的奇峰。作者在写这篇小说时“并没有想到要谴责什么,也不想有意地歌颂什么”。[1]作品透出了作者极大的克制与忍耐。而针对于作者创作的特点和风格来说,与《红高粱》相比,则形成两种鲜明的格调。这种形象是模糊的,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黑孩似乎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又似乎存在现实之外。他本身只是一种象征,是融入作者本身的积累和感受,又独立于作家之外的一只眼睛。这只眼睛从与众不同的角度介入生活,又连缀了全篇的人物。虽说莫言在这篇作品中体现的思想还不够深刻,但他的“黑孩”这只眼睛给人提供的思考再创造空间之大,在我看来似乎能弥补深度的不足。

作业四

题目标准答案学生答案得分题型

()的《关汉卿》采用的是()的结构;()的《陈毅市长》采用的是一种()形式的散文结构。郭沫若,戏中戏,沙叶新,一人多事,,, 0 填空题

在80尼年代的戏剧创作中,高行健的话剧创作具有代表性,他的代表作是()。你别无选择0 填空题

老舍在建国后写出了不少著名的话剧作品,他的《》和《》被视为老舍创作发生转变的标志。茶馆,龙须沟, 0 填空题

郭沫若在当代文学史上有两部历史剧《》和《》,都是属于翻案文章。王昭君,蔡文姬, 0 填空题

样板戏

答:所谓样板戏是指20世纪中叶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文艺思潮影响,而推出的创造艺术经典活动的一项重要戏剧艺术典型,简单地说,就是江青等人出于政治需要,以京剧创作作为突破口,而发起的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戏剧造神运动。其艺术特点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形势,用政治图解艺术作品,具有非常明显

的类型化、脸谱化和雷同化创作倾向,它是“思维大于形象”的产物,对于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是“文化大革命”的“形象代言人”之一。名词解释

图卷戏

答:一般的评论者都将《茶馆》称为“图卷戏”的结构。历史的横断“面”,和三个阶段所构成的历史“纵线”,构成了作品在宏观上的历史纬度和微观上的历史深度表现,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概括了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也典型地刻画了历史“点”上的腐朽和黑暗。这种结构方式既完成了作品主题体现的任务,又适应了大跨度的时间过程,显示了结构的独特性和巧妙性。名词解释

简析《茶馆》的人物特点。

答: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各自按着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性格在说话、在活动,但这些话、这些活动无不带有时代的烙印。⑴王利发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⑵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⑶松二爷: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他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⑷李三的抱怨,明着是在抱怨“改良”、抱怨王利发,实际上是社会使然,因为“改良”本身就暗示着社会对茶馆生存的巨大影响。⑸报童来卖报,王利发问:“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一问,正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作为茶馆掌柜的王利发是多么盼望社会太平,自己能安安稳稳地赚钱发家呀!⑹唐铁嘴的改抽“白面儿”的一席话,恰好透露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因此,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⑺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⑻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⑼刘麻子、唐铁嘴等: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简答题

分析《茶馆》中王利发的形象。

答: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他为人精明、干练、勤俭、善于经营,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里求得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革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却被强行霸占,自己也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王利发和他的茶馆在全剧中具有结构功能,是全剧的核心人物、核心场景,起到辐射、领起其他人物和社会时代背景的结构作用。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简答题

分析《十年一梦》在反省历史时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

答:(1)作品反省历史的方式。从解剖自己开始,正视个人在历史的非常时期的复杂体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悖论是:作为人类理性和社会良知代表的“知识分子”,文革中怎么会成为“奴在心者”的“精神奴隶”。注意文章在面对这一悖论时,如何呈现自己的心灵痛苦和逐渐“觉醒”的精神历程。(2)作品在反省历史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和立足点。即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看作历史的“受害者”,而是对社会负有责任的“文化英雄”。这一点决定了文章的写作动机、关注的主要内容以及行文风格。

试比较王安忆的小说与张爱玲小说的异同。

答:张爱玲小说的叙述空间,一直局限于家族式的封闭空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同样具有家庭和闺阁的特点。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发展也因此是在原地踏步,使小说的叙述时间处于一种静止的、凝滞的状态。王安忆小说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张爱玲小说对都市人物心理的剖析,但她笔下的人物(如王琦瑶)却更为自然地把自己交给了社会化的大都市,家庭对她们的约束和托庇荫变得更为松弛,因此她对上海的叙述往往在

流通的开放性空间全面展开。王安忆在《荒山之恋》中侧重的是爱情的宿命表达,表达的是一种性格悲剧,即爱情对命运的认同。如叙述上的先知先觉;结构上的殊途同归;因性格软弱而最终选择了殉情自杀来完成对自我的宣泄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抒写的是文明与人性的哀歌。如,以衰落中的文化作为背景;想追求爱情但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只好退而求婚姻的无奈的白流苏;因香港的陷落而意外获得的患难夫妻之情。同者,都是宿命的表达;都是文化荒芜的背景。异者,前者为性格悲剧,后者乃时代悲喜剧(悲者是时代巨轮下个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喜者恰恰是“机关算尽”时得不到的幸福在无所作为下降临)由此可见她们在对爱情的命运观这一点也不相同

汪曾祺:《故里三陈》

1、《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每篇写一位有特殊技能的故乡人物。小说并没有关于人物的性格、心理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刻意设计情节和矛盾冲突来加强故事性,但人物的基本特征却并没有因此淡化,反而呈现出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此,汪曾祺曾认为“气氛即人物。一篇小说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作品的风格,就是人物性格”(《〈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选择另外一些写人物的小说来与《故里三陈》比较,领会这篇小说在表现人物上的独特手法。

2、第二篇《陈四》直接写到人物的部分非常少,大量的笔墨都在描写迎神赛会的情景,详细地介绍了“迎会”的各个队列安排、着装、表演等,对于陈四的介绍只限于小说结尾的段落。你怎么理解小说的这种安排?你认为民间风俗是否可以作为小说的独立因素?——结合这些问题来理解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2,王蒙:《春之声》

1、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一标题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思考小说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因素来代表“春天”,并与小说对于“历史”/“现实”,“过去”/“现在”、“未来”,“落后”/“文明”等关于时间的对立思维方式联系起来考虑。

2、注意小说中两种“空间”形式的对比:一是“像沙丁鱼挤在罐头盒子里”一样的闷罐子火车里的狭窄而拥挤的现实空间,一是小说主人公岳之峰海阔天空地自由联想的心理空间。你认为将这两种空间形式并置于作品之中有怎样的特殊意味?

1、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是主人公的“意识流”。试选取不同的段落,分析连接主人公跳跃性思维的线索,并比较这种“意识流”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意识流之间的异同。

3.阿城:《棋王》(节选)

1、小说主人公王一生最关心的两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下棋”。你如何理解作品的这种安排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注意联系作品写作的背景来思考。

2、小说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简洁的白描,略带幽默感,避免情感的过分外露。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作品大量使用动词,很少用形容词;句式简短,避免用长句有关。试以相关段落为例,分析这种语言风格。4,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节选)

1、小说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金色的红萝卜”。联系这一意象

感受小说所传达的情绪、感觉。注意体味小说结尾时直接透露出的情感——“他恍惚看到阳光下的萝卜地一片通红,好象遍地是火苗子”……“他看到一个孩子正跪在那里,举着一个大萝卜望太阳。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大,那么亮,看着让人难受”……“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游进了大海。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黑孩——黑孩——。”由“阳光”、“通红”的土地、“孩子”以及“寻找”的动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画面,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区别于一般以“故事”为主的小说,这篇小说着重表达的是“感觉”。这主要是通过小精灵般的黑孩的眼睛和感官印象呈现出来的。这使小说具有“超现实”的诗化色彩。但与此同时,小说并没有放弃关于现实的描写,如小石匠、菊儿、小铁匠、老铁匠等人的故事。你认为将“透明的红萝卜”呈现于这样的现实中有何意味?

5,王安忆:《纪实和虚构》(节选)

1、《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王安忆称为“虚构自己”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本人的故事。注意小说整体结构安排上的“装饰感”:即第一、三、五、七、九章从横向上讲述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第二、四、六、八、十章从纵向上讲述母系、父系的家族历史。基本的叙事方式,是为“有限的个体经验性存在”寻求“无限的抽象关联”,或者说,是为“具体的景观”寻找“抽象的虚构”。比如,在谈及个人的爱情经历时,小说不断地上升为对“爱情关系”的抽象议论。你如何理解这一试图融汇写实/象征、纪实/虚构、经验/理性的“古典主义”创作倾向?

2、《纪实和虚构》可以被称为“自传性”小说。但与其他的同类小说不同的是,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对个人经验的虚构,同时有对虚构行为的纪实性呈现。即,它不仅告诉我们她经历了什么,而且告诉我们她在如何“叙述”这一经历。找一两篇自传性小说,进行分析比较。

3、重点阅读“第九章”。体味小说的标题“纪实和虚构”以及副标题“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这既是对作家创作经历的反省,也是对“写作”这一行为的思考和反省。“写作”为什么被称为“在纸上造房子”,同时又被称为“带有自传性的记录”?

6,铁凝:《孕妇与牛》

1、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传达的是对生命的温婉和谐的情绪。注意体会内容——孕妇、怀孕的牛,叙述节奏——从容而和谐,叙述语言——质朴而温馨,这三者如何协调起来,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氛围。

2、小说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写孕妇对“字”的摹写。你认为在生殖——对原始而淳朴生命的热爱与生命的延续这样的主题之下,出现“石碑”、“文字”这样关于历史、文明的标志,是为了表达什么?

7,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一、小说讲述的是许三观一生中的卖血经历,从许三观第一次卖血到60岁时再也卖不了血。促使许三观卖血的动机,与一个普通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相连,如结婚、性爱纠葛等,也与当代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重点阅读第十八、二十五章,注意“历史”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许三观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人物的对话和语言做了最大限度的实验。人物的对话和语言不仅是交代叙事背景、故事情境和结构转换的主要载体,而且在形式上采取了多种重复的方式。如“他们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等在不同段落中反复出现。这种有意强化对话并重复使用同样的语句的做法,在小说结构和节奏上造成了一种“复沓”的效果。这篇小说在整体上呈现出非常有控制力的冷静、朴素的叙述风格,即得益于此。阅读小说时注意体会小说的这一特点。

三、重点阅读第二十九章。此前的卖血情境都呈现于琐屑日常生活情境中,并采取一种略带幽默的叙述语调。而这一段落则采取了与《圣经》中漫游经历相仿的写法,从而使“卖血”的苦难性质表现出来。这是小说的“高潮”段落,就象一个在此前间隔地回旋的音符,在这一段落中密集出现。注意体味这种情节、节奏、叙述方式等在整体上造成的形式意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作业答案

阅读分析题(1)

1、你认为阿成《棋王》中“吃”与“棋”两个意象与道家精神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吃是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需要。王一生一生只有两种基本欲求:一是吃饭,二是下棋。乍看起来吃饭与下棋毫不相干,一个是纯物质需要,一个是纯精神活动。但是王一生却绝对要在吃饱饭的前提下才能下棋,生存是第一要义,没有人能够脱离正常的物质需求,关键是王一生在一种平凡的生活状态中凝聚着某些形而上的、超越世俗的东西,那就是他于吃无争,不苛求麦乳精、油多,只要顿顿饱就是福。

对于小说来说,主要不在于对饥饿进行社会、经济、政治的否定(这是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的主题),而是从饥饿中引出不同当下社会、经济、政治的人格与文化超越。这就是象棋和蕴含在象棋中的文化。“何以解忧,唯有象棋”,象棋是王一生战胜心理饥饿和生活匮乏的法宝,简直就是他的生存意义,是他的生命

本身。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王一生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无论是派别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绪、蹉跎岁月里的感伤和无奈,都似乎未曾搅乱他内心的平静。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这样,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间那恼人的权利和路线的纷争,忘掉这种纷争造成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扰。他心如止水,在下棋中进入一种状态,进入状态,就能达到不为物喜,不以己悲的审美境界,自得其乐,从而保持了人在困境中的自我完整性.

王一生,是寻根文学的理想形象。对文学史来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王一生的理想性不是来自于现实政治信条和学校正统教育,而是来自于象棋和包含在象棋中的一种传统文化和人生观念。这在现代之外和本质上不同于现代的“根”,构成了“寻”的根据。

道学精神的突出特征是追求精神自由,而要追求精神自由,首先就必须超脱物欲的羁累。为解救人生的苦痛,避免人生的伤害,老子和庄子都相应地开出了自己的药方。老子开出的药方是“守柔处卑”。老子认为,人应该像婴儿一样不造作不隐情,不生过分之欲,不亏自然之需,也就是说,人应该去掉过分的追求,去掉机巧诈伪之心,顺从自然本性而行。自然本性是什么?老子认为就是无为,无为则顺应一切,无为则不与人争,无为则不处人先,如果一个人能真正甘居人后甘处卑辱之位,自然也就解脱了功利欲望的羁绊,可以与天地自然相往来了。

当然,如果人们有着强烈的尊卑荣辱观念却又要心甘情愿心平气和地奉守卑辱之位,这确实是太勉为其难了,所以庄子所找到的药方似乎更有效一些,他的药方是“齐物逍遥”。“齐物”也就是将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看成是“一样”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齐物论》)。(译文: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认可的一面,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能认可的一面。所以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即是说,不仅物的大小、人的美丑可以“通一”,物的成毁也可以“通一”,甚或是人与物也可以“通一”,譬如庄周与蝴蝶就可以“物化”。所以在庄子看来,既然天地间的一切都是同一的,那么人世间所谓的生死寿夭、苦乐悲欢、是非荣辱、高低贵贱等等的区别,就只是愚人的自扰,因为这一切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犹如庄周梦蝶,人生本是一场梦,整个人世的存在也是一场梦。梦中无所谓真假,梦中的一切都是无法确认的;既然无法确认,便不必费心去确认了,任凭事物的自然存在也就是了。到了随其自然而无所用心的时候,事物的区别在人的心中也就淡化了;待到泯灭了事物的一切区别,人与物、与人的相处也就自在了。有了这种自在,也就可以进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的“逍遥无待”之境界了。

仔细分析一下,无论是“守柔处卑”或是“齐物逍遥”,都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是极力要超脱世俗的功利欲望,以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另一方面,又在极力提倡一种“意念”,即试图让人们乐意接受甚至是主动争取卑辱的地位,或是彻底泯灭尊卑贵贱生死荣辱的界线,将人的自我“齐同物论”,在精神上达到逍遥无待的极境。就人之常情常理来说,追求功利欲望易而超脱功利欲望难,因为“追求”者总被某个现实的目标所吸引,不需要“意念”的控制;“超脱”者面对富有诱惑力的现实目标要能够拂袖而去,则必须有坚定的“意念”才能够不为所动。因此,在对功利目标恬淡超脱的背后,必定是对某一“意念”的执着追求,或者说,恬淡超脱是以沉迷执着为基础的。由此而言,完整的道学精神也就是恬淡超脱与沉迷执着的结合,它所超脱的是世俗的功利欲望,所执着的则是个性化的精神“意念”。

值得讨论的问题是,棋呆子王一生究竟是沉迷于棋还是沉迷于自己的意念?虽然王一生的意念是“以棋解忧”,这其中决离不开棋,但棋究竟是目的还是手段?有人认为“王一生沉迷于棋道,如他人沉迷于酒色,沉迷于金钱”,如果棋是王一生沉迷的目的,当然就与酒色、金钱无异。但王一生的目的显然不在棋而在“解忧”,正因为目的在解忧,所以下棋就仅为下棋,既不“为生”,亦不在乎参赛的名次,甚或也不在乎输赢,当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毫不犹豫地就说“和了”。正因为他在下棋的问题上淡泊名利,从来没有想到要

比赛拿名次,最后却又大战群雄,杀败了十位高手而成为棋王,所以众多的评论家们便都说他是道家之棋,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这当然不无道理,但也只能解释王一生的超脱,却不能解释王一生的沉迷。其实,仅仅是超脱名利是不能带来棋艺的精进的,必须有超乎常人的沉迷才会有超乎常人的水平,所以,棋王的成功,决不是由超脱无为所促成,而是由沉迷执着带来的结果,只因他所沉迷的非名非利,所以被误会为超脱。应该说,他一门心思所想的就是如何解忧,为了解忧,他才沉迷于棋艺的精进;解了忧,他才能正常地生存。

因此,从“意念”上说,棋为解忧,吃亦为解忧,二者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王一生才同样地执着而沉迷。

2、析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形象及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

黑孩形象:

黑孩给我们的印象首先是对生活的坚忍。这是源于凄苦生活的磨练。他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又下关东,后母经常虐待他,以致是他“动不动就像一尊石像一样发呆。”在沉郁缄默的外表下,谁也猜不透他心底压抑着多少苦痛。沉重现实铸成他的冷漠坚韧性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对现实苦痛的坚忍。小铁匠的奴役、打骂;老铁匠的冷漠无情;拉风箱的吃力、炙考,他都以巨大的毅力承受着,他早就习惯了这种非人的生活。二是他冷漠中透射着倔强。黑孩从不说一句话,很少用正眼看人,连对关心他的菊子的关心,只“抓起一把土,按在伤指上”。拉风箱时“火焰考得他皮肤像针尖刺着一样疼痛”,善良的菊子拉他离开工匠棚,他却恨恨地咬了菊子一口。他的冷漠,倔强,是他长期生活在没有感情的世界里的结果。

黑孩形象的象征意义:

莫言笔下经常出现承受着苦难但感觉丰富的形象。如《红高梁》、《拇指拷》、《牛》、《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等。

这个没有姓名也很少说话的黑孩子无疑是莫言许多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浓缩。

一方面,这是作者对生存体验的开拓:黑孩子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他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天气里,只穿一条短裤,光着背,赤着双脚;他能够将烧红的钢铁攥在手里;他能够对自己身上的伤口熟视无睹。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正因为他具有了这些非同寻常之处,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来显得既奇特又新鲜的世界。所以他就用自己的眼睛开拓了人类的视野,所以他就用自己的体验丰富了人类的体验,所以他既是我又超出了我,他既是人又超越了人。

另一方面,也有叙事策略上的功能:男孩拙于人事而敏感于自然和本性,对世界充满了感性的认知。由于对人事的一知半解,所以总是歪曲地理解成人世界的复杂纠葛,错误地并充满了谐趣地解释各种事物。这种未成熟的叙述形态与小说所根据现实生活内容而表达的真实意向之间形成一种张力,也同样构成了复调的叙述。

3、周作人《水里的东西》写了个什么样的鬼?这样写鬼表现出周作人怎样的审美趣味?

写的是河水鬼,“样子也很有点爱娇”:“无论老的小的村的俊的,一掉到水里去就都变成一个样子,据说是身体矮小,很像是一个小孩子,平常三五成群,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正如街头的野孩子一样,一被惊动便跳下水去,有如一群青蛙,只有这个不同,青蛙跳时…不东?的有水晌,有波纹,它们没有”。这样一个“像是一个小孩子”的“鬼”是我们从未见过、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把总有几分邪恶的鬼魅与天真、纯洁的儿童联系在一起,把多少有些神秘的异类和生活在身边的街头的野孩子相连接,这需要非凡的,特殊的想象力。人们习惯于将化平实为神奇视为想象力的极致,而不知变诡怪为平凡也是一种想象力。这可以说是“有意味”的想象,它是蕴含着—种世界观和审美观的。正如周作人所说,“我们平常只会梦想,所见的或是天堂,或是地狱,但总不大愿意来望一望这凡俗的人世,看这上面有些什么人,是怎么想”,这里无论是着重对普通人世的人间关怀,这是以凡俗为美,都是反英雄主义与反浪漫主义的,这也都打上了周作人个人的印记。这样看来,这位民间传说中的“街头野孩子?似的河水鬼的文学重塑出之于周作人的笔下,是绝非偶然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周作人通过这种重塑将作为对象的河水鬼自我化与个性化了。周作人重

塑河水鬼其意还不止于此。他一再提醒人们注意:“为什么老年的鬼也喜欢摊钱之戏呢”?“河水鬼特别不像别的鬼的形状,却一律地状如小儿,仿佛也另有意义。”但意义何在,他却避而不答,只说“这个,乡下懂事的老辈没有说明给我听过,我也没有本领自己去找到说明”,这自然是一种说话的策略,目的是逼读者自己去思索。不过,周作人也略有暗示,一则说这“未必是关于鬼的迷信”,二则提示要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去思考“河水鬼的信仰以及有这信仰的人”(顺便说一下,在一般的情况下,周作人是不作这样的提示的,他追求引而不发的含蓄味;但在本文中,他为了引起大家对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的“调查与研究的兴趣”,才破例加上一个尾巴,说明寓意。于是,人们这才注意到文章开头仿佛毫不经意地说出的一句话:“人类曾经做过水族,小儿喜欢弄水便是这个缘故。”这里暗含着一个人类学的基本观点:人类的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人的儿童状态与人类的原始状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通。因此,人死后变成鬼,无论生前是老的小的丑的俊的一律回归到儿时状态,这正是鲜明地表现了人返璞归真,回到人类的童年也即人性本原状态的生命欲求。这就是周作人所说的“河水鬼的信仰”,也即“人的信仰”;这其实更是周作人自己的信仰,这同样也是—种个性化的观照,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渗透着他的“人情物理”的审美情趣,周作人笔下的“河水鬼”,是完全可以与鲁迅的“无常”、“女吊”比美,而又显示出周作人的个性的。而在所有周作人的“单位意象”的“背景里都有水在”,周作人一再申说他是“水乡的居民”,不仅“水”的“哲学”让周作人思考忧虑了一生,他的不少散文就是这种思考与忧虑的结晶;而且“水”的外在声、色与内在性格、气质也深刻地影响了周作人其人、其文。我们谈到周作人散文思想的澄明,色彩、气味的清淡,情感的温润,以及“行云流水而时有迂回、阻塞”的结构、语言,无不联系着“水”,在某种程度上,周作人的散文已经与“水”融为一体。

人情与物理之美。周作人关注普通人(“己”也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与“美善”,即所谓“凡人的信仰”,“就这平凡的境地中,寻得些须的安闲悦乐,即是无上幸福”,这也就是周作人最爱说的“生活的艺术”。周作人将日常生活归结为“人情”与“物理”两个方面:在他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物”,“人情”与“物理”,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以为“物我无间”的冥合,即所谓“入神”、“忘我”,是人生的,宗教的,以及艺术的最高境界。而周作人强调“人情、物理”,正是召唤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对“人”自身的关怀与研究,他这样提出问题:在中国,“大家都做着人,却几乎都不知道自己是人;或者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人,却忘记了自己仍是一个生物。在这样的社会里,决不会发生真的自己解放运动的;我相信必须个人对自己有了一种了解,才能立定主意去追求正当的人的生活。希腊哲人达勒思的格言道,…知道你自己?,可以说是最好的教训。”周作人据此而追求以“认识人自身”为中心的全新的知识结构,其要点是:一方面,从“生理学”(特别是性生理)、“医学史”、“生理学”,即从身、心两方面,肉与灵的统一中去把握人的“个体”;另一面,又从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史、社会学、神话学、童话、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全方位、多侧面地揭示与展开“人类”的本质,力图将人道主义的道德理想、情感与建筑在对“人”自身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理性结合起来,达到“情”与“理”的调和。

阅读分析题(2):

1、王安忆《纪实与虚构》写到她之所以走上写作这条道路是继承了她祖上谁的遗传?王安忆的写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继承了她祖上茹芬的遗传

新时期初,王安忆带着一股清新之风挤身文坛。她在文学中发现了自己,又用纯真细腻的情感营造了早期的小说世界。以《雨,沙沙沙》为代表的“雯雯”系列小说,通过叙写女知识青年雯雯迷蒙而纯真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一代青年对过去的挫折和失落的反思,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80年代初期,王安忆的创作有了新的收获。从雯雯的狭小天地拉向了现实人生的广阔世界。在她的笔下既有对“文革”中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如《流逝》、《归去来兮》等),又有对现实社会人生众相的描摹(如《本次列车终点》、《庸常之辈》)。她特别注意表现普通人的生存方式和情感心态,以探求生活的意义所在。洋溢在她作品中的是对普通人充满爱心的理解、同情和尊重,并在此基础上肯定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80年代中后期转向文化反思小说。1984年访美回来后,王安忆的艺术视野迅速拓宽,对不同民族在文化上,价值观上的差异有了深刻的体会,对生活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她觉察到自己创作上的弱点所在,并努力使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她的笔触开始由对现实人生的社会性反思伸向对人性和历史的文化反思。写与1984年底的《小鲍庄》标志着王安忆创作的新突破。除了反思民族传统文化外,王安忆的创作领域还涉及到对性爱文化和市民文化的思考和探究。她的“三恋”系列和《岗上的世纪》等性爱文化小说,不同于靠情节的曲折变化来营造情爱氛围的言情小说,而是从纯粹的性别角度,来思考两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文化反思小说,显示了她思想思索和人性的探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与此同时,她的作品又常常疏离了真实的人性,以个人主观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取代对社会人生的切实感受和把握。

90年代初,王安忆开始反省自己80年代的小说创作。经过一年的反省和调整,终于摆脱了精神与创作的危机,对小说创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需摈除那小说世界里的尽管深远透彻但实际上我与之路远迢迢的观念,这些观念宛如美丽的迷雾。我还需要重心正视我自身的经验,我既不能脱离我的经验,也不能陷入其间而不能自拔”。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她重新拿起笔,写出了《叔叔的故事》、《纪事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等中长篇小说。这些小说最为人注目的特点是采用了纪事性和虚构性想结合的叙事方式,向读者叙述了一部部完整的、个人化的家庭史。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戏剧性,而代之以叙述过程中显示的真实感和个人性。

2、分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形象。

⑴许三观的世界观

书里的许三观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但是他也在追求平等。他的平等观不是在一种特定的规则下的自由发展,而是内心里有一种本能的愿望,那就是:最好大家都活得一样。要是有什么邻居过得比他好了,他就觉得不平等。许三观在与街坊邻居的对比当中,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余华敏锐地观察到了一种属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农民本能式的思维。在赛珍珠的《大地》里,后来变成了地主的农民王龙,身上也具有类似的基本反应。这种本能的反应形态,可以称为“低层次的循环”。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在文化、社会、朝代更迭和人生的每次反复中,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每次农民起事进城,都模仿着被打倒者的生活与做派。李自成进北京,首先想到的是分配别人的女人和财产。由此而引发,我们发现,像许三观的那种平等观,其实是脆弱的。人们不希望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但是,反过来,都很想过得与众不同。骨子里,还是没有平等观念。这种平等,不过是一种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理想。

⑵许三观的虚假本土平民形象

有一天,许三观听到别人说他的儿子一乐长得像他老婆许玉兰的前任男朋友何小勇,就把一乐找来细看。然后他又找来许玉兰盘问,把事情弄了一个明白。事情明白之后,许三观就发现自己吃大亏了。他辛辛苦苦娶到的一个老婆,有可能不是黄花闺女,她的第一次可能是给何小勇睡的。许三观被这个发现给击夸了。许三观同时还找到了在这个家里可以不再干活的充足理由,因为许玉兰让他做了乌龟,所以许玉兰干什么活都是应该的。

许三观在道德上占据了一个制高点之后,在家里变成了一个评判者。他懒洋洋地坐在藤椅上,看着许玉兰吃力地搬着重物,却没有想到要去帮帮忙。许三观说,我都吃这么大的亏了,我凭什么还要帮你?许三观的骨子里,有一种索取的报复念头。只有这样,他的内心才能够取得足够的平衡。这样,许三观在观念上,就由一个普通平民,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财主——至少在精神上如此。许三观身体里面原本残留的那么一丁点的平等的观念,在这时候,消失无踪了。

.鲁迅:《野草》选读(三篇)

《死火》是鲁迅关于“火”的想象:不是从单一的“生命”视角,而是从“生命”与“死亡”的双向视角去想象“火”。

——要抓住这一基本点来阅读本文。

1,鲁迅为什么将“(死)火”置于“冰”(冰山,冰天,冻云,冰树林,冰谷)的背景下?注意“红色”与“青白色”的“互相反映”和转换。

2,注意鲁迅怎样描写“死火”的形象。

3,琢磨这些描写:“我拾起死火……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冷气”怎么会产生火的焦灼感?“登时满有红焰流动……”,火怎么会如水般的“流动?这些反常识、反常规的想象与描写,传达了鲁迅怎样的一种独特体验与思维?

4,怎样理解“死火”生存的两难困境:不动就将“冻灭”,跳出继续燃烧仍不免“烧完”,以及最后的选择:“那我就不如烧完”?——这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所在。

《影的告别》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语——

第一部分(“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如彷徨于无地”):连续十一个“我不”,表达了怎样一种无条件、无讨论余地的拒斥态度?“我”拒斥了什么?

第二部分(“我不过一个影,……如果现是黎明”):连续四个“然而”,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黑暗又会吞没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第三部分(“朋友,时候近了。……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连续三个“我愿意”,表达了怎样一种选择?试体验一下:“只有我被黑暗吞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状态与境界?

1、《腊叶》

首先要注意本文写作的特殊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2月26日,发表于1926年1 月4日;而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9月23日起,到1926年7月5日正是鲁迅肺病复发,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刻。本文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也可以看作是鲁迅留给后人的“遗言”,文中的主旨:“旧时的颜色”必在后人“记忆中消失”,与十年后“遗嘱”中一再叮咛“忘掉我”是一个意思。

由此产生了本文构思的特点:“那假设被摘下来夹在《雁门集》里的斑驳的枫叶,就是(作者的)自况”。阅读本文应抓住这一重点: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的同构与融合,鲁迅如何把他的生命的颜色化作了枫树的生命之色。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明眸似的向人凝视”这一节,象征病痛与死亡的“乌黑”的阴影,竟出现在生命之色的“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死”与“生”的并置与交融,是死的绚斓,也是生命之美,“明眸”似的“凝视”,更让人悚然而思。

2,《阿长与〈山海经〉》

1,阅读本文要抓住“语感”这一环节——要学会感悟词语背后的东西。文章一开始就大谈如何“憎恶”

长妈妈。注意从一联串充满贬义的词语(“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不耐烦”、“磨难”、“繁琐之至”、“非常麻烦”等等)中读出一丝温馨,一种爱恋,以及掩饰不住的幽默感。

长妈妈一声高喊把文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从“哥儿”的称呼,“三哼经”的误读,快人快语的说话语气中,你对长妈妈有什么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写到哥儿的反应,作者着意用了一联串的“大词”:又是“霹雳”、“震悚”,又是“敬意”,“伟大的神力”。幼年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你自己幼年生活中有过这样的心目中的“伟人”吗?

而最后作者的仰天长啸:“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在鲁迅作品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你由此对鲁迅的内心世界有什么新的感悟?

2,有兴趣的话,可以写一篇《鲁迅〈朝花夕拾〉里的儿童世界》;再有兴趣,可以将《朝花夕拾》与《野草》连起来读,研究一下“鲁迅心中的两个园子”。

3,《灯下漫笔》

1,“漫笔”之一:要抓住三个逐渐升级的论断,这构成了作者思维的三大跳:“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中国的历史就是)“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请琢磨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引出这些论断?他的依据是什么?这些分析能说服你吗?

“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

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

4,鲁迅:《女吊》

《女吊》是鲁迅晚年极为自得的杰作,其匠心独运之处,值得仔细体会。

1、文章写的是“女吊”,但直接写“女吊”的文字实际上极少,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最核心的部分。

2、文章写的是戏台上的“女吊”,“女吊”出场之前,先写看客、“起殇”、“男吊”等等,为“女吊”作铺垫,可以标出有关字句,看看篇幅占整篇文章多少——这些内容是直接相关的部分。

3、在这些文字之间,鲁迅插入各种各样的议论性内容,与叙述交叉进行,这些内容将叙述各部分“隔断”,一松一紧,使整篇文章呈现一起一伏的“节奏”。

*4、最后一段有明显的转折,谈了另一层意思,试思考这是对文章开头的良好呼应还是损伤了全文的流畅。

*5、本文主题是“复仇”,有条件请阅读鲁迅其他有关作品如《野草》中两篇《复仇》、《故事新编·铸剑》等,以及相关研究文字,思考鲁迅这一人生与思想命题。

5,周作人:《苦雨》:

这是一篇“借物咏怀”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当时作者的心境,借着回忆、想象以及叙述,各种各样的“雨”被搬到笔下,写得相当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终笼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书信体”,借着这一“私人化”文体,叙述更显得娓娓而谈。

本文也很能体现周作人文章的特点,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况下不入诗文的,而他都能写出味道来,自有其过人之长。文章写得似有意似无意,似有意思似无意思,所谈的确都是“私事”,又在结尾若有所指若无所指,凡此种种,皆为典型周氏风格。

6,周作人:《水里的东西》

和鲁迅《女吊》相类,本文写的也是“鬼物”或至少是“异类”,对读将获益匪浅——无论其同其异:

1、两篇文章同样征引繁富,可见“史才”;同样写出鬼的可敬或可爱,可见“诗笔”;同样不局限于就事

说事,可见“议论”。

2、《女吊》夹叙夹议,在叙述中逐渐展开议论;本文纯是议论,娓娓而谈,环环相扣,仔细体会这两种写法。

3、文中有一节写到河水鬼“在岸上柳树下…顿铜钱?”,淡淡勾勒;对比《女吊》中对“女吊”浓墨重彩的描绘,体会二者不同的审美趣味。

*4、周作人曾说他不喜欢《伊索寓言》,是因为它讲完故事后每每多此一举地谈意义。本文明知故犯,就文章本身来说,是败笔吗?

7,周作人:《金鱼》:

与鲁迅一样,周作人文字也是变化多端,本文就是一例。开首议论“三不喜”,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想象一个大池”以下,写得风云舒卷;结尾议论,出语辛辣。试与《苦雨》比较文字特点异同。

文章开头一段分文章“有题目的”和“没有题目的”两种,结尾呼应出文学有“载道”、“言志”两种,是此文命意所在。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是表达个人感情产物,而不应该成为政治或势力的工具。

8,周作人:《鬼的生长》:

《鬼的生长》属于引起很多争议的“文抄公体”,亦即整篇文章大部分由抄书而成,这是周作人的特殊文体之一。

文章开头一本正经地考证人死后是否继续生长的问题,歪题正做,试体味其诙谐之意。

后半部分大量抄引《乩谈日记》,并说是“我读过的最悲哀的书之一”,悲哀在于何处。作者重“人情物理”,他从这荒唐的“扶乩”记录中读出了什么。

文中说:“我不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这是解读作者谈鬼文字如《水里的东西》,乃至鲁迅《无常》、《女吊》的钥匙,宜深加体会。

“文抄”所抄皆为古文,相应的,作者叙述文字也很大程度文言化了,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道理。

9,废名:《放猖》、《三竿两竿》

《放猖》:

1、本文题材与《女吊》、《水里的东西》相类,但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周氏兄弟“说鬼”文字并不一样,请考虑其中区别。

2、写法上,《女吊》、《水里的东西》涉及极广,有上天入地之感;本文纯粹写实,不越雷池一步。这体现“大家”、“名家”之别的一个方面,试体会其间不同。

*3、全文皆落实处,仅结尾发了两句议论,并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比喻——“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样收束是否佳妙。

《三竿两竿》:

文中提到苦茶庵长老评论六朝人“写文章是乱写的”,其实本文也是“乱写”:开篇数句没头没脑;结尾也是似结非结;文中各层意思象是胡乱衔接而又极自然。《放猖》刻意为文,本篇乃不经意而成,试比较二者的笔法。

10,何其芳:《独语》

1,普通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皆有实指,这篇散文名曰“独语”,指向内心,也可以说以想象为材料。这是另一类文章,更准确地说,这是写文章的另一种方式。

2,这类冥想式的文字使得叙述和语言显现出特殊的风格;另外,作者的文字总的说来有好用修饰语、略伤华丽的毛病,试予体会。

*3,文中说:“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请结合全文,考虑作者的命意。

11,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是《湘行散记》中的一篇,描绘坐船经历由桃源到沅陵一段水路的风物和心境。重点阅读从“我坐到后舱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到“我有点担心,地方一切虽没有什么变动,我或者变得太多了一点”。你如何理解这里所谓“一套用文字写成”的历史与河流上的人“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

12,沈从文:《烛虚·五》

《烛虚·五》表现了40年代后期沈从文创作所追求的“抽象的抒情”的创作特点。在作品的表层,是一种近乎“失语”的寻求表达的焦虑。对于孤独的心境、瞬间的意境、某一难以追忆的情境的描绘,都是片段性的,破碎而难以整合的。这是作者试图从极具体的形、色、声、影的体验到达极抽象的关于“宇宙”、“神”、“人”、“美”的体验之间的巨大张力造成的。这种关于“不能表达”的终极体验的表达,即是“抽象的抒情”的主要特征。反复阅读作品,体验这种张力所具有的现代美学内涵。

13,张爱玲:《更衣记》

这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6000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它把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并不拘泥于对于服饰本身的琐屑描述,而是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张爱玲特有的洞察世事的机智。注意文章如何评述满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女装,并比较在评述女装和男装上的差别。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在取喻和用词上的灵动和准确。如“极其宽大的衣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宝塔上的风铃”、“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等。注意细心体味。

文章通篇都在服饰的流行与共同的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但又把衣服说成是每个人“贴身的环境”,“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注意联系结尾的“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来理解张爱玲对于服饰、对于人生的态度。

14,汪曾祺:《午门忆旧》

汪曾祺的散文接近宋代的笔记,以闲谈的态度记录风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从寻常小事中挖掘深奥的道理。他曾这样评述自己理想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他的大多数散文都有这样的特点。《午门忆旧》这篇散文名为“忆旧”,实际上却主要是关于午门建筑的诸多掌故的介绍。因而散文的主体部分不是人事,而是旧物,叙述者的情感便在对于旧物的描述中隐隐地透露出来。注意这篇文章与一般“散文”的差别,并领会作者在状物、叙事时文字的特色。

15,杨绛:《隐身衣》

1、《隐身衣》是杨绛散文集《将饮茶》中的最后一篇,也称《废话》或《代后记》。文章值得注意的第一个层面,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推崇、所选择的生活位置和人生态度,即甘愿居于卑微,同时不自暴自弃,“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2、第二个层面,是由这种人生态度所构成的观察世界和人生的基点和境界,并由此形成的叙述风格。作品在关于“隐身衣”故事的讲述中,温婉而简约地刻画出“世态人情的真相”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对于人世的争端和艰难,文章基本上采取的是走出事态之外的平静审视,既不夸张也不妄自菲薄,从而获得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效果。试比较杨绛的这种叙述风格与巴金文章的差别,并谈谈你对这两种风格的理解。

16,贾平凹:《商州又录》

这是80年代前期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前有《商州初录》,后有《商州再录》,故这一篇称《商州又录》。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季节的时序只是一个大致的线索,更象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用心体味每一段落营造的画面感极强的意境:注意用字(如“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中的“红”、“绿”、“瘦”字);注意以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的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注意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包括人与物,物与物),尤其注意其中视点的转换或无主体的句式造成的透视效果。

17,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地坛”既是具体的活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又等同于“世界”或“人生”。注意这一空间的象征性。

体味文章的叙述风格。其一是倾诉的语气。文章的大部分都是向老朋友讲述自己生命体验的那种娓娓而谈的风格,但到第七节,倾诉的对象忽然转为地坛。注意这种因为情感强度的加重而导致的叙述方式的变化。其二是冥想的氛围。叙述内容追随着叙述主体的观察和沉思,对感性的一己体验做了思辩性的抽象思考,同时采取了舒缓的句式和富于诗意的意象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这使文章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沉思默想的氛围。

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追问和思考。认真思考文中涉及的健全/残疾、幸运/不幸、生/死、苦难/救赎等一系列生存悖论。尤其注意第五、六、七节中表现出的一种广漠而悲悯的类宗教情怀,这是作者超越困境的方式,也是作者借以俯瞰(回顾)人生和人世的立足点。也可以说,这是这篇文章得以产生的原因。

第三编诗歌部分

18,闻一多诗二首

《发现》

1,要抓住本诗的艺术构思:诗人满怀爱国激情从海外赶回祖国,国家的现状却使他极度失望,于是就有了写诗的冲动。但诗人却把感情的酝酿、发展过程全部压缩掉,只从感情的爆发点起笔,连声高呼:“我来了”、“我来了”、“不对”、“不对”,先声夺人地把悲愤、绝望的情绪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仿佛郁积已久的火山突然爆发。

2,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这首诗形式上的整齐:每行字数基本一致,两行一韵。这不仅体现了闻一多“建筑美”的追求,更是将奔放的情感收敛于谨严的形式中,形成闻诗所特具的沉郁的风格。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1,这首诗在闻一多先生的诗中,是颇为特别的,甚至在现代新诗中都不多见;很多关于闻诗与新诗的选本中,也很少被选录。它的价值大概也在这里:通过这首诗的阅读,你对闻一多先生其人其诗有什么新的体认?

2,在注释中,提到了本诗收入诗集时,对在报刊上发表的文本有所改动。试对这些改动作出你的分析。

48,戴望舒诗二首

《寻梦者》

读本诗要抓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交织为一体。——细读全诗,体会诗人怎样把他这一艺术构思转化为外在的形式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然后,反复吟诵全诗,体味流动其间的诗情与诗绪:既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2)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1.简述黄河下游湖泊演变的特点。 答:(1)从演变的过程来看,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由大变小,甚至完全消失,如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等;一种是湖区有移动,如大陆泽等;一种是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如南四湖、洪泽湖等。(2)从湖泊演变的动力来看,湖泊的演变一方面受黄河河道的改变、泥沙的淤积有关,一方面与人为的垦殖有很大的关系。 2. 简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森林植被的变迁。 答:(1)黄河流域的森林植被 A、平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到公元6世纪时,关中平原、汾涑河平原、伊洛河谷、黄河下游平原等平原地区的天然森林已被彻底破坏,只是局部地区还有一些人工栽培的经济林和风景林 B、山地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山地森林逐渐遭到破坏。 1、吕梁山、横山森林资源的开发 这一时期为修筑洛阳城,曾到山西吕梁山、陕北横山等山脉砍伐木材。 2、阴山山脉森林资源的开发 阴山山脉的林木也遭到砍伐,如北魏为讨伐夏国,曾到阴山砍伐木材制造武器。

总的来说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山地森林的破坏还只刚刚开始,广大的山地森林仍然茂密。 (2)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 这一时期自永嘉南渡以后,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从事农业生产,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随着农业经济区的形成,森林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森林植被破坏较大的区域: 太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 成都平原 长江流域的其他区域森林植被仍保持良好。 3.简述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特点。 答:(1)研究内容主要是沿革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方面的内容少。 (2)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对各种地理现象的简单记载和描述,缺乏规律探讨。 (3)研究资料主要是来源于历史文献,资料来源比较单一。 (4)典型的地理著作少,大多数地理著作都要追溯历史,学科的独立性不明显。 4、论述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答:(1)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完整版)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 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 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 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 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 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 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 境。、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 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答案

[单选题]3、《尚书?禹贡》所列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以下()是《禹贡》中梁州的地域范围。 A:今湖南、湖北两省的大部分和江西的西部B: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C: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及其以西D: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参考答案:C [单选题]2、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是()。 A:归纳和演绎B: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C: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D:动态和静态参考答案:C [单选题]1、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交叉学科B: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C:辅助学科D:交叉学科参考答案:B [单选题]4、在历史时期我国的()具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A:长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参考答案:B [论述题]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曾发生变化,请简要叙述经济重心变化的过程,并分析经济重心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变化过程: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在我国便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和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史趋势。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东晋至南朝,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几 无差距;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超过北方 主要原因::①北方战祸多,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 ⑤南方自然环境、海外贸易优于北方。 [填空题] 现代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学科。参考答案:人类及人类社会;[填空题]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湖泊主要有弦蒲薮、阳华薮、焦获薮、(参考答案:昭余祁 [填空题]明代时对黄河下游河道进行了治理,其中提出“塞绝筑堤,束水攻沙”策略的人是()。参考答案:潘季驯[填空题]清朝咸丰五年(1855)6月,黄河在兰阳()决口,又重新注入渤海。参考答案:铜瓦厢 [填空题]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在()决口,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改变了黄河东注渤海的历史。参考答案:李固渡 [填空题]元代后期、明代至清代末(1300-1900)在我国气候变化史上是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寒冷 [填空题]在我国气候变迁史上,仰韶文化时期是我国气候史上的一个气候()时期。参考答案:温暖 [填空题]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参考答案:传统历史地理学 [论述题]1、简要叙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 参考答案:

马原试题与答案图文稿

马原试题与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开放性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P25)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东师《中国地理16秋在线作业1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地理16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从北往南分布正确的一组是() A. 厦门深圳汕头珠海海南岛 B. 厦门汕头深圳珠海海南岛 C. 厦门汕头珠海深圳海南岛 D. 厦门深圳珠海汕头海南岛 正确答案: 2. 我国四大牧区中最大的是() A. 内蒙古牧区 B. 新疆牧区 C. 青海牧区 D. 西藏牧业 正确答案: 3. 季风现象在我国东南半部何种高度上最明显() A. 距地面高度500米以下的贴地面层 B. 距地面高度500~1000米之间的近地面层 C. 距地面高度2000~19000米的对流层中上部 D. 距地面高度20000~30000米的平流层 正确答案: 4. 关于北京市位置准确的说法是() A. 华北平原北部 B. 华北地区的东北部 C. 濒临渤海 D. 华北平原西南端 正确答案: 5. 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位于——。() A. 南半球,东半球 B. 北半球,东半球 C. 东半球,北半球 D. 东半球,西半球 正确答案: 6. 北京市的气候属于()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湿润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正确答案: 7. 每年向北京输送大量煤炭和电力的省区是() A. 安徽省 B. 山东省 C. 河北省 D. 山西省 正确答案: 8. 下列省份没有两个简称的是() A. 甘肃、陕西 B. 云南、贵州 C. 四川、云南 D. 河南、甘肃 正确答案: 9. 下面哪个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区() A. 珞巴族 B. 鄂温克族 C. 塔塔尔族 D. 畲族 正确答案: 10. 世界屋脊因其地势高峻而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 B. 高原内部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C. 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正确答案: 中国地理16秋在线作业1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航空运输中心是() A. 南京 B. 上海 C. 杭州 D. 武汉 正确答案: 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A. 基于农耕文明的民族文化性格 B. 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563)《中国历史地理》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批次 2:第二批次 3:第三批次 4:第四批次 5:第五批次 6:第六批次 1:[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过程? 2、简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南迁的过程及其迁徙路线? 参考答案: 1、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

中国文化地理作业

论 地 理 环 境 对 中 国 文 化 的 影 响 院系:建筑工程学院学号:1215552035姓名:姚治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仅选择中国不同区域内部文化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其次,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多种多样的的地形地貌,这使得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仅选取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出来。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传播的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个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显而易见,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文文化,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上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其中,从人文文化上看,我国的地域语言便最完美的阐释了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即便北方地区中的两地相隔较远,两地语言有一些差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是因为,在北方地区,多为广阔的平原地区,老百姓们来往交流较为便捷,为更好的沟通,促使了语言的相近或相同,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语言融合。相反的,在我国南方地区,地形较多为山地丘陵,交通相对闭塞,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较为困难,地区之间有一定的隔离性,因此导致了相近地区间的语言也有较大的区别。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各色各样的方言。 从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看:我国北方地区军事、政治活动频繁,南方经济、文化发达。我国北方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也是政治活动活跃频繁的地区。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此,北方居民较为关心政治,对政治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而南方居民较多为经商,有精明得经商理念与经济头脑。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

2017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答案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1.0分) A、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C 2从()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把自己所统治的疆域称为“中国”。(1.0分) A、商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正确答案:C 3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到达过新疆地区。(1.0分) 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正确答案:C 4()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1.0分) A、徽州 B、山西

D、绍兴 正确答案:D 5清朝,()下令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并归福建省管辖。(1.0分) A、康熙 B、乾隆 C、雍正 D、咸丰 正确答案:A 6晚清时期,大臣()力排众议,毅然出兵,平定收复新疆。(1.0分) A、曾国藩 B、李鸿章 C、施琅 D、左宗棠 正确答案:D 7秦始皇时期实行()。(1.0分)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 正确答案:B 8妇好墓玉器经鉴定,证明三千二百多年前()与河南地区存在贸易路线。(1.0分) A、新疆 B、宁夏 C、西藏

正确答案:A 9郡县制时期实行上计,其中上计的内容不包括()。(1.0分) A、户口 B、赋税 C、兵力 D、刑狱 正确答案:C 10中国稳定的统一的疆域形成在()。(1.0分)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中华民国 正确答案:C 11“中国”二字,经过考古发现,最早出现在()的铭文上。(1.0分) A、四羊方尊 B、大克鼎 C、何尊 D、曾侯乙尊盘 正确答案:C 12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 A、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B、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C、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D、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最新尔雅网课《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1.0分) 1.0 分 A、历史文献延续时间长 B、历史文献覆盖范围广 C、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 D、历史文献记录内容丰富 2(C)之后调整行政区划,出现市管县。 ?A、六十年代 ?B、文化大革命 ?C、改革开放 ?D、九十年代后 3从(C)以后到清朝,新疆地区都没有再直接由中央政府统治过。?A、黄巾起义 ?B、靖康之乱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D)。 ?A、河西走廊战乱不断 ?B、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 ?C、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 ?D、以上都对 5自公元(C)后期以来,西藏就是中国的领土。 ?A、11世纪 ?B、12世纪 ?C、13世纪 ?D、14世纪 6下列关于地中海特点的说法中,说法正确的是(D)。 ?A、地中海基本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海 ?B、地中海的海域里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 ?C、地中海周围集中了最多的古代文明、群星灿烂 ?D、以上都对 7中国古时在首都的选择与维持上考虑的因素不包括(D)。 ?A、军事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人口因素 8(D)山多地少,人们选择做师爷而非经商作为出路。 ?A、徽州 ?B、山西 ?C、湘西 ?D、绍兴 9最早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D)。?A、英国人

?C、法国人 ?D、德国人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构成的是(D)。 ?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 ?B、历史自然地理 ?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D、以上都对 11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D)。 ?A、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B、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C、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D、以上都对 12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现的遗骸证明两千多年前(C)到达过新疆地区?A、南亚人 ?B、中东人 ?C、欧洲白种人 ?D、非洲人 13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C)。 ?A、寻找建文帝 ?B、联络海外,打击蒙古参与势力 ?C、宣扬明朝国威,加强政治的合法性 ?D、寻找贸易经商的机会 14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B)和()。 ?A、开封和南京 ?B、开封和杭州 ?C、洛阳和南京 ?D、洛阳和杭州 15先秦时期,统治者主要实行(A)。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16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C)。 ?A、“奉诏四条察州” ?B、“奉诏五条察州” ?C、“奉诏六条察州” ?D、“奉诏七条察州” 17 16世纪末叶,(B)从美洲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全国传播。?A、胡椒 ?B、红薯 ?C、葡萄 ?D、以上都对 18从(D)时期开始,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马原考试复习题_(带全答案)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绪论: 有一道选择题选C 可知论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 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 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 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B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 AB D A 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 B 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 C 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 D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 第一章: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 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绪论: 一、填空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 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 )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 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 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 )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 三、名词解释 1.尽全是空 2.人地互动 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 一、填空 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秦时期的()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 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李吉甫所著的《》 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 二、选择 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章学诚 C、顾祖禹 D、黄宗羲 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 A、《华阳国志》 B、《元和郡县志》 C、《汉书地理志》 D、《国语》 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 A.《山海经》B。《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 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元丰九域志》 B.《太平寰宇记》 C.《舆地纪胜》 D.《方舆胜览》 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舆地广记》 B.《舆地纪胜》 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 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 A.裴秀 B.裴矩 C.贾耽 D.许敬宗 三、名词解释 《元和郡县图志》 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填空 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 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 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魏文帝迁都都洛阳。 4.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关系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 ()和()共同创造了人类。()是猿从攀树转为地面说的主要原因,()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 5.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称(),又称()。 6. 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又称() 二、选择

【经典】中国地理绘图作业

高二地理文科班绘图作业2012.1 一、中国政区图(填写特殊的经纬线度数,留意这些经纬线穿过的省区) 二、中国地形图(写出各山脉的名称、主要地形区并描绘主要河流的轮廓及三大阶梯的分界线)

B___;第三级阶梯以______地形为主,I_____。 (3)将图中其他序号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⑥______,⑦______,⑧______,⑨______,⑩______○11______,○12_____,○13______,○14______○15_______○16______,○17_____,○18______,○19______,○20_____ ○21______,○22_____,A_______,C_______,D______F_______,G_______,H______,J_______,K______ 三、写温度带名称

四、绘出我国的四大干湿地区的分布 五、填出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水电站的名称

(一)填写河流名称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11 ;12 ; 13 ;14 ;15 。 (二)填写水电站名称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六、中国地理空间定位(参考图册P133或P136) 训练一:写出下列经纬线交汇处的重要城市 ● 40oN 116oE ● 40oN 120oE ● 40oN 113oE ● 40.5o 110oE ● 40oN 95oE ● 44oN 88oE ● 46oN 127oE ● 47oN 125oE ● 35oN 114oE ● 34oN 109oE ● 36oN 104oE ● 30oN 92oE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题 【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单选题】 (17分) 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包括:(大陆疆土 ) 2、【判断题】 (16分) 历史时期中国的版图是以明朝的疆域和版图为基础的。 (错) 3、【多选题】 (17分) 罗塞塔碑上有以下哪几种文字:(古埃及文;古希腊文) 4、【判断题】 (16分)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地,代表的空间是中间之地。(对) 5、【单选题】 (17分)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了①(禹贡学会 )与②(《禹贡》半月刊),成为现代历史地理专业的开端。 6、【单选题】 (17分) 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研究(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一章 1、【判断题】 (10分) 疆域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多次境域伸缩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政

治领属空间。( 对) 2、【判断题】 (10分) 法国人儒勒?格鲁塞在他的名著《草原帝国》中清楚地指出:“乾隆皇帝对伊犁河流域和喀什葛尔的吞并,标志着实现了中国自班超时代以来的十八个世纪中实行的亚洲政策所追随的目标,既定居民族对游牧民族,农耕地区对草原的还击。(对) 3、【判断题】 (10分) 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无论疆土局限在农耕区之内,还是迈出农牧交错带向非农业区域延伸,民族之间的交融始终贯穿其中,因此疆域既是历史产物,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并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功绩 (对 ) 4、【单选题】 (10分) “中国”一词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从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开始) 5、【单选题】 (10分)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20春地大《中国文化地理》在线作业一_答案

(单选题)1: 北方菜偏重于以下哪种口味? A: 咸 B: 甜 C: 辣 D: 酸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南宋的首都是? A: 洛阳 B: 杭州 C: 开封 D: 北平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3: 说起文明的起源,最为重要的就是?A: 人类的起源 B: 文化的起源 C: 农业的起源 D: 社会的起源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4: 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是? A: 都在热带 B: 都在东半球 C: 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 都最先种植了水稻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5: 北宋的首都是在哪里? A: 开封 B: 安阳 C: 洛阳 D: 北平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6: 丝绸之路的第二次中断是在哪个朝代?A: 元朝 B: 明朝 C: 宋朝 D: 唐朝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7: 首都一般设在什么样的地区? A: 人口密集地区

B: 经济发达地区 C: 军事要地 D: 地形险要地区 正确答案: B (单选题)8: 南派始创的浓密墨点法,又称? A: 落茄点 B: 落叶点 C: 落点 D: 花落点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9: “吃”的第三个阶段解决了以下哪个问题?A: 打牙祭的问题 B: 温饱问题 C: 品味问题 D: 大锅饭问题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0: 中国早期北方的文明出现在哪个区域?A: 黄河流域 B: 西部地区 C: 东北地区 D: 长江流域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1: 秦、汉、唐的首都都设立在? A: 西安 B: 杭州 C: 北京 D: 南京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12: 徽商受到以下哪一事件影响导致衰落?A: 诸侯争霸 B: 红巾军 C: 太平天国 D: 改朝换代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13: 丝绸之路种哪种商品所占的比重很大呢?A: 马匹 B: 丝绸 C: 茶叶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2,(唐) 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 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 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 的代表作是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 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

7?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 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 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1.历史地理学 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 之间的边缘学科。 2 灵渠(兴安 运河)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4?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5?东晋时 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7.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 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9?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 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10. 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 的纺织业。11.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

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12?市舶司最早是在

马原专题考试题及答案

1.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阐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如何贯彻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本人的研究方向是人格心理与咨询,介于本人的研究方向,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贯彻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界定和意义 问题指的是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方法,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够为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增加新的知识。首先,所研究的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库存”中还无法找到,是“史无前例”“填补空白”开创性的。其次,也可以是指采用新的理论对一个已经经过大量研究的问题予以新的诠释,或者采用新的方法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问题还表现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做过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问题、社会现象。 二)知识结构和问题 研究者在选题时往往受到四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以及个人对问题的把握能力或者洞察力。一项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还影响到研究的过程及其方法。研究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研究质量和研究结果。三)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问题 研究领域一般是指研究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研究主题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缩,但是它和“研究问题”还是有差别的。研究问题主要是指在研究主题的范围内确定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 四)“问题意识”和思维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理论。理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重大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