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酶与酶工程文献综述

酶与酶工程文献综述

酶与酶工程文献综述
酶与酶工程文献综述

酶与酶工程

课程综述

题目:大蒜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及分离纯化方法研究姓名:保勇

学院:农学院

班级: 生物技术102班

学号: 103135202

大蒜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及分离纯化方法研究综述

作者:保勇指导老师:苏豫梅

摘要:本文归纳了大蒜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提取及分离纯化的多种方法,并对这些分离纯化的方法进行简要概述,概括了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总结最适合用于提取大蒜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方法。阐述了大蒜SOD的理化性质及其种类和分布,对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以后的发展前景作了简要的概述和分析。

关键词:超氧化物歧化酶;大蒜;分离纯化;方法

Research Progress on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from Garlic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 variety of methods Garlic superoxide

dismutas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nd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 brief overview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methods, sum up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

extraction of garlic superoxide dismutasethe enzyme method. The

Garlic S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their types and

distribu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methods. And gave a

brief overview and analysis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K ey words: Superoxide dismutase; Garlic;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EC1.15.1.1)简称SO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好氧微生物细胞中的金属酶,能够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

2

-发生歧化反应,平衡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多自由基,减轻或消除自由基对机体的危害,具有抗衰老、免疫调节、抑制肿瘤、调节血脂、抗辐射、消炎和美容等功效。SOD 是当前生物学、医学以及化学研究领域中世界级的课题之一,且在我国已有专著问世[1]。大蒜是百合科(Liliaceae)葱属植物生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大蒜中SOD的含量比其它植物相对较高[2]。从大蒜中提取SOD,成本低廉,因此研究大蒜SOD的分离纯化方法,对SOD生产工艺优化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 SOD与氧自由基

自由基是指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因为未成对电子具有成双的趋向,因此常易发生失去或得到电子的反应而显示出较活泼的化学性质。在生物体

内,氧分子可以通过单电子接受反应,依次转变为O

2ˉ、H

2

2

与·OH等中间产物。

由于这些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分子氧转化而来,而且具有比分子氧更活泼的化学反应性,遂统称为活性氧,其中O

2

ˉ为主要的氧自由基[3]。

1.1.1氧自由基的产生与危害

自由基的产生,从物理化学的角度,通常有下列几种方式:

(1)共价键的热分解。原则上只要有足够的温度,任何共价键都可以裂解而产生自由基。

(2)辐射分解。电离辐射可使许多物质发生分解而产生自由基,紫外线对人体的损伤亦然。

(3)单电子氧化还原反应。体内许多酶的反应是进行单电子转移,此过程可产

生自由基。

从细胞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角度,所有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产生自由基,也可出现在胞浆代谢及呼吸链中,体内[4]。氧自由基过剩时,可使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发生超氧化反应,如使核酸、蛋白、膜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出现交链或断裂,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引发各种疾病[5]。

1.1.2 氧自由基的清除

生物体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是由一些抗氧化剂和完整的酶系统来组成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和E、谷光甘胍以及B一胡萝卜素等,酶系统包括SOD、过氧化氢酶(CAT)、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SOD组成了防御自由基损伤的第一道防线,SOD的催化过程如下[6]:

O

2ˉ+ O

2

ˉ+2H+→H

2

2

+ O

2

SOD将0

2歧化生成H

2

2

,CAT的功能是催化H

2

2

生成水,该步骤需谷光甘肽作为供氢

体,而GSH--Px则将H

20

2

还原为无毒的羟基化合物,以免它们重新分解成自由基,

所以CAT和GSH--Px构成了机体防御自由基损伤的第二道防线[7]。

2SOD的种类和分布

SOD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人们发现所有需氧细胞中都存在SOD。迄今为止,人们已经从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藻类、昆虫、植物和动物等生物材料中分离得到SOD。根据所结合的金属辅基不同,将存在于高等生物体内的SOD 分Fe- SOD、Mn- SOD和Cu/Zn- SOD 3 种,大蒜SOD 属于Cu/Zn- SOD。Cu/Zn- SOD是由两个相同亚基构成的二聚体蛋白,每个亚基含一个铜原子和一个锌原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 kD。通过对其构象熔点温度的研究表明,Cu/Zn- SOD 是迄今发现热稳定性最高的球蛋白之一。Cu/Zn- SOD的等电点在pH 5.3 左右,其酸碱稳定性好,在pH 5.2~9.6 之间其催化速率与pH 无关,在pH 4.5~11.0 之间能稳定存在。与Fe- SOD、Mn- SOD 相比,Cu/Zn- SOD 对一些化学试剂或变性剂的敏感性有明

显的差别。DTT(二巯基苏糖醇)、氰化物、H

20

2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DTDM

(4,4′- 二硫代二吗啉)等对SOD的活力影响显著,并可将其沉淀,但它在其它理化因素作用下相对较稳定。以上性质也决定了大蒜SOD来源丰富、易于处理,生产工艺也易得到简化。

3SOD的理化性质

SOD足一种酸性蛋白,在酶分子上共价连结金属辅基,因此它对热、PH以及某些理化性质有很强的稳定性。

3.1.1 SOD具有短时间的耐热性能

SOD对热稳定,天然牛血SOD在75℃下加热数分钟,酶活丧失很少。如果离子强度很低,即使加热到95℃,其活性亦无明显影响。在55℃保存15~30min,60℃保存10~25min,65℃保存10--15min对酶的活性影响不大。

3.1.2 pH对SOD活性的影响

一般认为SOD在pH5.3~9.5范围内,其稳定性较好,对pH不甚敏感。Salin等报道Cu/Zn-SOD在pH5.3—9.5范围内基本稳定,在此范围内可见紫外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波几乎不发生改变,显示较强的结构稳定性[8]。李泽浩报道在pH为3.6时,Cu/Zn—SOD中95%的Zn2+要被脱落,在pH小于6.0时Cu2+的结合位点仅要移动,pH 大于12.2时,酶会因构象发生变化而失活[9]。

3.1.3 某些变性剂对SOD活性的影响

氯仿~乙醇可以使Mn-SOD活性丧失,但不会影响Cu/Zn—SOD的活性。B.毓基乙

醇可以使Cu/Zn-SOD失活,但不会影响Mn—SOD的活性。金属螯合剂EDTA非常容易同金属离子结合,使酶失活。尿素对SOD的影响也很大,一般6mM的脲就可以使SOD开始变性失活。

3.1.4SOD的免疫原性

SOD具有较高的异源蛋白免疫原性。徐军发等将伤寒沙门菌SOD进行免疫家兔,制备兔抗SOD血清,并用免疫酶标记技术(ELISA)检测抗血清,效价高达1:20240[10]。阎家麒等用天然牛血SOD对小鼠作皮肤过敏试验(PCA法),有抗体产生,说明牛血SOD对小鼠有较强免疫原性[11]。李培峰等用胰蛋白酶将cu/Zn-SOD切割成肽段,经用4株单克隆抗体鉴定,其中有3个肽段能分别与3株单抗反应.表明酶分子至少存在有3个以上的抗原决定簇[12]。目前认为SOD蛋白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大多为亲水性氨基酸,特别是亲水性较强的Lys组成,同时还与SOD的金属离子有很大的相关性。

4.1 磷酸缓冲液提取法

磷酸缓冲液提取法大蒜SOD 极性较大,易溶于水,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用水来浸取大蒜SOD。但磷酸缓冲液可提高浸取效能,增加制品的稳定性,减少杂质,因此实际操作中常采用pH 7.8 的磷酸缓冲液代替水来浸取大蒜SOD,得到粗提取液。但该方法的缺点是浸出范围广,选择性相对差,容易浸出大量的无效成分,且会引起一些有效成分的水解。

4.2 超声波破碎法

超声波破碎法是一种辅助浸取技术。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产生极大的压力造成被粉碎物细胞壁或整个细胞的破碎,而且整个破碎过程在瞬间完成。超声波产生的振动作用增加了溶剂的湍流强度及相接触面积,加快了细胞内物质的释放、扩散及溶解,从而强化了传质,有利于细胞内有效成分的提取[13]。冯艳伟等以超声波破碎法辅助磷酸缓冲液提取大蒜SOD,并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得出最佳破碎功率为300 W,最佳破碎时间为5min,同时也指出超声波会使部分酶失活[14]。

4.3 热变性法

热变性法是依据SOD的热稳定性原理设计的。SOD的热稳定性高,当温度低于60 ℃时,短时间的热处理不会使酶活力有明显的变化,而一般的杂蛋白却在温度高于55℃时就易变性沉淀,因此,对大蒜粗提液进行短时间的热处理可以达到去除杂蛋白的目的。孙永君研究得出提取植物SOD的最适宜温度为55~65℃,最适宜的热变时间为15 min[15]。张书文等则采用二次变温热变性法分离SOD,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收率和质量[16]。热变性法作为一种

初步的纯化手段,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是工业上常用的分离SOD 的方法。

4. 4 有机溶剂分级沉淀法

4.4.1 丙酮沉淀法

利用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弱极性的有机溶剂,改变溶液的介电常数,使不同种类蛋白质的溶解度产生不同程度降低的原理可进行蛋白质的纯化。在粗酶液中逐量加入丙酮,可使SOD及其他杂蛋白的溶解度发生变化,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邓旭等研究认为,当丙酮加入量达到l.0(V/V)时,SOD比活最高,再加入丙酮将导致SOD活力急剧下降,因此当以去除杂蛋白为目的时,丙酮的加入量不宜超过1.0 (V/V)。原龙等通过实验进一步得出,不同的丙酮加入量与搅拌时间会影响SOD的纯化结果,其最佳条件是加入0.6倍体积的丙酮,搅拌15 min[17]。4.4.2氯仿- 乙醇沉淀法

氯仿- 乙醇混合液可作为萃取剂将SOD溶解于其中,并将杂蛋白沉淀出来。另外,Cu/Zn- SOD 对氯仿-乙醇的作用不敏感,处理12h后,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用该法粗分离大蒜SOD是可行的。张恒等试验证实,按氯仿-乙醇(V/V=3:5)混合液为提取液量的2.5倍加入氯仿-乙醇混合液,离心分离后弃去沉淀,可得到较纯的SOD酶液[18]。

4.5硫酸铵分级盐析法

盐析法是利用在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内,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被破坏,使蛋白质分子中的憎水区域裸露而导致蛋白质分子聚集沉淀的原理进行分离的。硫铵因价廉、溶解度大,且能使蛋白质的性质保持稳定而成为最常用的盐析剂。孙永君通过试验表明,当植物SOD粗提液中硫酸铵的浓度从零开始增加时,其中的一些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表现出“盐溶”特性;但当硫酸铵浓度继续升高达到50%的饱和浓度时,超过了某些杂蛋白的溶解上限值,其溶解度又会先后以不同的速度下降,分别析出沉淀,而该浓度下植物SOD 仍表现出“盐溶”特性;但由于SOD的沉降系数较小,当硫酸铵的饱和度达到90%时,植物SOD的溶解度才会下降而沉淀析出。孔祥智等则以40%和90%为分步盐析的最佳硫酸铵饱和点,从大蒜提取物中获得了SOD和蒜氨酸酶两种产品[19]。硫酸铵分级盐析法的优点是方便易行,常温下也不易导致酶失活,纯化效果好,与有机溶剂分级沉淀法相比更有利于保持蛋白质的生理活性,但分辨率不及有机溶剂分级沉淀法。

4.6透析

透析是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而使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分开的方法。透析通常不作为纯化酶的一种单元操作,但通过透析可除去酶液中的盐类、有机溶剂、低分子量抑制剂等,所以它在纯化过程中极为常用。透析膜的截留极限一般在分子量5 000 左右,而Cu/Zn- SOD的分子量远高于此,因此适合于透析法。用透析法提纯大蒜SOD的应用已有多次报道。

4.7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采用了能选择地透过一种物质,而阻碍另一种物质透过的具有特定性质的半透膜,它的实质是利用物质经过膜的传递速度不同而使其得以分离。陆俊等探讨了以中空纤维超滤膜分离提纯大蒜SOD 的工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超滤膜分离法的最佳条件为温度32 ℃,压力0.15MPa,透过率90%,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用纳滤膜对SOD超滤液进行浓缩纯化的工艺条件,指出适宜的纳滤条件为温度32℃,压力1.4 MPa。JingbingWang 等研究了以超滤膜高效分离和纯化大蒜SOD的方法,采用分子截留量为50kD的PFS膜,当搅拌速率为1200 rpm,渗透通量为26.5 L/(m·h)时,SOD的纯度可达98%[20],并通过实验证实,增加介质中

的铜、锌离子浓度能显著提高SOD的比活力(最佳离子浓度为Cu2+ 62.54 mmol/L,Zn2+ 15.4 mmol/L)。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分离纯化技术,具有被分离成分稳定、分离率高、耗能低、无二次污染、操作方便等优点。

5 大蒜SOD的应用及其开发前景

大蒜SOD在各领域中应用广泛。在化妆品方面,可利用SOD抗氧化、防衰老的特效,研制大蒜美容水、生发水、美容霜、护肤霜、发乳等,现已有多种含大蒜SOD的产品面市;在食品方面,大蒜SOD可作为保健食品的功能因子或食品营养强化剂,如大蒜酒、天然大蒜饮料、SOD酸牛乳、SOD调味剂等;大蒜SOD还可作为抗氧化剂有效防止罐头、果汁等食品的变质及腐败现象;也有大蒜SOD作为水果、蔬菜良好保鲜剂的报道。在医药方面,大蒜SOD是抗衰老、抗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广泛应用的药品或药物原料,大蒜SOD作为牙膏的添加剂,在预防和治疗牙周疾病方面也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大蒜SOD无抗体干扰,有望在降血脂、治疗癌症、防御放射性伤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已出现SOD 产品供不应求的趋势。以往SOD的提取多以动物血为原料,但由于原料来源有限,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因而从植物特别是无污染天然野生植物中提取SOD,逐渐成为科学界关注的方向。大蒜SOD与动物SOD性质相近,但前者原料来源更为广泛,取材便利,生产成本低,并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精品SOD每千克售价高达8万多美元,被称为“酶中黄金”,当前大蒜SOD的提取分离还存在提取效率不高,分离纯化程序复杂,产品活性降低等问题。随着超声波辅助萃取、大孔树脂吸附、膜分离、双水相萃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高纯度大蒜SOD的获取成为了可能。若能抓住市场机遇,积极优化工艺条件,实现大蒜SOD产品的大规模开发,必将创造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具有丰富的大蒜资源,目前主要用于蒜油的提取。大蒜中含有大量的SOD,目前从大蒜中提取SOD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出现,研究从大蒜中分离纯化SOD 能够提高大蒜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华东理工大学.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专著即将面世[J]. 食品与药品,2009,11(7):60.

[2]甘耀坤,黎建玲,黄海婵,等. 几种经济食品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5):57-59.

[3]张连琴,陈雪娴.自由基与疾病.天滓医科大学学报,1997,3(2):85 88.[4]刘泉开.人体自由基的是与非.医学与哲学,1994,3:24~26.

[5]潘碧霞.氧自南基与疾病基础知识.实用儿科杂志,1993,8(2):67~69.[6]吴蠡荪.自由基与临床医学(下).微循环学杂志,1998,8(4):24~26.[7]徐潆波.PEG.SOD稳定性和肠道吸收及其药效学研究.华南理工大学颂』j学位论文,2002年3月.

[8] Salin M L,Oesterhelt D.Purification of a manganese—containing superoxidedismutase from Halobacterinm halobium.Arch Biochem

Biophys,1988,260(2):8064 810.李泽浩.应用生物化学.新疆大学

出版社,乌鲁术齐,1996:66~70.徐军发,凌天翼,唐俊杰.伤寒沙门氏菌SOD的提取及抗原性研究.生物化学杂志,1996,12(6):720~724.[9]阎家麟,谢文正.月桂酸修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4,21(2):154~157.

[10]李培峰.活性氧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氧化修饰作用.生理科学进展,1995,

26(1):50~52.

[11]李淑芬,白鹏,等. 制药分离工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5.

[12]冯艳伟,于琳琳,艾勇,等. 超声波破碎在植物SOD 提取中的作用[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7(1):98.

[13]孙永君. 大蒜中SOD 的提取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10):23-25.

[14]张书文,于春慧. 超氧化物歧化酶提取新工艺[J]. 适用技术市场,2001(10):46-47.

[15]邓旭,李清彪,孙道华,等. 从大蒜细胞中分离纯化出超氧化物歧化酶[J]. 食品科学,2001,22(9):47-49.

[16]原龙,王新,杨平,等. 大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提取工艺的研究[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1):71-73.

[17]张恒.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的分离提取[J]. 生物技术,2002,12(1):21-22.

[18]孔祥智,黄雪松. 硫酸铵盐析法分步分离大蒜SOD和蒜氨酸酶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8,29(1):165-166, 258.

[19]王雪峰,沈颂东,迮玉官,等. 大蒜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1,29(3):408-409.

[20]陆俊,刘佳佳,徐刚标,等. 膜分离法纯化大蒜超氧化物歧化本酶的条件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2):296-299,318.

通信类开题报告范文.doc

通信类开题报告范文 通信类开题报告范文篇1: 一、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内的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目前全球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移动通信标准有GSM、CDMA和TDMA三大分支,每个分支都在抢占市场。全球无线技术各自为营,各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新技术,以迅速抢占行业标准的主导地位。尽管第三代移动通信(3G)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积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人们开始呼吁移动通信标准的统一,以期通过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来解决兼容问题。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订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并已达成共识:把移动通信系统同其他系统(例如无限局域网,W-LAN,等)结合起来,产生4G技术,2010年之前使数据传输数率达到100Mbps,以提供更有效的多种业务。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4G)已在业界萌动。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以传统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了一些新的通信技术,来不断提高无线通信的网络效率和功能的。如果说3G能为人们提供一个高速传输的无线通信环境的话,那么4G通信会是一种超高速无线网络,一种不需要电缆的信息超级高速公路,这种新网络可使电话用户以无线及三维空间虚拟实境连线。4G通信技术最明显的优势在于通话质量及数据通信速度。由于技术的先进性确保了成本投资的大大减少,未来的4G通信费用也要比2010年通信费用低。4G必然会取代3G,成为未来移动通信领域的主导技术,4G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移动通信事业前景。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对移动通信的概念和移动通信的终极目标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是移动通信发展史。本章主要介绍了移动通信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史,和每个阶段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第三章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产生背景、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概念及特点,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系统;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所用的关键技术。 第四章第四代移动通信国内外发展态势。本章主要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目前国内外的发展态势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思考和展望。本章主要介绍对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第六章对本文主要的贡献和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二、文献综述: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逐步商业化之际,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相信不久的将来4G将将成为移动通信的主流,会使我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论文是在经过多次查询和搜索,找到许多关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文献和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通过认真分析,总结概括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 论文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的概念,和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以及每个阶段的优缺点。主要详细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产生背景、概念、特点、网络结构和系统。 技术决定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论文着重介绍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其主要思想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并且各子载波并行传输,这样不仅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与多处天线(MIMO)技术,智能天线可以提高信噪比,提升系统通信质量,缓解无线通信日益发展与频谱资源不足的矛盾,降低系统整体造价;IPv6技术等。

SARS文献综述

抗SARS病毒药物研究及进展 摘要 2002年冬到2003年春有一种冠状病毒肆虐全球,这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元凶就是SARS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爆发是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在抗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小分子化合物和疫苗尚未面市之前,在已经注册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中寻找对SARS-CoV有效的药物不失为一条捷径。近年来随着对SARS病毒的研究和在动物免疫中的实验,抗SARS病毒药物层出不穷,本文主要对SARS病毒和抗SARS病毒药物状况做一个综述。 关键词 SARS;抗病毒药物;冠状病毒;传染病; 前言 2002年底,中国广东等地出现了多例原因不明的、危机生命的呼吸系统疾病。随后,越南,加拿大和香港等地也先后报道了类似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随后世界各国的实验室都致力于发现这种疾病的病原体。曾经有人在对SARS的前期研究中,猜测其为细菌性病原体,最终香港大学于2003年3月22日宣布分离出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到此为止才确定了其本质。研究与开发防治SARS的有效药物毫无疑问是对医药界提出的挑战。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最终合成了若干种抗SARS病毒药物。在临床上此类药物的治疗效果突出,最后,人类宣布战胜SARS病毒。虽然目前此种冠状病毒已经被控制,但是对好多人来说仍然心有余悸。这需要对该病毒不断研究,彻底了解其感染机制,以便研究出更适合此类病毒的药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研究人员会加入到此抗病毒药物研制的行列中,使冠状 病毒不在成为人类的威胁。 正文 冠状病毒粒子呈不规则 形状,直径约60-220nm。病毒 粒子外包着脂肪膜,膜表面有 三种糖蛋白:刺突糖蛋白(S,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

生物技术专业综述 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名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以下内容,以方便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所学的内容,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以及就业都有帮助。 我们所学的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等。 生物技术的定义:应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以人们意志设计,对生物或生物的成分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化学、物理学、信息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等。 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是全球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之一。70年代发明了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80年代建立了细胞大规模培养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开始于八十年代初,特别是发明了pcr技术,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90年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重要农作物和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是害死和信息技术的渗透,相继发展起了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组合化学,生物芯片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自动化分析测试和药物筛选技术和装备。目前,各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农业,生物加工,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并对制药业等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谓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的统称,是指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原理与生化工程相结合,来改造或重新创造设计细胞的遗传物质、培育出新品种,以工业规模利用现有生物体系,以生物化学过程来制造工业产品。简言之,就是将活的生物体、生命体系或生命过程产业化的过程。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电子工程、生物反应器、灭菌技术以及新兴的蛋白质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或称遗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就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剪切组合,并和载体(质粒、噬菌体、病毒)的DNA连接,然后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克隆,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或微生物内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质。 目前,有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产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生物制药也得以迅速发展。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即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机械类英文参考文献

Int J Interact Des Manuf(2011)5:103–117 DOI10.1007/s12008-011-0119-7 ORIGINAL PAPER Benchmarking of virtual reality performance in mechanics education Maura Mengoni·Michele Germani· Margherita Peruzzini Received:27April2011/Accepted:29April2011/Published online:27May2011 ?Springer-Verlag2011 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otentialities of virtual reality(VR)to improve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It is focu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a proper experimental VR-based set-up whose performance matches mechanical design learning purposes,such as assemblability and tolerances prescription.The method consists of two main activities:VR technologies benchmarking based on sensory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of how VR tools impact on learning curves.In order to quant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chnol-ogy,an experimental protocol is de?ned and an testing plan is set.Evaluation parameters are divided into performance and usability metric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cognitive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The experi-mental VR-based set up is tested on student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tocol. Keywords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Virtual reality·Experimental protocol·Learning curve· Mechanics education 1Introduction Modern society is dominated by continuous scienti?c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s.Specializ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ablers for industrial improvement.As a result,nowadays education is more and more job-oriented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s assuming greater importance.In this context both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are collaborating to create high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The?rst disseminates M.Mengoni(B)·M.Germani·M.Peruzzini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arche, Via Brecce Bianche,60131Ancona,Italy e-mail:m.mengoni@univpm.it 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methods while the second pro-vides a practical background for general principles training. The main problem deals with the effort and time required to improve technical learning,whil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forces companies to demand young and high-quali?ed engi-neers in short time.Therefore,the entire educational process needs to be fast and ef?cient.Nove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and emerging virtual reality(VR)systems provide a possible answer to the above-mentioned questions.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in mechanical design?eld,are the investigation of such technologies potentialit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achievable bene?ts in terms of product desig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While IT has been deeply explored in distance education,i.e.e-learning,VR still rep-resents a novelty. VR refers to an immersive environment that allows pow-erful visualization and direct manipulation of virtual objects. It is widely used for sever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s it provides novel human computer interfaces to interact with digital mock-ups.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epresent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nstead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virtual technolo-gies can simultaneously stimulate the senses of vision by providing stereoscopic imaging views and complex spatial effects,of touch,hearing and motion by respectively adopt-ing haptic,sound and motion devices.These can improve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respect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The observation of students interpreting two-dimensional drawings highlighted several dif?culties:the impact evaluation of geometric and dimensional tolerances chains,the detection of functional and assembly errors,the recognition of right design solutions and the choice of the proper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These limitations force tutors to seek for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ble to improve students’perception.

电子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电子与通信工程 (085208)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掌握电子与通信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即基本理论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宽广,要比大学本科提高一个层次。 (二)掌握解决电子与通信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三)了解电子与通信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这里技术现状是指电子与通信软、硬件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是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四)具有进行本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即能够进行电子与通信软、硬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创新。 (五)具有科研组织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六)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力。 二、研究方向 (一)通信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 研究高速信息网络流量控制、调度算法及协议,自组网络重构与自恢复技术,空天信息网络通信系统,IP电信系统平台及应用,光通信网络规划,云数据中心网络设计等。 (二)无线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 研究无线通信系统和协议,无线通信安全性机制,网络编码与协作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和发射机数学模型,智能天线技术等。 (三)数字信号及图像处理与识别 研究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与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器件、系统及其应用,智能信号处理专用芯片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识别、传输及应用。 (四)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技术、通信与监控系统 研究音/视频实时压缩、编码、处理,加/解密等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软件

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年级:2011 姓名:张胜男

前言:干细胞是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一种细胞,人体200多种细胞均起源于一个全能干细 胞---受精卵,出生后的机体生存也依赖于不同组织中的干细胞,进行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追溯到1895年人类第一次临床应用骨髓移植治疗肿瘤疾病,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类具备了从成体组织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并可以在体外进行大量的细胞扩增培养,但是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所面临的基础理论、实验技术、行业法规,法律伦理等问题,使其在真正走向临床应用的道路还很艰难,这条路上还有多少障碍?还有多远?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努力,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同行! 正文: 1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英文缩写MSC,存在于多种组织中。 1.1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过程 间充质干细胞最早在骨髓中发现,随后还发现存在于人体发生、发育过程的许多种组织中。目前, 我们能够从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组织以及羊水、脐带血中分离和制备间充质干细胞,使用得最多的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2006年,我国在胎盘和脐带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这种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替代物,并具有更大的应用潜能。 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支持造血和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调节免疫以及分离培养操作简便等特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临床研究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展。作为种子细胞,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机体无法自然修复的组织细胞和器官损伤的多种难治性疾病;作为免疫调节细胞,治疗免疫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初的临床研究是1995年由Lazarus等人进行的,他们收集缓解期血液肿瘤患者的自体MSC,在体外扩增培养4~7周,然后再静脉注射入患者体内,患者被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MSC,注射后没有观察到毒副作用,提示MSC 用于移植治疗安全可靠。随后自体MSC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病种涉及放疗及化疗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心脏系统疾病等,在这些报道中均证明临床经静脉输注安全可靠。 然而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不便之处:例如扩增能力个体差异很大;潜在的肿瘤细胞污染风险;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及时适应病情的需要等。这些制约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给未来的再生医学带来了新希望, 对间充质干细胞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必将在不远的将来造福人类。其中,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有可能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多能干细胞。 1.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最终版

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即为三坐标测量机,是经过4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机床、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兴起后,各种复杂零件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仪器,因而体现三维测量技术的三坐标测量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作为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机已广泛地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它可以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尺寸、形状及相互位置的检测,例如箱体、导轨、涡轮和叶片、缸体、凸轮、齿轮、形体等空间型面的测量。此外,还可用于划线、定中心孔、光刻集成线路等,并可对连续曲面进行扫描及制备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等。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能与柔性制造系统相连接,已成为一类大型精密仪器,故有“测量中心”之称。 三坐标测量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主机机械系统(X、Y、Z三轴或其它)、测头系统、电气控制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测量软件)。 三坐标测量机的出现是标志计量仪器从古典的手动方式向现代化自动测试技术过渡的一个里程碑。三坐标测量机在下述方而对三维测量技术有重要作用: (1)解决了复杂形状表面轮廓尺寸的测量,例如箱体零件的孔径与孔位、叶片与齿轮、汽车与飞机等的外廓尺寸检测; (2)提高了三维测量的精度,目前高精度的坐标测量机的单轴精度,每米长度内可达1μm以内,三维空间精度可达1μm一2μm。对于车间检测用的三坐标测量机,每米测量精度单轴也可达3μm一4μm; (3)由于三坐标测量机可与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配套组成生产加工线或柔性制造系统,从而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 (4)随着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促进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不但便于数据处理,而且可以完成CNC的控制功能,可缩短测量时间达95%以上。 2本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2.1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历程 三坐标测量机是集机械、光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大型的精密测量仪器,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因此自1959年

基因工程论文撰写规范

论文撰写规范(暂行) 学位论文(设计说明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对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其撰写在参照国家、各专业部门制订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 1.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 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目录、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部分。 1.1 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 1.2 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1.3 摘要与关键词 1.3.1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 1.3.2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1.4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4.1 前言 前言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 1.4.2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1.4.3 结论(结果与分析)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设计)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不加章号。 1.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应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 1.6 致谢 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基因工程与生物药物

基因工程与生物药物 姓名:李华龙 班级:生物制药1301 学号:1302150003

摘要 自1972 年DNA重组技术诞生以来,生命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已应用到农业、医药、轻工、化工、环境等各个领域。它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 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新型生物药物更是当前最活跃和发展迅猛的领域[ 1]。从1982年美国Lilly 公司首先将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市场,标志着世界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基因工程制药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得到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国都积极研究和开发各种基因工程药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通过对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应用和研究方法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Abstract Since 1972, DNA recombinant technology was born, life science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Gene engineering as the core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agriculture, medicine, light industry, chemical industry, environment and other fields . It and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new materials and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together, tied for the four future beneficial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e big pilla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using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new biological drugs is the most active and rapidly developing fiel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2 Lilly's first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 on the market, marking the birth of the world's first gene engineering medicine. Genetic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as an emerging industry has received great support from governments the countries are activel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genetic engineering drugs,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engineering medicin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基因工程、生物药物、研究进展、应用 Genetic engineering、biological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application

文献综述-海洋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海洋通信技术发展研究 学院: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起迄日期:

一、前言 海洋通信在海洋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艘艘船舶航行在茫茫大洋上,随时可能遇到危险需要救助,这时海洋通信技术和设备就发挥重大作用,就体现出了海洋通信的急迫性和重要性。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报通过点火花式发射机产生高频振荡电波向外传播,开创了现在海洋通信系统的新创元。海洋通信系统传递的信息内容和技术手段,与陆地的其他通信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海洋环境和资源调查获得的数据,要技术传送到数据中心(包括海洋资料中心和海洋预报中心) ②海洋预报信息要适时地传递给海上活动的船只、平台和其他海上活动人员,以避开恶劣海况,保障安全。 ③对海上船只和其他海上设施调度指挥信息的及时传递。 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百余年,海洋通信技术和设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的海洋通信系统也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 二、主题 此次设计主要是通过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海洋通信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可行的未来海洋通信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方案。所以通过网络(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65285119.html, /Article/CJFDTotal-GLKW199606255.htm)和刘国平老师编著的《船舶电气与通信》、《船舶无线电通信和安全航行设备》、《2008-2009年船舶通信导航论文集,》找到关于其中海洋通信、船舶通信的部分并认真研读,仔细发掘其中关于海洋通信发展的历程和设备及技术的变迁。然后根据海洋发展的现状和要求,提出未来海洋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设备发展的方向的方案并对其进行严谨的可行性、实用性分析,最后定稿。 三、总结 对于本毕业设计,首先要海洋通信的概念和海洋通信的要求、作用和设备以及其利弊,还要熟悉各个时代海洋通信技术的发展,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对海洋通信技术进行研究。以培养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好基础,为自己以后踏入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8-2009年船舶通信导航论文集.[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9 [2] 刘国平.船舶电气与通信[M]. [3] 交通部船舶检验局.船舶无线电通信和安全航行设备[M].1998. [4] 刘国平.海洋渔业船舶GPS导航通信系统[J].渔业现代化,1997(6) [5] 张乃通,张中兆,李英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6] 曹志刚等,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

(完整版)微生物与制药综述

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姓名:李青嵘 班级:生工102 学号:1014200044

摘要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索,从微生物生产维生素,微生物生产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生产抗生素,微生物生产抗癌物质,微生物生产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制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微生物,制药,发酵工程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医药领域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采用微生物制药,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产品产量高,产品纯度高,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势,同样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传统工艺,如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酶制剂以及B-胡萝卜素等;到现今的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干扰素、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几十种新药和疫苗。本文着重综述了微生物的发酵工程在医药研究和生产中应用的最近进展,主要包括生产维生素、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抗生素、抗癌物质医用酶制剂等五个方面。 2.研究内容 2.1.微生物生产维生素 维生素是六大生命要素之一, 为整个生命活动所必需。β-胡萝卜素、VC、VE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三种维生素,它们的作用分别是:β-胡萝卜素是强力抗氧化剂, 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V C 和V E 均是抗氧化剂, 前者可阻止、破坏自由基形成,还具有激活免疫系统细胞的活力,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以抵御外来侵染因子。至于VE可产生抗体,增强机体免疫力。目前,上述的“三素”以实现了微生物工业化生产。 目前,β-胡萝卜素主要是由三孢布拉霉菌生产,在1998年,陈涛等[1]已经针对三孢布拉霉菌的特点,优化发酵工艺,在3M3的发酵罐中发酵120h,生产的β-胡萝卜素产量已达到1146.5mg/L。虽然,传统的工艺生产β-胡萝卜素的产量高,生产周期比较短,但是传统的工艺复杂,成本过高,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故,目前许多课题组专注于开发新的生产β-胡萝卜素的菌种或改进传统工艺。据近年所发表的期刊文献,目前,采用红酵母发酵生产β-胡萝卜素是一种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虽然在产量方面较传统方法的低很多,但是该方法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何海燕等[2]采用粘红酵母R3-35摇瓶发酵84h,生产的β-胡萝

相关文档